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迪帕克‧拉文德蘭寫的 無痛思維:來自英國疼痛醫學權威,應對慢性疼痛的全新方式 和飛松省三的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顯影劑引起之不良反應 - 新北市藥師公會也說明:... 的不良反應以嚴重度來分,輕微者症狀為潮紅、噁心、嘔吐、頭痛、注射 ... 顯影劑發生之副作用一般都是較輕微,但一旦發生過敏性反應時,往往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傳統醫藥研究所 陳方佩所指導 賴冠宏的 評估顱底小腦橋腦角手術後遺症的針刺療效 (2019),提出mri副作用頭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顱底腫瘤、小腦橋腦角腫瘤、神經外科手術、後遺症、中醫學、針灸、顏面神經麻痺、疼痛緩解、生活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吳肇卿、王署君所指導 賴冠霖的 利用多模神經影像技術解析慢性偏頭痛之病生理機轉 (2019),提出因為有 慢性偏頭痛、體素型態學分析、表面形態學分析、靜息態腦功能連結網絡、磁振質譜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mri副作用頭痛的解答。

最後網站施打AZ疫苗發生血栓,引發全球人的關心與警覺! - 啟新健康 ...則補充:歐洲藥品管理局最新承認,血栓與AZ疫苗有關,應將血栓列入罕見副作用,但強調機率很 ... 「頭痛」是腦靜脈竇栓塞最初的症狀,從頭痛、視力模糊即昏厥,可以迅速惡化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ri副作用頭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痛思維:來自英國疼痛醫學權威,應對慢性疼痛的全新方式

為了解決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作者迪帕克‧拉文德蘭 這樣論述:

打破400年來醫界對疼痛的片面理解 完整傳授連醫學院也沒告訴醫師的疼痛管理新方法 全人角度多管齊下,幫你找回無痛生活   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令你更抓狂! 吃藥沒有效、成因找不到,為什麼慢性疼痛治不好? 你不知道的是,疼痛,比你想得更複雜……   「決定成敗的,不是目標,而是系統。」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作者     ▍實踐出真知,英國疼痛醫學權威的解痛新招!   據統計,全世界逾15億人患有無法診斷的疼痛,終日為慢性疼痛所苦。由世界衛生組織頒行、2022年正式生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首次將慢性疼痛獨立視為一種症狀,顯見其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全球健康問題。

    擁有20年疼痛醫療臨床經驗的拉文德蘭醫師,將他的專業轉化為這本開創性的指南。他在書中指出,每個人的疼痛症狀都是獨特且個人化的,需要以整體、全面的方式看待慢性疼痛,並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時考慮在內。他提供了7大方法多管齊下的方式,幫助讀者有效克服慢性疼痛問題:     ☆藥物Medication   ☆介入措施Intervention   ☆神經科學與壓力管理Neuroscience and stress management   ☆飲食/營養Diet/nutrition   ☆睡眠Sleep   ☆運動與動作Exercise and movement   ☆身心療法Therapies

of the mind and body     ▍英美高達96%的醫學院,沒有疼痛專門必修課程!   根據紐西蘭公衛學者研究,全球各大洲383所醫學院,在歐洲有近80%、英美高達96%的醫學院,沒有疼痛相關的專門必修課程;許多學校傳授給醫學生的疼痛觀念,仍停留在數十年前的研究結果,延續著400年前笛卡兒時代所流傳下來的疼痛迷思,以為疼痛必然出於某個身體結構的問題,而疼痛的信號會沿著預定的痛覺神經傳到大腦,由腦部某一區域來做處理。於是乎,傳統上對於疼痛的處理方式,就只剩下阻斷神經訊號的藥物,以及無止盡的手術(介入措施)。     最新研究已經指出,疼痛訊號的傳遞並非經由單一路徑,大腦中許多部

