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浪川攻寫的 消失中的銀行:坐辦公室?穩定?金飯碗?這種銀行會消失。 今後你怎麼存錢、貸款、理財?金融會變成什麼「服務業」? 和賴珩佳的 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Apa Kabar、Basa Basi、Macet,南方有江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旗銀行高美館分行 - Brigitte也說明:花旗 (臺灣)商業銀行高美館分行地址:高雄市鼓山區明誠三路681號1樓,分行電話:07-391-6728 。花旗(臺灣)商業銀行高美館分行服務據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任性出版 和城邦印書館所出版 。

輔仁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班 顏孟賢所指導 王竹敏的 為什麼他的業績比我好? 員工、資源與文化制度互動論 (2020),提出花旗銀行服務據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組織資源、知識創造、文化制度、個人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李明玉 博士所指導 陳慧美的 翻轉生命的篇章~十位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的歷程 (2020),提出因為有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新住民女性就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旗銀行據點則補充:花旗銀行 台北市分行據點資訊. 名稱, 地址, 電話, 交通方式, 座落地點, 自動櫃員機存款服務. 營業部, 台北市信義區松智路1號, (02)8729-7100, 捷運市政府站3號出口請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旗銀行服務據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消失中的銀行:坐辦公室?穩定?金飯碗?這種銀行會消失。 今後你怎麼存錢、貸款、理財?金融會變成什麼「服務業」?

為了解決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作者浪川攻 這樣論述: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在1994年就預言:   「金融始終是必要的,但現存的銀行型態將會消失!」      開在11樓的銀行,你去過嗎?   不用填單子、印章不蓋在紙上,也沒有櫃員和辦事員,   分行經理親自拿一個平板,從一般借貸、保險規畫,到資產配置,全幫你搞定。   這就是我們即將迎來的新金融服務時代,   那傳統銀行與櫃員呢?正如比爾.蓋茲在1994年的預言,銀行正在消失……。.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商科文科畢業生最想投入的產業中,   銀行的排名總是名列前茅,最大理由就是「坐辦公室,穩定與金飯碗」。   但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瑞穗銀行,預計要在2026年前縮減19,0

00人。   裁員比例高達23.7%,這代表,每5人至少有1人要被解雇。   以前的銀行是大到不能倒,現在是不裁就會倒。   當銀行不見了,以後你上哪兒存錢、貸款、理財?   本書是日本財經記者浪川攻走訪日本、美國和英國銀行的第一手觀察。   告訴你,誰才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行員。未來的銀行又是何種模樣。   ◎銀行業紛紛、悄悄裁員逼退──鐵飯碗的神話瓦解   銀行的主要收入,就是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的「存貸利差」   偏偏貸款利率這麼低,銀行獲利結構大幅惡化,   當銀行股的股價淨值比長年低於1時,誰還要買銀行股?   ◎驟變的銀行員人生──刪減人力、轉換配置的背後   如果你問行員的

職涯夢想,多數人都會回答「當上分行經理」,   但要坐上這個位子,差不多要50歲,偏偏現在分行縮編,沒那麼多的經理缺了,   這些在銀行業奮鬥一生,目前人數占最多的50歲員工該怎麼辦?   多半被「轉調」其他子公司,例如信用卡,但其中暗藏很多不為人知的人事陷阱。   ◎金融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分行改革不能只是改裝潢,當網銀變成標準配備後,實體銀行靠什麼吸引顧客?   總部設於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家地方證券公司「恆達理財」的故事,最值得參考。   在一份全球顧客滿意度調查中,它的評分甚至比花旗、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證券都高,   理由很簡單,他們做到了兩個字。(第四章會告訴你)   金融科技將

導致哪些職缺大增?   行員就算掛著同樣職銜,但工作性質大變。       面對金融科技業者的逆襲,銀行業贏得了這場戰爭嗎?   金融服務業將成為慢升遷、高流動的行業!喔,還有,低薪。   分行經理也將從一城之主變成前線(而且還得是)頂尖的業務。   銀行業更會從求職第一志願大幅滑落。   今後,誰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行員,這本書將讓你看見未來銀行模樣。 各界簡介   「JC趨勢財經觀點」粉專版主/Jay&Jenny   科技財經主播、主持人/朱楚文  

為什麼他的業績比我好? 員工、資源與文化制度互動論

為了解決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作者王竹敏 這樣論述:

為什麼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員工,享有相同的資源,卻有截然不同的業績?過去研究指出,唯有當企業現有資源獲得充分有效地利用時,企業才有機會成長,可見擁有豐富資源不一定會有比較好的績效,企業中的成員如何運用資源創造價值才是經營致勝的關鍵。然而,資源是否有效利用並非全仰賴高階主管之管理能力,更是透過組織內所有基層員工共同善用資源,彼此產生良好的互動,從中萃取知識並培養知能,如此才能為個人與組織皆帶來正面的效益。世界上並不缺少資源,而是缺少善用資源的人,以前人們信奉「適者生存」,現在卻更強調「能者善變」,個人的能力差異或許會造成業績不同,但能否靈活運用組織內可掌握的各項資源,並透過良好的互動強化營運流程

效率,更是影響業績的關鍵因素,也才能將知識儲存在組織價值流程中推動組織持續進步。因此,本研究以組織資源與員工的互動關係出發,探討如何透過資源與員工長期的動態互動關係帶動企業文化與制度良性發展並進一步影響個人與組織績效的表現。本研究以不同特質、職位、年資的房仲業務為研究對象,對房屋仲介公司來說,主要收入來自於業務的業績,因此公司會設法將資深業務寶貴的銷售與開發know-how傳承下去,如此才能維持公司不墜的競爭優勢。擁有一群富含經驗與傑出銷售能力的業務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如何讓新進業務快速的培養銷售與開發相關知能、提升戰力,更是公司未來成敗的關鍵,透過探討員工與資源的互動塑造出共享、創新、知識交

流與傳承的文化以及透過激勵性獎酬制度強化整體互動關係,塑造能夠長期提升整體績效與留才之良性循環的作法及相關管理意涵。本研究發現組織可以透過良好的資訊系統、品牌形象、網路平台、教育訓練資源與組織成員互動,幫助員工學習、創新,進而將個人培養的知能擴散、儲存、運用至組織價值創造流程中,形成能夠讓員工學習與成長的企業文化,以及透過激勵性獎酬制度促進員工互動關係並有助於個人與公司整體績效的提升,在雙方皆獲利的狀態下公司能夠留住人才、吸引年輕世代的加入;員工也能運用組織資源學習、成長,創造更好的業績,同時也在互動的過程中為組織培養知能並共同參與企業文化與制度的形成。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未來組織內部資源投入與

規劃、組織與個別成員互動方式、內部知識管理、文化與制度設計之參考,並結合策略的需要選擇知能發揮的重點讓組織能力可以與時俱進並與團隊成員共創雙贏。未來研究方向可針對不同產業、經營方式以及更深入探討如何整合與創新以活化組織內部更多不同類型資源或是組織與合作夥伴資源分享之相關議題。

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Apa Kabar、Basa Basi、Macet,南方有江湖

為了解決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作者賴珩佳 這樣論述:

第一線的印尼觀察,Google也查不到的在地切身體會, 賴珩佳要告訴你:印尼的江湖在哪裡?   對印尼,你的印象是什麼?   印傭、印尼勞工、印尼新娘,落後、貧窮、教育水準低,還是……印尼和印度差不多?   誤會大了!當台灣鼎泰豐、日韓國際企業、新加坡醫院紛紛到印尼開疆闢土時,不了解印尼,你就不知道這裡是未來的一片江湖。   2001年,台灣高材生──賴珩佳,不顧家人反對,捨棄高薪職位,離鄉背景嫁作印尼媳婦。從一開始完全不懂印尼話,讓曾是台灣校際演講冠軍的她,一度有話說不出口,人際關係一切歸零。與印尼的人事物磨合的過程中,孤寂又好強的她,還曾經歷一夜拉二十三次肚子與十二指腸出血的折磨

。   15年後,她說著一口流利的印尼語,又擔任企業高階主管,面對文化與價值觀的種種衝擊,她磨練出一套在印尼生活與工作的方式。而今,我們將可以透過賴珩佳的眼與筆,用兩種方式來閱讀這個國家。   第1種方式:峇里島之外的印尼深度旅遊指南   賴珩佳帶你入境問俗,從食衣住行育樂、人文風情到藝術生活,你該換個方式體驗不一樣的印尼,規劃出屬於自己的印尼旅遊路線:   ◎在地美食路線   無炸無辣不歡的旅人,一定會在這裡過得很開心。路邊隨處可見的賣油炸食品小販,地瓜、香蕉、餛飩等等都可炸呢。然後,再到外國人最愛的咖啡店聚集地──雅加達市南區,找間特色小店來一杯當地盛產的咖啡解膩吧~   ◎城市迷

