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埃米等於幾公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1埃米等於幾公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市憲壽寫的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只說故事不講術語,六種角度解構日本大歷史。 和米澤創一的 本質思考習慣:逃脫陷阱,從根本解決問題的九大鍛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今日頭條1 - 青年日報也說明:月1 日至31 日止,希望大家都能配 ... 高,也代表著要繳的稅減少,等於政 ... 第4 級,具備360 度防禦200 公尺外射來之14.5 公厘.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日出出版所出版 。

最後網站Zara 穿搭- 2023則補充:下半身肉感女必筆記,掌握這2點等於腰瘦+鉛筆腿一次get 嫩藍上衣X白褲今年春季的上衣流行趨勢 ... [3]據資料顯示,每間分店的面積為1,500平方公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埃米等於幾公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只說故事不講術語,六種角度解構日本大歷史。

為了解決1埃米等於幾公尺的問題,作者古市憲壽 這樣論述:

「本書像《人類大歷史》的日本版,不用死背也不用強記!」 ——本書作者、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古市憲壽   ◎上古世紀,天皇如何取得政權?跟人民收「保佑平安」的保護費。   ◎男人當家女人顧家,起源怎麼來的?其實古早的日本不是這樣男尊女卑。   ◎從《源氏物語》到《海賊王》,可以透視出,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讀物語。         本書作者古市憲壽,是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員,   他將日本史劃分成三個時代:古代、中世,近代,   並用六個不同角度重新解讀,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不用死背、自然強記,   生活中你能自然而然的引述歷史,能使你發表的觀點讓人十足信服,   這就是一般人不及你的素養。   

      ◎這樣讀,各種大事件成了你能說給別人聽的動人故事:   上古世紀,天皇如何取得政權?靠治鐵技術,以及跟人民收保護費。   中世紀,換各個武家幕府掌權,此時,你姓什麼,決定了人生的一切。   近代的江戶時代,人民有吃有喝還能到處旅行,生活最開心。   直到明治維新,日本的強兵計畫開始展開,擴張的野心越來越強。   這樣讀,日本史,成了一篇篇高潮迭起的故事,不用背,你全部能記住說給別人聽。      ◎從稻米、土地、家族、戰爭等六個不同角度看日本史   .日本被稱為稻穗之國,但稻作技術其實是中國傳入的,直到明治時期才成為主食。   .這個國家有超多神話與物語,是為了鞏固天皇神威?還是人

民為了排解苦悶?   .幕府時代,武家的地是怎麼變成人民的地?第一次從歷史角度看日本的土地政策。   ‧男人當家女人顧家的起源怎麼來的?其實古早的日本不是這樣男尊女卑。        還有,明治維新到底有什麼魅力,讓老一輩的日本人如此喜愛?   日本人真的好戰?戰後的日本人到底學會了什麼?        沒有專有名詞、不強塞術語,不用死背自然強記,不管你是喜歡讀歷史、考試需要,   這本書都能讓你拿得起,放不下。 名人推薦   《一本就懂日本史》、《幕末》等書作者/洪維揚   知識型歷史YouTuber/Cheap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作者簡介 古市憲壽   19

85年生於東京都。社會學家。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年輕世代的評論家代表,活躍於媒體。獲日本學術振興會「育志獎」。著書有《絕望國度裡的幸福青年》、《再見,平成君》等。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文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避免工作無效圖鑑》、《Amazon故事公關行銷學》、《日日靜好》、《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推薦序一 沒有年代、人名等專有名詞的日本史/洪維揚 推薦序二 有趣又真實的日本史/Cheap 推

薦序三 打破「背多分」迷思!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的有趣嘗試/宋彥陞 前言 讀完這本書,等於溫習了8次日本史   第一部  這樣讀,各種大事件成了你能說給別人聽的動人故事: 1日本版的人類大歷史 2上古天皇如何取得政權?收保護費 3中世紀開始,武家掌權,血統決定一切 4江戶時代,有吃有喝還能到處玩 5明治維新,強兵之國計畫正式展開 6擴張時代,戰敗代價換取經濟高度成長 7日本第一的泡沫狂亂,持續中   第二部 用六個不同角度看日本史 1稻穗之國,早期根本沒有米 2日本的神話與物語 3大雄的土地也歸天皇所有? 4男人當家女人顧家的起源 5古代人所預測的未來 6戰爭,讓國家更強的有利藉口 7讀歷史,我

可以學會什麼?   結語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前言 讀完這本書,等於溫習了8次日本史   日本有很多歷史迷。日本廣播協會(以下簡稱NHK)每年都會播大河劇(按:以日本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製作的電視連續劇),收視率也幾乎都很不錯。直到現在,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和小說家池波正太郎的歷史小說也仍然有很多死忠支持者。「喜愛的歷史人物是誰」、「最強武將是誰」,我想很多人都曾熱烈討論過這類話題吧!   不過,即使喜愛坂本龍馬、織田信長,又有多少人熟知日本從原始時代到現代的通史呢?學生時代,又有多少人把歷史教科書從頭到尾都讀透的?我想應該不多吧!去書店,我們可以看到一大堆主打超好懂的日本歷

