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每日新聞採訪團隊寫的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和安妮.海倫.彼得森的 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想知道LINE、IG是否被封鎖?快學這5招!「通話沒綠色」出事了也說明:Instagram判斷對方是否登出帳號的方法也是「打電話」,若對方可能是小帳且已登出,只要撥打電話過去,你的手機就不會有任何聲音,但若對方未登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高寶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翁逸泓所指導 陳信志的 社群媒體不實訊息法律規範研究-以競選資訊為中心 (2020),提出ig被封鎖小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不實訊息、社群媒體、言論自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王維菁所指導 蔡侑葶的 涉及政治立場/或集體認同的網路互動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獵巫、道德恐慌、政治立場、集體認同、中國因素、台灣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ig被封鎖小帳的解答。

最後網站IG新功能「小帳全現形」!網怕爆「不能偷追蹤別人了」 一招 ...則補充:網友分享Instagram推出「顯示其他帳號」的新功能,可以在別人的頁面看到對方的多重帳號,網路溫度計教你怎麼看自己有沒有透露小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g被封鎖小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為了解決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作者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這樣論述:

「木村花條款」通過! 混亂的失控正義迎來秩序 日本國會最新修法,網路霸凌者將被依法開罰!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教……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木村花/因《雙層公寓》「擂臺裝」事件被網友群起出征而走上絕路的職業摔角選手   「我發現要是被打,還會有『流血』這個看得到的實質損傷;但抹黑、中傷所帶來的『心傷』,是第三者看不到的。」——微笑菊池/因被影射為殺人兇手的不實謠言而遭受死亡威脅的日本諧星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三萬人監控,而且其中還有殺人魔王。」——土屋紫苑/因在推特發表對時事的感想評論而被網友攻擊的日本演員   「對我們這

些被害人而言,既看不到敵人的長相,也不知道石頭會從哪裡丟過來。這真的讓人痛苦至極,痛苦到心都被逼得走投無路。」——伊藤詩織/具名控訴遭上位者性侵,卻被網友嘲諷是「用身體換工作」的新聞工作者   「網友會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到我嘴裡,還到處散播;或企圖惡意操作我的形象……」——石川優實/為女性歧視和政治議題發聲,因此飽受網友抨擊和性騷擾的演員兼模特兒   「豬頭、笨蛋、去死……雖然只是一些單純的謾罵,但一天出現好幾百則這種留言時,就會覺得全世界都這樣看我。」——春名風花/為自己支持的議題發聲而被網友惡意中傷的日本演員兼配音員   不只是公眾人物要遭受一句句惡評的無情傷害,就連一般素人也無法逃過

被私刑制裁:   2020年3月上旬,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期,在節目上逆風發言的呼吸胸腔內科醫師,因言論被認為「反政府」導致上班的診所不斷接到電話騷擾;一名女性因確診後謊報足跡,她的本名、照片、工作地點、家人職業等都被肉搜出來,甚至有網站放出她公司的電話鼓舞網友打電話去告發……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

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另外,本書也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環境對網路霸凌認知仍有所不足,條理性地分析應該如何改善。   ◎加害者就像路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因在現實生活中覺得不被理解,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網路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自己隨便打出的一句話能引來大量的贊同和回響,讓人感覺被網路上的社群所接納、包容。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變成仇恨成癮   加害者發文攻擊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看這話題炒得很熱我也要湊一腳」的「朝聖型」;一種是「我覺得你做錯了需要受點教訓」的「制裁型」。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被害人的反應例如出面反擊

或封鎖帳號,都會激化加害者行為,引起更激進的攻擊,像成癮一般。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   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社群媒體公司、政府都開始動作   推特訂定了一套「推特規則」,明文禁止用戶謾罵、脅迫或做出歧視行為,只要貼文被檢舉,就會執行刪除貼文或帳號停權等強制措施。各國政府也紛紛研擬應對的法條,像是加強管制仇恨言論的德國,就立法規定社群媒體公司需刪除涉及違法的貼文,否則將面臨天價罰

款。   ◎保障言論自由?先具備網路的使用素養吧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當我們享受社群媒體匿名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否正確地使用這項工具?透過本書,一一審視社群媒體的功與過,並進一步探索未來可能落實的規範,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由具公信力的媒體針對飽受矚目的社會議題進行剖析,敘事舉例條理分明,具可信度,例如備受矚目的「木村花」事件、遭受性

