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旺台寫的 蕉王吳振瑞 和焦鈞的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買涼水都不夠」…香蕉產地收購每公斤剩8元!政府出面收去 ...也說明:香蕉價格 崩跌,農委會上周再啟動去化機制,屏東一位陳姓蕉農表示,因為盛傳去化收購只有一周,已引發蕉農恐慌。屏東南州及內埔合作社從昨天開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鏡文學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李建宏所指導 吳一平的 從台灣農產合作社角度看政府與農民的互動關係 (2021),提出香蕉收購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業合作社、農業政策、補貼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 王淑美、陳厚銘所指導 陳麒升的 綠香蕉加工對香蕉產業影響的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綠香蕉、抗性澱粉、RS2、色胺酸、快樂血清素、綠蕉麵、綠蕉粉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蕉收購價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蕉價格崩跌僅剩2元!農民含淚賣農糧署載去餵豬關鍵2原因曝則補充:國內香蕉量產致價格下跌,外銷通路又減少,農糧署啟動調減產地青香蕉去化收購計畫,以每公斤5元收購產地青蕉,引起蕉農憂慮,期盼政府出面穩定價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蕉收購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蕉王吳振瑞

為了解決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作者李旺台 這樣論述:

  榮獲 2018 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   那幾年,錢是香蕉的形狀    染滿樹汁的襯衫是好額人的衣裝   那是他締造的黃金時代,也是黃金囚禁了他的時代——   台灣首位農村之神   以水牛的堅毅打造盛世的傳奇故事   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畢業的吳振瑞原是可以保送到台北讀大學的優等生,卻因父親「作詩不如作田」「家用長子」兩句話而留在家鄉務農。隨後,在父親的介紹下,吳振瑞進入了「香蕉試驗所」,學習關於香蕉的種種知識。   戰後,他以香蕉試驗所的經歷成為青果合作社的監事、隨後當選理事。幾年間為蕉農爭取產銷出口的「五五制」,更讓台灣香蕉以超過八成的市占率獨霸日本,在那個年代,香蕉與相關產業

都富了起來。   水牛般的堅持性格讓他帶領南台灣農村起飛,卻也將他帶進了監牢。當政壇流傳著「皇后」和「太子」兩派內鬥的耳語時,吳振瑞以自身專業不斷拒絕李國鼎欲促成的律頓公司合作案,意外成為政治風暴下的犧牲品。媒體不斷抹黑,把曾經的「蕉王」打成自我圖利的「蕉蟲」,更遭大規模搜索、羅織罪名入獄。   「報紙寫的要倒反過來看」,農民都是這樣講「剝蕉案」的——吳振瑞出獄返鄉那天,地方鄉親蜂擁迎接,仍然將他當作恩人看待。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台蕉和水牛的光輝歲月已然流逝,當吳振瑞牽著「馬沙」在田裡緬懷式的「做行」時,耕耘機也已開進了這個時代。 本書特色   ★榮獲二○一八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

獎   ★從日治時代到中國國民黨時代,台灣農村從發展、富庶到沒落的縮影   ★六○年代「剝蕉案」、「金碗金盤案」主角真人田調、真事改編,詳細記載戰後企業家面臨政權交替的辛酸與勤奮史 名人推薦   詩人 李敏勇      專序推薦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余昭玟   前衛出版社主編     鄭清鴻 推薦   作者簡介     李旺台   資深媒體人,作家,一九七○、八○、九○「政論雜誌」風行的那個年代,是南台灣最活躍的一枝筆。近年勤於創作長篇小說,已發表《獨角人王國》(二○一五年,春暉出版)、《播磨丸》(二○一六年,圓神出版)、《馬賽這一家》(

二○一八年,鏡文學連載)。   曾獲第六屆懷恩文學獎、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二○一七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獎入圍。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本書常用福佬台語詞彙   序幕 第一部 日本仔時代 第二部 島嶼的痛 第三部 中國國民黨時代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吳振瑞是我熟悉的人物。從高雄旗山出生,在屏東的小學、初中,到高雄的高中,一九六〇年代正是我懂事之時。髙屏地區的香蕉出口日本,蕉農的經濟傳

