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墨基爾寫的 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暢銷45週年全新增訂版) 和肯恩.西格爾的 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討論] iPad 適合做筆記嗎- iOS板- Disp BBS也說明:想請問一下若我只有做筆記的需求選擇iPad 9是足夠使用的嗎? 還是應該捏上iPad Air呢~? 因為同學及學長推薦,所以有點心動猶豫要不要購買,但也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聯經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彭懷恩、陳清河所指導 黃采瑛的 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 (2019),提出iPad Air 做筆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警民溝通、體驗式教育、邀請式語藝、形象建構、悅納異己。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許慧瑩所指導 江胤平的 電子遊戲直播主於著作權法下的困境與突破—以遊戲實況為中心 (2018),提出因為有 電子遊戲、網路直播、合理使用、遊戲實況的重點而找出了 iPad Air 做筆記的解答。

最後網站作大量筆記的平板Air 5 64GB適合嗎? (第一次接觸蘋果)則補充:最近因為課程有需求,需要作大量筆記,間接得知現在平板已經可以用觸控筆來做筆記了, ... (iPad 第1頁) ... 相信我~iPad Air 5 / 64G 絕對綽綽有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Pad Air 做筆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暢銷45週年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作者墨基爾 這樣論述:

  ★ 暢銷45週年熱銷超過150萬冊   ★ 投資實務經典之作   ★ 美國著名大學MBA投資學課程指定參考書     個人投資首選的最佳指南   最具影響力的投資經典   投資新手必讀書單   穩健致富的福音書     無論你是投資新手、散戶、理財顧問、證券營業員、市場研究專家……   所有年齡層的投資人都該必備的投資聖經!      《華爾街日報》:「幫助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最佳書籍。」   《金融時報》:「本書是個人投資者進入市場前的必讀指南。」   《經濟學人》:「此書為『當之無愧的長青暢銷書。』」      本書自1973年出版至今,已暢銷超過150萬冊,被視為最經典的個人理財指南。

在此一全新增訂版中,擁有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個人投資者三重身分的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隨著金融的快速創新與時俱進,整合豐富的投資經驗,加入全新看法,涵蓋各種投資工具,包括:        貨幣基金、指數基金、正反ETF、免稅基金、新興巿場基金、目標日期基金、浮動利率票券、波動性衍生性商品、抗通貨膨脹證券、權益型不動產投資信託、資產擔保證券、Smart Beta策略商品、零息債券、金融和商品期貨和選擇權、投資組合保險……      這是一本提供個人投資的詳盡指南,   同時以平實、客觀的評斷,提供新資訊給學術界和市場研究專家。      另外,更針對投資理論、實務

操作、退休人員,   提供清楚且易於實用的說明與投資策略──      ◎投資人不能不懂行為財務學   投資人如何從行為學家的新觀點,避免自己的不理性而犯下的愚行與誤判。      ◎下一波投資熱潮「Smart Beta策略」真的是聰明的投資選擇?   到底什麼是「Smart Beta」?哪種基金採用這個策略?這種投資方式適合我嗎?      ◎「做好人生的投資規畫」,價值等同聘請個人理財顧問的昂貴費用   五大原則教你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配置投資組合,為自己的退休金加碼。      ◎如何利用選股技巧,提高勝算?   隨著1987年10月的股巿崩盤、網路泡沫和2008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

,更進一步考驗著巿場效率理論。但「效率巿場已死」的理論言過其實,本版會解釋近來的爭議,並解釋股票與債券報酬近期波動的情形,以及如何預測未來。      ◎衍生性商品很可怕?   本版更針對「衍生性商品」新增一章附錄,將顛覆你對衍生性商品的看法,提供正確的觀點:      1. 其機制與歷史   2. 舉例說明如何運作,並如何創造龐大獲利與損失   3. 提供操作的實用建議      最後,墨基爾還大膽推薦美國基金標的,如果你是美股的投資人,這會是不錯的投資工具。      本書帶領你漫步迷人的投資世界,打破唯有專家才能勝過大盤的迷思。   你將會明白如何從目眩神迷的投資工具,搜尋出最佳投資機會

,穩健致富。   好評推薦      「幫助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最佳書籍。」──《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週末投資人〉(“Weekend Investor”)欄目     「問10個投資專家,你會聽到10個人都推薦墨基爾這本經典的投資書。」──《華爾街日報》     「過去50年來,真正好的投資書不超過6本,而這本就是其中的經典。」──《富比士》(Forbes)     「你想要在股票市場有很好的表現嗎?這裡有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存一點錢,然後買墨基爾的書,接著把剩下的錢拿去買指數型基金。」──《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你可以想像正在上一堂長達一週的投資課,教這門課的人擁有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常識、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學術知識,以及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實務經驗。不用多說,墨基爾這本最新版的作品一定要讀。」──《霸榮》(Barron’s) 作者簡介   墨基爾 Burton G. Malkiel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化學銀行講座退休教授(Chemical Bank Chairman'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以及投顧機器人公司Wealthfro

nt首席投資長,他曾是美國總統經濟諮詢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委員,而且曾經擔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   譯者簡介   楊美齡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電腦系畢業。譯有《漫步華爾街》、《穩健理財十守則》、《策略遊戲》、《組織遊戲》、《電子精英》、《富比士二百年英雄榜人物》、《可樂教父》等。   林麗冠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漫步華爾街》(合譯)、《稱職主管16堂課》、《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決策制定》、《廢墟中站起的巨人》、《我的祕密河流》、《在地的幸福經濟》、《兩性大和解》

、《Top Sales報告》和《星際遊俠》等書。   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出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參與編輯的書籍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周報十大好書獎、金石堂書店年度最有影響力書籍、經濟部中小企業部金書獎,譯著有《投資最重要的事》。希望能藉由選書、編輯、翻譯,幫助更多好書出版。歡迎指教:[email protected] 導讀 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周行一 自序 點石成金 Part 1 股票及其價值 第1章 「磐石」及「空中樓閣」 何謂隨機漫步? 投資充滿樂趣 兩大投資理論 磐石理論 空中樓閣理論 請隨我漫步

第2章 瘋狂的群眾 鬱金香狂熱 洋蔥悲劇 南海泡沫 國王也難抗拒 更傻的傻瓜 華爾街垮了 股友社的把戲 貝森缺口 黑色星期四 殷鑑無效? 第3章 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投機泡沫 法人機構壟斷巿場 上揚的1960年代 五十種績優股 喧囂的1980年代 股市的歷史教訓 第4章 2000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 泡沫如何興起 美國房市泡沫和2000年代初期的崩壞 泡沫和經濟活動 Part 2 專家與贏家 第5章 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分析 圖形專家與基本面分析專家 圖形能告訴你什麼? 圖形分析的合理解釋 技術分析為何沒有效? 由圖形專家到技術分析師 基本面分析的技巧 三項重要警告 為什麼基本面分析

也會失效? 穩健投資的三項原則 第6章 技術分析與隨機漫步理論 技術分析師的策略 股巿有動能嗎? 股價並無循環週期 更細緻地探討技術分析理論 一堆讓你虧錢的技術理論 為什麼技術分析師沒失業? 技術分析派的反擊 對投資人的意義 第7章 基本面分析能幫你多少? 華爾街大戰學術界 證券分析師能洞燭機先嗎? 水晶球為什麼看不清楚? 共同基金的績效:分析師只選贏家? 半強式及強式的隨機漫步理論 Part 3 學習新投資技術 第8章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風險的角色 風險的定義︰報酬的變動範圍 報酬愈高,承擔風險愈大? 利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降低風險 分散風險的應用 第9章 藉由承擔風險來提高報酬 貝他

值與系統性風險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貝他值真的可以衡量風險嗎? 貝他值的問題 計量派尋求更好的風險指標︰套利定價理論 法瑪和法蘭奇的三要素模型 完美的風險指標並不存在 第10章 行為財務學 投資人並不理性 散戶的不理性行為 行為財務學和儲蓄 套利的限制 投資人從行為財務學學到什麼? 行為財務學如何擊敗市場? 第11章 Smart Beta策略商品真的聰明? 什麼是Smart Beta策略? 四種選股方法:贊成與反對的理由 Smart Beta基金的風險測試 實際績效如何? 混合策略 其他選股因素 對投資人的意義 對信奉效率市場者的意義 市值加權指數仍是最好的投資組合 Part 4 你也可以

