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美國戰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薩謬爾.杭亭頓寫的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 和蕭曦清的 俄國人入門(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軍艦數量超越美國CNN:戰力仍遜於美國 - 蘋果日報也說明:美國 海軍、陸戰隊及海岸防衞隊去年12月發佈的共同報告就提到:「中國海軍的戰力只花了20年就增長超過3倍」,又稱:「中共正已驚人的速度建造現代化艦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五南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黃介正所指導 陳銘君的 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對東亞區域安全之影響 (2018),提出美國戰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海防空識別區、新型大國關係、美日安保條約、釣魚臺。

最後網站銘記歷史創造未來:密蘇里號戰艦紀念館 - 國史館則補充:密蘇里號為愛和華級的三號艦,因. 為日本帝國投降二戰的簽字儀式於艦上進. 行而名揚萬里。此外,密蘇里號戰艦是世界. 上最晚退役的主力戰艦,也是美國最後一艘. 建造完成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戰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

為了解決美國戰艦的問題,作者薩謬爾.杭亭頓 這樣論述:

文明,誰是正統?世界秩序,誰說了算?   西方常說,應該提倡民主,但不能讓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權;   伊朗和伊拉克應該接受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但以色列不必;   自由貿易是經濟成長的萬靈丹,但農業不行……   【文明是問題也是解方】   自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引起全球性的爭論,成為後冷戰時代最熱門的話題。他根據原先的論點,更進一步深入探索各項爭議,而發展成系統性的完整論著。在原先的文章中,他問道,文明之間的衝突是否將主導未來世界的政治?在本書中,他回答,不僅文明的衝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且建基

於不同文明的新國際秩序也是避免戰爭的最佳安全保障。   【理論是預言也是事實】   在後冷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各地區的文明越來越以祖先、語言、宗教和習俗界定自己的身分。全球政治正在沿著文化的界線進行重組,以新的組合與衝突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方式。目前最紛擾的地區都是位在文明的「斷層線」上,如波士尼亞、車臣、高加索地區、中亞、喀什米爾、中東、西藏、斯里蘭卡、蘇丹等,這二十多年來紛起的國際衝突在在應證了杭亭頓的觀點。   【國際關係的經典著作】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杭亭頓在書中,對

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在經過了時間的淬鍊,《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已成為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情勢的經典著作。 本書特色   ◆ 國際關係的經典論著,以簡明直白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的演進,並針對各文明區域的未來發展,做出分析與預測。即使沒有相關背景知識,也能迅速理解與反思。   ◆ 經歷四分之一世紀的反覆檢視與辯證,當今世界局勢的發展在在印證了杭亭頓的論點

。唯有了解衝突的肇因,才能進一步探討如何修補與重建世界秩序。   ◆ 針對東亞的局勢,無論是中國崛起的影響或兩岸局勢的演變,杭亭頓都有深入淺出的洞見與論述。處於廣義文明斷層線上的台灣,一定要對此切身相關的議題有所認識。 作者簡介 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   在哈佛大學任教近60年,曾擔任卡特時代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創立歐林策略研究中心(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並擔任該研究中心所長。以對文明衝突的觀點而聞名。他認為,在後冷戰時代的世界中,暴力衝突不是由於民族國家之

間的意識形態摩擦,而是由於世界主要文明之間的文化和宗教差異而形成。   杭亭頓對研究抱持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論點的正、反面論述,其觀點對近代政治科學的理論研究影響甚鉅,在國際關係的實務上也有廣泛應用。其好友經濟學家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曾如此表示:「全世界都在辯論他的想法。」 譯者簡介 黃裕美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愛荷華大學。返國後從事中英編譯工作凡二十餘載。早年在新聞局刊物《光華雜誌》和《自由中國評論》擔任主編、採訪及翻譯等工作,之後任職於《英文中國郵報》及法新社。1987年,出任聯合報系中文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總編輯,後轉任《聯合報》編輯部

