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磊等寫的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參考用書:網絡工程師考試輔導 和陳皓的 從應用到創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 和電子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鄭獻勳所指導 廖家德的 隧穿空間內電波工程設計分析之研究 隧道截面積對VHF(136~174MHz)頻段 電波傳播之影響 -以國道5號雪山隧道為例 (2010),提出2.4 g 無線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截面積、無線通訊系統、隧道、無線電傳播特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陳建雄所指導 吳亞仁的 觸控式螢幕介面設計之使用性研究-以手持式汽車導航儀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手持式汽車導航儀、介面設計、觸控式螢幕、人因工程、使用性工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2.4 g 無線電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4 g 無線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參考用書:網絡工程師考試輔導

為了解決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作者李磊等 這樣論述:

本書是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輔導用書。本書作者是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授課教師,對網絡工程師考試有較深入地了解。本書以2007年出版的《網絡工程師考前輔導》和2009年出版的《網絡工程考試輔導》為基礎,緊扣網工2009版大綱與培訓指南的內容以及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情況,修改、完善並補充了相關知識,使全書的內容更完整、組織更合理、表達更順暢。本書力圖幫助讀者建立清晰的計算機網絡知識架構,並且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幫助讀者理清考試重點,熟悉出題風格。本書不僅適合參加網絡工程師考試的考生使用,還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網絡相關專業的教材。 第1章網絡體系

結構 1.1網絡計算模型 1.2網絡分類 1.2.1按拓撲結構划分 1.2.2按地理范圍划分 1.2.3Internet 1.3體系結構 1.3.1協議分層 1.3.2服務訪問點 1.3.3服務類型 1.3.4服務原語 1.4參考模型 1.4.1OSI參考模型 1.4.2TCP/IP參考模型 1.4.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第2章通信基礎 2.1基本概念 2.1.1模擬和數字 2.1.2波特率、碼元速率與比特率 2.1.3頻譜與帶寬 2.1.4介質帶寬與有效帶寬 2.1.5信道容量 2.1.6傳輸模式 2.1.7通信模式 2.2數據通信理論基礎 2.2.1傅立葉分析 2.

2.2尼奎斯特定理 2.2.3香農公式 2.3傳輸介質 2.3.1有線介質 2.3.2無線介質 2.4編碼和傳輸 2.4.1數字—數字編碼 2.4.2模擬—數字編碼 2.4.3數字—模擬編碼 2.4.4模擬—模擬編碼 2.5傳輸技術 2.5.1多路復用技術 2.5.2同步控制技術 2.5.3壓縮和壓縮方法 2.6交換技術 2.6.1電路交換 2.6.2存儲轉發 2.6.3幾種交換方式的比較 2.7流量控制技術 2.7.1停等協議 2.7.2滑動窗口協議 2.8差錯控制技術 2.8.1奇偶校驗碼 2.8.2海明碼 2.8.3CRC碼 2.8.4差錯控制的基本方式 2.8.5ARQ 2.9公用網絡

和租用線路 2.9.1公用網絡 2.9.2租用線路 2.9.3其他網絡 2.10物理層接口協議 2.10.1RS—232簡介 2.10.2V.35簡介 2.10.3G.703/G.704簡介 2.10.4USB簡介 2.10.51394接口簡介 2.11網絡設備 2.11.1按邏輯功能划分網絡設備 2.11.2按體系結構划分網絡設備 第3章局域網與城域網 3.1局域網體系結構 3.1.1局域網的定義 3.1.2局域網與廣域網的比較 3.1.3IEEE802體系結構 3.1.4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3.1.5媒體訪問控制子層 3.2IEEE802.3和以太網 3.2.1以太網概述 3.2.2以太網的

媒體訪問控制方法 3.2.3以太網的幀結構 3.2.41兆和10兆以太網 3.2.5百兆以太網 3.2.6千兆以太網 3.2.7交換以太網 3.2.8全雙工以太網 3.2.9萬兆以太網 3.2.10以太網的鏈路聚合標准和時間同步標准 3.2.11背板以太網 3.2.1240G/100G以太網 3.2.13以太網供電 3.3IEEE802.4和令牌總線 3.4IEEE802.5、令牌環網和FDDI 3.4.1令牌環的結構及主要設備 3.4.2令牌環的工作原理 3.4.3令牌環的特點 3.4.4令牌環的幀格式 3.4.5令牌環監控站 3.4.6FDDI的結構與主要設備 3.4.7FDDI的工作原理

3.4.8FDDI的特點 3.4.9FDDI的幀格式 3.4.10CDDI簡介 3.4.11IEEE802.3/802.4/802.5與FDDI的比較 3.5IEEE802.6(DQDB)和SMDS 3.5.1分布式隊列雙總線 3.5.2交換式多兆位數據服務 3.6IEEE802.11無線局域網 3.6.1無線局域網的基本概念 3.6.2IEEE802.11標准概述 3.6.3DSSS、FHSS和OFDM 3.6.4CSMA/CA 3.6.5IEEE802.11系列標准 3.6.6無線網絡的拓撲結構 3.6.7中繼與漫游 3.6.8其他無線局域網 3.7IEEE802.12需求優先 3.8I

