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威廉.伯恩斯坦寫的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 和戴倫.艾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的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国投资银行龙头:高盛公司The Goldman Sachs Group(GS)也說明:高盛集团 公司(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是一家美国跨国投资银行与金融服务公司,其 ... 在中国大陆设有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并成立合资证券公司高盛高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 和衛城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文程所指導 梁碩文的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挑戰-以馬來西亞為例 (2021),提出高盛集團大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美中角力、馬哈地、莫哈末·納吉·阿都拉薩。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公共安全研究所 游智偉所指導 徐大器的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選擇邏輯:天然資源、地理條件與理念相似度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一帶一路倡議、負二項迴歸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盛集團大陸的解答。

最後網站Circle】Circle的投資App推出新功能,欲成為市場新手首選則補充:由高盛集團支持的加密投資應用Circle Invest推出名為「buy the ... 目前,Circle擁有700萬用戶, 並將與比特大陸(Bitmain)合作創建基於法幣的穩定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盛集團大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

為了解決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這樣論述:

政經局勢、科技進展、疾病災難、飲食文化…… 貿易如何牽動世人命運,改變人類的未來? 重量級金融經濟史作家精湛解析, 翻轉世界樣貌的貿易史圖景   ● 黑死病是貿易病?伊斯蘭教的大分裂,或許也能歸咎黑死病?   ● 第一場反全球化的抗爭竟出現在十七世紀的倫敦?   ● 波士頓傾茶事件其實是種商業競爭手段?   ● 引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真相,竟涉及貿易政策的分歧?   ● 穆斯林國度曾為世界商業霸主,為何新近復興的西方能迅速崛起,翻轉全球局勢?   ● 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為何?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   為何十九世紀各國,能奉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而沒什

麼損傷;但在全球經濟整合的二十一世紀,自給自足卻變成極冒險的事?而貿易又如何插足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使某些國家趁勢崛起,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貿易不僅影響了世界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更預告了國際政經局勢的開端──   作者綜觀全局,視野恢弘地解讀貿易的歷史,其以精湛的手法把精選故事與史料分析交織在一起,給讀者清晰完整、綜觀古今的貿易史輪廓。書中從貿易源始談起,再論及世界各國爭奪貿易霸主地位的榮耀與挫敗,並涉及咖啡、紡織品、茶葉、香料、糖、石油等重要物資的文化史;其中新技術的發明與改良,更改變了全球政經進程。   本書帶領讀者巡禮人類五千多年來的貿易征程,見證全球整合的過

程,理解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又如何為人類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在面臨因全球化而生的巨大政治抗爭與分歧時,我們能更洞悉其中關鍵,排除思考陷阱,增長知識、膽識與見識。 得獎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高盛年度商業圖書獎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800-CEO-Read商業書籍獎   財經作家綠角專文推薦 名人.媒體讚譽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

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綠角,知名財經作家   了不起的作品!《貿易大歷史》是伯恩斯坦對人類世界的重要貢獻。《貿易大歷史》中的歷史幅員之廣博,令人驚嘆……這是一本亞當斯密與馬克斯韋伯都會讚賞不已的書……讓伯恩斯坦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對世界貿易發展脈絡有著深刻理解,及他精闢的闡述能力。──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外交雜誌》   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再度證明他是個優秀的經濟史學家及才華洋溢的作家。他提供了令人眼界大開的豐富史料、有趣的奇聞軼事及讓人不忍釋卷的全球貿易故事。讀者不僅能有知識上的收穫,還能深深浸淫在故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而更能迎上

今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約翰.柏格(John C. Bogle),「領航投資」創辦人   伯恩斯坦梳理了浩瀚的世界貿易史,闡明了現代人的爭論緣由。他有技巧地將喧鬧的冒險故事與嚴謹的學術知識交織。伯恩斯坦告訴我們,從古至今的貿易故事就是一則人類無法壓抑交易渴望的故事,而這渴望又加強了藝術、科技發展與思想的交流。貿易的故事就是人類的故事,也是令人開心的故事。──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作者   伯恩斯坦這部發人深省的作品展現了人類歷史中貿易的普及和它的魅力,而貿易也常是決定事態走向的關鍵要素。伯恩斯坦提供了數世紀以來不同國家的經典故事。內容廣泛

,包含:經濟學、社會學、軍事戰略甚至健康照護,而當中都穿插著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貿易大歷史》不只是一本必讀經典,更是充滿閱讀樂趣的必讀經典。──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作者     認為關於全球化利弊的辯論是近代才有的事嗎?再想想吧。伯恩斯坦對貿易史有著嫻熟的理解與掌握,他以生動的敘述闡釋貿易對人類的影響。伯恩斯坦帶我們踏上「幽靈船」及危機四伏的冒險旅程,讓我們理解,貿易贏家與輸家的交鋒由來已久,而那更形塑了今日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兩大對立陣營。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也揭示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並解釋「自由貿易」是