位也都會參與痛覺的處理;很多時候,疼痛也並非是身體結構的問題。面對難纏的慢性疼痛,我們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一套新的觀念、新的方法。     ▍寫給每一個「痛痛人」的疼痛管理完全指南!   本書挑戰了現代醫學的當前方法與傳統的身心二元思維,帶給讀者手術與鴉片類止痛藥物以外的替代方案,以及可幫助每位慢性疼痛患者發展「無痛思維」的完整策略和工具。書中收錄多項飲食、睡眠、運動和壓力等檢測,帶領讀者:     •發現疼痛發作時,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內部是如何運作   •了解如何改變你對疼痛的感知和應對方式   •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最佳疼痛管理計劃     透過經科學驗證的技巧和鼓舞人心的

案例研究,本書將引領你徹底透視自身疼痛成因,進而找到有效緩解痛感的方法,而無需依賴可能成癮的藥物,或者是高風險的手術,從此改變你的生活,再也不當「痛痛人」!      【適讀對象】   ✓ 長年為慢性疼痛困擾者。   ✓ 做過許多檢查與治療,卻始終找不出疼痛成因者。   ✓ 關注疼痛醫療領域最新發展者。      【關於疼痛,你所不知道的事!】   ○感覺疼痛,不代表身體部位受傷了或有問題。許多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原因並不在於關節、肌肉或筋膜,而在於飲食、睡眠與身心的失衡。   ○疼痛的信號,並非只經由單一路徑傳到大腦,也不是由大腦單一部位進行處理,大腦中許多部位都會參與到對於有害信號/傷害覺的

解讀。   ○疼痛可以分為四大種類:1.傷害性疼痛、2.可塑性疼痛、3.神經病變痛、4.綜合疼痛。止痛藥通常只對傷害性疼痛有明顯效果,其他種類疼痛則須搭配其他治療或生活與身心上的調整。   ○比起止痛藥,你對疼痛的正確理解,可能為你帶來更好的緩解效果與更低的副作用。   ○手術並不是疼痛問題的終極解方,有時你需要的只是一個安慰性的儀式。研究顯示,下背部、膝蓋、肩膀及網球肘等部位疼痛問題,進行實際手術與安慰手術的兩組患者,同樣都獲得了五成以上的改善。   ○動手術前你需要思考的四件事:手術的「好處」、「風險」、「替代選項」,以及「如果不動手術呢?」   ○別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運動,缺乏身體活動是

現代人健康狀況不佳的四大原因之一。在專業協助下適度活動身體,有助你克服慢性疼痛問題。   ○科技日新月異,虛擬實境不只能構築元宇宙,也能運用在急性與慢性疼痛的緩解(焦點轉移),並培養你對疼痛的正確認知。   ○新冠疫情下帶來的生活壓力、甚至新冠肺炎本身,都可能使你的身心更脆弱,更容易遭遇疼痛問題。建立良好飲食睡眠習慣、正確心態與疼痛管理計畫,會讓你在對抗慢性疼痛的馬拉松裡,跑得更輕鬆自在!   無痛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   黃如玉/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蔡士傑 Janus Tsai/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 亞洲區講師   HUNTER/物理治

療師     這是一本慢性疼痛患者與健康照護從業人員都應該好好閱讀的書,它將能夠協助你透過最新的疼痛科學觀點,反轉過去對於疼痛的迷思,以更全面且有效益的方式來改善及管理疼痛。──蔡士傑 Janus Tsai/Pain Care U 疼痛照護瑜珈 亞洲區講師     疼痛看似簡單,但背後機制卻非常的複雜,至今醫學對於疼痛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瞭解。一個人經MRI看到韌帶撕裂、椎間盤突出,很高機率完全沒有疼痛感。一個韌帶、椎間盤健康的人,卻可能有椎心刺骨的疼痛。這本書對於疼痛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看完之後絕對會讓你對於疼痛有不一樣的想法。──HUNTER/物理治療師

評估顱底小腦橋腦角手術後遺症的針刺療效

為了解決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作者賴冠宏 這樣論述:

顱底腫瘤是一種在顱腔後方幾個顱底區域生長的腫瘤,發病率為每年每100,000人中2至18人;男性和女性在顱底腫瘤的發病率存在比例差異。小腦橋腦角(CPA)腫瘤是顱底後部常見的腫瘤類型,佔顱底腫瘤的5-10%,一些不同的顱底腫瘤會在小腦橋腦角中生長。當腫瘤長到足以給大腦施加壓力時,可能會引起某些症狀,給生活帶來不便,甚至危及生命。小腦橋腦角腫瘤的常見治療方法是神經外科開顱手術,但是,手術後腦部可能會因血腫而受傷,所使用的器械與腦部接觸後不可避免地仍會出現輕度和重度神經損傷的後遺症,例如顏面神經麻痺、頭痛、耳鳴、聽力喪失、運動障礙(共濟失調)等。 對於這些後遺症,使用具有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對手術

後的患者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然而對於這些症狀,傳統中醫學(TCM)在研究文獻中多次提到其副作用低,尤其是針灸。針灸對人的神經系統有獨到的作用,根據當代科學認知,針灸主要是通過消除血瘀、疏通經絡、強身健體來改善症狀。然而,針刺(Acupuncture)對於術後之後遺症效果目前尚無文獻發表。 於是,在這項研究中以非隨機對照試驗(n-RCT)的方式,將小腦橋腦角腫瘤手術後受試者分為實驗組(針刺組)與對照組(非針刺組),每組16人。受試者使用兩種測量表(House-Brackman評分量表和視覺模擬量表)和兩份問卷(FACT-G和WHOQOL-BREF台灣版),評估針刺對

術後神經損傷、疼痛和生活品質的益處。其結果是: House-Brackman評分表在實驗組第8周的測量分數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為了解決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作者飛松省三 這樣論述: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老是忘東忘西?無法馬上想起別人的名字?   連昨天晚上吃過什麼,都想不起來?   哪怕你活到100歲,倘若沒有健康的頭腦,仍是枉然。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就必須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退化。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沒有辦法預防大腦老化?其實是有方法的!   有一種劃時代的方法,不需要吃藥或任何醫療器具,就可以抑制大腦老化,活化大腦,使大腦保持年輕活力。   隨著年紀增長,大腦逐漸老化,然而現代人頻繁使用智慧手機、飲食習慣不良、生活作息紊亂,以及運動

量不足,導致大腦提前在四十歲開始老化。當科技不斷延長人類的壽命,大腦如何常保健康以支持百歲人生,成為重要議題。   透過十五個生活習慣的養成,就可以預防大腦退化,常保年輕。這十五個方法是作者根據長年的腦神經專業觀察,認為有效的,不需要全部執行,甚至僅是實踐其一,都可以得到好處。     十五個活化大腦的好習慣:   1.使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使用非慣用手(雙手一起用無效果),能夠刺激大腦平常很少使用的部位,達到活化的作用。   2.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運動的時候,搭配喊著「1、2」「1、2」(在心中默喊也可以),對於活化大腦有功效。   3.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身體部

位與大腦區塊有所對應,刺激拇指和食指以外的其他指尖,可以活化大腦較少使用的區塊。   4.學習樂器   學樂器可以刺激指尖,隨著固定節奏運動,增強大腦的神經網絡。   5.手寫筆記   手寫的動作可以刺激指尖和大腦相關區域,更可以強化記憶,對於習慣使用電腦的現代人尤為重要。   6.利用詩句鍛鍊「聯想記憶」   練習寫詩,可以運用聯想記憶,刺激大腦「銘記→維持→回憶」的記憶程序。   7.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養成「自己動手做」(DIY)的習慣,進行修繕、改造、製造等工作,可以同時鍛鍊程序記憶和工作記憶,活化大腦。   8.盡量避免義務感   帶著義務感做事情,容易產生壓力,引發焦躁

、睡眠障礙等不良影響。多曬太陽可促進血清素分泌,保持正面思考和愉快心情,對大腦很有幫助。   9.做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運動可刺激大腦血液循環、抑制認知功能下降、增加海馬迴體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藥物以外對失智症狀緩解有用的方法。其中以有氧運動效果最佳。   10.實行「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可以說是大腦的糖尿病,因此控制血糖,攝取充足的魚、蔬菜、水果、大豆,以及海藻、堅果,對於預防失智、維持認知功能,非常重要。   11.提升工作效率   透過選擇和集中做事,提升工作效率,可節省大腦的能量消耗。   12.使用手機和螢幕要有時間限制   影像對大腦與自

