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銀奎寫的 軟件調試(第2版)卷2:Windows平臺調試(上下) 和于湧的 精通軟體性能測試與LoadRunner實戰(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具其他]Error Messages for Windows 查詢windows 錯誤代碼也說明:又不是每個人手上都一本技術手冊等著查錯誤代碼說~。 Error Messages for Windows 這個免費的小程式讓你查詢出現的錯誤代碼,程式會顯示出一段敘述性的文字(中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潘豐泉所指導 歐榮達的 慢性病患以中國傳統推拿緩解疼痛之行為意向研究 (2015),提出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傳統推拿、計晝行為理論、行為意向、慢性病、疼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高安邦所指導 周文科的 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嚇阻理論、激勵理論、破窗理論、詐欺管理生命週期理論、刑事警察、行政警察、詐欺犯罪、犯罪率、犯罪人口率、破獲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軟驗證失敗,錯誤代碼:0xC004C003 - 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則補充:於畫面內輸入slmgr.vbs -ipk 金鑰更換序號,更換後,再輸入slmgr.vbs -ato或者再重新執行一次KMS認證程式。 以下為大量授權版對應之序號. Windows 8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軟件調試(第2版)卷2:Windows平臺調試(上下)

為了解決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作者張銀奎 這樣論述:

本書是國內當前集中介紹軟體調試主題的權威著作。本書第2卷分為5篇,共30章,主要圍繞Windows系統展開介紹。第一篇(第1~4章)介紹Windows系統簡史、進程和執行緒、架構和系統部件,以及Windows系統的啟動過程,既從空間角度講述Windows的軟體世界,也從時間角度描述Windows世界的搭建過程。第二篇(第5~8章)描述特殊的程序呼叫、墊片、託管世界和Linux子系統。第三篇(第9~19章)深入探討使用者態調試模型、使用者態調試過程、中斷和異常管理、未處理異常和JIT調試、硬錯誤和藍屏、錯誤報告、日誌、事件追蹤、WHEA、內核調試引擎和驗證機制。第四篇(第20~25章)從編譯和編

譯期檢查、運行時庫和運行期檢查、棧和函式呼叫、堆和堆檢查、異常處理代碼的編譯、調試符號等方面概括編譯器的調試支持。第五篇(第26~30章)首先縱覽調試器的發展歷史、工作模型和經典架構,然後分別討論集成在Visual Studio和Visual Studio(VS)Code中的調試器,最後深度解析WinDBG調試器的歷史、結構和用法。 本書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僅涵蓋了相關的技術背景知識,還深入研討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細節,是學習軟體調試技術的珍貴資料。 本書適合所有從事軟體發展工作的讀者閱讀,特別適合從事軟體發展、測試和支持的技術人員閱讀。 張銀奎,國內知名的調試技術專家。

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資訊與控制工程系,長期從事軟體發展和研究工作,曾在英特爾工作13年,對 IA-32 架構、作業系統內核、驅動程式,尤其是對軟體調試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軟體調試》《格蠹彙編》等暢銷、常銷技術圖書,格蠹科技(xedge.ai)創始人,高端調試網站(advdbg.org)創建者。翻譯(合譯)作品有《二十一世紀機器人》《觀止——微軟創建NT 和未來的奪命狂奔》《資料採擷原理》《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複雜問題求解的結構和策略》等。 第一篇 大 局 觀 第 1 章 Windows 系統簡史 1.1 源於DOS 1.2 功在NT 1.3 Windows 2000 彰顯實

力 1.4 巔峰之作:Windows XP 和Windows Server 2003 1.5 Windows Vista 折戟沙場 1.6 Windows 7 享利中興 1.7 Windows 8 革新受挫 1.8 Windows 10 何去何從 1.9 本章總結 17 參考資料 第 2 章 進程和執行緒 2.1 任務 2.2 進程資源 2.3 進程空間 2.3.1 32 位元進程空間 2.3.2 64 位元進程空間 2.4 EPROCESS 結構 2.5 PEB.... 28 2.6 核心模式和使用者模式 2.6.1 訪問模式 2.6.2 使用INT 2E 切換到核心模式 2.6.3 快速系

統調用 2.6.4 逆向調用 2.6.5 實例分析 2.7 執行緒 2.7.1 ETHREAD 2.7.2 TEB 2.8 WoW 進程 2.8.1 架構 2.8.2 工作過程 2.8.3 註冊表重定向 2.8.4 註冊表反射 2.8.5 檔案系統重定向 2.9 創建進程 2.10 最小進程和Pico 進程 2.10.1 最小進程 2.10.2 Pico進程 2.11 工作管理員 2.12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3 章 架構和系統部件 3.1 系統概覽 3.1.1 內核空間 3.1.2 用戶空間 3.2 內核和HAL 模組 3.2.1 內核文件 3.2.2 HAL文件 3.3 空閒進程 3.4

系統進程 3.5 內核空間的其他模組 3.6 NTDLL.DLL 3.6.1 角色 3.6.2 調用系統服務的樁函數 3.6.3 映射檔載入器 3.6.4 運行時庫 3.6.5 其他功能 3.7 環境子系統 3.8 原生進程 3.8.1 特點 3.8.2 SMSS 3.8.3 CSRSS 3.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4 章 啟動過程 4.1 BootMgr 4.1.1 工作過程 4.1.2 調試方法 4.2 WinLoad 4.3 內核初始化 4.3.1 NT 的入口函數 4.3.2 內核初始化 4.4 執行體的階段0 初始化 4.4.1 總體過程 4.4.2 創建特殊進程 4.5 執行體

的階段1 初始化 4.5.1 Phase1Initialization 4.5.2 喚醒其他CPU 4.5.3 非啟動CPU 的起步路線 4.5.4 漫長的I/O 初始化 4.5.5 更新進度 4.6 創建用戶空間 4.6.1 創建會話管理器進程 4.6.2 建立環境子系統 4.6.3 創建窗口站和桌面 4.6.4 用戶登錄 4.7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二篇 探 微 第5 章 特殊的程式呼叫 5.1 非同步程式呼叫 5.2 插斷要求級別 5.2.1 設計初衷 5.2.2 基本原理 5.2.3 析疑 5.3 延遲程式呼叫 5.3.1 使用模式 5.3.2 黏滯在DPC 5.4 本地程式呼叫

5.5 遠程程式呼叫 5.5.1 工作模型 5.5.2 RPC 子系統服務 5.5.3 端點和協議串 5.5.4 蜂巢 5.5.5 案例和調試方法 5.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6 章 墊片 6.1 墊片資料庫 6.1.1 認識SDB檔 6.1.2 定制的SDB文件 6.1.3 修補模式 6.2 AppHelp 6.2.1 SDB 功能 6.2.2 墊片引擎 6.2.3 AD 掛鉤 6.2.4 穿山甲掛鉤 6.3 墊片動態庫 6.3.1 AcLayers.DLL 6.3.2 AcGenral.DLL 和AcSpecfc.DLL 6.3.3 其他墊片模組 6.4 應用程式墊片的工作過程 6.4.

1 在父進程中準備墊片資料 6.4.2 在新進程中載入和初始化墊片引擎 6.4.3 載入墊片模組 6.4.4 落實掛鉤 6.4.5 執行墊片 6.5 內核墊片引擎 6.5.1 資料和配置 6.5.2 初始化 6.5.3 KSE 墊片結構 6.5.4 註冊墊片 6.5.5 部署墊片 6.5.6 執行墊片 6.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7 章 託管世界 7.1 簡要歷史 7.2 宏偉藍圖 7.3 類和方法表 7.4 輔助調試執行緒 7.4.1 託管調試模型 7.4.2 RCThread 7.4.3 刺探執行緒 7.5 CLR4 的調試模型重構 7.6 SOS 擴展 7.6.1 載入SOS 7.6.

