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台北市生育獎勵金補貼加碼5000元設籍期間縮短 - Cool3c也說明:台北市 之生育津貼「生育獎勵金」以獎勵辛苦生育的母親為出發點,於新生兒出生後60日內,至戶籍地之戶政事務所申請,每胎可以獲得20000元之獎勵金。而在本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朝盟所指導 李美蓉的 臺北市助妳好孕政策之影響-服務對象的觀點 (2017),提出因為有 生育率、生育政策、生育意願、助妳好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市第三胎補助則補充:... 公共托育及準公共化服務費用、臺北市友善托育補助: 北市生育獎勵金加碼5千第3胎 ... 台北市府市政會通過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修正草案,第3胎以上加碼5000元,發放2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

臺北市助妳好孕政策之影響-服務對象的觀點

為了解決台北市生育獎勵金發放辦法的問題,作者李美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係為探討臺北市助妳好孕政策服務對象對於政策認知度、個人主觀感受助妳好孕政策對於生養小孩的幫助性、助妳好孕政策是否足以影響生育意願,以及影響生育意願的因素為何?本研究採量化硏究問卷調查法,由戶政事務所櫃檯人員分別針對臨櫃辦理出生登記(生育族群)及結婚登記(結婚族群)的臺北市市民,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問卷發放並回收,本研究共發放62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04份,其中生育族群321份,結婚族群283份。研究結果得知,受測民眾對本研究問卷中13項助妳好孕政策方案,政策認知度普遍偏低,在生育群族有6項政策認知度高於50%,而結婚族群又較生育族群低,僅有2項政策認知度高於50%。另外,兩個族群

受測者均認為助妳好孕政策中「實物給付」類型政策對於生養小孩最具有幫助性,而「現金給付」類型政策則最具重要性。受測者性別、職業及夫妻月平均收入對助妳好孕政策幫助性感受有顯著影響;另外,受測者年齡、教育程度、生育子女數對於生育意願也有顯著影響。本研究也發現,臺北市助妳好孕政策僅「實物給付」類型政策對結婚族群的生育意願有顯著影響,但對於生育族群的生育意願並無影響性,換言之,助妳好孕政策對臺北市育齡階段夫妻生育意願影響性相當有限,尚不足以成為刺激生育的誘因。而家庭因素、文化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不僅是影響臺北市育齡階段夫妻生育意願的原因,同時對受測者感受到的助妳好孕政策之幫助性也有顯著影響。臺北市助妳好孕

政策偏向於現金補助,該政策需耗費鉅額預算,但對於生育意願提升並無顯著效果,建議未來應朝建構友善育兒家庭、完善托育政策及落實友善職場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