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 991 992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 武敬和、林正忠所指導 張加霖的 犬隻大腿與小腿於膝關節被動屈曲/伸展時皮膚表面標記點 軟組織移動誤差之量化研究 (2016),提出nb 991 992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犬隻步態分析、軟組織移動誤差、皮膚表面標記動作捕捉技術、以模型為基礎之追蹤定位技術、立體攝影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葉均蔚所指導 蔡坤佑的 高熵合金之高熵效應及緩慢擴散效應探討 (2013),提出因為有 高熵合金、高熵效應、緩慢擴散效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nb 991 992比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b 991 992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犬隻大腿與小腿於膝關節被動屈曲/伸展時皮膚表面標記點 軟組織移動誤差之量化研究

為了解決nb 991 992比較的問題,作者張加霖 這樣論述:

以皮膚表面標記為基礎的動作捕捉技術,目前已被應用於小動物臨床醫學領 域,如評估骨關節或神經性疾病導致的步態異常,或是用於評估手術介入後的治療 成效。然而此方法於應用上會受到皮膚以及軟組織與其下方骨骼於動物運動過程 中發生相對位移而產生誤差,此即為軟組織移動誤差。目前已有許多文獻深入探討 人類步態分析中動作捕捉技術的軟組織移動誤差,然而犬隻於這方面的研究仍十 分稀少。過去僅有兩篇文獻直接針對犬隻步態分析的軟組織移動誤差進行分析研 究,研究結果皆顯示軟組織移動誤差的存在,但研究方法受限於單平面研究與缺乏 精確的量化分析,而犬隻軟組織移動誤差的量化研究應藉由精準量測皮膚表面標 記點於三維空間中與其

下骨骼之相對位移。本研究旨在整合電腦斷層骨模型與 X 光透視攝影影像,對比傳統皮膚表面標記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所得到之結果,量化 犬隻於膝關節獨立屈曲/伸展時軟組織移動在三維空間中導致皮膚表面標記的位 置誤差與其趨勢。研究中使用以模型為基礎的影像追蹤與定位技術,透過電腦斷層 骨表面模型結合膝關節透視攝影影像,獲得股骨與脛腓骨於三維空間中之精確位 置,同時以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捕捉被動運動時皮膚表面標記之移動軌跡,最後藉 由校正裝置所獲得之轉移矩陣,即可進行系統空間座標轉換,進行兩系統之皮膚表 面標記位置差距比較。研究最終共納入 6 隻健康混種中大型成犬,結果顯示在犬 隻膝關節被動運動過程中,皮膚表

面標記相對於其下骨骼將出現明顯的位移,且與 膝關節屈曲角度並非呈現良好之線性關係。大腿肢段所得之平均軟組織移動誤差 為6.04 ± 0.61mm,顯著高於小腿的4.13±0.82mm(P=0.009)。大腿外側標記點 隨膝關節屈曲,往前側位移之誤差將趨於明顯。股骨外側上髁與內側上髁之標記點則隨膝關節屈曲,往後側位移之誤差更加明顯。大腿前側標記點為該肢段上誤差最 大的區域,且隨膝關節屈曲,往遠端位移之誤差更加顯著。小腿部分,以外側近端 標記點之軟組織移動誤差最大,且隨膝關節屈曲,往前側位移之誤差會更加顯著。 小腿前側及遠端標記點誤差之平均方均根值均小於 4 mm。本研究與過去人類下肢 軟組織移動

誤差之相關文獻得到類似的結果,以整體肢段而言,軟組織移動所造成 的誤差在大腿肢段上比小腿更明顯,推測可能與大腿豐富的軟組織覆蓋有關。而軟 組織移動誤差較大之區域位於大腿前側與小腿外側近端,約可達 8 mm。總結來說,本研究顯示在犬隻膝關節被動屈曲/伸展下,個別皮膚表面標記點 因軟組織移動導致的誤差在程度與方向上皆有所差異。基於此量化結果將可應用 於改善未來進行犬隻運動學量測時最佳皮膚表面標記組的選擇並提供標記點黏貼 的建議位置資訊,同時有助於犬隻軟組織移動誤差補償模型的發展,以期改善因軟 組織移動造成的關節與肢段運動學量測誤差,最終提高以皮膚表面標記為基礎的 動作捕捉技術在犬隻臨床步態分析應用

的精確性。

高熵合金之高熵效應及緩慢擴散效應探討

為了解決nb 991 992比較的問題,作者蔡坤佑 這樣論述:

高熵合金具有四個核心效應:高熵、嚴重晶格扭曲、緩慢擴散及雞尾酒效應,而本論文主旨在於探討高熵效應及緩慢擴散效應。由於高熵效應可促進固溶相的形成,但較大的混合焓及原子尺寸差會促進有序相的形成,為瞭解此一競爭,本研究設計兩個參數分析高熵合金的成份與相型態之間的關聯。其一為熱力學參數ε,代表合金中混合熵與混合焓之間的競爭關係;其二為拓樸學參數δ,代表合金中不同元素原子尺寸的差異。利用此二參數分析已知的高熵合金,結果發現可清楚界定出形成單純無序固溶相合金及生成有序相的條件。當δ較小,且混合熵的效應大於混合焓(即ε > 1.1)時,會傾向形成無序固溶相。當混合焓的效應大於混合熵(即ε < 1.1)時,

合金傾向生成有序中間相。而當δ超過簡單結構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合金即會生成結構較複雜的介金屬相。此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合金設計與開發的參考。此外,本研究藉由「擬二元擴散偶」實驗量測Co-Cr-Fe-Mn-Ni五元高熵合金中各元素的擴散參數,得到高熵合金緩慢擴散效應的直接證據。將各項擴散參數與其他FCC金屬比較,可發現隨著合金元數增加,各元素的擴散係數會隨之降低。而將各元素的活化能除以熔點標準化後,也可發現其值隨著合金元數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對這些趨勢提出理論解釋,採用準化學模型對晶格位能的差異幅度加以計算,結果發現高熵合金因主元素多,晶格屬全溶質晶格,晶格位能的差異幅度較大,因此具有許多位能相對較低

的晶格位置形成原子的陷阱,使擴散活化能提高,此一理論可說是高熵合金緩慢擴散效應的主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