史書,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歷史感到棘手啊!   為什麼我們讀日本史會這麼挫折?首先是因為要記的人名和用語太多了。日本高中生為了應付大學考試,會讀參考書《日本史用語集》,當中所需學習的用語竟然多達一萬七百筆。雖說不是全部都得記起來,但是這個數量也太驚人了吧!而且歷史教科書沒有太多引人入勝的內容,尤其是古代史和中世史,講的盡是權力者相關的歷史。   我們試想一下未來的教科書談及平成時代時的樣子:「2009年的眾議院議員總選舉,由民主黨代表鳩山由紀夫組成內閣,但是由於陷入政治獻金案和沖繩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導致支持度大幅下滑,後改由民主黨黨員菅直人繼任。」如果像這樣平鋪直敘內閣的移轉過程,大家覺得如

何?如此一來,後世的人應該會誤以為平成個非常無聊的時代吧。   實際上,歷時31年的平成是更為有趣的時代。《海賊王》和《名偵探柯南》都是在這個時代開始連載的,還有因為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爆發性普及,大大改變了平成人的生活方式。   我想讀有趣的日本史!   2016年,有一本叫做《人類大歷史》的書籍銷售奪冠。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是不用專有名詞描述歷史。而且還用淺顯易懂的故事脈絡,說明人類是透過集體的「虛構想像」發展至今。   讀著這本書的同時,我產生了一些想法。難道我不能也用同樣的方式講述日本史嗎?而且還要盡可能簡單扼要。   總歸一句話:「我想讀有趣的日本史!」不要太多專有名詞,可以

用更客觀、更宏觀的角度掌握日本歷史。我想模擬上帝視角講述這個國家的歷史。不過,我不是日本史的專家,我無法自己挖掘古墳或是發現古文書。「這樣讀日本史不是很好懂又有趣嗎?」我只是想寫出這樣的日本史。   本書內容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是日本全史,這個部分會一口氣寫出日本列島從誕生到消滅的經過。只讀第一部,至少就可以掌握日本史的大致脈絡。第二部的各章分別講述特定主題,內容有稻米、家族和戰爭等,我要以快於第一部的超高速度帶大   家回顧日本史。稻米和家族,這些現代人認為是傳統的事物,從列島史的角度思考,你就會知道它們是多麼新的事物! 讀完這本書,等於反覆溫習了8次日本通史。比起拚命讀完又長又難懂的教

科書,不如快速瀏覽簡單扼要的主題史,反而更能以多元化的角度理解歷史。   我要的是讀完的暢快感。就好像登上高塔的觀景臺,向下俯瞰街景一樣,有些景色一定要保持遠距離才能看得到,我想帶大家體驗掌握日本史全貌的快感。當你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俯瞰圖,就算要你閱讀比本書難懂無趣數倍的歷史書,應該也會更容易理解了吧!   你想從哪一章開始讀起都無所謂(基於此,我會重複提起重要內容)。有些地方不可避免會用到專有名詞,但全都不必背。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跳過你覺得麻煩或不感興趣的部分。   愉快閱讀歷史書的祕訣   首先就是要抓住大脈絡。歷史學者或許會生氣我都亂教大家,但就算不是很精確,也請大家先抓住整體架

構。   日本史可以只分成三個時代:古代,由部分權勢者統治零星散居的人民(第一部、二章);進入統治結構瓦解的中世時代(三、四章);列島再度邁向統一的近代(五~七章)。   只要清楚自己在讀的部分,究竟是古代、中世還是近代,歷史馬上就變得容易理解。實際上,無法明確區分為古代、中世或近代的部分也滿多的,不過只要掌握「統一→瓦解→再度統一」的大致脈絡就不至於出錯。接觸本書以外的歷史書,也適用這個原則。   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年號,只要能透過年號,掌握歷史進程就可以了:   ●約四萬年前,人類抵達日本列島。   ●700年左右,日本國號誕生,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稱為天皇。   ●1100年左右

,古代終結,邁入群雄爭霸的混亂中世時代。   ●1603年江戶時代開始,邁入一段穩健的成長期。   ●1868年明治時代以後,國家迅速統一。一般都從這個時期開始稱為近代。   讀完本書後,無論是考試用的教科書、參考書,或是陳列於書店的眾多日本史書籍,應該都可以更容易理解內容。如果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對日本史改觀,我將衷心感到喜悅。 推薦序 沒有年代、人名等專有名詞的日本史   在筆者的求學過程中,不時可見身邊的同學為一大堆年代、人名、事件及各種專有名詞的歷史課所苦,對他們而言,歷史課比數學、理化還要沉悶、枯燥、無聊,甚至痛不欲生(怎麼可能!歷史是很有趣的)。   本書作者也察覺到歷史課

繁多的專有名詞,於是捨棄掉年代、人名、事件等眾多名詞(不過實際上還是有略微提到年代),因此在這本書裡讀者看不到攝政、關白、令制國、令外官、院政、征夷大將軍、管領、戰國大名、國人眾、大老、老中這些讓學生感到不怎麼友善的詞彙,而讀者熟悉的日本歷史人物在本書也幾乎不會出現。   代之以古代:由部分權勢者統治零星散居的人民;中世:統治結構瓦解;近代:列島再度邁向統一的概念。作者的這套概念,使本書幾乎沒有出現專有名詞,內容也大為精簡,大約一百四十頁的篇幅,便講完兩千年左右的日本歷史,比起市面上――也包括筆者――一大堆以簡單易讀、一本就懂、週末讀懂、輕輕鬆鬆為名的日本史還要簡要,捨棄眾多專有名詞是本書的