如何被抵制長達一世紀之久──在國與國因商業行為而益發緊密的世代,這更加發人深省。伯恩斯坦讓我們用專業視角,回顧來時路,而得以理解今日世界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對立。──莎拉.邦喬妮(Sara Bongiorni),《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作者   一本有趣、開啟人類新視野的書。伯恩斯坦是位優秀的寫作者,他非常清楚如何講述一則好故事。《貿易大歷史》是本傑出之作。──《紐約時報》   令人眼睛一亮、迷人的作品……帶你暢遊一道又一道的歷史迴廊……《貿易大歷史》絕不會讓你感到厭煩無聊,因為書中充滿許多顛覆想像的論述、豐富的史料及鮮明活潑的人物。──《商業週刊》   非常有趣!在一個想到「貿易」,就會想到

「世界貿易組織無止盡的對話」、「貨櫃船緩緩駛入單調港口」的時代。威廉.伯恩斯坦的作品就像觀賞一部電影──看著強尼.戴普在船索間擺盪。──《金融時報》   活潑有趣……伯恩斯坦引領讀者來一趟喧譁熱鬧的冒險之旅……《貿易大歷史》是及時且易讀的提醒──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對於那些想要不痛苦地理解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或是更現代的經濟學者保羅.薩繆森學說的人,讀《貿易大歷史》就對了。──《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威廉.伯恩斯坦   財經及貿易史作家、理財顧問。擁有醫學博士學位,鑽研投資多年,被各地投資散戶讚譽為投資界的「草莽英雄」。他為獵戶

座電影公司及知名投資網站EfficientFrontier.com創辦人及效率前緣顧問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董事長。他的文章遍及許多重要平面媒體,如《華爾街日報》、《霸榮周刊》、《Money》及《富比士》。著作包含:《投資金律》、《投資人宣言》等。 譯者簡介 潘勛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現任《世界日報》編譯,獨、合譯書籍四十餘本。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 1蘇美人 2貿易之海峽 3駱駝、香水及先知 4巴格達-廣州特快車 5滋味的貿易與俘虜

的貿易 6貿易之病 7達伽馬的突進 8全球都在其中 9大企業的降臨 10咖啡、棉、茶和糖 11自由貿易的勝利與悲劇 12世界匆匆變平了 13崩潰 14西雅圖戰役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知名財經作家 綠角   《貿易大歷史》是一本討論「貿易」的專書。   貿易,不就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嗎?貿易就是船隻與貨車,載著各國的貨品到處交換嘛。   這個我們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商業行為,其實經歷千年的演化,克服多重障礙才達到今天的境界。   這本書在時間上橫跨千年,從肥沃月灣的史前文明,到今天的文明世界。在地理上囊括全球,從地中海區域貿易網路,再來是哥倫布到達北美,達伽馬繞行好望角的航海成就

,到今天的全球貿易網。以宏觀視野,讓讀者看到今日貿易的形成軌跡。   交換的本能,豐厚利潤的誘惑,讓人類從數千年前就不辭辛苦,驅趕駱駝跨越枯乾沙漠,或揚帆茫茫大海,跨越戰爭衝突地區,冒著被強盜殺害打劫的風險,把貨物送到遙遠的地方。   二千年前,只有最值錢的貨物,譬如絲綢、黃金、香料,值得遠距貿易的風險。今天,大幅下降的運送成本,和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最基本的大宗物資,如煤礦、鐵砂、石油在海上以巨型貨輪不斷運送著。高價貨品,則在飛機上以次音速傳送。一個前人無法想像,真正互通有無的時代已經來臨。   貿易,不僅讓羅馬人享受絲綢的觸感,讓英國人享受茶葉的香氣,它不僅僅是物資上的交換。貿易也讓比

較優勢利益法則得以實現。每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專心生產其擅長的產品,然後以貿易進行交換。這樣比起每個國家都要自行生產全部日常所需,會更有效率。貿易,提升了全人類的生活水準。   但貿易,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影響。   貿易塑造歷史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的擴張,就是在海洋上不斷找尋與擴張貿易對象與產品的過程。   十六世紀來自歐洲的船,不僅帶著貨物與人員,也把歐洲的疫病傳到美洲,大量原住民染病身亡。比起征服者的鐵騎,更多美洲原住民死於歐洲的病菌。   貿易影響政治觀念   西方文明的發源,從希臘、羅馬、威尼斯到荷蘭與英國,都非常仰賴海上貿易供給國內所需。狹隘的地中海,容易被阻斷的海峽航

