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人類學八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芭樂人類學八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寫的 歷史學柑仔店 1 和陳奕齊的 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2020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輔英科技大學圖書館- 《每週一書》芭樂人類學作者 - Facebook也說明:《每週一書》芭樂人類學作者: 郭佩宜主編出版者: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年:2015 館藏 ... 不同社群的人,對於八卦的態度不一樣,傳播的對象也不一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前衛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夏林清所指導 魏瑄慧的 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諮商心理師:穿梭實習田野的知識生成 (2017),提出芭樂人類學八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諮商心理師實習、精神分析訓練、精神醫療機構、行動研究、療癒部署。

最後網站極目田野 - 霧中風景則補充:台灣最經典的文化人類學田野筆記.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丘延亮副研究員,於1978年出版的著作。 收錄篇章包括「現階段民歌工作的總報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芭樂人類學八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史學柑仔店 1

為了解決芭樂人類學八卦的問題,作者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 這樣論述:

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 以公眾史學貼近一般大眾   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如何拉近彼此之間的鴻溝?繼「芭樂人類學」和「巷仔口社會學」之後,創立於2014年4月的「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是學院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的共筆平台,藉由普及歷史知識來強化歷史學者的社會參與,試圖貼近一般大眾。   如同本書「開店」文章〈從「柑仔店」到歷史學〉開頭寫的:「歷史學柑仔店」在籌備階段時,「東家」即曾與「店小二」們熱烈地討論過「柑仔店的歷史」,才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專屬的「柑仔店」記憶,而且有些店東或店小二自己家族還曾經營過柑仔店,聽聞之下,大開眼界。東家也囑幾個店小二有空將這些有

趣的見聞收錄集結,以便日後能在店內開一「專櫃」,以饗各位人客。   「歷史學柑仔店」是名副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近年來「公眾史學」在專業史學界逐漸受到重視,「歷史學柑仔店」的文章整體也呈現多元而異質的風貌,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而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

即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不同的面向。   《歷史學柑仔店 1》從2014年創立至今精選出26篇文章,以歷史x社會、歷史x科學、歷史x醫學、歷史x器物、歷史x生活五個跨域結合呈現出來,並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在一般大眾面前,希望能引領讀者對歷史或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共同探索臺灣的主體性。   編者簡介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依文章次序排列)   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劉龍心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銘崇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吳易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金仕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宏彬     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元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圭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廖宜方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峙維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鄭麗榕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編者序/許雅惠 1. 歷史與社會 1-1 從「柑仔店」到歷史學:思考日常生活史與公眾(大眾)史的交錯/呂紹理 1-2 說、歷史故事/李衣雲 1-3 如何藉普及歷史知識以強化歷史學者社會參與?/陳恒安 1-4 我們賴以生存的

歷史:體會、共享與反思/劉龍心 2. 歷史與科學 2-1 在東亞主編英文期刊?!/李貞德 2-2 數位時代,圖書館將何去何從?/涂豐恩 2-3 趙明誠與他的收藏家朋友們:數位人文方法初探/許雅惠 2-4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郭文華 2-5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下):倉頡與注音輸入的文化史/郭文華 2-6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黃銘崇 3. 歷史與醫學 3-1 杜鵑窩裡的雀鳥:怎麼看精神醫學的政治濫用史/吳易叡 3-2 誰是古之良醫?/金仕起 3-3 醫療、經驗與文本/金仕起 3-4 病人絮語:往診與看醫生的場所/許宏彬 3-5 龍骨小

史/陳元朋 3-6 梅毒: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陳恒安 4. 歷史與器物 4-1 黑暗時代的光芒、失而復得的寶藏/林圭偵 4-2 說鼎: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許雅惠 4-3 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黃銘崇 4-4 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不洗熱水,洗不乾淨!/黃銘崇 4-5 達也太王的六馬浮雕/廖宜方 5. 歷史與生活 5-1從「國語老歌」追溯「制定國語」的往事/陳峙維 5-2 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兩件重要的往事:「流行歌」一詞與上海灘國語流行歌的大躍進/陳峙維 5-3 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鄭麗榕 5-4 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鄭麗榕 5-5 關於一隻黑狗與家族、戰爭記憶