第一個特點。   其次,包括眾多簡單易讀、一本就懂、週末讀懂、輕輕鬆鬆為名的日本史在內,通史多半只記載到一個時代的結束(通常是二戰結束或昭和進入平成),若是外國學者的話,則會寫到執筆的當年或前一年,甚少會寫到未來,即便有,通常也只限於探討日本未來發展的趨勢或走向。本書不僅談到日本未來的發展,還深入到日本未來數年到二十年左右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日本的終結(這部分只是預測),其篇幅之多是筆者未曾見過,幾乎是同類書籍之冠,這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   本書另一可觀之處在於從繩紋到現代(或延伸到未來)的通史部分,竟只占一半的篇幅,另一半篇幅則由作者選出七個主題作為專史敘述,此為本書的第三個特點。這七個

主題不乏成為歷史學者筆下的專史或論文,但由並非專攻歷史學的作者來撰寫,他以日常生活、時事或民眾普遍感興趣的角度切入,這七個主題讀來便不再是難以消化的文字。   作者在前言的最後提到:「讀完這本書後,無論是考試用的教科書、參考書,或是陳列於書店的眾多日本史書籍,應該都可以更容易理解內容。」作者並沒有否定其他類型的日本史書籍,反而是將本書,作為閱讀歷史學者撰述的專書的入門書,這點請讀者在閱讀本書前要先有這層認知。   對國內讀者而言,本書作者古市憲壽應該是個陌生的名字,他於1985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大學就讀期間曾到挪威奧斯陸大學交換學生一年,大學畢業後考進東京大學大

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相關社會科學,以28歲之齡成為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術振興會第四回(2013年)育志賞得獎者。獲獎的前一年,他已是野田佳彥內閣的內閣官房國家戰略室國境分科會部分委員,現為內閣府「思角轉向與日本的方案懇談會」會員。   另外,他還嘗試寫作,於2018、2019年分別以《再見,平成君》(平成くん、さようなら)和《百之夜散場》(百の夜は跳ねて)拿下芥川賞候補,包含本書在內,還有近十本著作,在不同領域裡皆有傑出的表現。   《一本就懂日本史》、《幕末》等書作者/洪維揚 有趣又真實的日本史   古市憲壽這本《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是一本很有趣的史學書籍。作者試圖

效仿《人類大歷史》,寫出一本有趣、讓讀者不太有負擔的書,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錯。不專注於權力者的歷史敘述,似乎是近年潮流,畢竟,用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歷史其實是很好玩的。有權力、有力量的人在全體人類中終究占少數,平民也有自己的生活樂趣。放棄對大人物的執著,轉而看看更多數的普羅百姓是怎麼生活的,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議題。   作者設想了一些問題,並且盡量輕鬆的回答,但這個輕鬆也是有料的,比如日本什麼時候開始?又可能在什麼時候結束?對於中世紀的小政府,與近代國民國家的新體制,作者也都有自己的見解,加上一些主題史:米與農耕、神話、土地、家族、男女、戰爭與和平,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本史,讓人讀來

頗感興趣,真的是放不下來。在這本書裡,沒有太多的年號,更沒有過於繁雜的專有名詞與大事件,只是用現代人可以快速理解的語彙,比如加盟店、哆啦A夢、JR、7-ELEVEN等,描繪出過去人曾經有過的生活與精彩,我認為非常好看。   本書也解答、突破了一些有關日本的常見迷思:譬如神風其實沒有守護日本,而是日本人跟蒙古人鏖戰,最後導致蒙古人撤退;至於戰國時代,雖然被遊戲描寫得浪漫又帥氣,但實際上是充斥饑荒與暴力的可怕時代;日本人感覺都很愛國,會在發生戰爭時無條件支持日本,但這個想法其實是近代某些人才有的,江戶時代的人就不一定這樣想。而對於日本殖民其他地區的政策,作者也不是很支持,認為「那場戰爭,還好打輸

了」,這些想法讀來,就會覺得作者的想法其實頗為接近年輕人,這本書中的歷史描寫,大概就是年輕人會喜好的角度也說不定。   除了這些之外,書中還說了不少有意思的問題,像是農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米何時成為主食、為什麼日本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家族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本會持續到何時、人類的不安來自科學嗎、未來的戰爭會是如何進行、日本老一輩的人為什麼喜歡明治維新、為什麼現代人還可以讀到《日本書記》、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都是真的嗎。如果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有激起讀者們心中的疑惑,那這本書真的很值得各為一讀。   知識型歷史YouTuber/Cheap 打破「背多分」迷思!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的有趣嘗試   對許

多讀者朋友來說,歷史可能是門讓人又愛又恨的「謎之學科」。明明我們透過遊戲、小說、戲劇等載體學到的歷史知識如此有趣,可偏偏國中乃至於高中歷史課卻經常枯燥無味,甚至被部分學子視為單純背誦年代、人名、事件的無用科目,進而質疑學習歷史的必要性。   之所以如此,在於教科書為了簡要介紹國內外歷史,不得不在有限的篇幅中,塞入大量的專有名詞,並且為了強調中立客觀而避免價值判斷。與此同時,國、高中的歷史考試仍以追求標準答案的選擇題為主,導致歷史課程容易偏重記憶瑣碎知識,最終變成不少學生眼中的無趣學科。   事實上,比起一味的填鴨破碎資訊而不求深入理解,歷史學其實更重視以蒐集資料、邏輯推理、流暢表達等能力為

