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川秀樹寫的 扶桑書物語 第二輯 和的 秉筆治史:賴澤涵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 - 遠流部落格也說明:1898年「公學校令」公佈同時,總督府於台灣全島開設了55間公學校後,才算有了日本人主導的初等教育機構。 書房皆由台人經營,自然都是以台灣話(含閩南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何義麟 博士所指導 李美蕙的 台灣人的海外經驗與國族認同: 以鹿港王永宗家族為中心 (2020),提出日治時期公學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王永宗、王康緒(王宏)、王斌斌(蘇琦)、王康旼、王康陸、台灣人意識、海外台灣人、家族史、國家認同、台灣獨立。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韓國語文學系 吳忠信所指導 許芮綺的 日本殖民時期之教育與機構研究 -以台灣和韓國教育令為中心- (2020),提出因為有 台灣教育令、朝鮮教育令、語言教育政策、同化主義、朝鮮語、漢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治時期公學校的解答。

最後網站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_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則補充: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育,以國語科為最重要的科目。國語教育包括「聽說讀寫」,「寫」即是代表作文(綴方)。本論文爬梳《臺灣教育會》、《第一教育》、《臺灣日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公學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扶桑書物語 第二輯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作者湯川秀樹 這樣論述:

  日本不僅僅是「出版大國」,也可以說是「讀書大國」。(其實兩者息息相關、共存共榮)筆者旅日期間,剛好是百貨店界大佬堤清二打造了「西武百貨店」(池袋)內的大型書店,尤其是現代詩作品之豐富,簡直令人不敢相信。——當然這和堤清二是業餘詩人有關,而我正是住在池袋。   假日,別說「紀伊國屋書店」(尤其是新宿東口總店)的人山人海;神保町這一大世界級書城更是熱鬧異常。那時節,百貨店舉辦的舊書展售會,東京市內的各種「古本祭」,簡直令愛書人疲於奔命。   介紹日本這個出版大國的買書、賣書、讀書、書店、書齋……,乃至寫書、出書,以及讀書界代表性人物等,那是說不完的、寫不盡的。第二輯中出

現:齋藤昌三、城市郎,乃至:諸橋轍次、長澤規矩也、神田喜一郎等人,相信他們都會在日本文化史上留名的。

日治時期公學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色的……
  據說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鬼怪……
  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是亂葬崗……
  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車子經過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無論是巷說物語、靈異怪談、謠言耳語或小道消息,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傳說與事實共同形塑而成的世界。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蒐集各類傳說怪談的百科專著。從蒐集故事、追索脈絡,到研究詮釋,取材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地方誌,日治時期的舊文獻,以及媒體資料庫與網路論壇。三位執筆者耗時兩年,爬梳這些傳說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全書總計收錄十大類100則台灣的都市傳說,兼具獵奇的想像與理性的趣味,也追索了這塊土地百年來,不同歷史時空下人心擾動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楊海彥
  一九九一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

  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作者簡介:阮宗憲
  臺中人。

  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
  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三本書和兩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

作者粉絲頁: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粉絲頁: 蓋亞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人的海外經驗與國族認同: 以鹿港王永宗家族為中心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作者李美蕙 這樣論述:

王永宗出生於日本來台的第一年,在漢人及日本雙重文化影響下成長,他的生命史貫穿日治與國民黨統治的二個時代。1920年代,他參與社會運動,而後移居中國15年,擁有基本的台灣人意識,但似乎還能與其漢人意識和日本認同並存。戰後,經過國籍轉換,王永宗逐漸揚棄中國認同,他粗淺的台灣人意識,則多少傳承給他成長於中國的孩子們。他年長的三個孩子王康緒(後更名「王宏」)、王斌斌(後更名「蘇琦」)及王康旼,從小成長於中國,但接受日本教育,二戰時期,他們接觸社會主義,因而擺脫日本認同。由於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康緒和斌斌決定留在中國,其台灣人意識並未具主體性。王永宗較為年幼的三個孩子王康厚、王康德及回到台灣時年紀尚幼的

王康陸,雖說台灣是故鄉,卻又是如此陌生,在白色恐怖的氣氛,他們在國民黨愛國教育下成長。王康陸赴美深造,他才認識到台灣不斷受外來政權統治的原因,要擺脫宿命的枷鎖,必須將台灣人意識推至台灣民族。不同的海外經驗,讓王永宗所有子女都承受著國家認同的困擾。王家父子二代認同的轉折,有著國家暴力的痕跡,也有個人生命經驗的因素。深入探討具有海外經驗台灣人的生命歷程,就是探討現代人國族認同轉折的最佳例證,探討這段歷史,或許將有助於台灣人掙脫政治因素干擾,凝聚政治共同體的意識。