是理財高手 第12章 個人理財的十項練習 練習1 未雨綢繆 練習2 不要被發現兩手空空:備好現金和保險 練習3 保持競爭力︰手上的現金收益得跟上通貨膨脹 練習4 學習節稅 練習5 釐清投資目標 練習6 從自己的房子開始投資 練習7 了解債券 練習7A 在金融壓抑期間將部分債券以高股利股票取代 練習8 投資黃金與收藏品宜謹慎 練習9 尋找提供折扣的證券商 練習10 記住要分散投資 最後檢查 第13章 衡量股票及債券的報酬 決定股票和債券報酬的因素 股票市場的四大波段 時期一 安穩時期 時期二 焦慮時期 時期三 繁榮時期 時期四 覺醒時期 2009到2014年的市場 長期合理報酬是多少? 第1

4章 做好人生四季的投資規畫 配置資產組合五項原則 調整人生各階段的三個投資策略 人生四階段投資指南 生命週期基金 退休後的投資管理 投資退休儲蓄金 自行投資的方法 第15章 進軍股市三大步 不需動腦的方法︰購買指數基金 深思熟慮的方法︰自行投資 找人代打的方法︰雇用華爾街專家 晨星共同基金資訊服務 墨基爾策略 矛盾現象 投資顧問 投資是門藝術 最後叮嚀 附錄 衍生性商品入門 衍生性商品的基本型態 期貨市場的功能和歷史 選擇權市場的功能和歷史 衍生性商品的致命吸引力 選擇權和期貨的潛在獲利與陷阱 金融期貨的搭配策略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爭議 散戶的操作守則 附錄A 期貨和選擇權的價格決定因素

附錄B 基金和ETF投資指南 致謝 自序   點石成金     本書發行第一版至今已經超過四十年。第一版傳達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訊息:投資人購買並且持有指數基金的報酬,遠比買賣個股或是購買積極管理的共同基金高。我大膽主張,購買並持有所有指數成分股,獲利很可能會超過由專家操盤、高管理費和高交易成本的共同基金。     四十多年後的現在,我對原先的理論更具信心,超過六位數字的獲利足以證明。我可以簡單地舉個例子。一位投資人在1969年投資10,000美元在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假設所有股利都轉為投資,至2014年6月的市價會變為736,196美元。另一位投資人投資在積極管理的共同基金,他的投資市

值則會變為501,470美元,兩者差別顯著。至2014年6月1日為止,指數基金的投資人比共同基金的投資人獲利高出234,726美元,幾乎是共同基金投資人總資產的80%。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出第十一版呢?如果傳達的訊息都沒改變,那什麼變了?答案是,可供大眾使用的金融工具有了巨大的變革。本書既然是個人投資的詳盡指南,就有必要更新,涵蓋所有的投資工具。同時,本書也提供學術界和市場專家研究的新資訊,客觀評斷,以平實的用語提供投資人參考。股票市場有許多令人困惑的說法,需要有一本書來釋疑解惑。     過去四十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科技快速變化的步伐︰舉凡電子郵件、網路、iPhone、iPad、Ki

ndle電子書、視訊會議、社群網絡,還有醫學上從器官移植、雷射手術,到以不動手術方式治療腎結石和動脈拴塞等種種進步,都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重大。同一期間,金融方面的創新也同樣快速。1973年本書第一版問巿時,巿面上還沒有貨幣基金、自動櫃員機、指數基金、ETF、免稅基金、新興巿場基金、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浮動利率票券、波動性衍生性商品(volatility derivatives)、抗通貨膨脹證券、權益型不動產投資信託(equity REITs)、資產擔保證券、smart beta策略商品(smart beta strategies)、羅斯退休帳戶(Roth IRAs)

、529學費儲蓄計畫、零息債券、金融和商品期貨和選擇權,也沒有投資組合保險(porfolio insurance)、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等新交易技術,更別說是其他投資環境的變動了。本書因而增加許多新內容來解釋金融創新,並告訴身為消費者的讀者應當如何從中獲益。     這個新版本也針對投資理論和實務的學術進展,提供清楚且易於理解的說明。第10章說明行為財務學這個令人振奮的新領域,並且強調投資人應該從行為學家的見解中學習的重要心得。第11章要回答smart beta策略是不是真的很聰明。另外還增設了新的一節,針對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投資人提供實用的投資策略。本書

多年來不斷增加許多新資料,在大學或商學院時代讀過舊版的讀者將會發現新版本相當值得一讀。     在這個版本,我仔細審視前面幾版的基本論調:由於股巿極有效率,即使蒙著眼對《華爾街日報》擲鏢的猩猩,也能選出與專家管理組合表現一樣好的投資組合。而從過去四十年的事實顯示,三分之二以上的專業基金經理人績效不及無人管理的指數基金。然而仍然有學者專家質疑這項理論的正確性。隨著1987年10月的股巿崩盤、網路泡沫和2008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更進一步考驗著巿場效率理論。這個版本會解釋近來的爭議,並重新檢視「擊敗巿場」的主張是否真的可行。我的結論是,「效率巿場已死」的理論言過其實,而我會檢視一些選股技巧的證

據,證明投資人可以提高勝算。     本書基本上仍是為散戶撰寫,易讀易懂的投資指南。因為我輔導過許多個人及家庭的財務規畫,愈來愈明白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常常取決於年齡和賺取投資收益之外的賺錢能力。大多數的投資風險會跟著投資期間的延長而降低,因此最佳的投資策略必然與年齡相關。第14章「做好人生的投資規畫」對所有年齡層的投資人都非常有幫助,單單這一章,就有和個人投資理財顧問高昂面談費用的價值。     我要再次向前幾次增訂版中提過的每一位人士致謝。此外,我必須要提到對第十一版有特殊貢獻的人士,我特別感謝寶格研究會的麥可.諾蘭(Michael Nolan),普林斯頓的同事哈里森.洪(Harrison

Hong)和亞辛.艾沙哈利亞(Yacine Ait-Sahalia)、研究助理大衛.郝(David Hou)、德瑞克.朱恩(Derek Jun)和麥可.拉霍夫斯基(Michael Lachanski)、保羅.諾(Paul Noh)。另外,也要感謝約翰.德佛勞克斯(John Devereaux)、法蘭西斯.肯尼瑞(Francis Kinniry)、拉維.托蘭尼(Ravi Tolani),以及先鋒投資集團的沙拉.哈默爾(Sarah Hammer)在提供資料上給予重要協助。     凱倫.諾伊基興(Karen Neukirchen)對這一版貢獻極大,她能夠辨識難讀的潦草筆記,並轉化為可讀的文章,她也

提供研究協助,並且負責本書大部分的圖形呈現。我與諾登出版公司(W.W. Norton)仍然保持極佳的合作關係,感謝德瑞克.麥克菲力(Drake McFeely)、奧圖.松塔格(Otto Sonntag)和傑夫.許瑞夫(Jeff Shreve)協助出版。派翠西亞.泰勒(Patricia Taylor)繼續參與本書的出版計畫,對於第十一版的編輯工作貢獻良多。     我的妻子南西.墨基爾(Nancy Weiss Malkiel)對最近七版的修訂完成貢獻最大。她除了給予我最深情的鼓勵和支持之外,還詳讀各種草稿、提供無數建議,大大地改進了本書的文字品質。她還是找得出逃過我、校對、編輯法眼的錯誤。最重要

的是,她是我生命中無限喜樂的源頭,沒人比她和她的摯友更值得我題獻此書。   導讀   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節錄) 政治大學校長、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 周行一     多年前,當天下文化邀我擔任舊版《漫步華爾街》翻譯稿的校訂時,我著實興奮了一陣子,因為這本書是投資實務的經典之作,常為美國著名大學MBA 投資學課程的指定參考書。它不像坊間一般的投資指南,缺乏堅實的理論及實證基礎,或完全以線圖或心理分析方法剖視投資,間接鼓勵了投機風氣。此書結合了投資理論及實務,深入淺出介紹投資理論,並巧妙轉換理論成實用的投資理財法則,對一直嘗試傳播正確投資觀念於國內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正是能幫助正確投資觀在

國內迅速萌芽生根的利器,我怎能不興奮呢?     本書作者不斷修訂《漫步華爾街》,每次修訂版都有與時俱進非常值得閱讀的新材料,例如:新金融商品的介紹,他會分析不同商品對投資人的意義,建議投資人應以分散風險的角度評估新商品的投資效果,避免單純的投機行為。他也強調市場泡沫是歷史的一部分,會一再地重演,投資人應從中學習教訓,不要一再受傷害,而且投資應以人生理財規畫為基礎,認識風險,了解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財目標以及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作者強調被動型指數投資法並未因時空改變而失去其價值,不論新金融商品如何讓人目眩神迷,一般投資人還是應以分散風險,長期投資的角度切入投資,不能掌握這個原則的人,經