基礎,努力還原歷史真實的完整面貌。   從這個角度出發,日本社會學家古市憲壽寫成的《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堪稱挑戰「歷史背多分」迷思的有趣嘗試。   鑒於廣大學子對於學習歷史得先記住上萬個術語而深感挫折,受到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啟發的本書作者,決定寫一本貼近讀者生活經驗、能快速掌握日本歷史脈絡的通俗讀物。   與其他歷史著作相比,《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有三大特點值得一提。首先,相較於多數歷史書籍習慣用大量術語進行討論,本書盡可能不使用專有名詞,避免讀者為了搞懂繁瑣細節花費過多心力。   其次,本書分成一部通史和七篇主題史共兩大部分,先讓

讀者迅速綜觀日本從誕生到終結的簡明歷史,再從七種不同角度將知識碎片有系統地拼湊起來,試圖讓讀者用讀一本書的時間,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   第三,歷史之所以常被認為與現代脫節,在於前朝的人物和制度大多隨著時代更迭而消失,致使我們難以感同身受。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擅長用淺顯易懂的譬喻解釋過去的人事物,並且透過生動逗趣的吐槽,發表自己對於史事的看法,致力幫助讀者跨越當前與歷史的世代隔閡。   長久以來,歷史書籍的撰寫除了受到史料和文物的限制,書寫者希望以何種方式呈現歷史也是至為關鍵的因素。整體而言,本書以打破成規的創新寫法將複雜史實化繁為簡,盡力撰寫一部讀起來「絕對不挫折的日本史」,實則提供一種理

解歷史的嶄新可能性,誠摯推薦給關注日本歷史或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讀者朋友。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上古天皇如何取得政權?收保護費 三世紀左右,列島出現寬鬆統治的王權。證據在於發現許多形狀相似的古墳。七世紀,他們把握有最高權力的人稱為天皇,並把國名定為日本。因此,這個列島統合為一的時代被稱為「古代」。 古代史的狂熱者最喜歡爭論,「邪馬台國究竟在何處?」最近甚至出現邪馬台國在別府溫泉的奇妙說法。不過,這個只出現在中國歷史書的「邪馬台國」究竟在何處,老實說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列島,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政治勢力。 從京都車站搭乘JR約一個半小時的距離,在奈良縣的卷向車站旁邊就存有一個證據

,那就是箸墓古墳,全長278公尺,高30公尺,是一座前方後圓的巨大墳塚,研判興建於三世紀中葉。這種長度超過兩百公尺的巨大墳塚,地球上也只有寥寥數座,比方說秦始皇的陵墓、埃及的古夫法老金字塔,和呂底亞的阿呂亞泰斯陵墓。這些陵墓象徵著強大的王權。 我為了寫這本書,實際走訪了箸墓古墳,現場的實景有如田園畫般鄉下。就現在看來,古墳本身就像一座山而已。不過在建造之初,草木還未掩蓋之前,是一座石造的巨大紀念碑。在周圍沒有高層建築的時代,這座30公尺高的建築物,從遠處看應該也很顯眼! 列島至今雖然也有被稱作王墓的豪華墳塚,不過像箸墓古墳那種級別的巨大陵墓,還真是前所未聞。體積30萬平方公尺,與更之前的權勢者

陵墓相比,一下子就相差了30倍。 同一時代,列島到處再也找不到像箸墓古墳那種規模的巨大建築物了。也就是說,不管邪馬台國到底在哪裡,列島最大的權力確實就存在於大和地區,也就是卷向車站附近。實際上,在發現箸墓古墳的五十年前左右,據說大和地區就挖掘到越來越多中國的鏡子和鐵等出土品。根據發掘調查,證實卷向曾經存在大規模聚落,極盛時期則同樣推測在三世紀中至後半。 因此,許多人認為箸墓古墳就是卑彌呼之墓。沉睡在箸墓裡的究竟是誰?想必他才是當時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吧!

1埃米等於幾公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足足講了三個月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我長得跟病毒有點像了,這周琪斐大放送終於要談一個跟肺炎不相關的主題「水資源」。

這次的肺炎疫情點燃了全球石油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但其實「水資源」比兩個還要更早成為國際間的主要戰場,正所謂「石油誠可貴,糧食價更高。若為水源故,兩者皆可拋。」我覺得我的中文越來越好了,還落韻文耶。

最近一次的國際水資源爭議,就發生中國跟中南半島各國分享的湄公河。上個月美國氣候學家就抓包,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蓋了11座水壩,把原本該流到中南半島的水攔光光,導致下游的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河域,水位暴跌1公尺,創下50年來最低水位。

住在島國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河流必須跟鄰居公家用,鄰居多糾紛就多,例如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就一口氣流經10國,1992年,匈牙利和它的鄰居前捷克斯洛伐克,就因為水壩建設問題而鬧上國際法院,最後很難得地,以理性和法學解決糾紛。但萬一你的鄰居是胖虎,你跟他講道理,他回你的是拳頭,這事就難了。這次中國就被發現,在湄公河上游一口氣蓋11座水壩,用來儲水、進行水力發電,這一直備受爭議,因為這水壩到底攔住多少水,外界只能觀落陰;下游的國家有多少水用,也只能看中國臉色,「朕不給的,你不能搶!」你想想啊,你家明明有自來水管,但水龍頭卻放在胖虎家,你想洗澡還得去拜託他多給你一點水,結果他只給你一湯匙,還說「我已經盡力了」。

像這樣的鄰居你會不會很想把他巴下去?一定會嘛,但是在我們講到各國為了水資源巴來巴去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有多珍貴。

