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安齊寫的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和簡守信,何姿儀的 人間.診間:簡守信院長行醫ing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華新科布林通道 - 軟體兄弟也說明:華新科布林通道,燿華(2367) 布林通道(Bollinger band), 最專業的技術分析圖, ... 3-6差離, 5-20差離, 布林通道, KD, MACD, RSI, ... ,華新科(2492)即時行情走勢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沃時文化有限公司 和經典雜誌出版社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劉興祥所指導 王英杰的 中共「一帶一路」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 (2021),提出即時 布 林 通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帶一路、軍事戰略、中共、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李世暉所指導 蔡宜庭的 中國海警法對東亞安全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海警法、灰色地帶、海上安全、東海、海上民兵的重點而找出了 即時 布 林 通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股市阿水-布林通道盤中飆股監控(Windows電腦版) | 技術面選股則補充:無論大盤漲跌,用「阿水一式、二式」都能賺!在盤中幫你即時監控有機會噴出的飆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即時 布 林 通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為了解決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作者鄭安齊 這樣論述:

閱讀德國轉型正義的紀念史,重審台灣百年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   如果暴政的受害者已然消逝,我們該何從哀悼?   如果加害者的面目模糊,我們該如何指認?   如果不義的塑像已被高高豎起,我們的選擇是否只剩拆除?   如果受難者的紀念碑遲遲無法建立,我們怎麼一起合作?   閱讀本書,重新審視台灣百年的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藉由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作者走訪、爬梳、研究,嘗試指出一種可能的方向:一個不再需要紀念碑的時刻。 名人推薦   ──共同思索未來,跨領域推薦必讀──   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作家吳音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駐德自由記者林育立/中山社

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林傳凱/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邵允鍾/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阿潑(黃奕瀠)/作家馬翊航/不義遺址研究者張維修/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新加坡電影節前策展人、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人郭敏容/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陳佩甄/東吳政治系教授陳俊宏/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喀飛/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賀光卍/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黃丞儀/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黃舒楣/台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廖凰玎/藝術家、台藝大雕塑學系助

理教授劉千瑋/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劉文/策展人、東海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蔡明君/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蔡晏霖/鄭南榕的女兒、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劇作家、大慕影藝內容總監簡莉穎/《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顧玉玲/策展人、南藝大藝創所副教授龔卓軍 推薦文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我一直相信,轉型正義工作除了是法制工作、政治工作之外,更必須是一個文化反思運動,才有可能藉由重新面對歷史記憶,重建正義觀,讓整個社會的民主脫胎換骨。《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為我們指出,人如何可能通過藝術與文化的實踐,不斷與遺忘搏鬥,又會在其中遭遇什麼挫折,對轉型正

義之路從來顛簸的台灣而言,宛如一種「堅持到底」的召喚與提醒。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從各種意義、各種尺度上看來,現在都是最適合閱讀《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的時刻:台灣史上首度官方設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在2022年5月底退場,留下諸多未竟之業;國際戰雲密佈,俄烏戰爭迄今未歇。隨著「冷戰」重返人間,威權的陰影也再度籠罩世界各角落。盤整人類對抗威權的記憶,我們不只需要文字,更要讓記憶長出形狀,變得看得見、觸得著、得以身在其中,長出全新的思想與行動的力氣。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BLM運動影響跨界,曾推倒邱吉爾雕像而引發爭議。然而紀念碑、

銅像相關的記憶政治絕非新聞。鄭安齊這本細緻的考察研究,以德國歷史脈絡為主的探索,呈現了紀念碑在19世紀之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協助建立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同關係,透過物質及特定藝術形式,象徵物如何具體化記憶敘事,間接促成了政治的美學化,維繫政權更迭存續正當性相關的歷史敘事之延續或斷裂。所謂「過去」不一定很遙遠,如此書清楚指出,1951年,戰後西德首座紀念碑,與其說是追憶不過三年前之「過往」,更像當時呼應冷戰進行中的物質主張。   這本書即時出版,可讓難以自外於「記憶安全(mnemonic security)」、記憶武器化的華語圈讀者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畢竟不論是興建紀念計畫或重訪舊廟堂,人們的熱情

