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育措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生態保育措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連惠邦寫的 土砂災害與防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八色鳥看台灣生態保育的困境(五) 保育政策,它總是弱勢也說明:不管是在推動保護區、保留區、或是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規劃時,在學術專家研究確認目標生物及地區後,一套保育措施標準作業程序即已啟動。若不需保育,在程序中即可明確 ...

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林志棟所指導 陳少鈞的 永續公共工程應用於山區道路- 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 (2021),提出生態保育措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檢核、永續發展、山區道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 許榮均、邱進東所指導 蕭文亞的 應用物聯網技術於水下聲學量測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物聯網、三分之一倍頻、樹莓派、LoRa、噪音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態保育措施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則補充:因應COVID-19疫情升級,本校最新防疫措施 ... 本校生物學系教授兼研發長林宗岐老師團隊與光林智能科技(LEOTEK),首次參加愛迪生獎即榮獲銅獎榮耀,實現多維度生態保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態保育措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砂災害與防治

為了解決生態保育措施的問題,作者連惠邦 這樣論述:

  本書共十一章,第一章至第三章簡要說明我國的土砂災害問題及集水區的一些特性,屬於一般的基礎概念;第三章詳細介紹了與坡地土砂災害有關的水文觀測及其演算方法;第四章至第七章對各種類型土砂災害的各項問題做了比較完整的說明和分析;第八章及九章係以一維河道動床數值模式為主軸,探討集水區尺度的土砂收支規律,以及推估人為工程構造物介入之後,集水區土砂流失與生產間的演變趨勢,藉以評析工程構造物之於集水區的治理成效;第十及十一章主要闡述了山地河川各種土砂災害的結構性工程治理措施及非結構性防護措施,也涵括了一些減少環境衝擊的生態保育措施。 作者簡介 連惠邦   現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

授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學士,民國65~69年   逢甲大學土木水利研究所碩士,民國75~77年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班博士,民國80~83年      經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助教,民國71~77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講師,民國78~84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副教授,民國84~92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教授,民國92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系主任,民國97~99年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民國91年~   考試院襄試委員、典試委員、命題兼閱卷委員、召集人   水利技師,民

國72年~      獲獎   青年工程師委員會、中國工程師學會,學生工程論文競賽特優指導獎,民國83年   經濟部水資源局推動與實踐節約用水成效卓著獎,民國87年   教育部社教有功個人獎,民國88年   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論文獎」,民國88年   中華農學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學術獎」,民國98年   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論文獎」,民國99年   行政院表揚傑出科技人才獎,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民國101年   總統府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證書,民國104年    第一章 緒論 1-1 暴雨災害 1-2 暴雨與土砂災害 1-3 河川上游集水區水砂環境與災害特性 1-4 莫拉克風

災的水砂災害問題 1-5 土砂災害研究意義 第二章 集水區地形地貌與水砂特性 2-1 集水區地形地貌特徵 2-2 河溪種類與級序 2-3 河川水流及其泥砂運移特性 2-4 河川地形 2-5 河流泥砂特性 2-6 山地河川與平原河川之異同 第三章 水文觀測與分析 3-1 降雨逕流過程 3-2 水文觀測與分析 3-3 設計水文量 3-4 設計暴雨 3-5 設計洪水演算 3-6 小型集水區設計洪水量計算 第四章 土壤侵蝕 4-1 土壤侵蝕涵義 4-2 土壤侵蝕、流失與生產 4-3 土壤侵蝕程度 4-4 土壤侵蝕類型 4-5 土壤侵蝕過程 4-6 水力侵蝕型態及其影響因子 4-7 雨滴飛濺侵蝕

4-8 坡面漫地流侵蝕 4-9 紋溝侵蝕 4-10 溝狀侵蝕 4-11 土壤流失量推估 4-12 水力侵蝕量量測 第五章 地滑、大規模崩塌與淺層崩塌 5-1 斜面塊體運動分類 5-2 地滑 5-3 大規模崩塌 5-4 淺層崩塌 5-5 河岸崩塌 第六章 土石流與山地洪流 6-1 土石流定義及其基本特徵 6-2 土石流危害方式 6-3 臺灣歷年重大土石流事件 6-4 土石流分類 6-5 土石流發生條件 6-6 土石流流動特性 6-7 土石流淤積特性 6-8 土石流泥砂體積濃度 6-9 土石流發生模式 6-10 土石流力學機構 6-11 土石流流速經驗公式 6-12 土石流流量計算 6-13