常都是最後吃虧的人。     讀了本書之後,投資人會了解,投資不是畫畫股價線,看看電視上分析師的解說,或聽聽股友的小道消息,即可成功的。成功的投資人必須有正確的投資觀念,而觀念的建立必須植基於對投資學的理解,所以值得終生學習。一般人對投資學教科書望而怯步,乃因深奧繁複的數學公式,使讀者難以理解公式中的投資道理;本書幾乎沒有數學公式,即使有,也是極簡單的代數式,偶爾有計算的例子,數字演算過程也極簡單,這是本書的主要優點之一。作者以淺白易懂的文字講解投資理論及實證經驗,只要粗具算術底子的人便能看懂。但本書不是漫畫,隨意瞄過即可一窺堂奧,讀者需有反覆閱讀的心理準備,方能真正理解其內容。不過我認為本書

對投資人最有用的訊息,在於將作者建議的投資原則應用在實務上是非常簡易的,只要願意有紀律的執行,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投資。     建立自己的投資觀     投資是理念的實踐,而非專靠投機碰運氣。就像遊戲,有的簡單無比,不需要花腦筋,例如:翻書比賽,翻單頁的贏,雙頁的輸,不需要任何學習,經驗累積也無多大用處;有的遊戲需要不停的練習,大量的思考才能增加贏的機會,例如:下象棋,象棋高手都有一套下棋理念,決定其下法。投資也是一樣,經由不停的學習及經驗累積,投資人可以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念,這種理念也可稱作投資觀,是可以經由學習而進步的;學習的過程也許困難,但成果卻非常值得努力,讀者如果持學習的

心態,願意花功夫去增進投資觀,這本書可以給你無窮的益處。     好的投資理念,有賴於對投資理論及實證經驗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報酬率與風險的關係為正比,所以長期投資所承擔的風險應比短期投資高,這是因為長期投資人不需於不利時機調整投資組合而遭受損失,因此可獲得較高的平均報酬。     但不明此理的投資人於短線投機時,通常挑選風險最大的股票一搏,反而不符投資原則。《漫步華爾街》的寫作目的,即在幫助投資人了解投資理論與實務,以培養健康的投資觀念,保障生活並增加財富。作者墨基爾以「漫步」為書名,語帶雙關,饒富深意。「漫步」給人的印象原應是輕輕鬆鬆、無憂無慮的;對情侶來說,更是羅曼蒂克的。但在投資學

裡的含意,此二字卻能使以畫股價線圖為分析基礎的技術師或投資人毛骨悚然。因為它在投資學裡指的是,當時間改變時,資產報酬率的形態沒有規則可循,無法預期,致使報酬率呈現隨機「漫步」的情況,令搶短線的投機客非常頭痛,因為股價基本上是無法以線圖或其他已知的資料預測的。     投資不同於投機     每一個投資人都無可避免地想預測投資,因為正確預測股價的報酬實在太大了,代表的是無盡的財富。由於看圖說故事不需要投資分析的訓練,一般投資人自然習以為常地依賴技術分析線圖、巿場耳語或消息為買賣依據,尤其台灣投資人的金科玉律是,不停地逢低買進或逢高賣出才可迅速累積財富,投機與投資沒有分別,所以「人氣」、「心理」、

「消息」比任何因素都重要。但若股價果真這麼容易預測,為什麼我們周遭很少短期投資致富的人,反而常見到親朋好友損失不貲,股巿大戶垮台的事情呢?     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兩大投資分析的理念;它們是偏重心理面的技術分析,與偏重預測公司表現的基本面分析。前者與作者所謂的「空中樓閣」(castles in the air)關係密切,而後者即作者所謂的「磐石理論」(firm-foundation theory),為當代新投資理論的基礎。墨基爾並不絕對排斥技術分析,而且認為技術分析可能獲利,但他建議投資人以理性的態度,把投資當做終生規畫的工具。     不少投資人冀望「明牌」,讀了本書之後你應當會了解,靠

明牌獲利的機會不大,因為如果全靠明牌即可獲利,那麼巿場就太沒有效率了,與本書回顧的學術發現不符。《漫步華爾街》不是一本報明牌或讓讀者可以出奇制勝,馬上獲暴利的書,而是幫助讀者,建立合理投資觀念的書。觀念的改變不在一朝一夕,其收穫亦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要做個心理面或基本面的投資人是你的選擇,但如果放棄了改變觀念的機會,你就少了一項選擇!對作者而言,一個最簡單的選擇是採用被動的指數型投資方法,既不需要畫技術分析圖、搶短線、晚上睡不著覺,也不需要花時間選股,更可避免行為財務學所指出的心理陷阱,是種便宜又大碗的投資方式,您應該認真的考慮! 在這本書裡,我要帶領你漫步華爾街,為你講解這個複雜

的金融世界,並在投資策略和機會上提供實用的建議。許多人都說,現在的散戶沒有機會和華爾街的專家們抗衡。他們舉出使用複雜衍生性投資工具和頻繁交易的專業投資策略,還有在報紙上讀到的做假帳、巨額併購,以及資金充裕的避險基金活動等。這種種跡象似乎都顯示出今日巿場裡已經沒有散戶的生存空間了。其實,這真是錯得離譜的見解;你可以做得和專家一樣好,甚至更好。在2009年3月股巿崩盤時,能保持冷靜,然後看著投資轉虧為盈、並且持續獲利的,正是那些穩健的投資人。2008年,許多專家因為使用不熟悉的衍生性證券,連襯衫都輸掉了,就跟2000年代初他們購買過多高價的科技股票一樣。 本書為散戶提供簡明的指引,從保險到所得稅都

會提到。它將告訴你如何選購壽險,如何不受銀行和經紀商剝削。本書也會談到黃金和鑽石的投資,但重點還是股票,這是過去提供優異的長期報酬,未來也一樣看好的投資。第四部是人生四季的投資規畫,針對不同年齡層的不同理財需要,提供特定的投資組合建議,包括退休理財規畫上的建議。 何謂隨機漫步? 凡是未來的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行為加以推測者,就是所謂的「隨機漫步」(Random Walk)。用在股票巿場上,指的則是短期的股價變動無法預測,理財顧問、盈餘預測,或複雜的圖表模型都幫不上忙。在華爾街,「隨機漫步」是個骯髒的字眼,是學術界創造出來侮辱專業分析師的名詞。說得極端一些,隨機漫步意味著一隻蒙著眼睛的猴子,對

著報紙金融版擲鏢挑選出來的投資組合,也會和專家挑選的組合一樣好。

iPad Air 做筆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ipadmini6 #ipadmini #ipad
Pad mini 6 開箱! 可以一手掌握的遊戲神機 - Wilson說給你聽
這台應該是這次蘋果發表會最有亮點的一台
iPad mini 6 今天Wilson就來開箱給大家看
看看這個大小是不適合追劇 還是要找iPad air 4
以及是不適合做筆記
最重要要給大家評估64GB容量夠不夠

香港代購 中環艾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6740066516835

Buy iPad case on Amazon:
https://amzn.to/3COUAPd

時間軸
00:00 開場與開箱
01:52 外觀介紹
03:12 容量選擇評估
04:46 是否適合當電子書?
05:09 是不適合追劇?
05:50 與6.1" iPhone比大小
06:18 做筆記是不適合?
07:09 分享保護套
07:56 適用情境分享

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

為了解決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作者黃采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以在當代網路社群發達時,透過更加重視口語能力的體驗式教育,教導警察如何從自我形象的省思與自我溝通中進入社會體系與民眾溝通。為此,本研究以當前警民溝通的教育現場與實施體驗式教育後警民溝通的未來發展作為研究主軸。以了解:現在警民溝通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為何?以及,本研究所進行的警民溝通體驗式教育實踐效果為何?因為本論文為一行動研究,為求提高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其研究方法採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涵括:內容分析、實驗研究、問卷調查、論述分析、視覺語藝批評、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其中前三項屬於量化研究,其餘乃質化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現行的警民溝通教育從溝通的方法論開始,主要內容以警察倫理與警察學

作為課程核心,且修課人數不多,仍然有待推展。而本研究採行的體驗式教育從「戲劇化的經驗」、「經設計的經驗」帶領學生邁向「直接目標經驗」,讓學生對於溝通的掌握,能從自我溝通開始,並具備語境多元脈絡的想像。因此,學生不但能在與民眾溝通受挫時自我療傷,亦較能與民眾達成邀請式語藝的溝通情境:愛人如己,悅納異己。