線,讓這些文明從很早就知道保護海上通道的重要。它們注重海權,發展海軍,探索海洋。東方的中國與印度,面對寬闊的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沒學會這個概念。直到十七世紀,西方勢力透過海權到達東方,開始發生衝突。   貿易影響科技進展   為了貿易航海的需求,出現了更能利用風力的阿拉伯三角帆船;為了在海上定位,對於精密計時的需求,引導高準確度機械鐘錶的發展;為了跨海運送肉品,促進了冷凍技術的發展;為了克服長途航海的壞血病,醫師首次以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臨床試驗方式,驗證了柑橘類水果的療效。光是為了追求貿易的順暢發展,就帶來了許多科技成就。   貿易帶來贏家與輸家   雖說貿易整體來說,提升了人類生活水準,

但重點是「整體」。貿易也會帶來受害者。   基本原則是,當A、B兩國之間進行貿易。假如同一種資源或產品,A國比B國多,或是A國可以比B國更有效的生產,那麼A國會得利,B國會受害。   譬如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具有廣大農地,可以便宜生產農作物的美國農民,可以在市場上輕鬆擊敗英國農民。   就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來看,已開發國家擁有較多的高技術人才,較少的低技術人力。新興市場剛好相反。貿易的結果,就是已開發國家中的高技術人才受益,低技術人才受害。開發中國家由農村進入都市的大量勞動人口取代了原本已開發國家低階勞動者。   這會造成已開發國家內部,高技術人才收入更高,低技術人才收入降低或甚

至失業,也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   假如對於這些貿易所產生的「輸家」,無法妥善照顧與處理,將形成內部社會壓力。甚至輸家在政治上反撲,形成反貿易、保護主義的社會氛圍與政策。   貿易影響個人職業生涯   對個人來說,貿易也代表一個更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工作者無法確定自己從事的產業是否可以持續存在。假如其他國家發展出更好的技術,可以更有效率得生產這個產品,這就可能造成國內的公司倒閉,自己失業。全球貿易,代表個人職業生涯暴露在全球競爭對手的壓力之下。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

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摘錄)   貿易史的啟示   現在,試想貿易對地球農產的貢獻。假如義大利菜沒有番茄;大吉嶺周遭高地沒茶樹;美國人餐桌上沒有小麥麵包或啤酒;咖啡原產地葉門以外的世界各地沒有咖啡店;德國人做菜沒馬鈴薯。上述狀況,你能想像嗎?那可是「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之前,世界耕作範圍受限的光景。一四九二年之後的幾十年內,來自遙遠大陸的新物種入侵數十億畝耕地。這是怎麼又為什麼發生,而我們又能從中學到有關貿易本質的哪些東西呢?   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死後到文藝復

興那七百年間,歐亞非三大洲的穆斯林國度光彩奪目,傲視西邊的基督教國家。穆罕默德的信徒主宰世界長程商業的管道印度洋,過程中傳達先知的旨意,範圍始自西非到南海。接下來,新近復興的西方以奪人心魄的速度,在迪亞士(Bartholomew Diaz)、達伽馬首度繞過好望角之後的幾十年內,控制了世界貿易航線。我們能在貿易史的大旗幟之下,了解這些事件嗎?   大型國立貿易組織,尤其是英國及荷蘭兩東印度公司,是歐洲宰制商業的先驅,並把世界貿易變成大型企業體近乎專擅的領域,而來到二十世紀它們則演變成跨國大公司。這些組織是西方(尤其美國)文化、經濟龍頭地位的泉源,今天經常成為惡毒憎恨、敵視的目標。現代國貿巨頭的

根苗是什麼?而今天與貿易相關的文化衝突,其反美國色彩濃厚,是嶄新現象嗎?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網際網路一次大中斷,就會造成國際經濟的浩劫—想想它廣獲使用才僅十年,這種狀況真是不可思議。已開發世界對產自世上最不穩定國度的石化燃料上癮,而最大一部分石油,由單單一道鎮守波斯灣入口的窄窄海峽流出。世界貿易史能提供任何重大教訓,導引我們穿越這些惡水激流嗎?   今日的普遍看法認為:二十世紀末期的通訊、運輸革命,首次讓全球各國直接進行經濟競爭。然而,由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實在不是新鮮事。過去幾百年間,世界「扁平化」的現象造就贏家及輸家,而他們各自傾向支持及

反對這個過程,實不足為奇。以往的貿易革命史,對今天我們因全球化而面臨的巨大政治抗爭,有沒有能教我們的東西?   古代絲綢貿易、格尼札文書的世界裡,商販工作是如此孤獨、代價高昂、宛如英雄,只有最珍貴的貨物才值得上路;現代企業世界裡,酒來自智利,韓國造車,蘋果來自紐西蘭。那麼,我們能由古代學到什麼,俾益今日? 咖啡:做生意的飲料(節錄) 多國、大眾市場商品興起的故事,始於另種飲料作物:咖啡。五百多年來,它不止被當成飲料。肉豆蔻、丁香、肉桂及胡椒一度叫達官顯要沉醉沒錯,但後來,它們褪流行。相形之下,由咖啡樹叢取出豆子烘焙,調製成烏黑汁液,博得大集團主席、總理,以及世上愈來愈多人的青睞。這種溫熱