奇被傳頌,香蕉大王吳振瑞更是傳奇中的傳奇。越戰在遠方,只一些美國軍人來台度假,在高雄港區街頭的酒吧街——七賢三路,異國的放蕩況味或說美國情調,襯托在鹽埕埔的大溝頂、賊仔市,形成某種舶來意味。髙中生的我們看《文星》雜誌,但彭明敏和兩位台大學生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並不那麼被一般人關切。戰後台灣,像是從二二八事件的夢魘走過來,在美援、經濟成長的社會情境,走向另一個時代。香蕉經濟在高屛除了致富的農村傳奇,也引發一些紙醉金迷的鄉野景況,像是郷土小説的情節——而吳振瑞無疑是焦點中的焦點。   流亡來台的國民黨中國蔣氏政權,拜韓戰之賜,已在冷戰時期鞏固了統治權力,更在越戰的共同防禦條約連帶中,形成

反共體制,確保了政權的穩定。五〇年代的白色恐怖,似已在穩定的政權暫時住。但蔣氏體制的蔣介石、宋美䶖、蔣經國,形成三角構造,後蔣介石的權力角力在宋美齡、蔣經國之間拉扯,或明或暗的鬥爭從來不斷。一九六四年的彭明敏事件壓制了,以䆁放特許權籠絡台灣新興資本家,形成附庸財圑,成為蔣氏政權的新統治手段。香蕉出口日本的暢旺形勢是台灣農業經濟的某種榮景,但背後的政治學錯綜複雜。   吳振瑞以香蕉合作社理事主席主導出口日本,既是台灣與日本的國際貿易,也在地方的政治權力、更在中央政治權力的體系,捲入政治經濟學的糾葛。吳振瑞的蕉王傳奇、金碗事件,本質上就是蔣氏政權、宋美齢與蔣經國權力鬥爭現象引發的效應。吳振瑞的故

事,突顯二二八事件、五〇年代白色恐怖之後,蔣氏政權黨國體制的內部權力鬥爭。這樣的鬥爭,阻礙了台灣香蕉出口日本的經濟榮景,蕉農受損自不待言。在香蕉產業一直無法再現奇蹟的現在,回顧已消失的時代傳奇,吳振瑞故事的歷史書寫在經過半世紀之後,出現在一些書册。   小說的歷史的書寫比一般歷史書寫,更引人興味。歷史小說將歷史虛構化,以小說的形式,更具大眾文化條件。歷史被失 憶化的台灣,認同的形成必須經由記憶的恢復。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興辦,具有這樣的旨意。李旺台以《播磨丸》這本終戰時台灣人日本兵從中國返台的故事,在首奬從缺時,與另一人作品,同獲佳作。《蕉王吳振瑞》也是李旺台在歴史小說奬、首獎出

缺的佳作,在決選會議獲得許多佳評。   李旺台是我同世代,一樣成長於高屏,並是我短暫新聞記者工作的同僚。他的在地閲歴,熟悉吳振瑞,他也在一九六〇年代,親身體會香蕉出口的蕉王傳奇。新聞工作的歷練,蘊藏在腦海、交織著經濟與政治、穿插蔣氏黨國體制權力鬥爭的台灣人悲情歴史,在他的作家之路、以歷史小說呈現,有其特具的條件。歷史小說既有歷史、也有小説,新聞之眼和文學之心必須兼備。李旺台透過吳振瑞的人生經歷和香蕉出口貿易,以及蔣氏政權統治台灣政治控制、權力鬥爭,彰顯活生生的台灣人被殖民的戰後史。      李旺台說他以自傳體寫成這本小說。他的孩童時代正是家中種植香蕉,父親也是吳振瑞以理事主席領導青果合作