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

為了解決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作者肯恩.西格爾 這樣論述:

  簡單,是一種設計概念  也是打造成功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設計人都推崇的iMac、稱霸行動通訊的iPhone  蘋果(Apple),受到世界媒體關注的品牌  它的成就,在於「簡單」!   本書《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作者西格爾以與賈伯斯共事的貼身經驗,分享蘋果產品稱霸IT產業的關鍵故事:  .開好會議的原則:把最不需要的人請出會議室。  .精英小團隊:品質重於數量,務必個個是精英。  .打破層級制度,摧毀僵化體制:基層人員的提案容易出現另類創意。  .簡化目標:堅信顧客只是要買一個很棒的商品,沒有其他多餘的需求。  .行動派的思維:將創意思考專注在明確的目標上,降低外在的干擾。

  《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分享:如何善用簡單思維,打造非凡成就!   是一本適合各領域職場的員工、老闆一起共讀的工作進化書!   「簡單比繁複還難!  你必須努力讓自己有清楚的思路,才能把事情變得簡單。  但值得這麼做,因為一旦達到那個境界,連高山都能被你移除。」──1998年5月25日,賈伯斯接受美國《商業周刊》採訪時表示   堅持「簡單」:  .簡單至上是蘋果成功背後的堅持。  .簡單魔杖代表的是蘋果內部的核心價值。  .簡單是精緻的最高境界。  .簡單往往是原創。   打破「複雜」:  .當「添加」沒有賣出好成績,反倒是「刪減」吸引了顧客的注意。  .如果有選擇的話,任何頭腦清

楚的人都會捨繁就簡。  .直率(blunt)是簡單,委婉(meandering)是繁複。  .有疑慮時,就精簡化。   創造「絕對優勢」:  .夠好了就是還不夠好(good enough is not enough)。  .另類思維(think difference)。  .棒到極致(insanely great)。 作者簡介 肯恩.西格爾(Ken Segall)   曾任NeXT和蘋果的廣告公司創意總監,與賈伯斯密切合作12年。是蘋果的經典廣告《另類思維》(Think Different)創作小組成員之一,負責蘋果最受歡迎的產品「i」系列產品。   西格爾也曾以創意總監身分服務過IBM、In

tel、Dell和BMW。並在kensegall.com/blog部落格裡發表諸多與科技及行銷有關的文章,常悠遊在scoopertino.com網站。歡迎上推特持續追蹤西格爾的動態:@kesgall。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   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   譯作有:《你的第一份經營企畫書》、《說故事的領導》、《策略校準》、《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世界咖啡館》等。 推薦一 簡單與素華∕李仁芳推薦二 簡單而豐富: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林榮泰自 序前 言 簡單魔杖Chapter1 無所顧忌

的思維Chapter2 小而美的思維Chapter3 講究精簡的思維Chapter4 行動派的思維Chapter5 圖像化的思維Chapter6 長話短說的思維Chapter7 不拘形式的思維Chapter8 人性化的思維Chapter9 好懷疑的思維Chapter10 備戰的思維Chapter11 另類的思維致謝 推薦一 簡單與素華∕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西格爾一直盛讚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對「簡單瘋狂的設計思維」(insanely simple)之堅持,並再三論述這個堅持,是蘋果巨大成功背後的主因。   西格爾隱含未明白點出的,是蘋果對組織量體(organization si

ze)的哲學思維。西格爾再三致意的「小而美」、「精簡」、「行動派」、「長話短說」、「不拘形式」等等蘋果的組織風格與企業文化,背後其實都隱示:   賈伯斯是將蘋果當成一家「小型」的、創業家主控的簡單結構(simple structure)在經營!   一般人會問:蘋果難道不是一家大型企業?公司巿值全球排行第一,蘋果從量體上看,是巨大公司無疑。但從組織結構或流程上看,蘋果其實不折不扣是一家small is beautiful的小公司。   至少在賈伯斯時代,有關產品創新的業務,蘋果是扁平化而直達天聽的組織,是極簡結構的專權傳道式構型(simple structure-missionary form

)。每週一早上九點整由賈伯斯親自主持的ET(Executive Team)會議,以及「直接負責人」(DRI, 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制度等,就是強大的證據。   蘋果一切事務都會在兩週內決定。而且它的組織是依功能別來分管,而不是依據產品別或巿場別等其他組織架構概念。   大型企業很少能夠依據功能別來組織。這也就是為什麼公司在超過一定的規模之後,就會分成不同的事業部別。由一群「諸侯」分別就其事業部「封地」的利潤產出,向中央執行長負責。然而,依據「功能」、不依據「產品」來管理,正是蘋果巨大成功的背後關鍵。   眾所皆知,賈伯斯在世時,他就是公司的最PM(P

roduct Manager)頭頭。這方面,與我們的ASUS、hTC倒很相像。台灣這兩家公司的執行長,都親任公司大PM,親自帶領公司的產品創新團隊。台灣的ICT產業,產品創新執行力最強者也首推這兩家。   像華碩的執行力這麼強,是因為很中央集權:晚上十一、二點,施崇棠和沈振來還親自在關渡總部十六樓的「戰情室」與開發同仁再三檢驗產品。也只有這樣做,影響公司盛衰命運的創新業務,才可能在「小而美」的核心精英團隊內以「不拘形式」、「長話短說」、「行動派」、「精簡有力」的方式,如迅雷般急行軍地執行。   蘋果是這樣做,ASUS、hTC也是這樣做──但除了ASUS與hTC,現在台灣ICT業界第一線的CEO

們已經很少有人這樣奮戰了。這點,當然是我們ICT業的一大危機!   賈伯斯重回蘋果的所有行誼,不禁讓我們再次對彼得杜拉克的組織智慧讚嘆拜服再三。他曾斬釘截鐵地論斷:「企業的職能有而且只有兩項:創新與行銷。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費用而已!」二度降臨的賈伯斯,完全緊緊掌控蘋果的這兩項企業職能,而且毫不含糊地兩手抓緊「簡單瘋狂的設計思維」。   這位創業家一直運作這家「小型」功能別組織載具,拒絕大企業組織(如西格爾屢屢拿來對比的lntel、Dell、IBM等)的「委員會」、「流程」等等繁文褥節。當然有關既有產品的作業性產銷運作,蘋果也有科層化或標準化的一面。持平地說,蘋果是典型的雙元化組織(ambidex

trous organization)。這種既有作業性強大肌肉、又有創新性敏銳靈魂的雙元組織,執行硬體+平台+內容+服務一條龍式整合生態系平台,橫掃了手持移動裝置(MID)全球巿場。   蘋果強調簡單的設計思維與組織哲學,其產出卻很不簡單。從iPod開始,歷經iPhone到iPad。從外表看,蘋果每次發表的新產品都很簡單。單一的產品設計,頂多黑白兩色,極簡得不得了。與Sony、Nokia、Moto等一向的「機海策略」,針對各巿場區隔,提供不同款式、不同規格設計,蘋果作風大相逕庭。   但蘋果的硬體「端」看起來簡單,背後的內容「雲」卻豐富的不得了。不用說iTunes上幾千萬首歌曲任你挑選,我自己

的iPod上就帶了一萬四千多首歌曲隨身行走天涯海角。不論身在何處、在天空、海上,只要一戴上耳機,眼睛稍閉,立刻就可進入自我的心靈獨處空間。   App Store上現有七十一萬款應用服務程式,類型包含遊戲、教育、娛樂、生活風格、旅遊、商業、工具程式等應有盡有,隨時等著伺候持用iPhone的老爺小姐們。截至二○一二年三月五日,這些老爺小姐們至少已下載了兩百五十億次app服務程式在他們的iPhone上了(第兩百五十億次下載,出現在中國大陸山東青島。下載人傅春莉還獲得蘋果公司頒發一萬美元iTunes禮物卡)。   每支蘋果頁面打開後,每人手機上顯示的icons組合保證每人不同,完全針對每位蘋果顧客的

獨特需求,個別量身打造。單從外表看,每支蘋果都「簡單」一致長一個樣;但再透視進其硬體「端」,看進去其平台+軟體+服務的軟體「雲」,那就是風姿氣品,璀璨萬千,一人一機一個樣,一點也不「簡單」!   西格爾說蘋果的簡單是精緻的至高境界,美學家也說極簡的風格就是素華的風格。對照賈伯斯在蘋果的一生行誼,我們心中只有一句結論:旨哉斯言。 推薦二 簡單而豐富: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林榮泰(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設計的目的在於改進人類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的文化品味。金融風暴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被改變了,簡單而豐富成為消費的核心價值;蘋果的iPhone是最典型的簡單而豐富的感質商

