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上學的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滝川一廣,黃雅芬,陳玉蘭寫的 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出適合教養方式,幫助慢飛兒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和王維的 形而上學之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上學/工作/結婚有什麼意義?談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也說明:做這一件事情到底有甚麼意義。 比如說: 一個小朋友很討厭上學讀書考試,覺得很痛苦很無聊,但是父母說你一定要好好讀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手父母 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哲學研究所 陳福濱所指導 蔡穎亞的 周敦頤的道德形上學 (2006),提出上學的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誠、道德形上學、無極而太極、靜無而動有、天道、人道、道德、本體、聖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研究所 陳鼓應、傅佩榮所指導 張忠宏的 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 (2002),提出因為有 天、道、天道、黃老、老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學的意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要上學則補充:我要上學劇情:《我要上學》講述了一個山村貧困女孩求學的感人故事。 ... 我最喜歡上學了️ 幼稚園大變身===== 《 # 討論上學意義的上學繪本》 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學的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出適合教養方式,幫助慢飛兒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為了解決上學的意義的問題,作者滝川一廣,黃雅芬,陳玉蘭 這樣論述:

40年臨床經驗、資深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教養指南! 找出適合的教養方式陪伴慢飛的孩子走出生命幽谷! 我們常聽到自閉症、智能障礙、學習障礙、創傷性壓力症候群, 甚至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些名詞聽似熟悉卻實則陌生, 為什麼醫師會這樣診斷我的孩子?孩子坐不住是否真的是過動? 孩子學寫字教很多次還是學不會,看不懂文章,是否學習障礙? 當你看完本書就會有豁然開朗,發出「喔!原來如此」的感嘆! 誰需要這本書? ‧慢飛兒家長 ‧國中小學與幼教老師 ‧心理衛生人員 ‧醫療護理人員 ‧心理、醫學系學生 ■本書結合理論與實踐,縱使不具備任何相關知識,都能輕鬆閱讀 ■為了滿足讀者各自所關心

與需求,不論從哪個章節入手皆無障礙 ■希望大家將本書當成是「閱讀用教科書」而非「參考用教科書」 不論是ASD自閉症類群障礙、ADHD、亞斯伯格、學習障礙或智能障礙, 或者創傷性壓力症候群的孩子,所有類型的發展遲緩都有其共通之處。 本書透過解說,依照不同狀況,提出不同對應方法,用理解、接納及 同理心,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適應社會的能力。 【本書特色】 本書分4大部分,從理論到臨床現場,全方位探討兒童精神醫學的精髓。 第1、 第2部分,從介紹「心」的定義、兒童精神醫學的起源、醫學上的 診斷標準演進及皮亞傑與佛洛伊德的心理發展學開始,接著從發展遲緩孩子 的觀點描述他們對世界的感

官體驗,說明如何提供適切的協助。 第2、 第4部分,則談到父母育兒時遇到的困難及孩子面對社會時所面臨的 各種困境,以及相關人員提供的協助。   本書章節重點 第Ⅰ部 首先要讓大家知道的事情 如何定義「心」/「精神醫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該如何理解「精神(心智)發展」/ 皮亞傑的發展論/佛洛伊德的發展論/心理發展歷程/「共有」發展的精神(心智)發展 第Ⅱ部 養育者所面臨的困難-擁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們 發展障礙是什麼?/發展障礙的體驗世界 如何協助發展遲緩的孩子?/局部性的發展遲緩 第Ⅲ部 育兒時面臨的困難- 父母、支援者該如何協助? 育兒相關問題/育兒困難/育兒缺失

第Ⅳ部 出社會所面臨的困境 兒童期~青春期的問題/其它精神醫學問題:兒童憂鬱症/兒童「精神官能症」障礙 協助孩子走出「不上學」陰影的步驟 1、孩子在家裡的心情日漸穩定。 2、家人的心情日漸穩定。 3、學校持續關懷並守護孩子。 4、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生活步調。 5、孩子的生活步調與家人的生活步調對上頻率。 6、孩子在家中變得主動,找到有興趣的事物。 7、孩子除了玩和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也開始幫忙家事。 8、孩子開始對家庭以外的世界感到興趣。 9、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上學、未來方向等,也願意與他人討論。 10、孩子或家人慢慢找到未來的方向。 11、為實現此一未來目標,正式展開具體的現實摸索

。 ‧專業審定者推薦 ‧一本重量級的育兒指南,可幫助縮短醫師與發展遲緩孩子(父母)之間的距離。──黃雅芬 ‧想了解兒童精神醫學者的必讀書籍,也適合當做學習精神醫學的輔助教材。──陳玉蘭 專業推薦 劉弘仁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監事 施以諾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系主任 傅中珮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 洪育遠   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蔡馥好   初色心理治療所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 陳怡潔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視知覺專注力遊戲作者》  呂家誌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王柏堯    臺北榮