律神經影響甚鉅,日本甚至發生觀看影響處理不佳的《神奇寶貝》動畫,致使觀眾集體引發癲癇的真實事件。大腦受影響刺激的副作用不可不甚,無論光線是否明亮、觀看距離是否足夠,都必須限制觀看時間。   13.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   人體生理時鐘配合二十四小時運行,每天養成固定時間在晨光中甦醒,配合晝夜節律規律地生活,可維持大腦健康。   14.鍛鍊空間認知   失智症的一個表現就是失去空間感,容易迷路。鍛鍊空間認知可活化腦內導覽系統,預防失智。進行3D遊戲或模擬駕駛、飛行等遊戲,可鍛鍊空間認知。   15.練習正念活化大腦   處於安靜狀態的大腦也在持續工作,因此練習正念,可以活化處於基礎狀態的大

腦網絡。 作者簡介 飛松省三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經生理學教授。   1973年鹿兒島拉・撒魯高中畢業   1979年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   1983年九州大學醫學部腦神經內科助教   1985年得到醫學博士(九州大學)、芝加哥・洛優拉大學神經内科客座研究員   1987年九州大學醫學院腦研生理助教   1991年同校腦研臨床神經生理講師   1999年起,任職於同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神經生理學教授至今   因對不可思議的人腦很有興趣,故開始研究腦波、誘發式腦波、腦磁波圖像等最尖端科技的計測裝置,以期更了解腦神經波組織的構造;也和心理學和工學等其他領域合作,進行大

腦的研究工作,以便對病情診斷的預防和治療有所助益。可說是臨床腦波研究的第一人。   著有《注意「腦波判讀導航」》、《現在開始!神經傳導、肌電圖導航》、《床邊之臨床神經生理學》等、並於英語的專門雜誌,刊載論文逾160篇。曾任醫學研究院副研究院長(2006年~2014年)、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科長(2013年~2014年)。日本臨床神經生理學會理事長(2013年~2017年)。國際複合醫學會理事長、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理事、日本癲癇病學會理事、日本神精學會代議員。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民間故事研究,最後在出版這個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曾任好時

年出版社翻譯兼編輯,英文漢聲雜誌社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部副總編輯,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部主任,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經理。 推薦文  養成好習慣,失智不來亂  ◎  白明奇 前言 第一個習慣  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使用「非慣用手」,活化大腦 第二個習慣  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得到靈感 幫助提升自我節奏感的方法 依照「1、2」的節拍走路 第三個習慣  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診測嬰兒的發展部位 大腦和手指活動的關係 只要活動手指,就能刺激腦部很大區塊 盡量使用平常少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第四

個習慣  玩樂器--五十歲再學也不遲 為什麼年紀大了學樂器,學得比年輕人慢? 反覆使用指尖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個習慣  盡量用手寫筆記 手寫的功效 日本人和歐美人,大腦工作的地方不同? 馬上就能活化大腦的方法 第六個習慣  利用俳句和川柳,鍛鍊「連想記憶」 記憶的機制 當我們忘記東西時,腦子裡發生什麼事?  俳句的連想遊戲 第七個習慣  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身體記憶」對大腦的功效 不輸給失智症,靠身體維持記憶的「程序記憶」  組合數種資訊,解決問題。也一起鍛鍊「工作記憶」的方法 第八個習慣  盡量避免義務感 面對刺激產生企圖恢復原狀的「防禦反應」 增加控制壓力的腦內物質「血清素」的