芳香的飲料被引入伊斯蘭世界的五百年來,刺激著社會交際、金融交易,有時還引發革命。 傳說大約七○○年,有個衣索比亞牧人注意到,抵達某片高地草場後,他的駱駝、山羊一直歇不下來,整晚活蹦亂跳。他仔細觀察後發現,自己的牲口吃了一種灌木叢上的紅色漿果。牧人嚼了一些漿果後,發現自己也興奮異常。雖說這則故事幾乎肯定是假的,但大多數權威人士都同意,一○○○年過後不久,咖啡首先耕種於衣索比亞,接下來跨越紅海,來到阿拉伯樂土(今日葉門),當地伊斯蘭祕宗的蘇菲派成員開始定期飲用。 蘇菲教派很少有全職教士,跟大多數信眾一樣,他們白天都有工作。在全世界信教人士當中,蘇菲派獨一無二之處,在舉行儀式來解決問題。儀式中,他們

奮力追求一種忘我、宛如催眠、非此人世的狀態,直到夜深。大約在十五世紀中葉,蘇菲派開始飲咖啡保持清醒,取代葉門傳統刺激品:卡特葉。 蘇菲派不是修院隱士,而是有俗務的人,這件事加速咖啡由宗教領域散布到世俗領域。有個來自亞丁的穆夫提(mufti),他不是蘇菲派教徒但注意到咖啡有治療效果。生病的他: 喝了些(咖啡),希望能有益處。結果,穆夫提的病不僅因服用咖啡而好了,他還很快感受到咖啡的其他特質,尤其在它可以驅頭痛、提神,阻擋睡意而不會叫人不舒服。 十五世紀末,咖啡便已擔起其現代雙重角色:社交潤滑劑、幫忙人執行每日單調又疲累的工作。歐洲有位觀察人士很早便對咖啡印象深刻,認為它讓人類更真誠地互動及改善經

商關係: 比起其他東西,(咖啡)更能提升人的品質到能締結社會契約及做嚴格保證……人們做嚴正聲明時變得更誠摯,因他們有清明的心智,沒那麼容易遺忘。人在喝醉後,經常記不得自己說了什麼。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挑戰-以馬來西亞為例

為了解決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作者梁碩文 這樣論述:

中國在 2013 年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倡議的『一帶一路』計劃,是個雄心壯志的大工程。一開始就受到歐美媒體的大肆質疑,舉凡參與國任何施工問題或是國內政局動盪,都會被媒體宣稱中國意圖控制該國,並且與『一帶一路』計劃推行畫上等號。馬來西亞是為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 ASEAN)第一個響應『一帶一路』計劃的國家,唯參與以來又歷經了建國 61 年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國內局勢波動不安。而『一帶一路』計劃之實施,也使得國內貪瀆不斷,掀起政壇與民間巨大的波浪。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以及歷史研究法,經由三角戰略做為研究途徑,從中美角力之大格局切入,並聚焦

於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國際互動,兩國攜手之『一帶一路』計劃的起源與現況,另外亦剖析所遭遇到之挑戰。經由研究之進行得到三項結論:一、『一帶一路』推行是為馬來西亞於外交結合經濟的傾中的表態;二、與國際媒體呈現落差的馬來西亞『一帶一路』計劃的實際;三、務實而不受拘束的外交身段,是馬國求得國家最大利益的手段,但結果卻是差強人意。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為了解決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作者戴倫.艾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 這樣論述:

  解答人類政治史上最大難題的偉大之書。──賈德.戴蒙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睽違七年 宏觀典範之作   問題已經不只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而是居然有國家能成功。   ***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保障自由,有些國家卻宰割公民?還有些國家徒具形式,根本無法有效治理?   自由,意謂不受他人力量宰制,無須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自由十分罕見。多數時候,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憑宰割。理當維持秩序的國家機器若非不存在,就是淪為壓迫的幫兇。為什麼會這樣?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教授回顧古今中外,引領讀者走訪一個又一個文明故事。從雅典城邦、阿拉

伯與中東、非洲、夏威夷與大洋洲、前蘇聯、歐洲、中國與美國。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強,社會更要強,互相制衡,踏入「窄廊」,自由才有保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奠基於多年原創研究,建構一套清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模型。非常適合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由秩序嗎?   ◆ 國家在什麼狀況下無法繼續保障自由?國家機器失控,還是社會癱瘓國家?美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失去自由的國度嗎?臺灣呢?   不折不

扣的大歷史分析,民主起源論最精彩的一說。──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本書特色   民主在退潮,自由在崩壞,身處動盪的時代,   馴服國家機器、保障公民自由的關鍵究竟何在?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跨越千年政治、經濟與歷史,   解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難題。 各界推薦   專序推薦:   朱敬一 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專文導讀:   林明仁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陳嘉銘 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列名推薦:   王宏恩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吳叡人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沈榮欽 加拿大約

