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寫的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周敏的 周阿姨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機關介紹-服務通訊-總處 - 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也說明:總處 ·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8:00 ~18:00(中午不打烊) · 總機:(02)8952-8200 · 地址:(220246)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43號 [ 交通指引 ] · 總處(即直轄處) 負責: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商周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陳衍宏所指導 趙竑勳的 免費公車服務品質與乘客滿意之研究 :以羅東鎮為例 (2018),提出新北市稅捐處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免費公車、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PZB服務品質模式、IPA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王俊雄所指導 黃冠智的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現代教堂、建築現象學、建築精神、公東高工、達興登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總處交通指引則補充:新北市105年度消費者保護尖兵藝文競賽開幕流程表. 時間:105年9月13日(星期二). 地點: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總處9樓大禮堂(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43號9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北市稅捐處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作者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蔓延遠遠超乎想像,   本書指出我們不願面對的崩壞現狀!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存在許多因錯誤政策形成的閒置公共設施,政府多半不願公開這些俗稱為「蚊子館」的資訊。在姚瑞中老師的號召下,一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們,將自己置於社會觀察者的角色,領我們直視那些開發主義思維下的失敗產物。他們返回家鄉,透過攝影與文字逐一紀錄,從2010年至今已踏查超過300件案例,本書收錄的是最新的100件。   「海市蜃樓」計畫目的不在於激烈批判,而是留存社會變遷的樣貌,盼能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切入點。尤其當土地議題持續造成衝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過往願景幻滅後的

現實場景。 本書特色   此為「海市蜃樓計畫」之第三部,印刷與包裝的規格都較前兩部提升許多,除了百件近期的閒置空間圖鑒之外,也完整收錄與閒置公共設施有關的政府公文與建物清冊,資料十分完整。 名人推薦   【藝評人、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王聖閎、【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作家、鄉公所秘書】吳音寧、【雲林縣林中 國小教師、濁水溪口的囝仔】林文璨、【文字與影像工作者】施云、【藝術工作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高俊宏、【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郭昭蘭、【藝評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錚 聯合專文推

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這些藝術的抵抗行動是頑強的。面對政治,它或許無力;但這個無力的位置正是藝術還仍有可能顛覆什麼的保證。真正的魔法不在宏偉的建設,而是今天這個環 顧四周到處都有龐大公共建設的年代,人們在母土之上撞見下一刻即將流離失所的自己時,藝術還能如何成為擦亮某種理想光景,頑強的,最後一支火柴棒。──張晴文

新北市稅捐處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省錢、免稅大作戰!全台適用』
我們服務處提供「地下停車位免徵房屋稅」填表申請服務
社區住戶所有房屋附屬之地下室停車位,確供住家自用停車使用,且無按車收費或出租停車使用等情形,只要符合資格的民眾都可以到我們服務處辦理申請。

我們服務處也與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處配合,只要民眾提出辦理需求,我們就會到貴社區大樓協助辦理服務。

(一)準備證件:
1.身分證
2.印章

(二)準備資料:
1.申請人姓名(房屋所有權人姓名)
2.房屋坐落地址
3.聯絡電話

(三)申請資格:
1.社區大樓地下停車位
2.停車位為自用停車位

辦理手續:至我們的服務處或稅捐稽徵處即可辦理申請

服務處地址: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 ~ 18:00 )
林口: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636-2號
電話:02-2606-9009
新莊:新莊區中原路317號
電話:02-2277-2293
五股:五股區成泰路一段235-3號
電話:02-2293-5006
泰山:泰山區仁德路121號
電話:02-8531-2080

新北市政府稅捐稽徵各區域分處:
http://www.tax.ntpc.gov.tw/core/main/...

