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列印比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凱德科技台中- 【技術專欄】分享 主題:Solid Edge 比例縮放 ...也說明:主題:Solid Edge 比例縮放物件✍️撰文者:楊淳如Amy Yang ... edge-university/ ... 相信各位對於3D列印並不陌生,即使對3D列印不熟.

國立中興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所 陳志銘、張厚謙、鄭文桐所指導 葉育嘉的 應用田口方法於3D列印之光固化材料性質最適化 (2021),提出edge列印比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固化、3D列印、田口方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謝明珠所指導 陳席寬的 光固化列印複合材料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LCD 光罩技術、陶瓷複合材料、材料機械性質、光固化樹脂、氧化鋯、二次固化技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edge列印比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安裝、畫面顯示問題則補充:... 7(含)以上瀏覽器-Chrome 73以上、FireFox 66以上、IE 11以上、Edge ... 匯出及匯入收執聯方式:於原電腦[列印收執聯]頁,按[匯出回執聯等檔案]按鈕,將申報檔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dge列印比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田口方法於3D列印之光固化材料性質最適化

為了解決edge列印比例的問題,作者葉育嘉 這樣論述:

光固化列印(Vat Photopolymerization)之光固化溶液配方組成決定了固化材料的性質。然而,因光固化材料為高分子,對於其材料的性質有機械強度不高及熱性質不強的本質。因此,本研究以改善產品品質著稱的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s)對光固化材料的性質進行探討,以寡聚合物(Oligomer)、單體(Monomer)及光起始劑(Photoinitiator)添加量與後曝光量(Exposure dosage)作為控制因子,並分析其材料得到之最大拉伸強度及玻璃轉化溫度作為品質特性,期望找出其材料機械性質與熱性質之最適化配方。本研究使用SLA(Stereolithography)

技術之光固化3D列印機與田口方法之望大特性(Larger-The-Better)機制並以寡聚合物:胺基改質聚醚丙烯酸酯(Amine modified polyether acrylate,AMPA)、脂肪酸改質聚酯丙烯酸酯(Fatty acid modified polyester hexacrylate,FAMPH)及AMPA:FAMPH重量比1:1作為控制因子A的三水準;寡聚合物與單體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ripropylene glycol diacrylate,TPGDA)之重量比例1:1、2:1及3:1作為控制因子B的三水準;光起始劑(Irgacure819:Darocur1173重

量比1:1)添加量3、6及9wt%作為控制因子C的三水準;後曝光量8.8、13.2、17.6J/cm2作為控制因子D的三水準。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寡聚合物AMPA:FAMPH重量比1:1、寡聚合物與單體重量比例3:1、光起始劑添加量3wt%及後曝光量17.6J/cm2有機械性質最適化配方。在寡聚合物FAMPH、寡聚合物與單體重量比例1:1、光起始劑添加量6wt%及後曝光量17.6J/cm2有熱性質最適化配方。然後,各對其性質最適化配方列印出材料及分析其材料性質,並與直交表實驗組的性質比對:機械性質增益13.2%,熱性質增益8.7%。

光固化列印複合材料之研究

為了解決edge列印比例的問題,作者陳席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研究高分子光固化複合材料之機械性質。首先,將光固化樹脂與奈米氧化鋯粉混合,並使用光固化LCD 光照技術列印不同試片,將所列印之複合材料試片透過磨耗試驗、衝擊試驗、拉伸試驗、彎曲試驗與硬度等標準測試評估其機械性質。接著,利用控制對照實驗與純光固化樹脂(未添加任何奈米氧化鋯粉)之試片比較兩者之差異。最後,透過田口分析法,評估所量測之機械性質與不同光固化列印參數、奈米氧化粉末鋯粉特性及比例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根據田口最佳設計所得之光固化列印參數、奈米氧化粉末鋯粉特性及粉末比例,所列印之光固化陶瓷複合材料試片於耐磨耗程度比純樹脂試片提高59%、耐衝擊強度提生12%、材料硬度提升10

%、列印成品之表面精度也提升80%,但抗拉伸強度與抗彎曲強度,則因氧化鋯的添加而下降,分別下降7%與25%。另外使用二次固化之二次後處理技術,將試片經過二次固化後,提升耐磨耗程度80%、抗拉伸強度15%、抗彎曲強度20%、硬度5%,只有耐衝擊強度因後固化後強度下降20%。本論文使用最新的光固化3D 列印LCD 技術,可成功將奈米氧化鋯混合光固化樹脂,並列印出複合材料,且運用3D 列印的優勢,大幅減少製作複合材料製程的成本,並運用於較複雜、客製化、耐磨耗、耐衝擊與高表面精度需求之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