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黃榮護所指導 林榆的 市場攤販推動確實標示之探討 (2020),提出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假油事件、標示不實、實名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劉嘉文的 動遷城/成市:台中建國市場搬遷的都市過程 (2017),提出因為有 建國市場、台中火車站、市場搬遷、公有市場、攤商、正式-非正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市場攤販推動確實標示之探討

為了解決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的問題,作者林榆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 從2013年臺灣食用油油品事件、2014年台灣劣質油品事件,到2020年10月的口罩產地標示與2021年1月即將實施的豬肉產地標示。相關新聞幾乎天天上報,筆者在菜市場討生活將近28年,長期以來發現許多“臨時攤販”刻意產地標示不實、價錢標示不實。 各大商場、量販店、生鮮超市、便利商店、網路店商平台,都依法標示產地與價錢,為什麼菜市場攤販沒有配合?是稽查的問題?還是管理的問題?價錢標示不實與詐欺是否有相關聯?有何刑責?本文利用滾雪球抽樣、田野調查、質化訪談…等方式,逐一探訪。 公有市場歸各縣市市場處管理,市場處裡包含了,市場經營科、攤販管理科。私人市場或公有市場外

的攤販集中區,須設有自治會或管理委員會,然而大部分管理員只管清潔衛生、收清潔費,實在太過可惜,本研究建議在現有的組織架構不變、將管理員重新汰換、訓練,增加其公權力與查證取締的威信;以及配合〝實名制〞讓不守法的攤販無所遁形、保障人民 〝食的安心、買的放心〞。

動遷城/成市:台中建國市場搬遷的都市過程

為了解決高雄公有市場攤位申請的問題,作者劉嘉文 這樣論述:

位於火車站旁、供應著台灣中部縣市日常食材所需的建國市場,於2016年讓位給火車站周邊更新計畫而進行搬遷及重建。本研究意圖探究攤商面對市場搬遷與重建的回應過程,以及國家與公有市場之間權責關係的重整。本研究以台中建國市場為田野範疇,在搬遷前夕與搬遷初期的兩年之間,採取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取得一手田野材料,同時分析市政府相關計畫報告等二手資料,進行對市場搬遷改建的研究。本研究認為,探討歷久四十餘年的公有傳統市場,如何在國家對於城市布局變化中再次成市的都市過程,應有助於未來對市場搬遷或改建的再思考。本研究發現國家藉由正式規劃介入市場搬遷,不僅將市場從原本的零批性質重新定位成觀光零售方向,掌握主導權

的國家亦從中抽脫了應負起的相應責任。市場從以前的安置角色轉換成拓荒者角色,新市場座落的地點不再以市場本身為考量主體,而是成了市政府擘劃城市布局之中的一步棋。本研究亦發現市場搬遷與重建帶來的衝擊效應,也大多由攤商個體與市場社群所承接吸收。從積極面來看,攤商施展生存術而展現的適應力,雖然幫助渡過初遷時期的危機,但從消極面來看,卻造成無意間讓市政府從它應付的責任中全身而退。最後應當叩問的是:當面臨搬遷與重建之際,究竟誰可以參與設計一個「公有市場」?應打破目前國家作為權屬上的擁有者而掌握絕對主導權的狀態,讓攤商對市場的參與設計不再徒具形式、對市場的想像得以進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