土石流流出土砂量推估 6-14 土石流撞擊力推估 6-15 山地洪水 第七章 山地河川河床沖淤趨勢與推估 7-1 山地河川河床沖淤演變趨勢 7-2 河道沖刷 7-3 河道土砂淤積 第八章 集水區產砂規律模擬 8-1 集水區產砂過程與土砂收支方程 8-2 集水區產砂量推估模型 8-3 集水區產砂規律的數值模型 8-4 案例模擬分析 第九章 集水區土砂管理模式 9-1 集水區土砂管理模式 9-2 案例模擬分析 9-3 集水區土砂流失抑制效益 9-4 防砂設施調砂效益 第十章 山地河川工程治理 10-1 挾砂洪流治理原則與工程對策 10-2 土石流防治原則與工程對策 10-3 防砂工法 10

-4 整流工法 10-5 淤積工法 第十一章 土石流非工程防護措施 11-1 土石流潛勢溪流判釋 11-2 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範圍劃設 11-3 土石流觀測 11-4 土石流預報與雨量警戒 索引   自序   集水區在不同區位發生各種類型的土壤侵蝕、崩塌及地滑現象,並引起河道不同程度的沖淤變形,為河道孕育出水砂災害發生的有利環境,一旦土砂沖淤達到一定的限度,就會通過劇烈的土石流或洪災表現出來。只是土壤侵蝕、崩塌、地滑及土石流等土砂災害與下游都市的暴雨洪災比較起來,其災害影響範圍多位於人口密度較低的山坡地,對都市環境的直接影響比較小,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在氣候變遷極端降雨事件頻發

的現今環境下,包括土石流、崩塌、地滑、河道沖淤、洪水泛濫、水庫淤積等水砂問題,以及它們所引發的複合型災害,已直接或間接威脅了下游都市地區人民生命和財產之安全。   於是,基於治水先治砂、水砂兼顧的基本思維,本書蒐集彙整了國內、外土砂災害的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從定義、特徵、發生發展機理、力學機制、時間與空間分布預測、致災行為等諸多面向,探討土壤侵蝕、地滑、崩塌(含大規模崩塌)、土石流、山地洪流及河道沖淤等各種土砂災害型態的特殊屬性,嘗試建構它們之間的一些關聯特性。然而,土砂災害成因複雜,影響因素眾多,不同區域成災過程和後果不一,甚至不存在統一的變化規律。鑑此,本書結合了物理模型與數值模式提出嶄新

的分析模型,配合現地長期的水位及斷面觀測資料,用以模擬和推演集水區土砂運移的基本規律,以及在人為構造物介入下土砂變遷的各個環節。   不過,在編寫期間令作者感觸良深的是,國內有關集水區各種類型土砂運移問題的研究雖然很多,惟多顯得零散而未有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本環境資料及現地調查數據的極度欠缺,使得可以舉出的實際案例實在相當有限,因而僅能以個人多年經驗和心得加以整理,盼能起到拋磚引玉之弘效,引起更多的討論和研究。   由於本書所關注的課題面向極廣,現象又相當複雜,限於作者的專業領域和水平,有些課題沒有納入(如崩塌、地滑防治對策),部分課題也寫得還不夠深入,甚至有些現象還沒有獲得統一的看

法,使在見解上可能存在一些主觀,內容疏漏及錯誤亦在所難免,懇請讀到這本書的前輩、同業對書中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得到研究生韓宜霖、蔡坤廷、鍾昕育、呂博弘及蔡建瑋等人協助繪圖、打字和整理文稿,同事陳昶憲教授詳細審閱了第三章,並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以及一直在身旁默默支持的家人和摯友,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此外,承蒙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黃前署長金山博士,以及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李局長鎮洋惠賜序言,特此致謝。   緒論 臺灣地區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板塊擠壓而造山運動發達,使得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地殼每年以30~40mm的速度上升(蔡義本等,2004),同時位處西北太平洋地區

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屬於極易受到天然災害影響的地區,而主要水系上游又多穿過容易破碎崩蝕或滑動的板岩地層,更增加了坡地的不穩定性,往往在一次暴雨的作用下,迅速匯集大規模洪水侵蝕坡面和河川邊界,頻頻引發山地洪水、土石流、崩塌、地滑、河道激烈沖淤等坡地水砂災害,加上地震、洪澇等其他類型災害,使臺灣地區已成為全世界災害之高風險地區(行政院科技部,2014)。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種自然災害頻傳,災害範圍愈來愈廣,災害規模愈來愈大,雖然各項減災工程已發揮部分實效,但加劇各種自然災害的直接原因是氣候變遷極端降雨因素,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開展對自然災害認識及防治相關課題之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災害防救、生態