免費公車服務品質與乘客滿意之研究 :以羅東鎮為例

為了解決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作者趙竑勳 這樣論述:

為因應經濟成長及都市化所引發的大量交通運輸需求,在城市發展中,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所有交通運輸系統中,又以大眾運輸系統為政府首要規劃的區塊。然而,都市發展必然有區域資源不均的情況發生,倘單一從營運利益考量規劃大眾運輸系統,將會使許多人口較少、地理位置偏遠的地方無公共交通接駁運具可用。此時,免費公車就扮演著照顧弱勢、平衡地區發展的重要的角色。「羅東鎮免費社區觀光巴士」自民國94年7月14日開辦,至今已逾13年,對於羅東鎮民而言,免費公車提供便利的服務,是民眾上班、上學、購物、就醫、轉乘交通運具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現代行銷大師 Kotler 認為,我們現

在正生活在一個以顧客至上的經濟體裡。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羅東鎮免費社區觀光巴士」個案,以乘客角度探究免費公車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關係,分析乘客搭乘免費公車的滿意度,進而提出改善免費公車服務品質的建議。以提供主管機關與客運公司公平且明確之服務表現績效,使其據以加強營運服務,做為改進的參考,提昇免費公車的服務品質,進而提高運量,達成更高的營運效益。本研究工具採PZB服務品質模式SERVQUAL量表與實地訪問免費公車服務相關人員及地方士紳的結果製成「羅東鎮免費社區觀光巴士服務品質量表」調查問卷,其內容包含「有形性」、「可靠性」、「反應性」、「保證性」、「同理心」及「前瞻性」等六構面二十八個題項;

共發出170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65份,有效回收率97.06%,並採用SPSS for Window25.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整理,以獨立樣本T檢定(T-test)、成對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重要度-表現性分析法(IPA)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驗證,研究發現如下:一、乘客對於羅東鎮免費公車整體服務的期望品質與實際感受間具有顯著差異,且期望品質略高於實質感受,有服務品質缺口存在。目前免費公車的服務品質尚未達到乘客的期望,仍有再精進的空間。二、乘客對羅東鎮免費公車服務品質之可靠性、反應性、保證性、同理心、前瞻性構面之期望與實際感受間具有顯著差異,且期

望品質均高於實質感受,表示這些項目的實際服務情形尚未能夠滿足乘客的期待,仍有加強的空間。另有形性構面之期望與實際感受間無顯著差異。三、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教育程度」變項在整體服務品質及其相關構面均無顯著差異,「年齡」、「職業」、「公車路線」變項在整體服務品質、可靠性、反應性、保證性、同理心等構面之實質感受上具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發現,「20歲以下的受訪者」、「從事自由業 (含學生)者」、「搭乘藍線、紅線的受訪者」對服務品質及相關構面的感受普遍低於其他組群,代表這些組群的乘客多半認為羅東鎮免費公車現有的服務品質並未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每月平均收入」變項中「月收入為30,001元~45,00

0元的受訪者」有相對較低的服務品質「保證性」知覺,應該審慎了解這個組群的需求。「每周搭乘次數」愈多者,對於反應性與保證性的感受反而愈為不佳,應該要關注這些常客(每周搭乘公車4次以上者)對服務品質的看法,進而提出相關改進措施,以提升常客對羅東鎮免費公車服務品質之肯定。四、乘客認為「保證性」、「同理心」、「可靠性」這三個構面的服務品質很重要,而目前也有相對較高的實質表現,是管理單位應該要持續保持服務品質的部分。另外「反應性」是目前乘客認為重要,但現有服務無法滿足乘客期望,也是管理單位應該要立即改善的重點項目,包含:「告知乘客行車所有的服務項目及可用的設施、提供即時資訊及快速的服務、駕駛員能夠做好情

緒管理並願意幫忙乘客、能隨時回應乘客的要求、提供乘客申訴管道或申訴專線」。最後,提出調查研究建議如下:一、對實務建議:(一)完善免費公車業務簡介資料。(二)承辦人積極主動服務及專業度培養。(三)加強司機友善體貼、積極服務的態度。(四)提供多元即時乘車資訊服務介面。二、後續研究建議:(一)擴充研究對象與樣本數量。(二)延長問卷調查發放時間。(三)延伸問卷調查發放地點及區域範圍。

周阿姨的故事

為了解決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作者周敏 這樣論述:

  她出生在最動盪的時代,年紀輕輕就和家人在前線歷經劫難,從對日抗戰到國共內戰,經歷過武漢大撤退、常德會戰、豫湘桂會戰、湘桂大撤退。十五歲父母雙亡,成為軍中遺孤,被蔣宋美齡夫人收容;十六歲時接受特殊職前訓練,擔任過糧食部部長徐堪的電話秘書、孔祥熙的晉華貿易公司證券交易員、行政院秘書長賈景德的秘書。   戰亂中,九死一生,好幾次與死神擦身而過,也有過刻骨銘心的烽火兒女情。民國三十八年底,在國府撤臺的過程中,奉命緊急將各部會大印就地埋藏,並帶領川康滇邊區調查處處長甘青山等二十四位調查員,一路自成都、重慶、武漢、深圳至香港,歷經六個月的顛沛流離,輾轉逃難,才來到臺灣。   當時她一無所有,靠人接濟,

