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經濟部工業局寫的 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新南向的創新模式 和經濟部工業局的 智造大未來:洞察未見的需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個股轉投資概況-1402也說明:PET Far Eastern (Holding) Ltd. 台幣, 6,626,110 ; 太平洋流通投資, 台幣, 810,000 ; 安和製衣, 台幣, 1,023 ; 百慕達遠東投資, 台幣, 26,303,433 ; 宏遠興業, 台幣, 1,689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杜瑞澤所指導 胡琪崚的 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建構 (2020),提出宏遠興業遠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紡織企業、環保服裝、服務創新、修正式德菲法、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江艾軒所指導 王妤平的 台灣紡織業導入綠色供應鏈之障礙 (2017),提出因為有 綠色供應鏈、層級分析法、紡織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宏遠興業遠東的解答。

最後網站遠東先進 - Fcviktorka則補充:鴻昇當鋪; Tap to unmute; 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www; (CR No; 永續量化績效; 資料日期: 2022-04-24; 2022 CIAACE. YouTube. 遠東先進纖維股份有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宏遠興業遠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新南向的創新模式

為了解決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作者經濟部工業局 這樣論述:

  集結28個以創新模式開拓新南向市場的企業案例,引領企業往不同面向和創新角度思考佈局!!   本書中28篇新南向臺商成果案例展現了多種創新的經營策略與合作模式,包含策略創新、品牌及行銷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及製程技術創新等層面。        舉例來說,明基透過策略性併購新南向國家同業,來完備集團醫療器材事業群的艦隊版圖;富強鑫改變臺商喜好獨資設廠的思考模式,與印度公司合資設廠進入印度市場,這些都是企業策略面創新的作法。在品牌及行銷創新方面,聚紡透過技術及產品雙品牌共同出擊,鞏固全球最大透濕防水布料地位;明達醫學採用體驗行銷的方式,找出新南向醫師的需求,提供因地制宜的儀器達到銷量激增

;訴諸天然營養的大漢酵素,將完整的品牌文宣和產品訓練按部就班地傳授給馬來西亞的經銷商,讓產品有效地推廣到當地通路店。        此外,力菱機電針對菲律賓市場特性研發高品質低耗能的冰水主機,是產品品質上的創新,而復盛公司祭出保證客戶生產不斷氣的空壓機831服務政策來贏得客戶的信賴,更是服務創新上的楷模。旭東環保取法過去在箱網累積的技術經驗和專利,跨足水上太陽能發電設備載具市場,擄獲新南向國家再生能源訂單,是技術創新的先驅者。   推薦序 經濟部沈榮津部長 推薦序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 推薦序 全國工業總會王文淵理事長 一、    紡織產業 1.    宏遠興業:宏遠用

「短鏈革命」叩緊歐美,搶進東協,佈局全球 2.    南六企業: 兩階段挺進印度,南六用好品質拼做亞洲最大不織布王 3.    流亞科技: 紡織染整智慧化,流亞新南向「A Team」打天下 4.    國紡企業: 一分為二串連臺越,國紡用黏扣帶繞著地球跑10圈 5.    偉特企業:為客戶量身打造,偉特放眼緬甸成就「蕾絲王」帝國 6.    聚紡公司: G-TEX、GFun雙品牌出擊,聚紡叫我防水第一名 7.    儒鴻企業: 放諸四海皆準,儒鴻拼南向穩坐運動品牌代工王 二、    智慧製造產業 8.    力菱機電事業: 力菱機電高品質低耗能 站穩菲律賓 望眼東協 9.    復盛公司:

復盛南向831政策打造空壓機第一品牌 10.    富強鑫精密工業: 富強鑫結親新南向,共「塑」美好未來 11.    遠東機械: 因地制宜打造道地企業,遠東機械開創印度大市場 三、    食品生技與醫療器材產業 12.    大漢酵素: 大漢酵素深耕華人市場,引領大馬養生新機 13.    台東興業:鳳梨大王台東興業 在印尼打造食品多角化經營 14.    明達醫學: 明達醫學用體驗行銷,打通心南向關節 15.    佳世達科技: 明基醫療打造鄭和艦隊,引領資通訊產業航向新藍海   16.    南光化學製藥: 南光縱橫半世紀,投資研發佔鰲頭 17.    美德向邦: 南向先鋒 美德向邦從