方法 還有一個增加「血清素」的方法 第九個習慣  每週做三次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經學會認證,不用吃藥即可緩解失智症的方法 每天走路不到四百公尺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度提高至兩倍以上 有氧運動使你的海馬迴年輕一到兩歲 「大腦訓練」沒有效? 大腦喜歡的運動時間、強度和方法 第十個習慣  腦科學家也實行的「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是腦部的糖尿病 阿茲海默症和胰島素有很深的關係 控制血糖,以「醣化血色素平均值7.0以下」為目標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也認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食物 第十一個習慣 磨磨蹭蹭做不了事 選擇和集中 大腦「注意」的兩種機制 利用「一日間行程」,節省大腦消耗能量 第十

二個習慣  決定用手機的時間 映像對大腦的影響 「口袋怪獸震撼」事件 從映像發現引起痙攣的真相 大腦和腦內視覺區的關係,與痙攣發作的機制 不管距離畫面多遠、光線多明亮,大腦仍受畫面的刺激,因此要有「時間」限制 第十三個習慣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起床 大腦有「兩個時鐘」 大腦能正確的檢測出時間資訊 藍光會讓規律錯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起床,調整規律 第十四個習慣  大腦喜歡迷宮 為何罹患失智症的人會迷路? 鍛鍊空間認知 第十五個習慣  靠「心靈」體操鍛鍊頭腦 即使處於安靜狀態,頭腦仍持續工作 當大腦處於怠速狀態,可以用正念(mindfulness)活化大腦   結語 專文推薦 養成好

習慣,失智不來亂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也許是作者和我都是對認知障礙有著特別興趣的神經科醫師的緣故,飛松省三醫師寫的這本「大腦永保年輕的15個習慣」感覺就好像是我寫的一樣。連我在日本東北大學進修時、指導教授山鳥重醫師在送我的書內頁題的「持續就是力量」都出現在本書中,「持續就是力量」成為我日後做事的座右銘。   說也奇怪,本書提到的這15個好習慣好像也是我的習慣,尤其看到「用手寫筆記」這一條,真是會心一笑。當年我是少數用鋼筆寫病歷的醫師,還影響不少學生如法泡製,想不到後來病歷電子化,當時買了好幾小箱鋼筆墨水到現在還沒寫完呢!還有一件事,當時看到我用手寫筆記的學生

,出國都會順便幫我帶回幾本Mead的筆記本,如今回想,仍然有受感動的溫暖。   2017年夏天,英國老牌醫學雜誌Lancet出版單行本說明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因子,文中提到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原因有65%是屬於先天,意即生下來就已經決定;35%屬於後天,也就是說有機會延後失智的發生或趨緩惡化,例如重視早年教育,關心聽障,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不要孤獨,務必戒菸,遠離憂鬱和肥胖等等,這個部分多半與慢性病與生活習慣有關。曾有名人說過:命好不如運好,運好不如習慣好。把這句話套用在失智症,也相當適用。   我和本書作者一樣都是神經科醫師,也持續診療認知功能障礙病人及研究此議題將近三十年,累積許多經驗與感

想想要告訴讀者。在高齡化社會的當下,抗老神丹一直是很多人的期待,但是活到100歲卻是滿腦妄想、整天不快樂、步履蹣跚、全天需要被照顧,那又有何意義呢?我覺得好的修養、好的禮儀、好的生活習慣和幽默感,也是很重要的,這可以帶來優雅的老年。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這本書讀來很親切,內容多有科學根據,讀者一定會和我一樣喜歡,尤其養成這幾個習慣並不困難,如果你已經有一些,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完全沒有,就開始吧! 前言     「最近會不會容易忘東忘西?」   「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   「忘了昨天晚上吃過什麼?」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

,那就得注意囉!   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   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老。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   不、不可以!   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絕不能死心放棄。   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與其說是抑制大腦老化,不如說是促進大腦活化,使其保持青春。   這個劃時代的神奇方法,不用特別的藥物,也不用任何醫療器材。   只要改變你每天的行為和習慣。   同時這些方法非常簡單,任何人都做得到。   在這本書中,我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為何養成十五個習慣,就能預防大腦老化、保持年輕。這些習慣對於活化大