/鄭麗榕   編者序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歷史學柑仔店」是一個自發的寫作社群,也是一扇窗口,讓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沒有聚會、沒有宣言與旗幟、也沒有機構或學會支持,組織十分鬆散。就連臉書粉絲頁的介紹也只有一句: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似乎太簡單,但接著要寫些什麼,就令人煞費心思了。後現代史學之後,歷史研究進入百家爭鳴且難以定義的境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就先這樣吧!   神奇的是,每年排班表寄出後,作者們總像是說好了

般,彼此錯開交稿時間,且總能如期繳交,鮮少出現拖稿情況。如此鬆散的運作方式,卻能長期且穩定地刊登文章,不能不說這個部落格的確是名符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   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出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文章整體呈現出多元而異質的風貌,如果真要歸納一些特點,大概是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此外,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

不少文章當中,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這頭大象的不同部位。   說到「歷史學柑仔店」的緣起,不能不提友站「芭樂人類學」(成立於2009年),這是最早由學界自發成立的共筆部落格,後來又有「巷仔口社會學」(2013)。芭樂與巷仔口的成功,帶給歷史領域的我們許多刺激,那些年,不少友人私下都談到成立共筆平台的可能。2014年春天,這顆種子在318學運的激盪下萌芽,4月4日「歷史學柑仔店」正式掛牌成立,由花亦芬、金仕起、祝平一、黃銘崇及我五人發起。之後又有「菜市場政治學」(2014)與「漫遊藝術史」(2016)。   近十年紛紛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是傳統被認為「無用之學」的人文社會學

者走入社會的努力。在我看來,也是學界共同探索臺灣主體性的嘗試。過去,長期以邊陲自居的臺灣習於仰望中心強國,無論是美國、中國或日本;現在,我們意識到在臺灣的學術工作者,不分本土博士或是外來博士,似乎有著某些共同特點。這個從臺灣在地所發展出來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在此邀請讀者一起來想想。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 318公民運動發生幾天後,我與家人一同至立法院周邊現場,一方面是表達對此一運動的支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進行歷史觀察。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研判這場公民運動有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事件。而且,隨著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之後,媒

體與社群網站上出現爆量的論述、創意作品、照片、影片產生,在立法院的議場內以及濟南、青島東路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海報、文宣、小冊子和各種創作活動。有藝術史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精彩無比的「無策展人的藝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隨時在變動的新型藝展,不論從藝術的、文學的角度都相當引人注目。於是乎興起要在第一時間建立平台收集史料的念頭。 這次非暴力公民運動史料與以往史料的不同,在於大量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切題論述,部落格、PTT八卦版上的文章與討論,以及透過網路流傳的懶人包、PPT等等的湧現,而這些原本就已數量龐大的討論,透過新媒體如FB、LINE等的流傳,以及不斷進行的擴散式討論,讓主流

媒體在使用網路的族群中幾乎完全失勢。這次公民抗爭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功能與使用上的成熟,使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過程中都得以不斷攝錄影像。尤其是在立法院議場內,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有人開始利用iPad進行現場直播。幾天之後,更能夠利用業界技術,進行現場24小時直播,並在立法院周邊架設大量的民間版監視器,隨時監控周邊狀況。也有人利用四螺旋槳或六螺旋槳的小型直升機進行空拍。當然,主流媒體也派出大量記者與攝影記者進行採訪與攝影。而在另一方面,警察也頻繁使用錄影蒐證。我們在退場之前,更使用已經成熟的3D-鐳射掃描,將立法院在4月8-9日時的狀況,以三維空間+攝影記錄下來。(圖1)總之,這次

公民運動,幾乎已經到了沒有一個面向不被以影像或圖像記錄下來的程度。因此,除了實體物件需要收集,如何收集各種原生數位物件,以及所謂「口述歷史」或「訪談」資料,也成了一種新挑戰。

成為一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諮商心理師:穿梭實習田野的知識生成

為了解決芭樂人類學八卦的問題,作者魏瑄慧 這樣論述:

松德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在台灣精神醫療發展和台灣精神分析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意義。這本論文書寫從筆者在思想起作為實習者/心理師/行動者各種角色轉換、精神分析/精神醫學越界 (border crossing)的田野筆記,紀錄筆者「我」穿梭其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成長。在此ㄧ過程中,「我」一方面對自身於其行動現場(實習田野)中的自我內部所發生的情感與思路所進行的反映,另一方面亦對機構環境的脈絡思索與辨析。透過行動研究和精神分析重視主體性知識崁卡於環境、社會結構此一知識論述的跨接,「我」將從田野紀錄進一步探究實習者遭遇看似個人化困境,擺放於精神分析傳輸入台灣的樣貌、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合作的結構性層面

下來思考解決路徑。  本論文試圖闡述精神分析治療如何將主體症狀擺放於社會歷史脈絡對人的影響,並從此反省當代精神「疾病」診斷和療癒可能路徑。同時將精神分析的理論反思具體落實於台灣精神分析知識和實務發展的機構脈絡背景,從此本土地氣尋找發展台灣更適切的心理療癒部署可能。當然,也在此脈絡下解構並重構機構場域中個人工作者與機構合作產生之具體異同、溝通,在精神分析知識脈絡下思考如何生成一名心理師所需具備「成為人」的傾聽耳朵和關係位置

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2020新版)

為了解決芭樂人類學八卦的問題,作者陳奕齊 這樣論述:

  大港的風華與滄桑,你所不知道的高雄事……   一本騎著單車,從「打狗」穿越「高雄」的另類旅遊書;   一本透視地景,從「高雄」看見「台灣」的知性歷史書。   「高雄港區」如今是高雄市民與觀光客休閒親水、旅遊踏青的好去處,但當前港區的空間,卻曾受到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軍事管制!究竟「打狗港」為什麼成為閒人勿近的「軍事禁地」?又怎麼逐步隨著台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重新屬於高雄市民實在的生活空間?而在港區開放、城市觀光發展的過程中,熙來攘往的遊客、呼嘯而過的單車,如何能與高雄港區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動有所共鳴,而不只是過目即忘的走馬看花?   來到愛河,這裡曾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

,也曾是展演情慾的紅燈區,它不但是政治的舞台,更是台灣草根民主的搖籃。而在黨國統治之下,「軍港」與「商港」合一的高雄港,不僅孕育出獨特的碼頭勞動制度與文化,見證拆船業、機械五金街的興起,更寫下了台灣香蕉由盛而衰的出口傳奇,以及加工區經濟的工傷紀實。來到旗后山,想像海賊王林道乾飛往泰國北大年的神話,尋找黃飛鴻在砲台練兵的身影,再一路抵達旗津大陳聚落,翻開政治移民的滄桑生命史,對照台籍老兵流轉的悲劇身世,高雄港的記憶與高雄人的故事,無疑就是台灣歷史的一頁縮影。   本書精選十條高雄港區單車路線,帶領讀者走進老高雄的時光隧道。讓我們騎著單車,在海風中傾聽大港歷史的呼吸,以及老高雄人的生命點滴。在不

斷蛻變的風景之中,透過在地的踏查與歷史的挖掘與想像,真正地認識高雄,也重新走進你我所居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本書榮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書寫高雄出版獎助 各家推薦   成令方(高醫大教授)、陳柏惟(基進黨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曾貴海(醫生詩人)、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好讀推薦   一二三亭、三餘書店、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在地相挺   陳奕齊的《打狗漫騎:高雄港史單車踏查》一書,帶著我們以二輪漫遊,行過城市的時空走廊,看見現代的風情,也看見歷史的足跡。這其中,有在地回憶的詳實陳述、有社區文化的深入探掘,當然也有關於城市建設的種種反思。──陳菊(高雄

市長)   西班牙是世界第二大觀光國,他們主張「觀光客是融入在地的一抹風景」,這本書正是台灣觀光由小確性旅遊,成而在地融入的最佳經典,深入的故事,高雄在地的一抹貼近土地的風景。──黃建龍(自由文史工作者、台南公民智庫召集人)   看似是本觀光書,卻是在地子弟的政治宣言;看似寫地方文史,卻是要用龐大知識量挑戰兩大黨因循苟且的史觀。──佛國喬(知名政論部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