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高雄文獻第11卷第2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許晋榮接任中油煉製事業部執行長總經理方振仁南下布達也說明:△許晋榮宣誓時表示,將全力以赴讓中油煉製事業部更順、更好、前程更為亮麗。(圖/記者許高祥攝). 台灣中油公司總經理方振仁,今(7)日南下為新任煉製 ...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 姜渝生所指導 林昆樂的 台灣地區石化工業之環境成本研究 (2005),提出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綠色國民所得帳、環境會計、都市棕地、環境質損帳。

最後網站98年中華民國年鑑(中文版) - 第 81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中油高雄煉油廠P-37油槽區整治場址(1)該廠所屬P-37油槽曾於91年間發生破裂,經多次查證,其中土壤及地下水樣品之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PH)及苯之濃度超出污染管制標準,高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文獻第11卷第2期

為了解決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立足南臺灣、放眼新海洋」為《高雄文獻》發刊的精神指標。   全刊分為研究論文、田野現場、文獻編譯、文化光影、大事紀要五項。研究論文是為凝聚論述的焦點,從而提煉新知識、打開新視野。田野現場、文獻編譯及文化光影則以敘述性、評介性筆調為基底,結合影像與報導,展現刊物對更廣大讀者的親近性。大事紀要則替大高雄留下重要事件的紀錄。   為保存地方文獻、推動高雄歷史研究為旨趣,充分發揮文獻蒐集、學術論述與展演評論的討論平臺,期盼透過《高雄文獻》讓高雄相關的各類知識藉此聲氣相通。 本書特色   本期為「高雄車站遷移特刊」,高雄車站啟用於1941年,2002年卸下繁重的交通任務

,改由臨時站接手。歷經高雄捷運通車、鐵路地下化陸續完工、中博臨時高架橋的功成身退,歷史建築高雄車站終於在2021年9月回到城市中軸線上。為使一般民眾能更了解高雄車站對於城市發展的歷史重要性及特殊的意義,本次封面選擇以1941年施工建築圖面及二次遷移之重要影像,喚醒高雄人獨有的車站記憶,也正式宣告高雄車站回家了!

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19)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林佳龍委員針對報載中油高層疑涉利益輸送弊案一事質詢經濟部長施顏祥。林佳龍委員表示,外界都很關心中油的改革,如朝向自由化、民營化,但改革的同時,應先進行內部改革。施部長承諾對於中油採購若出現利用政商關係所涉及之利益輸送等不法情事,都應依法嚴辦。

中油於95年決標的浮筒漏油偵測系統採購案,係由運承工程興業公司以近40萬美元得標,運承公司透過設籍香港的境外公司向美國原廠批貨,價格竟低於15萬美元,價差高達2.5倍,利潤驚人。朱少華受訪坦承與運承公司相識,但不記得「投標的事」。林佳龍委員拿出三張照片請朱少華一一指認,朱少華坦承為出遊照片中人為他個人、妻子及90年擔任廠長時所結識運承公司董事長曾若荷,隨即又宣稱對照片拍攝的地點、日期已「毫無印象」。林佳龍提示地點在新加坡,並詢問該趟機票由誰購買,朱少華表示是個人部分由公司差旅費支付,妻子的機票費則是自付,更推稱浮筒漏油偵測系統採購非其任職廠長時所執行的案件(時任副總經理)。朱少華夫婦與得標廠商同遊毫不避忌的行徑,更顯得中油該筆採購案內情不單純,運承公司透過這層關係究竟標得多少工程、從中獲得多少暴利、有無回扣?中油公司有責任對外說明,身為業務主管機關的經濟部更應徹底調查。

林佳龍委員詢問99年2月至8月擔任中油董事長的施部長是否記得當年曾新增「機械及設備」採購費用,並預計在兩年內編列高達六千七百一十萬元的油槽清洗設備費,施部長表示對此事毫不知情。林佳龍轉而質問時任中油總經理的朱少華為何指示中油煉製事業部發文各所屬單位(文號0980435990)「奉朱總經理九十八年十月七日指示,油槽機械清洗不發包,要採購設備自行施作,不仰賴廠商」,朱少華辯稱公文遭到竄改,他的指令是油泥自行處理,油槽清洗仍是發包,啟人疑竇的是該筆預算後來竟全數刪除。林佳龍質疑朱少華之子朱智光究竟是以何種身分,竟毫不避嫌到中油桃園、高雄廠推銷清洗設備?朱少華先宣稱其子自己經營公司,非新鼎公司員工,但隨即又稱是其子是受新鼎公司所託至廠區進行採購油槽清洗設備的簡報,說法前後矛盾。林佳龍委員表示,新鼎為中鼎公司的轉投資,與國民黨黨營事業關係密切,這是否又是利用政商關係進行承包工程等利益輸送情事,值得深究!林佳龍委員最後要求經濟部必須對該筆六千多萬預算編列後又刪除的過程與原因予以回覆說明,施部長則承諾中油公司將於明(20)日中午前提供完整報告。

台灣地區石化工業之環境成本研究

為了解決中油煉製事業部高雄的問題,作者林昆樂 這樣論述:

摘要早期台灣石化工業之經營,由於當時尚未具備環保的概念,因而對於環境保護之議題並未加以重視,隨著經濟的逐漸發展,導致許多威脅著人類社會安全及發展的災害相繼發生。再加上國內外發生一連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案例,尤以石化工業為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除了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破壞環境生態外,更可能會造成棕地所帶來的社會性問題,稱為「環境外部性」,即社會的外部成本。都市棕地是指在都市中荒廢、閒置或未充分利用的工業土地,受污染的工業土地整治不易,耗資鉅大,開發者與汙染者較不願意再利用、再開發都市棕地,因此,出現了環境會計的新觀念。目前,國內外對環境會計的研究,主要都是希望透過環境會計的建構,而使得企業更具競爭力亦

能善盡社會責任。另外,傳統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亦常只使用單一成本制,難以衡量環境成本的負擔。此乃引發本研究之動機,嘗試以都市的石化工業用地為對象,從環境會計觀點探討都市工業土地環境成本,其中包含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成本會計,以及以地區為主體所建構之綠色國民所得帳。重點在一方面從企業觀點,探討其應考量的內含環境成本項目及內容,一方面則從都市再發展觀點依循綠色國民所得帳的理念,探討其隱藏之環境成本,並針對中油公司高雄廠區為個案進行分析,以供相關單位或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之主要討論如下:(一)中油2005年營業額新台幣6,682億元,其中,在高雄煉油廠部分,該地區產生的環境質損帳高達430億元,而其環

境成本會計之估計則僅為20億元,其間之差異甚大。(二)中油高雄廠區如欲全面整治其污染,所需經費估計將為24,000元/平方米,如與公告地價比價,低於商業區之地價,但高於其他土地使用之地價,顯示就市場機制而言,除非作為商業區使用,將土地整治之後做其他使用均缺乏財務誘因。故欲透過市場機制希望中油全面整治污染之可行性甚低,除非在其他配套對策的考量下,才有可能對這塊大面積土地進行全面性的整治與復育。就都市再發展的角色評估之,較合於成本效益且合於公共利益的策略係將主要道路及捷運沿線部分土地進行土地使用變更為商業區,加以應有之整治後發展該地區應有的商業機制,其餘土地則採取自然復育的低成本整治方式,將來可變

更為都市的綠地公共空間,彈性地運用土地使用與整治策略,降低龐大的整治成本,而使企業團體、政府與民眾在環保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達成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