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申訴專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1999申訴專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雙兵寫的 慰安婦調查實錄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勞工申訴可以保密嗎?——勞資爭議的各種申訴管道|法律百科也說明:1999專線 ,是許多縣市政府為了方便讓民眾可以有諮詢跟陳情的統一窗口所建置的,關於勞動權益爭議也可以利用1999專線申訴或諮詢;如果是在沒有建置1999 ...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鄭力軒所指導 蔡承亨的 「靠北長官」苦了誰?陸軍基層連長的權力地圖 (2021),提出1999申訴專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制民族誌、國軍、連長、靠北長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陳敦源所指導 李佩璇的 1985諮詢服務專線對組織溝通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1985諮詢服務專線、組織溝通滿意度、組織承諾的重點而找出了 1999申訴專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檢舉專線1999則補充:勞工諮詢申訴專線:1955 ... 「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是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專線,因此話務人員應以「線上回復為原則,轉接局處為例外」,民眾來電洽詢之問題,話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99申訴專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慰安婦調查實錄

為了解決1999申訴專線的問題,作者張雙兵 這樣論述:

中國有上百萬的婦女成為慰安婦, 身體和心理上都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疤 她們喪失了成為正常女人的勇氣   「慰安婦」一詞起源於日語,日本的大辭典《廣辭苑》裡對於「慰安婦」一詞的註釋是「隨軍到戰地部隊,安慰過官兵的女人」。   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上百萬婦女被日軍當作性工具,日軍除了從日本帶來了「慰安婦」外,還在朝鮮、中國抓捕大量婦女充做性奴隸。   這些被日本兵糟蹋過的女性,她們當年承受日本軍人的殘酷迫害,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受到的打擊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沒有去做認真細緻的調查,只能知道她們是「慰安婦」、性奴隸而已,有誰會知道她們在戰爭中有過死裡逃生的劫難。而且在此之後,她們的身體和心理

上都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疤。她們有的因此喪失了勞動能力,一輩子沒有經濟收入,依靠別人的憐惜和施捨度日;也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到了老年,無依無靠,沒有經濟來源,而患了重病者幾乎沒有康復的希望,只能等死。大多數已經在戰爭年代和戰後的幾十年裡陸續逝去,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仍存活到現在。   根據作者張雙兵的資料研究發現,每一個日軍據點平時至少有五、六個慰安婦,最多的時候達到十幾個。據調查,在那個時候被日本兵抓去的女人,少的關押十幾天,多的關押一到兩個月,特殊情況也有一兩年,就以每一個據點每次抓捕5—6個女人,每20天換一批女人計算,那麼一年內在一個據點被抓的女人預計有100多個,按1個縣1

0個據點計算,得到的資料至少是1000個受害者。侵華期間日軍佔據過我國至少1000個縣的區域(僅山西省就被侵佔過80多個縣),這樣計算僅一年在中國就有100多萬的無辜婦女被強征為「慰安婦」。日軍侵佔東北14年,全面侵華8年,照此計算,強擄「慰安婦」當以數百萬計。   一場長達15年的跨國訴訟展開   16位受害慰安婦,在張雙兵的帶領下遠赴日本出庭   70年前的抗日戰爭,日軍對中國婦女施壓的性暴力,不僅造成她們日後身心靈方面的創痛,而要踏上爭取社會認同與權益爭取的道路更是漫長。   而事件的背後許多人不曾瞭解,她們選擇走上國際抗爭需要克服內心陰影,背後承受多少輿論與自我壓力。   本書

作者張雙兵,一個山村小學教師,走訪鄉鎮尋找當年被日軍侵害的受害者,用時間傾聽他們內心曾經說不出口的控訴,各處奔走只求揭開了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真相,用奉獻擔當起了一份沉沉的歷史責任,歷經十多年的艱難訴訟,從日本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日本的最高法院,使日本法院從最初不承認基本事實到承認受害事實,取得了初步勝利。   此調查報告為作者引領讀者認識慰安婦史實的最佳證言,喚起人們對這一慘痛史實的關注。   捐款訊息   你買書,我捐款,專款專捐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用愛與關懷守護我們所愛的人。 本書特色   中國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中國大陸發行10萬冊,好評銷售7萬冊   為