腦有何助益,並舉出腦科學的證據,幫助大家了解。     不好意思,現在才做自我介紹。我目前在九州大學醫學院研究所當教授,專攻臨床神經生理學。   1979年3月我從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日本才剛開始導入臨床的腦CT(斷層掃描)檢查,還沒有開始做MRI(核磁共振顯影)檢查。   從尚無現在「可見顱內」的技術年代,我便矢志成為腦神經內科醫生。   所謂腦神經內科,是指治療大腦、脊髓、神經、肌肉等疾病的內科。雖然掌管的疾病範疇很廣,主要是頭痛、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等。   1980年代所謂的腦部機能檢查,流行做腦波或誘發式腦波檢查。我也開始利用這些方法,研

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癲癇症。   進入1990年之後,日本將檢測腦部極微弱磁場的腦磁波圖應用於臨床,以及將腦部血液流動反應視覺化的MRI,不用開顱就可以「看見腦部、檢測腦部、了解腦部」。之後還研發出,從顱外刺激腦部的磁力刺激法,以及透過直、交流電的電流刺激法,可以暫時「調整腦部功能」。   像這樣,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窺見大腦」的方法也越來越完備。   儘管如此,事實上人腦的機能非常複雜,連腦科學也無法完全探其究竟。   另外,我們腦部的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了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的生命即將迎接百歲,如何讓耗費如此龐大能量的腦部保持年輕,成

為我們的課題。   現代的我們,不管食物、電腦、智慧型手機以及運動量,都跟以往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大腦的負擔也隨之產生變化。如何減輕腦部負擔,提高耐久性呢?   上健身房可以鍛鍊身體,卻無法鍛鍊大腦。   我們該怎樣鍛鍊大腦?   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花點力氣就行啦!   身為腦科學專家的我,想在這本書中教大家,怎樣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即使活到一百歲,大腦依舊年輕。   和其他腦科學的書籍不同,這本書的內容綜合了我本身的實際體驗、在國際英語雜誌上刊載的研究結果、以及目前確知的腦部相關科學知識,因此非常值得信賴!   書中介紹的十五種習慣,各位不必全部實踐。   你在閱讀本書時,只要感

到某個項目「有道理」,予以實踐,應該就可以感受到效果了。   除了書中刊載的十五個習慣,我還寫了未公開的第十六個習慣。假如讀者有興趣,請參考本書最後一頁,就可以取得。   假如本書能夠幫助各位健康快樂地活到一百歲,應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九州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所臨床神經生理學飛松省三 第一個習慣   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可能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們「拿筷子時,哪隻手比較順,就是慣用手」的關係吧。 你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呢?據說大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右撇子。 到底為什麼會有「慣用手」呢? 其實所謂慣用手,這個概念是人類特有的。像貓、狗,或者黑猩猩

、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沒有慣用手。 為何只有人類才有慣用手? 這一點跟我們的大腦有很深的關係。依據近年的研究,我們相信,大腦的非對稱性應該與其相關。也就是,有理論認為「左腦司語言,因此掌管右手寫字」。 依照我們的意志行動,稱為「隨意運動」。接受大腦皮質上運動中樞的刺激,肌肉因應某種目的而收縮,做出有意識的運動。 由於能隨意運動,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還有臉部肌肉、眼睛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可以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由活動。 如此不只達成按照自我意圖行動的目的;更能依據說話、表情等表現,成為社會生活時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隨意運動首先要賦予動機。好比酷暑時,待在房裡感到悶熱

,任何人都會想開冷氣,讓房間變涼吧。 那麼,大腦是怎麼執行這一連串的指令呢? 首先,透過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炎熱,並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的感覺中樞,使大腦知道天氣熱。 由於感到熱,為了打開冷氣,我們必須決定靈活、且有效率地活動手部的順序。在大腦的額葉有一個叫「運動輔助區」的地方, 完成運動的程序。 首先運動輔助區對一個叫「初級運動區」的地方下指令,初級運動區忠實地將指令傳遞給脊髓的運動神經。結果我們便伸出手,拿起遙控器,按下開關按鍵。冷氣機開始運作,不久,屋裡便涼快了。 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氣溫變化,將「真舒服」、「還是很熱」、「太冷」之類訊息傳回大腦,大腦再來決定,是否要改變冷氣機設定