2 設置中斷點 7.6.3 簡要原理 7.7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8 章 Linux子系統 8.1 源於Drawbridge 8.2 融入NT 8.3 總體架構 8.4 子系統內核模組 8.5 微軟版Linux 內核 8.6 Linux 子系統伺服器 8.7 WSL 啟動器 8.8 交叉開發 8.9 WSL2 8.10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三篇 作業系統的調試支援 第9 章 使用者態調試模型 9.1 概覽 9.1.1 參與者 9.1.2 調試子系統 9.1.3 調試事件驅動 9.2 採集調試消息 9.2.1 消息常量 9.2.2 進程和執行緒創建消息 9.2.3 進程和執行緒退出消息 9

.2.4 模組映射和反映射消息 9.2.5 異常消息 9.3 發送調試消息 9.3.1 調試消息結構 9.3.2 DbgkpSendApiMessage函數 9.3.3 控制被調試進程 9.4 調試子系統伺服器(Windows XP 之後) 9.4.1 DebugObject 9.4.2 創建調試對象 9.4.3 設置調試對象 9.4.4 傳遞調試消息 9.4.5 杜撰的調試消息 9.4.6 清除調試對象 9.4.7 內核服務 9.4.8 全景 9.5 調試子系統伺服器(Windows XP 之前) 9.5.1 概覽 9.5.2 Windows 會話管理器 9.5.3 Windows 環境子系

統伺服器進程 9.5.4 調用CSRSS 的服務 9.5.5 CsrCreateProcess 服務 9.5.6 CsrDebugProcess 服務 9.6 比較兩種模型 9.6.1 Windows 2000 調試子系統的優點 9.6.2 Windows 2000 調試子系統的安全問題 9.6.3 Windows XP 的調試模型的優點 9.6.4 Windows XP 引入的新調試功能 9.7 NTDLL.DLL 中的調試支援常式 9.7.1 DbgUi 函數 9.7.2 DbgSs 函數 9.7.3 Dbg 函數 9.8 調試API 9.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10 章 用戶態調試過程

10.1 調試器進程 10.1.1 執行緒模型 10.1.2 調試器的工作執行緒 10.1.3 DbgSsReserved 欄位 10.2 被調試進程 10.2.1 特徵 10.2.2 DebugPort 欄位 10.2.3 BeingDebugged 欄位 10.2.4 觀察DebugPort 欄位和BeingDebugged 欄位 10.2.5 調試會話 10.3 從調試器中啟動被偵錯工具 10.3.1 CreateProcess API 10.3.2 第 一批調試事件 10.3.3 初始中斷點 10.3.4 自動啟動調試器 10.4 附加到已經啟動的進程中 10.4.1 DebugAc

tiveProcess API 10.4.2 示例:TinyDbgr 程式 10.5 處理調試事件 10.5.1 DEBUG_EVENT 結構 10.5.2 WaitForDebugEvent API 10.5.3 調試事件迴圈 10.5.4 回復調試事件 10.5.5 定制調試器的事件處理方式 10.6 中斷到調試器 10.6.1 初始中斷點 10.6.2 程式設計時加入中斷點 10.6.3 通過調試器設置中斷點 10.6.4 通過遠端執行緒觸發中斷點異常 10.6.5 在執行緒當前執行位置設置中斷點 10.6.6 動態調用遠端函數 10.6.7 掛起中斷 10.6.8 調試快速鍵(F12

鍵) 10.6.9 窗口更新 10.7 輸出調試字串 10.7.1 發送調試資訊 10.7.2 使用調試器接收調試資訊 10.7.3 使用工具接收調試資訊 10.8 終止調試會話 10.8.1 被調試進程退出 10.8.2 調試器進程退出 10.8.3 分離被調試進程 10.8.4 退出時分離 10.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1 章 中斷和異常管理 11.1 中斷描述符表 11.1.1 概況 11.1.2 門描述符 11.1.3 執行中斷和異常處理函數 11.1.4 IDT 一覽 11.2 異常的描述和登記 11.2.1 EXCEPTION_RECORD結構 11.2.2 登記CPU 異常

11.2.3 登記軟體異常 11.3 異常分發過程 11.3.1 KiDispatchException 函數 11.3.2 內核態異常的分發過程 11.3.3 用戶態異常的分發過程 11.3.4 歸納 11.4 結構化異常處理 11.4.1 SEH 簡介 11.4.2 SHE 機制的終結處理 11.4.3 SEH 機制的異常處理 11.4.4 過濾運算式 11.4.5 異常處理塊 11.4.6 嵌套使用終結處理和異常處理 11.5 向量化異常處理 11.5.1 登記和註銷 11.5.2 調用結構化異常處理器 11.5.3 示例 11.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2 章 未處理異常和JIT

調試 12.1 簡介 12.2 默認的異常處理器 12.2.1 BaseProcessStart 函數中的結構化異常處理器 12.2.2 編譯器插入的SEH 處理器 12.2.3 基於信號的異常處理 12.2.4 實驗:觀察默認的異常處理器 12.2.5 BaseThreadStart 函數中的結構化異常處理器 12.3 未處理異常過濾函數 12.3.1 Windows XP 之前的異常處理機制 12.3.2 Windows XP 中的異常處理機制 12.4 “應用程式錯誤”對話方塊 12.4.1 用HardError 機制提示應用程式錯誤 12.4.2 使用ReportFault API

提示應用程式錯誤 12.5 JIT 調試和Dr. Watson 12.5.1 配置JIT 調試器 12.5.2 啟動JIT 調試器 12.5.3 自己編寫JIT 調試器 12.6 頂層異常過濾函數 12.6.1 註冊 12.6.2 C 運行時庫的頂層過濾函數 12.6.3 執行 12.6.4 調試 12.7 Dr. Watson 12.7.1 配置和查看模式 12.7.2 設置為默認的JIT 調試器 12.7.3 JIT 調試模式 12.8 DRWTSN32 的日誌檔 12.8.1 異常資訊 12.8.2 系統資訊 12.8.3 任務列表 12.8.4 模組清單 12.8.5 執行緒狀態 12

.8.6 函式呼叫序列 12.8.7 原始棧資料 12.9 用戶態轉儲檔 12.9.1 檔案格式概覽 12.9.2 資料流程 12.9.3 產生轉儲檔 12.9.4 讀取轉儲文件 12.9.5 利用轉儲檔分析問題 12.10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3 章 硬錯誤和藍屏 13.1 硬錯誤提示 13.1.1 缺盤錯誤 13.1.2 NtRaiseHardError 13.1.3 ExpRaiseHardError 13.1.4 CSRSS 中的分發過程 13.2 藍屏終止 13.2.1 簡介 13.2.2 發起和產生過程 13.2.3 診斷藍屏錯誤 13.2.4 手工觸發藍屏 13.3 系統轉

儲檔 13.3.1 分類 13.3.2 檔案格式 13.3.3 產生方法 13.4 分析系統轉儲檔 13.4.1 初步分析 13.4.2 執行緒和棧回溯 13.4.3 陷阱幀 13.4.4 自動分析 13.5 輔助的錯誤提示方法 13.5.1 MessageBeep 13.5.2 Beep 函數 13.5.3 閃動窗口 13.6 配置錯誤提示機制 13.6.1 SetErrorMode API 13.6.2 IoSetThreadHardErrorMode 13.6.3 藍屏後自動重啟 13.7 防止濫用錯誤提示機制 13.8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4 章 錯誤報告 14.1 WER 1.