了不再沉默的歷史,   一位鄉村教師奔走33年,走訪近百位受害者,   她們,用生命紀錄傷痕,揭露塵封半世紀的歷史真相   一本最接近慰安婦史實原貌的血淚報告!   「只有她們自己知道,恢復名譽對她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身為山村裡的一介百姓,只能將此調查報告公諸於世。」-張雙兵   70年前的那場戰爭,日本侵略者使亞洲20萬婦女淪為慰安婦。如今當事者多因為年歲漸長而故去,剩下的受害者也在餘生裡獨自承受過去痛苦的回憶,因為羞恥,這份埋藏在心中的祕密不能輕易對他人訴說,多少回的夜裡,依稀能在夢中清楚的映照出日本軍施加在她們身上的種種暴行,宛如漫漫長夜似的,陰霾久久無法散去。   一位毅然挑起揭

開歷史塵封真相責任的鄉村教師,張雙兵被稱為「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以雙腳行走七個鄉野、以雙手紀錄80位受害者口述史實、以誠心感受她們的遭遇,讓歷史評價那段沉痛的過去。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 李偉文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康淑華   文史工作者 趙潤生 作者簡介 中國慰安婦調查第一人 張雙兵   盂縣西潘鄉羊泉村人,一位毅然挑起揭開歷史塵封真相責任的鄉村教師,因此被稱為「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1992年,他親自寫下並向日本政府遞交了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份侵華日軍性侵控訴書。隨後,一場長達15年的跨國訴訟展開。包括萬愛花在內的16位老人,曾拖著孱弱的身體,在他的帶領下遠

赴日本出庭。33年時間裡,為了給這些老人們爭取應得的尊嚴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張雙兵四處奔波;他先後走訪了123位老人,編寫成中國第一部慰安婦口述史書籍《慰安婦實錄》。此書於2014年籌拍慰安婦議題電影《大寒》,預計2015年9月上映。 推薦序 半生奔走,只為揭開歷史塵封真相 ︱趙潤生 前 言  慰安婦,身不由己的烙印 盂縣調查實錄 進圭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侯冬娥— 美貌蓋山西,卻招致橫禍 馮壯香— 善良富家女,好心反被漢奸害   劉麵換─父母苦心以捏麵人換命,未料命運多舛 李秀梅─昔遭殘暴對待幾乎失明,上訴日本法庭等待光明 陳林桃 ─丈夫抗日積極,遭日軍遷怒強擄 周喜香─領

導全村婦女抗日,遭叛徒告密被逮 萬愛花 ─第一個站到國際會場控訴日本的中國女性受害者 張二妮 ─生前念念不忘要夫伸冤報仇 胡壯娥  ─年僅13,慘遭欺凌香消玉殞 劉銀愛 ─眼睜睜看著丈夫在眼前遇害,卻無力挽救 劉二荷 ─等不到起訴,帶著冤枉和怨恨離世 柴玉花 ─ 含著一腔怨恨離世 侯巧良─ 十三歲慘遭欺凌,抗日村長之女親赴日法庭作證 張小妮 ─ 苦盼50年,終能在死之前真相大白 侯金良─ 撓閣美姑娘,獻身頂任務 郭喜翠─和姐姐相依為命,受抗日姐夫牽連 周潤香 侯二毛 趙變梅 侯玉桃 陳喜雲─ 五女同被抓,命運大不同 張改香─ 剛完婚,被當「任務」送交日軍 周變香─ 十五稚齡,慘遭無止盡的欺凌