情路線   光在雅加達市就有173座大型購物中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購物中心的城市!星巴克迷造訪時,除了購買別具異國風情的城市杯,如果有幸遇上齋戒月,一定得試試星巴克為當地回教消費者特別推出的開齋飲用的甜飲。   ◎藝術鑑賞路線   本地文化的薰陶、歐洲殖民時期的影響,以及許多留學歐美或深受西化影響的新一代觀點,互相交疊融合,醞釀出當地設計師獨特眼光與設計的能量,讓人非常驚豔。另外,印尼人星期五要穿的Batik,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文化遺產。   ◎漫步單車路線   每個星期日上午六點至十一點為「蘇迪爾曼大道」的環保無車日,你可以和當地市民一起在這條約十公里的大道上散步、慢跑、騎腳踏車。

  ◎爵士派對路線   這裡有全球最大的爵士音樂節,於每年三月的第一個週五、六、日舉辦,吸引全球爵士音樂愛好者至此。   造訪印尼前,旅人們必須先有的心理建設是:雅加達市的塞車情況是世界出名的,所以約會遲到是普遍且可以被接受的理由。因為沒有完善的公共交通運輸,市民常開玩笑說:「我們將在車陣中老去。」現在緊鑼密鼓興建中的地鐵工程預估將於 2020年完工,所以旅人們出發前可先在智慧手機裝載「Go Busway」與「 Qlue Transit」APP軟體,就能在當地順利搭乘雅加達市的公車,共有十三條主要路線、十條副線。而一趟車資不過3,500印尼盾(約台幣8元),實在相當便宜啊!如果不想搭公車

,那千萬要記住「Ojek」這個印尼單字,它等於是當地的計程車,上車前講好地點、說好價錢、戴上安全帽的機動摩托車服務,這些摩托車騎士就可以把乘客送到目的地。   最後提醒你,來到印尼最好隨身攜帶一只環保購物袋,因為從2016年3月起,在印尼的二十二座城市開始推行購物使用環保袋,對購物塑膠袋隨袋徵收每袋200印尼盾(約台幣0.5元)喔!   第2種方式:企業南向外派的印尼生存指南   賴珩佳在本書一開始就點出多數台灣人對印尼抱持著錯誤的刻板印象──排華暴動、恐怖襲擊、火山爆發、印尼移工……,以為這就是這個國家的全部。事實上,今日的印尼是東協人口與幅員最大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回教國家、它更

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約2.5億人,僅次於印度、中國、美國),這個排名背後意味著強大的內需市場。計畫前往印尼開拓事業的人,你不能不知道:   ◎借鑒其他國家在印尼的發展策略   .新加坡:新加坡銀行最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營收是來自印尼的個人或企業。另外三分之一是來自中國與印度,只有三分之一是新加坡本地的客戶。這是多麼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經營結構!   .中國:印尼當地沸騰的華文學習熱,連帶使得中文教師供不應求,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中文老師從中國遠道而來,過著「外聘教師」的優渥生活。   .日本:2012年,日本最大鋼鐵廠即與澳洲最大鋼鐵廠結盟在印尼合資發展。日本品牌UNIQLO在印尼入境隨俗

在店內特設Batik專區,更不用說,拉麵店為了迎合當地廣大的回教市場,貼心提供「豬肉」與「雞肉」兩種湯底選擇。   .韓國:以強大的藝人娛樂勢力席捲此地,連帶手機、家電品牌等都是現今印尼人的首選。更不用說原本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油炸食物,使得近年幾家韓式炸雞連鎖店品牌也大舉進駐。據說光是雅加達市的韓國餐廳就有一百間,可見需求量之大。   ◎台灣的新南向機會?先了解台灣企業在印尼發展的現況   台灣農技團自1976年已開始與印尼的合作,印有「ICDF」標章的蔬果在印尼大受青睞!和台灣人一樣愛享受美食的印尼人,對於每家在印尼開展的珍珠奶茶店給予大排長龍的回響。「鼎泰豐」光是在雅加達市就開拓了十二

