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彼得.博德曼寫的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 和許可依,程婉若,郭姵妤,陳正芬,黃綉雯,張恒豪,唐文慧,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林昱瑄,廖珮如的 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EP06-見樹又見林:擺脫個人主義式的思考之後,更複雜也 ...也說明:EP06-見樹又見林:擺脫個人主義式的思考之後,更複雜也更有趣了. Feb 4, 2021 • 23m. Listen. 新企畫!【安安君君的書房】來了選書《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張世雄所指導 林怡君的 就業、家庭和通往性別平等的生命歷程體制: 比較台灣與德國之政策變遷與生命歷程 (2018),提出個人主義式 思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就業-家庭政策、家庭主義、性別平等、生命歷程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黃宗慧所指導 林佳楠的 再思劇場性與操演性:亞陶與歐蘭的身體想像 (2014),提出因為有 亞陶、歐蘭、景觀、劇場性、虛擬性、操演性、觀看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解答。

最後網站見樹又見林則補充:政府有些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不是依照社會學對於體系如何產生問題的這種理解來設計,而只是想改變個人而非改變體系的方式來解決,陷入個人主義式思考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個人主義式 思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

為了解決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作者彼得.博德曼 這樣論述: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首波作品| 「《輝耀之山》是一本關於青春的山岳文學,或有可能,也是最迷人的山岳文學。」──詹偉雄 世界登山史上最傳奇雙人組合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喬.塔斯克(Joe Tasker) 生涯最具代表性、開啟人類登山新維度的一次攀登 影響世界山岳文學的先鋒名作,問世42年後中文世界首度出版 ▋兩位當時代最具盛名新銳登山家的首度攜手,登山史上傳奇搭檔的起點 1975年,時年25歲的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以最年輕的成員身分,跟隨克里斯.鮑寧頓的大型遠征隊前往聖母峰,成為

登頂並回返的四名倖存者之一,因而在登山界聲名大噪。而就在幾乎同時,喬·塔斯克(Joe Tasker)也以雙人輕裝方式攻克印度的都納吉里峰歷劫歸來。對彼得來說,與聖母峰超越百人的大型遠征相比,喬以雙人輕裝攻頂的冒險與不確定性更令他羨慕。沒想到,喬在返國後不久,就前來邀請彼得和他一起回到喜馬拉雅山區,攀登這座被稱為「輝耀之山」的強卡邦峰西壁。「這是我求之不得的攀登。」面對邀請,彼得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也以此開啟了這段往後成為登山史上傳奇的搭檔情誼。 ▋開啟當代攀登風格,促使登山從集體轉向個人主義的里程碑 「這個計畫太荒謬了。不過,如果你們真的付諸行動,我認為這將是世人在喜馬拉雅山區所做過最困難的

事情。」 在他們向英國著名登山家克里斯.鮑寧頓(Chris Bonington)說了他們預計要單獨兩個人輕裝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的計畫後,鮑寧頓如此回答。強卡邦峰這面幾近垂直、爬升高度達5520英尺,且充滿冰雪岩混合地形的花崗石牆,攀登的技術難度超越聖母峰,被認為是喜馬拉雅山區中最可怕、技術上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座絕壁。在那時,大多數人都覺得要攀登強卡邦峰西壁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只有兩人的輕裝探險了。 面對這種高難度的岩壁,當時的主流攀登方式是有大隊人馬合作、投入大量資源,且背後常有國家支持的大型遠征隊(又稱「喜馬拉雅式攀登」);與之相比,僅以少數人輕裝方式進行的「阿爾卑斯式攀登」,因可攜帶的

裝備有限,亦無後援,因此難度倍增。但面對挑戰的誘惑,以及他心中希望讓自我認同與公眾認可達成一致的欲望,彼得接受了喬的邀約,一同前往那座險峻而美麗的高峰,最終成就了這場傳奇性的攀登,並為當代登山史奠定下了由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的關鍵轉變。 ▋將文學性、詩意與極度個人的感性帶入登山文學的先鋒名作 在彼得成功攀登強卡邦回返後親筆撰寫的這部作品,即完整記錄了整趟過程,從如何適應環境、整裝出發,到他們實際在強卡邦峰西壁40天孤立無援的攀登中,於技術與心境上所面臨的挑戰、兩人之間的交流與張力,以及途中各種錯綜複雜的時刻,直到最終登頂後的感悟,都於書中如實分享。這部作品與過往的登山文學不同之處在於,作者