0 14.1.1 用戶端 14.1.2 報告模式 14.1.3 傳輸方式 14.2 系統錯誤報告 14.3 WER 伺服器端 14.3.1 WER 服務 14.3.2 錯誤報告分類方法 14.3.3 報告回應 14.4 WER 2.0 14.4.1 模組變化 14.4.2 創建報告 14.4.3 提交報告 14.4.4 典型應用 14.5 CER 14.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5 章 日誌 15.1 日誌簡介 15.2 ELF 的架構 15.2.1 ELF 的日誌檔 15.2.2 事件源 15.2.3 ELF 服務 15.3 ELF 的資料組織350 15.3.1 日誌記錄 15.3.2

添加日誌記錄 15.3.3 API 一覽 15.4 查看和使用ELF 日誌 15.5 CLFS 的組成和原理 15.5.1 組成 15.5.2 存儲結構 15.5.3 LSN 15.6 CLFS 的使用方法 15.6.1 創建日誌檔 15.6.2 添加CLFS 容器 15.6.3 創建編組區 15.6.4 添加日誌記錄 15.6.5 讀日誌記錄 15.6.6 查詢資訊 15.6.7 管理和備份 15.7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6 章 事件追蹤 16.1 簡介 16.2 ETW 的架構 16.3 提供ETW消息 16.4 控制ETW會話 16.5 消耗ETW消息 16.6 格式描述 16.

6.1 MOF文件 16.6.2 WPP 16.7 NT 內核記錄器 16.7.1 觀察NKL的追蹤事件 16.7.2 編寫代碼控制NKL 16.7.3 NKL 的實現 16.8 Global Logger Session 16.8.1 啟動GLS 會話 16.8.2 配置GLS 16.8.3 在驅動程式中使用GLS 16.8.4 自動記錄器 16.8.5 BootVis 工具 16.9 Crimson API 16.9.1 發佈事件 16.9.2 消耗事件 16.9.3 格式描述 16.9.4 收集和觀察事件 16.9.5 Crimson API 的實現 16.10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7 章 WHEA 17.1 目標、架構和PSHED.DLL 17.1.1 目標 17.1.2 架構 17.1.3 PSHED.DLL 17.2 錯誤源 17.2.1 標準的錯誤源 17.2.2 通過ACPI 表來定義錯誤源 17.2.3 通過PSHED 外掛程式來報告錯誤源 17.3 錯誤處理過程 17.3.1 WHEA_ERROR_PACKET結構 17.3.2 處理過程 17.3.3 WHEA_ERROR_RECORD結構 17.3.4 固件優先模式 17.4 錯誤持久化 17.4.1 ERST 17.4.2 工作過程 17.5 注入錯誤 17.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8 章 內核

調試引擎 18.1 概覽 18.1.1 KD 18.1.2 角色 18.1.3 組成 18.1.4 模組檔 18.1.5 版本差異 18.2 連接 18.2.1 序列埠 18.2.2 1394 18.2.3 USB 2.0 18.2.4 管道 18.2.5 選擇連接方式 18.2.6 解決連接問題 18.3 啟用 18.3.1 BOOT.INI 18.3.2 BCD 18.3.3 高級啟動選項 18.4 初始化 18.4.1 Windows 系統啟動過程概述 18.4.2 第 一次調用KdInitSystem 18.4.3 第二次調用KdInitSystem 18.4.4 通信擴展模組的階段1

初始化 18.5 內核調試協議 18.5.1 數據包 18.5.2 報告狀態變化 18.5.3 訪問目標系統 18.5.4 恢復目標系統執行 18.5.5 版本 18.5.6 典型對話過程 18.5.7 KdTalker 18.6 與內核交互 18.6.1 中斷到調試器 18.6.2 KdpSendWaitContinue 18.6.3 退出調試器 18.6.4 輪詢中斷包 18.6.5 接收和報告異常事件 18.6.6 調試服務 18.6.7 列印調試資訊 18.6.8 載入調試符號 18.6.9 更新系統檔 18.7 建立和維持連接 18.7.1 最早的調試機會 18.7.2 初始中斷點

18.7.3 斷開和重新建立連接 18.8 本地內核調試 18.8.1 LiveKD 18.8.2 Windows 系統自己的本地內核調試支援 18.8.3 安全問題 18.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19 章 驗證機制 19.1 簡介 19.1.1 驅動程式驗證器 19.1.2 應用程式驗證器 19.1.3 WHQL 測試 19.2 驅動驗證器的工作原理 19.2.1 設計原理 19.2.2 初始化 19.2.3 掛接驗證函數 19.2.4 驗證函數的執行過程 19.2.5 報告驗證失敗 19.3 使用驅動驗證器 19.3.1 驗證項目 19.3.2 啟用驅動驗證器 19.3.3 開始驗證

19.3.4 觀察驗證情況 19.3.5 WinDBG 的擴展命令 19.4 應用程式驗證器的工作原理 19.4.1 原理和組成 19.4.2 初始化 19.4.3 掛接API 19.4.4 驗證函數的執行過程 19.4.5 報告驗證失敗 19.4.6 驗證停頓 19.5 使用應用程式驗證器 19.5.1 應用驗證管理器 19.5.2 驗證項目 19.5.3 配置驗證屬性 19.5.4 配置驗證停頓 19.5.5 程式設計調用 19.5.6 調試擴展 19.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四篇 編譯器的調試支持 第 20 章 編譯和編譯期檢查 20.1 程式的構建過程 20.1.1 連結器 20.

1.2 載入器 20.2 編譯 20.2.1 前端 20.2.2 後端 20.3 Visual C++編譯器 20.3.1 MSVC 簡史 20.3.2 MSVC6 20.3.3 VS7 和VS8 20.3.4 構建程式 20.3.5 調試 20.4 編譯錯誤和警告 20.4.1 錯誤ID 和來源 20.4.2 編譯警告 20.5 編譯期檢查 20.5.1 未初始化的區域變數 20.5.2 類型不匹配 20.5.3 使用編譯器指令 20.5.4 標注 20.5.5 驅動程式靜態驗證器 20.6 標準標注語言 20.6.1 緩衝區標注符 20.6.2 高級標注符 20.7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1 章 運行時庫和運行期檢查 21.1 C/C++運行時庫 21.1.1 C 運行時庫 21.1.2 C++標準庫 21.2 連結運行時庫 21.2.1 靜態連結和動態連結 21.2.2 lib 文件 21.3 運行時庫的初始化和清理 21.3.1 介入方法 21.3.2 初始化 21.3.3 多個運行時庫實例 21.4 運行期檢查 21.4.1 自動的運行期檢查 21.4.2 斷言 21.4.3 _RPT 宏 21.5 報告運行期檢查錯誤 21.5.1 _CrtDbgReport 21.5.2 _CrtSetReportMode 21.5.3 _CrtSetReportFile 21.

5.4 _CrtSetReportHook 493 21.5.5 _CrtSetReportHook2 21.5.6 使用其他函數報告RTC錯誤 21.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2 章 棧和函式呼叫 22.1 簡介 22.1.1 用戶態棧和內核態棧 22.1.2 函數、過程和方法 22.2 棧的創建過程 22.2.1 內核態棧的創建 22.2.2 用戶態棧的創建 22.2.3 跟蹤用戶態棧的創建過程 22.3 CALL 和RET 指令 22.3.1 CALL 指令 22.3.2 RET 指令 22.3.3 觀察函式呼叫和返回過程 22.3.4 跨特權級調用 22.4 區域變數和棧幀 22.

4.1 區域變數的分配和釋放 22.4.2 EBP 寄存器和棧幀 22.4.3 幀指針和棧幀的遍歷 22.5 幀指針省略 22.6 棧指針檢查 22.7 調用協定 22.7.1 C 調用協定 22.7.2 標準調用協定 22.7.3 快速調用協定 22.7.4 This 調用協定 22.7.5 CLR 調用協定 22.7.6 x64 調用協定 22.7.7 通過編譯器開關改變預設調用協定 22.7.8 函數返回值 22.7.9 歸納和補充 22.8 棧空間的增長和溢出 22.8.1 棧空間的自動增長 22.8.2 棧溢出 22.8.3 分配檢查 22.9 棧下溢 22.10 緩衝區溢位 22.