地理老師說過,地表不是有75%被水覆蓋嗎?到處都是水,怎麼還會缺水?其實這些水,有高達97.5%是不能利用的鹹水,包括海洋還有像死海這種鹹湖或鹽井、鹽田,只有大約2.5%是淡水,但其中又有七成藏在冰山、冰河裡,看的到吃不到,我們實際上「可能」使用的淡水,只有區區0.8%。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0.8%裡面,有九成是需要相當技術才能抽取的地下水,另外一成才是河川湖泊等的地表水,以及卡在凍土層和大氣中的水源,覺得數據太多很複雜沒關係,打個比方,你把家裡浴缸裝滿水,再拿個漱口杯往浴缸裡撈,浴缸裡的水就像地球上的水,但只有杯子裡的可以拿來飲用、發展農耕和工業,還必須全人類共享,這只是比喻而已喔!小朋友千萬不要真的去放一缸水,你真的要,記得說是凱莉教的。

好,截至2020年,世界上大概有78億人,足足是100年前的四倍多。一天下來,我們就要用掉100億噸的淡水,相當400萬座游泳池的水,400萬座是多少?啊,總之就是很多啦!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這張地圖中的深色區域,就是目前面臨極高缺水壓力的國家和地區。是不是很多,用人口來看是八億多人都缺水,我知道你在找台灣,台灣是灰色的,什麼意思呢,無數據的意思。為什麼無數據?你去問聯合國啊!聯合國還估計,到了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後,情況就會惡化到,分佈在50國的全球26億人口,都將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水資源已經那麼緊張了,還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保證乾淨無虞,而根據台灣的BF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疾病,有80%與水有關。人不健康,國家就一定窮,而且世世代代無法翻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會缺水缺成這樣?

每天一睜開眼睛,洗臉刷牙就要用水,每個人平均每天需要喝3公升的水,但這是在你當阿宅,不動也不流汗的情況下。其他還包括上廁所、洗頭洗澡洗衣服,還有最近大家為了防疫勤洗手,都需要用水。根據自來水公司的數據,全台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280公升,差不多是一個標準浴缸的滿水量。

地球上75%到90%的淡水,都流進農牧業,每生產1公斤的穀物,就要大約1000公升的水,以台灣來說,會有四成的灌溉水,回流成地下水,但也不是每個地方的地下水都能被抽取利用。

至於畜牧業更驚人,拿牛肉為例,每生產1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費1萬5400公升的水。以一頭美國牛為例,平均需要養3年才能進屠宰場,3年來會吃1300公斤的穀物,而這些穀物又需要水去灌溉,加上牛本人要喝水,牧場和屠宰場也需要用水清洗,所以一頭肉牛從出生到變成200公斤的肉排,總共要用掉310萬公升的水。看到這裡,我決定每個月少吃一份牛排。

大約有一到兩成的淡水,用在工業。紡織業是農牧業以外,最喝水的行業,從退漿、精練、漂白到絲光,以及幾乎所有的染料都要用到水。冬天穿羊毛衫很暖對吧,不過每生產一磅的羊毛(454g),也就是差不多一件羊毛衫的量,平均就要消耗130公升的水,也就是你去超市買2公升裝的可樂,要買65瓶。而我們夏天愛穿吸汗舒適的棉布,耗水量更是其他種類的三倍。汽車製造也是耗水大宗,每生產一輛汽車大約需要15萬公升的水。

但是水不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嗎?的確,但不是百分之百都適合回收,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個技術回收工業廢水。至於農牧業,你是要農作物和牛羊再把水吐出來重複利用嗎,不然幾年前很流行尿療法……你先去試試,再回來告訴我效果怎麼樣。

總之呢,人類用掉的淡水,有九成是一去不復返的。

所以水真的很珍貴,那不夠用怎麼辦呢?各國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大家省點用吧?不是。是趕快去搶。

很多在河流上游的國家就築起了水壩,標準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結果當然就是外人拿著飛機大炮來討了。除了我們剛剛講到的湄公河,世界上的五大河流域,也就是非洲的尼羅河、印度半島的恆河、印度河、中東的幼發拉底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都已經出現嚴重的水資源競爭,今天因為時間限制,我們只講兩個。

首先我們來看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指的就是幼發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我小時候為了背這兩條河的名字,不知吃了多少棍子,對啦,我那個年代就是早餐配體罰。總而言之,這兩河源頭在土耳其,流過敘利亞、伊拉克,擦過伊朗後,注入波斯灣,下游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古文明搖籃,周杰倫的歌聽過吧?這幾個國家都聲稱他們擁有河流的使用權,但偏偏四國需求量遠超過兩河水量。

一開始伊拉克和敘利亞,蓋了很多水利設施,沒想到上游土耳其的水利設施後來居上,攔截掉幼發拉底河一半的水量,部分敘利亞的水利工程,甚至因此淪為蚊子設施,毫無作用。像1990年土耳其「阿塔圖克」大壩蓄水期間,就導致幼發拉底河直接斷流了整整9天,但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敘利亞只能在心裡罵髒話。