顧問。平時譯述以文學類見長,作品散見各報刊雜誌。   導讀 是爭議,也是經典──辛翠玲 自序 第一部 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新紀元 引言:國旗與文化定位 一個多極、多元文明的世界 其他世界? 比較不同的世界:現實主義、極度簡約及預測 第二章 歷史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本質 文明的關係 第三章 世界文明?現代化與西化 世界文明:意義 世界文明:來源 西方和現代化 對西方和現代化的反應 第二部 變動中的文明均勢 第四章 西方的消退:權力、文化和本土化 西方強權:優勢和沒落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復甦 上帝復仇 第五章 經濟學、人口統計學與文明挑戰者 亞洲的自我肯定 回教復

興 轉變中的挑戰 第三部 文明的新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依文化重組 尋找歸類:認同政治學 文化和經濟合作 文明的結構 分化的國家:文明轉型的失敗 第七章 核心國家、同心圓和文明秩序 文明與秩序 劃定西方疆界 俄羅斯及其海外近鄰 大中國及其共榮圈 回教:有意識,而無凝聚力 第四部 文明的衝突 第八章 西方及其他地方:跨文明議題 西方普世論 武器擴散 人權和民主 移民 第九章 全球文明政治 核心國家和斷層線衝突 回教世界和西方 亞洲、中國和美洲 文明和核心國家:逐漸登場的陣容 第十章 從轉型戰爭到斷層線戰爭 轉型戰爭:阿富汗和波斯灣 斷層線戰爭的特色 事例:回教的血腥邊界 原因:歷史、民主、政

局 第十一章 斷層線戰爭的動力 認同:文明意識抬頭 文明的號召:兄弟之邦和海外僑民 結束斷層線戰爭 第五部 文明的未來 第十二章 西方、多文明和單一文明 西方的復興? 西方在世界的定位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 文明的共通性   導讀(節錄) 是爭議,也是經典   這是一本爭議之書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原著完成於1996年,主要論點首見於作者杭亭頓在1993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的專文。杭亭頓將之擴充成書之後,迅速被翻譯成數十國語言,發行遍及全球,歷久不衰,且一再被列入各種推薦必讀書單。然而另一方面,杭亭頓書中所言,卻也引發極為不同的回應。

贊同者,譽之為先知,推崇其對世事的洞悉;反對者,則有各種責難、強烈抨擊,譏之為學術的敗筆與偏見。   先知的預言?保守的偏見?   杭亭頓的文明政治理論,為國際政治分析增添一層新的觀察濾鏡。他並依此大膽預言各種可能出現的場景,諸如:中國興起對美國形成根本且全面的挑戰;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衝突加劇;儒家―伊斯蘭聯盟出現,中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聯手,反對西方武器擴散、人權與其他議題;印度在南亞權力擴張、制衡中國、反制中巴結盟,而美國支持印度此舉;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宗教復興運動再現,影響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與美國關係;土耳其、前東歐、蘇聯等出現認同轉型現象或文明斷層線衝突;中產階級逐漸興起的中國,

政治能否開放,端視華南地區能否出現不同的黨派,以及鄧小平後的第二代接班人;東亞其他國家未必接受中國霸權,但也不願聯美反中,與中國對抗;二戰之後成立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權力重組,西方難以繼續獨攬大權;民粹興起,反蝕西方民主政治;全球移民危機、移民潮觸發歐洲伊斯蘭化與美國拉美化的隱憂;國際貿易與傳播科技,非但無法促進和平,反而強化文明分歧的衝突等。   至於涉及台灣的相關議題,當年的杭亭頓認為,台灣在內的東亞至東南亞華人經濟圈成形;經貿靠攏的同時,台灣獨立問題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台灣的自我定位走向從自己是整個中國的政府開始、到一部份中國的政府、再到不是中國的政府,台灣等同事實獨立;北京政府的因應方

式取決於台灣所獲之支持度、北京接班問題、中共軍力發展。   比對實際進展與當年的推論,《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所寫種種,雖未必完全言中,但命中率亦不低。尤其是2001 年911 事件、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對恐怖組織宣戰,乃至於20 餘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崛起而不斷升高對峙的中美角力等。國際政治的走勢,似乎與文明衝突理論預示的劇本相去不遠,支持者如華府保守派政策圈,對其頗為推崇。   然而另一方面,批評聲浪也始終未曾稍減,來自學術圈的抨擊尤其強烈。反駁論點包羅萬象:   有從文化與文明研究的角度,認為杭亭頓根本不了解文化是什麼、過度簡化文明的概念、批評他只以對立的角度詮釋