維護及社會經濟等都具有指標性的重要意義。 1-1 暴雨災害 自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係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在短時間內的異常變化或極端化所導致的負面衝擊,其中也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異常變化,包括旱災、暴雨、水災、風災、暴潮、寒害、地震、地層下陷、崩塌、土石流、農林病蟲害及森林火災等。根據行政院災害防救白皮書引用聯合國緊急災難資料庫(EM-DAT)對2013年全球天然災害人員傷亡的統計結果,造成嚴重死亡人數之主要災害類型,包括颱風災、水災和地震等,如表1-1所示。表中,因暴雨引發的災害(以下稱為暴雨災害,disaster by rainfall)是發生頻率最高,危害最嚴重的一種自然

災害,造成的損失占全球每年自然災害損失的比重也最大,其中各種天然災害損失前十大之中,就有四件為暴雨災害。反觀臺灣地區,如以1999年921地震作為分界,從1950年代至1999年921地震前颱風暴雨災害發生頻率約每10年發生一次,但921地震之後不僅颱風暴雨災害數量激增,而且成災型態也從以暴雨洪災為主,質變為水、砂災害,單獨或共伴產生的災害型態,如圖1-1所示。當然,災害型態的質變與921地震影響地層的穩定性關係極為密切;此外,2000年以後重大颱風暴雨災害頻率及強度也持續地增加,也被認為是與全球氣候變遷引發極端降雨事件直接有關。

生態保育措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1月19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mmyTbNYUhrA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交代海洋公園轉型方案,山下園區變成餐飲零售消閒區,免入場費,山上設施則會改革,逐項收費。轉型方案本質是將海洋公園斬件,除了一些保育設施及水上樂園等繼續由園方經營,餘下的將交予外判商,經營各類消閒娛樂活動。過去兩年,香港社會和旅遊業環境出現了深刻變化,海洋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主客觀條件已不復存在,改走以本地消費為主的商業化之路,似乎是眼下較為現實的選擇,可是海洋公園斬件後是否就能自負盈虧,仍是一大疑問;生態保育未來會否淪為聊勝於無的點綴,亦屬未知數。商業化不一定是壞事,然而由領展到港鐵,市民亦領教過「盈利掛帥」所帶來的異化。每項選擇都有其代價,但願轉型方案不會令海洋公園走上另一條異化之路,變成有名無實的存在。

蘋果頭條
柴灣峰華邨曉峰樓爆疫,至今共11人確診,當中8人均屬中層13室單位,包括1213室、1113室及913室。政府專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下午視察後,決定撤離12樓以下13室所有居民。晚上8時開始,大批身穿全副防護衣的警員,陸續進入大廈,為居民登記資料,預料稍後將撤離住戶。至於大廈現場環境,下午及傍晚時分居民仍出入如常,曉峰樓樓下惠康及711便利店等繼續營業。另外由於早前曉峰樓已被列入強制檢測大廈名單,不時有居民前往臨時檢測站接受病毒檢測,氣氛大致平靜。袁國勇早前視察後見記者,指1113室及913兩個單位曾經改動做坐廁,「通氣喉鋸過」,可能透過糞渠缺口由上而下播毒,故安排12樓以下所有同座向13室單位撤離,以策安全。

東方正論
我視謀猶,伊於胡底。特區財赤,由以往年賺千億,倒退至年蝕千億,暴疫夾擊只是導火線,政府理財不善才是真正致命原因,大花筒好大喜功,以公帑填氹例子多不勝數,昨日新鮮熱辣海洋公園「重生方案」出爐,繼去年撥款54億元救亡,今次又涉及接近70億元的援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深不見底的財政黑洞!海洋公園有44年歷史,曾經被視為香港代表性景點,但吸引力每況愈下,本地人視為過氣產物,被視為荔園翻版,已完成歷史任務。再加上政府引入迪士尼樂園,一山不能藏二虎,客路太過接近,彈丸之地,如何支撐兩個主題樂園?稍有頭腦都知道,長遠必定是自相殘殺,淘汰其中一方,或者兩敗俱傷。