表達或冷漠忽略,都直接或間接地回饋了公共記憶的「形狀」如何存續。      顧玉玲,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   記憶是多重且流動的,紀念卻不免壟斷、排他。本書以詳盡的歷史考查,搭配具體影像,並設計生動的圖表,呈現德國記憶工程的文化實踐與實驗,進一步追問:由下而上的紀念協商是可能的嗎?對於當下的台灣特別受用。以碑為鑑,民主化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邵允鍾,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紀念碑的創作作為一種介入記憶政治的藝術行動,背後複雜的辯證在本書獲得淋漓盡致的討論。作者積累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次呈現,除了知識含金量極高,書中針對具體個案的評論也往往蘊含深刻洞見,為德國的轉型正義提供了獨特而珍

貴的觀察視角。   張維修,不義遺址研究者──   紀念碑是權力鬥爭的結晶,在空間中傳達意志、記憶與價值,它們從來都不中性,而紀念碑是目的,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從本書爬梳紀念碑如何形塑共同體的德國歷史經驗,民主與極權、甚至納粹如何利用紀念碑來治理國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對抗遺忘,才能讓迫害的歷史不會一再上演。德國透過紀念碑/紀念標誌面對記憶、回應受迫害者的經驗、反省歷史。其中包括了戰後半世紀1993年才開始倡議、2008年揭幕的「納粹時期受迫害同志紀念碑」。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深入各紀念碑/紀念物建立過程的權力角力

和辯證、民間意見進入決策歷程,讓人看到德國社會投注於平反和修復的豐富論述與經驗。對於近年高喊「轉型正義」、最常被關注的仍僅是政治犯平反的台灣,如何指認、平反白色恐怖期間同志遭遇的迫害,本書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賀光卍,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   正如同在台灣30年的工傷/殤運動中,工傷者與亡者家屬企圖用工殤碑,來重省、尊重、提醒壓迫歷史的存在,讓傷痛與怨恨推動社會朝向和諧共存前進。透過此書,讓我們參照與梳理受難者的紀念模式,並提醒我們持續由下而上的實踐,才能避免階級壓迫的記憶被遺忘。   林木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作者以強烈的觀察

意識,從東西德合併前後,以紀念碑、紀念館、歷史遺址、藝術機構等為主體,探索暗藏其中的歷史故事與創傷痕跡,成為一扇我們思考轉型正義的重要明鏡。   莊偉慈,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   紀念碑所代表的意義,遠超過造形所能揭示的內容,而人們多半很難一眼看穿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   鄭安齊透過深入的研究與書寫實踐,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紀念碑的設立,如何重構人們的記憶。特別是這些被建構出來的文化記憶,多半具有受調控或被簡化的疑慮。雖然紀念碑總被視為一個能填充歷史記憶的憑弔之所,但鄭安齊的文字也提醒我們:紀念碑的出現並非轉型正義工作的終點,相反地,在揭幕的那一刻,相關歷史事

件的處理工作,才正要開始。   陳佩甄,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此書基於台德間的參照與「紀念的形式」探討歷史轉型,並不以單一國族論述、範式化的形式為準則,而是呈現有機連動的語言、藝術、性別、情感如何塑造出紀念的形狀。以紀念為引,此書細緻地重讀20世紀德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將已知的資訊作為記憶之線,編織出未知的心靈之所。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如何「哀悼」威權的記憶並不只是一個歷史的問題,而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在戰爭持續燃燒的歐陸,這片必須處理同時納粹與蘇聯共產壓迫的現場,紀念碑並非單一敘事的傳承,更是錯綜復雜的創傷生命的延續。   陳虹穎,政治大學創新國

際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透過本書,提供都市、景觀、建築、政治、社會與藝術文化愛好者,一場生動的德國紀念地景的紙上走讀。透過他深入淺出的梳理,讀者將能一同思考:紀念碑/物如何書寫東西德從對立激化到統一的歷史?紀念碑/物的空間設計與物質化,如何為(創傷)歷史提供索引?甚至,紀念碑/物的生產或取消,如何反映德國社會為「轉型正義」求解的民主化過程?   蔡晏霖,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   多年前,我還沒在街頭認識本書作者鄭安齊,就已經先認識他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精彩作品。多年後,我讀了《不只哀悼》,更驚豔於安齊能將德國社會透過藝術「處理歷史」的複雜歷史,梳理得如此清晰有力。原來,為轉型正義賦形的過

