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約翰•內維爾•凱恩斯寫的 政治經濟學的範圍與方法 和包偉民的 走向自覺--中國近古歷史研究論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史學理論與方法(一) HISTORICAL THEORY ...也說明: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彼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中華書局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王嵩山所指導 鄭偉欣的 博物館、歷史與政治:以廣州博物館常設展〈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為例 (2020),提出歷史學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廣州博物館、廣州市立博物院、廣州歷史陳列、城標城史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忠慎所指導 賴昭君的 季羨林及其學術文化觀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季羨林、學術、文化、國學、佛學、書院、天人合一的重點而找出了 歷史學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數位典藏觀察室» Blog Archive » 何謂「歷史」?則補充:1978年,我參加大專聯考,原本考取的是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但因歷史科考了96分,獲准轉入歷史學系。當時其實也搞不清楚哲學和歷史有什麼不同,也沒打算以歷史研究為職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歷史學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治經濟學的範圍與方法

為了解決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英)約翰•內維爾•凱恩斯 這樣論述:

主要討論四個問題: ①政治經濟學能不能成為一門科學;②科學方法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有什麼意義;③政治經濟學的範圍是什麼;④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學是什麼關係。對於第一個問題,作者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建立依賴系統的觀察和分析,它包含了一整套可證偽的和可做理性判定的事實分析,這與被其他人稱為科學的東西沒有太大差異。儘管不能說一切經濟學著作都夠得上這個科學標準,但提出這個標準本身是沒錯的。對於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問題,作者認為政治經濟學方法必須具有某種簡明的和統一的性質,並且政治經濟學具有“價值中立”的性質,政治經濟學必然會以“經濟人”假說為其邏輯演繹的前提,儘管這個前提歷來遭受其他社會科學家的尖銳批評。  

作者承認,政治經濟學的諸種手段不可能孤立地建立在單一的理論科學基礎上,並很早就提出了政治經濟學超越傳統範圍的可能性問題,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把財富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分開進行研究是可能的。關於經濟學和歷史學的關係,本書中專門有一章來分析這個問題,認為經濟史探索經濟現象在依次遞進的各發展階段的實際演變,而經濟學則努力去把握經濟現象所依從的時間上更替與空間上並存的內在規定性。 約翰 內維爾 凱恩斯(1852-1949)是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同時也被尊為社會家。他是馬歇爾傑出的早期弟子,又是經濟學天才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父親。內維爾·凱恩斯長期在劍橋大學任經濟學教授,他1891年撰寫

的這本《政治經濟學的範圍與方法》被馬歇爾領導的新劍橋學派用作經濟學方法論方面的標準教科書。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政治經濟學範圍和方法的本質與意義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概念:作為一門實證的、抽象的和演繹的科學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概念:作為一門倫理的、現實的和歸納的科學 第四節 片言隻語不能充分描述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二章 政治經濟學與倫理和習俗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經濟學的一致性、經濟理想和經濟說教: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離開道德判斷和經濟規範構造,研究經濟法則或經濟一致性的可能性 第三節 承認嚴格實證的政治經濟科學——建構經濟學一致性的唯一領域 第四節

應用經濟學 第五節 政治經濟學與倫理學 第六節 本章內容的方法論意義 附錄A 關於政治經濟學與自由放任 附錄B 作為一種手段的政治經濟學的範圍 第三章 作為一種實證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特點與定義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與物理學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與心理學 第三節 作為社會科學的政治經濟學與作為政治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區別 第四節 財富與經濟活動的定義 第五節 政治經濟學的定義 附錄 經濟現象的相互關聯性 …… 第四章 政治經濟學與普通社會學的關係 第五章 關於政治經濟學中的定義 第六章 政治經濟學的特定經驗方法 第七章 政治經濟學的演繹方法 第八章 政治經濟學的符號和圖表方法 第九章 政治經濟學與

經濟史 第十章 政治經濟學和統計學 譯名對照表

歷史學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的歷史不是我的歷史
學生時期的你,學了怎樣的台灣史呢?👀

我要告訴你──
💁‍♂️ 「閩南語」其實是貶意詞
💁‍♂️ 台灣自古以來從來就不屬於中國過
💁‍♂️ 第一個統治全台灣的跟中國沒關係

這集的台灣3Q,就透過斯卡羅做為開端
來跟大家聊聊這 150 年間,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𝟛ℚ!

00:00 開場
00:55 斯卡羅的歷史背景
02:08 台灣從未「被中國統一」
05:05 閩南語是貶意詞?
05:56 中國國民黨對台灣本土的迫害
09:20 找回我們的母語
11:46 結語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一 14:00-15: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博物館、歷史與政治:以廣州博物館常設展〈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為例

為了解決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鄭偉欣 這樣論述:

廣州博物館為廣東地區第一座公立博物館,自1929年成立至今已逾90年,該館於1950年代推出首個〈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後,館方約維持十年更新一次常設展,皆以〈廣州歷史陳列〉為題。廣州博物館經歷了數次的政權更迭,且從常設展中可以看出當前博物館的自我定位與立場。 廣州博物館發展及歷年〈廣州歷史陳列〉皆反映出當時政治政權與所處社會時代背景對博物館的影響,本文討論廣州博物館成立迄今發展歷程及2018年初開幕之常設展〈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以探究博物館於不同年代的特色與轉變和目前館方的自我定位與期許。本文以文獻分析法、展示分析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發現,政治政權對於博物館的影響可謂十分深刻,蒐藏與

研究也因為政權的交替與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筆者梳理廣州博物館的發展及其常設展並提出結論:第一,廣州博物館具有大一統史觀及以漢族為中心的特色;第二,廣州市立博物院的籌備階段與成立初期,最為重視與孫中山有關之革命文物,而自1990年代起,該館轉向以「廣州明清外銷藝術品」為研究重心。

走向自覺--中國近古歷史研究論集

為了解決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包偉民 這樣論述:

本書是長江學者包偉民教授第二本自選集,所選文章反映了他近年來對史學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略有差異的組合: 第一篇《歷史學是什麼》,作者用盡可能淺近的語言來表達他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問的理解。第二至五篇為第一組,是關於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關側面的學術綜述;第六、七兩篇為二組,就相關議題的推進提出具體建議;第八至十一篇為第三組,分別討論了史學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電腦資訊技術,以及怎樣更恰當地應對海外漢學的學術影響;第十二至十七為第四組,都是在具體的專題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興趣研究方法的試刀之作;最後兩篇為第五組,是紀念作者先師鄧廣銘先生的專文。

季羨林及其學術文化觀研究

為了解決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賴昭君 這樣論述:

季羨林(1911-2009)為大陸地區研究語言學、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的專家,其晚年在中國獲得「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等美名,這樣的頭銜用在季羨林身上或有名過其實之虞,而其畢生著作逾千萬言,身後亦有《季羨林全集》三十卷的巨著出版,除其語言學專論之外,從其雜文、散文、或學術論文當中,可以見得許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學術思維及文化交流等個人的鮮明意見。本論文主要探討季羨林的一生經歷,從其生平知其晚年何以在中國大陸產生「井噴」效應,並從其國學觀、佛學觀、書院觀及天人合一觀,探究他的學術與文化思考,得知在九○年代之後的季羨林,如何在中國造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國學熱潮。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季羨林的生平四階段」,第三章「季羨林的國學觀」,第四章「季羨林的佛學觀」,第五章「季羨林的文化觀與書院觀」,第六章為「季羨林的天人合一觀」,第七章「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