社、社?的代表,經歷香蕉而改善經濟的記憶,讓這本小說的作者性帶有特殊的感情。以一九七三年,在台北成立屛東同郷會的一幕,揭開吳振瑞經歷牢獄之災的世態炎涼、穿插擡面地方人士的形色,小說的裝置以日本時代、島嶼的痛、中國國民黨時代,以他記者身分與同鄉旅行團在日本東京陋巷見到吳振瑞之面的引子,再回敍自己成長時期所見,所思,具有台灣人水牛精神的吳振瑞行止,意氣風發的時代、落難經驗、流亡遁世形影,交織蔣氏政權權力鬥爭禍及台灣精英的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像。戰前被日本殖民,戰後國民黨中國殖民,特殊歷史構造下台灣人的歷史隱含各種故事,正是台灣歷史小說源源不絶的傷痕之土。台灣人的歷史意識,或要因此而覺醒、

而深化。   從《播磨丸》而《蕉王吳振瑞》,李旺台的歴史小說家之路,逐漸印拓出形跡。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那時我只有十三、四歲,正在讀初一還是初二,家裡突然變成「香蕉家庭」。父親把兩大塊水稻田改種香蕉;還不夠,另外又去找地契作;這樣還不夠,還當起「香蕉單集散處」。蕉農把香蕉運交到合作社的集貨場,磅秤之後拿到的是一紙香蕉單,一個半月後才能領到錢,村內有急需用錢的農友,可以持單到我家先兌現。村民也可以先來我家借貸一筆錢,拿去向散農收購香蕉,割交後持香蕉單來依價折現還款。   那其實就是小農村裏簡易的「蕉農銀行」,只是我不想使用那麼堂皇的名詞。   我們家的小孩放學回家,

尤其是在週末假日,常被父親指派去這裏那裏的蕉園鋤草,那時還沒有除草機和除草劑,農夫與雜草對抗的工具,就是一把鋤頭,外加一支鐮刀。烈日當下要鋤,下午雷雨過後也不敢休息。學校要月考或期末考什麼的,全都沒有比照顧好香蕉園更重要。   真正做過農就會相信,草長的速度比人工鋤草要快很多。南台灣溫潤多濕,我家蕉園面積又大,因而,我的青少年光蔭很多是花在蕉園與草為伍又與草為敵,一些實際與不實際的幼時夢想,也多在一鋤一鏟中升起又幻滅。   香蕉使我家富裕起來。父親那些年渾身的幹勁和臉上的興奮,至今猶歷歷在目。我也受到鼓舞。一個禮拜有兩天或三天,在半夜三點多會被父親叫醒,跟他去蕉園。父親摸黑將香蕉樹上的香蕉

一串串割下,由母親和我負責用扁擔將它們一串串挑出蕉園。扁擔一頭吊掛一串,走在狹窄的田埂上,還要跨越一座小橋,才能挑到馬路邊,輕放在預先鋪好的棉被上。我一趟一趟的擔挑,通常要挑到天色微曉,再挑到天光大亮,然後快步回家,草草吃早餐,匆匆趕赴學校,那時我上學經常被記遲到,多是這個原因。   我曾向父親抱怨,為何總是要半夜爬起來幹活;他回答說,集貨場人車洶湧,大排長龍,不搶早不行。   那個年代,農家子弟都視幫忙家務為天經地義,沒人叫苦,也不知道應該訴苦。我一個蕉園小子,後來漸漸知道,原來那些年我是處在一個從未有過的「香蕉盛世」;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每一期都用很好的價格收繳香蕉,愈多愈好;也從長輩口

中知道一個名叫吳振瑞的理事主席。我父親後來出馬競選合作社社員代表,連選連任多屆,以作為吳主席的下屬為榮。   那時台灣農村尚未脫貧,是吳振瑞讓幾十萬蕉農先富了起來。   吳振瑞當然不會知道,在他創造的「香蕉盛世」中,有我這個小小的參與者。   在完稿那一刻,我起身在書房漫步,心裏想著,寫好這本書,對我青少年時期在香蕉園裏的那些歲月,算是有交待了。   長大後我在報社工作,有一個好機緣,在東京鬧區一條弄巷裏的小旅館內,見到吳振瑞本人,做了一次長時間的訪談,一老一少斷斷續續談了兩夜三天。那時他已年邁,想像中一位香蕉大王應有的樣貌和風華不見,只有在談起香蕉時,才精神上臉,健談起來。我把自己在