克大學副教授   范 雲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 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閻紀宇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戴興盛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顏擇雅 出版人、作家 好評推薦   ★★★★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各國媒體 一致推薦   ★★★★《金融時報》2019年度經濟學必讀書單第一名!《科克斯評論》2019年度選書   強大的國家機器如何能與公民的自由共存?這是人類政治史上最大的難題。因為人類社會在過去一萬年來的發展趨勢,就是從小部落變成強大、足以讓數百萬人社會維持運轉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本偉大

的書為這一根本難題提供了答案。您會發現它讀來發人深省,令人愉悅。──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普立茲獎得主   我們應如何看待當前民主國家面臨的挑戰?這本精彩、及時的書提供了一個簡單且強大的理論框架,評估各種不同的國家治理方式。本書的分析提醒我們必須保持警覺,維持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適當平衡──也就是維持在「自由的窄廊」裡──避免陷入無政府狀態或獨裁統治。──本特.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om),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自由得來不易。有許多人仍受政府效率低下之苦,被困在社會規範和傳統的籠子裡。其他人則被專制的巨靈制服。在這本深具原創性且令人愉悅的曠世巨作中,兩

位作者帶我們穿越時空、穿越文明。這是一項只有他們才能達成的非凡成就,註定能再次締造《為什麼國家失敗》的出色表現。──尚.梯若爾(Jean Tirole),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自由的窄廊》帶我們踏上穿越大陸和人類歷史的迷人旅程,找到自由的關鍵要素。在眼下這個時刻,沒有比這更重要的發現,也沒有比它更重要的書。──喬治.艾克洛夫(George Akerlof),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又一本出色、有見地的書,兩位作者指出成功維持一個民主國家的重要與艱難。書中例證與分析族繁不及備載,讀來十分愉快。──彼得.戴蒙(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兩位世界上最優秀的社會科學家合寫的權威之作,有著無數真知灼見與值得學習之處,這是一本真正的大師傑作。本書透過豐富的歷史資料,研究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微妙平衡,得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每位會思考的人都應該意識到:自由既罕見又脆弱,艱難地在暴政和無政府狀態之間撐出空隙。──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富裕的槓桿》作者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出版時,許多人仍然認為美國是廣納性制度的主要典範──該國保障財產權和法治,實現了民主和富足。今天,美國收入分配的扭曲程度不亞於任何財閥當政的社會,代表性政治體制在一位煽動者的攻擊下似乎異常脆弱。《自由的窄廊》自創了

術語「紅皇后效應」,用來代指為維護開放政治體制而進行的從不停歇的鬥爭。公民社會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獨裁領袖的步伐,並遏制他們的專制傾向。──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全球化矛盾》作者   兩位作者列舉了不同文明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分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鍵平衡,十分過癮。《自由的窄廊》註定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替任何認真的政策制定者、學者或公民描繪了自由的未來。──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麻省理工管理學院教授,《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   並不是沒有國家壓迫就叫做自由,這是本書最關鍵、最正確的洞見。這本

新書比前作更具原創性、更刺激,不只關注制度,更著眼於國家究竟如何運作。──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家   兩位作者問出了最根本的問題:如何解釋民主與專制的興衰?他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挑釁的框架來分析我們當前的民主危機,理解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願望在當今面臨著什麼樣的危險。──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本書的挑釁論點在直覺上是成立的,是一部獲益無窮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星級評論   本書分析指出,自由是國家與社會不斷平衡的結果。

如果英國(乃至美國)正在失去這樣的平衡,我們所享有的自由會不會開倒車?這是一本重要且令人不安的作品,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讀來宛如警醒。──觀察者雜誌(The Spectator)   野心驚人之作,旨在解釋自由為何並不總是存在於世上每個角落。──新聞週刊(Newsweek)   必讀之作。──圖書館學報(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星級評論   社會需要國家,國家也需要社會。兩位作者將豐富的全球史細節應用到一個簡單的分析框架中,針對當前的極權主義和無政府社會這兩個互相對立的風潮,提出了強有力的反駁論據。──保羅.克里爾爵士(Sir Paul Collie

r),《外交雜誌》譽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主任   出色且具有洞見,對當前世局再合適不過的一本書。全世界的國家正在為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緊張局勢而一籌莫展,不分左派右派的民粹主義都只提出輕率且危險的答案。相比之下,本書的兩位作者證明,只有結合能幹的國家機器與強大的公民社會──缺一不可,才能走進自由的窄廊。這是通往繁榮的正途,但正如本書所說的,「絕非易事」。──麥可.巴柏爵士(Sir Michael Barber),英國教育學家,《如何管理政府》作者   《自由的窄廊》奠基於二十年比較研究的成果。雖然兩位作者都是經濟學家,但這本書並未充斥著經濟學術語或大量數字,而是和前作《國家為

