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teManne寫的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和Dr.Right的 法學英文核心字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契約成立與契約拘束力——新交易環境中契約成立制度適用研究也說明:本文主要對新交易環境與交易形態中契約成立的傳統法律制度之適用以及方法之轉變進行探討。 ... 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the parties have an intention to contract.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高點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歐慶賢所指導 余又芪的 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漁業利用協調之研究 (2021),提出parties中文法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遊憩活動、龍洞灣、水域遊憩管理、潛水活動、娛樂漁業、沿岸漁業。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王潔媛所指導 林資靜的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歷程 (2021),提出因為有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外籍家庭看護工、決策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parties中文法律的解答。

最後網站Join - Facebook則補充:法律 新幹線 · May 12, 2020 at 11:30 PM ·. 【每日法學英文】. party /ˈpɑːr.t̬i/ (n.)當事人,一方,政黨,集會. ➤party in lawsuitl 訴訟當事人➤party in power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arties中文法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為了解決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作者KateManne 這樣論述: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

法律系特聘教授)、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

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

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

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裡,曼恩則將其論點持續延伸,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

為一種「資格感」。她進一步拋出問題,探究這份「資格感/理所當然的權利」的內涵:相對女性,男性有哪些資格?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取用了什麼?它們如何反映在個人與集體的行為和現象之上? 與此相關的問題也包括: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 ■   為何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加細緻地說明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社會裡,為何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

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我加入。」──凱特‧曼恩

「作為一個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如果妳╱你覺得曼恩的《不只是厭女》讀起來概念有點抽象,不易理解;那麼,閱讀曼恩這本三年後出版的《厭女的資格》,一定可以獲得很大的滿足。雖然《不只是厭女》和《厭女的資格》這兩書的內容高度關聯且具連動性,但《厭女的資格》可說是《不只是厭女》的大眾簡易版,不但把《不只是厭女》裡艱澀的哲學論證和術語完全拋到一旁,而且《厭女的資格》的每一章(都代表著一個厭女現象),曼恩皆運用大量豐富的新聞或身邊的社會案例,讓讀者每一章讀起來都欲罷不能、想一口氣讀完。」──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 ╱╱╱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享

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

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

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

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女人的

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

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漁業利用協調之研究

為了解決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作者余又芪 這樣論述:

沿岸海域利用日趨多元化,海洋遊憩活動發展正方興未艾,自然與長期在此捕魚的沿岸漁業產生衝突,基於國民均可利用海洋的原則,先來後到互相尊重下方可善用海洋。本研究針對東北角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之用海衝突及其因應解決之道進行剖析,並參考日本之作法,最後提出具體建議。結果盼能對雙方之持續發展有所貢獻。研究結果摘下如下:一、龍洞灣是天然港灣,擁有很好的海洋生態環境與地理特性,故水域遊憩活動眾多,亦是離北部最近的潛水熱點,假日人滿為患。二、水域遊憩管理辦法對於潛水活動之相關必備條件與要求,對於潛水者及載客之船長或駕駛人均有明文規定,重點在於強調保障潛水者之安全。三、龍洞灣附近漁業資源豐富,主要漁業有底

延繩釣,棒受網,流刺網與一支釣,其漁業在貢寮地區僅次於澳底漁港,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四、日本沿岸海域利用之沿革由早期的純為漁業利用,直到1980年代開始至近年來逐漸加入了娛樂漁業(遊漁)、海洋遊憩活動、離岸風電等,沿岸帶的綜合管理與利用者之間協調和諧利用亦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此種發展過程與台灣類似。五、海洋遊憩活動與漁業及娛樂漁業之糾葛問題有(一)漁業:妨害漁業、妨害航行、破壞漁具漁網。(二)海洋遊憩活動:妨害練習、妨害競賽、限制活動區域、接觸漁具漁網。(三)娛樂漁業:妨害釣具、破壞釣具、妨害航行、魚類逃脫。六、日本有關潛水活動與漁業之協調重點為:1.潛水協會與漁會簽訂協定約束雙方

之權利義務、2.指定潛水區域、3.限制潛水時間與期間、4.設置告示牌與重視環保等。七、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的衝突主要分為空間與資源上之衝突,其中空間利用的衝突為活動範圍與規避航道之衝突;資源利用的衝突為棲地環境之破壞與海洋生物資源之競合。八、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衝突之因應對策: (一)成立雙方協商機制與管理機制、(二)漁港朝多元利用、(三)加強安全與環保宣導並落實違規取締、(四)航道範圍加浮球標誌。關鍵字:海洋遊憩活動、龍洞灣、水域遊憩管理、潛水活動、娛樂漁業、沿岸漁業

法學英文核心字彙

為了解決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作者Dr.Right 這樣論述:

  法學英文,畢竟仍是英文,要先能看懂單字,才能對背後的法律概念進行剖析,進而選出正確的答案。但要能記得快、記得好、記得久,不能只是英文單字的排排列,還得要輔以英美法的背景知識才可。因此,作者針對坊間書籍的不足之處,以讀者角度出發,首創「英文為體、法學為用」的法學英文工具書。而在往年司法官、律師一試的試題中即可印證本書高頻命中的狀況。本次改版,納入司、律最新的法學英文考題,並附中譯,希望能讓讀者享受一下先賭為快之感,也希望讀者能從中瞭解考題的變化與發展。 本書特色   1.配合國考命題大綱,選錄憲法、契約、侵權、刑法、民訴、刑訴、公司及證交等八個科目的核心英文字彙,並採

用與坊間高中大學之英文單字書的編排方式,使讀者在學習英文之初,不必擔心落入艱澀的法律泥沼。   2.編排上先放英文,再放中譯,同時附上音標及詞類變化,省去查找字典的時間,並增加讀者對英文單字的熟悉度。   3.用釋義聯想方式串聯相關用語,讓讀者自然而然擴大單字圈。   4.本書所有的例句,均與法律英文有關,使讀者可以立即瞭解單字的應用,輕鬆培養閱讀理解力。   5.採口袋書型工具書設計,方便隨時記憶學習。   6.獨創「作者隨筆」,以輕鬆的口吻、淺顯的說明帶出法律觀念,使讀者可以拓深、奠基英美法學背景知識。   7.補充法律拉丁文和法學名言,讓讀者在寫作時能更顯深度,得心應手。

  8.讀者的母語是中文,在說英文時,還是免不了會先用中文思考,所以對於一般常卡住的中譯英常用法律字詞,在本書「英語補給站」補充,多練習後,中譯英時將會自然流暢。   9.各章末之考古題,逐題加以翻譯,讓讀者自行學習,鑑古知今,熟悉命題趨勢。   10.每一個主題均設計一個圖示,統合該主題所有單字,一目瞭然,讓單字生動活潑地律動起來,活記活用本書的核心字彙,也方便考場快速複習記憶。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歷程

為了解決parties中文法律的問題,作者林資靜 這樣論述:

臺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上升,在疾病與老化的雙重影響下,日常生活仰賴他人提供照顧,然家庭照顧者無法長期回應此密集性需求,選擇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協助分擔家內照顧成為首要選擇。本研究即探討失能長者之家庭照顧者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過程與動機,採取質化研究,以半結構問卷進行訪談,訪談宜蘭地區曾考慮僱傭及已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失能老人家庭,共有17位失能老人之家庭成員,探討影響失能老人家庭決策與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歷程,及僱傭後對家庭互動關係之變化。 本研究發現,失能老人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為回應家中長者因疾病導致失能後需要密集性照顧,加上居住型態改變,多數長者與成年

子女並未同住,家庭照顧分工不易,面臨工作、家庭與子女分工等諸多限制。另有高齡配偶擔任家庭主要照顧者,皆為家庭向外尋求照顧服務資源之肇因。其次,失能老人家庭聘僱的決策過程中,遵循著「長幼有序」、「男性決策為主」之文化規範,以及「主要照顧者具有經濟決策權」的模式進行照顧資源的選擇。在現有各項長照服務資源中,家屬選擇外籍家庭看護工之考量分別為「照顧安全性」、「照顧連續性」、「照顧可負擔性」、「申請服務的可近性」,其中又以「照顧安全性」、「連續性照顧」為關鍵之因素,認為外籍家庭看護工的特質最貼近照顧需求。 外籍家庭看護工在進入失能老人家庭後,即與失能老人及家庭照顧者形成三角的互動關係,與老

人逐漸發展類家人的信任與家屬的僱傭關係,隨不同角色與關係,發展出三角制衡關係。失能老人與家屬皆認為在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後,在照顧品質及家人間的生活品質皆有改善,然仍需回應外籍家庭看護工「多元化飲食習慣」、「語言溝通障礙」、「執行照顧工作的異質性」等現況,指出雇主端需有意識的融合外籍家庭看護工文化差異。另外,首次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與已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多年兩者相較,對於「外籍家庭看護工品質的穩定性」與「長期支出照顧費用的經濟壓力」之感受差異性最大。 為穩定外籍家庭看護工之品質,與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溝通與培訓之質與量最為關鍵。同時,在媒合外籍家庭看護工與失能老人過程中,雇主須敏感家庭看護

工文化差異與需求,能有助於外籍看護工執行照顧工作的穩定性。研究建議家屬可結合社區端現有的資源網絡,由外籍家庭看護工陪同失能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有助於雙方的社會參與及對文化差異的了解,重視外籍看護工在家庭與社區的融合。政府在積極發展長照政策之際,回應失能家庭照顧者主觀性需求,增加服務資源的連續性與可及性,回應失能老人與家庭長期面臨之多元負荷,維持家庭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