菲出發 飛向世界各地 四、    電子與資訊服務產業 18.    宏正自動科技: 深耕印度20年,宏正是智慧城市數位化好幫手 19.    安勤科技: 安勤創新轉型,鏈結大馬智慧服務 20.    亞洲光學:未雨綢繆創造先行者優勢,亞光緬甸寫下傳奇新頁 21.    威強電工業電腦: AI技術X人類智慧,威強電南向延伸工業物聯網及智慧醫療事業版圖 22.    盛群半導體: 盛群複製中國大陸經驗,建立印度成功方程式 五、    民生產業 23.    凡事康流體科技: 看準龐大淨水內需,凡事康的印度夢啟航 24.    旭東環保: 師法箱網,旭東浮動式太陽能攻南向 25.    建大工業

: 直搗原廠,建大站穩越南、迎向印尼 六、    服務產業 26.    De Mart: 由代理走向通路,De Mart在緬甸打造臺灣之光 27.    世正開發: 世正在印度打造首座臺商科技產業聚落 28.    國泰金控: 注資百億,國泰攜手Mayapada開拓印尼金融商機   推薦序 呂正華/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臺灣是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對國外直接投資是產業拓展海外市場重要的一環,經濟主要是靠外銷來維持,因此有必要在創新上更下功夫。在全球經濟體中,我們過去是以低成本的人工及成熟的製造技術為全球代工並以此模式佈局海外,賺取的是微薄的加工利潤。但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尤

其是在已成為全球「新金磚」的新南向國家市場,我們勢必要積極地推出更有價值的產品、製造、技術及客戶服務,並且行銷自有品牌進入各國的內需市場,才能創造更高的邊際利潤。在這一點上,臺商唯有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在吸引全球企業目光的新南向新興市場,走出自己的藍海大道!!   宏遠用「短鏈革命」叩緊歐美,搶進東協,佈局全球 遊牧民族的生產模式正在褪色,生產不再是哪裡便宜、哪裡去,取而代之的「短鏈革命」正在悄悄發燒。什麼叫做短鏈革命?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錦雀用很簡捷的一句話「local to local; time to market(接近市場,快速供貨)」,一語道破短鏈革命的玄機。 這個

最時興的管理名詞,今年才剛浮出檯面,但是宏遠興業卻已悄悄施行了20年,而且靠著時間的積累,宏遠還從中摸索出一套自有棋局,並於2016年啟動「放膽射月5+5全球佈局」的願景策略,勇於投資未來。 所謂5+5策略,第一個5指的是布廠佈局,後一個5指的則是成衣廠的佈局。現第一個5的佈局,宏遠已成功囊括了臺灣、上海、泰國、美國四個廠,另衣索比亞也在評估中,算是已經幾近大功告成,至於第二個5,則起步稍晚,現除了衣索比亞、海地廠外,即使將納入候選名單的美國廠也算進來,未來還有2至3個國家要佈局。 宏遠海外投資早在1997年就已經伸展開,首站規畫搶進泰國和上海,投資時點幾乎重疊,不過,中國大陸投資時點早了一年

,隔(1998)年剛好碰到金融海嘯,泰國匯率大貶,心想直直落的泰銖匯率對出口很有利,再加上當時很多國家對染整業都設限,必須有執照才能投資,正處於金融風暴暴風圈的泰國,為渡過風暴,不得不對外資大舉鬆綁,BOI(The Board of Investment of Thailand,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為了鼓勵外資赴泰投資,還特別提供了所得稅以及進口原料免稅等的優惠,即使到現在,宏遠也還享有進口原物料免關稅的優惠。 為了加快投資的腳步,宏遠選擇直接在泰國購併既有的染整廠,這麼一來就可以有現成的染整執照(license)可用,經過考察,宏遠決定買下一家設在萬磅(Ban Pong)的染整廠,之後又陸續

增設織布機、後加工設備,如印花、貼合等,產品以長纖布種為主。

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建構

為了解決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作者胡琪崚 這樣論述:

現今伴隨的服裝市場之供需呈現複雜及多樣化,由於環境變化以致服裝永續議題的興起,環保服裝成為另一項發展,相對於一般服飾而言,環保服裝為永續型態發展,在服務產業發展與管理中,必然受到嚴峻考驗。若紡織企業於服務項目中設置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有利於提供中小型企業及民間企業之產業鏈運用,創造互助營運的效果。藉由文獻調查有關環保服裝得知,大多數研究僅限於研發環保纖維與紡織企業管理研究居多,但對於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構面探討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建構。 本研究目的首先是建構出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其次分析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各層級權重,