家分店,展店速度與數量都比台灣快且多,甚至特別提供「No Pork」標示餐點,讓在印尼占絕大多數的回教徒願意進來消費。「中國信託銀行」是台灣金融業至印尼發展的先鋒,至今將近二十年,在印尼三個大城市共有十間分行。此外,「國泰金控」也在2015年買下印尼 「Mayapada 商業銀行」四成的股權,期望以此為開拓印尼市場的第一步。   儘管發展中的印尼有著源源不絕的內需商機湧現,對於有意南向印尼設立經營據點的企業更應該了解到:青壯工作人力佔總人口66.7%(即15~64歲的青壯人口約有1.6億人)的印尼人力資源可謂是相當充沛,但光是有足夠的子彈就貿然進駐風險是很大的。作者以自身在印尼職場15年的經

驗,於本書專章討論當地公司文化與印尼人工作態度,與外國企業分享如何理解「印尼人的直線思考邏輯」,並將其轉化成穩定的業績成長力量。對有志於印尼市場的台灣企業以及積極拓展新南向政策的新政府而言,賴珩佳從深厚的在地觀察所提出的台印互利發展的多項契機,是絕佳而中肯的教戰建言! 本書特色   ‧詳解印尼華人、原住民與回教徒,洞悉印尼文化與經濟結構   ‧道地印尼人生活的吃喝玩樂,首次完整公開   ‧印尼工作環境大調查,外企派印一次到位   ‧彙整台灣人在印尼當地可尋求的資源   ‧註記100個重要印尼文單字,在地生活更簡單 橫跨政商學界好評讚譽(按姓氏筆畫序)   Ibnu Susanto/印尼

最大鋼鐵集團之一Sarana Steel集團總裁   李存修/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   吳嘉昭/台塑集團南亞塑膠公司董事長   莊祖宜/作家   郭惠芯/生死學講師   郭智輝/崇越科技集團董事長   賴清祺/中華大學講座教授、行政院前副秘書長   蘇巧慧/立法院立法院委員   作者簡介 賴珩佳   學歷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企管組學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 SU)企管碩士(MBA)   經歷   外商銀行、外商投資銀行、財務顧問,現任外商資產物業管理執行董事。   居住印尼雅加達已邁入第十五年。從初期

封閉自我、拒絕正視所居住的印尼,到如今能隨時轉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語,並以樂觀正面的態度看待這片土地、融入社會的脈絡。期待自己能為台印的橋樑,為未來可能更多的台印交流,貢獻棉薄之力。   現於人生雜誌「三腳貓微筆記專欄」定期分享文章,投稿散見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   [ 推薦序] 以女兒的第一本著作為榮 ◎賴清祺 [ 推薦序] 透過珩佳的眼與筆,印尼離我們更近 ◎李存修 [ 推薦序] 由微觀到綜觀的全方位觀照印尼 ◎郭智輝 [ 推薦序] 從台灣媳婦幽默風趣的文字認識當代印尼◎莊祖宜 [ 推薦序] 給我親愛的珩佳班長 ◎蘇巧慧 [ 自序] [ 前言] PART 1 新

來乍到 1. 首波衝擊 2. 學習面對 3. 從頭學印尼語 PART 2 關於印尼人 4. 坎坷而勤奮的早期印尼華人 5. 新一代華人 6. 與印尼華人家庭的磨合 7. 印尼本地人的直線思考邏輯 8. 喜歡倚賴群體力量 9. 驚人的貧富差距與高調的風氣 PART 3 印尼的食衣住行 10. 西化的首都 11. 有土斯有財 12. 在雅加達市車陣中老去 13. 印尼與新加坡的一日生活圈 14. 令人讚嘆的藝術美感 15. 印尼的驕傲── Batik 16. 喜愛油炸與辛辣食物 17. HALAL 是什麼? 18. 印尼的咖啡文化 PART 4 在印尼入境問俗 19. 和諧平等的宗教氣氛 2

