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孫浩寫的 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 和(美)耿愛德的 中國幣圖說匯考(金銀鎳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原創】香港割讓後用什麼本土貨幣?至今一個半世紀價值不菲!也說明:1866年香港壹圓和半圓銀幣是英國殖民者在香港鑄造的第一枚機制銀幣;也是中國本土最早的殖民地流通銀幣。因香港銀元的成色低於鷹洋,本洋,需折扣使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和金城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 陳俊男所指導 何慶宏的 中國古董機制銀幣投資價值之研究-以北京誠軒拍賣為例 (2019),提出香港壹圓銀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銀幣、古董、投資、拍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黃翠梅、龔卓軍所指導 李建緯的 先秦至漢代黃金製品工藝與身體技術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與身份認同問題 (2009),提出因為有 黃金製品、工藝技術、身體技術、圖像、品味、譜系、身份認同、文化交流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壹圓銀幣的解答。

最後網站成交記錄1866年香港壹圆银币一枚 - 趙涌在線則補充:1866年香港壹圆银币一枚搜索结果,赵涌在线为您提供1866年香港壹圆银币一枚的价格查询与价格行情对照等服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壹圓銀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

為了解決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作者孫浩 這樣論述:

《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是繼力作《百年銀圓》之後,孫浩先生的第二部對近代機制幣進行詳細剖析和深入解讀的佳作。 《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詳細介紹了清末民初以降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內稀見或具有重要價值的金幣、銀幣、銅幣、鎳幣及紀念章等,深入剖析與這段造幣史息息相關的國內外重要造幣廠和史實,解讀相關造幣工藝等,實為一般錢幣圖書所少見。 《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中的錢幣圖片以國內外知名錢幣拍賣公司的專業攝影師所拍的照片為主,不少系首次公開出版,具有極高的鑑賞和研究價值。對於喜愛近代機制幣章的收藏者而言,這是一本探尋機制幣章堂奧的寶典;對於研究近代機制幣章的專業人士,則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中國古董機制銀幣投資價值之研究-以北京誠軒拍賣為例

為了解決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作者何慶宏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探討中國機制銀幣之投資價值為主,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一.研究錢幣經由鑑定評級與拍賣通路,是否讓現代錢幣收藏之交易成本透明。二.以錢幣拍賣公司成交紀錄評估錢幣拍賣市場之發展趨勢。三.建立錢幣投資指數以評估投資報酬率與操作法則。研究方法係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次級資料分析法。文獻分析法係中國機制銀幣之目錄文獻為基礎研究錢幣市場之既存問題,並研究錢幣鑑定評級制度與拍賣通路是否有效解決此問題。次級資料分析法係收集錢幣拍賣公司成交資料,利用技術分析其趨勢與投資組合,以創建錢幣投資指數。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機制銀幣有其金融商品之投資價值。且依本研究之錢幣組合,應用於中國機制銀幣之投資,報酬率僅略低於股票投

資市場但相去不遠。若依本研究所建立之袁世凱指數,慎選操作區間,則其年投資報酬率將超越股票市場年平均投資報酬率。

中國幣圖說匯考(金銀鎳鋁)

為了解決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作者(美)耿愛德 這樣論述:

按年代編排,收錄了中國近代機制金銀鋁鎳幣1597種、戲作幣45種、臆造幣110種、紀念章30多枚,分為早期、清代龍銀、民國銀幣以及鎳鋁幣、銀兩幣、蒙疆藏邊區銀幣與金幣、紀念章、私鑄戲作幣等,依序整理考證,最后是估計之市價及各造幣廠的制額與記錄,自1966年出版以來,一直是研究中國機制幣的必備工具書和理論指南,至今仍是佳士得、蘇富比等海外拍賣行有關中國機制金銀幣的首要參考書。耿愛德(Eduard Kann, 1880-1962),中國貨幣金融問題專家、收藏家,1902年起在華僑居47年,長期從事金融業,曾任上海中央造幣廠顧問委員會職務。耿愛德是最早對近代中國銀幣乃至於貨幣金融制度進行全面研究的外

籍專家,在這一領域后人難以望其項背,所著《中國幣圖說匯考》影響深遠,是中國機制幣方面的不可多得的巨著。 耿愛德及其錢幣學巨著《中國幣圖說匯考》序言再版序言第一章 中國早期銀幣(1837~~1890)第一節 中國近代銀幣的早期幣第二節 中國最早制造的銀元一、台灣早期銀幣二、漳州軍餉第三節 太平天國銀幣第四節 貴州早期銀幣第二章 中國清代龍紋銀幣(1889~~1911)第一節 廣東省(廣州)龍紋銀幣第二節 湖北省龍紋銀幣第三節 安徽省龍紋銀幣第四節 江南龍紋銀幣第五節 浙江省龍紋銀幣第六節 福建省龍紋銀幣第七節 台灣省龍紋銀幣第八節 四川省龍紋銀幣第九節 陝西省龍紋銀幣第十節

湖南省龍紋銀幣第十一節 雲南省龍紋銀幣第十二節 北洋龍紋銀幣第十三節 天津造幣總廠第十四節 北京龍紋銀幣第十五節 山西省龍紋銀幣第十六節 奉天龍紋銀幣第十七節 吉林龍紋銀幣第十八節 黑龍江省銀幣第十九節 四川盧比銀幣第三章 中華民國銀幣(1912~~1950)第一節 有孫中山側面像的中國銀元第二節 具有黎元洪將軍肖像的中國銀元第三節 袁世凱總統銀元第四節 其他總統、地方長官肖像銀幣一、程德全像紀念銀元二、唐繼堯像雲南銀幣三、徐世昌紀念銀元四、曹錕紀念幣五、龍鳳銀元六、段祺瑞紀念銀元七、張作霖紀念銀元八、褚玉璞紀念銀幣第五節 福建紀念銀幣第六節 蔣介石銀元第七節 紀地省名的民國銀幣一、福建省民國