農村底層的「香蕉經驗」告訴他,他也詳述他的一生榮辱給我聽。我的經歷只是一小條香蕉,他的是長長的一大串。   因而,本書所述各節,泰半是既存在腦中,現成的,真實的。   這是一本傳記體小說,在真實的情節中,也虛構了一些人事物。虛構是為了能更真切地刻劃書中幾位要角以及他們所身處的那個時代,使那段歷史更好地被書寫,更容易被記住。   有時我會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長的那個時代,是日本列車己經離去,火車隆隆隆餘音餘緒猶在,而中國列車已然抵達,正在忙著下車卸貨。我的腦袋裏裝著一座月台,月台上本來就會有許多悲歡離合,而吳振瑞他們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我這一代人走過從貧窮到富裕,從刻苦到逸樂的全程

,以前刻鋼板印刷滿手油墨,現在一根指頭瞬間複製傳輸;以前戒嚴森嚴朝會三呼萬歲,現在民主自由眾聲喧嘩。不是每一個世代都能完整閱歷這些變遷,有這些經歷是幸運,它們幫我順利記錄下本土精英在面對外來統治權貴時,那些刻進骨頭噴出血淚的生命故事。   本書為了還原故事發生時地的語言情境,在處理人物對話時,使用了許多福佬台語,但未必選用標準的台語文,有時刻意寫成半台半中,或只取其音,以方便不能使用福佬台語的人閱讀。   最後,在成書之際,要感謝幾位朋友:蘇天珍先生,他是一位老農夫,我稱呼他「牛博士」,是寫作本書時,經常請教的對象;林純美小姐,一九八九年為吳振瑞平反的推手之一,她為本書提供了若干珍貴資料;

黃旭初先生,他著述的﹁金蕉傳奇﹂是經常查閱的書籍;林翠儀小姐,現為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我在書中須要用日文表達時,總是找她;余昭玟小姐,屏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在出版前審閱此書,提出寶貴意見。還要感謝﹁鏡文學﹂編輯和我太太李錦珠,他們仔細校閱本書,不時指出疏漏之處。 李旺台 二○一九年二月 寫於屏東 一九七三年八月底,颱風剛剛來過,風尾還在輕輕搖擺的上午,一名年輕記者步入台北火車站前的王凱大飯店,逕上三樓。大廳裏的活動已經開始,最重要的來賓台北市長張豐緒正在講話,一會兒低頭讀稿,一會兒抬頭看看台下賓客。他的國語不標準,也不流利,那記者已經習慣他的演說風格。幸好他很快結束致詞,坐回台上右側

貴賓席,一朵胸花在他西裝右上方無風自動。 那記者站在舞台左前側,招待人員請他入座,他微笑站著不動,認真凝望台上台下賓客的眾生相。 這是台北市屏東同鄉會的成立大會。籌備小組成員之一的蔡秀雄是那位記者的好友,上前寒喧:「嘿!阿誠仔,你今仔日慢來哦!」 「歹勢!歹勢!不過,大會剛剛開始,張市長的致詞稿,我已經有啦。」 兩人只聊了兩句,台上司儀開始介紹創會發起人。「第一位,宋丙堂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高材生,現在華江女中任教。」 「其次,徐傍興博士,我們屏東的外科名醫,徐外科醫院院長。」(註一) 「戴炎輝先生,我們屏東的才子,現任司法院副院長。」 「劉兼善先生,省府委員、考試院顧問。」 「吳文華先生,

從竹田來的實業家,萬家香醬園的董事長。」 司儀每介紹一人,被介紹者即起立,或點個頭或鞠躬,接受會眾的鼓掌。 唱名繼續。接著介紹「林菊瑛女士,中興大學副教授」「林成子先生,實踐家專教授」,接下來,當司儀喊完「蔡西坤先生,我們屏東來的大律師」時,阿誠記者瞄見蔡秀雄與舞台邊一名男子對看一眼,輕輕點個頭,之後,唱名的麥克風突然沒有聲音,只有站在舞台旁邊和坐在第一排的人才聽得見,阿誠記者隱約聽到的介紹詞是:「吳振瑞先生,屏東頭前溪人,前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因為幾乎全場沒聽到司儀的聲音,阿誠記者沒有看到一個名叫吳振瑞的人起立致意,全場也沒響起掌聲。 唱完吳振瑞的名字,麥克風像人深呼吸後閉氣幾秒鐘又吐