所獲得之結果冀以提供紡織企業、服飾業者或設計師等,未來規劃環保服裝產品時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修正式德菲法、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建構出「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權重調查問卷」。德菲法部份,調查學者及實務專家計12位;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權重部份,調查學者及實務專家計15位。所得數據資料採用平均數、標準差做為瞭解專家學者之意見分佈情況;以Power Choice® v2.5.1軟體中之多準則協同決策支援分析功能,利用軟體分析出模糊與解模糊權重值指標權重與排序。 研究結果得知如下:1、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於環保產品新創性構面共3個主要指標18個題項;顧客產品服務構面共2個主指標11個

題項;服務傳遞系統構面共2個主指標11個題項;創新科技運用構面共2個主指標13個題項。2、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模糊權重構面與指標分析結果,首重服務創新指標之創新科技運用構面,次要為環保產品新創性、再者為顧客產品服務、最後為服務傳遞系統構面。另環保產品新創性構面首重為關鍵技術、顧客產品服務構面首重為互動管道、服務傳遞系統構面首重為環保輸送、創新科技運用構面首重為創新科技。3、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之解模糊權重題項分析結果,環保產品新創性構面題項構面為提供客戶服裝售後區域性回收服務、顧客產品服務構面題項首重為進行環保服裝與科技結合之跨域協同設計、服務傳遞系統構面題項首重為環保輸送增加包裝容

積率與減少產品過度包裝服務、創新科技運用構面題項首重為建置環保服裝再生物料或回收再利用系統。 本研究最終提出環保服裝產品於服務創新細項指標及題項內涵,藉以提供紡織企業部門及服裝設計師等相關,有一實質上的參考內容與依據,如此不但可瞭解環保服裝產品的永續程序,而在服務創新中新增加永續的程序,又可確保供應商的品質,另外審查委員專家群代表性更是產品服務創新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針對未來研究,建議研究者運用模糊德菲法為首要操作模糊理論,亦可以朝向結合實證研究的分析,如此將可更清楚知道消費者對於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指標內容看法,以作為再創環保服裝產品服務創新的規劃參考指標。

智造大未來:洞察未見的需求

為了解決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作者經濟部工業局 這樣論述:

  面臨全球製造版圖重新洗牌,您準備好了嗎?   一本讓您看懂智慧製造,並即時掌握契機,   升級產業新價值,開創企業新未來! 名人推薦   為達到產業導入智機化目標,建立創新技術、國際行銷、資金與人才等方面之協作機制,期望讓智慧機械具體落實,並加速產業挹注創新能量,發揮預期成效及擴散效應,促使臺灣機械產業「智造」兆元商機。──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唯有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先機, 推動智慧製造更是刻不容緩,勢必將促使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進而優化整體產業鏈結構,以因應這股全球「智造」趨勢,洞察市場未見的需求。──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以人為核心,迎接智慧化創新應用新紀元。透過這本書,相信可帶給許多企業未來技術或服務之具體參考,引領台灣產業邁向前進一步的成長實力──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在數位便捷與快速競爭的時代,大量客制化已是常態,未來誰具備高度效率、靈活、速度的「隨需而至、隨需而製」的能力,最終將擁有消費者,而智慧製造將是每個產業從中致勝的關鍵點。──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全球生產製造朝資訊化、智慧化發展下,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是競爭關鍵,能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才是贏家。而本書將是企業推開智慧製造之門,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本書除了針對智慧製造進行精闢和詳細的概述,亦可見國內如宏遠、東元等知名製造商實現「智慧製造」的成功案例,為讀者指引大方向,為極具代表的「智慧製造」著作。相信能為各位讀者、業界先進點亮「智慧製造」之路。──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佳容   出版緣起 前言 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推薦序一 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推薦序二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推薦序三 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推薦序四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推薦序五 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佳容   單元一:甚麼是智慧製造 一、智慧製造是跨領域的學問

二、認識各國如何推動智慧製造 單元二:智慧機械的智造應用 一、臺灣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 二、智慧機械的應用領域 三、破除數字的迷思─問題不在4.0!? 四、如何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正確模式 單元三:成功案例解析 一、桂盟企業—高階鏈條品質與性能最佳化之製程參數學習智慧產線 二、宏遠興業—高效率精實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 三、漢翔航空工業—航空零件智慧製造示範廠 四、東元電機—高效電工生產線自動化及資訊整合   單元四:導入做法及建議 一、中小企業該如何面對智慧製造趨勢 二、大型企業的角色 三、現在什麼更重要?人才‧人才‧人才 四、讓數位顧客買單─智慧生產服務體系 附錄 工具資源:生產力再造成熟