10.1 感受緩衝區溢位 22.10.2 緩衝區溢位攻擊 22.11 變數檢查 22.12 基於Cookie 的安全檢查 22.12.1 安全Cookie 的產生、植入和檢查 22.12.2 報告安全檢查失敗 22.12.3 編寫安全的代碼 22.13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3 章 堆和堆檢查 23.1 理解堆 23.2 堆的創建和銷毀 23.2.1 進程的預設堆 23.2.2 創建私有堆 23.2.3 堆列表 23.2.4 銷毀堆 23.3 分配和釋放堆塊 23.3.1 HeapAlloc 23.3.2 CRT 分配函數 23.3.3 釋放從堆中分配的記憶體 23.3.4 GlobalA

lloc 和LocalAlloc 23.3.5 解除提交 23.4 堆的內部結構 23.4.1 結構和佈局 23.4.2 HEAP 結構 23.4.3 HEAP_SEGMENT結構 23.4.4 HEAP_ENTRY結構 23.4.5 分析堆塊的分配和釋放過程 23.4.6 使用!heap 命令觀察堆塊資訊 23.5 低碎片堆 23.6 堆的調試支持 23.6.1 全域標誌 23.6.2 堆釋放檢查 23.7 棧回溯資料庫 23.7.1 工作原理 23.7.2 DH 和UMDH工具 23.7.3 定位記憶體洩漏 23.8 堆溢出和檢測 23.8.1 堆緩衝區溢位 23.8.2 調用時驗證 23

.8.3 堆尾檢查 23.9 頁堆 23.9.1 總體結構 23.9.2 啟用和觀察頁堆 23.9.3 堆塊結構 23.9.4 檢測溢出 23.10 准頁堆 23.10.1 啟用准頁堆 23.10.2 結構佈局 23.10.3 檢測溢出 23.11 CRT 堆 23.11.1 CRT 堆的3 種模式 23.11.2 SBH 簡介 23.11.3 創建和選擇模式 23.11.4 CRT 堆的終止 23.12 CRT 堆的調試堆塊 23.12.1 _CrtMemBlockHeader結構 23.12.2 塊類型 23.12.3 分配堆塊 23.13 CRT 堆的調試功能 23.13.1 記憶體分配

序號中斷點 23.13.2 分配掛鉤 23.13.3 自動和手動檢查 23.14 堆塊轉儲 23.14.1 記憶體狀態和檢查點 23.14.2 _CrtMemDumpAllObjectsSince 23.14.3 轉儲掛鉤 23.15 洩漏轉儲 23.15.1 _CrtDumpMemoryLeaks 23.15.2 何時調用 23.15.3 定位導致洩漏的原始程式碼 23.16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4 章 異常處理代碼的編譯 24.1 概覽 24.2 FS:[0]鏈條 24.2.1 TEB 和TIB 結構 24.2.2 ExceptionList 欄位 24.2.3 登記異常處理器 24

.3 遍歷FS:[0]鏈條 24.3.1 RtlDispatchException 24.3.2 KiUserExceptionDispatcher 24.4 執行異常處理函數 24.4.1 SehRaw 實例 24.4.2 執行異常處理函數 24.5 _ _ try{}_ _ except()結構 24.5.1 與手工方法的對應關係 24.5.2 _ _ try{}_ _ except()結構的編譯 24.5.3 範圍表 24.5.4 TryLevel 24.5.5 _ _ try{}_ _ except()結構的執行 24.5.6 _SEH_prolog 和_SEH_epilog 24.6

安全問題 24.6.1 安全Cookie 24.6.2 SAFESEH 24.6.3 基於表的異常處理 24.7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5 章 調試符號 25.1 名稱修飾 25.1.1 C 和C++ 25.1.2 C 的名稱修飾規則 25.1.3 C++的名稱修飾規則 25.2 調試資訊的存儲格式 25.2.1 COFF格式 25.2.2 CodeView 格式 25.2.3 PDB格式 25.2.4 DWARF格式 25.3 目的檔案中的調試資訊 25.3.1 IMAGE_FILE_HEADER結構 25.3.2 IMAGE_SECTION_HEADER結構 25.3.3 節的重定位

資訊和行號資訊 25.3.4 存儲調試資料的節 25.3.5 調試符號表 25.3.6 COFF 字串表 25.3.7 COFF 符號例析 25.4 PE 檔中的調試資訊 25.4.1 PE 文件佈局 25.4.2 IMAGE_OPTIONAL_HEADER結構 25.4.3 調試資料目錄 25.4.4 調試數據 25.4.5 使用WinDBG 觀察PE 檔中的調試資訊 25.4.6 調試資訊的產生過程 25.5 DBG 文件 25.5.1 從PE 檔產生DBG 檔 25.5.2 DBG 文件的佈局 25.6 PDB 文件 25.6.1 複合檔案 25.6.2 PDB 文件佈局 25.6.3

PDB 簽名 25.6.4 Magic 代碼 25.6.5 PDB_HEADER 25.6.6 根資料流程——流目錄 25.6.7 頁分配表 25.6.8 訪問PDB 檔的方式 25.6.9 PDB 檔的產生過程 25.7 有關的編譯和連結選項 25.7.1 控制調試資訊的編譯選項 25.7.2 控制調試資訊的連結選項 25.7.3 不同連結和編譯選項的比較 25.8 PDB 文件中的資料表 25.8.1 符號表 25.8.2 原始檔案表 25.8.3 節貢獻表 25.8.4 段信息表 25.8.5 注入原始程式碼表 25.8.6 幀資料表 25.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五篇 調 試 器

第 26 章 調試器概覽 26.1 TX-0 電腦和FLIT調試器 26.2 小型機和DDT調試器 26.2.1 PDP-1 26.2.2 TOPS-10 作業系統和 DDT-10 26.3 個人電腦和它的調試器 26.3.1 8086 Monitor 26.3.2 SYMDEB 26.3.3 CodeView調試器 26.3.4 Turbo Debugger 26.3.5 SoftICE 26.4 調試器的功能 26.4.1 建立和終止調試會話 26.4.2 控制被偵錯工具執行 26.4.3 訪問記憶體 26.4.4 訪問寄存器 26.4.5 中斷點 26.4.6 跟蹤執行 26.4.7 觀

察棧和棧回溯 26.4.8 彙編和反彙編 26.4.9 原始程式碼級調試..685 26.4.10 EnC 26.4.11 文件管理 26.4.12 接收和顯示調試資訊 26.4.13 轉儲 26.5 分類標準 26.5.1 特權級別 26.5.2 作業系統 26.5.3 執行方式 26.5.4 處理器架構 26.5.5 程式設計語言688 26.6 實現模型 26.6.1 進程內調試模型 26.6.2 進程外調試模型 26.6.3 混合調試模型 26.6.4 內核調試模型 26.7 經典架構 26.7.1 基本單元 26.7.2 遠程調試 26.7.3 多語言和多處理器架構調試 26.8 H

PD 標準 26.8.1 HPD 標準簡介 26.8.2 動作點 26.8.3 進程和執行緒的表示和命名 26.8.4 命令 26.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7 章 VsDebug 27.1 架構和調試模型 27.1.1 架構概覽 27.1.2 遠程調試器 27.1.3 本地調試器 27.2 VS 調試引擎 27.2.1 一套介面,多種實現 27.2.2 核心類 27.3 工作過程 27.3.1 開始調試32 位元本地程式 27.3.2 開始調試64 位元本地程式 27.3.3 訪問調試目標 27.4 使用中斷點 27.4.1 根據名稱設置中斷點 27.4.2 數據中斷點 27.4.3 附