秉筆治史:賴澤涵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讀書最樂,治史更樂,史料的發現尤樂,秉筆直書是我的信條,為弱勢說話是我的職責。」──賴澤涵     賴澤涵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院長,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曾擔任行政院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調查研究報告總主筆,並榮獲哈薩克國家科學院院士,著有A Tragic Beginning :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與 Taiwan’s Role in Asia, 等書,主編與發表過之學術論著超過百種。     本書收錄吳學明〈清末北臺灣民間

安全體系的建構〉、鄭政誠〈近代臺灣初等教育中的國語讀本編寫與內容分析〉、王靜儀〈新國會的形塑:從軟性威權統治時期到總統直選後的立法院長劉松藩(1992-1999)〉、邱正略〈鬮書內容的常規與特例〉、蘇瑞鏘〈1950、60年代臺灣在野菁英對地方選舉弊端的批評與因應〉、陳家豪〈日治時期臺灣企業史料與企業史研究〉、鄭巧君〈戰後海外版宣傳影片的中華民國形象(1950-1971)〉、王和安〈新竹州移民的信仰傳布:以高雄地區之義民爺信仰為例〉、陳學林〈從蔣中正日記看國府1950年轉危為安的過程與因應〉等學人撰寫的九篇歷史論著,書末更附有賴澤涵教授的生平自述、創立客家學院的原委、學經簡歷、學術著作與指導過的

碩博士論著一覽,以彰顯賴澤涵教授的學術生涯、學術能量與其授業子弟的學術專攻。   本書特色     收錄由吳學明、鄭政誠等學人撰寫的九篇歷史論著,特別收錄賴澤涵教授生平自述、創立客家學院的原委、學經簡歷、學術著作與指導過的碩博士論著一覽。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和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王靜儀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   吳學明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邱正略     臺灣古文書學會秘書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陳家豪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陳學林     法務部調查局專員,國立中央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鄭巧君     國立政治大學雷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鄭政誠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蘇瑞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編者簡介 鄭政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桃園學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為近代臺灣史、歷史教育與區域研究,著有《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與《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等書及學術論著數十種。 編輯誌言 第一輯 清代臺灣的契約文書與社會 鬮書內容的常規與特例/邱正略 清末北臺灣民間安全體系的建構

/吳學明 第二輯 日治臺灣的教育與信仰 近代臺灣初等教育中的國語讀本編寫與內容分析/鄭政誠 新竹州移民的信仰傳布:以高雄地區之義民爺信仰為例/王和安 第三輯 戰後臺灣的宣傳、政治與選舉 從蔣中正日記看國府1950年轉危為安的過程與因應/陳學林 戰後海外版宣傳影片的中華民國形象(1950-1971)/鄭巧君 1950、60年代臺灣在野菁英對地方選舉弊端的批評與因應/蘇瑞鏘 新國會的形塑:從軟性威權統治時期到總統直選後的立法院長劉松藩(1992-1999)/王靜儀 第四輯 史料介紹與研究展望 日治時期臺灣企業史料與企業史研究/陳家豪 附錄 附錄一 賴澤涵教授的生平自述 附錄二 臺灣「客家學

院」成立的經緯 附錄三 賴澤涵教授的學經簡歷 附錄四 賴澤涵教授的學術著作 附錄五 賴澤涵教授的論文指導 編輯誌言     賴澤涵教授,臺中人,省立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後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先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服務,後負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深造,獲頒碩、博士學位。返臺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期間除戮力學術研究,發表「廣州革命政府」與「中國家庭制度變遷」之相關論著外,亦將所學所知與為人處世之道授予莘莘學子,曾分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等校兼課,不少學子慕其名而受其指導,撰寫政治、社會、教

育、家族、文化等課題,並獲頒碩、博士學位,共同豐富臺灣歷史學術研究之林。     自1990年代起,隨臺灣政治氛圍改變與族群意識增長,賴澤涵教授以優異豐富學養,先後受行政院委託擔任臺灣最敏感的歷史事件調查,即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事件,以「秉筆直書」的治學態度與精神,客觀撰寫調查報告與二二八碑文等,深獲各界重視。其後因客家族群追尋自我認同,賴澤涵教授亦洞燭機先,於借調國立中央大學服務期間,設立臺灣首座客家研究中心與客家學院,推動客家學研究,開啟全臺客家研究濫觴。另在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創所所長與文學院院長期間,亦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美國、法國、日本、韓國、哈薩克與中國大陸多所大學簽訂學術交