文明間的關係。具伊斯蘭背景的研究者,則不滿杭亭頓以「好戰」、「窮兵黷武」界定伊斯蘭文明,認為他對伊斯蘭與歷史的認知淺薄,對伊斯蘭世界的多元性缺乏認識,將16億伊斯蘭人口化約為一個單一的面貌。類似的不滿觀點亦可見於中國知識界。中國知識界普遍無法接受,杭亭頓將日益強盛的中國與中國文明視之為對西方的威脅、世界秩序衝突的來源。另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杭亭頓,認為杭亭頓的研究得自於選擇性、片面篩揀的資料,推論過於唯心、引證偏頗,研究結論不足取。   爭議,但經典   文明衝突論為真?誰對,誰錯?學術上,這恐怕永遠會是無解之題;現實中,歷史依然在前進中探索。巧合的是,本文完稿之際,中國、伊朗傳出計畫簽署

長達25年合作協議的消息,內容涵蓋貿易投資和軍事安全等各層面;土耳其宣布將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南海局勢升溫,中美兩國接連在此軍演。《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雖非預言書,但杭亭頓在20年前提出的論點,確有其參考價值。   在時序從1990 年代的蘇聯解體,推進到21世紀即將近入中期、作者也早已作古的此刻,是值得重新翻開這本已成經典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繼續在混沌的世界局勢中,檢證杭亭頓的警世之作。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文明的戰爭和秩序世界各大文明的核心國家都捲入全球戰爭,雖極不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我們曾指出,這種戰爭可能是不同文明族群間的斷

層線戰爭升高所致,最可能的情況是穆斯林對上非穆斯林。戰爭升溫最可能的導火線是狂熱的伊斯蘭核心國家競相提供援助給它們四面楚歌的同一個教派的弟兄。但如果第二和第三層盟邦為了本身利益不願過分介入,戰爭較不可能升溫。全球跨文明戰爭比較危險的來源之一是不同文明及其核心國家間權力均勢的變動。長此以往,中國的興起及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玩家」越來越專斷的行徑,將在21 世紀初對國際安全造成嚴重的壓力。鑑往知來,中國躍居東亞和東南亞主導強權對美國最不利。考慮到美國這層利益,美國和中國的戰爭會怎麼發展?假定在未來,美國部隊已撤離朝鮮半島,南北韓也已經再度統一,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大幅縮編,而台灣和中國也已經達成和

解,台灣繼續維持實際上的獨立,但明確的承認北京當局的宗主地位,並在中國協助下,仿1946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模式重返聯合國。南海石油資源的探勘已加速進行,大部分落到中國手裡,但仍有一些歸越南控制的地區由美國公司開發。中國因新的軍力預估而信心大增,並宣布將完全控制這個中國一向聲稱擁有主權的全部地區。越南反抗,而使中國和越南戰艦爆發戰爭。中國為了一雪1979年的前恥而出兵越南。越南人要求美國援助,中方則警告美國不要插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不知所措,美國說無法接受中國占領越南,呼籲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並派它所剩的幾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之一到南海出任務。中國斥之為侵入中國的海域,並對戰鬥群發動空襲。聯合國

祕書長和日本首相努力斡旋停火協議不幸失敗,戰火蔓延到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禁止美國使用駐日基地來對中國採取行動,美國無視於這項禁令,日本只好宣布保持中立,同時隔離基地。中國的潛艇和從台灣及中國大陸基地起飛的戰機,對美國戰艦及東亞的基地設施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中國的地面部隊開進河內,並鯨吞了越南大半江山。