接下來我們來看,位於非洲的世界最長河「尼羅河。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但各國為了怎麼用水吵了幾十年,甚至差點打起來。早在1929年殖民時期,英國和埃及簽訂「尼羅河條約」,規定沿岸國家不能做出任何讓水量減少的行為,只有最下游以農立國的埃及,可以全權使用河水,不過後來其他國家覺得不公平,他們也想用尼羅河灌溉發電啊,就多次向埃及抗議條約不公,各國多年來紛爭不斷。到了2011年,主要支流「藍尼羅河」的發源地衣索比亞,開始興建大壩用來發電,這讓下游的蘇丹和埃及氣炸了,後來是美國出面調停,才讓這三國有望在今年達成協議。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世界上發生1800多起關於水的國際衝突,這還不包括國內衝突或家庭紛爭,平均一年有36個水資源的衝突。這中間除了剛剛提到的國家級搶水大戰,同一國的也在搶。包括奈及利亞、馬利和肯亞,都發生過農人和牧民,搶水互殺的慘劇。不少戰亂事件,也把摧毀供水設施當作戰略,沒水活命的一方,當然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包括2006年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爭,以及2018年衣索比亞的族群衝突,都用上了這一個狠招。

除了人口爆炸,導致水資源長年供不應求,未來還有一大隱患,那就是氣候變遷。暖化會直接導致乾旱,缺水的地方更多,這個問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還會導致冰川和冰帽消融,咦?融光了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人人有水用啦!但這等於是預支未來的水,等全部消融後大家都沒得用!

水資源匱乏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最後很容易訴諸武力,來捍衛水的主權與安全。聯合國早在1972年就警告,繼石油危機後,下一個就是「水危機」。照理來說,水資源應該要國際共享,各國政府合作解決水荒,但老實說,如果你只拿到一杯水,你會願意分鄰居半杯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全球搶水戰 #拳頭護水權 #暖化加劇水荒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ㄒ

本質思考習慣:逃脫陷阱,從根本解決問題的九大鍛鍊

為了解決1埃米等於幾公尺的問題,作者米澤創一 這樣論述:

為什麼你總是「先做再說」? 為什麼你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 為什麼你認為問題「一定有答案」? 為什麼你總是無法「解決問題」?   你已經落入妨礙根本解決問題的陷阱;   你沒意識到缺乏掌握本質的思考習慣。   平時要勤鍛鍊,臨時才用得上!   看似平常的思考習慣與行為模式,隱藏著「沒有抓住問題核心」的危險,這將讓你無法進行有效的「本質思考」。只要符合以下任一項,你就非讀本書不可:   ──因為大家都說YES,即便不太理解也說YES   ──不太明白某些工作的意義何在   ──認為按照前人的做法就不會有問題   ──總是無法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害怕讓別人認為你是麻煩人物   ──想要他

人告訴你達成目標的方法   ──經常使用似是而非的答案   ──斷定眼前問題與過去問題如出一轍   有時根本沒意識到,有時未能掌握目的與問題,有時掌握了,還是未能解決問題;因為思考習慣不佳,或因為思考能力不足,不知不覺就落入無法從本質面解決問題的陷阱。倘若不小心落入陷阱,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應對,找到適合自己的逃脫方法呢?   ◎九種陷阱   陷阱1:捷徑式思考   陷阱2:忽視現狀   陷阱3:分析膚淺   陷阱4:手段草率   陷阱5:有始無終   陷阱6:憤怒的代價   陷阱7:腦的習慣   陷阱8:與己無關症候群   陷阱9:已解決而不自知   ◎九種逃脫法   逃脫法1:回歸成一張

白紙   逃脫法2:從三人角度   逃脫法3:反覆問為什麼   逃脫法4:參考專家判斷   逃脫法5:馬上確認現況   逃脫法6:觀察自己狀態   逃脫法7:意識到偏見   逃脫法8:有當事人意識   逃脫法9:周圍是否改變   擁有「本質思考」等於擁有「幸福思考」   當優質思考力成為一種習慣,   將能提升掌握本質的能力。   本質思考「九大鍛鍊法」,一天一練習!當養成種習慣後,就可進階到一天同時訓練多種鍛鍊法,輕鬆理解事情的本質:   鍛鍊1:磨練設想力:連下一步都考慮到   鍛鍊2:懷疑的態度:什麼條件下無效   鍛鍊3: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觀點   鍛鍊4:分辨傳達資訊者的

意圖:意見或事實   鍛鍊5:嘗試視覺化:彌補語言的弱點   鍛鍊6:嘗試扮演規則制定者:該如何修改   鍛鍊7:嘗試編寫自己的維基百科:別自以為懂   鍛鍊8:養成分析資料的習慣:以數據做基礎   鍛鍊9:嘗試思考什麼會摧毀自己的公司   透過每天練習來改變大腦,能讓這些本質思考法變成習慣,不論是面對工作或生活,將可以自然做出「行動前先弄清楚事情本質」的行為,直達本質進行思考,就可以避免因推測與判斷錯誤,而必須從零開始。   作者簡介 米澤創一   京都大學經濟學部經營學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管理學院高階管理課程(Kellogg

Advance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gram)修畢。   曾任埃森哲株式會社(Accenture Japan Ltd)常務董事。在埃森哲公司26年多的職涯當中,陸續擔任日本的專案管理團隊統籌人、SAP平台統籌人、教育負責人、品質管理負責人、全球SAP組織之教育負責人等職務。   2008年在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設立系統設計與管理研究科(SDM)擔任教師,開設熱門課程「專案管理式生活之建議」並出版同名著作。此外,該研究科附設的系統設計與管理研究所管理設計中心(Management Design Center)主辦了諸多進修課程,其中米澤的「本質掌握力」與「自律型組織