度評量系統(製造業) 參考資料 前言 創新引爆 啟動智慧產業成長新動能 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綜觀近年來全球製造業競爭力之消長趨勢,尤其面臨高齡化時代,各國製造業發展仍以高附加價值、低成本以少量多樣生產為主軸,而臺灣亦致力推動素有「工業之母」之稱的機械產業,作為國內重點創新方向,冀望藉由推動智慧機械達到產業轉型,以智慧生產與智慧製造提高產業競爭力。   因此,經濟部推動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為主軸策略,規劃將精密機械產業,導入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智慧化技術,包

含: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以及雲端運算技術。各個產業從基本零組件、單機到整線、整廠都需要智慧化,藉此提高製程精準度與穩定度,促使產業效能升級,同時邁向產業智機化、智機產業化遠景發展,目前選定國內產業包括航太、機械設備、金屬加工、電子資訊等為練兵對象,希望透過場域試煉,翻轉產業代工形象,進而提升國內生產力及薪資水準,打造全球智慧機械之都。   更重要的是,精密機械結合智慧化技術,將有助於產業從製造思維轉變為服務思維,形成製造服務化之新商業模式。透過感應器,機械之間能夠相互整合溝通,擷取大數據資料加以分析,達成大量客製、高效生產、自主決策及故障預測等目標,並提供最適化決策,

快速探得先機,以滿足客戶需求,這將是我們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在具體作法方面,除了整合產官學研能量,亦透過智慧機械園區、智慧機械發展中心、智慧機械聯盟,並建構產業聚落,促進國際合作機會,布局全球市場,以及成立北中南智慧機械人培及應用中心,培育智慧機械與製造跨域人才。   另外,不僅針對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更透過標竿企業案例的實務分享,提供臺灣企業於產業智慧化發展之參考依據,並希望協助企業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建置屬於自身之新營運模式,運用智慧力創造企業大未來,洞察市場與客戶未見的需求,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為達到產業導入智機化、建立智機產業生態體系與強化國際合作市

場拓展三大目標,經由政府與業者的通力合作,以及產、學、研的跨界合作,加上政策輔導與典範觀摩推動導入,建立創新技術、國際行銷、資金與人才等方面之協作機制,期望讓智慧機械具體落實,並加速挹注產業創新能量,發揮預期成效及擴散效應,促使臺灣機械產業「智造」兆元商機。 推薦序一 共聚產業能量,贏向智造大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當前各國面臨全球就業人口縮減及能源消耗等挑戰,紛紛推動製造業提升相關政策,以尋求解決之道,例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AMP)、中國製造2025等,而對缺乏原物料和市場縱深的臺灣而言,唯有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先機,因此,推動智慧製

造更是刻不容緩,勢必將促使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進而優化整體產業鏈結構。   為加強技術產業化的深度與廣度,經濟部推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三面向為發展主軸,並以「打造智慧之都」、「深化智機產品與技術發展」、「加入產業導入智機化」及「推動國際鏈結」等四項策略,建立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例如:臺灣的工具機廠商賣的不再是單機,而是整體的智慧生產方案,從中改變其生產模式,充份掌握上中下游的技術,以建構臺灣智慧機械產業新生態體系。   因此,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並不是單一打造機械業,亦非僅製造機器人或是機器手臂,而是整合資通訊業與國防航太產

業等,發展人機協同、感測器、控制器與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打造產業智機化,形成客製化服務網絡體系,更集結產、官、學、研能量,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之資源合作,協同創新技術、人才培育、行銷等方面,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在本書中,除了針對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與應用領域有全面性概述,並提供臺灣中小企業未來之發展與營運方向,著實為踏入智慧機械領域的一本入門參考書,以因應這股全球「智造」趨勢。更重要的是,書中所列舉之標竿企業案例,最大共通點在於挑戰技術無受限,且串聯上下游產業,於關鍵技術、產品研發、製造、設計至國際行銷持續精進,洞察市場未見的需求,在在展現臺灣隱形冠軍之創新動力。   無論在智機產業化,抑或

是產業智機化願景推動下,目前政府積極整合產業間的創新能量,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相關應用知識、技術服務價值,未來則持續優化領航產業之智慧供應鏈生態系統,強化企業垂直及水平之智慧化能量,擴大複製自行車A-team模式,加速產業成功轉型,而人才培育更是其中核心要素,接軌國際策略合作,相互激發創新能量,開創智慧機械之國際競爭優勢,冀望臺灣成為亞洲智慧機械最重要的標竿場域,促使臺灣智慧產業新時代,全面啟動! 推薦序二 運用智慧機械 帶動經濟成長率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兩年前,我們曾經參觀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自動化用電路板的安柏格工廠,該廠20年來,並沒有增加廠房面積,但是生