程,即便在德國也一路崎嶇。本書有脈絡、有方法,更有反思,值得每一位關心轉型正義的台灣讀者借鏡。   蔡明君,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我的台灣啟蒙,來得非常晚,那是在27歲隻身到國外求學後,透過許多對話與觀察感受到文化衝擊,且很大一部分是對自己的文化。期間去到德國旅行的經驗更是帶來巨大的震撼,當時參觀紀念碑與博物館,讓我想進一步探索台灣做了些什麼。在序言最後,作者掠美紀念碑藝術家約亨.蓋茨的概念說到:「願我輩會是最後一個需要研究這樣事務的世代[...]。當社會自集體至個人,都能常對歷史持警醒態度,並將公益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紀念碑了。」   本書從歷史發展、

案例分析來到當代討論,細膩整理出這些文化工程與歷史、政治、生活以及藝術創作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每個篇章都發人省思,提醒作為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在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上擔負著開啟更多對話的角色,需一起繼續努力,朝向不需要紀念碑的那一日前行。

即時 布 林 通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0月10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5u-2fCxCN4g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email protected]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瑞銀最新公布全球富豪榜,近四成億萬富豪來自中國,擁有全球16.4%的財富,而且增速極快,過去10年增加了9倍,我們對誰成為億萬富豪不感興趣,但需要研究製造富豪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等等,還有是政府如何縮減貧富的差距,使得中國成為能夠製造億萬富豪的地方,同時能夠為共同富裕創造空間。國際財富大轉移,往往是發生世界級重大事件的結果,二次世界大戰、石油危機、金融風暴等等,這份調查的時間緊貼新冠病毒疫情,發現從疫情開始到7月底,中國的億萬富豪從389名增加到415名,很明顯反映中國最早跳出疫情打擊經濟的泥沼,當很多歐美國家還在疫情漩渦中掙扎,更有此消彼長的效果。

蘋果頭條
林鄭政府早前公佈本年授勳名單,有多達94名警務處現職或退休人員獲當局嘉獎,當中不少與鎮壓「反送中」運動有關。《蘋果》發現,去年7.21任職元朗警區指揮官的李偉文、警察機動部隊正副校長、國安部門成員,以及在去年機場「和你塞」聲稱遇襲的警員同獲肯定;曾「撻朵」用特別通道的警員亦獲嘉獎。特區政府本月初將授勳名單刊憲,破天荒有多達687人獲勳銜或嘉獎,當中警務處現職或退休人員佔94人,比率高達13.7%。《蘋果》整理獲嘉獎警員名單,發現當中不乏新聞人物,當中包括去年7.21當日任職元朗警區指揮官、已退休的前總警司李偉文,他在7.21翌日多番迴避到警署抗議的議員和市民,僅接收請願信,他在讚詞中被形容為「表現出色,克盡厥職,堪稱典範」,獲頒授「香港警察榮譽獎章」。

東方正論
第三波疫情從未平息,本港或已進入第四波疫情階段。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昨日指剛過去的十‧一及中秋長假期,市民防疫心態鬆懈,外出聚餐、飲酒,甚至在酒店房開派對,導致疫情反彈。專家當然有其個人見解及立場,但把責任推卸給用家及市民卻是相當不負責任,就以尖東帝苑最近爆出的疫禍為例,首先要檢討的就是政府及酒店本身。尖東帝苑酒店內的越南餐廳有樓面職員在月初身體不適,卻帶病上班,後來確診,昨日再多三名員工確診,其中廚師及機電人員懷疑因為共用男更衣室而互相傳染,酒店內意大利餐廳一名服務員亦證實染疫,再加上之前有泰籍住客亦是確診者,帝苑酒店爆發一場疫禍,毋庸置疑。

