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NR 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成功大學 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 陳秀玲所指導 王振泰的 探討台灣孕齡婦女血中重金屬與飲食之關係 (2021),提出1040NR 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重金屬、飲食習慣、砷、汞、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田秀蘭所指導 謝亞倫的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學生族群、心理健康、拒絕敏感度、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1040NR 202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40NR 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台灣孕齡婦女血中重金屬與飲食之關係

為了解決1040NR 2021的問題,作者王振泰 這樣論述:

重金屬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由於其具有難以降解及生物累積之特性,因此重金屬容易隨著食物鏈累積於人體當中,進而引起健康危害。過去研究發現暴露重金屬於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泌尿生殖等系統皆可能造成危害。此外,孕齡婦女為重金屬暴露之敏感族群,過去針對孕齡婦女暴露重金屬的研究發現,重金屬可能會提高孕齡婦女自然流產、早產、死產、新生兒死亡以及新生兒體重下降的情況發生,因此對於孕齡婦女體內重金屬濃度的監測備受關注。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台灣孕齡婦女體內重金屬濃度之現況以及探討孕齡婦女體內重金屬濃度之影響因子,尤其是飲食習慣與重金屬濃度之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敏感族群之環境健

康影響研究中所招募之849位台灣20至49歲婦女。抽樣方式採區域抽樣,根據台灣行政區域劃分成北、中、南、東等四個區域,並根據每個區域佔總人口之比例進行樣本數之估計。血液重金屬濃度(包括砷、鎘、汞、鉛、鉻)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進行分析,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居家環境、生活習慣、飲食頻率以及個人疾病史等。 在837名婦女的血液樣本中,其砷濃度之幾何平均值(geometric mean, GM)為9.20 µg/L,幾何標準差(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 GSD)為1.35 µg/L;鎘濃度之GM為2.14 µg/L(GSD=1.44 µg/L);汞濃度之GM

為3.77 µg/L(GSD=1.84 µg/L);鉻濃度之GM為1.06 µg/L(GSD=1.32 µg/L);鉛濃度之GM為0.75 µg/dL(GSD=1.67 µg/L)。 與國際文獻相比,本研究中多數重金屬有略高之情形,包括砷、鎘。研究結果顯示,影響重金屬濃度之因子包含住家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在住家環境及生活習慣方面,結果顯示五項金屬皆會受到區域之影響,此外,教育程度及年齡等因子也會分別影響到鎘、汞、鉛等三項重金屬濃度。其中,鎘濃度會受到吸菸及暴露二手菸的影響,而汞濃度會受到薰香或蚊香影響。 飲食習慣為人類暴露重金屬之重要途徑之一,本研究結果發現,砷主要與五榖米、蝦蟹貝

類之食用習慣有關;鎘與飲食間則較無關聯;汞的部分,除了與海鮮類(大型魚類、淡水魚類、頭足類)有關之外,其濃度也會受到豬肉及內臟類食物之食用習慣影響;鉛濃度在本研究中僅與中藥的食用有關。 孕齡婦女為中金屬暴露之敏感族群,其可能藉由住家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等方式暴露於重金屬之中,因此未來仍需持續關注以確保孕齡婦女之健康。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

為了解決1040NR 2021的問題,作者謝亞倫 這樣論述:

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

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

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