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葛謹寫的 臺灣醫師制度與醫療糾紛案例評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新聞公告-公示送達 - 司法院也說明:序號 案號 應受送達人 國內、國外 案件類別 公告日期 公告內容 1 112年度桃原小字第19號 洪安妮 國內 民事 112‑04‑25 公告內容 2 111年度司執字第101741號 謝榮銓 國內 民事 112‑04‑25 公告內容 3 111年度司執字第101961號 詹寶鳳 國內 民事 112‑04‑25 公告內容

中央警察大學 外事警察研究所 江世雄所指導 汪家勵的 漁船跨境毒品販運防制之研究 —以環境犯罪學觀點為基礎 (2021),提出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毒品犯罪、漁船走私、跨境運輸毒品犯罪、環境犯罪學、情境犯罪預防。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警察政策研究所 許福生所指導 楊承遠的 警察查緝街頭毒品案件合法性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行政檢查、盤查、路檢、搜索、無令狀搜索、尿液採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則補充: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司法院暨所屬機關. 司法院及所屬機關. 關閉. 司法院 · 憲法法庭 · 最高法院 · 最高行政法院 · 懲戒法院 · 法官學院 · 臺灣高等法院 · 臺灣高等法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醫師制度與醫療糾紛案例評釋

為了解決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葛謹 這樣論述: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於1995年3月驟然開始施行,固然對社會大眾之健康保護瞬間增加,但「簡單上路」缺乏調適期,對醫界之衝擊也不小。   本書先介紹臺灣醫師養成與醫療行為之管理制度,希望各界瞭解「醫師」與「醫生」在臺灣醫學歷史上是有區別意義的。第二章簡介英國公醫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與管理單位,嘗試與全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作個比較。第三章介紹英國醫療糾紛重要之案例法,盼望能為借鏡。第4-12章為醫療糾紛案例評釋,希望法界能依據法令與法律原則判決,並互相尊重。第13章介紹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此為臺灣較為先進之立法,有

法律與倫理之雙重考量,事關生死,自然應該慎重其事,2011年1月26日修正加入「親屬同意權」,臨床人員執行時,更應審慎,避免誤蹈法網。

漁船跨境毒品販運防制之研究 —以環境犯罪學觀點為基礎

為了解決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汪家勵 這樣論述:

我國毒品查緝量快速上升,然而毒品均自境外藉由海運、空運途徑走私入境,而走私犯罪者利用漁船做為跨境運輸毒品犯罪工具的案件層出不斷,犯罪者充足利用漁船運輸量大、海上監管困難的特性,穿梭於國境之間。本研究目的係探討國際間毒品走私之現況與趨勢,以及我國利用漁船進行毒品走私的犯罪手法及環境因素,並以環境犯罪學作為理論依據。本研究從文獻分析國際海上毒品販運執法狀況及趨勢,試圖了解國際現況;另外蒐集我國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止各地方法院第一審判決有罪之毒品跨境運輸案件判決書,彙整出785件作為研究母體,再從當中篩選出31件利用漁船進行毒品走私之案件作為研究樣本,以次數分配及交叉比對進行

官方文件內容分析。從我國利用漁船走私毒品犯罪歷程分析顯示,毒品主要來源國為中國大陸,但仍有近四成的案件來源國不明,足見這類型的案件向上溯源不易;毒品交易地點大多聚集在臺灣海峽,與來源國主要為中國大陸有正相關;運輸手法主要係於海上以子母船轉運之分段接駁,並以多種運輸手法層轉接駁毒品上岸;藏匿毒品手法主要為暗(密)艙藏匿、置於船艙;進港時段集中於18時至24時,入境縣市則以屏東縣為最多。本研究從日常生活理論、犯罪型態理論及理性選擇理論分析、解讀利用漁船走私毒品的犯罪成因,並從情境犯罪預防理論提出相對應的防制策略。研究建議應持續關注國際毒品犯罪趨勢、法規制(訂)定與時俱進的檢討、增設與運用科技設備以

提升監控量能、藉由環境營造移除適合犯罪的環境機會、輔導漁業轉型以降低犯罪動機,以及促成跨部門及國際緝毒執法合作,在犯罪發生之前阻止潛在犯罪者著手進行利用漁船跨境運輸毒品的犯罪發生。

警察查緝街頭毒品案件合法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地方法院判決書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楊承遠 這樣論述:

本文以員警在街頭執行勤務,從行政檢查中發現犯罪線索,如何轉變成為刑事偵查,進而發動無令狀搜索,以蒐集犯罪事證,首先介紹警察執行攔檢、路檢之規範及標準作業程序(SOP),接著切入搜索之理論概說,敘述搜索之定義與性質,以及強制處分之基本原則、令狀主義等,並闡述各項無令狀搜索之基本要件、法條規範及執行限制,並介紹搜索之執行程序,再者論述如何由攔檢、路檢轉換為刑事司法調查,行政手段轉換為犯罪偵查之時機等,並蒐集法院實務判決,探討實務之觀點。接著論述刑事訴訟法規範之附帶搜索、逕行搜索、緊急搜索及同意搜索等4項無令狀搜索之法條內容、基本要件,再蒐集法院對於警察偵辦毒品案件執行之無令狀搜索之判決,探討各項

實務情境爭點內容,並區分、綜整法院認定合法或違法之無令狀搜索之主要理由。另查緝街頭毒品案件,尿液採驗亦為一重要課題,本文探討現行尿液採驗各項規範及立法目的、執行程序等,亦蒐集法院實務之判決內容,探討相關問題。  本文發現警察在附帶搜索之實施「對象」與「時機」較容易對法令產生誤解或誤用。實施逕行搜索,最容易發生疑義之處在於「對象」,搜索之對象在於「人」而非「物」其中,只要搜索對象屬「物」,則均屬違法搜索。緊急搜索最容易發生疑義之處在於「時間」及「情況急迫」之認定。在同意搜索及同意採尿方面,所謂受搜索人、犯嫌是否「真摯同意受搜索」,並非在於是否簽署「同意書」,應將如何徵得犯嫌同意之過程全程錄影音,

方能提出相關證明予法院審查。另若將刑訴法第130條與第131條第1項均同視為「附帶搜索」,似可避免警察執法時,陷入該搜索對象究係對「人」或對「物」之困境。最後並提出下列建議:落實程序正義,先合法再論方法;加強法治教育訓練,結合實境模擬;同意搜索(採尿)務必全程錄影蒐證;警察應擁有偵查權以發動緊急搜索。期本文能對每位員警執行警察工作時,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