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月娥寫的 2022就業安全制度(含概要):架構清晰掌握焦點[十一版](高普考/地方特考/各類特考) 和增田 寬也的 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千華數位文化 和行人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陳衍宏所指導 葉聰哲的 運動休閒效益與服務品質相關之研究:以宜蘭運動中心為例 (2021),提出2022青年就業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服務品質、休閒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長期照顧碩士學位學程 許哲瀚所指導 楊珮雯的 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之探討 -以中臺灣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留任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2青年就業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2就業安全制度(含概要):架構清晰掌握焦點[十一版](高普考/地方特考/各類特考)

為了解決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作者陳月娥 這樣論述:

  ◎名師精編脈絡清晰,考試必備用書   本書針對高考、普考、地方三、四等申論題型考試精心編寫,彙整重要必考觀念,並標示各章主題的頻出度,有助於規劃讀書進度,將時間做有效分配。課文並搭配圖表,將組織或數據統計以直觀的方式呈現,便於記憶,節省大量準備時間,學習吸收事半功倍。   ◎法規QR code‧即時掌握法律資訊   書末完整收錄最新相關法規條文,並有QR code設計供隨時查閱,搭配QR code,即可自動連結至全國法規資料庫,隨時獲取最新資訊,不怕錯失法規更新。即刻掃描、即刻查詢,快速熟習就業安全制度相關之政策及法規。   ◎收錄近年試題,立即測試自我實力   近年試題收錄

相關考題,名師輔以詳盡解析,教你怎麼破解考題,示範申論題的寫法。欲拿高分,惟有反覆閱讀並勤加練習,澈底瞭解立法重點以及法規罰則,相信必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於考試中贏得勝利!   ◎輕躍榜單的捷徑   一、首先,自我心理建設   「有志者事竟成」,是每一位參加任何考試者必備的座右銘。每一位參試者皆必須抱著「有考必上」的決心,衝刺到底,這也是維持漫長的準備過程中,最佳的充電劑。常發現很多朋友抱著汲取經驗、姑且一試、明年再來的心態,一再放任自己,為自己找藉口,臨到考期尚厚道的安慰自己,今年沒多大希望,只有當啦啦隊的份。試想,秉持如此寬大的心理,焉能嚐到歡欣勝利的甜果。既已決定參戰,就必須抱持必勝的

決心,盡全力做準備,短期的緊張與辛苦,換來甜蜜的代價,何樂不為呢?考前的心理建設得當,無疑已踏出勝利的第一步。   二、其次,瞭解考試內容、命題趨勢,進而收集資料   未曾參加同類科考試的朋友,不是相關科系畢業的人士,對於本類科的考試科目及命題內容,應是相當的陌生。當務之急在於,請具有本類科經驗的朋友指點迷津、提供資料或者可到圖書館的參考室,抑或上網到考選部皆可找到考畢的各科試題詳加瞭解。常見很多人非常用功的準備,所花費的心血之大,結果卻仍是敬陪末座;但有少數人,雖是輕鬆準備、愉快應考,成績卻很理想。兩者的差異在於:方向的正確性及資料收集的周全性。   三、接著,研擬讀書計畫,消化資料暨整

理重點   凡事擬訂計畫,按部就班的如期實施,即使不能擬訂相當詳細的計畫,最起碼對於研讀科目的進度及時間,應有概略的腹案。至於準備時間應該多長是因人而異的。若個人的讀書速度快,當不需耗費太多的時間。其次,個人有無工作、全心準備的時間有多少,亦是要列入考慮的因素。一般在考前三至六個月再開始準備即足夠,時間太長容易疲勞,無法維持衝勁到考前;而太短,又覺得時間不夠,容易急就章,匆忙上陣。而應如何安排科目順序,主要技巧在於,將個人咸認為最困難、最沒有把握的科目,排在前面先行準備,必要時可選取本科目較為淺顯的書籍或文章;接著,再以較深入或較充實的書籍作為探析的對象,至於時間上的安排,對於較難的科目可搭配

較容易或有興趣的科目準備,先以簡單易讀的科目為先,待自覺進度接近,再將難讀的科目拿出來,當可克服無法投入心情及延緩進度之苦。而重要資料,必須將其摘要在一本筆記簿或書卡上,以便可隨時作補充,同時可確實掌握應考內容,並可作為考前兩星期、記憶或複習的一個基本工具。   四、最終,臨場應考的周全準備,也是致勝的關鍵   在考前一天,可將第一天所要考的科目由後向前複習。   萬一時間分配利用不當,第一節的科目可在該天早上再複習即可,印象最為深刻。考前一天切記要按時休息,養足精神,準備隔天的大考,熬夜準備已來不及,於事無補,反而容易誤了大事,影響第一天考試的精神。另外,除了準備收集到的資料以外,報紙、雜