李喜梅─ 丈夫離家抗日,獨自面對苦難 陳計連─ 多年下落不明,晚景淒涼 邢三妮─ 母親早死,孤女12歲就嫁人 曹黑毛─ 提及往事全身發抖,仍心有餘悸 韓銀梅 ─ 夫抗日,妻成替代羔羊 河東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南二樸─ 遭欺凌長達一年八個月,終含冤而逝 張先兔─ 新嫁娘,喜悅不過三天 趙潤梅 ─ 日本法庭判決敗訴,氣憤崩潰精神分裂 劉海蓮 劉計花─ 同關一室,天天受欺淩 尹林香 尹玉林─ 苦情姐妹,被迫淪為炮樓女子 王改荷 ─ 漢奸告密,丈夫莫名慘死眼前 高銀娥 ─ 身體受盡折磨,歷五十年仍未癒 楊時珍 ─ 每日東躲西藏,擔憂成疾 尚春燕 ─ 日軍折磨,留下殘病身軀 韓桃桃─ 遭輪番精神轟炸,

被迫接「任務」 張五昭 ─ 胞弟受驚嚇無法言語 李壯林 王貴青─ 婆媳同遭毒手,孝子被迫當漢奸 西煙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楊壯來─ 背上漢奸名聲,遇害身亡 趙存妮 ─ 無法生育,悲嘆膝下無子 上社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王變良 ─ 被欺凌導致無法生育,晚景淒涼 李金連 張玉壯─ 不分日夜同被糟蹋,渾身患病 陽曲縣調查實錄 南溫川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趙乃花 侯計秀 李存香─ 三個女人為求自保,向日軍屈服 王壯秀 ─清秀佳人遭辱,不幸懷孕 劉乃妮等17名─命運驟變下的薄命紅顏  姚乃妮─ 指腹為婚嫁入夫家,小康生活遭漢奸破壞 賈石頭 楊改香 黃土芳—忍氣吞聲接受「任務」,只為熬過災厄 沁縣調查

實錄 交口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王娥孩─ 漢奸告密,全家禍不單行 李金魚─ 厄運臨身被折磨成皮包骨 劉海雲─ 被當通匪,遭大槍押送 李金娥 ─ 命運多舛欲訴無門 李富蘭─ 久病成疾,候不到起訴日即離世 郭毛孩─ 一家四姐妹無一倖免 劉風孩─ 被扔進山溝才逃出 郭風英─ 慘遭酷刑折磨60天 武鄉縣調查實錄 南溝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 白秀英─ 避難不及,姐弟三人同遭殃 馮女兒─ 三姐妹同囚,堅信逃跑是唯一的出路 郝改英─ 勇敢為自己討回公道 郭雲香─ 小腿先被打斷,棄置河旁終獲救 范連花─ 不願受苦,決意絕食自盡才獲生機 趙蘭英─ 漢奸告發丈夫,全家受牽連 李改蘭─ 母跪地求情,仍淪為慰安婦 任

蘭娥─ 爺爺被火焚,永生難忘的傷痛 袁改連─ 父母為求情,雙雙慘死刀下 郝菊香─ 要為死去的姐妹繼續活著 趙志蘭─雙親犧牲性命維護四姊妹 秦愛珍─ 漢奸告密,全家無一倖免 郝月連─ 等待和日本人清算罪行的那一天 楊愛花─ 日日夜夜烙印著仇恨的回憶存活 推薦序 為揭開歷史塵封真相半生奔走 文史工作者 趙潤生   十年光陰,紀錄性暴力的血淚痕跡   張雙兵,一位毅然揭開歷史塵封真相責任的鄉村小學教師。他不只為了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遠大理想而努力,也曾懷抱著成為文學家的夢想,曾於盂縣西部地區創辦了烏河文學社。但是,歷史賦予他更崇高的使命,從一個戰爭受害者到一批戰爭受害者對他訴說苦難,讓他花了