加條件 27.4.4 附加操作 27.5 多執行緒調試 27.5.1 並行棧回溯 27.5.2 並行監視 27.5.3 凍結執行緒 27.6 EnC 27.6.1 應用過程 27.6.2 要求/ZI 編譯選項 27.6.3 下次調用生效 27.6.4 應用失敗 27.7 設計期調試 27.8 使用符號伺服器 27.9 定制調試事件 27.9.1 初始中斷點 27.9.2 異常設置 27.10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8 章 VS Code 的調試擴展 28.1 簡介 28.2 四大技術 28.3 理解“擴展包” 28.3.1 包類型 28.3.2 安裝 28.3.3 工作原理 28.4 擴展

包API 28.4.1 貢獻點 28.4.2 命令 28.4.3 啟動事件 28.5 調試模型 28.5.1 貢獻調試器 28.5.2 宏觀架構 28.6 調試適配器 28.6.1 DA 描述符工廠 28.6.2 進程內DA 28.6.3 vsdbg 28.6.4 OpenDebugAD7 28.7 機器介面 28.7.1 啟用用法 28.7.2 對話示例 28.7.3 MIEngine 28.8 調試Python 程式 28.8.1 PTVSD 28.8.2 發起異常時中斷 28.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 29 章 WinDBG 及其實現 29.1 WinDBG 溯源 29.1.1 KD

和NTSD 誕生 29.1.2 WinDBG 誕生 29.1.3 發行方式 29.1.4 版本歷史 29.2 C 階段的架構 29.2.1 功能模組 29.2.2 遠程調試 29.3 重構 29.3.1 版本歷史 29.3.2 介面變化 29.3.3 模組變化 29.3.4 發佈方式和NTSD 問題 29.3.5 文件 29.4 調試器引擎的架構 29.4.1 概覽 29.4.2 對外介面 29.4.3 DebugClient 類 29.4.4 中間層 29.4.5 服務層 29.4.6 傳輸和連接層 29.5 調試目標 29.5.1 TargetInfo 類 29.5.2 使用者態目標 29

.5.3 內核態目標 29.5.4 轉儲檔目標 29.6 調試會話 29.6.1 建立調試會話 29.6.2 調試迴圈 29.6.3 等待和處理調試事件 29.6.4 繼續調試事件 29.6.5 結束調試會話 29.7 接收和處理命令 29.7.1 調試器的兩種工作狀態 29.7.2 進入命令狀態 29.7.3 執行命令 29.7.4 結束命令狀態 29.8 擴展命令的工作原理 29.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第30 章 WinDBG 用法詳解 30.1 工作空間 30.2 命令概覽 30.2.1 標準命令 30.2.2 元命令 30.2.3 擴展命令 30.3 使用者介面 30.3.1 窗口概

覽 30.3.2 命令窗口和命令提示符 30.4 輸入和執行命令 30.4.1 要點 30.4.2 運算式 30.4.3 偽寄存器 30.4.4 別名 30.4.5 迴圈和條件執行 30.4.6 進程限定詞和執行緒限定詞 30.4.7 記錄到檔 30.5 建立調試會話 30.5.1 附加到已經運行的進程 30.5.2 創建並調試新的進程 30.5.3 非入侵式調試 30.5.4 雙機內核調試 30.5.5 本地內核調試 30.5.6 調試轉儲文件 30.5.7 遠程調試 30.6 終止調試會話 30.6.1 停止調試 30.6.2 分離調試目標 30.6.3 拋棄被調試進程 30.6.4 終止

被調試進程 30.6.5 調試器終止或僵死 30.6.6 重新開始調試 30.7 理解上下文 30.7.1 登錄會話上下文 30.7.2 進程上下文 30.7.3 寄存器上下文 30.7.4 局部(變數)上下文 30.8 調試符號 30.8.1 重要意義 30.8.2 符號搜索路徑 30.8.3 符號伺服器 30.8.4 載入符號檔 30.8.5 觀察模組資訊 30.8.6 檢查符號 30.8.7 搜索符號 30.8.8 設置符號選項 30.8.9 載入不嚴格匹配的符號檔 30.9 事件處理 30.9.1 調試事件與異常的關係 30.9.2 兩輪機會 30.9.3 定制事件處理方式 30.9.

4 GH 和GN 命令 30.9.5 實驗 30.10 控制調試目標 30.10.1 初始中斷點 30.10.2 俘獲調試目標 30.10.3 繼續運行 30.11 單步執行 30.11.1 概覽 30.11.2 單步執行到指定位址 30.11.3 單步執行到下一個函式呼叫 30.11.4 單步執行到下一分支 30.11.5 追蹤並監視 30.11.6 程式指標飛躍 30.11.7 歸納 30.12 使用中斷點 30.12.1 軟體中斷點 30.12.2 硬體中斷點 30.12.3 條件中斷點 30.12.4 位址表達方法 30.12.5 設置針對執行緒的中斷點 30.12.6 管理中斷點 3

0.13 控制進程和執行緒 30.13.1 MulThrds 程式 30.13.2 控制執行緒執行824 30.13.3 多進程調試 30.14 觀察棧 30.14.1 顯示棧回溯 30.14.2 觀察棧變數 30.15 分析記憶體 30.15.1 顯示記憶體區域 30.15.2 顯示字串 30.15.3 顯示資料類型 30.15.4 搜索記憶體 30.15.5 修改記憶體 30.15.6 使用實體記憶體位址 30.15.7 觀察記憶體屬性 30.16 遍歷鏈表 30.16.1 結構定義 30.16.2 雙向鏈表示例 30.16.3 單向鏈表示例 30.16.4 dl 命令 30.16.5 !

list 命令 30.17 調用目的程式的函數 30.17.1 調用示例 30.17.2 工作原理 30.17.3 限制條件和常見錯誤. 30.18 命令程式 30.18.1 流程控制符號 30.18.2 變數 30.18.3 命令程式示例 30.18.4 執行命令程式 30.19 本章總結 參考資料 附錄A 示例程式清單 附錄B WinDBG 標準命令列表 附錄C NT 內核部件縮寫列表 持之若癡——代跋

慢性病患以中國傳統推拿緩解疼痛之行為意向研究

為了解決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作者歐榮達 這樣論述:

慢性病患逐年升高,為殘疾及死亡首要原因,文獻顯示慢性病可透過早期介入以減輕疾病,提昇病患自我照護能力、增加其生活的品質,進而減少家庭與社會成本負擔。瞭解影響慢性病患尋求緩解疼痛之行為因素,是至要且不可迴避之議題,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慢性病患以推拿緩解疼痛的行為意向之因素。研究為橫斷式研究設計,樣本採自「中華民國傳統整復推拿師職業工會全國聯合總會」各分會會員及其顧客為基本樣本群,再經篩選患有慢性病患者。共計有效問卷為390份,使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 20.0 for Windows 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資料

分析結果:慢性病患以推拿緩解疼痛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會隨著人口統計變項的差異而部分有差異;慢性病患以推拿緩解疼痛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均為正相關。慢性病患以推拿緩解疼痛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各別影響,結果,態度可解釋58.4%行為意向之變異量,主觀規範可解釋49.9%行為意向之變異量,知覺行為控制可解釋71.5%行為意向之變異量;在整合模式時,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解釋力比各單獨自變項高。本研究印證了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以解釋慢性病患以推拿緩解疼痛之行為意向。建議未來學術界、政府及衛生單位,可以多利用此模式,來進行相關之研究