民總醫院職能治療師  

上學的意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憶母親生平事略
先母陳包玉蘭,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出生於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的純樸漁村,自幼乖巧賢慧,家中排行老四,前有兩位兄長一位姊姊後有一位弟弟,小時家境非常的窮困,母親沒有機會上學讀書而目不識丁,從小除了幫忙家事謀生之外,還辛辛苦苦的「姊兼母職」一手帶大弟弟,日子雖然過的貧寒,兄弟姐妹感情卻是彌足珍貴。
民國三十八年擔任醫護女兵和父親相識結褵,民國四十四年隨著父親帶著一歲女娃(大姊)跟著部隊,自浙江大陳島撤退來台,到了台灣先落腳於高雄美濃,寄住在簡陋的活動中心角落,生活非常的克難,慶幸的是再獲一女(二姊),因為一份軍餉無法養活全家,母親忍痛將大姊二姊分別寄養在兩位叔叔伯伯家,母親隻身到台北,為台灣有錢人家幫傭,數年後全家又再隨部隊遷移,落腳在澎湖縣西嶼鄉,再得三姊四姊五姊和么兒明義。
父親在澎湖服役於反共救國軍海上大隊,當時軍人眷屬生活極為困苦,為了填飽一家六個小孩的肚子,母親領著大姐四處撿拾地瓜、落花生帶回家補充糧食,為了改善生活在家圈養小豬二隻,大姊每天去軍中收集廚餘,挑回家中飼養小豬,把豬養大後賣掉變現貼補家用,後來父親又調回台灣到三重衛生大隊服務( 清潔隊 ),母親帶著我們一家大小住在三重正義南路垃圾回收場旁的「違章建築」,每天去垃圾場做回收分類賺一點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有一年垃圾場發生大火,燒掉了我們遮風避雨的「房子」,那年爸爸決定退伍並簽約遠洋商船出海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媽媽決定搬家到五股鄉貿商眷村租屋,為了讓孩子可以上學讀書。
母親一人養活五個小孩吃穿讀書,省吃儉用在家中做聖誕燈手工,所幸父親軍中老友幫忙,介紹到某校長家幫傭又到泰山高中當工友,母親看不懂字但能分辨公文,還會分類印刷考卷,學校任何雜務工作她都使命必達,62歲屆齡時必須辦理退休,校長、主任、老師、職員都捨不得最和藹可親的「陳媽」退休,時至今日母親在學校的待人處事、工作態度都還在老同事口中傳頌。
為了陳家,奉獻一生青春歲月,吃盡千苦萬難,韌命的無怨無悔,教養五女一子,雖未要孩子追求「求功成名就」,但母親以言行身教,引導子女們崇禮尚義、教忠教孝;有段時光母親嘴巴不說但對於分離近四十年未見的大陸親人,思念溢於言表,在政府開放兩岸探親之際,民國七十九年由明義陪伴父母兩老返鄉探親,從浙江寧波機場回家途中,翻山越嶺舟車勞頓,折騰近20個小時才找到兒時老家,父親見其家鄉親人,矜持依舊但仍是濕透眼眶,母親回到石浦老家見到兄弟姊姊,緊緊相擁泣不成聲,好似幾十年來所受的苦難,回到「娘家」,情緒徹底的崩潰渲洩,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命運的無奈。
來到寶島台灣,不論何人何時何地,她總是笑臉迎人,真誠親切,從一個道地外省婆變成安身立命,說著流利台語的台灣媽媽,每天早上5點就到後山走路運動,天光微亮就到土地公廟,誠心上香、奉茶、擦桌、掃地,三十年如一日,媽媽燒香拜佛從不求榮華富貴,只跪祈子孫平安。
媽媽的好人緣是鄉里鄰居公認,也是明義每次選舉的最佳助選員,幾次選舉她瞞著大家,自己默默背著文宣走到泰山市場沿路發送,見人就說這是我兒子「陳明義」他在選舉,請你幫幫忙投他一票,偶有反對者直言不支持,她臉上流著汗、心裡淌著血,仍然彎腰鞠躬禮貌謝謝,這是娘親疼子,母儀天下!
103年明義参選議員連任失敗,一段剪輯不實的影片形塑她的兒子是惡行惡狀欺負清潔隊的政客,透過電視網路報紙等媒體刻意傳播,明義以五票之差落選。這對媽媽的精神及健康無疑是一個嚴重打擊,雖然她知道兒子是因為擋下五股「設置火葬場、殯儀館」,被反撲攻擊而落選,但她無能為力,許多左鄰右舍、爬山拜拜的老朋友,都給予最大的安慰和鼓勵,媽媽卻還是因此淡出人群、沉默寡言。
104年明義依舊如常每日到服務處上班,但母子間相處卻有變化,常常相對無語, 她怕我難過,我怕她傷心,這一年,我第一次有時間為自己媽媽過母親節,親自為她別上胸花,但我知道這是媽媽一輩子最心痛的母親節。
105年5月,我遞補回議會再任議員,107年5月媽媽當選新北市模範母親,在公所的表揚會上我跪著奉茶,在市府的表揚會上朱市長頒證,全家人一同獻花,媽媽露出了好久不見的溫馨笑容,這份榮耀她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往後幾年媽媽少有出門,我每天都是早上告知「出門上班了」,晚上回到家她幾乎都已就寢入睡,這段時間媽媽眼睛越來越差,身體也日漸消瘦,精神偶有失憶,除了牙齒不好還算健康,但我已深刻體會到「 父母在不遠遊」的意義。
110年7月14日傍晚時分,我摯愛的母親無病無痛在家人子孫陪伴身邊下辭世,走完了辛苦坎坷的一生,看著安祥的遺容雖然不捨,但也慶幸媽媽修得善終,願媽媽一路好走,隨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的媽媽,全世界最偉大的母親!