的溫度。 像這樣,大腦使用廣泛的網路,讓我們為了某個目的,做出適當的動作。 當我們要寫字時,大腦怎麼運作呢? 有沒有寫錯字,字寫得好不好,這些資訊傳遞到視覺區。假如寫錯字,就會對手指下達新的運動指令,要求更正。 這時重要的是叫「前運動區」的地方。

利用多模神經影像技術解析慢性偏頭痛之病生理機轉

為了解決mri副作用頭痛的問題,作者賴冠霖 這樣論述:

背景偏頭痛是臨床相當常見的一種神經疾病,盛行率約是10-15%,其中有部分的患者會轉變成慢性偏頭痛(每月有超過15天的頭痛天數,且其中有8天以上是偏頭痛,盛行率約是2%)。此外,慢性偏頭痛因頻繁頭痛發作,約有一半病患(30-75%)同時合併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慢性偏頭痛之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清楚,且對於偏頭痛預防用藥之治療反應並不理想,除造成病人相當大的困擾(如慢性疼痛、藥物過度使用)外,對整個社會而言,也導致可觀的經濟損失,故此疾患乃目前國際頭痛研究重點方向之一。神經影像技術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由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分析患者腦部結構、功能性聯結網域、以及神經代謝物質濃度,釐清大腦各部位在慢性

偏頭痛致病機轉所扮演的角色,做為日後慢性偏頭痛治療藥物開發的基石。方法在本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多模神經影像技術,包含(1)全腦體素與表面形態學分析,(2)特定疼痛傳遞腦區節點之靜習態功能性連結網域分析,以及(3)腦中軸平面之二維磁振頻譜分析,以解構相關部位於慢性偏頭痛致病機轉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於上述基礎檢查完成後,我們亦針對此一病患族群,進行一項前瞻性、隨機分派、單盲之開放性藥物試驗,評估flunarizine相較於topiramate於慢性偏頭痛患者之預防性治療療效,旨在提供臨床使用此藥物時之相關實證。結果在結構影像上,全腦表面形態學分析則發現慢性偏頭痛無合併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患者,在雙側腦

島皮質、尾端額中迴、前運動迴、頂葉等疼痛訊息處理相關腦區之皮質厚度,較正常受試者降低,且右側腦島皮質厚度減少的程度與檢查前一個月的偏頭痛日數呈負相關。在功能性影像分析方面,我們發現視丘內的腹後內側核(負責傳遞顏面部位疼痛訊息的重要節點),其與體感覺皮質及視覺皮質之連結度,在全體偏頭痛患者有增強現象。而腦中軸平面之二維磁振頻譜分析則進一步發現,慢性偏頭痛無合併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患者,其腦部神經元活性物質 (NAA) 在雙側視丘與右側前扣帶迴較正常受試者為低,且右側視丘的NAA濃度降低與罹病時間有顯著相關性。再者,各腦區之間的NAA濃度相關連結性,在慢性偏頭痛患者明顯與正常受試者有異,說明該疾患影

響所及,不只侷限在視丘。另一方面,我們發現使用兩個月的flunarizine作為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預防治療,相較於使用topiramate,更能減少每月總頭痛日數、每月偏頭痛日數、每月使用急性藥物日數、以及每月使用急性藥物顆數。此外,使用flunarizine作為預防治療之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的50%改善率。兩種藥物皆有良好的耐受性,產生的副作用並無明顯差異。結論本研究發現慢性偏頭痛患者在疼痛傳遞路徑上,有著結構、功能與生化代謝上的改變,說明此一路徑在偏頭痛慢性化過程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部分變化與罹病時間有著顯著相關性,暗示即早治療或許可以減少疾病所引起的腦部變化。上述發現將可作為進一步發展

慢性偏頭痛的治療藥物的根基。最後,本研究亦提供了flunarizine用於慢性偏頭痛預防治療的臨床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