銀幣二、台灣省民國銀幣三、廣東省民國銀幣四、廣西省民國銀幣五、貴州省民國銀幣六、甘肅省民國銀幣七、湖南省民國銀幣八、湖北省民國銀幣九、浙江省民國銀幣十、雲南省民國銀幣十一、四川省民國銀幣第八節 中國共產黨的紅軍銀幣第四章 鎳幣和鋁幣(1915~~1949)第一節 鎳幣一、袁世凱像鎳幣二、湖北鎳幣三、廣東鎳幣四、雲南鎳幣五、廣西鎳幣六、山西鎳幣七、四川鎳幣八、山東鎳幣九、金本位鎳幣十、孫中山像鎳幣十一、華興銀行鎳幣十二、四川成都造幣廠鎳幣十三、蔣介石像鎳幣十四、青島鎳幣十五、冀東鎳幣十六、內蒙古鎳幣第二節 中國鋁幣一、上海鋁幣二、華北鋁幣三、台灣鋁幣第五章 兩制銀幣(1856~~1943)第一節

上海兩制銀幣第二節 (1867年香港)上海兩制銀幣第三節 吉林兩制銀幣第四節 山西兩制銀幣第五節 山東兩制銀幣第六節 關平兩制銀幣第七節 戶部兩制銀幣第八節 奉天兩制銀幣第九節 廣東兩制銀幣第十節 湖北兩制銀幣第十一節 大清帝國兩制銀幣第十二節 北洋兩制銀幣第十三節 滇緬兩制銀幣第十四節 藩屬兩制銀幣第十五節 湖南兩制銀幣第六章 新疆銀幣(1870~~1949)第一節 清代鑄幣一、阿古柏鑄早期銀幣二、維文紀地「英吉沙」三、沒有關於鑄地的標識四、印「准噶爾」的新疆龍紋銀幣五、印「喀什噶爾」的銀幣六、印「葉爾羌」的銀幣七、印「和闐」的銀幣八、印「阿克蘇」的銀幣九、印「廸化」的銀幣第二節 新疆的民

國鑄幣一、用於一般流通的銀幣二、印「喀什」的銀幣三、印「迪化」的銀幣四、1949年新疆壹圓樣幣第七章 外蒙古和偽滿洲國的銀幣及鎳幣第一節 偽滿洲國第二節 外蒙古第八章 西藏銀幣(1631~~1949)第一節 尼泊爾以西藏名義所生產的銀幣一、帕坦代鑄幣二、加德滿都代鑄幣三、巴特岡代鑄幣第二節 在西藏鑄造的銀幣第三節 寶藏銀幣一、乾隆寶藏二、嘉慶寶藏三、道光寶藏四、宣統寶藏五、西藏銀餅第九章 中國金幣(1860~~1950)第一節 打算流通的中國金幣一、太平天國起義期間的金幣二、新疆金幣三、洪憲金幣四、雲南金幣五、袁世凱金幣六、山東金幣七、中央金幣八、張作霖紀念金幣第二節 非流通的中國金幣一、非流

通貨幣二、用金鑄造的一元型紀念幣第三節 西藏金幣第四節 東北兩制金幣第十章 中國的紀念章紀念章大獎章第十一章 中國的仿制幣和臆造幣第一節 中國的「造幣廠戲作品」第二節 中國的仿制幣和臆造幣一、仿制幣·銀幣二、臆造幣·銀幣三、臆造幣·金幣四、造幣廠戲作品附錄一 中國機制幣之市值附錄二 中國造幣廠各幣鑄額記錄附錄三 中國近代造幣廠之記錄譯后記

先秦至漢代黃金製品工藝與身體技術研究─兼論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與身份認同問題

為了解決香港壹圓銀幣的問題,作者李建緯 這樣論述:

本文在探索中國先秦至漢代黃金製品的工藝技術與身體技術所代表的文化意涵,主要係從物質文化研究中的藝術史學和考古學兩種方法入手,另參酌身體研究,在中國早期物質研究中另闢蹊徑。本研究將分成「研究回顧與方法」、「對黃金的認識與其工藝技術」、「工藝風格譜系與文化交流」、「身體技術譜系」以及「身份認同與身體觀」五個部份。首先,筆者將於第一、二章梳理黃金製品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古代對黃金的認識以及黃金的加工等問題;其次,第參章討論黃金製品的工藝以及風格成因,初步描繪黃金製品在中國漢代以前的時空分布與文化交流;第四章則透過墓葬分析黃金製品的身體技術所反映的身體慣習,釐清先秦至漢代黃金製品在各地身體技術的建

構與影響,並且指出黃金製品在各地文化交流互動中所發展的技術,如同層位一般逐漸疊壓,呈現出身體技術的多元現象。最後,論文從黃金製品的身體技術所代表的身份等級與身體觀角度切入。透過墓葬等級的分析發現,相較於青銅器與玉器在禮制上的規範性,黃金製品所代表的身份技術反映的身份等級則更靈活,反映出中國古代貴族對於正統禮制規範之外還有另一種更具彈性的世俗身份。在身體觀的部份,筆者更進一步透過中國東周至漢代之間的儒家禮制身體、道家氣化論、陰陽家天人感應的身體觀,以及漢代興起的養身、養形的身體技術中,尋找黃金製品所反映的身體技術的轉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