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二期稻作休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陳宣汶所指導 林唐褘的 水稻田耕作擾動下之土壤線蟲群聚 (2020),提出112年二期稻作休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壤線蟲、農業生態系、群聚、消長、功能群。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 陳棟樑、楊振隆所指導 劉興聲的 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農田水利會、停灌休耕、服務品質、滿意度、重要度表現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年二期稻作休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年二期稻作休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稻田耕作擾動下之土壤線蟲群聚

為了解決112年二期稻作休耕的問題,作者林唐褘 這樣論述:

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聚經常被用來反映環境的變化與作物的健康。線蟲作為良好的生物指標佔據了土壤生態系中許多不同功能的棲位,擁有多樣的物種類群,並介入有機物等養分循環與微生物群落的調控。在台灣,水稻田是佔地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對應稻株的生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田間管理與擾動。試驗觀察2018-2020三年嘉義溪口鄉農試所水稻連作田區,取樣第一期稻作中的八個擾動時程:耕犁、淹水、插秧、第一、二、三次追肥、割稻前與後,並比較慣行農法與低投入永續農法下的土壤線蟲群聚。依據食性偏好和生活史策略將物種區分成不同生態功能群,發現稻田自休耕期旱地轉換成淹水濕地的過程中,線蟲總量大幅下降,尤其是菌食類群;而淹水後的

物種多樣性逐漸上升,雜食性類群數量逐漸增加。一追肥後,體型較大的線蟲數量增加;二追肥後,群聚已經由r策略線蟲逐漸消長成K策略為優勢的組成;三追肥至收割後,群聚互動網絡趨於複雜化;每一次耕作擾動皆明顯改變物種群聚組成,反映水稻田中可用資源與生態棲位變化的過程。然而兩種農法間,線蟲數量與群聚並無明顯差別。本研究旨在分辨稻田中的線蟲群聚,探討群聚在各耕作階段中隨時間消長的狀況,進一步描述和推估當前水稻耕作擾動下土壤生態系的變化,期望作為未來量化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資料與探討氣候變遷中稻田環境的指標生物。

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112年二期稻作休耕的問題,作者劉興聲 這樣論述:

農田水利會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為保障公共民生及工業用水穩定,配合政府公告暫停灌區農業用水並受理會員停灌補償申請、現場查核及後續補償金發放作業,故本研究以新竹農田水利會灌區之會員為研究對象,針對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業務,透過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找出服務品質缺口,以尋求日後改善方案。本研究以實際到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業務之會員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問卷。研究採用SPSS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及驗證,其分析方法包含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由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找出停灌休耕服務品質缺口。本研究歸納如下:1.辦理停

灌休耕業務的會員以中高年齡層為主、性別則以男性會員居多。2.不同年齡、參與農田水利耕作時間及擔任職務在不同的服務品質上有顯著差異。3.耕作種植面積介於4~6分土地的會員對於停灌休耕業務的滿意度最高。4.會員對於停灌休耕業務提供的各項服務皆感到滿意。5.停灌休耕業務的關懷性及可靠性的部分題項需要改善。本研究顯示會員對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整體服務品質表現大致良好與肯定,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改善策略,來提高未來停灌休耕業務之服務品質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