星島社論
本港昨日新增八宗確診個案,七宗為本地個案,當中三宗為尖沙嘴帝苑酒店男員工,包括意大利餐廳Sabatini的服務員。衞生防護中心昨要求整幢酒店即時關閉十四日,全部住客昨日要撤離,轉至其他酒店入住。衞生防護中心昨表示,酒店累計有四名員工確診,他們都使用過男更衣室,相信該處有小型爆發,因此曾到該更衣室的三百名男員工都要檢疫。約四百多名員工及一百多名住客,早前已完成首次檢測均呈陰性,會為他們再收集第二次樣本檢測。有專家憂慮該酒店住客遷往不同酒店,會增加社區爆發風險。

經濟社評
內地市場在長假後復市,人民幣兌美元滙價急升,皆因黃金周零售消費回升,令市場相信內地經濟在疫下穩步復甦,吸引大量熱錢湧入,使人幣成為新的全球避險資產。人幣備受看好,香港更應把握機遇,拓展離岸人幣業務,並在數字人民幣上扮演重要角色。人幣中間價昨天開市報每美元兌6.7796人民幣,比休市前上調305點子,在岸價升勢凌厲,收報6.7135,漲971點子。人幣急升,因離岸價在假期已飈升,在岸價被迫補漲,追回休市時離岸間的升幅。此外,國慶黃金周零售消費向好,增強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的信心。盡管長假期的境內旅遊人數和收入分別只及去年同期的79%和70%,但根據商務部數字,8天長假全國零售、餐飲總銷售額1.6萬億元人幣,按年上升4.9%,而銀聯數據顯示,在長假前7天交易金額達2.16萬億元,按年升6.3%,反映民眾消費信心回升,亦折射出內地在控疫和穩經濟取得好成績。

中共「一帶一路」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作者王英杰 這樣論述:

近期,中共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受到全球各國眾所矚目的焦點,比較明確的政策輪廓起緣於2013年9至10月份期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出訪中亞與東南亞時,向各國提出以中國古代絲綢的陸上古道與水路貿易路線為架構。 習近平主政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戰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從和各國「戰略對接」至成為命運共同體,這個號稱習近平最重要的外交戰略,成功關鍵在得到沿線各國的支持與配合。其中,在政治、經濟兩具引擎帶動的背後,須賴外交做聯結、軍事做後盾,因而有著雄心勃勃的軍事布局設想。中共重視「一帶」跨境陸運基礎建設,提升跨境綜合運輸能力以促進經濟對外發展,配合既有交通路網建設,一旦完善,亦可轉做陸上

軍事用途,進行軍事物資籌補輸送。本文主要探討中共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與意涵,以作為我國未來總體戰略發展之參考;另檢視各國在面對中共經濟利多的同時,對國防安全上的恐懼將無可避免的加深。就軍事戰略的觀點,探尋中共「絲路」倡議背後戰略意圖,以為我軍事備戰之因應參考。

人間.診間:簡守信院長行醫ing

為了解決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作者簡守信,何姿儀 這樣論述:

醫療有其極限,但醫病互動永遠可以更上一層 真誠的關懷,穿透人心,帶來支持與力量 走進家門、踏入災難現場、飛抵十三個國家跨國義診 「唯有牽起彼此的手,才能真正產生連結」──簡守信   醫療不只是改變疾病,更是改變生命的工程,   走出醫院往診,其實是走進醫療的深度裏。   隨著慈濟關懷的腳步,   簡守信院長不僅在臺灣進行到宅醫療、參與急難現場醫療,   也邁向全球苦難處投入跨國醫療,   在充滿挑戰的環境裏,   不僅增長了醫者的生命力,也讓貧病和受災的人們有「醫靠」。   ★繼《大愛醫生館》、《來醫生館聽故事》,簡守信院長最新力作   ★十三個國家,簡守信與患者間的溫暖故事,感動跨越

國界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改變了人們跨國實質交流的機會。簡守信院長回首二十多年來,參與的海內外義診、災難醫療援助,曾經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那些故事、那些人,都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牽掛,也造就了這本書從發想到付諸實現的契機。   早年臺灣醫療資源缺乏,但醫病互動饒富人情味,有人重病無法上醫院,醫師會提著醫藥包、踩著腳踏車赴病人家看診。隨著全民健保制度與醫療網逐步健全,卻仍有人因為種種因素而就醫困難,簡院長帶領慈院醫護同仁與社區志工相合,找出需要關懷的家庭,彌補醫療與社福體系的不足;在九二一地震、桃芝風災、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現場,也即時協調各方資源,幫助前線醫護、志工與受災鄉親。   想起莫