當過印刷廠的校對,也曾經為了一頓午餐去當朱光潤(蔣中正秘書周宏濤的太太)牙醫診所的護士。她跟蔣經國於中央幹校研究部一期的學生江海東、王昇、李煥、江國棟、潘振球是哥兒們;民國四十四年,飛虎隊隊長陳納德的夫人陳香梅,在臺北辦「中西婦女服裝義演」,她和當時還在唸成功高中的蔣孝文去抗議。   她蓋過販厝,也曾經跟侯庭督等成立太平洋公證公司,以及包括周氏鋼鐵、中泉金屬工業、國華木業、中央開放醫院(今中山紀念醫院)……等「周式企業」集團的七家公司。民國七十九年,更與吳東賢等企業家一起組織、成立了工商建設研究會。   後來接受徵召,從事政治基層工作,曾任臺北市大安區龍陣里里長、大安區調解委員會主席、大安區改

善民俗實踐委員會委員,發明「守望相助委員會」,擔任臺北市警友會監事、中華民國警察之友會理事,成立臺北婦女自強協會,前後長達四十年,幫助無數平民百姓解決疑難雜症。   她在民間深耕,游走府院高層間,和中華民國歷任元首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經有過交集。蔣中正總愛「小美琳!小美琳!」地叫她,蔣經國則喚她「小妹」,李登輝在臺北市市長任內到美國舊金山訪問,是她開車載著他四處趴趴走…… 本書特色   出生在最動盪時代的一介女子,與歷史名流或同生共死或擦身而過,聽她娓娓訴說她的故事,就是走過一部臺灣歷史。 作者簡介 周敏   原是湖北大戶人家的二小姐,祖父交遊多黨國元老,如蔣中正、賈景德、喬義

生……;父親是黃埔三期的中將,母親是滿清皇族後裔;家族與史上著名政商多有關連,且多人任駐外大使。   她出生在最動盪的時代,年紀輕輕就和家人在前線歷經劫難,好幾次與死神擦身而過。民國三十八年底國府撤臺,歷經六個月的顛沛流離,輾轉逃難,才來到臺灣。後來結婚生子,並接受徵召,從事政府基層工作,立志幫助平民百姓解決疑難雜症,在民間深耕,游走府院高層間,和中華民國歷任元首都曾經有過交集。   直到今天,許多黨政人物,不分藍綠派系,認識她的人見到她,都會叫一聲「周阿姨」。  自序  ………………………………………………………………… 002 第1部  九死一生,走過1937 ~ 1949 第1章 周有

菊……………………………………… 010我姓周,本名有菊。「有」字是行輩,「菊」字是因為我在秋天出生。老家在湖北江陵,位於沙市中心的九十舖,古今很多名人都曾旅居或遊歷過的好地方。湖南湘鄉張伯純家跟我們家也有親戚關係,因此我喚前考試委員張默君「二表姑」,表姑丈邵元沖則是國父遺囑的見證人。 第2章  二小姐……………………………………… 020我的祖父在日本留學時結交許多政要,認識了蔣公,而父親自黃埔三期畢業即追隨蔣公革命。抗戰期間,軍眷跟著部隊遷到前線的常德,大家都叫我「二小姐」,大小姐是我最親的堂姊。我在這裡曾擁有最美的回憶,但父母相繼過世後,經歷常德會戰、湘桂大撤退,讓我的世界整個都變了樣。

第3章  周敏………………………………………… 039我在通過高中檢定考後,進入特種通訊工作人員訓練班。之後被派到糧食部工作,接觸當時許多政要及軍統局成員,也談了段差點讓我丟了命的戀情。到孔家的晉華貿易公司上班是我人生的轉捩點,蔣經國上海打虎就在這時候,後來上海快淪陷了,我就改名「周敏」,跟著閻錫山的幹部去到臺灣、又回重慶,隨後歷經艱險的逃命過程才逃離鐵幕。 第2部  扎根臺灣,走過風雨飄搖的時代 第4章  周德琳……………………………………… 090我孑然一身來到臺灣,初期生活得靠人接濟,後來工作、查案、受訓等,占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周力行案、黃八妹事件、張昌年挾金失蹤案,我都有參與協助調