誌、期刊上的相關文章也不容忽視。尤其是本類科考試,舉凡有關的社會問題或立法上爭議紛紛的主題,各專家學者的高見,都可能是考試的範圍,皆可利用準備功課閒暇之餘,加以瀏覽及整理於筆記上。   五、別忘了,答題技巧也很重要   建議參考以下事項謹慎填答:   (一) 看清題目並靜下心思考擬答方向。   (二) 先在題目紙上簡單預擬項目標題。   (三) 倘遇無把握題目,先在題目紙上寫出腦海中閃過的方向與標題。   (四) 依序(建議不改變題目順序)在既定時間安排下寫出可以回答的內容。   (五) 有把握題目多寫些內容,以彌補其它題目內容較為稀少或單薄者。   (六) 倘時間不夠,切記以重點內容為主,

不再細述。   (七) 倘時間尚有剩餘,不急著繳卷,請再仔細檢查答案卷,有無嚴重錯字或漏字。  

運動休閒效益與服務品質相關之研究:以宜蘭運動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作者葉聰哲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瞭解宜蘭運動中心服務品質與運動休閒者休閒效益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相的運動休閒者,其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的差異情形,與兩變項之間的相關性。 本論文運用問卷調查,編製「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相關性之研究:以宜蘭運動中心為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使用宜蘭運動中心場館與課程之運動休閒者進行發放問卷,共計236份問卷,有效問卷236份,以SPSS for mac 26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服務品質的感受程度為中上程度,休閒效益感受程度為中上程度。二、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服務品質各構面中,「顧客最有感」與「現代化程度」皆為中上程度感

受。三、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休閒效益各構面中,「健康達成」為高等程度感受,「精神滿足」與「運動素養」皆為中上程度之感受。四、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入場付費方式,與服務品質中的「顧客最有感」有顯著性差異。五、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入場付費方式,與整體服務品質之感受有顯著性差異。六、宜蘭運動中心運動休閒者的休閒效益主要受學歷、就業情況、最常使用場館、一週使用頻率、入場付費方式影響,「運動素養」與學歷、就業、最常使用場館、一週使用頻率有顯著性差異;「健康達成」與年齡、學歷、入場付費方式有顯著性差異;「精神滿足」與學歷、最常使用場館、一週使用頻率、入場付費方式有顯著性差異;整體休閒效益與學歷、最常使

用場館、一週使用頻率、入場付費方式有顯著性差異。七、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兩者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八、整體服務品質變項,與休閒效益之「運動素養」、「健康達成」、「精神滿足」皆呈現中度正相關。九、整體休閒效益與服務品質中之「顧客最有感」、「現代化程度」呈現高度正相關。十、在服務品質各構面與休閒效益各構面之間的差異性,皆呈現中度正相關。最後,本論文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現況、相關情形及後續研究者提出適當建議,提供參考:一、 對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的現況建議:(一)擬定不同對象的服務內容:針對不同對象的需求提供類客制化服務,使宜蘭運動中心成為運動休閒的優先選擇。(二)進行月票的促銷,提升參與

運動休閒的天數:透過優惠價格增加月票資格者的數量,能顯著提高服務品質的感受,進而增加運動休閒的天數,亦足以影響運動休閒的感受,提升國民健康水準。二、對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的相關情形建議:(一)增強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以提升服務品質感受:運動中心的運作與服務人員有相連性,藉由舉辦最佳服務人員的票選,搭配合宜的獎勵制度形成良性的競爭,讓顧客能提升服務品質的感受。(二)強化運動中心本身優勢:加強宣傳室內場館不會受到天候影響以及能周遭環境提供不同運動類型的銜接。三、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一)抽樣方式:擬採用加深合作研究的抽樣或是單一場域的普查。(二)研究方法:嘗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討研究影響感受的確實因

素。(三)納入「地域」觀點:以外縣市的經驗進行比較,更能探討出服務品質程度的相對程度。

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

為了解決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作者增田 寬也 這樣論述:

  城鄉差距逐年增加,人口過度集中都市,許多地方面臨衰亡危機   若是放任不管,二十年過後,你的家鄉、你的國家,名字還會存在嗎?   根據日本厚生省社人所的「日本將來預估人口」推計,等到西元二○四○年,日本將可能會有896個市町村、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地區,會因為人口過少而面臨消失的危機。鄉村地方消失,絕不是聚落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事實上,鄉村消失將會連帶導致都市和國家毀滅性的崩壞!這個現象的成因──人口問題,並不只是日本獨有的困境,少子化、高齡化、城鄉差距,有著跟日本相似問題的台灣,不久後也必定會面臨同樣的處境。該如何減緩地方衰退的速度,讓地方重新恢復生機,進而讓國家永續發展呢?   

