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曉華,田洪均,劉麗寫的 健康的真相(二版) 和古堅純子的 熟前練習:開啟人生下半場的整理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生活就是一種態度,你認可嗎? - 劇多也說明:其實,好的生活態度,也才會有好的人生,人生,力爭有好心情,心情決定態度,我們很多人心態不好,是由於今天面對的社會很複雜,生活的的確確是一種態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和今周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林如萍、楊翠竹所指導 趙乙橙的 中高齡者參與讀書會學習對成功老化的影響 (2020),提出生活是一種態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高齡者、讀書會、成功老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楊明迭所指導 吳欣諺的 蝴蝶效應與和諧共生—吳欣諺版畫創作論述 (2019),提出因為有 中西自然生態觀、環境倫理、蝴蝶效應、和諧共生、版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活是一種態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活是一種態度,得失是一種心境》 - 人生感悟- 勵誌第一則補充:人生感悟文章《生活是一種態度,得失是一種心境》簡介:細看大千世界,回想生活種種,得與失就像是,各置於天枰兩端托盤中的物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活是一種態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健康的真相(二版)

為了解決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作者廖曉華,田洪均,劉麗 這樣論述:

  現代臨床醫學的進步,似乎讓人類進化成一個更長壽的物種,隨著研究的推展,越來越多的疾病似乎露出了曙光。在這些欣欣向榮的醫學成就背後,是否隱藏著黑暗?     是的,我們克服了非常多的疾病,但在此同時,我們似乎也遭遇了越來越多的疾病。尤其老化與退化性疾病的問題,似乎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而顯得越益嚴重。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諱言的說,一切都是人類自己害了自己。科學破壞了環境,醫學紊亂了人體系統,美食增加了人體負擔;在我們享受現代化的同時,卻早已忘了人體自身的功能,不斷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去掩飾人體已然崩解的系統。其實健康可以很簡單,他不是只建構在醫學的臨床治療上,而更應該是人們

對自己身體的負責。     本書從人體最根本的結構談起,當讀者理解了人體架構的運作後,才能正確理解營養素之於人體的意義,也才能從此擺脫錯誤觀念,澈底對自己的健康做好把關的責任。

生活是一種態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兩星期前襲港的超強颱風「山竹」,為香港帶來三十五年來最強的十號風球,幸好沒造成人命傷亡,但全港至少18000棵樹卻被「山竹」吹斷樹幹,甚至連根拔起!到底是颱風太猛?抑或是樹木不夠強壯?

大樹也住「劏房」

「平時樹木嘅根係四方八面咁延伸,但香港啲樹好慘地,只有『四方格』嘅範圍,根本無咩能力抵禦強風。」熱愛大自然的環保達人Kelvin無奈地說。



風災過後全城返工

十號風球過後的第二日,全港幾百萬「打工仔」要照常上班。「嗰日其實都覺得幾慘,出入好唔方便,要跨過啲樹先去到,喺咁嘅狀況下,係唔係唔應該返工?」

在港大做研究助理的Kelvin,17號當日決定不上班,除了收拾自己的家,更幫鄰居去處理門前倒塌的大樹:「我哋嘅社區好需要大家去幫手收拾、整理,就算唔係你受災,可能你鄰居都好需要幫忙,做一啲簡單清潔,但係嗰日大家都要湧去返工。」

環保生活是一種態度

是否需要上班,或許不是每個「打工仔」可以自己決定的事,但是我們對待環境的態度,是可以控制在大家的手:「我們太習慣方便,而忽略咗我們喺享受呢啲方便嘅同時,背後其實係有一啲人或者動物、環境,承受咗嗰個傷害。」Kelvin嘆息,我們要善待大自然,否則人類最終會自食其果:「杏花邨二十年前巨無霸嘅發泡膠兜,依家被沖返嚟,終有一日係會返嚟。」

冧樹用處多多

畢業後去澳洲修讀過一年永續農業(Permaculture)的Kelvin,日常生活都非常環保,家裏九成物品都是執拾回來,或朋友轉贈的,他很提倡生活和大自然的融合,除了在元朗家門前的空地,栽種不同的植物外,平時亦會執拾樹枝生火煮食:「除咗用嚟煮食之外,啲灰都可以用喺農地上,當營養補充劑咁樣。」

堆填區為「歸宿」?



但今次冧樹實在太多,Kelvin和朋友幾經努力,都只能「消化」三分一棵大樹,雖然政府事後有在啟德開設「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但空間有限,大部分的冧樹,最終都是被送去堆填區棄置。「如果有大啲嘅農地,再加上適合嘅配套或機器,香港係有能力消化更多樹枝、樹木,甚至其他園林廢物。」Kelvin說。

被忽略的農業



但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地少人多,還有多餘的空間去做農地嗎?耕田和香港是否格格不入?