氣說話,全場清楚地聽到:「鍾德鈞先生,高等法院庭長」「蔡潔生先生,樂馬大飯店董事長」。(註二)

香蕉收購價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從台灣農產合作社角度看政府與農民的互動關係

為了解決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作者吳一平 這樣論述:

台灣以農立國,農業促使台灣的產業發展,社會成長;但是因為先天環境的劣勢,台灣的農業用地相當狹小,時常遭遇劇烈天氣變化,台灣的農產品時常遭遇產銷失衡的情況,又因許多農資材仰賴進口,生產成本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因此時常需要農政單位的輔導及協助。 台灣農業屬於小農經濟,不具有規模經濟,許多個體戶的農民開始組織農民團體,如合作社,藉此增加通路上的談判能力,甚至可以協助農政單位傳達或執行政策,是為農民及農政單位之間的溝通平台。 本研究試圖研究農政單位透過農業合作社執行政策,來了解與農民的互動關係;將政策區分為貨幣性及政策性兩種,先藉由訪問兩位農政單位的政府官員對於政策的看法,發展問卷,而後

對農民發放問卷,藉此認證雙方的想法是否相同。 研究結果發現,農政單位認為應避免使用補貼政策,將預算使用在協助農民找尋銷售通路,打造永續經營的農業環境;而農民則偏好能快速獲得現金的政策,較不偏好要耗費時間的宣導政策。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為了解決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作者焦鈞 這樣論述:

  你今天吃「飯」了嗎?   當米飯不再是三餐首選,背後帶來的問題絕不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而是稻作生產面積逐年遞減,大量依賴進口黃豆、小麥、玉米,   進而引發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國家安全問題!   農業發展的根本,就是要維護一國的糧食主權,其重要性無可取代。失去了糧食主權,要如何在對外經貿談判上,與其他國家大聲說話?作者從對糧食主權的高度探討開始,一路從自由化、全球化、氣候變遷,到產銷失衡問題、農業政策、食品安全、農業科技等不同範疇與角度為文,以貼近庶民的語言來向社會大眾進行理性的溝通對話,讓讀者對農業課題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能從中真正關心臺灣農業的未來。   唯有打破框架,才

能真正走出困境,讓臺灣農業看見新希望! 好評推薦   本書著眼於三年來的農業大事,前半站在糧食主權、小農體制的觀點來論述農業政策,點出農民團體合作社化的重要,後半以作者親身經歷的熟稔度,解構三年來農產品國內外運銷迷思,對於農政有期許、有建議,是理解現今農業的不二好書。郭華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民以食為天」、「臺灣以農立國」、「穀賤傷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都可以講上幾句,農業、農村、農民,離我們很近,但是我們卻很陌生,聽聽焦鈞,從北農、雜糧基金會,深入農村,第一手對農業的調查與看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作者簡介     焦鈞   出生、求學於高雄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現併入公共事務學系)肄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工作生涯前十年,從記者到政治幕僚,南北二路轉戰基層與高層。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接觸農會體系,後任職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台灣肥料公司、雜糧發展基金會等單位。著有《水果政治學》。   推薦序/胡忠一 推薦序:農業何止二三事/潘靜怡 推薦序:重建全民生存基礎之公共大農業/曹偉豪 自序   引言 從糧食主權談起 稻米生產過剩的迷思 糧食主權、糧食安全與糧食人權 關於農業的二三事   第一部 農業二

三事 全球化 小農體系 農業政策 從川普當選談起 保守主義的蝴蝶效應 兼顧理想與現實的小農主義倡議 農民團體合作社化之探究:生產利益共享化之可行性 小農 青農 農民團體之辯證 將農業的定義與產值做大:農業是核心,不是邊陲 重農主義:兼談農地與農舍問題 看見臺灣|| 看見了臺灣農業什麼問題 活化農村經濟的深層思考 看見臺灣農業新希望   新農業 食品安全 農業科技與未來 農業南向 水果國家隊 他山之石:紐西蘭奇異果模式 農業基本法 農業保險實施迫切與必要 扎扎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可休矣 農業人才的向下培育 深度解讀友善環境耕作之納法輔導管理 深思臺灣農業現況的另一深層結構性問題