作者増田寛也用大量數據資料,率領「日本創成會議」組織,分析出人口問題與鄉村地方的核心關鍵。以各種警訊作為序章,一開頭就提出對於「人口減少」的九大誤解,直接點明「這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現在就得面對的問題」。接著一步步解析現況與背後成因,針對不同問題分別提出不同的對策:避免人口集中,就得增加鄉村的吸力;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得先營造出適合生育的社會環境。最後,更進而以地域分析為基礎,提出能延續地方生命力的六大區域發展模組,從理論分析,到實務操作,全盤規劃了應對未來人口問題的短中長程做法。   增田寬也劃時代眼界的主張,讓日本政府因此而推行「地方創生」政策,試圖在不可挽回之前先一步出手,思考該如何展

望未來。「人口問題,就是國安問題。」日本早五年開始的地方創生政策,已開始慢慢累積出成果。2019年剛開始地方創生元年的台灣,是否能清楚辨別危機與目標,正是本書能夠提供最佳借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陳美伶|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正衡|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旭正|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南藝術大學教授   地方各界專業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吳明錡|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培力企劃召集人   周奕成|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   馮小非|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   作者簡介 增田

寬也   日本政治家,前任總務大臣。   197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獲法學士學位,進入建設省任公務員。辭職後次年當選岩手縣知事,為日本最年輕的都道府縣政府長官。其後於1999年、2003年兩次連任岩手縣知事。2007年至08年擔任內閣總務大臣,退任後擔綱野村綜合研究所顧問、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客座教授,2011年起任日本創成會議主席。 譯者簡介 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媽媽/中日口筆譯/日語教學/採訪/撰稿/選書/數位策展編輯。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持續累積相關經驗,於從事筆譯第13年時突破120本譯作,並展開全新的嘗試。 李欣怡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在浩瀚的

翻譯宇宙中譯書、說書,小心翼翼堆磚砌瓦,希望每一塊都是個安穩的立足點。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雷鎮興   中日口筆譯工作者。從小就是哈日族,喜愛關注與研究日本的各類文化。踏入譯界後,深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不可思議力量,期盼渺小的自己也能參與其中,盡一分綿薄之力。   譯稿賜教:[email protected] 曾鈺珮   臺大日文系畢。歷經不同工作領域,唯獨日本的存在不變。在日文與中文轉換間找到人生意義。   寫給台灣讀者的序文 序章 人口迅速減少帶來的警訊 第一章 極點社會來臨──八九六個地方可能消失的衝擊 第二

章 日本需要的國家策略 第三章 避免人口極端集中於東京一點 第四章 實現民眾的「目標」──解決少子化問題 第五章    未來日本的縮圖——北海道之區域戰略 第六章 區域存續的六個模式 對話篇1 不久後東京也將縮減,日本陷入無可挽回的局面 對話篇2 尋找解決社會人口遽減的處方箋 對話篇3 競爭力高的地方有哪裡不同 結論   推薦序 陳美伶(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我國人口近幾年正面臨高齡化、少子女化之嚴重考驗,依據本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台灣

人口自2022年起呈負成長,相較於2017年總人口尚有2,357萬人規模,推估至2054年總人口將跌破2,000萬人。倘若再深入研析全國368個鄉鎮(市)區過去人口趨勢與預測,則可發現部分鄉鎮因長期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實際上早已進入人口負成長的階段。   本書作者為日本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2011年起任日本創成會議主席,並於2014年發表地方消滅論,指出日本預估896個市町村可能於2040年前消失等。該書在日本出版後,引發日本社會廣大迴響,也間接促使安倍內閣成立「城鎮、人、工作創生本部」,制定綜合策略,並於2015年展開一連串「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訂出「希望出生率一點八」、「五十年後人口仍