0. 見面的禮節 21. 不願意承認「不知道」的文化 22. 在印尼過華人節日的差異 23. 小費文化 24. 紅白包文化 25. 關於賀禮 26. 瀟灑處理身後事 27. 生日聚餐是壽星買單 28. Basa Basi 隨意聊聊 29. 寄買文化 30. 右手的禮節 31. 回教徒不喜歡狗 32. 警察是人民保母嗎? PART 5 印尼的工作環境 33. 放慢工作步調 34. 按表操課的員工 35. 制服情節 36. 規則就是規則 37. 工會力量大 38. 保護勞方 39. 雨季,生病的季節 40. 齋戒月的特殊考量 41. 尊重祈禱 推薦序 透過珩佳的眼與筆,印尼離我們更近 ◎李

存修∕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   高爾夫球的球友只要提到「OB」,大家都清楚指的是「出界」(Out of Bounds);另外,也有指稱「OB」為 Old Brother 或 Old Bird 或 Old Bone, 就是在一個團體中已畢業或是已退休者的稱呼, 但是在本書中卻另有其他的意思。原來,在印尼的公司文化中,幾乎各個公司都會雇用工友,在印尼稱之為「Office Boy」(辦公室男孩),亦簡稱為「OB」,他們專門為公司跑腿辦些雜事或購買東西,例如:代為購買午餐便當等。   在我的印象中,印尼一向排華,稱華人為支那(Cina),這在印語就有歧視的語意;但是現在學習華文蔚為風潮,

而且也將華人改稱為中華(Tiong Hoa),更在 2004 年頒定華人農曆新年為國定假日。此等正向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身為印尼少數民族的華人,已掌握了印尼全國八成以上的經濟力量,對社會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前我國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在經貿方面亟需尋求協商與對話的對象,東南亞的華人自然是首要目標。   本書作者賴珩佳小姐,北一女畢業後,以第一志願錄取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曾在大學時期修過我所開的財金課程,印象中是個兢兢業業、溫文有禮的女孩,大四那年即開始在台北花旗銀行實習工作,但總能兼顧課業與學校活動。珩佳總是盡力做好每份工作,扮演好每個角色。短暫於銀行工作之後隨即到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

yracuse University)攻讀 MBA 學位,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非常難能可貴。畢業後進入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 CBOE)工作,但因為想家,不久即返回台灣進入美商 JP Morgan 工作,一路表現優異。在財金界前程似錦之際,驟然決定與在美國MBA 的同學結婚,並隨印尼籍華人夫婿移居至新加坡與印尼雅加達,這樣的決定,的確讓許多關心她的人有點擔心!   擔心是因為十多年前我們對印尼頗為陌生,甚至有著排華的恐懼,難以想像這樣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孩將如何去面對一個語言完全不通、人際網路完全歸零的環境。珩佳的夫家是印尼最大的

鋼鐵集團之一,家族親戚龐大而複雜也是可想而知。大環境的種種衝擊,以及小環境的種種挑戰,想來是個極大的考驗。 從台灣媳婦幽默風趣的文字認識當代印尼 ◎莊祖宜∕作家   我跟珩佳是在超市買菜認識的。雅加達的台灣人不多,聽到鄉音格外欣喜,於是我們很快就聊了起來,一見如故。最初我只知珩佳嫁至此地逾十五年,先生是她在美國留學時認識的印尼華僑,兩個孩子還在讀小學。與本地一般太太們最明顯的不同是,珩佳從來沒有請過保母,養教全部親手包辦,是位極稱職的母親。   然而多講幾句話我就發現,珩佳絕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婦。她見識廣泛,言談不俗,別看她笑起來兩眼如月牙彎彎,溫柔甜美,原來人家當年一路是一等學府的高材生

,還是臺大畢業典禮主持和校際演講比賽的常勝軍。若不是姻緣線牽至印尼,她現在八成是叱吒國際金融圈的女強人。   珩佳身上有趣的矛盾還不只如此。幾次跟她吃飯,中途都有梳法拉頭、戴假睫毛、手提名牌包、足蹬五吋高跟鞋的豔麗貴婦前來與她打招呼。這時一身日系樸素裝扮的珩佳會忽然轉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語或維妙維肖的印尼腔英文,跟她們親親抱抱應對自如,之後轉身坐下面對我,又是一副軍公教子女的模樣,反差相當驚人。我後來才知道,珩佳的夫家擁有印尼首屈一指的鋼鐵企業,她進出往來的都是豪門巨富,對印尼乃至東南亞華僑富商家庭的繁文縟節有不為人知的切身體會。   珩佳笑說老公當年在美國念書時半工半讀,克勤克儉,所以她一直