:地力的重新恢復 有機、無毒、零殘留!真的安全嗎? 農業大數據是擺脫看天田的一個契機 智慧農業是一條不可逃避的道路   菜價 臺北農產 產銷大問題 菜價飆漲誰之過? 農產品價格的起起伏伏 合作社有兩種:水果「產地價格」崩盤的正確解讀 周期性與結構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從鳳梨價格走跌談起 高麗菜成為期貨概念商品之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菜市場經濟學:從農委會對農產品物價的五支箭談起 打破封閉性 以創新重建農產品運銷體系 微觀日本農業:從批發源頭到通路末端 《築地市場的一天》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豐洲市場啟示錄 建構大批發市場之倡議:藉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經驗為師 再論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看懂臺北農

產公司的獲利 臺北農產公司為何會成為政治角力場   第二部 《水果政治學》續篇 紅藍重新聯手 買辦大戲再登場 西進絕對不是解決臺灣農業問題的良方 從出口統計數字解構中國對臺虱目魚採購「契作合約暫時中止」 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的誤會一場 藍八團的水果採購鬧劇 從香蕉出口中國市場掛零談起 芭樂、棗子怎麼外銷 談生鮮農產品市場出口風險分散:九二共識與農產品出口中國 中國宣傳大戲再度上場 貨出去等於農民賺錢嗎? 香蕉柳丁滯銷找中國 淪為政策採購下犧牲品 鳳梨出口超過九成仰賴中國市場,銷量三倍躍升是禍還是福? 釋迦成功模式可以被複製嗎? 除了出口中國還有哪一招 非關政治:香港是個什麼樣的市場?   結 語

 新農業的挑戰 農業路線的理性辯證 優質的農業產業環境 自序   距離二○一五年年底第一本著作《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問世,轉眼已經三個多年頭過去。這三年從小英政府上臺的意氣風發,到二○一八年年底地方選舉的慘敗,同時颳起「韓流」風,一路迄今不僅影響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也直接衝擊了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農業這個高敏感領域,一直沒有在兩岸博奕中退場,農業一直是兩岸舞台上的焦點。   從《水果政治學》一書出版後,兩岸買辦不再是晦澀的用詞,水果政治學的高牆被推倒,兩岸農產品貿易一度恢復正常、常態性的往來;如今韓流颳起,政治性採購訂單再起,對臺灣農業會造成何等衝擊,這就不是三言兩語

可以說得清楚的。   本人有幸從二○一六年起在《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開設「農業二三事」專欄,針對農業政策、農業時事與農業問題,提出針貶,累積超過十萬字的論述,以對小農體制的關心一以貫之,希望藉由各個專欄拋出的問題,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對農業的關心與討論。如今,這些評論(包括這段期間見諸其他媒體的評論文章或專題)全數收納在這本《走出島國農業困境》著作之中,雖是野人獻曝,但絕對出自對關心臺灣農業未來發展的一片赤誠。   當前許多農業問題就像溫水煮青蛙,農民並非無感,只是外在大環境的變化太過劇烈。不論是生產端的問題,還是銷售端的狀況,有太多需要重新爬梳整理,也非一篇文章專欄就能解釋與解決。在彙整近

百篇的專欄文章中,刪除了其中三分之一,系統性地保留個人長期關注的幾個農業議題,包括農糧安全、農產運銷、農產品出口,最後,加入了「《水果政治學》的續篇」,為正在持續上演的政治性農產品採購訂單,用統計數據說話,做出定調。   拜臺大農經所碩專班師長、同學的鼓勵與協助,這本書方得以順利出版;友人曹偉豪與中正大學王少君教授,給了我很多跨領域的觀念與想法。二○一八年年底的一場大病,自己從鬼門關走了一回,不僅差一點讓學業的學習中斷,也讓這本評論集差點無法付梓。   最後,感謝巨流圖書的志翰、瑜璇與如芷,您們在最短時間完成這本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再次謝謝這一路走來幫助我的友人,感謝您們!  