查。這其間,我還設法協助堂哥來臺,也用「周德琳」這個名字,在政府的安排下進入東吳讀書…… 第5章  裔太太……………………………………… 106我結婚了。先生姓裔,我的身分很自然地變成「裔太太」。在隨先生工作搬遷的那幾年,我生了兩女一男,一家五口的生活還算穩定,有狀況也都能逢兇化吉,沒想到因為周氏企業事件,蔣經國會要我把孩子送出國避禍。而在更早之前,二表姑和姊姊兩家人的生活也遭逢變故…… 第6章  小妹………………………………………… 124我曾被惜字如金的蔣經國罵過三次。他的幾個重要學生,包括江海東、王昇、李煥、潘振球、江國棟、宋時選,我全都認識。說起我與蔣經國的淵源,要追溯到民國三十三年,

那時我才十六歲,幹校的兄長都叫我「小妹」,所以他有時叫我本名「有菊」,有時叫我「小妹」。 第3部  致力基層,走過經濟起飛的歲月 第7章  周美琳……………………………………… 148我與蔣夫人的淵源要比蔣經國還早些。逃回重慶後,我能夠有書唸、有飯吃,靠的就是蔣夫人開辦的收容站及進修班。蔣夫人要我們叫她「媽咪」,日後我也跟隨她積極投入婦女工作。民國五十幾年時,蔣媽咪常找我,她和蔣公都很喜歡我,那時大家都叫我「小美琳」。 第8章  周阿姨……………………………………… 172我在搬到華僑二村後,接任福委會總幹事一職,後來又當上里長、調解會主席,從此展開近四十年的基層工作,把守望相助推廣至全臺,這

時候大家都叫我「周阿姨」。我和歷任總統都有交集,與黃大洲、廖兆祥也有來往,警政界關係都好,事半功倍,所以大家都喜歡找我幫忙。 第9章  周大姊……………………………………… 211我和很多立委都熟,尤其是東北籍的,他們很多都認識或聽說過我母親。太平洋公證公司的成立,成員除了我,還包括不少立委。公司轉讓後,我後來又做了些生意,其中以中央醫院著力最多,只可惜因故不得不易手。在工商建研會中,由於我的年紀較大,包括趙藤雄、吳東賢,大家都叫我「周大姊」。 跋──江水又東  ……………………………………………………  220 自序──歷史走過我的人生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轉眼,八十年過去了!雖然我

只是一名平凡女子,卻因為親身經歷民國三十八年那個年代,千辛萬苦地活了下來,又從大陸來到臺灣,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裡,為國、為家、為求生存,意外走出不算平凡的人生。   我出生在最動盪的時代,原本是湖北大戶人家的二小姐,年紀輕輕就和家人在前線歷經劫難,從對日抗戰、剿匪到國共之爭。十五歲那年,父母雙亡,成為軍中遺孤,被蔣宋美齡夫人收容;十六歲,正當青春年華的時候,接受特種通訊工作人員訓練;戰亂中,九死一生,好幾次與死神擦身而過,也有過刻骨銘心的烽火兒女情。   一路上顛沛流離,輾轉逃難,才來到臺灣。當時我一無所有,靠人接濟,後來才結婚生子,並接受徵召,從事基層工作,前後長達四十年,幫助無數大眾解決疑難

雜症。我在民間深耕,也經常遊走府院高層間,因此和中華民國歷任元首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經有過交集。直到今天,許多黨政人物,不分藍綠、派系,認識我的人見到我都會叫一聲「周阿姨」。   回憶前塵往事,一切都是那麼地清晰,歷歷在目,所有的事彷彿是在昨天發生。   戰亂帶給我家破人亡的痛苦是忘也忘不了,也成為我畢生最重要的磨練。多少次的絕處逢生,為我增長智慧和毅力,讓我深刻體會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而長期服務大眾則讓我看盡民間疾苦,因此隨時隨地願意也樂意幫助其他人。   雖然我已經八十多歲,我的心始終是熾熱的,頭腦是清楚的,面對生活,我還是有旺盛的企圖心和挑戰不可能的

