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池鄉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謝仕淵所指導 羅崧源的 「褒忠」匾與黑香旗: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物質文化史考察 (2020),提出魚池鄉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義民廟、義民爺、物質文化、林爽文事件、客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柯明傑所指導 謝沛蓁的 臺灣包公廟楹聯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楹聯、包公廟、包公、閻羅的重點而找出了 魚池鄉由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魚池鄉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褒忠」匾與黑香旗: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物質文化史考察

為了解決魚池鄉由來的問題,作者羅崧源 這樣論述:

以物質文化研究的視角研究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可見褒忠亭義民廟透過物件彰顯自身的正統性與地位,擴大義民爺的信仰。從匾額可以看到過去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與地方社會和政權的互動。嘉慶7年(1802)後,新竹枋寮褒忠亭才開始和乾隆御筆「褒忠」御匾有緊密的論述。其中,「褒忠」御匾更是竹塹地區粵民的特意設計,巧妙地將原作為里名匾額的御匾,轉化成奉祀義民亡靈的王朝嘉勉。 匾額之外,另一個攸關義民爺信仰傳播的重要物件為黑香旗。黑香旗之於信眾是相當重要的媒介,透過黑香旗進行對義民爺的供奉、迎請。因黑香旗其易於攜帶的物性,使黑香旗成為義民爺信仰散播於臺灣各地的關鍵物件。因各地區各時代面臨的社會挑戰不同,黑香

旗也發展出因地制宜的功能,顯現出信眾解決問題的能力。 日本時代,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面臨最大的問題為統治者從滿洲皇帝轉變為日本天皇,原本「褒忠」御匾的官方性消失。當時的褒忠亭義民廟協議會經由斡旋,使褒忠亭義民廟可以延續,日本官方也將褒忠亭義民廟轉化為「盡忠報國」之廟宇。 戰後,「褒忠」御匾又興起一次散播,臺灣各地的義民爺祭祀場所紛紛掛起「褒忠」御匾,複製了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模式,清代的歷史記憶再次被召喚。戰後社會經濟背景的改變,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皆助長了「褒忠」御匾又再一次地複製。義民爺信仰也成了戰後臺灣客家意識之集結。在面臨語言急遽流失的情況下,客家人產生認同危機,1980年代開始了臺

灣客家運動,臺灣客家人以義民爺為號召,集結臺灣客家意識。義民祭活動獲得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持,黑香旗和「褒忠」御匾也有了在都會區公開展示的機會,臺灣客家人的群體認同藉此不斷地受到加強。

臺灣包公廟楹聯之研究

為了解決魚池鄉由來的問題,作者謝沛蓁 這樣論述:

  包公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為「包青天」。包公死後被神格化,是第五殿閻羅王、又稱閻羅天子,人們將包公奉為神明崇拜。在臺灣的包公廟,包公神尊有稱「包府千歲」、「閻羅天子」及「馬國公」等。  本論文主要研究臺灣包公廟楹聯相關內容,藉由實地調查,瞭解各包公廟建廟沿革,並將楹聯資料詳細記錄,加以整理。研究面向包含楹聯「形製統計」、「格律」、「作者與書家」、「主題意涵」以及「聯語用詞、用典」。經歸納得知,包公神靈來源不同,楹聯意涵也有差異。  同為包公廟,對包公尊稱不同,使楹聯類型繁多,有描繪,有敘事,有論理。包公精神千年不衰,包公廟楹聯蘊含有歷史文化的傳承,對社會的教化和培

養健全人格教育,有正面意義。臺灣包公廟結合佛家「閻羅王」與道教「森羅王」,善惡必報的相關楹聯,字字千金,具有警世勸善的作用,充分表現臺灣包公廟楹聯的特色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