品。就硬體而言,iPhone並沒有新科技,就內容來看,它豐富了生活。未來的科技產品將以「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為基本理念,營造「簡單而豐富」的核心價值。以科技為基礎,展現「硬體簡單化」,創造顧客心中所需要的感質商品,實現商品核心價值與獨特風格的「軟體豐富化」。   未來的設計必須回歸到人文美學的觀點,科技只是技術輔助的工具,不能用來主導產品設計。未來的設計乃是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整合,以解決社會的問題,並重新定位生活型態,最終目的在於形成生活文化,營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誠如本書中所提到的:科技這種東西是「簡單、不可思議,以及簡單到不可思議」(simple, amazing, and amazi

ngly simple)。單憑這個論述,就值得把這本書《簡單:打破複雜,創造絕對優勢》推介給所有愛好「簡單而豐富」的讀者。又如本書中所提到的:蘋果從來不說第一代iPod是一個6.5盎司的音樂播放器,有5G硬碟。它只說:「你的口袋裡有一千首歌。」這就是人類溝通的方式,也是蘋果溝通的方式。不特別強調科技的硬體功能,因為那是工程師應該做的事;特別強調的是豐富的內涵,這才是消費者在意的核心價值—─簡單而豐富。   本書的內容,聚焦於蘋果公司如何利用「簡單」的概念,「打破複雜」,以「創造」簡單而豐富的「絕對優勢」。茲摘錄書中的經典論述,分享讀者。   對於「簡單」的敘述:  簡單至上是蘋果成功背後的堅持

。  簡單魔杖代表的是蘋果內部的核心價值。  簡單是精緻的最高境界。  簡單往往是原創。   對於「打破複雜」的敘述:  當「添加」沒有賣出好成績,反倒是「刪減」吸引了顧客的注意。  如果有選擇的話,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會捨繁就簡。  直率(blunt)是簡單,委婉(meandering)是繁複。  有疑慮時,就精簡化。   對於「絕對優勢」的經典論述:  夠好了就是還不夠好(good enough is not enough)。  另類思維(think difference)。  棒到極致(insanely great)。   當我們說台灣經濟發展的型式從OEM→ODM→OBM的時候,它其實就

是一個設計的演化過程(design evolution),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adaptive process)。過去,台灣以製造為中心,談機能(function)和使用(use);其產品設計的思維,一切為「功能」(use);未來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考,其主體則是「人」(user)。當我們從use談到user時,文化、科技與藝術都必須被考慮進來。人性設計的概念已經普遍應用在生活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創新的設計思考,經由「掌握科技,賦予人性」,結合科技與人性是設計未來的趨勢。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的是從使用到使用者(From Use to User)的思維。過去「生產思維」是利用科技提供產品的「

功能」(function)讓我們過舒服的日子,強調的是「普遍性」;「設計思維」則透過人性提供設計創意的「感質」(feeling)讓我們過快樂的生活,強調的是「獨特性」。因此,從功能到愉悅性(From Function to Feeling)是另一個我們要面對的思維轉型。   就設計思維而言,既要設計創意內涵的「獨特性」,又要生產製造功能的「普遍性」。消費者需要的是「親人性」的生活產品,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世界。產品價值因而也從過去追求「高科技」(hi-tech)的品質,變成訴求「高感受」(hi-touch)的品味,這也是美學經濟的重點。因此,從高科技到高感受(From Hi-tech to Hi

-touch)的思維,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   「文化」是一種生活型態,「設計」是一種生活品味,「創意」是經由感動的一種認同,「產業」則是實現文化創意的媒介、手段或方法。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是設計透過文化創意,經由產業實現一種品味,形成一種生活型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就是把藝術(Arts)變成產業(Business),過程需要創意(Creativity)與設計(Design),然後把ABCD的成果,透過電子商務(E-business)行銷出去。即所謂「始於文化,形於設計,用於生活,成於品牌」的ABCDE的文化創意商業模式,設計與創意在這個產業鏈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所謂

「簡單而豐富」是一種生活的意義與情感的滿足,透過感性價值的五大感質力:魅力(Attractiveness)、美感(Beauty)、創意(Creativity)、精緻(Delicacy)與工學(Engineering)的呈現,建構出獨特性,進而引發顧客心靈上的喜悅與感動,即所謂「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的ABCDE感質產品的內涵。   當我們面臨如何把「文化」與「創意」變成「產業」的困境時,本書提供了我們如何利用「簡單」的概念,「打破複雜」,以「創造」簡單而豐富的「絕對優勢」。假如您同意上述的觀點,那您不能錯過本書。 自序   人生是本事與運氣的結合。我不敢說我在專業領域裡是最有本事的人,但我絕對

是運氣最好的其中一個人。從NeXT到蘋果,我和賈伯斯合作了十年以上。   這並不輕鬆,可能也不是那麼有益健康,但絕對刺激有趣。我永遠欠賈伯斯一份情,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   賈伯斯在我完成這本書之前離世。雖然他的死早在意料之中,但我心裡仍多少不願相信。我暗地裡希望,也許他的身體狀況比外表看起來來得好。我不願去想沒有他的世界。   所以這本書除了原始的商業目的之外,也有私人的意涵在裡頭。我希望能向賈伯斯表達我的敬意──包括他對這世界的貢獻,以及他不吝給我的機會。    這本書裡的觀念不是我發明的,只是我的觀察心得而已。謝謝你,賈伯斯,謝謝你簡化了每件事。 前言 簡單魔杖   蘋果的包裝設計小

組剛向史帝夫.賈伯斯提案回來,光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怎麼回事。沒有明顯的大屠殺痕跡,只是帶著那種事情與我們當初計畫有點出入」的表情。   我為他們感到遺憾,因為我知道他們已經全心投入這計畫好幾個禮拜,試圖解決棘手的包裝問題。當時我正在那棟大樓裡忙著另一個不相干的計畫,但曾幾次受邀到他們那間高度戒嚴、對外隔絕的密室裡參加動腦會議。   我在創意組的茶水間裡遇見那位專案負責人,當時小組已經和史帝夫開過會,正在減壓當中。   「好吊人胃口哦,」我說。今天早上的情況怎麼樣?」   只能說,」他說。史帝夫拿簡單魔杖打醒了我們。」 意思是:史帝夫否絕了他們的作品——不是因為作品不佳,而是就某方面來說,點子不

夠精粹,畫蛇添足了點。   以這個案來說,史帝夫覺得問題不在於創意成果,而在於案子本身。當初專案負責人指示小組成員為同樣產品設計兩種不同包裝。史帝夫卻認為這很愚蠢。他說:把它們結合起來就行了,一個產品一個盒子。」沒必要去多想第二種包裝。   他說得沒錯。簡單一點、快一點、好一點。短短幾分鐘,談話結束,留下一群設計天才在那裡冗自納悶,自己當初怎麼沒想到這一點。   簡單魔杖代表的是蘋果內部的核心價值。有時會被拿來當作靈感的來源,有時則被當成穴居人的棍子一樣揮舞。但不管怎麼樣,它提醒我們蘋果何以能傲視其他科技公司,何以能在一個複雜的世界裡脫穎而出:這是對簡單至上的力量一種近乎宗教式的深沉信仰。  

 正如那些曾與蘋果共事的人即將證實的,比較簡單的設計不見得最容易設計。通常需要耗掉更多時間、更多金錢和更多精力。甚至可能必須得罪一些人,但多半會有更好的顯著成果。   名字都叫史帝夫的賈伯斯和沃茲尼克(Wozniak)在公司草創期,就堅持以簡單至上的概念做為蘋果的設計動力,進而得到靈感,創造出一台電腦,可以確實幫人完成一些神奇的事情,不再只是被不知名的大企業放在黑漆漆的地下室裡處理資料而已。   於是,簡單至上這個概念,理所當然成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的指引明燈,進而有了電腦史上的一大躍進:一個受滑鼠控制的圖形用戶界面。(好了,別再對我賣弄那些高深的科技用語來說明誰是真正的發明人。

反正麥金塔是第一台大眾化的電腦。)   一九八四年,當賈伯斯對外宣布麥金塔電腦時,他使用了一個會在未來數十年不斷回響的字眼,他說它棒到極致」(insanely great)。   就是這種瘋癲的元素造成人們在街頭巷尾大排長龍,只為一睹這項科技上的里程碑。當賈伯斯被放逐了十一年之後重回蘋果時,長龍現象又開始出現。他先是為電腦重新注入生命(iMac),接著發動音樂革命(iPod和iTune),然後是智慧型手機(iPhone),最近又在電腦領域裡捲土重來(iPad)。   蘋果的每項革命性產品都是該公司秉持簡單概念下的心血結晶。每項推陳出新的裝置不是創造出新的市場,就是顛覆了既有市場的範疇。正如 i