產能量卻增加了七倍,而且產品的良率達到相當高的14 PPM。當接到網路的訂單,包括一件的訂單,24小時之內完成生產及交貨,面臨少量多樣客製化的趨勢,表示它已經可以在同一生產線上,進行混合產品的生產。在不增加廠房土地的限制下,為什麼它能夠700%大幅增加產能?我們的企業常常需要擴充工廠土地(又昂貴且嚴苛)來增加產能,它可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也有幸參觀了新竹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最新的12吋廠可以說是非常工業4.0的工廠了!晶圓輸送盒子在廠房內如遊樂場一般三度空間的運送,充分運用了智慧機械、進行智慧製造,所有工作人員集中在一控制室內,從顯示螢幕遙控監督整場晶片的製造,達到高可靠度及

高良率,它的代工費比競爭同業高10-15%,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它的產品附加價值率75%,差不多是我國製造業平均附加價值率的3倍,它是如何做到的?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榜樣。   上面兩個實例,可説充分運用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威力,看似平淡,卻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力,當然還有科技的創新也是致勝的關鍵,也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實例,見證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強大功效,是不是從之可以贏,不從反而可能要面臨淘汰的危機?   Intel 創辦人之一的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在1996年擔任執行長時說,當市場的要求發生變化,先是有風,然後有浪,然後是海嘯,企業要具備10倍速改變的能力,

才能生存。企業要具備如此應變的能力,當然包括相當多的要素,其中工業4.0技術應該是關鍵能力!   講到競爭力,可以提到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教授,他在2007 年發表計量經濟發展的一篇論文,預估2040年的世界經濟態勢大概分成四等:第一等是富裕的美國,第二等是成功的中國,第三等是勉強及格的日本及歐盟15國,及第四等的開發中國家印度。這裡要講的重點是關於臺灣的未來,若GDP經濟成長率維持每年1%,依Fogel預估,2040年時臺灣經濟發展將落在第四等附近,若是每年2%,則與第三等同級,若是每年3%,則會與第二等同級,若是每年4%,則會與美國同級。我們近年

GDP成長率大約在2%,依這篇文章的預告,當然它未必完全精準,如果我們一直未保持近2%,到2040年我們與印度差不多同級,這當然是令我們相當不安的地方,是不是可以藉工業4.0提高我們的經濟成長,至少每年不低於2%?   有幸我們的政府早早就注意到工業4.0、後來的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於2015年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動計畫,兩年來,已經獲得初期豐盛的成果,本書即是針對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提供了簡潔有力的答案。   智慧機械是智慧製造之基礎,智慧機械簡言之,是機器包括了control、computation 及communication(3C)硬體,還要包括相當豐富的軟體所

構成,軟體與硬體的結合,建立對外相互聯絡(互聯網)及智慧的能力,而我們對3C已經分別占有世界重要的領先地位,非常適合跨領域包括機械、電機、製造、電腦、通訊、軟體等產業的結合,引導資通訊產業進入製造業,兩者相乘的功效,讓我們繼續占有世界領先的地位。   本書中,對智慧機械產業化及產業智慧機械化,作了基礎性的闡述,分析臺灣製造業的生態系統,並指點如何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正確模式,中小企業如何因應智慧製造的趨勢,大型企業的角色又是什麼,最後延伸到智慧生產服務體系。   本書更珍貴的特點是講解4家亮點企業的成功案例,如何結合三方技術團隊,闡述核心的概念與執行内容,特別清楚地說明執行後的成效,當然國內

還有很多不同產業的成功案例,以實例來支撐上述提升競爭力的論述,也是少有的一本書,值得大家參閲,特樂於為之序。 推薦序三 虛實融通 智造未來 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自從德國工業4.0戰略號角響起後,以往科幻小說描繪未來製造工廠場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一部部Youtube視頻及一份份網路報告上,傳誦著智慧製造時代已經到來,自家工廠的生產線不架設幾台機器手臂,現場機台不接幾台上網,製造過程不裝些感測器蒐集大數據,似乎就跟不上流行。由於智慧製造議題層次多元且技術跨域,因此諸如此類,將智慧製造當成單純製造技術更新議題的錯誤認知並不少見。   本書開篇就將智慧製造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核心,變革價