周敦頤的道德形上學

為了解決上學的意義的問題,作者蔡穎亞 這樣論述:

周子的《太極圖說》和《通書》相表裏,而會通《易傳》天道的形上思想和《中庸》的心性哲學,亦即是以「誠」貫通「天道」與「性」,並依此分二個面向探討「誠」的內涵,一是由「天道下貫」的路徑,即由宇宙的根源到萬物創生的關係來探討「誠」;二是由「人道上達」的路徑,即是從聖人與天道的關係來探討「誠」。而建立一套儒家的道德形上學。周子依其思想核心「誠」所開展的哲學,即以道德性的「誠」來體證宇宙的根源,藉著聖人作為「人道」與「天道」的溝通,而聖人就是「誠」,即指聖人的道德境界就是「誠」,而以「誠」向上探尋其形上根據,並以之證成此形上根源。「誠」表現即是「靜無而動有」,實乃「心性之誠」彰顯成為道德的過程,「誠」

既為性命之具足實現,而性命又是秉天而來,乃「太極」作用之「動而無動」、「靜而無靜」所化生,故「誠」之「靜無而動有」亦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極而太極」所指涉的「創生本體」,亦由此本體自身所蘊化之「誠」而證成之。此即是由道德的進路來接近形上學或形上學之由道德的進路而證成者,也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言「道德的形上學」的意義。傳統儒家強調的是「動有」、「進取」、「剛健」的一面,周子的學說中亦有這傳統儒學的思想,但或許是他對於佛、道有所涉獵,他注意了「動」和「有」的對立面,而將原本儒家所言的「創生本體」,由只側重「動有」的一面再加上了「靜無」的思想,以「靜無而動有」來作為「創生本體」的基本內涵。「

誠」作為道德形上學的意義,則是以道德意義的「誠」,來體證宇宙萬物的生化根源,亦即是以「誠」來證成「無極而太極」。但並不是指「誠」等同於「無極而太極」,而是從「太極」演化過程所彰顯的「誠」來反證「無極而太極」這個「創生本體」。

形而上學之思

為了解決上學的意義的問題,作者王維 這樣論述:

“存在不是別的,只是純然的關聯。”   在二十世紀之初西方哲學掀起了一場反對形而上學的運動,無論是分析哲學、現象學或者後現代主義都不遺餘力的對傳統哲學給予充分的批判。而恰逢彼時,西方哲學傳入了中國。於是,留在中國大眾心中的印象是——哲學是反形而上學的。但實際上無論西方哲學經歷了怎樣的轉向與運動,它都必然的建基於形而上學的傳統之上。現象學如此,分析哲學亦是如此。當一陣喧囂過後,人們冷靜下來回望發現很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最終還是要回到形而上學的論域中去尋找答案。因為哲學問題的本原正是形而上學問題,這是哲學思考無法逃脫的歸宿。於是,在西方學界對形而上學的回歸在二十世紀末乃至本世紀初的這近二十