拋開過往作品以技術、成就為主的描寫方式,而是以更具詩意、文學性的文字描繪他一路上的見聞,也誠實剖露他極度個人的感受與思考,因此更能使讀者在閱讀時身歷其境,感同身受。 在1978年出版後,這本書引起了廣大迴響,更於隔年獲得傳統得主是純文學英語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波爾)的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John Llewelyn Rhys Memorial Prize),成為開啟山岳文學此一文類的先鋒名作,傳頌至今不墜。 1982年5月,彼得與喬參加了鮑寧頓的聖母峰遠征隊,試圖首攀高難度的東北脊,卻在接近峰頂時雙雙消失身影,直到1992年,日俄遠征隊才發現了彼得的遺體。為了紀念兩人在

登山及山岳文學上的貢獻,他們的好友與家人於1983年創立了「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The Boardman Tasker Award for Mountain Literature),每年頒與當年度傑出的山岳自然文學、非文學作品,此一獎項逐漸建立起隆崇聲譽,也帶動山岳文學的新世代閱讀風潮。 【各界推薦】 吳懷晨(詩人、北藝大教授)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者)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每每看到攀山的書,總是讓我興奮不已,

也因為我不斷在探險,走向高海拔對身體的極限,深刻面對生死離別的情緒,很能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以及實際環境下,人是如此渺小而努力想保持探險的價值,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對登山家來說,永遠有更困難的攀登難題正在尋求著答案。祝福那些不斷追求夢想而逝去的人們。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如果說攀登聖母峰是有組織的作戰,那麼絕壁的攀登,則是人與山的競技場。   一座山可以有很多條登頂路線,選擇絕壁一向被視為英雄事蹟。   海拔高度6,864公尺的強卡巴峰,不以高度取勝,也不是未經登頂的處女峰,然而那直插入雲的尖銳山型、令人望而生畏的花崗岩西壁、吊掛於高海拔崖壁的露宿、揹負糧食裝備的重量……只有懷

抱熱情的二個年輕登山家敢於挑戰。   隨著作者文筆的生動描述,我與他們一起經歷從準備工作到攀登時的種種磨難,年輕時自己在高山稜脊上的小小身影也不時浮現在眼前。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好的登山文學,是普世性的。登山之所以有趣,之所以撼人心弦,絕不在那些外顯的技術行為。每天從哪走到哪、用什麼技術攀爬多困難的岩壁,並非攀登的重點。這些,只是內心活動的載體。攀登體驗的深刻之處,在於人將自身置入那極端的絕境之域,從而激發的思考、體悟,以及人我之間的互動。那些屬於人的故事,才是攀登跟世界的連結,也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要知道怎麼寫登山,那就

去看The Shining Mountain吧!」不只一次,在箭竹草原穿梭、迂迴在石壁與冷杉林間的休息空檔,詹偉雄大哥這樣對我說。於是這一面閃著薔薇金、鑲著藤壺的鯊魚背鰭,夕照下的強卡邦峰,就這麼進入了我的人生。   比起鹿野忠雄博物學精神的好奇與探索觀察,我讚嘆彼得・博得曼是位非虛構寫作高手;在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就將白描法練得淋漓盡致,讓你能在希斯洛機場和印度小巷中和他相遇,身歷其境一九七〇年代的高峰攀登,看見屏幕般潔白的強卡邦峰,還有他與隊友間的情感:依賴與摩擦、競爭與合作。比起英雄式的肯定,他細膩刻劃了人面對山的渺小、兩個心靈間的碰撞,還有登山家在挑戰未知時的痛苦磨難、精神世界與內在轉變

。   在這個三十一歲長眠聖母峰,卻留下不朽山岳鉅著的青年淺白好讀、幽默卻不失優雅的文字之間,或許你有機會看見現代登山文化,在後遠征時代之中,冰雪高峰攀登者所尋求的價值、開創性與精采的生命歷程。   「什麼?這傢伙居然跟我一樣,會為了省托運行李重量而穿雙重靴登機?」這是本讀起來很享受、輕鬆的書。它無疑是世界經典的山岳文學,但卻沒有名著的貴氣,反而更像是看著一位熟悉的朋友,和他可靠的夥伴一起到異地,不顧一切圓一個嚮往已久的夢。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台灣的登山翻譯書籍很稀少,最耳熟能詳不外乎是《登山聖經》(The mountaineering)與《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舊版書名為《巔峰》)兩本書,前者為登山技術書籍,後者則為敘述一九九六年聖母峰山難的故事。而記述著彼得.博德曼及喬.塔斯克兩人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登頂的這本《輝耀之山》,則是繼《聖母峰之死》一書之後值得推薦的山岳文學。   攀登的過程除了自我技術與外在環境的抗衡之外,更存在著攀登者的反思與山岳的互動。《輝耀之山》一書也把這些登山迷人的要素闡述得相當動人,讀著讀著內心也跟著激動起來,猶如身歷攀登過程,想著我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世界經典攀登史,《輝耀之山》是你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一。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