維持一億人」的目標。   日本高齡少子化現象與衍生的社會問題較台灣發生更早,本書透過人口統計與預測,探討日本「可能消滅的都市」與「極點社會」的發展,對於問題意識與其相應政策均有深入與嚴謹的分析,值得國人借鏡。尤其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均衡是後工業時代全球普遍性的課題,在總人口數呈現正成長的國家,城鄉發展可以相互依存;但在總人口數開始減縮的未來,伴隨著尋求工作機會,青年由鄉村地區大量移居到都會地區,更加速鄉村地區的老化與人口流失。   面對我國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女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會,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已於2019年1月3日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以未來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

000萬人為願景,期望2022年地方移入人口等於移出人口,2030年地方人口能夠回流,達成「均衡台灣」的目標。在推動上,將以人為核心,找尋每一個地方的獨有特色,透過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及品牌建立等五大策略,結合政府與民間各方力量,逐步規劃、推展與落實。   本書提出延續區域生命力的六大模組,如「招攬產業型」、「衛星都市型」、「學園都市型」、「小巧城市型」、「公共財主導型」、「產業開發型」等,給我們在推動地方創生很好的啟示和參考。不管是「招攬產業型」或「產業開發型」均強調帶動地方投資量能,如同我國地方創生政策強調以「投資代替補助」為主的推動策略;另外「衛星都市型」、「

小巧城市型」則強調建立「地方中樞據點都市」的網絡生態,透過資源整合與集中,完善地方基盤設施,滿足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等完整的生活機能。   面對人口縮減時代的來臨,我們不須過度擔憂,伴隨著數位時代新科技的應用,透過自動化設備與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在通訊科技進步下,未來在地方自由創業的人將會更多,也不必受限於通勤時間而必須住在大都市內,這都是地方再生的契機。推動地方創生關鍵,在於活用區域特色資源進行產業振興,達到增加雇用機會及居民定居目標,使地方自立發展。找出地方特色,用創意和創新轉化為創生利基,讓企業和人才在地方生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與實踐! 先行者的啟示

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地方消滅」!何其恐怖而令人擔憂的可能,但人們普遍對它無感,以至於對此危機不斷示警的人,往往會有一種「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荒涼感!這本書的作者增田寬也先生,想必也有同感吧!   在我們研究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後,清楚地知道:「地方消滅論」所激起的危機感是日本之所以能夠大步推出地方創生政策的重要原因。在政策推出前,許多評論者即呼籲,如果沒有強力的政策介入,日本的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跌落到一億人以下,更誇張的預言甚至說在三個世紀後,日本人將只剩下三千餘人,成為一個必需被保育的人種。想必是這些聳聽危言讓日本社會建立了普遍的危機感,加上2009年

日本總人口達到高峰後,確實總人口數開始減少,讓日本社會真實體認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五年後,安倍政府推出地方創生政策,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採行諸多強力作為:任命大臣並設專責機構、修改法令、擴大故鄉稅、人才下鄉,甚至要求東京核心區的大學減招!   相較起來,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力道就輕弱得多,關鍵正是社會的危機共識還不足。參考日本經驗,台灣實在需要對未來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更多討論,從各種角度關注人口變遷可能對城鄉發展的衝擊、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乃至於對家庭生活的改變。不止需要政府部門多闡述,更需要平面媒體和網路等發起更多議論。唯有如此,強化了台灣社會的危機意識,才可能讓產官學研社等各層面都動

起來,地方創生也才可能奏效。   本書是掀起日本人口危機意識的關鍵著作,對於人口及城鄉問題做了非常紮實的討論,其研究方法、分析方式和政策建議都很值得參考。期望台灣學界與政府部門善用之,並在台灣人口即將越過高峰之前,發為論述激起社會關注! 我們與「地方創生」的距離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本書正是目前台灣地方發展最需要的警鐘、及時雨,對於日本國家策略發展有完整陳述,提供了精確的數據分析及可行的人口策略,強調以「地方主要都市」做為防線,阻止往東京人口黑洞集中趨勢。   日本政府針對地方人口及發展問題,經歷至少五十年各種嘗試及累積。筆者與日本各地有三十多年的往來,了解到日

本在地方策略下發展較好的鄉鎮,實際因尊重並重視地方資源,以過去人們努力及文化累積的成果為基礎。地方創生議題是以往計畫的延伸,而非缺乏根基的移植仿效。   岐阜縣飛驒古川保存宣揚工匠文化及當地祭典四百年傳統。地方透過鄉鎮豐沛的祭典文化,維繫著人、土地與生活;長野縣小布施町透過都市設計保存當地歷史並改造為文化館舍,結合山區重要農產─「栗子」。當地圖書館為了居民「學習」、「育兒」、「交流」、「情報發信」而建。   本書提醒我們目前亟需完整盤點了解各地方資源、文化開始,以具體數據並進行分析,從教育、社會參與連結各層面,進一步形成全民意識,也唯有在全民參與及各界資源共享的條件下,台灣的地方創生之路方