美國戰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國樹敵人 台灣交朋友
日前吳釗燮部長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有提到台灣希望和美、日、澳、印等理念相近國家「加強情資交換及經驗交流,共同守護共享價值及區域和平穩定」,此外,中國「戰狼外交」到處樹立敵人已不是新聞,可以說是瘋狗外交。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有兩個國家,對台灣非常友善。
第一個是印度。2020年5月份開始,中印兩國在邊境陸續發生衝突,甚至造成20個印度士兵離開人世,9月份的時候還發生有40多年來首次有士兵向天鳴槍的狀況。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美國強勢介入印度的國家戰略,比如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想要形成一個中國包圍網。在衝突的過程中,也不僅是印度的國家政府單位如此決定,印度的人民也對中國很不滿,像在中華民國國慶時,也故意在街上掛中華民國的國旗。而印度總理莫迪,也在1999年來過台灣。
在民情之外,印度去中化的決心很強烈,今年6月份時,印度以國家安全的理由,封殺中國的App,民間還開發了一個 App 叫 Remove China Apps,要把印度境內的中國 App 汰除。

印台更交融
我之前是做電影的,我也曾和印度人一起工作過,印度的電影產業,就我看來其實是比台灣走得更前面。我想要問的是,台灣是否有可能更進一步,深化和印度的關係?台灣目前是否有什麼計畫?或是貿易的協定?
外交部田次長回覆我,台灣跟印度的關係,在過去幾年有長足的進展,其中很重要是因為印度了解到台灣的價值:民主、人權、自由,以及台灣跟印度經貿上的互補關係。在 2018 年年底,我們已簽訂了投資貿易協定,這是印度跟國外第一個簽的投資貿易協定,是印度展現的誠意。而在今年的印度新年,又名排燈節,我們在台北賓館,辦了一場慶典慶祝印度排燈節,透過印度 14 家媒體的報導,共有 5 億印度人觀看,蔡英文總統也在 Twitter 上,發布拿著 Taj Mahal 的照片,因此目前在印度民眾心中,蔡英文總統是最受歡迎的世界領袖之一,種種跡象來看,雙邊的關係,應會在未來有長足的進步。
聽完外交部的回覆,我明白印度的關係,跟我們越來越好,但想提醒相關單位,不只是貿易、不只是用錢做朋友,或許我們在各類其他領域、方方面面,都能拓展外交關係,可以跟印度進一步深入交流,建議外交部可參考一下。

澳洲好朋友
除此之外,除了印度還有澳洲。中國在承諾這方面風評很差,白紙黑字簽一簽都當作沒這回事,本來中澳有簽貿易協定,結果中國一個不開心,價值 300 萬美金的澳洲龍蝦,就死在中國海關,澳洲的紅酒,說不進口就不進口。這幾年因為印太戰略的關係,澳洲也跟台灣越來越親近,我很關心我們和澳洲的交流,因為在印太戰略地緣和國際事務裡,台灣算是關係國之一。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早在 2007 年就曾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2013 年再提出類似構想「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明確點出中國擴張的威脅,警告東海與南海已快要淪為「北京湖」,希望拉攏印度、澳洲與美國,和日本一起建構「對中鑽石包圍網」。而台灣,就是這個包圍網隱含的中心。從亞太到印太,展現的是世界面對中國侵略擴張意圖的回應。
而澳洲日前才加入印度、日本和美國戰艦的陣容,在印度洋聯合進行的「馬拉巴爾」四國軍演,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應對中國。我想了解,從剛剛的印度到澳洲,其實都是我們外交部希望增進合作關係的「理念相近國家」,對於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而言,共同的鬧事者、不斷在樹敵的就是中國,就實質合作面來說,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有哪些?是否有評估著力的重點?
外交部回覆我,我們的外交部部長接受了澳洲的國家電視台專訪,專訪中提到對澳洲受到假訊息攻擊的狀況,感到感同身受。中國現在利用貿易的關稅問題制裁澳洲,我們也會跟澳洲會站在一起,支持澳洲。

自由民主的價值同盟
聽完外交單位講述的狀況,我想到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時,總統選舉的時候,有一首歌是「自信勇敢咱的名」,在和這些國家做朋友的時候,我覺得重點要讓他們了解到,除了台灣地位很重要,我們也是中國假訊息、假新聞攻擊的搖滾第一排,承受中國文攻武嚇的各種手段。希望我們台灣能和理念相近國家站在一起,建立自由民主的價值同盟!