什麼會失敗》一樣好讀。他們偏好制度分析,比較富裕民主國家和絕大多數貧困充斥的絕望國家之異同。他們有幸生長在前者,擁有充滿自信的社會與高效率的國家機器。自由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在對抗單頭的專制巨靈時,沒有失敗的空間。──保羅.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劍橋大學現代史教授,《劍橋插圖古希臘史》主編   雄心勃勃且發人深省,本書分析了當今許多關鍵主題,並將它們與世界上許多不同地方的歷史證據巧妙地聯結在一起。──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金磚四國」一詞的發明者   作者簡介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   麻省理工學院

經濟學教授,曾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2005年獲頒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這個獎專為四十歲以下對經濟學思想與知識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而設,是僅次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耀,也是未來最熱門的諾貝爾獎人選。2016年再獲BBVA基金會前沿知識獎(BBVA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表彰他在經濟、財務金融與管理學上的傑出貢獻。艾塞默魯是全球經濟學文獻引用次數最多的前十名經濟學者,他的論文產量驚人,是經濟學界最猛悍的新秀。 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   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既是政治學家也是經濟

學家。他是世界知名的非洲與拉丁美洲專家,目前在玻利維亞、剛果、獅子山共和國、海地與哥倫比亞各國皆主持研究計畫,每年夏季會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安地斯大學授課。 譯者簡介 劉道捷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等身,包括《大逃稅》、《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這才是價值投資》等,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推薦序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導讀一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導讀二 陳嘉銘/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序言 什麼是自由?群起反抗政府的敘利亞人為何爭取失敗?古代

《吉爾迦美什史詩》與現代女權運動的故事,如何讓我們更瞭解自由的起源? 第一章 歷史如何終結? 生活在奈及利亞與剛果,納粹德國與共產中國的人,要面對怎樣不同的國家機器?人類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避免落入社會規範與專制獨裁的陷阱? 第二章 紅皇后 歷史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如何演變?古雅典城邦如何成功打造國家與社會的動態平衡,踏入自由的窄廊? 第三章 權力意志 為什麼會出現國家機器?國家機器如何改變社會?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祖魯戰士、夏威夷王國與喬治亞共和國的啟示。 第四章 走廊外的經濟學 國家機器讓人發大財?國家機器的有無如何影響經濟誘因?延續前章的四個例子,探討專制獨裁國家經濟成長的特色。

第五章 善政的譬喻 義大利城邦與墨西哥古文明如何制約國家機器,透過商業股票、產權保障與專業化貿易,創造與專制國家不同的經濟誘因? 第六章 歐洲剪刀 歐洲憑什麼?西北歐社會如何在雅典、義大利與墨西哥沒落後,重新穩住國家機器,重回自由的窄廊,締造近代史上前所未見的繁榮? 第七章 受命於天 從春秋戰國到現代中國,回顧「中央之國」的歷史,解析官僚科舉與商會之優劣,解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機器、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 第八章 紅皇后毀壞 有著民主傳統的印度,為何抹煞自由、創造貧窮的種性制度還是根深柢固?印度國家機器為何長期失靈? 第九章 魔鬼藏在細節裡 解釋歧異:戰爭、蘇聯解體與全球化,結構性因素如

何與社會互動,創造不同的國家?比較普魯士、瑞士與蒙特內哥羅;波蘭、俄羅斯與塔吉克,以及瓜地馬拉與哥斯大黎加。 第十章 佛格森出了什麼問題? 美國國家機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立憲精神與嚮往自由聞名的美國,為何會有著貧富不均、歧視黑人、犯罪猖獗的缺陷制度? 第十一章 紙老虎國家巨靈 為何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許多後殖民國家,明明具備現代國家雛形,國家機器的能力卻被酬庸與貪腐侵蝕,既無法提供公共服務,也無能保障自由? 第十二章 瓦哈比的子女 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國家如何透過專制國家機器,維持社會規範的窠臼,種下自由喪失、暴力與不穩定的因子? 第十三章 紅皇后失控 德國威瑪共和與一九六○年代的智利