侵後勇敢出面發聲,反而承受更多網友「二度傷害」的伊藤詩織案例等。   2.本書不只是聚焦於發布惡意謾罵或威脅訊息的加害者,團隊更採訪諮商心理師、接觸過個案的律師等專業人士,深入剖析被害者無助的心理、一般人如何在無意之間造成特定人士傷害等諸多面向。   3.本書同時注重新的法律規範與「自由應建立於充分的公民素養之上」,期望透過務實手段改善社會的理想。 專業推薦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王紹蓉/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所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靜如/律師娘   柯慧貞/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

事長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許哲涵律師/律師真心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ig被封鎖小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塔利班持槍盯新聞播報 呼籲民眾不要怕
• 趙薇遭全網消失 簡介改「哈哈哈」求救
• 「瘟疫」太敏感 災區遊戲以「痔瘡」代替
• 大媽北捷伸腳佔位 竟為推廣梅花座

【眼球福利社 神獸柚子御守熱賣中】
https://www.cccreative.tv

【眼球員工社群帳號攏底加】
https://eyectv.soci.vip

【立即訂閱官媒YouTube頻道,並加入會員】
https://eyectv.pse.is/JAN9M

✉️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趙薇 #高端疫苗 #復必泰
#馬來貘 #視網貘 #柯文哲 #黃文財 #韓國瑜 #韓流 #台灣民眾黨 #張哲瀚 #畫皮 #少林足球 #還珠格格 #小燕子 #微博封鎖 #林心如 #紫薇 #辱華 #黃品源 #科興疫苗 #陳時中 #BNT #上海復星 #假新聞 #吸毒 #南鐵東移 #林雨佑 #新聞自由 #謝博勲 #花圈 #央視鬥風向 #YahooTV #小編 #神獸柚子



畫面來源:

Yalda Hakim推特
https://twitter.com/BBCYaldaHakim/status/1432051746726195211

抖音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01093719038512419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01814359060122915
https://www.douyin.com/video/7000464541054258466

微博
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74560528941198

爆怨2公社
https://youtu.be/yXBOzXQbVYE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photo.php

趙薇 微博
1630215718056-cd3f049d181c4953ae092722c69c638a-800x448.jpg
1630128927247-f4a23a4b486648d9a0cdb8f71fdaf064-800x534.jpeg

路透社
KL6DWC3YZRMNNDGFVUYX3SQLMY.jpg
JENRUYGMKFJTZM5ITNNJWLLK6M.jpg

社群媒體不實訊息法律規範研究-以競選資訊為中心

為了解決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作者陳信志 這樣論述:

有鑑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充斥著不實訊息,不實訊息已成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台灣也是如此。本論文首先要探討不實訊息的定義為何?再來探討網路社群媒體的發展下,不實訊息的傳播又快又廣,導致外國出現利用社群媒體進而影響民主的情形,對其限制有所必要。而若有所限制必定會與言論自由產生衝突,本文接著探討對其限制與言論自由間如何平衡。最後介紹美國和歐盟對於網路上不實訊息採取何種規制手段,並比較我國實務上的做法,參考外國的規制方法,找出對於網路上競選不實訊息有效且傷害較小的管制手段。本論文研究結果認為提升人民媒體識讀能力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而搭配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提供不實訊息的澄清結果及論理依據,比起著重

在事後的懲罰規定,對於不實訊息的防範更為有效。

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

為了解決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 這樣論述:

大家都說要做熱愛的事,但沒說出口的是: 你還是要一輩子工作到死,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不要再叫我努力了 #我們光是活著就已用盡全力   ★《時代雜誌》精選2020必讀的100本書   ★美國亞馬遜網站編輯精選最佳圖書   ★LinkedIn、《哈潑時尚》、《娛樂周刊》、《商業內幕》、《財富》雜誌選為2020秋季最佳書籍   待辦清單上永遠有做不完的事,累到只能無意識地瀏覽FB或IG,覺得像是再也不可能快樂起來。聽起來熟悉嗎?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真相。   我們必須學得更多、做得更快、跑得更遠;卻可能賺得更少、活得更累、摔得更深。所有人都覺得我們是越來越好的那一代,但我們的生活最終卻走

