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 dividend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程 戴天時所指導 陳國輝的 公司債務結構改變下的債券異常報酬實証研究 (2010),提出ABR dividend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結構式模型、債券異常報酬、首次通過模型、信用風險、債券事件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財務金融學研究所 廖咸興所指導 簡沄宜的 供應鏈中資訊不對稱對公司股票購回的影響 (2009),提出因為有 股票購回、資訊不對稱、供應鏈、訊號效果、財富移轉效果的重點而找出了 ABR dividend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BR dividend,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司債務結構改變下的債券異常報酬實証研究

為了解決ABR dividend的問題,作者陳國輝 這樣論述:

過去研究公司事件分析中,許多研究著重在探討當公司發生購併、股票重購等事件時對於股價及股票投資人的影響,較少探討公司事件發生時,對於債券持有人之影響。依據Merton(1974)的結構式信用風險模型指出,公司舉債經營時,股東權益如同一買權,其標的為公司資產價值,履約價格為該公司負債,所以當債務到期時,若公司價值高於到期債務時,則股東會執行買權,即公司將清償債務。後續有許多論文,討論隨機利率以及公司重組對於債券價格的影響,但少有論文討論債務結構改變(如發行新債)對於其他債券的影響,並提供實證。依此本文將探討當公司發行新債時,如新債到期日大於現有債券到期日,是否會使現有債券持有人持有債券的信用風險

降低而產生異常報酬,並使用結構式信用風險評價模型推估風險溢酬,觀察此創新的數值方法是否可提供投資人當事件發生時良好的風險溢酬預測能力。研究結果顯示,當公司發行新債時,如新債到期日大於現有債券到期日,會使事件當週產生異常報酬。另本研究使用的創新數值方法(FPM)提供之風險溢酬相較彭博社(Bloomberg)所提供資料更接近實際KFT公司之交易結果,顯示可提供投資人當事件發生時良好的風險溢酬預測能力。

供應鏈中資訊不對稱對公司股票購回的影響

為了解決ABR dividend的問題,作者簡沄宜 這樣論述:

根據2003年到2008年的美國實證資料,本文將探討公司股票購回所造成的影響、資訊不對稱與供應鏈特性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對公司超額股價報酬和超額債券價格報酬的影響。我們發現在公司在進行股票購回後,資訊不對稱不但降低外,對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也造成正面影響。本文亦驗證了股票購回後,訊號效果與財富移轉效果皆存在,不過其中訊號效果只維持了一個月。此外,本文發現在考慮了公司供應鏈中上下游的資訊不對稱程度後,將會抵消因公司資訊不對稱程度所帶來的資訊溢酬效果,此現象尤其在供應鏈上游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