根據漁護署的調查,截至2016年底,香港約有3700公頃的荒置農地,相等於大概195個維園面積,其中屬於私人的荒置農地佔約八成:「有唔少地產商將呢啲農地收購,然後囤地,希望有機會改變土地用途,起樓、起國際學校之類等,如果可以將呢啲農地復耕,其實香港都可以做到一個相對嘅糧食自給率。」曾經做過一年全職農夫的Kelvin娓娓道來。

在家也可做「農夫」



要做農夫或許不容易,但Kelvin鼓勵大家,如果有在家種開一些觀賞植物的話,不妨可以試下種些可觀賞又可吃的植物,例如蘆薈和香草類等,令種植和生活的關係更緊密。

「山竹」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它為香港帶來了不少「手尾」,今集《港。故》用8分鐘,由一位環保達人來分享,生活除了返工、賺錢和買樓之外,其實更可以做一些調整,去令我們跟大自然不再對立,相處得融洽一點。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中高齡者參與讀書會學習對成功老化的影響

為了解決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作者趙乙橙 這樣論述:

目 錄第一章 緒論1 第 一 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 二 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 三 節 名詞釋義 4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 一 節 成功老化相關研究 5 第 二 節 中高齡學習相關研究 11 第 三 節 讀書會相關研究 15 第 四 節 高齡學習與成功老化 22第三章 究研設計與實施 25 第 一 節 研究設計25 第 二 節 研究實施與方法 37 第 三 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0 第 四 節 研究流程 45 第 五 節 資料蒐集 48 第 六 節 研究倫理 52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5

3第 一 節 讀書會執行與參與狀況 53 第 二 節 讀書會的社會互動與學習 61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9 第 一 節 研究結論 69 第 二 節 研究建議 73參考文獻 76 一 中文 76 二 英文 79附錄 81 附錄一 訪談公文函 81 附錄二 訪談邀請函 82 附錄三 訪談錄音同意書 83 附錄四 訪談大綱 84 附錄五 焦點訪談大綱 85 附錄六 觀察1 86 附錄七 觀察2 87 附錄八 觀察3 88 附錄九 觀察4 89 附錄十 觀察5 90 附錄十一 觀察6 91 附錄十二 訪談1 92

附錄十三 訪談2 94 附錄十四 訪談3 96 附錄十五 訪談4 98 附錄十六 訪談5 100 附錄十七 訪談6 102 附錄十八 焦點訪談 104

熟前練習:開啟人生下半場的整理術

為了解決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作者古堅純子 這樣論述:

  「熟前整理」,是讓「此刻」到「未來」都能舒適生活的整理術。   熟齡前的減法練習,決定人生下半場的自由輕盈。   日本No.1空間治療師 親授   比斷捨離更實際!30天輕鬆減壓幸福法   你發現了嗎?   如今,購物越來越容易,整理卻越來越難。   如今,你我都活在過度消費、過度囤積的不安時代。   收了又亂,亂了再收,   曾幾何時,舒適放鬆的家,竟成為永無止盡的整理修羅場?   熟前整理,將是這一切的解方。   .他是剛離婚的中年男子,任憑滿屋子食物殘渣和泡麵囤貨,日復一日得過且過。透過「熟前整理」,他重新找回人生目標,決心為了剛出生的孫子好好生活。   .她和重病的母

親住在垃圾屋中,進行「熟前整理」之後,終於重獲清爽美好的生活空間,讓母親在臨終前如願舉行愉快的露台派對。   .他們是剛退休的夫妻,嚴重的囤積症與購物癮讓他們瀕臨破產。直到接受了「熟前整理」的建議,才清楚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跟隨日本知名空間諮商師——古堅純子的指引,   一步一步以「分類」為基礎,學會30天即可改造人生的神奇整理術。   不需要繁瑣的收納技巧,也不必承受痛苦的割捨,   簡單4步驟,輕鬆辨識哪些物品應該揮手道別,哪些物品值得伴你度過人生下半場。   【第一步:清空】   決定想整理的場所,取出抽屜、櫥櫃、收納箱裡的所有物品   【第二步:分類】   按照使用頻率,