為何走向兩極化,導致強人與納粹崛起,最終掉出窄廊、喪失原本享有的自由?這對當代民粹政治又有何啟示? 第十四章 踏進窄廊 哪些條件才能幫助國家更順利轉型到自由的窄廊?南非、日本與土耳其等國的案例顯示,不同類型的國家在轉型時,會碰上截然不同的挑戰。 第十五章 和國家巨靈和平共存 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與自動化,對政治經濟制度施加哪些危機與挑戰?迥異於美國的瑞典經驗,又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打造出更平衡、更能保障自由的國家與社會? 致謝 資料來源 引用書目 推薦序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自從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 and Steel)一書之後,坊間有不少人嘗試撰寫「大歷史」的類似分析。當年,賈德.戴蒙觀察幾億年來的地理環境,加上他的演化生物學知識,推論出物種遷徙、病菌傳播、圈養畜牧、移民分佈的可預期模式,驗之於最近五百年的人類歷史,頗有說服力。由於他的分析涵蓋範圍極廣且時間極長,所以稱之為「大歷史」。   另外,英國籍的歷史學家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二○○一一年寫了《西方憑什麼》(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一書,也算是另一種大歷史。摩里士比較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與社會制度的發展,據此推論為什麼航海發現新大陸與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歐洲,又為什麼西方能在最近五

百年主宰世界秩序;這也是一種「分析幾百年大問題」的大歷史著作。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最近寫了《當下的啟蒙》(Enlightenment Now)一書,記述中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種種人類成就,從民主法治到抗生素與量子力學,儼然也涵括了幾世紀一整箱的人類文明;這也是一個文明演進的大歷史。   《自由的窄廊》(The Narrow Corridor)一書是另外一種大歷史。此書想要解釋「民主自由」是如何產生的?孕育民主自由的土壤環境是什麼?民主自由為什麼在某些國家能生根、在其他國家又不行?這種跨文化的政治體制發展史,時間縱向數千年,地理橫向跨越北美、南美、非洲、西

歐、中國、北歐、中東等地,當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大歷史分析。   然而大歷史分析畢竟是不容易的。也因為不容易,過去數十年也就只有《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本廣受好評的作品,得到普立茲獎;其他幾本書即使有些正面書評,但都稱不上是鉅作,頂多是力作(tour de force)。我自己也寫過《西方憑什麼》以及《當下的啟蒙》的書評,欽佩之餘還是有些保留。   所謂大歷史,當然就是要在時間軸線或地理軸線或是跨領域理論軸線廣闊延伸。賈德.戴蒙的書與其說是大歷史,不如說是「大地理」、「大生物演化學」;他把地表特徵、動物遷徙、馴養畜牧、寄生蟲、傳染病等,對照地理特徵研究得清清楚楚,細緻串連。然後,他才能發驚人之論

,寫下具有絕對說服力的作品。但是,生物演化或地理變遷是冷冰冰的事實,少有前因後果的隱密、也沒有人云亦云的猜測、更沒有眾說紛紜的莫衷一是。是以大地理學好寫、大生物演化論也早就由達爾文一鎚定音,但是關於民主演變的大制度論、關於文明演進的大啟蒙論、關於現代史的大環境決定論,還真不容易形成一套令大家服氣的論述。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都是赫赫有名的經濟學者、政治學者,著作等身,論述質量絕佳。由他們共同撰寫關於「民主自由」的大歷史論,恐怕是地表上能夠找到的最佳人選了。如果他們處理不了這個議題,我懷疑當今學界還有誰能處理。

此外,民主自由涉及政治,而政治又涉及最醜陋最會勾心鬥角的政客,實在是詭譎多變又細緻陰柔的課題,幾乎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社會背景,才可能進入狀況。作者之一的羅賓森長年研究拉丁美洲、非洲,已經是極為博學廣泛了。艾塞默魯則是經濟成長理論的權威,對於過去數十年各國政經多所涉獵。這樣的黃金組合,他們的論述是什麼呢?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認為,民主是在一條「窄廊」中孕育出來的。既為「窄廊」,表示進入廊道不容易、進去之後也有極大的機率震盪溢出,因此民主自由多少有「路徑依循」(path-dependent)的偶然性與不可測性,甚至也不穩定。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指出,廊道之所以窄,是因為一邊有基於私慾亟思擴權的政治菁

英,而另一邊則是抑挫政治巨靈的社會力量,但是這股力量卻又始也疏、動也緩,未必是政治巨靈的對手。更嚴重的是,就算社會力量發動了、抑制菁英了,也要抑制得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又會落入另一種政府效能不彰的困境。要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我們既需要有效能政府的服務,也需要抑制其政治脫軌的社會機制。兩者之間過猶不及,所以廊道極為狹窄。   前述「理論」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很有道理。但是要成為大歷史論述,就要把這一套理論拿到現實世界做檢驗。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中國、印度、菲律賓、美國;古代、近代、現代……這樣的檢驗工程何其困難!以我這樣一個熟讀中國歷史、臺灣歷史的人來說,若要我爬梳這些地方的巨靈政治勢力與社會