半生寫出了這本書。   上世紀80年代一個偶然機會,在一個秋天收穫的季節裡,一位爬在谷地裡撿穀穗老婦人的身世讓他感動。這位老婦人就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站出來控訴日軍性暴力的戰爭受害者-侯冬娥,張雙兵用了十年的時間讓老人說出了真相。他向世界莊嚴地宣佈:中國大陸當年被日軍性暴力的倖存者還活著,要向日軍討還血債!為了查明真相,他聯合國內外友人對中國戰爭受害者進行了艱難的調查取證,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日走進山中尋找受害人。為了尋找這些老人,他甚至於除夕夜還在奔走;為了尋找這些老人,他在風雨交加的河道中趕路,險些被洪水沖走。他尋訪了數千人進行調查,最後尋找到近百位當事人,寫了數十萬字的調查證言,為起訴日本政府

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些對戰爭受害親歷者的第一手調查文字,都已如實載入本書,其歷史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在張雙兵的感召下,中日人士紛紛加入尋找、幫助受害者的行列。其中有一位農民李貴明加入,對受害老人的生活給予極大的幫助;我作為一位文史工作者也幫助張雙兵整理了大量的證言史料;北京女律師康健為伸張正義,主動為老人們和日本政府打官司奔波於北京、山西和日本之間;一群日本正義人士:大森典子、石田米子等為了幫老人們爭取應有的賠償,從物質、精神等各個層面給予最大的支援。   為了正義而呼的歷史責任-張雙兵   張雙兵以他極大的勇氣,讓老人們站出來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他承受巨大壓力,帶領老人們第一次走上

日本法庭,走向日本民間的證言集會,向日本社會公佈事實真相。當日本法庭內外的反對者向他示威的時候,他勇敢地站出來,發出正義的聲音,用血的歷史事實給予迎頭痛擊,並且把法庭內外的親身感受和訴訟內幕在本書中一一告知讀者。   在張雙兵和他這些中日朋友們歷經十多年的艱難訴訟之下,他們將這場跨世紀討回正義的官司,從日本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使日本法院從最初不承認基本事實到承認受害事實,取得了初步勝利。他用一支筆真實記錄了每一次在日本法庭的鬥爭經過。   張雙兵的事蹟使人們感動,他和他朋友們用力量揭開了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真相,用奉獻擔當起了一份沉重的歷史責任;他為正義而呼、他為公正而爭、他為和平而歌

、他為苦難而愛、他為揭開歷史塵封真相而書、他為撫平戰爭創傷而不懈努力、他為反對戰爭並為了爭取世界和平作出貢獻,而歷史將不會遺忘這位將歷史真相訴諸大眾的英雄!   推薦序 記憶歷史,展望和平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康淑華   「慰安婦」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為贏得「聖戰」稱霸東亞,而結合了官、軍、憲、警、業者各界,有計畫地運用國家機器,以欺騙誘拐、或強迫等手段,徵集其殖民地或佔領區的女性,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奴役制度。據史料估計,在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徵用日、韓、台、中國、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至少有二十萬人。以台灣為例,日軍透過多層面的動員,許

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女性為改善戰爭時期困頓的家計,誤信掮客謊言而被騙、被家人或口販子販賣、甚至被戶政系統強行徵召至南洋,亦有不少的原住民女性在台灣本島的日本軍營強制受害,推估當年至少約有二千名的受害者。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已於1995年將「慰安婦」定位為「軍事性奴隸」之被害人,乃是日本政府當年在二戰時期嚴重侵害人權且不容模糊的戰爭罪行。「慰安婦」制度反映了婦女在戰爭中往往成為國家暴力及性暴力的受害者,是二十世紀婦女人權遭受嚴重侵害的代表實例。   1991年起,亞洲各國開始展開「慰安婦」人權運動,不少的民間組織,以及學者、律師、人權工作者紛紛投身於此,希望能為當年的日軍性奴隸制度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爭