流協議,更因學術研究的卓越表現,深獲哈薩克國家重視,聘其擔任該國國家院士,為臺灣首位學者獲此殊榮。此外,賴澤涵教授還曾受邀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嘉應大學各校的基地教授與客座教授,而國立中央大學為感念對學校之貢獻,亦聘其擔任終身職之榮譽教授,其學術聲望,不言自喻。     去年(2019)適逢賴澤涵教授八十壽誕,其指導過的碩博士學生,為致意恩師,彰顯為學生付出的辛勞與指導之功,尤其是謙謙君子、淡泊名利的處世風格,身教與言教並重風範,特地於2019年6月14日假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講堂舉辦「秉筆治史:歷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取其治學名言「秉筆直書、治史最樂」二句精華為研

討會主題。雖然籌備時間稍顯匆促,且已至各校期末,但參與師長、貴賓與學生仍熱情不減,不辭路途之遙,前來共襄盛舉。其中除受教學生踴躍為文獻稿外,更獲得許多師長的情義相挺,如與賴澤涵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為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的陳寬政教授,即特地前來擔任賴澤涵教授專題演講的引言人,述其過往的合作計畫與情誼,令人感動。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文星榮譽教授、國內知名學者尹章義教授與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的劉石吉教授,則分別擔任三個場次的主持人。至於與談人,除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有師長,如齊茂吉教授、吳學明教授、王力堅教授、吳振漢教授、李力庸教授

、蔣竹山教授等,為表崇高敬意,各依其專業學養分別擔任各場次的與談人外,大會還特就各相關論文主題,分別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林玫君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陳鴻圖教授及國史館纂修歐素瑛教授等,一起共襄盛舉,擔任與談嘉賓。     本回研討會發表的論文計有十篇,分別為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王靜儀教授所撰之〈新國會的形塑:從軟性威權時期到總統直選後的立法院長劉松藩(1992-1999)〉、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蘇瑞鏘教授所撰的〈戰後臺灣在野菁英對選舉弊端的指控與因應(1954-1960)〉、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邱正略教授所撰

寫的〈鬮書當中的特別約定〉、國立政治大學雷震研究中心專任助理鄭巧君博士的〈戰後海外版宣傳影片的中華民國形象(1950-1971)〉、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王和安博士所撰的〈新竹州移民的信仰傳布:以高雄地區之義民信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陳學林先生所撰的〈從蔣中正日記看國府1950年轉危為安的過程與因應〉及個人所撰寫的〈近代臺灣初等教育中的國語讀本編寫〉。另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程朝云教授所撰之〈戰後中美農業合作:從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到農復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企劃專員莊建華博士所撰的〈戰後1946年的臺灣接收及其問題:以交通為中心的討論〉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

研究所陳家豪教授所撰之〈歷史GIS與交通史的相遇:大溪對外交通發展與大溪橋(1903-1934)〉等三篇論著,後因故無法收入,故收入者原僅為此回會議論文中的七篇。其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吳學明教授為彰顯賴澤涵教授亦師亦友的情誼,遂特地撰寫〈清末北臺灣民間安全體系的建構〉一文以表敬意,另陳家豪教授亦重新整理編寫出史料介紹與研究展望論著,即〈日治時期臺灣企業文書與企業史研究〉一文以茲祝賀,故此祝壽論文集仍收錄有九篇文論。     收錄於本祝壽論文集中的九篇論文,大致可粗分為四類主題,即「清代臺灣的契約文書與社會」、「日治臺灣的教育與信仰」、「戰後臺灣的宣傳、政治與選舉」與「史料介紹與研究展望」。

首先在「清代臺灣的契約文書與社會」此一主題中,計收錄二篇文章,首篇由邱正略教授所撰寫的〈鬮書內容的常規與特例〉,就清代臺灣民間分家產時所訂定的財產分配明細及相關約定的私文書,即所謂鬮書,就其內容分類,當中如長孫份的預留、屯銀租稅的分攤方式、債務的分擔方式等,多屬鬮書中常見的約定成俗內容。至於屬特例者,如為尚未娶妻者預留娶婦之資、引水灌溉事宜、水租如何分攤、倒房的祭祀工作責任如何安排、為家中婢僕考量安排份額、不得以鬮書擅行向人胎借、對店舖字號使用的限制等,則內容可謂五花八門。鬮書內容的常規與特例正展現出先民在進行財產公平分配時的各種用心考量。     次篇由吳學明教授所撰寫〈清末北臺灣民間安全體