年有了明顯的改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作者重提形而上學問題,意在使我們從“存在是什麼”,也即“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這一最根本的問題重新出發,去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以及我們該如何與之相處。在得出“存在不是別的,只是純然的關聯”這一結論後,本書還進一步就現實與虛幻、形式與內容、因果關係、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理性與信仰等熱門的哲學命題展開了更為廣泛的討論。   編輯推薦   “這是一場思想之旅,重煥你對思考的本能。”   如果你——作為這本書的可能讀者之一——對哲學的瞭解少之又少,那麼你多半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哲學?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要學習哲學,要以哲學的方式來思考?要回答這

個問題,首先需要澄清哲學是什麼。本書給出的答案是:哲學是思辨的過程。   信念是靈魂的歸宿,而思是哲人的無盡征途。信念是思的終點,卻無法成為思者的故鄉。因而,哲學不(只)是思想。哲學的本質是思的流動,其背後彰顯的是充滿思辨的理性精神。而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最為匱乏的。通過這本書的閱讀,通過對經典形而上學命題的思考,不僅能夠為你提供一條理解世界的途徑,也能培養一種哲學思辨的品格。   這是一本當代少有的面向問題本身的哲學著作,它思考的是真正的哲學大問題。   它不是對傳統形而上學命題的簡單重複,而是立足於當代科學知識的大背景,給予諸如“世界的本質”這樣基礎的形而上學命題以新的答案。   它絕不囿

於西方哲學的固有觀念,也不限於哲學自身的知識體系,而是充分吸收了當代物理學的研究成果以及佛學的根本理念,可謂是一本橫跨多學科、相容並蓄的新穎之作。   本書作者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青年哲人,他創作這本書的歷程就是一場人生哲學的試煉。通過這本書,你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這個思想荒蕪的時代一位真正“思者”的孤獨與智慧。 精彩書評   本書就一些哲學基本問題提出了系統性的觀點主張。其中涉及文化比較的地方與我有某些共鳴,而對現代自然科學的看法、包括對意識和物質的關係的看法也和我的觀點有所重合。此外,當代量子理論對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有啟發,本書在這方面可能會提供一些參考。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論證基於大

量的閱讀基礎,且形成了自己較為嚴密的文風。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這些都極為難得。——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鄧曉芒   我們把一位真正的歌手稱作“歌者”,把一位真正的舞蹈家稱作“舞者”,我願意把王維稱為“思者”——一個思想荒蕪時代的思者。一位思者是艱辛的,他或者在無數條道路中抉擇,或者在無路可走時探索。不過思者也是幸運的,他意識到人在迷途,思無疆界,卻以大無畏的精神,勇敢地投身於思想的事業,由此而體現出人生在世的意義和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張志偉   本書試圖對形而上學的最基本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解與回答,這就是“存在”問題。“和合”這個來自佛教的概念是全書的一個支點,作者借此表達這樣一種

存在論觀點:一切真實存在的事物都是“關聯”中的事物,也就是說都是條件聚合而成的事物。這部專著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它是否解決了這一問題,而在於它試圖通過這樣一個基點展開對形而上學層面的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追問。真正的思想總是追求概念體系的系統性,這也是哲學真正的標誌。而《形而上學之思》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黃裕生   《形而上學之思》以科學、哲學、佛學的知識和核心理論為基礎,探討了世界的物質性與意識性、世界的本質、因果關係、自由意志等哲學基本問題,得出了廣義意識、h合本質、中道理想等哲學論斷。該書思路清晰、材料豐富、論證嚴謹、自成一說,具有很強的探索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

員 畢芙蓉   作者王維,生於古城西安,自由學者,青年哲學人。曾就職於中央電視臺,長期從事媒體經營工作。後來受到多方面影響和啟發,決定放棄在別人看來非常有前途的這份事業,離開央視、離開北京,去往一個小縣城隱居,專注於哲學沉思。經歷六年的鑽研與思考終於寫成此書。由於進入哲學的方式極為特殊,因而在治學理念上不同于以哲學史或哲學家研究為主的傳統範式,主張面向問題本身,去真切的發現和探索哲學命題,回到哲學最本原的思考中。近年來,也在嘗試做一些哲學普及工作,希望通過哲學的廣泛傳播,讓大眾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哲學的理性精神,希望在這片土地上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具有理性思辨的品格。  

序一 思者無疆 序二 哲學需要真誠,思想需要體系 序言 為什麼是哲學 導論 重新起航   第一章 歷史迴響 本原 道 理念 上帝 實體與實在 語言與現象 萬有理論 基本綱領   第二章 廣義意識 對意識與物質的關係的認識 對世界的主動回饋 意識的最基本形式 意識的統一   第三章 和合現象 和合即條件的聚合 和合現象中的兩個對立趨勢 事物和合的不同類型與條件 和合的時空觀 和合的宇宙觀   第四章 和合的動力機制 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 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物質性與意識性   第五章 和合本質 實體是不存在的 本質與實在 什麼是實在的 和合本質 和合本質與空性