將物品區分為「現在會用到的物品」與「不會馬上用到的物品」     【第三步:封箱】   將用不到的東西放入紙箱,移到角落   【第四步:告別】   一年後打開紙箱,就此放手   熟前整理不為別人,而是獻給自己的體貼;是透過精簡物品、嚴選物品,逐步釐清所愛的過程;是告別與重生的新陳代謝,也是通往理想未來的鑰匙。   現在就開始熟前練習,讓退休後的你充滿感激! 本書特色   ★整頓居家=整頓心靈。用最少的物品,打造最豐富美好的日常   ★最簡單的減法美學,只要4步驟,每天收拾一點點,30天即可擺脫雜物   ★從此以後,終於能寬心面對晚年生活及遺物整理   ★18篇整理故事,呈現百種人生樣

貌,獻給每一位值得好好生活的你 名人推薦       丁菱娟(作家/世紀奧美創辦人)   李光廷(老人與失智症照護專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黛羚(作家/友善住家生活講師)   郎祖筠(表演藝術工作者)   哈捏口(人氣粉專「哈捏口推特翻譯」創辦人)   廖心筠(台灣第一位到府收納師 收納教主)   (以首字筆畫排序) 暖心好評   本書透過簡單易懂的4步驟及作者20多年的經驗,具體教導「熟前整理」的訣竅,並以實例呈現改善後的效果。即使是整理生手,也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實用好

書。——李光廷(老人與失智症照護專家)     這本書非常適合送給50歲前、渴望改變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我想它應該是國內第一本針對「中年人生整理」和「年邁父母的囤物問題」深入探討的整理專書,非常值得一看!——林黛羚(作家/友善住家生活講師)     書中許多篇章令人一看就驚呼:「啊,這不就是我嗎!」這種對症下藥的清爽感,應該是每位拖延症患者夢寐以求的體驗。簡潔易懂的用字,充滿說服力的案例,讀後不僅燃起收拾家裡的念頭,還能得到心靈上的療癒。說是整理界的魔法書一點也不為過。——哈捏口(人氣粉專「哈捏口推特翻譯」創辦人)     本書將各種不捨、難斷、糾結、痛楚打理妥當,讓人讀後心情也隨之開朗。書

中字字句句都像是指著我鼻子,催促我再不「斷捨離」,遲早有天會被雜物淹沒。是時候痛下決心,好好執行「熟前整理」!——郎祖筠(表演藝術工作者)

蝴蝶效應與和諧共生—吳欣諺版畫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生活是一種態度的問題,作者吳欣諺 這樣論述:

在內文創作研究動機,發現瘦骨嶙嶙的北極熊因冰山融化與食物短缺而同類相殘;翱翔天際的鵜鶘因油管破裂而在海面動彈不得只能迎接死亡;美麗動人的珊瑚因全球暖化與污染而死亡或正在死亡。關於生態浩劫的報導不勝枚舉,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與人類有關,真正開啟我對環境議題的反思與生態環境之關係暨於自然保護和尊重,近年來環境生態遭受迫害問題日益嚴重,大自然的反撲與失衡大家有目共睹,海水溫度上升,造成珊瑚白化現象日趨嚴重,台灣處於四周環海的地理位置,海底生物種類多樣性,海洋議題更不容忽視。創作研究目的是藉由藝術創作以版畫形式來做主題呈現,以宇宙自然觀、規律、生命延續之概念,作為創作研究題材,對自然萬物的尊重從創作研

究表達更能提升藝術思維和內在涵養,展現自然運行的規律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傳達對自然的尊重與愛護。藉此體恤生命與人的差異,意識人與自然共存之間的重拾人與自然密切互動關係。目的是一種思辨反芻的歷程,透過創作作品和觀者間能陸續地製造外擴的聯想,對此提倡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促進及推動。從內容主題進行延伸,進而轉化為「蝴蝶效應」之生態當所有條件相互漣漪,因人、事、時、地、物的條件之下影響,造成小事化成嚴重的大事;大事則轉變成災難性的發生若有一個環節產生掣肘效應,如有事先預防,這令人扼腕的憾事不會擴大發生;另一個研究主題「和諧共生」是以梅洛龐帝認為身體的主體性之存在,在意識汲取知覺是我們在肉身之基礎上感知這

世界,所表現出來的意識;我們感覺溫度則是用皮膚來感覺;聽東西則用雙耳來聽覺,而不僅僅是純粹之意識。以廣義角度來說當我們在活動行走時能感受到氣味、聲音、風之吹動,這些都是透過我們身體感知與自然環境生態相互配合進行廣義的知覺活動。人們居住在這山海交界之地,「人與自然如何共生」也孕育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獨特文化。總結與心得藝術創作是對現代生活是一種態度,具有啟發和提醒作用,重拾人與自然密切互動關係,讓群眾意識自身於整個世界裡只是一個渺小的共體,懂得學習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