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特區和耀心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顏娟英所指導 陳曼華的 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台灣藝術的主體形構 (2015),提出鳳鳴特區和耀心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藝術、主體、權力、文化政治、認同、西化、本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班 羊文漪所指導 楊浤淵的 影像記憶的傳講.荒謬旅行的寓言:湯皇珍〈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湯皇珍、旅行、記憶、影像、重複、寓言的重點而找出了 鳳鳴特區和耀心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鳳鳴特區和耀心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與文化政治:戰後台灣藝術的主體形構

為了解決鳳鳴特區和耀心綻的問題,作者陳曼華 這樣論述:

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緣起於日治時期跟隨殖民母國藝術的支流開始萌芽,戰後則在強力東漸的西方藝術潮流影響中成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台灣藝術界一方面希望能夠得到強勢文化如歐美的認可,另方面卻又憂心自身藝術風格過度受外來影響而隱沒,自戰後至今,面對以西方為中心的藝術世界,台灣藝術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因西方強勢影響而導致的焦慮,同時也在內部的社會文化變遷情境中確立其定位。本研究以檔案、報紙、雜誌、口述訪談等史料為文本進行論述分析,重新思考台灣藝術發展中受西方影響的歷史因素,並以文化政治的角度檢視戰後台灣藝術主體化的歷程,提出三個階段座標:1950-1960年代「以西方為做座標:美援時代的知識生產」、19

70年代「在本土定錨:民族意識中的異質想像」、1980-1990年代「現代藝術的體制化: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政治糾葛」,探討台灣藝術在各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如何確立自身。

影像記憶的傳講.荒謬旅行的寓言:湯皇珍〈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研究

為了解決鳳鳴特區和耀心綻的問題,作者楊浤淵 這樣論述:

〈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乃行動藝術家湯皇珍〈我去旅行〉系列作品中的第五件。此一行動藝術自2003年發展到2007年,其間先後分別在韓國、台灣、法國及義大利四地重複實踐計劃,可謂湯皇珍的行動藝術裡發展最久、橫跨空間場域最廣的一件。因此,本文以研究行動藝術家湯皇珍的〈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為主題,意圖了解此作的創作手法、過程與最終的展呈。並且,藉誘發此行動藝術肇生之關鍵影像〈冬日海濱〉之研究,從這張深富台灣歷史文化意義的影像源起與流傳,清晰〈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背後內含的記憶影像與行動藝術之間的關係,包括三種記憶的往來操作與彼此形塑,進而理解此一行動藝術的創作動機與意義。藉〈

我去旅行Ⅴ/一張風景明信片〉的研究,理解湯皇珍的旅行作為當代寓言的實踐,及其內含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