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uveau synony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研究所 廖德裕所指導 李 帆的 鱊亞科(真骨下綱:鯉科)的分類 (2020),提出nouveau synony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鰟鮍魚、系統發生、胚胎發育、卵形、仔魚、繁殖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昆蟲學研究所 柯俊成、何琦琛所指導 廖治榮的 臺灣產植綏蟎科分類學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植綏蟎科、分類、背毛、重新描述的重點而找出了 nouveau synony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ouveau synony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鱊亞科(真骨下綱:鯉科)的分類

為了解決nouveau synonym的問題,作者李 帆 這樣論述:

本文回顧統計了鯉科鱊亞科下所有129個已定種和10餘個屬,根據文獻和標本形態數據的比對,初步確認77個有效種和6個有效屬(鱊屬Acheilognathus, 副田中鰟鮍屬Paratanakia, 擬鰟鮍屬Pseudorhodeus, 鰟鮍屬Rhodeus, 華鰟鮍屬Sinorhodeus和田中鰟鮍屬Tanakia)。以往分子系統學已確認鱊亞科包含兩大演化支:Acheilognathus演化支和Tanakia-Rhodeus演化支。本研究採用6個核基因和1個粒線體基因序列的構樹分析,進一步揭示Tanakia-Rhodeus演化支可分為6個次演化支(Paratanakia, Pseudorhod

eus, Rhodeus, Sinorhodeus和Tanakia 5個演化支,以及1個未定名的演化支),首次以較高的支持度確認Rhodeus屬爲單系、Tanakia屬爲並系、Acheilognathus屬爲多系。本研究參考以往關於鱊亞科繁殖生物學和胚胎發育方面的報導,對卵形、卵的大小、仔魚形態、輸卵管長度、繁殖期等繁殖生物學性狀進行了比較,並將其應用到分類研究中。基於充分的形態比對和分子系統學分析,本研究期間共發表1個新屬 (華鰟鮍)和4個新種(藍吻鰟鮍、黃腹鰟鮍、黑背鰟鮍和細鱗華鰟鮍)。本研究同時修正了鱊亞科的屬級分類系統,完善了鰟鮍屬的形態分類,並討論了鱊亞科魚類演化的要素。

臺灣產植綏蟎科分類學研究

為了解決nouveau synonym的問題,作者廖治榮 這樣論述:

植綏蟎科 (捕植蟎) (Phytoseiidae),是世界聞名的蟎類之一,已經紀錄超過 2,700 種。部分種類是生物防治時常被以應用的捕食性天敵,在田間能能捕食植食性的微小害蟲,如葉蟎、節蟎及小型昆蟲,對於農業生態系提供重要的貢獻。為了能妥善的應用植綏蟎,基礎的分類學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錯誤的鑑定將使得非標的之天敵被釋放於田間,無法確實偵測田間天敵與害蟲之密度,掌握施用時機,甚至在新天敵的開發上均將造成問題。臺灣地區自 1970 年代開始,由曾義雄與數位蟎類學家在植綏蟎分類上有重大的貢獻,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記錄 53 種。然而往昔研究有些許問題亟需解決:1. 調查多侷限於農地或郊區。2. 大部

份研究只描述雌成蟎。3. 往昔的描述與繪圖與現行分類方式不同。4. 所有曾義雄的採集標本包括模式標本已遺失。5. 許多種類僅有形態描述,缺少基礎生物學資訊,在本土天敵的篩選上造成困難。本研究將針對臺灣地區與鄰近島嶼之植綏蟎科進行完整的分類學與外部形態回顧。從 2009 至 2019 逾 10 年間,共採集超過 2,500 樣本與超過 20,000 個蟎類個體。本研究將針對臺灣產植綏蟎科進行完整重新描述,已發表 5 新種 5新紀錄種,總共包含三亞科、14 屬、62 種。提供形態描述、繪圖,並增加寄主植物、食性等資訊。此外將針對以下五點進行討論:1. 臺灣產植綏蟎多樣性。2. 曾氏標本的謎團。3.

額外增加的形態特徵對於本類群分類之探討。4. 是否仍有其他有潛力之捕食性天敵。5. 蟎類標本製作技術探討。本研究預期將可充實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更能對未來植綏蟎之應用提供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