向更壞。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努力公式   .努力唸書、做個認真的好學生→考上好大學,邁向成功   .努力上班、尋找自己熱情所在→找到好工作,邁向成功   .努力賺錢、付出全心全意照顧→擁有幸福家庭,邁向成功   他們都說,你要先付出足夠努力,才能享受生活。   可是明明已用盡全力卻仍一無所有,真的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嗎?   事實上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只是個空洞且令人沮喪的幻想。   倦怠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關鍵字,   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發現自己失去了幸福與自由。     ◎為何我們活得如此倦怠?   .一畢業即負債的就學貸款   .為了夢想服務,讓無薪或低薪被合理化   .更多的派

遣工作,更少的升職機會   .高額的房租,更高額的房價   .更普遍的數位社交焦慮   .沒有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的普遍氛圍   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至少在目前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被要求要有使命感、要熱愛工作,但工作從來不曾報以同等回饋。這個悲慘的預言對仍在工作中苦苦掙扎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同樣適用,而且對Z世代來說只會更加糟糕。造成集體倦怠的不只是單一世代的破產或混亂,而是瀕臨崩潰的所有人類世界。   ◎想要改變,就要先正視自己的倦怠   社會讓我們跌跌撞撞,一再受傷。本書為你提供一個鏡片,讓你清楚看見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所以,看看你的生活;看看你對工作的想法;看看關於你和孩子的

關係;看看你的恐懼、你的手機和你的電子郵件帳戶。正視你的疲勞並提醒自己,沒有任何應用程式、或自助書籍、或飲食方案可以解除它。   我們不該活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裡。   本書將帶你透視整個千禧世代的困境,並喚醒改變的可能。 共同推薦   Jenny ∣  JC財經觀點   NeKo嗚喵 ∣  YouTube說書人   江湖人稱S姐 ∣ 女力學院校長   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   黃益中 ∣  公民教師   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 作家   歐陽立中 ∣  暢銷作家/知名講者   蘇予昕 ∣ 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安妮.海倫

.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   安妮是一位專攻文化研究的作家與記者,擁有德州大學媒體研究博士學位。她長期擔任BuzzFeed的資深文化撰稿人,並負責撰寫有關文化、名流、女權主義和西方觀點的文章。 譯者簡介 陳莉淋   台北人,兼職譯者。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應用發展心理碩士。喜歡與兒童相處也樂於探討父母、家庭對兒童的影響。目前從事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相關工作。   作者的話 前言 1 我們倦怠的父母 2 成長中的小大人 3 不計代價上大學 4 做你所愛的事,而你一輩子仍會每天工作 5 工作如何變得如此糟糕 6 為什麼工作一直如此

糟糕 7 科技使一切運轉 8 週末是什麼? 9 精疲力竭的千禧世代父母 結尾:燃燒殆盡   作者的話   「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這是安妮.路萊(Annie Lowrey)報導的標題,寫於大流行期間被隔離的數星期中,報導內容詳細指出千禧世代在各種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她寫道:「千禧世代進入職場的時間點剛好是自經濟大蕭條後最糟的經濟衰退。背負著債務、無法累積財富,同時受困於低薪、沒有前途的工作,他們從未獲得像他們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年長手足所享受到的財務安全感。」而現在,當我們應該達到所謂的「收入高峰期」時,我們卻面對著「比經濟大蕭條更嚴重的經濟災難,幾乎可以確定他們將是現代美國史上第一個最

終會比他們的父母更貧窮的世代」。   對許多千禧世代來說,類似路萊的文章給他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確認,而非被揭露的真相:確認自己很糟糕,而且是自己多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即使在二  一  年代後期股市上漲、官方失業數目下降的所謂太平經濟(halcyon economy)時期,我們也只有非常少數人感受到近似安全的感覺。實際上,我們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困境、下一次的衰退,無論你想選擇哪種比喻來形容這種僅僅勉強達到財務或工作保障之類的感覺,心裡也同時確信它可能且將會消失。這種感覺與你工作得多認真或工作多久、致力且關心於工作的時間有多長都無關。你會發現自己回到了那個孤獨又令人恐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納悶著