並應用作為慢性病防治、健康促進及推拿政策的參考,本研究之成果,亦可作為業者等推廣業務及規劃之參考。

精通軟體性能測試與LoadRunner實戰(第2版)

為了解決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作者于湧 這樣論述:

本書在介紹軟體性能測試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對實際測試案例的剖析,重點講解了性能測試實戰技術、Load Runner工具的使用技巧和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解答。全書分為15章,內容從測試專案實戰需求出發,除講述了軟體測試的分類以及測試的流程等外,還重點講述了性能測試技術和LoadRunner11.0與12.60工具應用的實戰知識。   為了有效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本書基於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匯總了幾十個解決方案。詳細的專案案例、完整的性能測試方案、計畫、用例設計、性能總結及相關交付文檔為您做好實際項目測試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基於Load Runner和協力廠商工具物件的開發為您進行性能測試錦上添花,相

信本書一定會對您進行性能測試理論學習和實踐大有裨益。   本書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適合性能測試設計人員、性能測試開發人員、性能測試分析人員、專案經理和測試組長參考學習,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學習用書,以及培訓學校的教材。 于湧,北京大學電腦專業畢業,一直從事軟體發展、軟體測試方面工作。從事程式師、高級程式師、高級測試經理等職位。擁有多年的軟體發展、軟體測試理論和實踐經驗。尤其擅長在自動化測試工具應用、測試理論、單元測試等方面知識。曾為多個軟體公司提供軟體測試理論、軟體性能測試理論、自動化測試性能工具 Load Runner、功能測試工具Quick Test Prof

essional等內容的指導和培訓工作。 第1章 軟體測試概述 1 1.1 軟體測試基礎 2 1.2 軟體相關概念解析 3 1.3 軟體測試的定義 3 1.4 軟體測試的分類 5 1.4.1 黑盒測試、白盒測試與灰盒測試 5 1.4.2 靜態測試與動態測試 7 1.4.3 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與接受度測試 8 1.4.4 其他測試 13 1.5 軟體發展與軟體測試的關係 14 1.5.1 常見的幾種軟體發展模式 14 1.5.2 測試與開發各階段的關係 17 1.5.3 測試的經濟學觀念 18 1.6 軟體測試流程 19 1.6.1 測試

計畫 19 1.6.2 測試設計 20 1.6.3 測試執行 28 1.6.4 測試總結 31 1.7 測試自動化的意義 37 第2章 性能測試過程概述 39 2.1 性能測試的基本過程 40 2.2 性能測試需求分析 40 2.3 性能測試計畫 41 2.4 性能測試用例 42 2.5 測試腳本編寫 44 2.6 測試場景設計 44 2.7 測試場景運行 46 2.8 場景運行監控 47 2.9 運行結果分析 47 2.10 系統性能調優 47 2.11 性能測試總結 48 2.12 本章小結 49 2.13 本章習題及經典面試試題 49 2.14 本章

習題及經典面試試題答案 50 第3章 性能測試與LoadRunner相關概念 53 3.1 性能測試的基本概念 54 3.1.1 典型的性能測試場景 54 3.1.2 性能測試的概念及其分類 54 3.1.3 性能測試工具的引入 55 3.2 LoadRunner及樣常式式安裝過程 55 3.2.1 Windows版本的安裝過程 55 3.2.2 授權合約的應用 58 3.2.3 工具樣常式式的安裝過程 59 3.3 運行機制和主要組成部分 59 3.4 LoadRunner相關概念解析 61 3.4.1 集合點 61 3.4.2 事務 62 3.4.3 檢查點 6

3 3.4.4 思考時間 66 第4章 應用LoadRunner進行性能測試示例 68 4.1 LoadRunner測試過程模型 69 4.2 實例講解腳本的錄製、場景設計、結果分析過程 69 4.2.1 實例講解Web應用程式的應用 69 4.2.2 腳本處理部分 70 4.2.3 負載處理部分 80 4.2.4 系統性能改進意見 86 第5章 指令碼語言編寫基礎 87 5.1 認識LoadRunner指令碼語言 88 5.2 C語言基礎 89 5.2.1 資料類型 89 5.2.2 語句分類 95 5.2.3 基礎知識 104 5.3 關聯的應用 131 5

.3.1 什麼是關聯 132 5.3.2 如何做關聯 133 5.3.3 關聯函數詳解 137 5.3.4 基於實例的簡單關聯的139 5.3.5 基於實例的複雜關聯的應用 142 5.4 動態連結程式庫函數的調用 145 5.5 應用特殊函數的注意事項 147 5.6 自訂函數的應用 150 5.6.1 自訂函數僅應用於本腳本的實例 150 5.6.2 自訂函數的複用實例 152 5.7 IP欺騙的應用 153 第6章 深度解析LoadRunner 11.0功能的應用 156 6.1 VuGen的應用 157 6.2 協議的選擇 157 6.2.1 Vuser類型

157 6.2.2 協議選擇 159 6.3 腳本的創建過程 164 6.3.1 協議理解的誤區 165 6.3.2 B/S架構應用程式腳本的應用實例 165 6.3.3 C/S架構應用程式腳本的應用實例 168 6.4 腳本的參數化 174 6.4.1 參數化的方法及其技巧 174 6.4.2 資料分配方法 176 6.4.3 資料更新方式 176 6.4.4 基於實例應用資料分配資料更新方式 177 6.4.5 表資料參數類型 177 6.4.6 內部資料參數類型 179 6.5 調試技術 182 6.5.1 中斷點設置 182 6.5.2 單步跟蹤 182

6.5.3 日誌輸出 183 6.6 Controller的應用 184 6.7 場景設置描述 185 6.7.1 面向目標的場景設計 186 6.7.2 基於手動的場景設計 189 6.8 負載生成器 205 6.9 IP Wizard的應用 208 6.10 負載選項設置詳解 211 6.11 性能指標監控 213 6.12 Analysis的應用 218 6.13 結果目錄檔結構 219 6.14 Analysis Summary分析 220 6.15 事務相關資訊 220 6.15.1 分析概要事務相關資訊問題提出 220 6.15.2 結果概要事務相關

資訊問題分析 221 6.15.3 結果概要事務腳本設計及其相關設置 221 6.15.4 如何解決結果概要資訊計入思考時間的問題 223 6.15.5 如何知道每個虛擬用戶負載時的參數取值 224 6.15.6 如何將資料匯出到Excel文件中 228 6.15.7 如何對匯出的資料進行篩選 229 6.15.8 如何對結果資料進行有效的分析 230 6.16 輸送量相關資訊 232 6.16.1 概要分析輸送量等相關資訊問題提出 233 6.16.2 概要分析輸送量等相關資訊問題分析 233 6.16.3 概要分析輸送量等相關內容設計與實現 234 6.17 執行結果

分析過程 236 6.17.1 合併圖的應用 238 6.17.2 合併圖的3種方式 238 6.17.3 自動關聯的應用 239 6.17.4 交叉結果的應用 241 6.17.5 性能測試模型 242 6.17.6 性能瓶頸定位—拐點分析法 243 6.17.7 分析相關選項設置 243 6.18 主要圖表分析 246 6.18.1 虛擬使用者相關圖表 246 6.18.2 事務相關圖表 247 6.18.3 錯誤相關圖表 250 6.18.4 Web資源相關圖表 252 6.18.5 網頁診斷相關圖表 259 6.18.6 系統資源相關圖表 265 第7章

LoadRunner常見問題解答 268 7.1 如何突破參數的百條顯示限制 269 7.2 如何突破Controller可用腳本的50條限制 269 7.3 如何解決資料庫查詢結果過大導致的錄製失敗的問題 270 7.4 如何調整經常用到的相關協議 腳本範本 271 7.5 如何將Connect()中的密文改為 明文 272 7.6 如何添加並運用附加變數 274 7.7 如何解決腳本中的亂碼問題 276 7.8 如何在錄製時加入自訂 標頭 277 7.9 執行緒和進程運行方式有何 不同 278 7.10 如何實現腳本分步錄製 280 7.11 如何在腳本中應用常