系的建構〉,則利用契約、方志、文集等資料,論述清末北臺灣民間社會在面對移墾環境中的水資源遭被壞、茶與樟腦等產業利益被侵占、原住民反抗、械鬥和外患等生存威脅時,如何主動建立自發性規約或由官憲發動聯庄規約以穩定社會秩序,維持共同利益。     其次,在「日治臺灣的教育與信仰」此一主題中,首篇由鄭政誠教授所撰寫的〈近代臺灣初等教育中的國語讀本編寫與內容分析〉中,以日治時期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學童所使用的國語讀本為素材,提出日人為強化日本帝國對殖民地臺灣的有效作為,並獲取臺人對日本歷史文化與統治的認同,遂以教科書宣揚其治臺理念,揭櫫日本化、近代化、城市化與農業化為四大書寫標的,呈現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殖

民統治內涵。次篇由王和安博士所撰寫的〈新竹州移民的信仰傳布:以高雄地區之義民信仰為例〉,則透過報紙、方志、時人著述與實地田野調查,以高雄市三座義民廟,即位於三民區之高雄褒忠義民廟、旗山區之旗美褒忠義民廟與甲仙區之甲仙褒忠義民廟為例,闡述日治時期原在新竹新埔枋寮的客家移民信仰,在分香至高雄地區後,如何因國家、地方社會及經濟發展,使該義民信仰呈現出具地方特色之內容。     再則,在「戰後臺灣的宣傳、政治與選舉」此一主題,共收錄有四篇文章。首篇為陳學林碩士所撰的〈從蔣中正日記看國府1950年轉危為安的過程與因應〉,透過對《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篇》的解讀分析,實證論述蔣中正在1950年的關鍵年代,從引退

到視事、海南島與舟山群島的大規模撤軍及韓戰爆發後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好惡等,以其日記書寫點出蔣中正的態度、策略、反省、想法與作為。至於次篇由鄭巧君博士所撰寫的〈戰後海外版宣傳影片的中華民國形象(1950-1971)〉,則以「臺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在1950至1971年間所拍攝的紀錄片與新聞影片為分析素材,發現此種在國共對立時期的海外宣傳影片,一則強調唯有中華民國才能代表中華文化、是正統中國的意涵;另方面則透過臺灣島內的工程建設、十月節慶活動、閱兵典禮等,揭示中華民國的「自由」與「進步」,並強化其必反共復國、光復大陸的決心,以此宣傳與形塑中華民國的樣貌。第三篇由蘇瑞鏘教授所撰的〈1950、60

年代臺灣在野菁英對地方選舉弊端的批評與因應〉,則指出1950、60年代臺灣定期舉行的地方選舉,形式上雖有一定的民主意義,然實際運作過程卻常受詬病,在選風逐漸敗壞下,出現買票、作票、公務人員違法介入、一人競選、選監體制等諸多弊端。不少在野政治菁英常批評選舉弊端,甚至透過議會、司法、媒體、集會、結社等各種途徑進行抗爭,政府當局雖標榜臺灣是「自由中國」,唯對各種改革建議的接納、實施程度卻相當有限。至於末篇王靜儀教授所撰的〈新國會的形塑:從軟性威權時期到總統直選後的立法院長劉松藩(1992-1999)〉,則以前立法院院長劉松藩為個案分析,透過報紙、國會議事錄、相關人士的訪談,論述劉松藩在擔任立法院正副

院長期間所通過的重要法案,尤其是任內通過的「國會五法」,可謂有效提升立法院的議事效率與改進問政品質,對立法院及國會政治影響深遠。     最後在「史料介紹與研究展望」類別中,陳家豪教授的〈日治時期臺灣企業史料與企業史研究〉,則指出日治臺灣是正式且大規模學習與運用現代公司制度的關鍵年代,個人合夥商號的「現代化」管理亦首見於此時,且因日治時期留下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企業文書,對於臺人資本如何進入現代公司制度,如何靈活適應新制度與吸收新經營知識,最終匯流成1950年代中小企業興起的潮流,是值得期待的企業史研究議題。     除九篇論著外,本祝壽論文集最後尚附有賴澤涵教授的生平自述、客家學院創立原委、