取道歉及賠償。本會也隨即在1992年成立申訴專線,進行前臺籍「慰安婦」訪查工作,調查確認身分者有58位。1999年本會陪同9位前台籍「慰安婦」親自前往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遞狀,提出「台灣慰安婦要求日本政府損害賠償」訴訟案,要求日本政府正式向受害人道歉及賠償,2005年2月東京最高法院宣判敗訴定讞,而亞洲各受害國家的對日訴訟案亦都遭敗訴。僅管面對此訴訟結果,受害國家的支持團體並不放棄,透過國際連帶會議及串連,並結合日本民間及部分國會議員的力量,試圖還給被害人一個公道。但近年來日本政府對「慰安婦」議題的否認態度更加令人失望,「慰安婦」問題的解決實有賴受害國家政府及國際社會給予更大的支持。   這些

婦女,不僅曾因日軍的性暴力所折磨,在戰爭結束後,仍背負著失去貞操的污名,飽受家庭及社會的歧視,她們的這段生命歷程,反映出整個社會對於婦女遭受暴力的態度。過去這24年來,這群在戰爭中受暴的各國婦女將隱藏在心中一輩子的秘密說出,並勇敢站上國際舞台,為自己及其他受害人發聲。雖然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及賠償始終未有結果,但她們在此歷程中所展現的能量,卻對於反性別暴力運動帶來許多啟發。這是一段不容易卻又艱辛的道路,我們該為這些婦女的勇氣喝采!也因此,我們期待,隨著這群婦女的逐漸凋零,當我們記憶歷史,不僅在於要讓當年的加害者對此事負責,讓歷史不因加害者的傲慢而被遺忘,更希望這樣的事件在未來不會再發生,並能從這

群婦女的受害及受壓迫經驗,為我們的下一代建構一個和平、尊重、平權的社會。   多年來,張雙兵先生以個人的力量,在有限的資源下,全力投身山西省遭受當年日軍佔華期間遭受性暴力的婦女的調查工作上,並協助16位婦女進行跨海訴訟,其精神及毅力實在令人感佩。張先生曾經來台,與本會在「慰安婦」的國際串連上一起合作。也因此,我們樂見此書在台灣的出版,也期待透過此書,讓台灣讀者對於二戰時期日軍性奴隸制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進圭據點受害者調查報告胡壯娥當時才13歲,被抓住後遭受很多日本侵略軍輪暴。幾天後,她忍無可忍,遂決定進行反抗。強盜似的日本兵,在她身上得到滿足,還拿了一根蘿蔔,塞進她的陰道,活活地將她撐

死後,便將胡壯娥的屍體扔到一個水窖裡。根據相關資料記載,1941年9月5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了進圭村,修建了據點。進圭村有200多戶人家、800多人,世世代代以來居住在烏河流域拐彎處的北面坡地上。自從被日本侵略軍佔據之後,日本兵把一個村子從中間分成東西兩部份,把東邊的老百姓通通趕出村子,闢為戰略駐地。建立日軍作戰指揮部、電臺通訊部、偽軍隊部、醫療保健部、澡堂、廚房、軍馬飼養處、兵器庫、操場、關押抗日幹部和共產黨人的牢房、刑訊拷打的房間以及關押被抓婦女的地方,也就是被日本兵稱為「慰安所」的地方。還有更多的是日本軍隊中隊長、小隊長和大批士兵的住房。此外,在村子的西邊是為日本兵服務的維持會和與維持會有

關聯的一應設施,還有商會店鋪、飯店、小百貨店。進圭村的老百姓被擠得沒有地方住,想投宿到周圍村子的親戚家,還是憂心安全的問題。因為進圭村是治安村,不怕日本軍隊的掃蕩屠殺和搶劫。也正因為這一點,在進圭村有親戚的老百姓也願意到進圭村來暫時居住,以保平安。所以當時進圭村的人口非常多,流動也比較大。不過流動居民要到進圭村居留,需要到日本軍隊隊部和維持會那裡辦理手續,領取良民證件等,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軍佔據盂縣、陽曲縣、沁縣時,明目張膽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到處抓「花姑娘」(註)逞慾。但是與在上海和武漢等大城市的調查情況不同,不管是在村子裡到處逞其暴行,還是把「花姑娘」抓住,強行拉到所謂的「慰安所」裡成