Mac的一則舊廣告所言,科技這種東西是簡單、不可思議,以及簡單到不可思議」(simple, amazing, and amazingly simple)。   曾在英特爾(Intel)、戴爾(Dell)、IBM以及蘋果這些公司擔任過行銷主管的我可以向你保證,蘋果對簡單概念的堅持是絕無僅有的。它超越了激情、超越了狂熱,直達著魔的境界。   儘管蘋果對於簡單概念的熱愛始於賈伯斯,如今卻深植於該公司的DNA裡,被當成全球眾多員工的工作指南。這種堅持成功了,因為它在市場上不斷帶來亮眼的革新,另外從較傳統的角度來看,它也成功地為蘋果賺進了大把鈔票。   你只要觀察比較蘋果的獲利和任何一家競爭對手的獲利,

即可領會這一點。而更好的方法是去觀察比較蘋果的獲利和所有競爭對手加總起來的獲利。二O一一年第三季,蘋果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的四%佔有率便相當於整個產業一半以上的獲利。而在個人電腦(PC)市場裡,蘋果的低市場佔有率(大概只有五%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也一樣不成比例地瓜分了整個產業的獲利。   我的意思並不是「堅持簡單至上」是蘋果成功背後的唯一因素。或許領導、願景、人才、想像力,還有在工作上的全力以赴,也都或多或少助了一臂之力。不過這當中還是一條主線貫穿,那就是簡單至上。拜它之賜,蘋果才有了現在的成果與表現。蘋果對簡單至上的堅持讓它與顧客之間有了牢不可破的關係,也使得顧客起了好東西想與朋友、家人、同事分

享的念頭。   堅持簡單至上。不僅促使蘋果徹底改革,甚至帶動蘋果反覆改革的風潮。世界在變、科技在變,公司本身也在適應市場的改變,唯有簡單至上的信仰始終不變。就是這套價值觀讓蘋果得以將科技轉換成各種難以抵擋的裝置。   蘋果毫不隱晦它對簡單至上的堅持與熱愛。舉目所及,處處可見痕跡。它就在該公司的產品裡、廣告裡、內部組織裡、商店裡,以及它的顧客關係裡。在蘋果內部,簡單至上是一種目標,一種工作風格,也是一種衡量的魔杖。   然而這一切會帶出一個好問題:如果大家都看得出來蘋果奉簡單至上為圭臬,也看得出來它在財務上的亮眼表現,那麼同樣也想有好成績的其他家科技公司為什麼不乾脆模仿蘋果的方法呢?   最直接

的答案是:這並不容易。   簡單至上這個概念並非一種壓條法,不能讓你隨意嫁接在任何一家公司上,也沒有預先準備好的整套包裝供你使用。它不是讓你按一個開關便能運作。但它是存在的,任何人都可以好好利用它,前提是只要他們有那個決心和那種知識。   簡單至上這種東西不是靠分子、水和陽光的正確組合便能自動活起來。它需要一個伯樂──一個願意堅守此原則的人,意志堅強到足以抵擋它的邪惡雙胞胎:繁複。   過程中必須有個人願意以理性和感性來引導。   你可以想見,揮舞簡單魔杖要比被魔杖鞭策來得好玩多了。只要稟持簡單至上的觀念,你就會是促進改革、導正同儕方向、證明自己對公司的價值與日俱增的那號人物。   無可否認的

事實   既然這本書是在談簡單至上,那麼當然得明白告訴你,這裡頭讀到的每樣東西幾乎都源自於一個簡單的事實:人都喜歡簡單。   也許在書裡說得這麼簡單,未免太早了點。那就換長一點的說法好了:如果有選擇的話,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會捨繁就簡。   若是這句話還是太了無新意,那表示你正開始懂得領會簡單一個最顯著的特性。它看起來、聽起來還有在行動上都是再自然不過。你的頭不由自主地點了起來。   但其實一般人都迫切需要這種明確性,而且反應良好,所以千萬不要忽略。我們當中有大多數人都是住在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裡,簡單變得可遇不可求,於是出現了基本的供需現象:簡單越來越罕見,自然也就越來越珍貴。換句話說,如果你有

能力保持事物的簡單,不讓它們變得複雜,這種能力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人們對簡單的喜愛是不分年齡、宗教、文化和政治信仰的。事實上,不只人類喜歡簡單,連所有活細胞的基本線路也都如此內建。如果是很普通的決定,大部分生物都會同意:比較簡單的路徑最具吸引力。   無論你是人、狗、魚,還是阿米巴變形蟲,你都會對比較簡單的對策有較正面的反應——即便不是有意識的反應。生意人若能了解、接受和好好利用這一點,成就註定大過於那些做不到的人。   既然天地萬物都對簡單有某種內建式的偏好,何以所有事物(還有人生)仍然那麼複雜?只能說自然界有所謂的「平衡」。既然有簡單這麼棒的概念存在,自然也會有如烏雲罩頂的繁複概念。繁

複的勢力很龐大、很誘惑人心,絕對不容小覷。   繁複吸收到的成員,其行為和樣子與他人無異。你在日常工作裡常會遇到他們。這些人不是認定複雜的辦法比較精巧,就是一直被人牽著鼻子走。有時候可以點醒他們,至於其他時候,頂多只能試著拔除他們的毒牙。荒誕的是,其實我們也該感謝這些繁複的代理人。因為有他們的存在,簡單才會如此無與倫比。   不管是透過個人或組織來運用,簡單都是一種力量。問題在你有沒有那種洞察力和本事把它轉化成你事業上的商業優勢?相信你很快就能辦到。   這是一本行銷用書嗎?   這本書談的是蘋果成功背後的堅持:簡單至上。   但想真正了解簡單至上是什麼──要想領會它在蘋果是如何落實、維繫和強

制執行,要想學會如何利用它來達成公司的目標──便得研究它的脈絡。在賈伯斯一手建立的組織裡,行銷幾乎是一切的脈絡。行銷是蘋果成功的關鍵要素,重要性不亞於該公司製造出來的眾多裝置,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   所以,我會在這本書裡多次提到行銷的故事嗎?那當然。如果你在行銷界工作,這本書對你很有幫助嗎?如果沒有幫助,我會覺得很不安。你一定得從事行銷,才能領悟這本書的精妙嗎?完全不用。   這本書談的是點子和流程,談精彩作品的創作過程,如何給它最好的機會存活下去;如何更有效率地從A點移到B點,成果更令人滿意。這些原則適用於各行業──當然不只行銷。   如果你得面對客戶、管理階層;按期限完工;或者必須協調各

小組解決棘手問題,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這本書都能協助你激發點子、增長見識,使你的事業更上層樓。   要是你對行銷不熟,相信我,書裡的案例並不難懂。它就像你從影集《廣告狂人》(Mad Men)和其他上百種電視節目及電影裡看到的行銷生態一樣,很容易理解。至於在蘋果世界裡所發生的真實故事,絕對都跟好萊塢作品一樣頗具娛樂效果。   在本書裡,你將在有賈伯斯與會的會議室裡化身為牆上的蒼蠅。當他半夜急電時,你會在話筒的另一端收聽。雖然我筆下的對話,大多是各種切面的行銷話題,但在在說明了蘋果之所以為蘋果,靠的就是簡單至上──這個概念可以幫助你事業亨通,而且靠的是很蘋果的方法。   在這趟旅程裡,你謙卑的導遊是

一位廣告創意總監,曾在蘋果和NeXT的工作環境裡待了十七年,與其他同儕齊心協力地創作出許多有助界定這兩家公司的行銷活動。我的責任是把複雜的點子化為有趣又搶眼的故事,我會試著將這些經驗複製在這本書裡。   極致簡單的存在理由   隨著蘋果傳奇的坐大,以它為主題的書開始在坊間大量出現。其中許多作者都是記者,不然就是旁觀者,他們會先做好分內的研究,再從內部挖掘出各種故事整理成冊。   但本書並非如此。   這裡的運作原理是:雖然蘋果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錯,包括硬體、軟體;製造、策略、產品發表、公關、行銷、零售以及其他許多成果,但簡單至上一直是這其中的串連主線。   如果你能弄懂簡單至上是如何幫助蘋果成