能穩健地邁步向前。 地方創生原來如此? 吳明錡(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前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培力企劃召集人)   這本書的名字很吸睛,但不好讀,不過卻是理解、參與、甚至是批判「地方創生」很重要的起點。當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走到第一個五年(2014-2019)的尾聲,各界正在檢視KPI的達成狀況、解讀政策亮點和副作用的同時,增田寬也教授《地方消滅論》的中譯本來得正是時候!   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作者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在提出真實且具高度挑戰性問題的同時,也帶來可能的解方,讓讀者可以積極想像關於地方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不好讀則是因為,讀者可能需要一點背景知識,才比較能夠在日本

地方分權改革的脈絡下,充分理解地方創生戰略的本質,在閱讀或政策借用的時候不會照單全收。   我在2014年協助教育部推動「無邊界大學計畫」及後來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因為關注大學如何驅動區域創新、大學如何培養地方發展所需要的跨領域人才,所以我長期關注地方創生的發展動向,我認為這本書是一個相當難得的區域創新教材。無論你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社區工作者、民間企業或學校老師,如果你想台灣做點什麼,希望自己家鄉在未來5年、10年、20年會更好、更不一樣。我想這本書可以刺激你的思考,讓你有機會用新的眼光來想事情、看問題! 周奕成(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   在日本,地方消滅

論,是地方創生的起源。或說是有了地方消滅的問題意識,才有了地方創生的對策。   在台灣,地方消滅的危機感不大。畢竟台灣的人口密度相當高,鄉鎮距離非常近。說人口老化,大家感受得到;說地方消滅,好像沒那麼嚴重。   另一點是台灣的地方意識不強,只要經濟過得去,地方文化特色不是人民優先關心的,似乎消失也無所謂。   台灣人比較緊張的不是地方消滅,而是國家消亡。日本人沒有國家消亡的憂慮。台灣人有。   國家消亡和地方消滅當然是不同的問題。很奇妙,不同的問題能不能用類似的對策?在我看來是可能的。   地方創生在台灣,具有比日本更大的意涵。就如同19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隱含了台灣共同體意識的建構。

  2020年代的地方創生,也具有相當大的台灣共同體升級更新的意義。地方消滅和國家消亡的危機,都可以用地方創生來對治。 寫給台灣讀者的序文   在規畫國家與地方的遠景之際,首先必須掌握人口動態。未來人口的變化將左右著產業政策、國土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一切政策。二○○八年,日本人口從高峰開始轉為減少。若任其發展,不找出解決對策,僅需一百年再多一點的時間,人口將減少到現在的四成左右。我們實在無法想像,人類將體驗前所未有「人口遽減的社會」,它對日本社會將造成什麼影響。   本書「地方消滅」在二○一四年的夏天出版。探究日本總生育率低迷的原因,我們得知在於生育、育兒困難的社會環境,以及偏鄉地區的

年輕人過度集中在出生率低的東京。當時,日本社會對這項問題的關注程度並不高。大約在四十年前──一九七五年,日本出生率首度跌破百分之二。在二十年前──一九九五年左右開始,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首度轉為減少,當時人口減少的問題並沒有立刻顯現。儘管日本政府祭出各項少子化對策,但當時「長壽化」人口日趨增加,全民高度關心這項議題,於是政策多半傾注於解決高齡化的問題。因此,在這段期間,少子化發展到了嚴重的地步。有人形容人口減少是「安靜無聲的緊急事故」,現在不採取行動,將會決定幾十年後日本社會的悲慘命運,人口減少問題的可怕之處就在這裡。   所幸,本書引起大家高度關注並瞭解它的嚴重性。我們以日本所有

的都市為對象,以獨特的長期人口預測方式來統計「可能消滅的都市」。在公布這分清單之後,立刻傳遍日本全國,引起全民重視。我們希望每一個人將它視為自己的事,成為思考解決問題的契機。由於政府感受到全民的高度關注,在同年成立了對策本部,制定綜合策略,訂出「希望出生率一點八」、「五十年後人口仍維持一億人」的目標。地方自治體也開始致力推動各項少子化對策,以及創造地方上的工作機會,並且認真檢討這些做法。不論政府或民間,讓每一個人共同重視日本人口減少的實際情況與政策方向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希望,日本不會把這個問題當成一時的風潮而結束,必須嚴肅以對,找出對策克服困難。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阻止人口