奮鬥意志,凡事絕不輕言放棄。   歷史走過我的人生,我也走過了歷史。現在我想告訴你「周阿姨」的故事,希望能給世人一些啟示。 跋──江水又東 陳錦昌   周阿姨說:「我在臺灣幾十年,受盛名之累,每到一處,都會受到大眾的重視,事實上的確如此……。」初聞她說她的過去種種和往來,尤其,自民國行憲以來,「每任」總統,她都有過交集,很難不認為她是在吹牛。   何況,在歷史上,根本沒聽說過有「周敏」這號人物。   可是,一一查對之後,她所說的,乖乖!真有其人其事。雖然她老人家經常會弄錯時間,或把幾件事情混在一起,甚至有機連結為因果關係(這是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毛病)。她還翻出了一些相片,說出了

一些除非身歷其境的歷史細微處,令人不得不信服。   她的因緣際會,實在不可思議。   她對不少人、事翻了案。   最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中央銀行出納科副主任張昌年挾金失蹤案」。民國四十四年,周阿姨奉調基隆稅捐處,查察易南凱是否為殺害張昌年的共犯,因而在基隆稅捐處認識了她的先生,並於翌年初攜手步上紅毯。該案卻至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始發布張昌年攜公款失蹤,十一月十四日即宣布偵破。斯時,周阿姨已遠適南臺,並生子了,寧不蹊蹺?   這可以法醫楊日松博士說其於「一九五六年」以紅螞蟻為線索而偵破張昌年命案為證。   既然叫「阿姨」而非「夫人」,可想而知,她或她先生都不是有權決定歷史或有能創造歷史的黨政

軍大員。   雖然如此,她也不是無足輕重。她是中山醫院的創辦人,工商建研會的籌備人。   在整理本書的過程中,多少有無法確認其人時事地物者。例如,周阿姨說:   周賢敏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祕書長」執筆寫了《呼冤書》,這事讓他後來因此被炒魷魚。我們覺得滿對不起他的,我就託駐美軍事採購團團長溫哈熊幫我在美國買了兩架噴農藥的直升機,投資成立一家航空公司給他。他這人的命也真壞,開幕當天,兩架直升機升空後,竟然撞在一起,一切就都沒了,他後來走投無路,就去美國投靠他兒子。   經查,當時貿協的秘書長為武冠雄,副秘書長為江德潛。周阿姨始終想不起這個人的名字,但確定不是這兩人,顯然,周阿姨弄錯單位了,

那麼,是哪個單位的哪個人呢?   亦有遺憾者,例如她的母親陳肅清。周阿姨說她是北平師範大學畢業的,曾為北平一所中學的校長,民國十七年,與北伐至北平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周楚材相識並閃電結婚,她應當是個相當活躍的時代青年,但是,周阿姨有的只有一張相片和日趨模糊的記憶,甚至連她的忌日、埋在何處都不知道,遑論其他,而且,不只周阿姨,在大陸的家人也不知道。所以原想找一些資料給周阿姨做紀念,但卻怎麼樣也找不到。   凡此,只得留待知者指點。   民國一○○年二月,周阿姨因為菌血症被送進醫院治療,她以為大限將至,為免遺憾,緊急在醫院裡錄音,一吐心中深埋一甲子的諸多秘密與心事。   一旦放下胸中塊壘,意氣風發、剛

毅堅強,看似女強人的周阿姨,竟也委屈地嗚嗚咽咽起來。   她是個感恩的人。   自承當時簡直是胡作非為的周阿姨說:   仔細想想,要不是蔣經國處處包容我、支持我,我,哪裡能成功地做了四十年的基層工作,做了這麼多可以回憶、可以說出來的工作?   她是個善良的人。   臨出版前,周阿姨又刪去一些,為的是不希望因為她透露了什麼事情,以致有人於民國一○一年初的選舉借題發揮,她不希望國民黨因此受到傷害。   其實,她知道的還有很多,政治上的、商場上的,基於個人情感因素,或交情,或利益,或利害,總之,為免這些人和家人困擾,她保留不發,留待後人。   江水又東……。──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周阿姨的