量和陣列 281 7.12 VuGen中支援哪些步驟類型 282 7.13 如何處理ASP.NET中的ViewState 283 7.14 如何理解Return的返回值 287 7.15 如何解決負載均衡將壓力作用到一台機器的問題 289 7.16 如何對Apache伺服器上的資源使用情況進行監控 290 7.17 如何在腳本中加入DOS命令 291 7.18 如何下載並保存文件到本地 292 7.19 如何理解常用圖表的含義 295 7.20 基於目標和手動場景測試有何聯繫和不同 296 7.21 如何在命令列下啟動Controller 299 7.22 如何解決由於設

置引起的運行失敗問題 299 7.23 如何實現對伺服器系統資源的監控 300 7.24 如何實現對資料伺服器的監控 304 7.25 如何實現對Web應用程式伺服器資源的監控 307 7.26 如何在Analysis圖表中添加分析注釋 309 7.27 如何確定登錄達到回應時間為3秒的指標 311 7.28 如何使用自動關聯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 313 7.29 如何根據分析結果判斷性能有所改善 314 7.30 如何對圖表進行合併並定位系統瓶頸 316 7.31 如何應用Java Vuser驗證演算法的執行效率 317 7.32 如何用程式控制網站的訪問次數 321 7

.33 幾種不同超時的處理方法 325 7.34 如何才能將日期類型資料參數化到腳本中 326 7.35 如何自訂請求並判斷返回資料的正確性 330 7.36 LoadRunner如何運行WinRunner腳本 332 7.37 LoadRunner如何利用已有文本數據 335 7.38 如何能夠產生樣常式式的Session 337 7.39 如何能夠實現Ping IP的功能 339 7.40 如何在Vugen中自訂工具列按鈕 339 7.41 如何在Vugen的Tools菜單中添加功能表項目 341 7.42 如何在Vugen中給功能表項目定義快速鍵 342 7.43 為

什麼結果匯出時會出現異常 343 7.44 如何增大網頁細分圖顯示的URLS長度 344 7.45 如何設置登錄的用戶名和口令 344 7.46 如何在執行反覆運算時退出腳本 346 7.47 如何使用鍵盤快速鍵 347 7.48 如何手動轉換字串編碼 348 7.49 如何理解結果目錄檔結構 349 7.50 如何監控Tomcat 350 7.51 如何在UNIX系統下用命令列運行腳本 354 7.52 如何使用C函數進行腳本跟蹤 355 7.53 如何知道腳本對應路徑下文件的含義 356 7.54 如何結合企業特點進行性能測試 367 7.55 如何應用性能測試常用

計算公式 369 7.56 如何掌握“拐點”分析方法 371 7.57 如何發現性能測試的規律 372 7.58 如何編寫性能測試用例 373 7.59 如何對MySQL資料庫進行查詢操作 375 7.60 為何無法與Load Generator通信 378 第8章 全面掌握LoadRunner 12 380 8.1 認識LoadRunner 12 381 8.1.1 揭開LoadRunner 12的神秘面紗 381 8.1.2 介面更加友好的LoadRunner 12的Vugen 381 8.1.3 LoadRunner 12創建腳本與解決方案 381 8.1.4 更加

直觀的錄製報告 384 8.1.5 關聯操作原來如此簡單 384 8.1.6 請求資訊的過濾與請求分類統計 385 8.1.7 腳本參數化 387 8.1.8 快照頁相關資訊 388 8.1.9 運行時資料頁相關信息 388 8.1.10 錯誤頁相關資訊 389 8.1.11 任務頁相關資訊 390 8.1.12 輸出頁相關資訊 390 8.1.13 縮略圖資源管理器頁相關資訊 391 8.2 VuGen功能改進與實用操作 392 8.2.1 VuGen屬性 392 8.2.2 步驟工具箱 393 8.2.3 C語言的腳本代碼著色 394 8.2.4 代碼完成 39

4 8.2.5 書簽 395 8.3 同步錄製和非同步錄製 396 8.3.1 非同步通信的3種方式 397 8.3.2 如何創建非同步腳本 398 8.3.3 非同步通信相關函數 399 8.4 Controller功能改進與實用操作 399 8.4.1 Controller對JMeter腳本的支持 400 8.4.2 如何添加基於Eclipse開發者的外掛程式 408 8.4.3 應用VuGen開發Selenium腳本 409 8.4.4 在Eclipse IDE中調用LoadRunner API實現Selenium腳本開發 416 第9章 基於介面的性能測試實戰 4

24 9.1 LoadRunner與其在介面測試中的應用 425 9.1.1 性能測試介面需求 425 9.1.2 介面測試功能性用例設計 430 9.1.3 測試用例腳本實現(介面功能性驗證) 432 9.2 LoadRunner在介面性能測試中的應用 440 9.2.1 介面測試性能用例設計 440 9.2.2 測試用例腳本實現 441 9.2.3 性能測試場景執行 443 9.2.4 性能測試執行結果分析與總結 448 第10章 性能監控方法和性能監控工具應用 450 10.1 概述 451 10.2 進程相關指標和監控技術 451 10.2.1 Windows

作業系統任務、進程 451 10.2.2 Windows作業系統任務、進程監控技術 451 10.2.3 Windows作業系統任務、進程關閉技術 456 10.2.4 Linux作業系統任務、進程監控技術 458 10.2.5 Linux作業系統進程監控技術 459 10.2.6 Linux作業系統進程終止技術 462 10.3 CPU相關指標和監控技術 464 10.3.1 CPU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64 10.3.2 Windows作業系統中CPU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64 10.3.3 Linux作業系統中CPU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67 10.4 記憶體相關指標和監控

技術 471 10.4.1 記憶體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71 10.4.2 Windows作業系統中記憶體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72 10.4.3 Linux作業系統中記憶體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77 10.5 磁片I/O相關指標和監控技術 480 10.5.1 磁片I/O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80 10.5.2 Windows作業系統磁片I/O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82 10.5.3 Linux作業系統磁片I/O相關指標監控技術 490 10.6 Nmon工具 493 10.6.1 Nmon工具介紹 493 10.6.2 Nmon工具的使用 493 10.7 Spotlight工

具 502 10.7.1 Spotlight工具介紹 502 10.7.2 Spotlight on Oracle 502 10.7.3 Spotlight on Unix 511 第11章 性能測試專案實施過程及文檔寫作 515 11.1 基於不同使用者群的性能測試 516 11.2 接受度測試通常提交的成果物 516 11.3 接受度測試專案完整實施過程 517 11.4 專案預算和專案立項 518 11.4.1 專案預算和專案立項 518 11.4.2 專案預算相關內容及樣表展示 518 11.5 專案準備階段及接受度測試方案編寫 519 11.5.1 專案人員入

場 519 11.5.2 專案調研 520 11.5.3 接受度測試方案 520 11.5.4 接受度測試方案索引目錄結構 520 11.5.5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引言” 523 11.5.6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系統簡介” 524 11.5.7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測試目標和標準” 524 11.5.8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測試需求分析” 525 11.5.9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測試策略” 525 11.5.10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專案實施階段” 529 11.5.11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測試實施安排” 533 11.5.12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測試計畫” 534 11.5

.13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品質保證” 535 11.5.14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缺陷管理” 539 11.5.15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專案溝通” 541 11.5.16 接受度測試方案的“工作產品” 541 11.6 接受度測試實施過程及性能測試計畫編寫 541 11.6.1 性能測試計畫 542 11.6.2 性能測試計畫索引目錄結構 542 11.6.3 性能測試計畫的“簡介” 543 11.6.4 性能測試計畫的“測試業務及性能需求” 545 11.6.5 性能測試計畫的“測試環境” 545 11.6.6 性能測試計畫的“測試策略” 546 11.6.7 性能測試計