減少,維持充滿活力的社會。因此,接下來才是關鍵時刻。我們應共同打造一個容易生育、育兒的友善社會,同時創造地方偏鄉的工作機會,避免年輕人過度集中在東京。不過,這些幾年的努力並不會立即出現結果。   在各種努力之下,出生率雖然有改善的趨勢,但遺憾的是,這幾年的出生率僅達到一點四左右,人口往東京過度集中的情況仍舊加速惡化中。日本在不停變化的國內外情勢中,想要社會朝著同一個目標持續努力,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聞,台灣與日本同樣為低出生率所苦。兩國除了地理位置相當接近外,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也具有許多共通點。   我們所討論、致力推動的具體內容,若能對台灣人口減少的研究有所幫助,身為作

者,我將感到無比欣喜。期盼透過彼此的交流,對於人口減少的問題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我們無法避免當前人口減少的情況。但是,若能減緩人口減少的速度,讓社會走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就是我們這一代對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儘管前方路途險峻,我會與台灣的讀者一起持續走下去,衷心期盼能夠開創一條康莊大道。 二○一九年二月 增田寬也 序章 人口迅速減少帶來的警訊   ●人口大幅減少   描繪國家的願景時,一定要先掌握人口動向。包括產業、國土、勞工、社會福利政策等各種政策,人口都是重要關鍵。   日本人口於二○○八年達到巔峰後開始下滑,逐年減少。二○一○年日本有一億二八○六萬人。若不採取對策,到了二○五

○年,日本將剩下九七○八萬人;到了廿一世紀末的二一○○年,將只剩下四九五九萬人。也就是說不到一百年,日本的人口就銳減約六成,回到明治時代的水準(資料來源皆為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社人研)「日本將來預估人口」〔二○一二年一月〕中推計值)。據說相較之下,人口預測比政治、經濟等預測來得準確許多,不會有太大的誤差。實際對照預估數字與現實情況,現實情況竟然更加嚴峻。我們必須要面對「人口減少」此一前所未有的問題。   人口減少的問題並非憑空而起。戰後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第一次嬰兒潮時的合計特殊出生率為四.三二(女性一生生產數的平均值,以下稱出生率),之後開始下滑。到了二○○五年,出生率創下有史以

來最低的數字一.二六後才逐漸回升,並於二○一三年恢復至一.四三。一直到現在,出生率仍偏低。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就二○一二年的日本而言,出生率二.○七才能使人口數持平。以一.四三換算,未來日本的人口將會減少三成。   在此期間,日本政府於二○○三年七月訂定「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並於內閣府設置「少子化社會對策會議」。二○○七年安倍晉三第一次改閣後,更任命「內閣府特命擔任大臣」負責處理少子化問題。然而,由於日本民眾對此問題漠不關心,日本政府遲遲無法提出有效對策也是事實。   ●已無法視而不見   人口減少的問題起因於少子化問題,然而因日本社會同時存在高齡化問題而長期被忽視。許多日本民

眾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因應高齡化問題,而使少子化問題就像慢性病一樣,越來越嚴重。民眾並沒有發現少子化問題對自己居住的城市與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也沒有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一直到了連高齡者較多的區域都開始出現「人口減少」的問題,民眾才發現此問題的嚴重性。   尤其是東京等年輕人較多的大都市,更對此問題後知後覺。一直到現在仍是如此。然而根據我的計算,日本全國已有七九四個地方的高齡者開始減少。人口減少的問題並不是將來的問題,而是現在的問題。   政治或行政體系向民眾提出增加人口、擴大商業規模等願景很容易,然而要坦誠人口將減少、商業規模將縮小則很困難。畢竟沒有人樂見那樣的未來。因此政治人物等都對此避而不

談。   日本人口減少已成事實。各地的人口已不可能成長,只會減少。因此我們必須面對許多問題,包括如何維持醫療、交通、教育等生活必需的服務?如何整修道路、橋梁、公民館等基礎建設?如何開發當地的產業與就業市場?   最困難的是推動高齡化對策時,必須同時考慮少子化問題。無論是政治、行政體系與民眾都得確實了解此事,方能採取行動。我基於此想法於國政顧問組織「日本創成會議」下設置了「人口減少問題檢討分科會」,與經營者等專家學者共同研究,並於二○一四年五月根據預估而發表「日本可能消失的地方」。本書內容即是以該報告為主,歸納整理而來。   ●九大誤解   在討論「人口減少」問題在日本會如何發展、對各區域