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你就可以透過上百種不同的方法將它運用在你自己的事業裡。你可以利用簡單這個概念讓你的公司從一群競爭對手當中脫穎而出,就像蘋果當初靠它在市場上勝出一樣。   老實說,蘋果不是本書唯一的靈感來源。身為作者的我多年前就患了科技熱,曾為包括IBM、英特爾和戴爾在內的這些指標性公司效力多年,創造各種廣告活動。我之所以強烈領悟到簡單至上的力量,是因為我看到了蘋果文化和其他公司文化之間的鮮明對比。我在這一頭看見有家公司乘著簡單的羽翼展翅高飛,又在另一頭看見別家公司日復一日地與繁複糾纏不清、敗下陣來。放眼望去,每家公司都對簡單至上的概念躍躍欲試,但只有一家堅持到底,也只有一家攀爬到難以想見

的地位。   我不僅有機會拿蘋果與其他公司比較,甚至能把現在的蘋果拿來和以前的蘋果比較。因為我除了曾為賈伯斯效命之外,也曾於史考利(John Sculley)在位的那段黑暗期,在蘋果的廣告公司裡擔任過創意總監。此外也有幸曾與兩個不同時期的賈伯斯共事:一個是NeXT,另一個是蘋果。   我從這些時期裡精挑細選出一些經驗,淬鍊進這本書裡。我的目的是要以這些精選故事來說明蘋果成功背後的執著是什麼,希望貴公司也能靠它來揚名立萬。   簡單至上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概念這種東西理當要一清二楚,但簡單至上這個概念卻很難說得清楚。它可以是一種選擇、一種氛圍或一盞指引明燈,你甚至可能以為它是一種精神,因為當

你去過一個對它深信不疑的地方,又去過另一個完全不甩它的地方,你就會很快分辨出這兩地的截然不同。    簡單,是商場上兩大力量腦袋與常識,結合下的愛的結晶。   既然大部分的人與生俱來這兩樣東西,你一定認為這世界必定是簡單的天下。很不幸,事實並非如此。舉例來說,當微軟為了iTune商店一較高下而打造出Zune商店時,常識建議它應該學蘋果,按單一歌曲的平均固定價格收費。結果它反而提供所謂的點數卡「Microsoft Points」,要求顧客必須購買以百為單位的點數,再以八十點兌換購買單首價值美元九毛九的歌曲。這項配套的設計師似乎少了常識這個基因,至於通過配套的那些人,在腦袋這部分好像也有點問題。

  所以真相是,在這個世界上,腦袋和常識經常不告而別,即便是在聰明人一手創建的公司裡,譬如微軟。同樣的,這也是因為簡單有它的剋星──繁複,同樣強大的相對力量。所以如果從平衡的角度來評定我們現在眼中的世界,可能會一面倒地認定繁複目前佔了上風。   就因為繁複的存在,再加上它在我們四周提供了避風港,以至於那些即便立意最良善的人(雖然具備了腦袋和常識)仍難免會放棄簡單。   自有文明以來,簡單和繁複便打得你死我活。不巧的是,繁複也是人類的狀態之一。它長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沒錯,包括賈伯斯在內。所以在你讀完本書之前,你會看見連簡單的捍衛者賈伯斯都曾短暫失足落入繁複的手裡,成為受害者。   繁複可以變

得很醜陋,不像簡單總是以優雅的姿態呈現。更糟的是,繁複永生不死。不過好消息是,簡單也一樣。它能打敗黑暗面裡的任何挑戰,只是需要有人代為出征。   值得慶幸的是,你不必從零開始。你可以在這個以簡單起家的公司身上學到經驗。你可以像蘋果一樣利用簡單的力量讓自己在繁複的世界裡受到矚目。   你的競爭對手也許規模比你大或資金比你多,但你將擁有那根簡單魔杖。   開始備戰   多年來,我和賈伯斯及他的蘋果行銷小組開過大小無數的會議,我的工作環境顯然很特殊,於是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發生值得紀念的事或做了重要決定時,我都會在筆記本上星號註記。我想把蘋果和其他共事過的公司的不同之處標示出來。   結果等我回頭

再看這些筆記時,發現星號未免多得離譜。可是等到收成時間一到,我才明白這裡頭的每個片段都反映出蘋果對簡單的執著。雖然蘋果是透過各種不同方法在實踐它,但這些被我記錄的時刻卻隱約形成一種模式。簡單至上的十大核心元素似乎呼之欲出。   這些元素並沒有被蘋果或任何人登記為註冊商標。它們屬於我們大家的。蘋果也許是全球最偉大的簡單實踐者,卻仍有許多空間供大家發揮。   如果你準備要和繁複打一場仗,別擔心找不到對手。你有打不完的仗。除非你的工作環境十分罕見,否則一定有繁複住在你組織的層級裡和目標裡,甚至可能住在你的同事當中。萬一你的公司即將倒閉,可以確定的是,這絕非簡單的錯,因為簡單不見了。   我會利用本書

的各章節來說明簡單的其中一個核心元素,告訴你這個被賈伯斯和蘋果奉為圭臬的元素是如何帶領他們一路走來。等讀到書的結尾時,你就會明白何以這些元素能夠組合起來,變成配備在你身上的強大武器,供你揮軍前進,拓展事業。   你要明白,簡單至上不只是一種目標,也是一種技巧。要想有效地運用它,得先精通才行。這需要練習。但這也是它詭異之處。因為諷刺的是,要想對簡單熟能生巧,其實不是那麼簡單。你不能只學會它,還得把它變成你的第二天性。   重要的是,你必須明白簡單不是任你隨意挑選的自助餐。要嘛你全部買單,要嘛你一概不買。因為如果你的領會或技巧不夠完整,根本對付不了繁複,畢竟繁複太了解書裡的所有把戲。 i系列的蘋

果產品雖然你可能以為只有那些產品製造商才必須學會產品命名的技巧,但這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在任何一家組織裡,只要能了解並善用產品命名原理,絕對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許這關係到你如何幫一篇報告下標題,或者如何為一場會議訂定主題。最終目的無非都是要吸引人們注意,確保他們能了解你想要他們領會的意義。產品命名是簡單至上的最終練習,你必須用一或兩個字去捕捉一項產品或一家公司的神韻和精髓,甚至為它創造出一種個性。雖然簡單喜歡這樣的挑戰,但不幸的是,繁複也是如此。事實上,放眼望去,你會發現在產品名稱上,繁複已經打贏了這場仗。在產品名稱裡放進Mac這個字,這件事本身比你想像中要來得更具革命性。那時候,麥金塔M

acintosh還沒被簡化成較口語的Mac。而就簡單至上和精簡主義的角度來看,「iMac」似乎再完美不過了。當然,除此之外,iMac這名稱也還有另一個小小的優勢,那就是它奠定了一個有趣的基礎可供蘋果日後為其他消費性產品命名。也許、或許、可能、說不準,蘋果會有機會創造出另一種「i」系列的產品?我向賈伯斯逐一介紹我們推薦的五個名稱。我從後來落選的MiniMac(這比Mac mini更早出現)很快地一路介紹下來,最後極力推薦iMac。我在會中強調「iMac」不僅簡潔有力,容易牢記,而且「i」另有其他意涵,它會令人聯想到網路(Internet),同時也有「個人」(individual)和「想像力」(i

magination)的意思。不幸的是,即便提案結尾理得如此面面俱到,賈伯斯仍然不買帳。「我全都討厭,還是MacMan比較好。」這真是夠讓人沮喪了。我們本來以為可以凱旋而歸,沒想到卻是舔著傷口回家,還得再重新作業一次。「現在你們只剩下一個禮拜的時間了,如果想不出來,MacMan就拍板定案了。」賈伯斯如此說。一週以後,我們又想出一堆名稱。我們把以前的全丟了,但留下了「iMac」,將它混在裡頭,即便賈伯斯曾說他討厭。這次提案,我巧妙地運用了一個理論,這是很久以前我從廣告界的一位前輩那裡學來的。「只要你能提出新的點子,舊的還是可以搬出來。」再回到庫比蒂諾的第二次提案現場,我先跟賈伯斯大概介紹這些新名

稱,報告完之後,他還是一個都不喜歡。於是我再搬出「iMac」,告訴他我們還是最推薦這一個。這次賈伯斯很有禮貌地重新審視它。「我這禮拜沒這麼討厭它了,」他說。「不過我還是不喜歡它,現在我們只剩下幾天時間了,我還是覺得MacMan是目前聽到最好的名稱。」我們雖然像上次一樣沮喪,但至少這次多了一點希望。賈伯斯說他不再討厭iMac了。對我來說,這像一劑強心針。雖然我很想告訴大家這一刻突然峰迴路轉,iMac過關了,我們興奮地彼此擊掌歡呼,但是沒有。第二天,我和蘋果內部的一名主管閒聊時,才知道蘋果內部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某項作業。賈伯斯正在公司內部輪流請教大家對「iMac」的看法,還把「iMac」絹印在一台模

