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 bonu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陽明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李玉春所指導 賴姿蓉的 初期慢性腎臟病論質支付對於醫療服務利用和照護結果之影響 (2016),提出高盛 bonu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初期慢性腎臟病、論質支付、門診醫療服務利用、健康照護結果、可避免住院、廣義估計方程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 李佳玲所指導 薛建民的 員工分紅稀釋率對公司績效及股票報酬率之關聯性探討-以IC設計產業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激勵效果、稀釋效果、員工分紅、公司績效、員工分紅費用化、股票報酬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盛 bonu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盛 bonu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初期慢性腎臟病論質支付對於醫療服務利用和照護結果之影響

為了解決高盛 bonus的問題,作者賴姿蓉 這樣論述:

背景: 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在2010年為世界第二高,盛行率則居世界第一。且初期的慢性腎臟病不易察覺,最終導致慢性腎衰竭而須依賴血液透析,此耗用龐大的醫療資源已成為全民健康保險的沉重負擔。 為了控制醫療資源、改善照護品質,越來越多國家採論質支付(Pay for Performance, P4P)。2011年起,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對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第1、2、3a期)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以下簡稱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Early-CKD P4P)」。藉由財務誘因給醫療照護服務提供者,使初期慢性腎臟患者得到完整的持續性追蹤治療,包含腎病衛教、臨床檢驗以及

病況追蹤等,以達到訂定品質目標。目前國內在探討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的研究尚未有研究進行全國性評估研究,因此本研究擬以全國代表性樣本評估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以了解門診醫療利用和健康照護結果。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介入前、後非隨機對照組比較研究法,研究對象為2011-2012年初次確診為慢性腎臟病之成年患者(ICD-9-CM code: 585) (≧18歲)分為兩組,2011或2012年有加入方案者為實驗組,利用差異中差異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評估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介入對門診醫療資源利用與健康照護結果的影響,並以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PSM)降低實驗組與對照組病患的選樣偏差(selection bias)。資料來源是使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全民健保資料庫2005年健保歸人檔進行追蹤。統計分析以廣義估計方程式評估介入方案對於門診服務利用和健康照護結果的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會微幅增加可避免住院的風險(OR: 1.04),但未達統計顯著。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平均顯著減少相關總門診就醫0.45次/年;其中腎臟類(0.13次/年)、內分泌類(0.06 次/年)相關疾病略增加,但未達統計顯著;而心血管類相關疾病門診就醫次數(0.35次/年)顯著減少。得知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確實會影響病患的門

診醫療利用,但對可避免住院則無顯著影響。結論與建議: 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可有效將低門診醫療利用,因此建議健保署可持續推動此計畫。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做長期的追蹤研究,以釐清初期慢性腎病論質支付對於醫療服務利用以及健康照護結果之影響。並可與健保署合作,以臨床健康結果指標評估計畫效益。

員工分紅稀釋率對公司績效及股票報酬率之關聯性探討-以IC設計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高盛 bonus的問題,作者薛建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員工分紅稀釋率是否對公司績效具激勵效果,以及公司績效對員工分紅稀釋率與股票報酬率之關聯性是否具中介效果,以民國九十三至九十六年台灣上市、上櫃之IC設計公司為樣本,共185家。研究結果發現:1.員工分紅稀釋率與資產報酬率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顯示員工分紅的激勵效果,公司績效確實能透過員工分紅而提高。2.資產報酬率與股票報酬率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表示經營績效較好的公司,其股票報酬率有較好,即員工分紅透過激勵效果提升公司績效,進而提高股票報酬率。3.員工分紅稀釋率與股票報酬率之間無顯著的關聯,表示員工分紅稀釋率與股票報酬率無直接關係,可能是因為公司績效對員工分紅與股票報酬率之關聯性

具有中介效果,抵消了員工分紅所產生的稀釋效果所致。我國在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可能會使得一般公司考量到稀釋效果而降低員工分紅的比例,進而使得員工的實質薪資水準降低,而本研究的結果證明對股票報酬率而言,員工分紅稀釋率並不是越低越好,還要考量員工分紅所造成對增進績效的激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