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電子業景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嘉義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研究所 張瑞娟所指導 翟芸萱的 探討臺灣銀行資本對流動性創造和業務多元化之影響 (2020),提出2023電子業景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銀行資本、流動性創造、資產多元化、收入多元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 柯文乾所指導 林良穎的 投資者情緒對臺灣市場效率性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投資者情緒、新聞曝光、市場效率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3電子業景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3電子業景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臺灣銀行資本對流動性創造和業務多元化之影響

為了解決2023電子業景氣的問題,作者翟芸萱 這樣論述:

為了滿足新巴塞爾資本協定下的金融監理措施,銀行資本的需求對銀行流動性高低與業務擴張程度有著相當的依存度和影響效果之爭論。因此,本研究以臺灣於2010~2019 年期間的36家本國銀行作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追蹤資料固定效果模型的分析技巧實證探討銀行資本對其流動行創造和業務多元化的影響。因為銀行業經營重心逐漸由傳統的借貸及存款活動,轉移到非傳統的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和其他業務發展,故資本衡量採用權益佔總資產比及資本適足率,流動性創造區分為資產負債表內、表外及表內外整體三項,而業務多元化包含資產多元化與收入多元化兩項。研究結果發現,上述銀行資本二項指標對資產負債表內的流動性創造呈現負向影響,即支持文獻

上的金融脆弱性―擠出假說;而銀行資本對非貸款資產比呈正向影響、對非利息收入比呈負向影響。藉由本研究之結果,期望能對本國銀行之未來經營發展方向提出參考。

投資者情緒對臺灣市場效率性之影響

為了解決2023電子業景氣的問題,作者林良穎 這樣論述:

本文欲探討新聞曝光影響投資者情緒,因而使股票價格偏離其合理價值。因此,本研究透過「新聞量化指標」系統,以新聞情緒淨樂觀程度(sentiment ratio, SR)衡量新聞中所隱含的資訊屬於樂觀或悲觀,以此成為投資者情緒之代理變數,該新聞資料庫來源為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與中時電子報之臺灣新聞資料。而為衡量受到投資者情緒影響的流動性,本文使用Amihud (2002)之流動性匱乏指標ILLIQ (illiquidity ratio)模型為本研究之流動性主要衡量方式,並以Pástor和Stambaugh (2003) 之流動性Gamma係數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驗證Amihud (2002)之流動性

匱乏指標之穩健性。為了衡量股價所反映出的訊息含量之高低,本研究採用了Ohlson (1995) 股權評價模型,因為該模型明確說明股價與公司盈餘及帳面價值此兩個會計變量之關聯性。本研究實證發現整體新聞情緒淨樂觀程度對公司盈餘的價格攸關性呈現正U字型關係,而對帳面價值的價格攸關性之倒U字型關係,且在高流動性的作用下,公司盈餘之正U字型關係會垂直上移,帳面價值之倒U字型關係會垂直下移。此結果有兩項經濟意涵:(1)當新聞情緒過度樂觀使投資人情緒高昂時,投資人可能過度樂觀解讀公司盈餘的訊息,進而忽略帳面價值;而當新聞情緒過於悲觀時,價值型投資的投資人會回歸以基本面作為評價依據,投資人更重視關乎公司未來獲

利能力的公司盈餘,因而忽略帳面價值的資訊內涵,此結果與過去文獻之發現一致(Dechow, 1994; Guay and Sidhu, 2001);(2)新聞情緒淨樂觀程度對會計訊息之價格攸關性的影響會隨流動性而改變,尤其在高流動性的情況下,流動性會強化新聞情緒對會計訊息價格攸關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