有何影響以及我們應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前,希望各位先了解「人口減少」。一般人對「人口減少」有許多誤解。然而我認為不僅毫無根據的樂觀很危險,毫無根據的悲觀也無濟於事。採取對策前,我們必須要有正確而冷靜的認知。   第一個誤解:人口減少應該是五○年、一百年後的問題吧?   沒有那麼久。一如前文所述,日本許多地方的人口──包括高齡者──已開始減少。   第二個誤解:人口減少不是能改善人口稠密的狀態嗎?   關於這一點,第一章將詳細說明。事實上日本的人口減少,與人口自鄉下移入都市(尤其是東京圈,包括琦玉縣、千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有密切的關係。日本各地的人口減少不成正比。地方的人口急速減少,但湧入都

市的人口不斷增加。儘管都市(尤其是東京圈)的人口也將減少,並暫時改善稠密的問題,但未來將比現在還要稠密。   第三個誤解:人口減少是地方的問題,並不會影響東京吧?   東京之所以能維持一定人口,是因為人口自鄉下移入東京。東京的出生率非常低,缺乏人口再生產力。若地方再也沒有人口移入東京,東京終將衰退。   第四個誤解:日本整體人口減少並集中在東京,應有利於提升生產力?   一如前文所述,若鄉下有無止盡的人口能移入東京,的確如此。然而事實不然。人口集中在東京,短期內或許可提升生產力,但長期而言絕非好事。為使東京持續成長,必須改善人口集中在東京的問題。此外東京將面臨超高齡化的問題。如何解決此事,

將大大影響東京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個誤解:近年日本的出生率逐漸提升,應可消除人口減少的問題?   由於年輕女性的數量減少,即使出生率逐漸提升,出生數仍會下滑。假設出生率恢復到人口替代水準的二.○七,在現在出生的孩子為人父母前,日本的人口仍會持續減少數十年。   第六個誤解:現在才想解決少子化問題,為時已晚了吧?   人口減少已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要維持一定人口,還是得先解決少子化問題。改善出生率的行動只要晚五年,未來的穩定人口就會少三百萬人。解決少子化問題,刻不容緩。   第七個誤解:政策無法影響出生率吧?   事實上,法國、瑞典等國家都是以政策提升出生率。加上日本民眾大多數還是希望

能有自己的孩子,只要能從根本強化少子化對策,效果就值得期待。   第八個誤解:即使是「鼓勵生育制度」完善的區域,出生率也在下滑啊?   日本的出生率下滑,不只是育兒環境的問題,亦與晚婚、青年所得等問題密切相關。因此制定解決少子化問題的對策時,必須通盤考量,才能有效提升出生率。   第九個誤解:接受海外移民就能解決人口問題了吧?   只要日本無法大膽地轉換成多民族國家,接受海外移民對解決少子化問題猶如隔靴搔癢。改善出生率,才是解決人口減少問題的根本之道。   本書收錄《中央公論》二○一三年十二月號、二○一四年六月號與七月號的論文。當時由於篇幅有限而未刊登的內容,本書將詳細說明。大綱如下:

  第一章以《中央公論》二○一三年十二月號的論文為基礎,說明日本獨特的人口減少結構──我們稱之為「極點社會」,也就是說「人口極端集中於東京一點」。   第二章以《中央公論》二○一三年十二月號、二○一四年六月號的論文為基礎,提出針對人口減少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設置扮演司令角色的機構,並制定長期的綜合對策。   第三章、第四章將以「日本創成會議」的「人口減少問題檢討分科會」的建言為基礎,分析如何改善人口減少的主因之一:人口的社會移動,同時提出關於少子化問題的建言。   第五章以《中央公論》二○一四年七月號,北海道綜合研究調查會理事長五十嵐智嘉子女士的論文為基礎,根據上述說明提出具體案例─

─分析北海道的未來與策略。   第六章將著眼於年輕女性增加率位居上位的地方,分析如何將其分類並根據區域思考如何解決人口減少問題。這部分是全新的內容。   對談篇將整理我在《中央公論》以人口減少為主題進行的對談與座談。   人口減少是無可避免的問題。既然如此,我相信如何建立有希望的未來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當務之急是我們必須要避免人口急速減少,並消除「極點社會」出現的可能性。只要能夠抑制人口減少的速度,就能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饒。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第一章 極點社會來臨──八九六個地方可能消失的衝擊 ●少子化越演越烈日本正式邁入「人口減少時代」。人口減少起因於出生數減少,也就是