一生,可以此言敝之。   歷史與命運讓她三度西行入川,但是她三次都決定再往東走。第一次到湖南常德;第二次連家也不回,隻身就直下南京;第三次,不惟三過家門而不入,甚至渡海到臺灣。一次比一次更往東走,後來,更幾乎要移民美國。   或言這是那一代人的命運,其實,就以周阿姨而言,毋寧說這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她,「運」命的結果。 再去重慶十月十二日,行政院再遷到重慶。事實上,遷都重慶之事,早在何應欽時成立「中央各機關在渝辦公布置委員會」即已陸續進行。九月二日,我跟行政院秘書長賈景德一起坐飛機到重慶,負責保管重要物件,並跟他暫住在秘書長的官邸,而那八位幹部也各自住進其官邸。賈景德,字煜如,號韜園,光緒六年(

一八八○)生,山西沁水人,曾任銓敘部部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考試院副院長,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十二日任行政院副院長。賈景德也是我祖父的朋友,因此我都叫他「賈爺爺」。抵達當天的下午三時,重慶發生大火,將重慶市中心余家巷、東水門、朝天門、陝西街、千廝門一帶三十九條街道的民房,以及七所學校、十處機關公署、三十三家銀行錢莊、二十二所倉庫焚毀,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延燒到第二天,及至第三天才能進入。由於遷都來此的機關多在這個區域,而先到的軍公人員眾多,只得借住在學校或軍營,因此死的多是借住學校的基層公務員及其眷屬。大火過後,九月四日,我和叔叔周文鑾,以及為聯勤軍需處人員的周文壬等,一起進到火場,希望能找到也燒死

在其中的叔公周于富夫婦的屍體,但是大家都被燒得焦黑,根本無法辨認。火場裡還有一座監獄,只見被關在牢房中的犯人屍體手上還戴著手銬,也是一個個活活被燒死了。據統計,在重慶大火中罹難的,有戶口可查的為二五六八人,掩埋屍體二八七四具,至於隨水漂走和葬身火海,無屍可尋、化為灰燼的,就不知有多少了。我們這些人連哭都哭不出來,因為所見到的不是親人永別,而是煉獄般的悲傷。雖然如此,之後仍陸陸續續有機關前來報到,所駐地點多為抗戰時原址,關防等重要物品仍存官邸,有機關報到就來領走。當時重慶的氣氛非常低迷,十一月十四日,下野的蔣公再次到了重慶,相當程度地激起了大家的信心。六個月的逃命生活十一月十四日晚上,內政部調查

局(簡稱內調局)副局長張益民跟我說,內調局派人到重慶做地下工作,為掩人耳目,他們約好於十一月二十九日晚上在舞廳開會,要我也去參加。是晚,我準時於七時前往,由張益民主持,介紹川康滇調查處處長甘青山等二十四位同志。甘青山,化名「張炳坤」,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生,湖南省澧縣人,為蔣經國在蘇聯中山大學時的同學。民國十七年,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以年前在砲兵學校野營軍訓結束時的幾句話,指控蔣經國組織反革命團體「江浙同鄉會」,而盧貽松、陳啟科、左權、尤赤、胡土傑、劉仁壽、郭景純、朱茂榛、周策、張師、甘青山等為其「重要成員」,雖然最後證明此為子虛烏有,不過,由此也可知甘青山與蔣經國的關係。其回國後,任株萍鐵

路特別黨部特務室主任,民國二十七年調浙贛鐵路特別黨部特務室主任,後調重慶軍統局。民國三十三年,蔣經國調重慶參與情治工作,因其對軍統局的情況甚為了解,乃以之為總聯絡人,勝利後被派到上海,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五日到臺灣。介紹完,張益民即離開會場,我們則繼續開會。但到九時,突然槍聲大作,街上有好多人在喧譁,傳言蔣公已於八時三十分搭機離開,他要放棄重慶了,政府官員亦同,全城因此大亂。舞廳裡,樂隊停了,客人也不跳舞了,大家都很驚慌,急著趕回家收拾行李準備逃命。這「傳言」雖不中,亦不遠矣!蔣公的確已經去白市驛機場了,但因為塞車,至午夜始達機場,當夜即睡在中美號專機裡,並於翌日飛往成都。就在這時,甘青山接到電報

