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足跡也說明:主旨:罰鍰新臺幣19500元整。處環境講習2小時整。 法規:水污染防治法第18條,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10 ...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于卓民所指導 謝秀欣的 臺灣醫療器材業者國際化策略之研究 (2018),提出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醫療器材、國際化策略、OEM、ODM、OBM。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鄧嘉宏所指導 陳慧芸的 台灣骨科醫療器材廠商市場擴展之個案探討 (2016),提出因為有 醫療器材、骨科醫療器材、競爭策略、產業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開說明書(國內第四次無擔保轉換公司債)則補充: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說明書摘要. 實收資本額:新台幣881,116,000 元公司地址:新竹市科學工業園區園區二路57 號電話:(03)577-335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醫療器材業者國際化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謝秀欣 這樣論述:

臺灣生技產業包括製藥產業、應用生技產業與醫療器材產業。生技產業素來為臺灣科技重點發展項目,隨著國外生技產業開始商業化發展,臺灣也陸續透過人才培育及研發計畫等生技政策的推動,以期能完善我國生技研發能量,而後能立足臺灣、放眼全球。雖然臺灣生技產業陸續茁壯,但是臺灣市場規模有限,臺灣廠商也開始邁入國際化經營;其中生技製藥產業在新藥開發有亮眼成績,但是在國際化經營部分確尚處於起步萌芽階段;相對於臺灣醫療器材產業,過去臺灣憑藉優異的工業製造能力,以及電子業代工所建立的能量,因此成為國際醫療器材大廠產品供應鏈的一環,也因此逐漸精進與建立醫療器材研發能量,開始自有品牌產品的開發。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

以國際前三大醫療器材廠商,和臺灣六家已國際化經營,且產品屬於醫療器材生命週期中的萌芽期之廠商,為研究對象;探討醫療器材廠商在國際化經營時,所需要具備的企業基礎資源,以及行銷資源,以及產業環境對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另外,醫療器材屬於生命週期長、是與生命相關而法規規範嚴謹的產品,各國在醫療器材產品的規範限制也都不盡相同,因此醫療器材在國際化經營的時候,勢必得在產品進入當地市場時,就要了解當地市場的規定,而個案廠商是如何突破和解決這些產業環境的限制,了解其國際化經營模式與策略。研究結果發現臺灣醫材廠商國際化經營時必須具備七項重要的國際化經營策略與做法,更解析出其中自主研發、生產製造、專利、臨床效果、臨

床學術、全產品線等為企業在國際化時需要建置的公司基礎資源;以及國際行銷(自主銷售)、國際行銷(代理商)、品牌等三大項公司行銷資源。行銷資源建置時,必須要仰賴基礎資源的支援,且著重在組織架構、流程知識、智慧財產等高階生產要素的架構。同時廠商在資源建置時,還需要隨時觀察產業環境變化,並能提出因應策略。產業環境變化包括區域市場的關稅障礙和非關稅障礙(法規、查驗登記、監管制度、通路變化等),以及全球環境大趨勢變化。另外,個案廠商除了組織研發團隊,建置公司內部研發能量外,也從為國際大廠OEM/ODM的過程中,深化產品開發和製作的技術,讓自身具備有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的核心能量;即使在開發自有品牌產品,欲拓

展產品線時,也是根據公司自身的核心技術來進行延伸,達到跨事業的能力移轉(transferring competencies)的多角化策略,透過新品開發、收購與既有事業活動相關連的新事業等,藉由一個或多個價值創造功能的共通性(commonality),來進行能力移轉。

台灣骨科醫療器材廠商市場擴展之個案探討

為了解決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陳慧芸 這樣論述:

台灣早期使用骨科醫療器材多為歐美進口廠牌,但其設計往往與亞洲人骨骼曲率不符,廠商亦不會為了少數的亞洲市場而客製化所需規格。現今中國大陸醫保市場每年約有新台幣1,200餘億之市值,且可望逐年再成長20~30﹪。同時大環境之高齡人口增加、社會醫療需求之高期待及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實施,均帶動醫療器材市場的成長;政府為降低持續攀升的健保支出,也擬訂相關健保政策來管控健保支出,這些措施也可能影響醫療器材市場之成長。個案公司選擇進入尚未完全開發的創傷修補領域,於2009年起著手自行研發、設計、製作符合亞洲人曲率之骨科醫療器材,建構屬於亞洲的學術平台。透過臨床碰撞出的創意及回饋意見,打造領先規格之骨科植入物

,建置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骨科專業醫療器材公司,要讓台灣從一個製造代工小國搖身變成品牌大國進而走向國際。本文以個案研究法探討台灣骨科醫療器材生技公司邁入國際市場所擁有之優勢及將面臨之困難與競爭,以全球醫療器材產業為始,接續分析骨科醫療器材產業,再聚焦於台灣骨科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現況及個案公司之介紹,說明產品之市場定位與機會,探討行銷模式及可能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骨科醫療器材產業之競爭策略應避開健保年年砍價之紅海市場,傾向於自費市場開發,創造生技產業之另一片藍海;產品設計若能及時有效解決進口廠牌不服貼之情況,即能獲得醫師支持並回饋寶貴臨床經驗與建議,進而使產品獨樹一格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