約制,我都會覺得力有未逮。我也做過三年駐外大使,與各國外交官討論聊天上百次,對世界各地有些瞭解。但是即使如此,要討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大歷史,大部分時間我也只能瞠目結舌,插不上話。兩位作者學識遠勝於我,但是除非他們智商是我智商的平方,否則這樣的研究工作也是極為艱鉅的。   至少對於中國政治體制的分析,我認為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的分析還有補充的空間。兩位作者認為,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在法家與儒家之間擺盪,我覺得太過簡化了。儒家,誰說不是一種「以禮義束框架,協助君主控制臣民」的法家?儒家、法家,有分得那麼清楚嗎?法家也許像是霍布斯所說的巨靈,但是若說儒家是約制巨靈的社會力,我認為還需要輔助論述。許多人都

說,政治菁英其實是儒、法交互為用的,沒有誰制約誰的問題。   此外,書中也提到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分析這兩個地方為什麼無法產生民主自由體制。我自己的想法是:共產黨與共產主義是最近一個世紀的「異形」怪獸。它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怪獸所反彈出來的變種,既有集中財產的強制,又加上變種孕育時期法西斯主義的污染,遂形成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以集體主義為名的集權控制體系。時至今日,全世界控制思想最嚴重、封鎖網路最嚴重、濫用暴力最嚴重、洗腦民眾最嚴重的政府,一是中國二是北韓。如果硬要用「窄廊」框架分析中國與北韓,就像分析「狂犬病為什麼會咬人」一樣,我總覺得辛苦了一點。   如前所述,我基本上是同意兩位作者的

「窄廊說」的,也認他們的理論是坊間「民主起源論」最精彩的一說。但是大歷史不容易研究,制度大歷史更是涉及複雜的文化社會背景。我們讀這本書,既要欣賞其大框架,也要仔細觀照其與現實現象的對比;既要學習也要思考。這樣,你才能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讀書求知能否使自己成長,恐怕也是在一條「窄廊」中掙扎的過程。   第一段:人類自由的未來? 本書要探討自由、探討人類社會爭取自由成敗得失的歷程和原因,也要檢討隨之而來的後果,尤其是對繁榮造成的影響。我們遵循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所定義的自由,他主張: 如果人可以十分自在、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行動、處分自己的

財產和人員......不必請准或仰人鼻息,就是擁有自由。 這樣的自由是所有人類的基本渴望,洛克強調: 任何人都不應該傷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 但顯然自由在歷史上很罕見,今天也一樣。每年中東、非洲、亞洲和中美洲都有數百萬人出生入死、逃離家園,不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所得,或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設法保護自己和家人,免於暴力與恐懼。 哲學家提過的自由定義很多,但洛克承認,最基本水準的自由,起碼必須是人民能夠免於暴力、恐嚇和其他貶損行為之害,人民必須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能夠在不受不合理懲罰或嚴厲社會制裁的威脅下,過著自己選擇的生活。 *** 一九八九年,法蘭西斯.福山預測「歷史的終結」,所有國

家會趨向美國式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形成他所謂的「經濟與政治自由主義定於一尊」。僅僅五年後,羅伯.柯普蘭(Robert Kaplan)就在論著《無政府狀態山雨欲來》(Coming Anarchy)中,描繪出截然不同的未來景象。 二○一八年,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文章〈為什麼科技對暴政有利〉(Why Technology Favors Tyranny)中預測未來時,認定人工智慧的進步,預示「數位獨裁政權」會興起,政府會擁有監視和控制能力,甚至會主導我們的互動、通訊和思考。 因此,歷史仍然可能結束,只是結束的方式和福山所想像的大不相同。但究竟會怎麼樣結束呢?是福山預見的

民主制度贏得勝利,還是無政府狀態或數位獨裁政權獲勝?中國國家機器加強控制網際網路、媒體和人民生活,可能顯示我們正朝數位獨裁政權的方向前進;同時,中東和非洲最近的歷史提醒我們,無政府狀態的前景並非遙不可及。 但是,我們需要一個有系統的方法來思考這一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選擇邏輯:天然資源、地理條件與理念相似度的影響

為了解決高盛集團大陸的問題,作者徐大器 這樣論述: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外交的工具,不僅會影響國內經濟,更會為被投資國帶來經濟發展的機會。本文將聚焦於一帶一路倡議下,探討在天然資源、地理條件與理念相似度的差異上,中國的投資行為是否會隨著條件的不同而改變?透過「負二項迴歸模型」檢驗本文四個假說:第一,目標國擁有的天然資源越符合中國的市場需求,北京的投資意願越高;第二,目標國擁有的石油與天然氣的數量越多,不必然影響北京的投資意願;第三,目標國擁有的海港數量越多,北京的投資意願也越高;第四,北京嘗試藉由帶路倡議擴大勢力範圍,惟其目標並非美國,而是俄羅斯。模型結果顯示,首先,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石油是中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但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

,隨著中國政策的改變,銅變得更為重要;其次,倡議成員國中,俄國的盟友將會是中國的重點投資對象;最後,海港則一直都是中國爭取的對象。本文建議未來應針對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勢力範圍進行研究,分析中俄雙方互動與關係,為臺灣在國際政治上獲得更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