型上。我不知道他展開這項動作,基本上這純屬賈伯斯的私下作為。顯然當他拿回模型時,很滿意看到的結果,也從他的公司內部調查裡得到了不錯的回響。「iMac」就此拍板定案。當然,這件事告訴我們,賈伯斯在做事方法上有他趣味的一面。他很有自己的意見。他的意見會打得你落花流水,甚至連踹你好幾次,但這不表示他這個人不講道理,或是如果真有人真心誠意地給他建議,他仍會固執己見。這對蘋果來說是關鍵的一刻,蘋果對簡單至上的熱愛在這一天大獲全勝,甚至從此走上康莊大道。賈伯斯打定主意要給這個傑出的產品一個傑出的名稱。他懂文字的力量。在這事件裡,證明了賈伯斯懂單一文字的力量有多大。這個小小的英文字「i」,於是成了蘋果品牌中

最重要的精髓。一石二鳥的產品命名方式簡單會以很多方式來呈現:產品、策略、企業層級制度、流程、廣告、演說,以及上百種其他形式。但最精髓的呈現方式,莫過於新產品的命名。你只有幾個文字和數字可以運用,但你想表達的內涵卻猶如一篇論文那般深邃。這個名稱會為這項產品創造出一個獨特的身分,注入個性,當然也希望能順道建立公司的品牌。蘋果在為產品命名時,都會充分運用自己的常識。它不會找一個很亮眼的名稱。iPhone這名稱不會令大家亢奮地想跳起來狂叫,它十分務實。它跟在 iMac、iPod、iPhoto和一堆i系列的產品後面,讓人一眼看出它是蘋果的產品。至於Phone這個字則是精準指出它準備革命的產品類別。除了常

識之外,蘋果的命名也很講究前後一致。它的電腦全都是Mac系列:iMac、Mac Pro、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i系列則全屬蘋果的消費性裝置,而且一定會跟一個敘述產品或產品類別的字眼連在一起。蘋果上下主要產品線的命名結構,對現有顧客和潛在顧客來說很簡單。每次提到蘋果產品的名稱時,你就知道它是屬於蘋果的。這是一種相當厲害的概念,再簡單不過。少有其他公司的產品名稱能有這樣的成績。以戴爾公司來說,產品名稱完全來自於不相干的世界:Inspiron、Vostro、 XPS、OptiPlex、Precision等等。每次戴爾將一個新產品加到它的產品組合裡,就得費一番功夫才能把產品名

稱擠進顧客腦中的詞彙庫。事實上,有些副品牌早已獲得市場的肯定,可是它們的名稱總是互不相干,再不就是跟戴爾沾不上邊。對顧客來說,反正不像蘋果網站上的產品那麼一目瞭然。手機製造商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糟,而這更突顯出蘋果的簡單方法有多出色。只要看看摩托羅拉(Motorola)和諾基亞(Nokia)的產品世界就知道了。這幾家公司飽受產品不斷增生之苦,每當要為產品命名時,只得掏錢了事。由於實際支援的機型多達幾十種,以至於手機公司被淹溺在永遠變化萬千的產品名稱大海裡,譬如Enlighten、Breakout、Astound、Curve、Citrus等等。這些產品與品牌之間的關係就像從字典裡隨便挑出一個字一樣

。這些手機大廠的產品命名之所以出現窘境,不是沒有原因。它們必須和所有通信公司達成協議,其中許多通信公司都會要求你得配合它們的通訊行取個響叮噹的名稱。如果你想要它們推銷你的手機,就得遵守它們的遊戲規則。這是手機製造商無力打破的宿命,除非它們改名蘋果。蘋果徹底革新了這個產品類別,創造出一個可以實際自我推銷的商品名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普通又平庸的商品名稱?那是因為繁複占領了命名流程。一個產品名稱要通過,得經過層層利害關係人的核准。在多數公司裡,如果一個名稱能克服所有法律障礙,便被視為一大勝利。我曾經參與過幾次命名計畫,最後都是因為快沒時間了,再加上「這是目前核准通過的名稱裡最好的一個」,才拍板定案。

這種說法在庫比蒂諾絕對站不住腳。蘋果絕不在商品名稱上妥協。每個名稱都必須是最完美的。簡單,講究單一性人類天生喜歡用一個單字來識別產品。你再多問他們幾個,恐怕會失望。他們會說「我用我的 iPhone查查看」,但絕不會說「我用我的蘋果 iPhone查查看」。當然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 iPhone已經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強勢品牌地位。此外,也是因為蘋果刻意維持產品組合的精簡性和方便控管性,而且一定會為它的產品取個好名稱。自二○○七年以來,iPhone每年都會推出新機型,可是每一代產品都取同樣名稱。為了區分這些機型,雖然會有不同型號(3GS, 4, 4S等),但這些型號只是用來方便對話。同樣的,人們還是

會說「我用我的 iPhone查查看」,而不是「我用我的 iPhone3GS查查看」。這也是當初的用意,因為 iPhone是個品牌,而型號只是供人參考。蘋果也在電腦領域追求同樣的單一性。所有產品線包括iMac、Mac Pro、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在內,無論設計上的變動幅度有多大,都仍維持類似的名稱。用同一個名稱來代表差異頗大的機型,也許會混淆後台作業,但如果這能帶給它的顧客一點方便,蘋果樂於為顧客多費點力。形狀各有不同的iPod,也有它自己的命名故事。iPhone的各種機型都有類似用途,但iPod不一樣,不同機型有不同用途。iPod touch可以像 iPhone一樣收

發電子信件和下載apps;iPod nano外型輕巧,方便攜帶,功能齊全;iPod shuffle像羽毛一樣輕,沒有螢幕,最適合健身運動時使用。但即便不同機型有不同名稱,iPod的命名卻是建立在常識的基礎上,再利用一些小綽號來形容各機型的尺寸或用途。這其中沒有晦澀難懂的數字和字母組合,只有簡單的touch、nano、shuffle。這些名詞本身都會成為顧客口中的詞彙,因為單字就是很容易牢記的。相較之下,蘋果競爭對手的多數手機名稱都很難記住,因為機型多達數十種,再加上本身名稱與品牌名稱毫不相干,也看不出手機功能何在。人天生會受單名的吸引,他們不會說「我的H T C Thunderbolt」或「我

的Motorola Citrus」。雖然這方面的市場調查尚付之闕如,但我想如果這些品牌的手機持有者都把它們稱之為「我的手機」,其實並不令人意外。蘋果不是只為了建立品牌才刻意保持命名的簡單性。它這麼做是為了不想混淆大眾。說穿了,這才是簡單最厲害的地方,它清楚明白地告訴顧客你是誰,以及你賣的是什麼。

電子遊戲直播主於著作權法下的困境與突破—以遊戲實況為中心

為了解決iPad Air 做筆記的問題,作者江胤平 這樣論述:

電子遊戲自實驗室誕生後,即不斷 吸收 網路科技所給予的養分, 經歷數十年的醞釀, 最終成為現代人生活 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在現今電子遊戲產業如此蓬勃發展下各國對於電子遊戲相關議題的研究,卻僅止步於電子遊戲著作性質的討論,且見解分歧並無統一,另針對直播主玩家分享遊戲實況直播衍生的著作權議題亦甚少有人提及,研究文獻更是寥寥無幾惟遊戲實況直播目前已 蔚為一股潮流,直播主玩家對於電子遊戲業發展和文化傳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於分享遊戲實況直播的過程中,通常會融入不少個人精神創意,應可視為嶄新的創作活動。是以,遊戲實況直播 之侵權和免責抗辯以及遊戲實況相關創作的著作性質和權利等議題亦應有被關注與解決

之必要。本文建議現有著作類型雖勉強能分別保護遊戲開發商和直播主玩家的著作權利但僅可解燃眉之急,應盡早訂定符合未來各種數位複合式創作的規範,藉機整合著作權法因數位科技影響,所產生的權利義務變動。目前直播主玩家就遊戲內容的利用均無法適用豁免規定,而主張合理使用原則需依賴法院的個案判斷,非但成效不彰且案例甚少,或許可立法放寬豁免規定的利用範圍,以鼓勵更多人 將心血奉獻於電子遊戲業這塊新興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