畫的“命名規範” 549 11.6.8 性能測試計畫的“用例設計” 550 11.6.9 性能測試計畫的“場景設計” 551 11.6.10 性能測試計畫的“測試資料準備” 552 11.6.11 性能測試計畫的“計畫安排” 552 11.6.12 性能測試計畫的“局限條件” 553 11.6.13 性能測試計畫的“風險評估” 553 11.6.14 性能測試計畫的“交付產品” 553 11.7 接受度測試實施過程 553 11.7.1 性能測試腳本設計 554 11.7.2 性能測試腳本數據準備 559 11.7.3 性能測試場景設計 560 11.7.4 性能測試場

景監控與場景執行 562 11.7.5 性能測試結果分析 566 11.7.6 性能調優 567 11.8 接受度測試總結及其性能測試總結的編寫 568 11.8.1 某單位某系統驗收測試結論 568 11.8.2 某單位某系統驗收測試交付清單 569 11.8.3 某單位某系統驗收測試報告 569 11.8.4 某單位某系統驗收測試性能測試報告 577 11.8.5 功能/性能測試缺陷遺留評審確認表格 584 11.8.6 專案管理相關表格 584 11.9 專案驗收相關文檔編寫 586 11.9.1 驗收申請 587 11.9.2 工作量確認 587 第12章 性

能測試案例—系統實現框架對比 588 12.1 方案設計 589 12.1.1 專案性能測試需求分析 589 12.1.2 性能測試需求 589 12.1.3 系統架構 590 12.1.4 性能測試策略 590 12.1.5 測試資源 591 12.1.6 測試監控 592 12.1.7 里程碑計畫 594 12.1.8 測試準則 594 12.1.9 測試風險 595 12.2 測試執行 595 12.2.1 腳本編寫 595 12.2.2 測試過程 598 12.3 測試報告 600 12.3.1 性能對比結論摘要 600 12.3.2 問題分析 601

12.3.3 測試結果對比 602 12.3.4 性能對比結論 606 第13章 Web前端性能測試工具應用 607 13.1 前端性能測試 608 13.2 HttpWatch工具 608 13.2.1 HttpWatch簡介 608 13.2.2 HttpWatch工具的使用 608 13.3 DynaTrace Ajax工具 616 13.3.1 DynaTrace Ajax簡介 616 13.3.2 DynaTrace Ajax工具的使用 616 13.4 Firebug工具 620 13.4.1 Firebug簡介 620 13.4.2 Firebug工具的

使用 621 13.5 YSlow工具 623 13.5.1 YSlow簡介 623 13.5.2 YSlow工具的使用 624 13.6 前端性能改進 625 13.6.1 減少請求數量 625 13.6.2 應用緩存技術 627 13.6.3 CDN技術 630 13.6.4 減少DNS解析時間 630 13.6.5 壓縮內容 631 13.6.6 其他方法 631 第14章 不同協定腳本應用實例講解 633 14.1 一種特殊的資料庫性能測試方法 634 14.1.1 資料庫集群專案背景 634 14.1.2 批次處理方式解決方案 635 14.2 手工編寫

FTP腳本 637 14.2.1 手工編寫腳本的策略 637 14.2.2 基於實例手工編寫FTP腳本 637 14.2.3 腳本編寫注意事項 639 14.3 Foxmail郵件的發送腳本 640 14.4 .NET 2008外掛程式在開發環境中的應用 643 14.5 Windows Sockets協議腳本應用 647 14.6 Terminal Emulation協議腳本應用 654 14.7 Citrix協定腳本的應用 660 14.7.1 Citrix簡單介紹 660 14.7.2 Citrix相關配置說明 660 14.8 EdgeSight 663 14.

8.1 EdgeSight簡單介紹 664 14.8.2 EdgeSight的使用方法 664 14.9 資料庫相關協定應用 669 14.9.1 工具支援哪些資料庫相關協定 669 14.9.2 資料庫函數說明 669 14.9.3 資料庫腳本關聯 673 14.10 Flex協定腳本應用 674 14.10.1 Flex簡介 674 14.10.2 Flex腳本 674 14.10.3 Flex腳本關聯 675 14.11 Real協定腳本應用 677 14.11.1 Real簡介 677 14.11.2 Real腳本 677 14.12 Web Services

協議腳本應用 679 14.12.1 Web Services簡介 679 14.12.2 Delphi Web Services樣常式式 683 14.12.3 Web Services腳本 690 第15章 利用高階語言開發性能測試輔助工具 695 15.1 LoadRunner場景運行控制器 696 15.2 LoadRunner場景運行控制器原始程式碼 698 15.2.1 場景運行控制器首介面原始程式碼 698 15.2.2 場景運行控制器原始程式碼 700 15.2.3 系統設置原始程式碼 707 15.2.4 作品相關原始程式碼 708 15.3 前端性能測

試自動化 713 15.4 HttpWatch前端性能測試自動化腳本 714 15.5 基於高階語言調用HttpWatch完成前端性能測試 719

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windows錯誤代碼查詢的問題,作者周文科 這樣論述:

近年來,經濟犯罪問題日益嚴重,其中,詐欺案件發生頻仍,諸如刮刮樂、手機中獎、退稅等詐欺集團作案範圍涵蓋全臺,受害民眾遍及各階層,個人財物損失甚至高達數千萬元以上,此類犯罪已嚴重危害社會經濟秩序及治安,並引起社會大眾及立法、行政部門高度重視與關切。 詐欺犯罪是透過對受害社會民眾或客戶的不便,產生機會成本、非必要的過高價格,而由詐欺犯罪活動中,取得不法利得。並且將此成本,轉嫁社會大眾身上。根據「臺閩刑案統計」80年(1991)詐欺案件發生725件,惟至91年(2002)詐欺案件發生高達23628件,至於破獲率則由80年94.07%下降至91年11.52%。由於詐欺犯罪集團結合高科技,助長發生,

擴大社會民眾的傷害與層面,導致民眾惶惶不安。就臺灣地區整體犯罪情勢言,詐欺犯罪問題非止於臺北市一偶,且因獲利高、風險低、刑度輕、及受害層面廣等特性,已改變近十年台灣地區犯罪型態,目前其發生數僅次於竊盜犯罪,為嚴重危害當前社會安全之犯罪,此一犯罪問題,誠值深入研究。 探究當前詐欺犯罪猖獗成因固屬多元,惟刑警人員職司犯罪偵防責任,卻責無旁貸。因此,本研究係以刑警人員角度切入,復因如何提升破獲率及降低發生,學說上嚇阻理論、激勵理論、破窗理論及詐欺管理生命週期理論頗值借鏡與探討;因遏阻乃藉由提升破獲能力達成遏制犯罪發生;至激勵則係藉由警察機關內部之領導、鼓勵及工作環境改善等面向,提升員警偵辦詐欺犯罪

案件之意願,有效嚇阻犯罪衍生;而破窗理論乃藉由處處關懷、不以小惡而縱容,俾遏阻犯罪之蔓延與惡化;另詐欺管理生命週期理論,則屬系統化分析詐欺犯罪防制策略之理論。上開四種學說理論,對防制詐欺犯罪均有相當正面作用,故於本研究中加以研析討論,另彙製問卷運用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等,藉以瞭解、分析基本變項、偵辦各類刑案成就感、困難度、對工作環境滿意度以及對詐欺犯罪成因之相關認知與差異,俾供政府機關或警政單位從事規劃偵防詐欺犯罪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