所謂的「少子化」。其主因為「不婚化」、「晚婚化」等「結婚行為」的變化,以及「出生率」下滑。日本的非婚生子女非常少,因此「結婚行為」的變化對人口影響甚鉅。 過去日本的女性生產以二五~二九歲為主。然而二五~二九歲的女性未婚率自一九八五年超過三○%,到了二○一○年更是超過六○%。由此可知二○~二九歲女性的生產率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三○~三九歲女性的生產率提升許多,但仍無法彌補前者造成的缺口。 觀察近年的情況,會發現二○一三年的出生率為一.四三,而出生數約為一○二萬九千八百人(圖1-1)。日本的出生率於二○○五年跌至一.二六後逐年回升,但出生數仍持續減少。這段期間出生率的提升,是拜三五~四五歲女性的生

產率增加之賜。然而未來是否能繼續依賴三五~四五歲的女性,未有定數。就日本人口結構來看,一九七一~一九七四年的「第二次嬰兒潮世代」為近年的高峰。其中,一九七四年出生的人到了二○一三年也已三九歲,可以想見二○一三年後的女性數量不會更多,只會更少。也就是說,即使未來出生率提升,出生數仍會減少,無法解決人口減少的問題。日本的少子化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出生率回升越快越好日本的出生率這麼低,要提升至人口替代水準(使人口持平的出生率)很困難。日本的人口替代水準為二.○七,考慮到人口替代水準可能因出生動向等因素而變動,加上人口的國際移動等條件,本書將日本的人口替代水準提升為二.一。假設到了二○三○年,日本的

出生率能回升至二.一,人口減少的情況就會解除。即使如此,人口必須等到二○九○年──也就是六○年後──才會恢復穩定,停留在九千九百萬人。這種情況符合慣性法則。少子化問題已影響日本數十年,尤其是鄉下。這是日本的人口減少為何如此嚴重的原因。 我們面對此情況,必須立刻採取行動。除了冷靜接受嚴峻的預測,也必須盡早提出有效對策。

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之探討 -以中臺灣為例

為了解決2022青年就業補助的問題,作者楊珮雯 這樣論述:

高齡化是全球的趨勢,長期照顧人力缺口是各界關注的重大議題,目前照顧服務員仍以中高齡為主力族群,教育體系已將長期照顧人才培育工作向下紮根至高中教育階段,可見青年世代為照顧服務人力迫切需要的資源。然照顧服務員職涯晉升管道未臻成熟,難以成為年輕人的職業選擇,相關科系畢業生投入意願低且流失情形嚴重。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及留任意願的關聯,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使用自擬職涯發展及留任意願問卷作為研究工具,經專家效度檢定(CVI>0.9)及內在一致性檢定(Cronbach’s α = 0.81),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變項、職涯發展量表與留任意願量表。研究對象為16至29歲任職臺灣中部地區醫

療院所及長照機構的照顧服務員,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間採滾雪球方式發出14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計129份,有效回收率為90%。 受試者平均年齡22.4歲,男女性別比為1:3,家人對工作普遍支持,多數由教育體系培育且領有照顧服務員單一級證照,工作性質以全職月薪佔多數,職場類型以醫療及機構住宿型長期照顧服機構為主,平均服務年資2年,薪資介於12,800-45,000 元/月,近五成受試者對薪資感到滿意。研究結果發現,在滿分為5分的評分標準下,職涯發展總平均值為3.81學習成長構面最高(3.88±0.71)及挫折衰退構面最低(3.17±0.84),留任意願平均值為3.36。年齡、

婚姻、家人支持程度、照顧服務員資格、單一級證照、平均月收入、薪資滿意度等變項對職涯發展達顯著差異;年齡、照顧服務員資格、平均每月收入、薪資滿意度等變項對留任意願達顯著差異;職涯發展與留任意願間達正相關(r = .385;p < .01)。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職涯發展的適應探索及學習成長構面對整體留任有12.7%預測力,適應探索構面對組織留任有7.9%預測力,可見職涯發展感受攸關著職業期限。 長期照顧服務單位要提供青年照顧服務員更佳適應探索及學習成長的工作環境,才能提升留任意願。期望本研究結果能回應照顧服務員產業缺乏青年人力投入的困境,有助於照顧服務員專業發展、專業角色的建立及改善人力資源管理

制度,並提升長期照顧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