為什麼為你設定好的、承諾如果你這樣做便會抵達那裡的路線圖,可能會被證明錯的一塌糊塗。   但是事實再一次證明:只有少數千禧世代對此感到驚訝。我們不期待工作或提供它們的公司會永久存在。我們之中有如此多人活在債務風暴中,而這些債務隨時有可能將我們吞噬。試圖為了我們的孩子、人際關係和財務生活維持某種平衡的工作使我們筋疲力盡。我們已經習慣於不穩定性(precarity)。   對於數百萬美國及全世界的人民和社區來說,不穩定性早就是數十年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像是生活在貧困之中或作為難民而生活。然而差別在於這並非千禧世代,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白人自我推銷的故事。正如我們的前幾代,我們在菁英與例外主義之下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充滿了潛能,而要活化這些潛力只需要辛勤工作和專心致力。假如我們努力工作,不論目前生活狀態如何,我們都將能夠擁有穩定的生活。   早在COVID-19大傳播之前,千禧世代就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故事是多麼空洞、沉痛與令人沮喪的幻想。我們瞭解人們持續告訴他們的孩子和同儕、持續在《紐約時報》社論以及基本指南書籍中這樣講述,是因為一旦停止就等同於承認破碎的不僅是美國夢,而是整個美國。我們想恢復的——我們是充滿機會的土地;我們是仁慈的世界強國——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領悟,但卻是那些沒有以白人、中產階級或公民身分的特權生活在我們世界的人們早已明白一段時間的真相。有些人現在才剛開始意

識到破碎的程度;其他人則是已有所瞭解並用一生去哀悼它。   在流行病期間寫這本書是因為COVID-19明顯變成出色的澄清劑。它使你清楚看見生命中什麼和誰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需、哪些是想要;誰有想到他人、誰只想著自己。它揭露出被視為「必要的」工作者其實是消耗品,並且使數十年來的系統性種族主義以及因此導致對疾病的脆弱性留下難以去除的痕跡。它強調出我們目前聯邦領導人的無能、長期對科學的不信任所帶來的危險,以及允許醫療設備生產像企業一樣以利潤高於一切來經營的後果。我們的醫療系統、救助計畫與檢測能力皆已無法負荷。美國已經崩壞,我們也一起跟隨它而衰弱。   當COVID-19一開始在中國流行時,我剛

結束本書的最終編輯。當城市開始封鎖,我的編輯和我開始疑惑我們該如何應付伴隨疾病傳播而來的情緒、經濟和生理上的變化。但是我不希望將評論硬是插入每一章節,假裝自己是在大流行期間寫下這些新的轉變。因為如此一來會更困難,同時也感覺更怪異、更虛假。   相反地,我希望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本書中的每個論點、每則軼事、每個對於改變的期待(如:誇大和鼓勵)。之前工作是不重要和不穩定,現在是更不重要和更不穩定。為人父母之前讓人感覺精疲力竭與不可能;現在是更精疲力竭與更不可能。工作永遠無法結束的感覺也是一樣,新的循環扼制了我們的內在生活,而且我們累到無法擁有任何類似真正休閒或休息的事情。未來幾年的影響不會改變千禧世

代疲累不堪與助長此結果的不穩定性之間的關係。若有,也只是會在我們的世代身分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但是不必一定如此。這也是本書會不斷重複出現的論點。不可否認地,也許我們都需要根據那種感覺去採取行動:這不僅是反思的機會,還是從這次流行病帶來的挫折與沉澱中建立起一個不同的規劃、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機會。我並非在談論烏托邦之類的理想國度,我是在探討一種思考工作、個人價值和收益獎勵的不同方法,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而且實際上必須且值得從不穩定的情況下獲得照顧與保護的根本想法。不是因為我們有工作的能力,僅僅是因為我們是個人。如果你認為這個想法過於激進,那麼我不知道該如何讓你關心他人。   的確,如

同路萊所指出的,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至少在目前的系統中是如此。不過這麼悲慘的預測對於大部分的X世代和戰後嬰兒潮世代也同樣適用,而且對Z世代來說只會更加糟糕。此流行病揭示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單一世代的破產或混亂,而是系統本身。 前言 「我想妳太累了,正處於倦怠之中,」BuzzFeed的編輯在Skype上非常好心地建議:「妳可以休幾天假。」 那時是二○一八年十一月,坦白說,我感覺被這個想法所侮辱。我回他:「我不累,我沒有倦怠。我只是試著釐清接下來想寫些什麼。」 至少就我印象所及,我幾乎從未停止工作,從身為研究生開始、然後是教授,現在是新聞工作者。整個二○一六和二○一七,我追隨著政治候選人到全國各地