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

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

個人主義式 思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專業有價》~幫你兌現個人價值,讓客戶自動上門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8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gzZ4gloxB9M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ch4rm

【線上課程】《成為你想要的改變》搞定拖延與分心,找回掌控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9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09k1c-8GUg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g4mjq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的五大策略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7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_YT1fDZYmTc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wugyq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10/16開課!】《關係探索工作坊》用隱喻鬆動卡住的關係,讓愛流動~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topic/18

[ 12/5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10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topic/9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4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1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6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3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2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新平台露出】受夠YouTube廣告?!
這裡讓你專心學習:https://odysee.com/@%E5%95%9F%E9%BB%9E%E6%96%87%E5%8C%96:c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MyMusic收聽:https://reurl.cc/Grb5XZ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就業、家庭和通往性別平等的生命歷程體制: 比較台灣與德國之政策變遷與生命歷程

為了解決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作者林怡君 這樣論述:

伴隨社會及經濟結構快速變遷,多數已發展國家正面臨低生育率及人口老化的挑戰,台灣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女性必須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而帶來低生育率、照顧危機的課題,各國就業-家庭政策回應的目標在性別平等、促進就業、促進家庭之間相互競合,並受到家庭文化的影響。跨國政策設計及政策結果的差異與性別平權主義普及程度有關。為探討家庭主義國家在邁向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政策發展所採取的路徑,本研究以生命歷程研究取徑,比較分析台灣及德國的政策變遷、政策隱含的文化價值,及其對於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 台灣及德國在1990年代初期皆為男性養家模式,自1990年至2015年之間的就業-家庭政策具有不同走向。

在勞動市場中的性別平等政策發展路徑相似,從母性保護、到就業機會平等、再到平衡家庭與工作,日漸重視女性經濟自立。然而在家庭政策方面,台灣的政策發展不論是兒童照顧或老人照顧,均傾向將一切問題留待家庭或市場力量解決,多是提供有條件的給付且額度不高,工時規範並未放寬,家庭政策顯得零碎而以補助及照顧商品化為主要策略。德國的政策發展歷經多次變革,逐漸朝向家庭化及去家庭化並存的策略,承認家庭照顧的價值亦試圖增加男性的照顧角色。 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由於台灣政策實質延續男性養家女性照顧的分工理念,使得台灣男性並未改變就業模式,婚後承擔養家角色,台灣女性在婚育後視家庭資源及機會成本選擇就業或照顧;德國政策促

使德國男性就業模式略有改變,在照顧0-3歲子女及同住父母時會調整/改變就業時間,德國女性則因公共托育設計及子女年齡有不同工時安排。據此,同樣是強調家庭照顧,制度及文化作用在個人、並進而形成的社會後果,在難以兼顧全職工作的情況下,德國女性選擇不生的比例較高,而有生育的女性中,台灣女性平均生育數較少。此外,台灣的家庭關係較為緊密、德國則是單人家戶比例甚高。 整體而言,兩國政策同樣是維護「家庭」制度,方式卻大有不同。台灣政策鞏固了家庭角色分工(與婚姻有關),主要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影響,女性角色鑲嵌在家屬及親族關係中,無法輕易以西方個人主義式平權的思維來促進性別平等。德國近年政策試圖改變固有的性別

文化,鼓勵男性照顧及維持穩定家庭關係(與婚姻無關),某種程度的典範轉移及可能帶來改變。依據兩國經驗,家庭主義政策必須透過肯定「去性別化」的照顧價值,才有可能通往性別平等。

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

為了解決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作者許可依,程婉若,郭姵妤,陳正芬,黃綉雯,張恒豪,唐文慧,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林昱瑄,廖珮如 這樣論述:

  「……那張重大傷病卡會將已付的部份負擔退錢回來,我同事說呼吸器要裝二十一天以後才能申請,我算一下我爸開刀到今天是十七天,剩四天就可以申請,我要求四天後再拔!要不然我的經濟負擔好重!」   「你爸嘴巴那條管子是放到你爸爸的氣管,你想想一般人被東西嗆到就很不舒服,何況你爸爸嘴巴的管子那麼粗 …… 不能因為家屬的要求漠視個案的舒適,且你的要求是用你爸爸的痛苦來減輕你的負擔! 」(本書第六章)   你是否有過那些時刻,   在職場生涯、人生關卡的階段裡,   經歷尷尬、難為、困窘,無奈與無力感頓由心生,   才驚覺自己被困在一場權力遊戲之中,而且是那隻被打的怪。   權力無

息無影,   卻能在日常建起一套人人都難以逃脫的制度,   與相對應的機構。   透過一則則動人、精彩的建制民族誌,   我們更容易看見真實生活裡的權力關係如何建立、角色支配關係如何扭曲,   重新檢視工作現場裡的文本立場、現行制度下的角色為難。   從常民生存的夾縫, 探問反抗的可能     建制民族誌主張研究要從常民的日常生活斷裂經驗出發,看見與探究工作的細節(包含工作知識與工作流程),對協調人們行動的社會關係進行解碼,揭露不平等之由來,進而找到改變現狀的關鍵,促成改變。     傳統社會學往往也從人們的困擾經驗出發,但強調擺脫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方式,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將問題的定位從個人的

困擾提昇到公共議題的層次,讓人們的知識與理解超越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而才能帶來改變的可能。     建制民族誌從斷裂出發的提問,讓在實務工作中迷惘、困惑、憤怒、矛盾或困頓的經驗找到出口,而探究建制的過程,則讓這些經驗轉化成為對體制的重新理解,這種重新理解提供了工作者在體制內反抗的基礎。     本書精選的案例出自醫療社會學、社工、護理、教育和性別等領域,是國人以建制民族誌分析本土案例的第一本合集,更是建制民族誌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一個里程碑。   好評推薦     閱讀此書,饒富趣味,許多故事都非常吸引人,隨著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看到專業人士、案主、文本、組織之間的張力/矛盾,像看連續劇一樣,很希望

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王宏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認識建制民族誌的理論內涵和方法論之主張,(…)能讓自己加強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提升探究的視野,看見社會建制權力的幽微運作,產生洞見。--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教授)     這本合輯是台灣建制民族誌發展與個案討論的一個里程碑。 --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副教授)  

再思劇場性與操演性:亞陶與歐蘭的身體想像

為了解決個人主義式 思考的問題,作者林佳楠 這樣論述:

摘要 本論文以比較方法研究法國藝術家亞陶與歐蘭的劇場語彙、身體表演、及觀看關係。除點出兩人作品中相似的主題,也將強調其藝術手法及社會影響力的相異之處。第一章將闡述德希達所言之古典劇場性的症狀,並以柏拉圖的洞穴寓言、紀.德博的景觀批判、及菲蘿的可逆之律為例證。其後,將引用塞穆爾.韋伯緣自德西達觀點所定義的劇場性,分析亞陶與歐蘭景觀暴力的誘惑與虛擬的風險。 第二章將聚焦於兩位藝術家的身體表演。透過巴特勒提出的操演性之理論,本章將分析他們為何及如何重新詮釋被規範論述性/別化與階層化的身體,而進一步提出人/非人的另類表演美學。關於巴特勒在劇場性論述上的疑慮,他們的例證或可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第三章將勾勒亞陶與歐蘭創作背景的歷史脈絡,檢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境況對兩人藝術生產的影響。視覺娛樂的發展對藝術生產帶來優勢也帶來衝擊,而兩人的觀看理論與實際的觀眾互動也反映社會中視覺範型與藝術功能的改變。本章最後將以洪席耶「解放的觀眾」為引,再探觀者被動性的議題,並反思個人主義式的美學何以能為德博擔憂的自閉現象開啟新機。 由一、二章的創作意圖至第三章的觀眾參與,本論文將透過不同角度檢視兩人的理論與實務,並釐清在表演藝術的交流中,不同參與端的投入及得失。關鍵詞:亞陶、歐蘭、景觀、劇場性 、虛擬性、操演性 、觀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