現實與虛幻   第六章 形式與內容 流變的現象世界 形式的可變性 形式的本體論幻象 執著與精進   第七章 條件的無限與有限 條件的無限延伸 條件的不可盡得 以和合之心看世界 “我”與世界相依存 普遍的社會責任   第八章 因果與關聯 因-果聯繫性 因-果先後性 因-果必然性 因果關係與關聯關係 佛教因果與關聯關係   第九章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決定論與宿命論 “我”與大腦 自由或隨機 意志的產生 意志的自由 責任與寬容   第十章 中道與理性 中道理想 理性精神 理性與信仰   如果你——作為這本書的可能讀者之一——對哲學的瞭解少之又少,那麼你多半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

是哲學?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要學習哲學,要以哲學的方式來思考?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澄清哲學是什麼。然而,要回答哲學是什麼卻又並非易事。假如僅是根據字面意思將其定義為“愛智慧”(Philosophy意即Love of wisdom),那麼在我們大多數人尚且對哲學研究些什麼,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與科學、宗教之間的邊界又在哪裡等都不甚明瞭的情況下,這樣一種定義就顯得太過寬泛了。當然,不甚明瞭倒不是說我們一直就缺乏對哲學這一概念的描述,而恰恰是因為我們對這個語詞的描述和使用太過豐富了!因為在這裡,“哲學”不僅僅用來意指發端于古希臘的某種學問,還常被廣泛地用以“裝飾”各種看起來玄奧的言說。即便

如此,既然我們要在本書中展開一系列的哲學思考,就不能回避這個基本問題。對概念的澄清源自於對概念的定義,為此我對哲學這一概念的定義是這樣的:哲學是借助經驗的、理性的、直覺的思維途徑研究形而上學、認識論、價值論等問題的思辨過程。假如你認為這個定義有些長,我們可以把它分解為三個部分:哲學是思辨的過程;借助於經驗、理性與直覺;研究形而上學、認識論、價值論等問題。如此一來,我將先從最後一個部分(哲學所涉及的問題)開始,繼而去考察思維所要依賴的那些途徑,然後揭示這一定義的主幹——哲學是思辨的過程的蘊意。哲學所涉及的問題從可觀測宇宙的這一端到那一端需要多少時間?這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但若要問時間是什麼,這就

是哲學問題了。具體而言,時間是真實獨立的存在嗎?還是它只不過是一種運動的綿延所產生的幻覺?在哲學上,這類問題屬於研究事物之所是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問題。換句話說,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追問時間是什麼其實就是在追問時間的存在與否,以及它的本質。更一般的,通過對事物之所是的追問,哲學家們歸根結底想要搞清楚的是——存在是什麼。   應當說,形而上學的問題領域一直處於不斷擴展的過程中。關於存在是什麼的問題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哲人巴門尼德。到了亞里斯多德那裡,他所謂的“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不僅包括對“存在之為存在、存在什麼以及存在物的屬性”等問題的研究,也包括對作為“不動的動者”的神學研究

。當然,經過中世紀及近現代以來的思想積累,形而上學更是超越了古希臘時期所涵蓋的那些思辨內容。  

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

為了解決上學的意義的問題,作者張忠宏 這樣論述:

從《老子》到戰國黃老道家的思想演變中,一直以「天道」與「道」的對立與發展為主軸。「天道」概念中的「天」,自殷與西周天命觀開始,其指涉對象一直都沒有變過:它有時指廣闊的自然蒼穹,有時指那可以透過自然蒼穹展現其行事原則的至高神祇。可是,這個從來沒有改變過指涉的「天」,在《老子》、《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等不同的作品中,卻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而扮演各種不同的理論角色。而「道」,自從第一次在《老子》中獲得形上學的意義之後,雖然未必否定天可以做為信仰對象,但是,以形上之道為核心所建立的理論不以天做為理論最後根基的做法,是在理論的建構上否定了天的根源性。形上道論的建構,在戰國中早期的《黃帝四經》達到高

峰,卻沒有在《管子四篇》中留下痕跡。這似乎表示,在「天道」與「道」的對立與發展中,《四篇》乃是天道論一方支持者的作品,而黃老思想在戰國中晚期的發展,由天道論而非形上道論佔了上風。從《老子》到戰國黃老的思想演變過程裡,並不是形上道論在《老子》中興起之後,天就從此變成純粹的自然之天,也不是形上道論興起之後,形上之道就成了主導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