值創造流程為要點,打造網宇實體系統(CPS) 為主軸」的本質內涵進行明確及完整的闡述,協助企業確立推動智慧製造升級轉型的正確觀念,破除智慧製造就是單純現場自動化的迷失。然後輔以各個先導國家相關智慧製造產業政策內容整理與分析,進一步點出各國家在智慧製造政策規劃的策略選擇及推動重點,以利了解國際間智慧製造的發展近況,並據此作為相關產業及製造企業規劃智慧製造轉型升級的參考。   依據學術界及產業界有關智慧製造的規劃及建置探討,具備自感知、自診斷、自決策、自優化的「智慧機械」單元在建置網宇實體系統(CPS),打造智慧工廠的具體實踐架構中,扮演著基礎及關鍵的角色。同時也是國際智慧製造市場中,具有相當商

業含金量及產業發展戰略特性的新興板塊。如果能夠有效推動智慧機械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相關智慧製造產業升級將發揮槓桿加乘的效果。   臺灣精密機械產業在國際市場本來就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已經發展出相當完整的精密機械產業鏈體系,對於進一步擴展到智慧機械領域有其相對優勢條件。本書對於政府發展智慧機械產業政策及建構智慧產業生態系的推動做法,有相當詳盡的整理。同時對於智慧機械應用領域相關技術單元及各級廠商(零組件廠、整機廠、整合公司)技術發展,也做了完整及系統性的整理,這些對於有意跨入智慧機械產業領域的業界人士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於製造企業如何推動智慧製造轉型升級,本書介紹了中國生產力中心發

展的「生產力再造成熟度評量系統(製造業)」,此部分可協助企業透過自評及專家建議的協助,掌握現有的經營能量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配套的服務體系,可提供製造企業推行智慧製造過程各項必要的服務。此外,透過桂盟企業、宏遠紡織、漢翔航空及東元電機等四家先導企業,其相關智慧製造推動內容及經驗案例的資料整理及SPECIAL智慧製造推行應用要點之提示,對於正處在智慧製造推動評估及規劃階段的企業,提供業界實務應用範例參考。   新商業模式、創新流程及新興技術的導入過程,組織能力的養成經常扮演著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此點對於智慧製造的推動一體適用。如何以精實管理的思維及手法為工具,搭配新興技術的應用導入,穩健的分

階段推動智慧製造優化及組織能力升級,以確保每個推動階段都能達到營運績效提升目標,此部分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模式。   人才永遠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關鍵,企業在推動智慧製造轉型升級過程,必然會遭遇人員技術轉換升級的議題,由於智慧製造屬於全面性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該趨勢也代表著市場環境對於工作者專業能力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此部分為政府、企業及工作者等三方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透過三方面角色共同努力各盡其能,相信必然可使智慧製造升級轉換過程順利過渡。   2016年是黑天鵝頻繁出現的一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等事件,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這個世界似乎有巨大的變化正在隱隱蠢動,事實上,這樣的改變在過去幾年來全球

產業議題上更加明顯,個性化消費趨勢的崛起,地球自然資源的快速枯竭,開發國家人口結構老化現象及社會貧富結構兩極化發展,這些全球化的趨勢讓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先導國家紛紛思考如何在此新時代下,善用自身原有的經濟特性及產業優勢條件,疊加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世代科技,推出國家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政策(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先進製造計畫……),以期在新經濟時代的全球產業競逐中勝出。   臺灣的製造業向來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憑藉過往扎實的製造管理功底,產銷運營應變彈性及客戶至上的服務創新,一家家的隱形冠軍深藏在都市叢林及田園聚落之中。面對這一波以消費引領,科技驅動全

球性產業升級轉型浪潮,臺灣製造業勢必無法置身事外,如何搭配國家產業政策推動並引導製造企業自主升級轉型,在當前全球經濟緩速增長的時代,全面提升臺灣產業的生產力,重塑臺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當是攸關臺灣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要務。本書能在此時出版發行,對於有心推動製造企業智慧製造轉型升級的人士,將會是相當有助益的案頭參考。 推薦序四 引領跨產業升級的新世紀工業革命─影響你我的智慧創造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自從人類懂得使用工具以後,「製造」就成了驅動文明進展不可或缺的一個動力。十八世紀末發生於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啟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先端;以機器進行大量製造的做法也徹底改變了社

