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urrayStein寫的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 和瑪莉-珍‧羅斯特的 地球就是諮商室: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邁向生態心理治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 陳渝苓所指導 洪鈺涵的 女性教練領導風格之發展歷程:以團隊運動為例 (2021),提出高雄旭立諮商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教練、領導風格、發展歷程、團隊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李梅琛所指導 余秋菊的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憂鬱、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旭立諮商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

為了解決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作者MurrayStein 這樣論述:

  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莫瑞‧史丹     心理分析與治療已是現代人面對人生難題時不可或缺的資源,本書想讓讀者知道的是:在五花八門的心理學派別中,是什麼讓榮格派的方法有其特殊性,而與其他方法不同?     本書作者莫瑞‧史丹是資深榮格分析師。他向讀者說明,榮格心理分析有四個重要基礎,分別是(1)生命的個體化歷程;(2)治療的關係,特別是對於移情和反移情有獨到的觀點;(3)夢所傳遞的無意識訊息,以及(4)積極想像帶來的轉化和超越。     這四種要素的結合,使榮格心理分析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心理分析,在深入內

在工作的同時又能開啟對未來的洞察。史丹認為,每個分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可以依樣畫葫蘆的食譜;訓練有素的榮格分析師需要熟悉這四個要素,並且針對不同的案主需求調配運用。     榮格學說廣博深邃,充滿神祕哲理和橫跨宗教、神話、藝術等眾多學門的特性,在讓人神往之餘,卻也讓初學者卻步。本書作者史丹擅長用簡明文字解釋複雜晦澀的理論,不但提供了榮格分析師專業的導引,也非常適合對榮格學說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作為一窺堂奧的入門書。   本書特色      ★榮格學派的理論基礎解說,助人工作者及分析心理學初學者必讀經典   ★從榮格派的觀點闡釋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四大概念於心理

治療中的運用,文字簡明易懂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詹美涓 | IAAP 榮格分析師,蘇黎世榮格學院訓練   旭立基金會榮格取向心理治療專業訓練 課程講師   魏宏晉 |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鐘  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本書作者一方面用簡潔清晰的文字勾勒出榮格心理分析的重要骨架,一方面用說書人的功力舉各種精采案例協助讀者了解理論,同時也精確地指出榮格心理治療與其他學派的根本差異,是對榮格心理治療有興趣的人的重要入門書。──詹美涓

女性教練領導風格之發展歷程:以團隊運動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作者洪鈺涵 這樣論述:

傳統父權社會的影響之下,運動場域中的女性發展長期遭受性別意識形態的阻礙,呈現弱勢的發展樣態。但現今在運動場域管理階層中,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跨越傳統的束縛與障礙,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在運動場域中嶄露頭角,成為團隊中的領導角色。其中運動體系中的教練角色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位置。因此本研究以女性教練為主要研究對象,希望探討女性教練在帶領團隊運動時,其領導風格及發展歷程。為充分了解女性教練領導內容,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方式,將訪談文本以紮根分析方法進行文本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女性教練領導風格兼具家長型領導及轉換型領導;(二)女性教練領導風格受個人特質、社會情境與生命經

驗影響,是一個動態、非持續線性的歷程。

地球就是諮商室: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邁向生態心理治療

為了解決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作者瑪莉-珍‧羅斯特 這樣論述:

人類必須收回投射給大自然的陰影 才能找回與大地母親的和解之道     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是新興的心理治療形式,它將治療從人與人的關係,擴展到人與地球、歷史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榮格分析師、生態心理學重要推手瑪莉-珍.羅斯特,繼《失靈的大地》反思生態心理學之理論及倡議行動之後,在本書中探索生態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     西方文明所主導的世界,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人類自認優於所有物種,對自然產生疏離。而現代人的許多心理疾病、對環境的濫用及生態危機,多源自於此一心態。但生態心理治療發現,沉浸在「自然」中,與土石、動物或樹木

擁有緊密連結,就可以改變思維方式和感覺,調和人們與內在本質和外在自然的關係,進而感覺到「完整」。     本書探討生態心理治療的種類及歷史、思想和爭議,反省人類中心主義,並提出在這動盪的時期,我們該從哪裡找到希望。     生態心理治療師的使命是透過療癒人心,達到復育地球的終極目標。將視野擴大,以行星為諮商室,療復整個人與環境的大局。     當心理治療開始納入人與地球的共苦視野,心理治療也可以成為回應地球眾生苦痛的實踐途徑。     絕望時代中的希望。不論未來結果是如何,也許我們將在地球上重獲新生,或許許多物種在本世紀結束前會滅絕,我們仍盡可能致力邁向重建平衡

。——本書作者瑪莉-珍.羅斯特   本書特色     ★生態心理學重要著作,關心環保、成癮、生態焦慮、少子化、人際疏離、集體創傷、世代創傷,以及對綠色療護、冒險治療、靈性療癒、榮格心理學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必讀!     ★在末日感愈加強烈的今日,生態心理治療將療癒視野提升至我們的行星層級,在絕望的時代中找出希望。   誠摯推薦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醫師、作家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一真∣前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兼諮商中心主任、台灣森

林保健學會監事   徐堅璽∣臨床心理師、高山森林基地共同創辦人兼課程總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理事兼冒險治療委員會召集人   康琇喬∣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院長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理事長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謝智謀∣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海越國際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按姓氏筆劃排列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高雄旭立諮商中心的問題,作者余秋菊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臺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的第4名,腦中風發生的6個月內有超過25%的病患導致嚴重失能,慢性疾病皆是腦中風的致病危險因子,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及控制是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故需長時間監控及配合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及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提供病患出院返家後疾病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傳統護理指導大部份給予紙本單張及口頭教育,然而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及行動網路3C產品的普及化,可提供即時、個別化,是目前臨床照護上最即時及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病患提升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及避免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內科病房及老年醫學病房進行收案,採兩組前、後測,隨機、單盲之實驗性研究設計,收案82位,包括實驗組40位(行動裝置教育方案)及控制組42位(常規護理),分別於住院48小時內進行前測及介入,出院前24小時進行後測之施測。研究問卷包含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量表(Stroke Self-Care Knowledge)、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健康指導內容滿意度之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

e, VAS ),以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現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比較兩組在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憂鬱及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兩組之前、後測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及憂鬱改善成效,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比較兩組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老年、男性、已婚、退休、高中職、佛道

教為主,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平均值為2.28,過去病史以高血壓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後兩組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於組別主效果( β = 6.88, SE = .78,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6.15, SE = .71,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93, SE = .8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腦中風自我效能(SSEQ)於組別主效果( β = 16.80, SE = 2.46,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33.66, SE = 2.78,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46, SE = 4.02,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憂鬱(BDI)改善成效於組別主效果( β = -7.29, SE = 1.50,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8.37, SE = 1.77,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5.28, SE = 2.0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與控制組(常規護理)的介入措施滿意度,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 < .05),即表示此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措施的滿意度比常規護理有明顯成

效。結論:本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可以有效提升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程度成改善憂鬱程度,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有較高的介入滿意度。臨床與實務應用:在實證依據基礎下,使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更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成效佳,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因應3C化數位時代來臨,手機及網路使用普及化,希望能藉由腦中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方便性、健康指導內容生動性,且有具個別性的優點,能促進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患住院期間提供返家後健康指導內容,更能減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對於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之腦中風患者更能提供持續性的照護內容,藉由操作行動裝置教育方案過程,

更可以促進患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