學經簡歷、學術著作與指導過的碩博士論著一覽,供讀者參閱,期能彰顯賴澤涵教授的學術生涯、學術能量與其授業子弟的學術專攻,並寓傳承創新之意。     本祝壽論文集得以順利出刊,首先須特別感謝各執筆教師作者不忘師恩,不計辛勞與酬勞,奮筆疾書與修訂校對,方得有此豐富的學術知識與內容。此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行政專員與助理們,如吳喬恩小姐、邱郁秀小姐及碩士班研究生吳明珉小姐、程安鯖先生、陳偉汛先生、劉宇霖先生、呂承叡先生等,皆為此祝壽論文集提供十分必要的行政協助、聯繫與初排、校對等,方使此論文集得以更快速出刊,在此亦深表謝忱。最後,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計此等學術論著商業效益不高,仍接下本論文

集的美編、出版與行銷等事宜,盡心盡力排版校刊,尤其是編輯部的鄭伊庭經理與副主任編輯杜國維先生,從初始的接洽、聯繫與後續的出版工作等多賴其底定,亦衷心感謝。值此祝壽論文集出版之際,特聊贅數語,是為誌言。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鄭政誠謹誌於2020年清明 【賴澤涵教授的生平自述】 我出生於臺中沒落的地主家庭,幼時即對周遭鄰居或親戚貶抑或歧視窮人的眼光相當的敏感,故小時即立志將來長大一定要讓父母以我為榮。 在求學過程中我成績一直很好,故相當得到師友的愛護與栽培,各階段的老師,如小學時代的甯懋欽老師、陳金來老師,國中時代的董彬勳老師,臺中師範學校時代的王靜珠老師、李存祿老師,大學時代的郭廷

以教授、朱雲影教授、李樹桐教授、李符桐教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時候的Robert B. Crawford 教授和Lloyd E. Eastman 教授,都啟發我向上的志願,這都是我永誌不忘的師長。 國中時代開始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西遊記》、《西廂記》等,對文史充滿了興趣,因此頗有志歷史的研究。到師範學校讀書時,更受國文老師戴皓東、歷史老師陳寶琴等人的影響,深知國學歷史對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受王靜珠老師、李存祿老師不斷的鼓勵,因而才考入母校的史地系(歷史組)。在這裡接受名師的教誨,如朱雲影師史學的淵博,尤其是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研究,

李樹桐師唐史的考證與造詣,趙鐵寒師的遼金元細心的考證及認真的治學精神,尤其郭廷以教授對中國明清史、近代史的啟發,因而瞭解利用第一手資料的重要,加上美國學界的衝擊,才知道光靠中文不足言治史,因而才慢慢閱讀西洋史的著作。大學四年頗為充實,自認也念了一些書,而且僥倖以第一名畢業,被郭廷以師延攬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首先接觸了檔案、參加了各種學術討論會及閱讀有關大陸(時列為禁書)和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的名著,郭老師垂詢興趣,鼓勵並推薦出國深造,因而獲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歷史學系的fellowship 攻讀博碩士學位。指導教授Lloyd E. Eastman治學嚴謹,在清史及中國現代史的造詣,擁有

崇高的學術地位,他是伊大有名的「殺手」(給學生分數奇嚴)。故我從他那裡學了撰寫論文用字力求簡潔,多利用原始資料(到處蒐集)以及不畏權勢、秉筆直書的客觀史學精神,而且為治好歷史必須廣泛閱讀中國史以外的世界各國史、日本史等著作,以便作比較研究。

日本殖民時期之教育與機構研究 -以台灣和韓國教育令為中心-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公學校的問題,作者許芮綺 這樣論述:

甲午戰爭後日本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促成朝鮮的獨立及台灣轉交日本執政後,日本於1895年在台灣、1910年在朝鮮分別展開統治,並建立總督府在兩國各自設立4次教育令,透過規則和規定為根據建設當地學校機構,規劃學校內課程。在台韓皆以教育的急進開展為使,但隨著時代演變而產生變化和法令下內涵的不同。但是台灣與朝鮮殖民的共通點的部分,發展到太平洋戰爭實行皇民化政策後,教育機構的設立上,由學校制度的改變和機關發展特徵,可得知日本對兩國同化殖民的特色為:一面使其近代化卻一面充斥著殖民主義下的愚民化和日台、日朝民族的隔離化。而日人透過實行語言政策迫使統一,如:台韓當時各自的母語「朝鮮語」和「漢文」在教科目上歷

經必修轉為選修後,最終招致被迫移除之變化。且日人依法直接的編撰朝鮮語、閩南語和漢文教科書等作為,皆影響現今台韓雙方教育機構的樣貌和用語表現。本研究期望從台韓的教育令頒布與機構設立上,研究殖民間學校教科目和語言科目調整的變化,進一步了解同化殖民下教育歷程之變遷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