2020-12-09,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外交部 田中光次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對東亞區域安全之影響

為了解決美國戰艦的問題,作者陳銘君 這樣論述:

東亞地區自「八二三砲戰」後迄今,穩定發展了近40年,造就了高成長的經濟動能。中國大陸順勢掌握契機,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美國與中國大陸新型大國關係儼然成形,中國大陸在追求世界大國地位的同時,構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經濟能力及維護領土之完整,更是重中之重。而自2012年日本將釣魚臺「國有化」後,中國大陸於2013年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此舉牽動著中國大陸、美、日、韓、臺等地區。由於中國大陸與日本擁有深遠的文化淵源及複雜的歷史傷痛;而中國大陸與美國間的權力轉移,使得東亞區域安全看似乎岌岌可危。 美國作為世界權力分配的主宰者,倘若能抑制潛在霸權的形成,或以國際規範來圭臬現狀,不僅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

益,亦是維持坐穩世界強權的核心。若因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設而與中國大陸大動干戈,並非符合美、中雙方利益;而中日發生衝突的機率遠比中美發生衝突的機率高。研究發現日本自從2012年釣魚臺宣布國有化後,中國大陸於2013年以無預警的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自此之後中國大陸常態派出航空器與船舶在其劃設之識別區內實施例行性的巡航,使日本承受了不小的壓力,中日的關係更是盪到谷底。日本也因應中國大陸領空(防空識別區)侵犯逐年調高防衛防預算來防範中國大陸帶來的威脅。 由於中國大陸近年致力於經濟發展,且與美國、日本存在著相互依存的經濟利益,故僅能藉由東海周邊海空域的博弈行為,驅使日本回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利

益互惠」的可能。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四十周年紀念,中國大陸也在2017年調降了東海防空識別區巡弋頻次;中日本關係自2012年因釣魚臺「國有化」後探至冰點,於2017年雙方釋出善意,使得冷凍的關係逐漸升溫,在2018年終於盼到春天的氣息。故本研究針對東海防空識別區劃定所引發的區域緊張,並非造成東亞區域安全危機;而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劃定也非引爆美、中、日三方的武裝衝突的導火線,因為三方損失的將是無法估計的龐大國家利益。

俄國人入門(2版)

為了解決美國戰艦的問題,作者蕭曦清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曾為傑出的外交官,他由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教育文化等角度來探究俄國人的民族性格養成之因,也將俄國人粗獷、憂鬱、猜疑的性格直接地呈現在你我眼前,讓你我能看見這自大且嗜酒如命的民族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拿破崙久攻不下的俄羅斯,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優勢?   俄羅斯軍隊的口號第一居然不是祖國,而是宗教?   貓,尤其是黑貓會帶來惡運,但馬卻能驅邪,帶來好運?   伏特加是俄羅斯的液體麵包,甚至比魚子醬來得重要?   離婚率較西方任何國家要高,比例竟高達50%以上?   橫跨歐亞兩地的北極熊,面積是全世界國土最大的,就連所屬的時間也整整相差了十七個小時,這個特別的位置使得景觀、人

文和歷史也充滿著獨特性。經濟上資源豐富,不僅有利於發展漁業和工業,也因為悠久的歷史提供旅遊事業有利的條件。不僅如此,俄羅斯更擁有令人驚嘆的文學、藝術,例如著名的芭蕾舞劇《睡美人》和《天鵝湖》便是出於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之手。   想要了解國際態勢,非得了解每個民族的特性不可;想要前往俄羅斯旅遊,你非得先對這個民族有一番認識不可;想要了解俄羅斯人的特性,那你非得閱讀《俄國人入門》不可。 名人推薦   前外交部長錢復、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 專文推薦 推薦序一 前外交部長錢復 推薦序二 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自序 前言   壹、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