、追逐故事,通常一天撰寫好幾千字。十一月的某一週,我從採訪德州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倖存者開始,直奔猶他州,在那裡的一個小城鎮待了一星期,聆聽數十名逃離一夫多妻制教派婦女的故事。這份工作很重要且令人振奮,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感覺如此難以停下來。此外,選舉後我才休假過,我應該已經煥然一新。我發現自己每次和編輯交談都會哭泣的事實絕對與工作毫無關聯。 不過,我還是同意在感恩節後多休幾天的假。你們知道休假那幾天我做了什麼嗎?試著寫出一本書的提案。不是這本書,而是一本更加困難、更急迫的書。很明顯地,那並沒有使我感覺更好,因為我只是做了更多工作。但是在那時,我真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睡覺沒有幫助;運動也是。我去按摩和

做臉一次,它們很舒服,但是效果出奇短暫。閱讀算有助益,但是我感興趣的讀物大部分與政治相關,反而使我繞回令自己精疲力竭的主題中。 我十一月時的感受也不是第一次。好幾個月以來,每當我想到要去睡覺,就會為了從沙發走到床邊的那幾步感到驚慌。度假一點都無法激起我的興趣,或者更精確地說,度假只是我待辦事項中的其中一項。我同時怨恨又渴求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但是當我從紐約搬到蒙大拿州後,我拒絕花時間去真正結識新朋友。我感到麻痺、無動於衷……像顆完全洩了氣的皮球。 事後證明,我當時絕對是荒謬地百分之百燃燒殆盡了,但是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因為我感覺到的倦怠狀態與我聽過的描述不符。沒有戲劇化地熄火、沒有崩潰、沒有在

海灘或孤立的小屋中逐漸恢復。我以為倦怠像是得了感冒,你會從中恢復,這就是為什麼我完全判斷錯誤的原因。我就像是一堆灰燼,悶燒了好幾個月。

涉及政治立場/或集體認同的網路互動探討

為了解決ig被封鎖小帳的問題,作者蔡侑葶 這樣論述:

網路社群PTT的政治參與常再現於立場檢核、身分認同等容易引起爭議性的互動模式產生獵巫的相關討論。鑑於此,本文首先釐清獵巫對社群政治討論的意義,並擷取其引申意──針對那些不同、不受歡迎的觀點發起的集體行動來探討涉及政治立場/或集體認同的網路互動對政治討論的影響性。實際應用獵巫觀點分析疫情期間兩起事件「范瑋琪口罩失言」、「敦睦艦隊群聚感染」的相關貼文。本文發現,言談中界定的「我們──集體」與「他們──當事者」的二元對立論述秩序再現了鄉民對於政治關係的想像,互動間未經證實的指涉 常能伴隨言談潛藏的政治意涵或爭議性事實的關聯敘述衍生不同的政治參與形式。其中在「范瑋琪口罩失言」事件,喚起了台灣特殊政治

脈絡下集體對中國因素的焦慮,呈現較多爭議性、情緒性等敵我衝突的斷言式結論;但細部檢視相關留言發現,參與者若能提供較具建設性的觀點仍可有效地開啟群眾公開辯論形成有意義的政治討論。而在「敦睦艦隊群聚感染」事件,則反映大眾素日裡較難觸及國防、軍人等有關議題,並多半依循大眾媒體界定的報導乃至相關「過來人」 當兵的經驗分享,建構對當事者的認知與事件的理解,在互動上呈現較多起鬨、惡搞的狂歡節文化 。此外本文亦針對兩起議題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提出社群上較理想的政治互動,多半的受訪者提及多元的認同,連結至國家集體意識的想像乃至從自身成長背景的角度看待事件,呈現不同立場間相當分歧多樣的政治意見反映出中國因素對台灣

社群的影響性 。 這樣的焦慮情緒雖有助於台灣意識的興起,但在情感認同下也有更難辨明議題真偽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