報紙斗大標題寫著:解放軍遼寧號組成的航母艦隊通過宮古海峽,繞行臺灣東部外海,花蓮空軍基地F十六戰機緊急升空戒備。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一九九六臺海危機的翻版,是中國軍力已經有能力突破第一島鏈;臺灣,這個號稱西太平洋不沉航空母艦,國家安全正面臨巨大威脅--「糧食安全」一個被兩千三百萬國人長期所忽視的議題。 翻開臺灣的經貿統計數據,遠的不說,這十年的黃豆、小麥、玉米,俗稱﹁黃小玉﹂的雜糧進口量,黃豆約兩百五十萬公噸、小麥約一百二十萬公噸、玉米約五百萬公噸,佔全臺使用量的九成五以上。 同樣的,以熱值換算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歷史新低的百分之三十一。農委會在二○一六年末,提出了這樣的預警;也

揭露了未來的政策調整方向,要以提高糧食自給率到百分之四十為目標。 這些不是冰冷冷的數據,是確確實實的臺灣國家安全問題。 鄰國菲律賓,遠在南半球的委內瑞拉,都曾因為糧食自給率問題,造成國家動盪。二○○八年,國際稻米價格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從一年前的十點零八美元/每百磅,漲到了二十點一七五美元/每百磅(每百磅約為四十五點三六公斤)。全球糧價飆升,嚴重威脅各國的糧食安全。菲律賓做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全國超過九千萬人每天要消耗三點三萬噸稻米;國際糧價在二○○八年的飆漲,讓菲律賓糧食儲量驟減,形成嚴重的「糧荒」。 糧荒,對臺灣而言,是個多麼遙不可及的話題。 二○○四年,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將該國

改造成以石油收入補貼一切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物資由國家提供的結果,導致國內生產誘因不足,耕地荒廢、工廠關門,多數民生物資仰賴進口,並祭出﹁糧食等基本物資採固定價格﹂措施。多年之後,按經濟學供需理論,商品售價不能反映成本,物資也就愈來愈短缺。二○一三年接任的總統馬杜羅被迫宣布限購,二○一四年油價下跌為該國財政留下大洞,經濟狀況急轉直下,至二○一八年惡性通膨恐飆升到百分之一百萬。經濟衰退,終於導致委內瑞拉人民吃不飽(饑荒),預估二○一九年超過兩百三十萬人逃離至鄰國,避免饑荒挨餓。

綠香蕉加工對香蕉產業影響的研究

為了解決香蕉收購價格的問題,作者陳麒升 這樣論述:

香蕉曾經是台灣創造外匯來源的重要農作物,時至今日它仍然是主要的水果,但是台灣的香蕉產業在99%內銷的狀況下,供需常常在失衡的情況中變成社會新聞,自2007年到2018年間,共有四次大規模的去化收購情形。除了種植面積的管理規劃之外,研究者認為加強香蕉的加工產業,可以改善香蕉產業的結構,提升農民所得。本研究探討綠香蕉含抗性澱粉及香蕉皮含有的色胺酸具有機能特性和保健功能,用以加工製造成食品和保健商品,可以提升農產價值,並且延伸香蕉產業從鮮果的短時效性商品變成可上架、可長期保存的常態商品,進而達到改善香蕉產業的結果。研究採取質性深度訪談法進行,由15位相關產業人士提出綠香蕉加工對香蕉產業影響的評價與

建議。研究發現,綠香蕉的採用,對於產地可產生調控作用,加工食品的推廣可達到香蕉產業多元化和食農教育的目的,保健食品的推廣可以提升香蕉的知覺價值和價格。因此建議食品業者以綠香蕉為原料是有說服力的好素材,以休閒食品推出可快速達到推廣的功能;以烘焙食品推出可將香蕉主食化;以機能保健品推出可讓台灣香蕉有機會重登世界舞台。並建請政府提列中長期計畫,從食農教育、香蕉烘焙比賽、綠香蕉創意商品競賽來深耕農產品的升級工作,以期台灣的香蕉產業能永續成長並新創出另一種產業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