、地理 二、歷史 三、政治 四、經濟 五、宗教 六、語言 七、教育 八、文化 貳、俄國人的民族意識 一、國家意識 二、外交意識 三、危急意識 參、俄國人的獨特性格 一、堅韌 二、粗獷 三、極端 四、忍耐 五、憂鬱 六、迷信 七、服從性強 八、猜疑機詐 九、反叛性 十、挺而走險 十一、自大狂與自卑感 十二、本性善良 十三、嗜酒如命 肆、俄國女性的獨特性格 伍、俄羅斯民族依色彩區分 陸、從蘇聯解體看俄國人的民族性 柒、俄羅斯人爭奪北極主權勢在必得 捌、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上我們應有的認識 自序   民族(nation),與德語 volk 同,希臘語為 ethyos 及 demos,拉丁語為 na

tio 及 populas,各有兩種意義,即:(一)指血統團體;(二)指國家結合,各具特殊意義。前者為自然概念上的民族,後者為歷史概念上的民族。   民族是一群人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和社會的成長過程中所塑造而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信仰、共同風俗習慣、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共同文化意識的穩定生命共同體。   民族性(National character)是一個民族整體的個性。「性格」(Character)源自拉丁文,含義是「被刻進去的」、「被雕上去的」。這個拉丁字由於過去曾被用作地界的標誌,故引申出「標誌」或「特徵」,後來更被引申為「特性」或「個性」。基於此一認識,民族性著實

有「難變」或「不變」的內涵。   民族性即一個民族的基本行動傾向,也就是一個民族內部繼續保持一段相當時間的行動;它包含了這個民族特有的思考方式、行動準則、對事物的觀點和態度的總和。民族性也是一個民族的內在意向潛能。   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性格和氣質,它雖然難以用言語形容,但都由服飾、言語、風俗、行為、舉止和習慣等充分表現出來,而給大多數人一種特定的印象。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它自己獨特民族共有根深柢固的性格特徵─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決定於兩項最主要的因素:一是空間的,即地理的因素;一是時間的,即歷史的因素。   如同俗語「十人十色」所言,人人各有兼賦,每個人性格各有

不同。這是由於個人所秉賦的先天資質、家庭傳統、生活環境以及後天教養互有差別所致。同樣地民族性格也有所差別,各個民族各有自己獨特的表徵。   民族性是由貫穿歷史而來的,在綜合抽象化之後,表現在全體民族的思想上、態度上和行動上,不僅有其共同性,更有其持續性。而一民族的民族性,由於本身時空因素的變換,其民族性也有變換或演進的空間。   個人有不同的個性,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性。以中華民族來說,由於地理環境、氣候、宗教、風俗習慣的不同,就體形而論:北方高大,南方矮小,東方和西方人則介於不高不矮之間,身材中等。以性情論:北方人務實際、多忍耐,南方人務虛榮、多急躁。民族也是一樣,例如在同一所大學裡,請十

個美國學生和十個法國學生,站在一起,並不出聲,我們一眼就可看出誰是美國學生,誰是法國學生。何以故?因為美國學生好靜,法國學生好動。又如在同一個住宅區,有十家德國人、十家日本人、十家中國人和十家俄國人,不必問他們國籍,我們只要把這四十戶人家,門內門外窺視一眼,便知道誰是德國人,誰是日本人,誰是俄國人,誰是中國人。何以故?因為德國人、日本人愛整潔,而俄國人、中國人不好整潔。再就我們同膚色的人說,即便都不說話,我們也能從他們的模樣和舉止分辨出誰是日本人,誰是韓國人,誰是泰國人。   每個國家都有它不同的文化特質,而此文化又都與它的民族特性有關。民族特性影響文化,文化也影響民族特性。所謂文化不是指文

明,而是比較無形的風俗習尚、處世接物的精神表現。一國所不敢為,他國為之;一國所做不到,他國做得到。十九世紀日本閉關自守,美國戰艦闖進江戶灣強行叩關後,接著日本在武力脅迫下與五國簽下一連串的喪權辱國條約。知恥近乎勇,日本從此發憤圖強,「明治(開明的統治)維新」,一夕之間由弱勢的封建王朝躍登為世界的強權。中國剛好相反,在海上強權入關後仍抱殘守缺,從此淪為列強的俎上肉,任人宰割。   個人與個人之間,不知道彼此的出身和個性,不足以談交往,不足以搞好人際關係;國與國之間,不懂彼此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風俗、習慣和民族特性,不足以言外交,不足以言搞好國際關係,不足以言文化交流和國際貿易,更不