會結構及人類生活。   二十世紀末的全球化風潮,不僅促成新興國家製造業的發展,產業的蓬勃與生活水準的提升也助長了新興國家的生活水平,改變了以往產品規格與需求,由少數先進國家主導的局面。同時先進國家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等因素,形成人口結構的改變與生產力人口下降。「製造」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社會演化,產業在追求製造效能與效益的同時也要回應產業需求轉為多樣、少量,這對製造而言是項嚴峻的挑戰。   應用各種工具與方法來增進生產設備的判斷能力,進而執行智慧化的生產是存在已久的概念。由於資訊數位化逐漸成熟及科技相關領域的進展,尤其是在感測器、雲端技術,及數據分析上的快速成長,奠定了

智慧生產的基礎,再加上產品需求的多樣化及人口結構改變,推動了新的工業革命,智慧生產成為各先進國家製造業的重要方向。   智慧製造是在工業4.0世代的一個整合跨領域科技正在發展演化中的製造模式。這需要多種技術、軟硬體的配合,包含機械設備、感測技術與通訊設備、網路環境等等,才得以實現這樣嶄新的智慧生產思維與作業模式。正因為智慧生產對於工業的未來如此重要,智慧製造的影響既深且廣,生產力中心洞見臺灣產業界企盼在智慧製造上的發展,特地出版了《智造大未來》,書中不僅言簡意賅地說明何謂智慧製造,介紹了各國的策略及發展方向,更難得的是深入淺出地帶領我們進入當前臺灣的發展現況,說明盲點何在。   本書更以四

家亮點企業--桂盟、宏遠、漢翔、東元--為例,讓讀者透過實際的情況,來了解「智慧製造」落實在企業經營,將會面臨的各種優缺情況、各家企業如何克服執行之困難。   本書的對話對象還擴及臺灣中小企業主、製造業的管理階層以及技術人員、有志投入智慧製造跨領域工作的新一代青年,以及愈來愈多的求新求變新形態消費者。本書談「中小企業該如何面對智慧製造趨勢?」談人才、談數位顧客。我誠懇推薦此書給所有生活在當代,自願或者被迫捲入「智慧製造」潮流的經營者、技術人員以及消費者。   願臺灣搭上「智慧製造」之潮,帶領臺灣製造業航向世界舞台。 推薦序五 啟動智造列車 接軌國際趨勢 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

佳容   綜觀全球,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自然資源消耗、人口老化等環境大勢影響,以及網路傳輸、消費性電子產品普及,雲端、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和消費習慣。   過去,消費習慣因為製造業的演化而改變;如今隨著科技進步,行動裝置、互聯網興起,造成消費型態和商品價值改變,整個消費市場面臨大反轉,一股「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製造思維已然崛起。現今的社會,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需求多元,早已不僅止於對品質和外觀的要求。個人化、客製化商品大行其道,許多民生用品如:3C 產品、服飾等商品快速更迭,生命週期縮短,並需要快速供貨。   這樣的消費型態直接衝擊供應鏈,工廠需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換

線、高度複雜的製造,才能滿足「以客為尊」的消費者需求。這樣的轉變,讓全球製造業面臨重大考驗,絕大部分企業現有的生產流程和產業設備,已不足以應付客戶需求,變革勢在必行。這不僅是一場工業革命,更是許多企業面臨的生存挑戰,而勝出的關鍵就是「智慧製造」。   針對「智慧製造」趨勢和目標,全球各國皆提出對應的改革政策,其中製造大國,如德國提出「工業4.0計畫」、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美國提出「AMP 計畫」、日本「產業重振計畫」等,皆是依照各國文化和製造業情況擬定的製造發展策略。   然而多數的讀者對於「智慧製造」仍多有疑惑。簡而言之,「智慧製造」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結合物聯網、雲端、大

數據監控管理系統,結合消費者需求訂單並與製造商串聯,從下訂、收單、預估、備料、供料、排單、依地區調度接單生產的工廠、生產、出貨皆達到「隨需而製」;同時以高端自動化和虛實整合技術,模擬、預測量產情況以優化製程、減少嘗試錯誤,讓產線可進行多樣少量、客製化的彈性生產。此外,所有的製程作業和設備資訊皆透明化,機台可以自我學習、優化、預先提醒維護管理,並可遠端監控管理,大幅降低人力管理與設備維護成本,進而提升競爭力。   這種新興的製造模式,亦根據不同產業,而有所變異。台達搭上這班製造業變革的列車,以自動化及節能為出發點,根據市場經驗和觀察,整合自己開發的自動化產品,提出各式自動化方案,切入智慧機台(