星島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迎來急速反彈,本港昨新增一百零七宗個案,為過去一個月來再反彈破百宗,較前日升一倍。百多宗個案中,一百零二宗為本地個案,源頭不明個案佔四十二宗,當中油尖旺一帶繼續成為重災區,佔當中四十一宗,多達四成。而強檢小區昨新增二十三宗,另有五宗個案失聯,疑也住於佐敦疫區一帶。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宣布,強制檢疫小區再多七幢大廈的居民需要強制檢測,並估計新個案跟當局擴大強制檢測範圍有關,「但當然社區是有些爆發」。確診個案再次破百,更是一月以來最高數字,亦是連續第四日上升。本港昨新增一百零二宗為本地個案,源頭未明個案佔四十二宗,其餘五十三宗都為家庭群組,最大的家庭爆發達八人。

經濟社評
多項抗疫措施明天屆滿,不少行業要在疫下苦撑下去,農曆新年的黃金檔期必不可缺,但染疫數字昨天大幅回升破百宗,政府須趕緊與業界溝通,如何盡可能做足安全防範,適度恢復營運自救,不再一刀切勒令商戶完全停業,以保住更多飯碗。參考外國復業經驗,公眾難免要交出一定個人資訊,方便當局做好接觸追蹤,嚴防疫情反彈,惟望市民配合。抗疫和經濟的平衡不易拿捏,據消息人士對本報披露,防疫措施會再延長7天,但其間官員將會見業界,討論能否適度放寬。抗疫應當科學為本,15類表列處所營運的風險不一,目前劃一要求停業,的確未符官方張弛有度的原則。

永續公共工程應用於山區道路- 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

為了解決生態保育措施的問題,作者陳少鈞 這樣論述:

108年7月28日台7線32.5K發生大規模坍方,造成交通雙向中斷,1天後搶通,以戒護方式開放小型車通行,夜間採預警性封閉,阻斷後影響復興區高義、三光、華陵三里,替代道路增加2小時車程。近年來,山區道路降雨頻率及強度增加,不確定的氣候變化,衝擊山區道路工程設施,因此,在山區道路修建過程中強調永續發展的思維,希望能兼顧地方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育,所以,就目前在追求環保、經濟及社會的永續發展中,被要求為國家甚至成為全球共同的施政方針及目標。本研究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來評估於可行性評估階段、環評/規劃及設計階段對生態環境符合度之探討,是否符合公路總局110年制訂「省道公路工程生態檢核

執行參考手冊」,是否採取友善生態措施,以干擾最少或儘可能避免負面生態影響之方式,且在路廊研選階段納入生態評估,及早避開生態敏感區域,積極營造永續公共工程山區道路環境生態及永續發展。預計於台7線32K~33K辦理改線工程並避開32.5K災害處,以達成道路永續發展之目標。

應用物聯網技術於水下聲學量測之研究

為了解決生態保育措施的問題,作者蕭文亞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能源的開發需求增加,海洋生態保育措施也不斷增加,為維持海洋生態系的健全發展,且達到海洋環境能源的永續發展。在離岸風電開發過程中,打樁所產生的噪音能量,對海洋中的哺乳類生物,造成嚴重的聽力影響,也可能危汲至生命,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這些水下噪音對海洋生物的干擾或威脅,為本文主題。傳統的水下噪音監控系統,主要使用自記式,於觀測海洋中佈放海底水聽器,蒐集水下環境噪音,監測完成後回收水聽器,讀取量測資料,但這種方法沒辦法即時的評估施工工程所產生的噪音,無法有效監測施工海域的噪音情形,需要使用即時式監測系統,快速且即時的蒐集資料並做即時的環境評估,才能將打樁工程所

產生的噪音做即時的監測評估,並依據即時的監測,做相對應的應變工程,達到海洋能源永續的發展。本文將透過近年來新興的物聯網相關技術,建構一套新的水下聲學監測系統。將佈置於監測海域下之智慧型水聽器,連接至樹莓派,透過樹莓派的處理單元接收水聽器量測後所儲存的音訊資料,基於音訊方法將數位資料加以整合,運用低功耗廣域網路LoRa通訊技術傳輸資料至監控接收端並顯示接收資訊,最後將接收資訊上傳至雲端資料庫,以達到全面性的監控化。系統開發成果,運用Python程式設計整個系統流程,並運用Tkinter套件製作接收端的畫面顯示,可以避開複雜的程式運作流程,而達到監測的功能。本文所開發之水下測量系統,使用者透過網際

網路皆可查看水下音訊資料,以達到遠端監測風機打樁海域的水下聲學資訊,並運用這些資訊做後處理的分析,以致提出相關改善工程,達到海洋環境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