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婦女會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新北市銀髮免費活動課程:108年08月熱門表演/研習/課程及其他 ...也說明:新北市婦女會設有辦公室電腦班、網路拍賣班、美容丙級、美髮丙級、百元快剪班、挽 ... 活動地址: 231新北市新店區北市新店區中正路275巷17之1號2樓.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蔡蕙頻所指導 蔡盈姿的 一九五、六0年代的女性與愛情:以《徵信新聞》「蘭夫人信箱」為中心(1956-1967) (2021),提出新店婦女會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蘭夫人信箱、愛情、女性意識、徵信新聞。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東方語文學系碩士班 黃麗修所指導 吳秀蘭的 阿美文化與祭儀內涵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母系社會、年齡階級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店婦女會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22 次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通過名單(101.5.2)則補充:課程 名稱. 機構名稱. 更名後(僅列需更名名稱). 學分. 1 篆刻古與今. 新店崇光社區 ... 新竹市婦女社區大學. 2. 3 兒童美術心理與發展. 財團法人兒童藝術文教基. 金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店婦女會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九五、六0年代的女性與愛情:以《徵信新聞》「蘭夫人信箱」為中心(1956-1967)

為了解決新店婦女會課程的問題,作者蔡盈姿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56年至1967年,《徵信新聞》的「蘭夫人信箱」專欄,作為一九五○至六○年代女性的主要觀察場域,探究當時的女性愛情及其映現的歷史成因,並以來信陳述的情境,進行婚姻、愛情與女性意識的初探。蘭夫人信箱之誕生,有著戰後戒嚴的政經環境與報業發展背景,1956年底,「蘭夫人信箱」伴隨《徵信新聞》家庭版的闢設而生,在風氣保守的年代,為讀者的婚戀、家庭問題指點迷津。教育普及與就業機會增加,智識與眼界啟發了女性自我意識,過去「女大當嫁」的觀念,在新一代女性心中已經產生動搖。而上一代將傳宗接代、家族利益視為結婚大前提,加上傳統婚聘風俗的拉鋸,兩代之間對「自由戀愛」的爭論在五、六○年代女性身上持續衝

突。另一方面,戰後遷台移民的陽盛陰衰,族群通婚成了必然結果。惟二二八事件發生,加深了戰後逐漸形成的省籍情結,也化為女性爭取婚戀自主路上,具時代性的的議題之一。而舊社會的養女,直到五、六○年代,際遇仍未改善。眾多來信呈現了社會前進的軌跡下,養女困在人情、契約底下的身份掙扎。此外,戰後職業女性益趨普遍,來函中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工作的雙重責任之餘,不只需回應傳統觀念對人妻、人母的要求;更需在丈夫落難時扮演救贖的角色。女性被要求背起「持家」的十字架來證明其存在意義,將自我退縮到極致,為父權至上的家庭價值奉獻到底。戰後的台灣,看似教育普及,女性在教育與就業上的條件較過往提升,但實則仍被牢牢困於「賢妻良母

」的框架中。

阿美文化與祭儀內涵之探討

為了解決新店婦女會課程的問題,作者吳秀蘭 這樣論述:

歷經修讀研究所的語言與文化相關課程,進而引發研究者對民族文化深入探討的動機。身為阿美族人,阿美文化的研究順理成章成為本研究的主題方向。本論文主要就阿美族的物質文化、阿美族的精神文化、阿美族的母系社會、日治前阿美族的原貌、日本對阿美族的影響為題展開研究。本研究對於凝聚阿美族人共識、理解、阿美族社會生活文化傳承上的教育意義,以豐富的文字加以記錄保存及承續轉接前人的思想,已得到成果。 文獻探討的主題主要有阿美族物質文化、阿美族精神文化、日治前阿美族的原貌的中英文獻、日本對阿美族的影響的中英日文獻來進行考察,成為本論文內容之主題架構。 研究方法上,首先經過以上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探

討,再者進入田野參與祭儀典禮進行觀察與找具代表性的耆老與頭目進行非結構式的訪談和把整理後之語料進行檢核。蒐集民族誌資料上採取民族誌訪談方法、進行參與觀察。整理和分析民族誌資料後,撰寫民族誌報告。 研究設計與架構中,研究對象為花蓮縣阿美族文化相關工作者6人;研究工具與研究倫理中,工具有參考文獻的主題和設計訪談大綱;倫理方面,參與者自願同意參與、有機會考慮這些資訊提出問題、可隨時退出、確認參與者的參與研究之操作能力、保密、匿名等事宜等同意書所列之事項。研究流程中,先蒐集民族誌資料,之後採取民族誌訪談,再進行參與觀察,最後撰民族誌報告。資料處理與分析中,本研究資料的搜集以文獻閱讀搜集資料、研究

訪談關乎阿美族文化及祭儀的專業及代表人物,幫助研究者釐清經過文獻整理與探討後的概念。依據文獻探討後的基礎,讓受訪者提出對主題之意見或想法,以受訪者能作完整陳述為優先。整理訪談紀錄資料,構思符合的主題並成為本研究的分析依據。蒐集的資料數據將進一步編碼分析,找出文化主題。 研究結果與討論中,訪談結果談論捕魚祭和捕鳥祭與母系社會的相關內涵與問題以及其歷史脈絡,主要是共同討論文化、性別角色等過去與現代之變革及相關之議題;討論主要講述了阿美族的現代婚姻的價值觀、豐年祭儀相關的ㄧ些程序應注意地方、意涵年齡階級及相關的活動、女性對年齡組織之活動與內涵了解有限、長輩對傳統祭儀的期待等概念。 阿美族

精神文化及物質文化章節中主要以文獻探討阿美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相關文獻,與到阿飛赫參與觀察與紀錄來呈現。 原住民文化之隱憂和展望章節中,主要是探訪阿美族文化工作者AM6後,整理出原住民文化之隱憂、如何保存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原住民文化的展望之主題,研究者再進行反思。 結論與建議呈現出回答研究問題的答案,例:普遍參與的年輕人愈來愈多,有想學習及遵循祭儀流程的態度、祭儀不可能恢復傳統、pagarongai為傳令兵,是最重要、活動最多的階層,年齡階層任務訓練多、台東的阿美文化傳統傳統文化保留較花蓮好、pakelang(捕魚及脱聖之意)意義、阿美族精神文化之巫師、共耕共食malapaliw

(共耕)、臺東今僅有豐年祭及捕魚祭祭儀文化活動、mikada’fu入贅之意涵、faki母舅地位高、都市青年對豐年祭的認知和想法、外界對阿美族之刻板印象、從學校學母語、年輕人參與豐年豐年祭儀活動的意願、從學校學母語等。 未來傳統祭儀文化可仿照或參考專家學者所設計之流程與方法。研究者認為,任何傳統文化與祭儀活動的設計規劃,其目的及核心內涵不宜偏廢;未來可複製此研究的調查方法來進行特定族群與場域的情形,依所設計的研究目的來進行資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