如:機器人及機器人工作站、工業物聯通訊產品)、智慧產線自動化(設備聯網、產線可視化、MES 生產管理系統)和智慧工廠(能源管理、廠務監控系統)等三大項目,和全球不同產業的客戶一同成長,亦累積了一些案例經驗,對於各位業界先進在邁向「智慧製造」的過程可能遇到的疑問和困難,也樂於一起切磋分享。   本書除了針對智慧製造進行精闢和詳細的概述,亦可見國內例如︰宏遠興業、東元電機等知名企業實現「智慧製造」的成功案例,為讀者指引大方向,為極具代表性的「智慧製造」著作。相信能為各位讀者、業界先進點亮「智慧製造」之路。   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智慧宏遠 競爭力如虎添翼(高效率精實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 

小英總統曾身穿著一襲鮮黃外套全省走透透,造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件衣服背後來頭可不小,正是研發各種創新機能布、服務全球逾300個品牌的宏遠興業自創成衣品牌幸福台灣(EverSmile)的產品。 創新研發導向 服務300個品牌 宏遠興業創立於1988年,是一家創新研發導向的紡織製造商,垂直整合假撚、撚紗、織布、染整、印花、貼合塗布等特殊後加工工程,以創新研發為導向,結合高科技與流行資訊,不斷開發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產品,力求走在科技化最前端。宏遠興業的研發能量獲得全球國際高級服飾品牌青睞成為策略夥伴,包括:Nike、Columbia、The North Face、Decathlon、Lulu Lem

on……等,並與國際品牌共同開發各種機能布料,深諳全球市場脈動。 宏遠興業以臺灣為全球運籌中心,擁有臺灣臺南、中國上海及泰國拉佳布里(Ratchaburi)等生產據點,員工人數3,100人,以紐約、巴黎、杜拜、上海、香港、曼谷、東京及大阪等全球主要城市為業務及行銷據點,透過綿密的銷售及服務網絡,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商展,成功拓展全球事業版圖。 每5年轉型 破壞式創新 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認為,再先進的技術都會被模仿,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如果不持續研發創新,就等著被競爭者取代,唯有開發全新的技術,創造更具效能的製程,方能常保領先優勢。宏遠自創立以來,已累積30幾個平台技術,可進行組合性創新,在上中

下游建立起高技術門檻,平均每5年就轉型一次,以破壞式創新脫胎換骨,每轉型一次競爭力就快速翻轉、向上躍升,產品及服務客群都有所調整。 宏遠於成立最初5年(1988—1993), 將新合纖布種應用到女裝強撚薄織物, 專攻時尚女裝; 第二個5年(1994—1999),轉變為生產超細纖維麂皮布、刷毛布料為主,走向裙褲料高級品;第三個5年(2000—2006),進入運動休閒衣著市場,與國際運動品牌合作,開發防水、排汗、透氣等機能性布料,創立物性實驗室,將時裝概念運用到運動衣著,使運動休閒服飾走向流行化。2003年設立尖端技術研究所,研究新材料、新製程及特殊後加工,並研發智慧材料與智慧紡織品,將傳統紡織業

轉為高科技產業,每年在研發上投資逾2億元以上,60人的精銳研究團隊,構築起龐大的創新動能。

台灣紡織業導入綠色供應鏈之障礙

為了解決宏遠興業遠東的問題,作者王妤平 這樣論述:

在全球暖化情況越來越惡化的世代,環境衝擊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紡織產品在生產製程的過程中,許多流程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衝擊,為了要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並促使紡織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導入綠色供應鏈為須重視的議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台灣紡織業導入綠色供應鏈主要障礙,期盼可以提供紡織業走向綠色供應鏈的契機以及政府在未來推動中小企業進入綠色供應鏈計畫前導依據。本研究以大型紡織製造業、中小型貿易、品牌代理商以及原物料供應商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定義出初步結構項目層面,再利用訪談調查,整理出6項主要層級以及16項子項目,建立研究架構及設計問卷;最後針對國內紡織業進行調查回收資料並以層級分析

法(AHP)分析各因素之間相對重要性。根據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財務面」是為造成導入綠色供應鏈的最大障礙,其接續為「企業層面」、「製程面」為前三最重要障礙,由此可知大部分的企業不是不願意導入綠色供應鏈,而是資金上的運用有限造成企業卻步;除此之外,永續物流管理以及先進的環保技術與技術的引進均可協助台灣中小紡織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在未來增加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