,大概是局裡來的吧!要他們到成都去,並要他先跟我回官邸。他即叫另外二十三位同志自行到成都,約定在四川省政府門口集合。我與甘青山馬上趕回去,到官邸時,所有人都已經搭機去臺灣了。這讓我好生難過,早在兩天前,賈景德就已經知道政府要走了,卻沒告訴我,縱使不便洩漏,也可以在我出門時,叫我留在官邸,不要出去。但他沒有,竟然狠心把我丟下,沒有帶我走……。因此,當我逃到臺灣再見到他時,我也顧不得禮貌,劈頭就問他為什麼把我丟下。賈景德對我說:「賈爺爺對不起妳!幸好妳出來了,不然,我不知道怎麼見妳爺爺。」那時大家都以為我回不來了,完全沒想到我會回來。當時,賈景德留了一張紙條、一根十兩重的金條及五百銀元給我,紙條上

寫說政府已放棄大陸,要我到川東挺進軍總指揮「范哈兒」范紹增處,請他派車護送我到成都,並要我將一箱「重要物品」在范莊埋下。范莊原為范紹增的公館,在今市中區人民路254、256號,占地面積一‧五公頃,主樓在坡崁上,為中西式磚木結構三層,並有地下室,面寬二○‧八公尺,深十七‧四公尺。至於是什麼「重要物品」呢?外交部部長葉公超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十八日說:「遷台後,……有幾個部會沒有大印,急得找我葉公超,請我查檔案,找出他們原機關給外交部的公文。把這件有印的公文帶到台北市延平北路,請刻字的人照拓一個。」又,民國三十九年一月,有立委質詢閻錫山有關渝、蓉撤退時,行政院所屬各部會遺失印信一事。閻錫山在立法院報

告說:「本院所屬各部會遺失印信一事,姑且無論原因如何,要皆為政府之羞恥,其各別原因與處分經過如下:內政部於成都撤退時,被自願資遣人員及第一總隊第三大隊警察包圍總務人員,奪去新頒未啟用之部印一顆,已指令仍用舊印,未啟用之新印作廢。「財政部印、國防部及參謀總長印,係攜抵昆明,以滇局突變,致淪落匪區,原負責保管印信人員免予置議。交通部印信由渝遷蓉時,係交由代理總務司長汪啟新、文書科科長陳家明親自攜帶,因聯絡中斷,未能攜出,已將該代理司長及科長分別免職。「經濟部印信係交由主任秘書席新齋保管,由渝遷蓉,未能趕乘飛機,迄無消息,已將該主任秘書撤職。司法行政部印信,因在渝撤退倉卒,未能攜出,已將監印科員張大

惠予以撤職。蒙藏委員會印信,因撤退倉卒,未及攜出,已將人事室主任田廷章記大過兩次,負責保管印信科員任暢和撤職。」對此,蔣公亦於一月二十六日指示,「除國防部及參謀總長印,因攜抵昆明,以滇局突變,致遺落匪區,情有可原者外,應由主管人員負責,並由政府負責同志查明議處。」應該都猜到了!這「重要物品」就是行政院各部會的大印。當時行政院和財政部……等一大堆的關防、印信,全部集中交由賈景德保管,大概是走得太倉卒,未及攜出。范紹增也是我父親的舊好。找到范紹增後,他派了兩部車和四名侍衛給我,送我和甘青山到成都,還給了我們一千銀元和一些糧食。我也跟甘青山一起將關防、印信等全部埋在范莊。在車上,甘青山給了我一把手槍

和兩盒子彈,要我留著防身用。雖然我曾受過射擊訓練,打過靶,但從沒有配槍。我把手槍和子彈放到皮包裡,心裡莫名地感到害怕,幸好後來並沒有機會開槍。才離開重慶沒多久,其中一部車子就拋錨了。因此,甘青山留下一位侍衛開車,要他跟著我們到成都,讓其他三位回去。途中,只見民眾一路逃跑,當時就是亂,雖然並無戰事;到了成都,卻又一切平靜。事實上,政府只有遷到重慶而已,根本未到成都去。十二月八日,總統府和院長閻錫山、副院長朱家驊,旋又率領主要內閣成員搭乘美齡號專機去臺灣;十二月十日,共軍第十八兵團逼近成都,蔣公也飛臺灣去了。我和甘青山於十二月中到成都,四川省主席王陵基接見了我們,並告知第二天會有飛機從臺灣來接我們