足以言借鏡。但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民族特性,不能只是用望遠鏡,而是必須用顯微鏡才能深入落實,進窺洞察其內蘊。   民族性的研究,從小處看,有助於發展旅遊,溝通和增進民族間的了解和友誼;從大處看,可作為擬訂一國外交政策和施政方針的參考。它是一門自古以來普受重視的學問。   民族特性的探討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是由民族全體長期以來塑造而成的綜合體,故於其性格上有其「多變項的因果關係」(Multi-Variace causation and consequence)。譬如,我們看世界各國的成文憲法,以美國憲法為始祖,但是現今世界各國憲法幾乎都已普及了,然而憲法的制定是人為的,絕無兩國相同的

憲法。同一君主國之中,英國的憲法與義大利的憲法不同,也與比利時的憲法迥異;同是民主立憲的國家,德國的憲法與美國的憲法不同,也與法國的憲法迥異。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然而普及於各國後,並無兩國相同。宗教革命發源於德國,然普及各國後,也沒有兩個國家相同的。就如近代主義思潮,其初不過發源於聖西門(Saint Simon)、歐文(Owen)諸人。但影響及於各國後,也無一國相同,美國直至於今仍不過只有組合運動而已,法國社會黨稍見激烈,德國則造成社會民主,俄國則蛻變成蔣維諾,而後又告分裂。何故?社會學派以為這是各國有特殊環境的緣故,歷史學者則認為這是各國特殊歷史所造成,務實學者以為這是民族性所造成。  

 因為民族性雖然也受地理環境和歷史的影響,但是既然成了民族特性,也就可以創造歷史,創造和改變環境。   所以要了解和從事世界事務,不可不先了解各國的民族性。但是了解各國的民族性非常困難:第一,非博覽群書不可;第二,非周遊列國深諳各國情形不可;第三,非詳究各國風土人情、精神物質文明不可。若一人要具此三條件殊非易事,只能盡力而為。   壹、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 影響俄國民族性的因素十分複雜,卻不外下列各點: 一、地理 自古迄今,任何國家的發展,無不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舉凡水陸形勢的分布、山嶺河川的配置、土壤的肥瘠、資源的貧富、氣候的寒暖、雨量的豐缺等地理因素,均與國家的立國方針、外交趨向、經

濟活動、社會組織,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具有密切的關聯。地理因素對俄國人民族性的影響尤屬顯而易見。 構成地球整個表層能供人類居住生存的空間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僅有百分之二十九是陸地。也就是說,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是不能居住的。 如果將地球區分為南半球與北半球,又可明顯地看出,南半球多屬浩瀚的海洋,北半球才有遼闊的陸地。以法國羅亞爾河(Loire River)河口為中心,劃為北半球,全球百分之四十七的陸地位於北半球內;另以紐西蘭附近的蹠島(Antipodes)為中心,劃為南半球,則南半球陸地面積只有百分之九點五。 北半球橫亙北部的遼闊陸地,西起東歐,東迄東亞,跨越歐亞兩洲,地理學者稱此一廣大平原

為「歐亞平原」(Eurasian Plain)或歐羅西亞(Eurosia)。由於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而歐亞也沒有天然界線,單一不可分割,地理學者稱它為「超級世界島」。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在此居住。 俄羅斯民族即以此歐亞平原為其生聚發展的基地,先後建立了「俄羅斯帝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現在的「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聯邦國土,東西寬而南北狹,東高西低,其形狀像一隻北極熊,頭部在歐洲,腹部和尾部在亞洲。領土橫跨歐洲的東半部和亞洲的中部及北部。幅員遼闊,面向三個大洋,瀕臨十二個大海,與十四個歐亞國家為鄰。東濱太平洋,以白令海峽中的大狄奧米特島,東南隔根室海峽與日本北海道相望;南

界北韓、中國、蒙古、喬治亞、阿塞拜然和哈薩光;西與立陶苑、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相連,並隔波羅的海與瑞士對峙;西南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相連,並有一角瀕亞速海、黑海和裏海;北臨北冰洋;西北角與芬蘭和挪威接壤。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西臨波羅的海,南面是波蘭,北面和東面臨立陶宛。全國總面積達一千七百零七萬五千四百平方公里,約合六百五十九萬二千八百四十四平方英里,約占前蘇聯總面積百分之七十八,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百分之十一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