之領導力」等課程也都獲得極佳的評價。他融合專案管理與心理學等知識,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專案管理方式,同時活用專案管理技術與本質掌握力,持續尋求能讓人度過富足幸福人生的秘訣。 譯者簡介 郭書妤   自由譯者。   前言 Chapter 1╱什麼是優良與不良的思考習慣? ◎有意義的對話得具備「本質掌握力」 ◎認知分歧:自己的理所當然,對他人未必如此 ◎別害怕成為「麻煩的傢伙」 ◎語言化的陷阱 ◎「總之先做再說」是危險的習慣 ◎不可草率採用「似是而非的答案」 ◎「思考」與「行動」並非反義詞 Chapter 2╱會妨礙解決問題的九種陷阱 ◎妨礙從本質解決問題的9種陷阱 陷阱1

:捷徑式思考 ◎捷徑式思考的三種症狀 捷徑式思考案例1:之前明明一帆風順 捷徑式思考案例2:嘗試模仿其他公司,但卻效果不彰 捷徑式思考案例3:學鋼琴能提升學力? 捷徑式思考案例4:新人失誤連連 捷徑式思考案例5:比較三個圖表 捷徑式思考案例6:偉大前輩留下的工具 陷阱2:忽視現狀 忽視現狀案例1:自己的團隊很努力 忽視現狀案例2:達成本月目標的真實狀況 陷阱3:分析膚淺 分析膚淺案例1:想要減少處理客訴的時間與勞力 分析膚淺案例2:接二連三的增員請求 陷阱4:手段草率 手段草率案例1:使用免費工具 手段草率案例2:接近交貨日期時變更型式 陷阱5:有始無終 有始無終案例:雖然成功削減了計程車車資

…… 陷阱6:憤怒的代價 憤怒的代價案例1:叱責導致專案終止 憤怒的代價案例2:對負面回憶耿耿於懷 陷阱7:腦的習慣 腦的習慣案例1:擺脫不了的無意識偏見 腦的習慣案例2:正面的語感 ◎針對「假說範圍外」思考 陷阱8:與己無關症候群 ◎負面循環 陷阱9:已解決而不自知 已解決而不自知案例:過於仔細的企劃書檢查 Chapter 3╱陷阱逃脫法 逃脫1:回歸成一張白紙 逃脫2:從第三人角度 逃脫3:反覆問為什麼 逃脫4:參考專家判斷 逃脫5:馬上確認現狀 逃脫6:觀察自己的狀態 ◎進一步問「自己為何處於這種狀態之中」 逃脫7:意識到偏見 逃脫8:有當事人意識 ◎弊病或許來自「照我說的做」 ◎要你

戒菸,所以切碎你的香菸! 逃脫9:周圍是否改變 Chapter 4╱鍛鍊自己避免落入陷阱的能力 鍛鍊法1:磨練設想力:連下一步都考慮到 ◎喝咖啡的最佳與最糟狀況 ◎選擇前往重要會議場所的路徑 鍛鍊法2:懷疑的態度:什麼條件下無效 ◎用懷疑的態度檢視:日常通勤 ◎用懷疑的態度檢視:午餐時間的利用方式 鍛鍊法3: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觀點 鍛鍊法4:分辨資訊傳達者的意圖:意見或事實 鍛鍊法5:嘗試視覺化:彌補語言的弱點 ◎視覺化能補全不完善的資訊 鍛鍊法6:嘗試扮演規則制定者:該如何修改 鍛鍊法7:嘗試編寫自己的維基百科:別自以為懂 ◎背九九乘法表的意義 鍛鍊法8:養成分析資料的習慣:以數據做

基礎 鍛鍊法9:嘗試思考什麼會摧毀自己的公司 ◎會摧毀自己事業的事物 結語   前言   你有沒有碰過以下這種狀況?   部長:上層因為專案時程又延遲,把我訓了一頓。你可以把分析跟對策寫在月工作報告會議的資料裡嗎?   A:我知道了(反正原因八成跟上個月一樣是人力不足吧),我會把原因跟對策寫在報告書上。   在月工作報告會議上,A得知了新的事實。   部長:人手不足確實是個問題,但我聽說是因為資材採購失誤而延遲了四個星期!   A:(原來發生了那樣的事……我應該要確實調查完再寫報告書才對……)   或許你也曾在家裡碰過這種狀況。   母親:你什麼時候會把浴室打掃好?   B:等一

下會去啦!我現在正跟朋友用Line聊天,聊完就去。   三十分鐘後,母親見B沒有動作,不耐煩的她就把浴室打掃好了。   母親:我看你沒有要掃的意思,就自己去打掃了。你完全不遵守約定,真的是……   B:我剛剛不是說聊完天就會去打掃嗎!   部長想要A調查本月專案延遲的原因並思考對策,但是A拘泥於過往案例,擅自判斷原因跟過去一樣是人力不足造成延遲,並認定只要將這個原因寫在報告書上即可。此事的行動目的是確認進展,若有延遲就分析原因並處理;如果不忽略行動的目的,狀況就不會演變至此。   然後,B的母親想要知道的是B會在什麼時間或時刻打掃完浴室。或許B這樣回答會比較好:「我現在忙著跟朋友傳LINE

