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ail bear et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學院博士班 汪逸真所指導 蔡己生的 投資人注意力與價格發現-以ETF 為例 (2021),提出retail bear et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投資人注意力、價格發現、個股期貨、報酬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游擱嘉、鄭揚耀所指導 陳宥諭的 指數基金投資人有擇時能力嗎?台灣市場的實證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投資人擇時能力、指數型基金、牛熊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retail bear et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etail bear et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投資人注意力與價格發現-以ETF 為例

為了解決retail bear etf的問題,作者蔡己生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分別以台灣50、寶滬深、FB上証與FH滬深四檔指數的日資料報酬率為樣本,檢視投資人注意力是否會影響期貨與現貨的價格發現能力之探討。另外,投資人注意力變數則採用Google trend (Search Volume Index, SVI)。 根據實證結果,ADF單根檢定得知現貨價格及期貨價格皆為非定態的序列,但調整後搜尋量指數(Adjusted Search Volume Index, ASVI)為一定態序列。再經由ADF單根檢定得知現貨報酬率(SPR)、期貨報酬率(FPR)為定態序列,因此改以SPR、FPR及ASVI為本研究之探討變數。再來,由VAR模型發現,台灣50傳遞訊息

能力相較FB上証、FH滬深及寶滬深快速且伴隨著ASVI越大,對於FB上証、台灣50 在價格發現上較明顯的。第三,由因果關係檢定結果得知,台灣50相較於FB上証、寶滬深及FH滬深來說,FPR對SPR的預測無統計關聯,而SPR對FPR的預測亦無統計關聯。其他三者FPR對SPR的預測有統計關聯。最後,以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得知,台灣50相較於FB上証、寶滬深及FH滬深來說,FPR對SPR反應較為緩慢且解釋能力不足。

指數基金投資人有擇時能力嗎?台灣市場的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retail bear etf的問題,作者陳宥諭 這樣論述:

本文使用Friesen and Sapp (2007) 提出的績效差距 (performance gap) 衡量投資人的擇時能力,數據取自2006年八月至2020年六月為止在台灣經濟新報 (TEJ) 有紀錄的指數型基金(包含ETF)。實證結果發現,台灣指數型基金投資人擇時能力平均而言顯著為負。並且,台灣指數型基金投資人的擇時能力主要受到該基金過去績效所影響: 高績效與低績效基金的投資人擇時能力平均差異可達到每月1.013 %。此外,投資人擇時能力也受到整體市場走勢的牽引。牛市中與熊市中的投資人擇時能力平均差異也達到了每月 1.19%。本文亦探討了其他可能影響指數型基金投資人擇時能力的因素:

基金存續期間、初始資產、風險等級、費用率。亦對幾項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變因討論並執行各種穩健性檢驗,結果與主要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