。我們即在四川省政府等待。隔天,的確有飛機飛到成都上空,但由於新津附近有共軍不停對空中射擊,以致飛機無法下降。王陵基無可奈何,於是建議我們到郊區一間空的旅館先住下。他後來化裝潛逃,惟遭人密告,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六日在四川江安上船時,當場被解放軍逮捕,先後在重慶及北京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才獲赦,但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就病逝了。到了郊區,我和甘青山果然找到那間空置的旅館,因為大家都逃難去了,很多地方都已經沒有人。這時,另外二十三位同志也已分別來到成都,甘青山召集大家在旅館開會,告訴他們必須靠我才能夠掩護大家,因為我不但會說四川話,又是湖北人,希望大家保護我,同心協力一起逃離成都。在這二

十三位同志中,有八位是已婚男性,另外十五位都還只是小女生。因為要一起行動,一定要有個夫妻、姊妹……等名義,甘青山即為大家串好各個組合,但嚴格規定不能有男女關係,又把局裡給的二千五百銀元及無數根小金條分給大家,而所有人也都把身上的錢拿出來平分,以免走散了沒錢可用。為了能夠集體行動,發揮生命共同體的精神,並且多少分散風險,在投宿旅館時,我們所有人只住兩個房間,女性睡內側、男性睡在外側。

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建築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北市稅捐處電話的問題,作者黃冠智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東白冷會的公東高工教堂,以其與真實世界之間所交織而成的脈絡,呈現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以及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意義。公東高工教堂的形成,是白冷會(業主)、達興登(建築師)與營造單位之間協力合作之下的產物,三者的建築觀在各自的世界之中成形,對建築各自懷抱著不同的意圖與想像,這些不同觀念之間從概念到實體的轉譯,成為公東高工教堂最後的實體呈現。為文首先將公東高工教堂放入台灣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發展脈絡中,以詮釋公東高工教堂對台灣建築的重要意義。其次,梳理瑞士現代教堂的發展過程、白冷會的教堂理念,以及達興登的建築觀,以現代教堂空間觀的演變作為脈絡背景,詮釋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意義,並比較白

冷會對教堂建築的想像與達興登設計意圖的異同。最後從營造單位對施工圖的調整與適應,解釋公東高工教堂最後呈現的實質樣貌。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公東高工教堂在台東的落地生根,將歐洲在二十世紀初現代教堂發展的高峰帶到台灣,讓台東成為二戰後建築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域之一。一群來自瑞士天主教的白冷會傳教士,在大時代的歷史洪流中,輾轉來到了台東,並帶來白冷會樸素務實的建築觀。其次,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設計中,與白冷會的教堂建築觀並不完全相同。白冷會早期的現代教堂中,接受瑞士簡約的現代建築觀,並沒有受到現代藝術動態平衡的影響,謙遜質樸是白冷會重要的物質精神。達興登則在公東高工校園設計中,實踐他在《現代建築發展

與定位》這本博士論文中提出的「衍生形、動態平衡、相對的創意」等的建築原則,並以知覺性與情緒性的建築語言,顯現他對於建築精神性的追求。達興登在公東高工教堂中繼承廊香教堂的設計手法,加上他對於天主教的禮儀改革運動的認識,將瑞士中部山區的場所精神轉化到他的設計,以戲劇化的光線、質樸的噴凝土材料、動態平衡的空間配置,以及祭壇為核心的空間佈局,塑造現代教堂的神聖氛圍。達興登的建築思想受到德日進的泛心論、海德格的存在現象學、格式塔心理學與榮格精神分析的影響,而這些觀念在青年達興登的公東高工教堂中已經可以看到端倪。最後,公東高工教堂的建築實體,是二戰後初期台東現代營建技術的呈現,營造單位面對台東的氣候與環境

對原始設計做了局部的調整。為了抵禦颱風的侵襲,調整了門窗的構造形式,卻在無意中影響了達興登的設計意圖。當時台東的建築匠師還在努力克服新的技術,對於構築的詮釋能力還有待提升。達興登認為每一種類型的現代建築,都有其相應的精神性,而教堂作為現代建築的一種類型,現代教堂的精神性就是教堂的神聖性。白冷會公東高工教堂默默的矗立在台東50多年,台灣也已經逐漸脫離僅僅維持基本生存的社會狀況,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這個時候重新理解這棟教堂,將對台灣建築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公東高工教堂並不只是教堂,它是引導我們認識現代建築的精神性與空間感動力最有效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