,沒辦法馬上打掃。三十分鐘後再去可以嗎?」   若要使對話有意義,就不能受對方表達方式或口誤的影響,必須判斷出對方真正想要傳達的想法,也就是掌握本質。本書將這種能力稱作「本質掌握力」,詢問對方問題時,也得掌握對方無法直接回答的背後真意,這種能力也可說是「本質掌握力」。   前面介紹了商業與生活上的案例。   進入主題後將詳細講解本質掌握力,學習本質掌握力,養成時時注意本質的思考習慣—本質思考,不只能讓人從本質面去解決問題,還能提升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可能性。   我現在於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從事教職,擔任系統設計與管理研究科的特別招聘教授。該研究科於二○○八年甫設立時,我就已參與其中。我將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思想活用在專案管理上,主要研究並教授這種更加人性化的專案管理方式。另外,我也研究並教授本書的主題「本質掌握力」以及「本質思考」這種思考習慣。   在那之前,我在一九九○年至二○一七年的二十七年間,於名為埃森哲株式會社(Accenture Japan Ltd)的外商顧問公司工作。職涯走至中間時,我擔任了常務董事(Managing Director),統籌各式各樣的組織,並擔任專案負責人、教育負責人等職務。   我的埃森哲職涯十分充實而美好,卻不是一帆風順。我剛進公司時,教育訓練獲得最差的成績,而且公司一直沒分配專案給我,之後好不容易分配到專案,卻因自己成不了戰力,才三個月

就被踢出專案。在那之後,我反覆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失敗,仍努力堅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上。   雖然對於被我拖累的同事感到十分抱歉,不過我從闖出的大禍中學到非常多經驗。   我確信這些經驗,對我從二○一七年展開的嶄新人生大有用處。   另外,我發現自己從顧問公司學到的專案管理技術,如目標設定、風險管理以及面對事物的思考方式,都能活用在生活之中。   我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變幸福」。   更進一步地深入思索,我認為「幸福思考」是以自己與重要之人的幸福,作為判斷事物的基準。我確信充分運用「本質思考」以及「幸福思考」這些思考方式,能讓人變得更加幸福。   在這些要素之中,「本質思考」與「本質掌握力」

也屬於核心。   「本質」在辭典中的定義為「讓事物本身得以成立的獨有性質」(《廣辭苑》第七版,岩波書店)。   問題解決的本質是指「真正想解決的事,也就是引起問題的根本原因。或真正想解決的事獲得解決的狀態」;行動的本質是指「行動的結果,最終希望達到的狀態(行動與目的之本質幾乎相同)」;溝通的本質則是指「最想傳達給對方的事情、想在溝通對話中讓對方獲知的訊息,或希望對方理會自己的狀況」。   本書聚焦於「本質思考」與「本質掌握力」的部分。   閱讀過我上一本著作《專案管理式生活之建議》的讀者,應該有許多人已經注意到「本質思考」與「本質掌握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想知道要如何鍛鍊這些

能力,並運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所以我在書中講述習得「本質思考」與「本質掌握力」的鍛鍊方法,讓讀者掌握從本質面去解決問題所必備的「本質思考」,以及天天都能注意到本質的思考習慣:「本質掌握力」。此外,本書雖然會介紹許多案例,但是皆為虛構,與實際的企業或團體並無相關。   第一章╱什麼是優良與不良的思考習慣? 有意義的對話得具備「本質掌握力」 你對書中開頭所舉的對話例子有何感受? 你在家庭或職場中,是否也有過類似的對話? 我們身邊時常有這樣的對話,若不注意便難以察覺此事實。或者雖然注意到了,卻不夠重視而置若罔聞。 不論是在公司、學校或家庭,我們都與他人有相關、連結共存。只要不是非常特殊的環

境,和他人對話都是極為理所當然且自然的事,但是對話未必能確實成立,甚至經常無法確實成立。 對話時就算沒有直接回答疑問,也不會馬上發生什麼大問題。只要是在彼此擁有信賴關係、知性、知識或想像力的狀態,大多時候都不會演變出致命性的問題。不過我們完全無法保證絕對不會引發致命的問題,問題越複雜,就越得正確掌握對方的語意,並且正確回答。 重要的是,對話中的提問方要提出「目的明確」的問題。只要明白地指示回答方式,就會變得比較好懂。要用Yes/No回答?還是用5W2H(What、Where、When、Why、Who、How、How much)回答?我們可以對提問下工夫,例如明確指示回答的單位(幾時、幾公尺、幾

公斤等)。 想要平時就養成「讓對話具備意義」的習慣,重要的基本做法是意識到掌握本質的能力:「本質掌握力」,並加以鍛鍊。若要掌握對方發言的「本質」為何,讓對話具備應有的意義,本質掌握力無疑是必要的能力。 另外,倘若誤解對話所指的對象,那就會變成一場鬧劇。 社長說的「那件事」跟部長詢問的「之前的那件事」,或許與你理解的「事件」完全不一樣。 即便傳達的人認為自己言辭明晰,接收的一方卻可能覺得曖昧不明,這是相當常見的狀況。原因在於傳達方與接收方使用的「辭典」不一樣,長期以來,我們在自己腦中編寫了「辭典」。縱使使用同樣的詞彙,每本「辭典」記載的含意還是會略有差異,而且自己的「辭典」並無法與他人的辭典完全

同步。 所以只要是使用話語溝通,傳達方與接收方的言辭自然會有微小的含意差異。與其只用話語傳達,不如同時用數種方式(讓接收方看照片、圖畫或聽聲音等)傳達會比較好。若不如此下工夫,就難以正確傳達想法。 「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的背景說明,可以說是為了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傳達訊息的補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