為日本兵的「慰安婦」,這些日本兵都不用或者很少用「保險套」之類的防護措施。因為日本兵知道這裡的女人都是「良家婦女」,受封建思想的束縛,除自家的丈夫之外,再沒有別的男人。未出閣的閨女更是不用懷疑。日本人知道,即使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也不會罹患性病之類的傳染病,他們對這裡的女人太放心了。[註]:花姑娘,意指漂亮的女人。

「靠北長官」苦了誰?陸軍基層連長的權力地圖

為了解決1999申訴專線的問題,作者蔡承亨 這樣論述:

當今網路社群對我國社會的影響力已是有目共睹,而自2014年出現在Facebook(臉書)上的「靠北」系列社群,更是引發國軍蓬勃的「靠北長官」現象。該社群的對外公開性與人員匿名性,衝擊了陸軍基層連長對單位領導與管理的觀感,更對國軍組織的內部運作造成影響。本研究以陸軍基層連長的視野作為立足點,透過建制民族誌的研究途徑,實際進入靠北長官事件現場,傾聽他們所經歷的挫折與困難,為其解構建制環境中的權力關係;並協助連長們找到靠北長官事件中,屬於他們的角色與權力地圖。經由建誌民族誌的剖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靠北長官現象的發生不僅是陸軍基層連長領導失當,更包含了社會對國軍的觀感、國軍組織文化及保防體系

的運作,形成國軍內部象徵保障基層權益的「轉型正義」現象。二、國軍當前的申訴制度雖然完整,但並不完全符合基層官兵需求,廣泛性、低門檻、可匿名,更能符合官兵期待。三、要求基層連隊主官重視官兵權益固然正確,但並不能就此轉換國軍形象,而是必須思考組織中的結構性問題,配合制度面的改善與長時間的證明,方能逐步弭平舊威權時代國軍所為之惡,重塑國軍是為人民服務的仁義之師形象。本研究認為,靠北長官現象對國軍多數成員的軍隊生活產生某種改變,即便彼此立場不同,但都是為了規正舊威權時代所斲傷的國軍形象,持續向世人證明中華民國國軍是為人民服務的國軍,故彼此應相互體諒對方在建制中的位置及困難,共同落實軍中人權、合理要求、

精實訓練,一片丹心假以時日,終能為我人民舉國上下所認同。

1985諮詢服務專線對組織溝通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的影響

為了解決1999申訴專線的問題,作者李佩璇 這樣論述:

國軍為推動申訴制度,促進人權保障,自民國90年即以設置電話專線作為申訴溝通管道,並經數年精進改革後,成為現在的「1985諮詢服務專線」,其作用在於以「積極的態度、客觀的角度」協助官兵及眷屬解決疑難,化解與組織互動間的誤會及對立,其目的即在於提升組織內部之溝通效能,藉以強化官兵對於組織之認同及歸屬,亦即組織承諾,並進而提升官兵留營意願,能安心及放心地繼續為國效力。本研究係透過網路問卷形式,以國軍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1985諮詢服務專線」對於該國軍組織的溝通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的影響,並研析組織溝通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的關係。本研究發現「1985諮詢服務專線」作為組織溝通的模式,對於組織成員而言,確能

有效提升組織溝通滿意度,且「1985諮詢服務專線」亦能增進組織承諾;同時,本研究證實,溝通滿意度確能正向影響組織承諾。故「1985諮詢服務專線」不僅能直接增進組織承諾,並能透過提升組織溝通滿意度而正向影響組織承諾,使國軍人員在認知上能較為認同組織的目標與價值,在行為上能投入自己的心力與努力,在情感上能對組織產生互生共利態度及歸屬感,亦即對於所屬的團體能形成高度的組織承諾,而高度的組織承諾,即代表著團結同心及留營效力的意願,決定軍隊的士氣與戰力的良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