三比克義診結束,孩童們一窩蜂追了上來,跟著車子跑了好長一段路;菲律賓當地小朋友,不解為何吃泥巴水要被阻止?還有巴基斯坦的滔滔河畔,那位母親抱著幼兒望向震後大地的落魄背景……走出診間、走出島嶼,從西亞的約旦,南亞的巴基斯坦、尼泊爾,東南亞的緬甸、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到東非的莫三比克、北美的墨西哥,簡院長感受到的不再只是醫療而已……   他認為,臺灣有實質的能力關懷世界,在困難的時刻發揮行動力,落實於需要的地方,哪怕只是對若干人產生出若干影響,都具有撼動人心的生命力,更能見證這座島嶼可貴的人性之美。而慈濟在世界各地的義診與關懷,就是從臺灣鋪展走向世界的通道,不論從醫師個人的角度,從醫療的角度,

或從臺灣的角度出發,都深具意義。 名人推薦   證嚴法師(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二十多年來,哪裏有災難,簡院長就自告奮勇前往救災;有時在志工早會中,他聽到師父談起個案的處境,會立刻安排往診關懷。往診,在今日的慈濟醫療志業體已蔚然成風。這樣的醫療型態不只遍及臺灣各角落,也隨著人醫足跡而廣布世界各地。──證嚴法師(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本書除了描述簡院長在醫院陪伴病人或到海內外各處義診賑災之所見所聞所感,還不忘加上播出已超過五千集的「大愛醫生館」節目之醫學人文風采,解說心腦器官、飲食生活習

慣與疾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這是一本特別值得一讀的好書。──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簡院長多年在慈濟醫院浸潤薰陶,加上他聰穎過人,早早就體悟了「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的「萬法唯心」真諦。也因此,做為一個旁觀者,我在簡院長身上,看見了「仁醫」風範。──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中國海警法對東亞安全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即時 布 林 通道的問題,作者蔡宜庭 這樣論述:

摘 要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21年1月2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並於同年度2月1日起施行。此部象徵中國海警將被中國當局授權使用武力的法律一頒布後,東亞海域周遭國家特別關注,多家媒體報導指出,在《海警法》施行後,連續多日中國海警船進入與日本有多年海事資源糾紛的釣魚臺12浬領海內。在《海警法》通過後,該法賦予中國海警更大執法及維權彈性空間,在未來可預見中國更將透過「非軍事、局部性」的灰色地帶衝突手段,輔以《海警法》來交互運用,這樣中國既能拓展國家海權的伸張又可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將這些灰色地帶的零星衝突塑造成「常態形成合理化」進行維權。中國挾著新崛起的大國氣勢,在中國

19大報告中向外界公告「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之日標,將透過整合內部海上執法機關及建立海事相關法律,展現中國政府刻以將維護自身海洋權益視為重點工作,進而守護和進一步擴充其藍色國土。東海始終以其在戰略、經濟及政治上的重要條件,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導致情勢更趨複雜。近年來,中國對臺侵略已是熱戰階段,侵略方式採用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模糊地帶,讓事態逐漸升級的混合戰。中國海警在爭議水域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被視成「準軍事」執法隊伍,而制定海警法後,勢必會確依相關法令執法。臺灣在面對中國運用軍警民聯合機制,對我周邊海域發動灰色地帶衝突,藉以試探、消耗我與盟友之反制能量,為軍事犯臺鋪路。該如何

突破此戰略困境,並於維護國家尊嚴與人民權益之間,尋求解決東海區域爭端之最佳途徑,作為在現今國際劣勢下,掌握國際局勢的脈動和環境的變化,使我國海事相關政策制定有周全的準備以為預防,先一步到位,達超前部屬之效。如何面對中國積極於東海海洋擴權策略及侵略性的戰略部署,是我國重要的挑戰,強化海洋政策作為更是必須即刻執行的議題,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