EEE802.15無線個人網 3.8.1藍牙技術的發展歷史 3.8.2藍牙技術的體系結構 3.8.3藍牙技術的幀結構 3.8.4其他IEEE802.15標准 3.9IEEE802.16無線城域網 3.9.1IEEE802.16標准系列 3.9.2IEEE802.16的技術特點 3.10其他一些IEEE802協議 3.10.1IEEE802.17彈性分組環 3.10.2IEEE802.19共存技術 3.10.3IEEE802.22無線區域網 3.11網橋 3.11.1網橋的作用與工作原理 3.11.2透明網橋與源路由網橋 3.11.3交換機與網橋的比較 3.12IEEE802.1中的一些重要協議

3.13VLAN 3.13.1VLAN的優點 3.13.2VLAN划分方法 3.13.3IEEE802.1q協議及幀格式 3.13.4VTP及VTP修剪 第4章廣域網與接入網 4.1廣域網與接入網的組成 4.1.1廣域網的組成 4.1.2接入網的組成 4.1.3接入網的體系結構 4.2數據鏈路層協議 4.2.1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4.2.2高級數據鏈路控制 4.2.3串行線路IP 4.2.4點對點協議 4.2.5基於以太網的PPP 4.2.6基於ATMAAL5的PPP 4.3公共交換電話網 4.3.1PSTN結構 4.3.2調制解調器 4.3.3信令系統 4.4分組交換網X.25 4.4.1X

.25概述 4.4.2X.25協議結構 4.5幀中繼網 4.5.1FR概述 4.5.2FR術語 4.5.3FR的層次結構 4.5.4FR虛電路的管理 4.5.5FR幀格式 4.6電信數字通信系統 4.6.1DDN 4.6.2PDH 4.6.3SONET 4.7綜合業務數字網 4.7.1ISDN概述 4.7.2ISDN的網絡結構 4.7.3ISDN的信道 4.7.4ISDN的協議結構 4.7.5B—ISDN 4.8異步傳輸模式 4.8.1ATM概述 4.8.2ATM信元結構 4.8.3ATM參考模型 4.8.4ATM服務類型 4.8.5AAL 4.8.6AAL5的封裝 4.8.7ATM連接的建立

與釋放 4.8.8ATM交換原理 4.8.9ATM交換機 4.8.10LANE 4.9數字用戶線路技術 4.9.1xDSL 4.9.2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 4.9.3甚高數據速率數字用戶線路 4.9.4高速率數字用戶線路 4.9.5其他DSL技術 4.10混合光纖同軸電纜網 4.10.1HFC概述 4.10.2HFC網絡結構 4.10.3HFC網絡設備 4.10.4HFC頻帶 4.10.5HFC的噪聲問題 4.11無源光網絡 4.11.1OAN概述 4.11.2APON/BPON 4.11.3EPON/10GEPON 4.11.4GPON 4.12固定無線接入 4.13微波接入 4.13.1MM

DS 4.13.2LMDS 4.14移動通信技術 4.14.1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 4.14.2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 4.14.3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 4.14.4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 4.15衛星通信 第5章TCP/IP協議族 5.1TCP/IP協議概述 5.1.1TCP/IP協議的歷史 5.1.2TCP/IP協議族 5.1.3其他參考模型與協議族 5.1.4TCP/IP各層的主要協議 5.2網絡接口層協議 5.2.1ARP 5.2.2RARP 5.3網際層協議 5.3.1IP地址 5.3.2子網掩碼 5.3.3VLSM 5.3.4CIDR 5.3.5IP協議 5.3.6ICMP 5.3.7IGMP

5.3.8IPQoS 5.3.9移動IP 5.4傳輸層協議 5.4.1傳輸層端口 5.4.2UDP 5.4.3TCP 5.5應用層協議 5.5.1DNS 5.5.2HTTP 5.5.3FTP 5.5.4DHCP/BOOTP 5.5.5電子郵件 5.5.6Telnet 5.5.7NAT 5.6IPv6 5.6.1IPv6概述 5.6.2IPv6地址 5.6.3IPv6包結構 5.6.4IPv6首部 5.6.5IPv6流標簽 5.6.6IPv6的部署 …… 第6章路由與交換 第7章網絡管理 第8章信息與網絡安全 第9章網絡設備的管理和配置 第10章網絡系統的分析設計與管理維護 第11章網絡應用技

隧穿空間內電波工程設計分析之研究 隧道截面積對VHF(136~174MHz)頻段 電波傳播之影響 -以國道5號雪山隧道為例

為了解決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作者廖家德 這樣論述:

現今通訊系統上的應用已日趨完善,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相對嚴苛,當然在人手一機的台灣下,隨時隨地確保通訊品質變的理所當然,即時位於嚴峻的環境中,如偏遠的高山地區,飛機和高鐵的高速,地下室、隧道(Tunnel)中…等封閉空間。 隨著科技的發展,上述的種種問題都逐一的被克服,如基地台的擴增、強波工程、手機也發展出高速的模式供使用者在搭乘高鐵或飛機時切換;另外地下空間(如地下停車場、百貨公司、地下街…等等)皆使用安裝行動電話強波器來解決,惟針對隧道封閉環境下,無法使用上述應用方式來改善,故需建置一個隧道內無線通訊系統來應對。 在目前基地台規劃上,仍以漏波電纜(Leaky Ca

ble)作為基地台電波的轉換組件。其缺點為經費昂貴[8]、安裝費時及災損機率高,屬於一種實體電纜[24](Physical cable)的配置,而建構出一套無線天線通訊系統來達到取代或備用的目的,可有效解決其缺點;有鑑於此,設計前的模擬是相當重要的,依靠的是數據的完整性,有賴於隧道內電波工程的各項實測來分析其獨特性,本篇論文以國道5號雪山隧道為例,進行VHF136-174MHz頻率在隧穿空間內截面積對電波傳播特性及量測分析,成為建置隧穿空間內無線通訊系統重要之參據。

從應用到創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

為了解決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作者陳皓 這樣論述:

陳皓著的《從應用到創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是國內目前首部詳細闡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的專業書籍。全書由入門篇、提高篇、高級篇和案例分析篇四個部分共23章組成,內容涵蓋手機硬件基礎知識、PCB與DFX基礎知識、電源系統、時鍾系統、音頻處理、FM接收機、數字調制與解調、ESD防護、色度學與圖像處理、信號完整性以及各種相關的國際國內規范。本書采取從簡單到復雜、從功能到性能的原則進行編寫。入門篇以功能介紹為主,只定性不定量;提高篇基於各種測試規范,在功能介紹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性能分析;高級篇將根據電磁學理論、信號處理理論對手機硬件設計進行較為嚴格的論證並定量計算各種參數指標;而最后

的案例分析篇則綜合利用前面各篇章所介紹的知識,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從而使讀者可以理論聯系實踐,更快、更好地掌握手機硬件的設計方法,提高故障分析能力。事實上,本書雖以手機硬件為分析對象,但書中所闡述的基本原理同樣適用於其它電子、通信產品的設計。本書可作為硬件研發工程師及電子電氣信息類學生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在忽略高級篇部分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后,亦可作為維修工程師、電子愛好者的參考資料。

觸控式螢幕介面設計之使用性研究-以手持式汽車導航儀為例

為了解決2.4 g 無線電話的問題,作者吳亞仁 這樣論述:

觸控式螢幕介面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電子產品的應用已非常普遍,且已廣為大眾所接受。最近這幾年流行熱門的手持式汽車導航儀(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 PND),觸控式螢幕介面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備規格功能之一。因其便利操作的直覺式觸控、互動資訊畫面的呈現、圖形化介面隱喻的提示、外觀視覺的質感與美感、高效率人性化的簡易操作,大為提升愈來愈複雜電子科技產品使用性的滿意度。本研究目的為針對在未來生活中普及率高度成長的PND產品,以使用者對PND操作觀點,探討對於PND觸控式螢幕介面架構之各項操作模式,使用者心智模式與觸控式螢幕介面設計的關連性。依據相關使用性之介面設計文獻

,從實際任務操作與理論相互驗證的方式進行研究。 研究方法為以使用者在操作三組不同形式觸控螢幕介面架構(平衡對稱圖示全功能介面A、立體大圖示意主功能式介面 B、中心圖示重點功能式介面C)任務時,測試其操作績效與互動模式主客觀感受評價,作為未來介面架構設計時之參考。研究結果說明如下:1. 三組觸控式螢幕介面架構在操作任務時間與按鍵次數績效上之比較(1) 基本設定的音量調整、語音警示與螢幕畫面調整設定,任務操作時間與按鍵次數績效,結果以介面架構C在基本功能設定表現最佳;而音量語音提示調整在操作按鍵次數有交互作用的產生。(2) 進階設定導航地點登錄設定的操作時間,受測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顯著差

異。(3) 進階設定語音導航功能靜音、雙畫面切換與中止取消導航任務的操作時間與按鍵次數績效,介面架構A績效最佳。而在操作按鍵次數有交互作用的產生。(4) 導航任務目的地設定以介面架構C對受測者的人機介面認知最容易,相對操作次數績效最好。(5) 整體任務績效介面架構有交互作用產生。在整體任務的操作次數的表現上,介面架構C的操作次數(平均208.80次)比架構A的操作次數(平均217.60次)與架構B的操作次數(平均230.45次)少,基本三款介面架構差異不大,都在可以接受設計平均水準之上。2. 使用者滿意度QUIS評量表分析:(1) 操作時的學習程度,介面架構C之績效表現最差,因其操作流

程與步驟不容易使用及學習。(2) 操作時的用字及軟體資訊,介面架構 A之績效表現最好,其易於操作辨識對稱介面架構與功能術語用詞,較被受測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