以為所謂「家裡做鋼鐵」指的是打鐵的勞力活,心裡並不在意,直到嫁了過來才發現想像和現實的差距甚大,從此展開了充滿文化與價值觀碰撞的台灣媳婦生涯。聰慧的她選擇低調,一方面以強大的意志力堅守自己經營家庭與教養孩子的原則,一方面試著融入並默默記錄下她所觀察到的關於人際、家庭、職場、宗教等各個面向的巨微文化差異。   從某種角度看來,珩佳就像是個青春版的白嘉莉,兩人同樣成長於台灣,同樣嫁入印尼富商家庭。然而我們對昔日明星白嘉莉的認識僅止於此,她的高貴亮麗與一般台灣人刻板印象裡貧窮落後又排華的印尼形成難以理解的對比,如果僅用「貧富差距大」一言以蔽之,必然忽視其中糾結的歷史,複雜的情緒,與近年來印尼社會快

速的變動發展。有幸現在有了珩佳,讓大家得以透過這個台灣媳婦幽默風趣的文字認識既混亂又光鮮、既傳統又國際化、充滿夢想和企圖心的當代印尼。或許因為珩佳出身公職人員家庭,自己學的又是企管,她的文章除了文化觀察之外,還多了一層政策建議的實用性。比如談熱帶水果,她不忘提醒台灣的水果出口商和政府相關單位注意印尼政府修訂頻繁的進口申報規章;談影視流行文化,她惋嘆台灣偶像團體 F4 當年風靡印尼各地的軟實力已完全被韓星勢力取代。語重心長的分析建議,為有興趣多了解印尼的台灣讀者提供了最親切的第一線觀點與入門視角。   如今甫上任的蔡英文政府主打「新南向政策」,鼓勵台灣各界與東南亞諸國更密切交流,透過深入了解來

發展永續互惠的雙向關係。在我看來,所有負責執行或有意呼應新南向政策的人員都應該立刻讀這本書,保證在歡笑之餘也必有省思收穫。   至於我自己,在隨夫駐派雅加達兩年,勤學習當地語言並積極接觸此地文化脈動之後,讀了這本書稿仍獲益良多,只恨沒能早兩年先讀。這下我終於搞清楚了那些耳熟能詳的印尼華人政商精英到底 who’s who,而且下回跟過生日的朋友聚餐,我也不會再愚昧的搶著付帳了! 作者序   最近這些年,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朋友來雅加達出差,不論他們從什麼國家來,不論工作是什麼產業別,相同的就是到雅加達的頻率增加了。朋友只要到雅加達,總是會熱情的聯絡我,我儼然成為朋友圈中的「印尼代表」。親朋好友

中,在國外工作或生活的不少,但像我這樣移居「印尼」這個國度的卻絕無僅有。當時這樣的決定嚇壞了周遭的每一個人。彼時,印尼還是個腳步顢頇的發展中國家,此時,印尼在世界上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景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所有來到這裡的朋友都說:「哇!這裡怎麼跟想像中的不一樣?」   老實說,十五年前剛到雅加達時,我的計畫是只待一年就離開。對於這個印象中充斥著排華暴動、恐怖襲擊、火山爆發的地方,我是抱著當個過客的心情。母親還曾玩笑似的描述她當時參加朋友聚會的狀況,說朋友們提到自己的女兒遠嫁美加歐洲等地,言語間雖然都透露出親子遠距的無奈,但總是對兒女的生活品質有一定的信心與欣慰。當母親說自己女兒現居印尼雅加

達時,朋友們靜默了一陣後總不免安慰一番,眼神中流露出不解與不捨,套句現在的話:「Fu怎麼差這麼多?」其實當時的我對印尼這片土地也有某種程度的輕視。同學會時有同學問我:「聽說妳住在印度啊?」我試著解釋:「是印尼。」同學無所謂的說:「哎呀!反正就那一區嘛!」我沒多說,因為當時心裡確也覺得並無二異。   初來乍到雅加達,除了語言不通、文化不適之外,與整體大環境及夫家大家族的磨合,對年輕的我而言都是一次次的試煉。在此的人際關係完全歸零,內心承受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感。當時各方面接踵而來的壓力與孤單,是從小幾乎一路順遂的我首次承受的,也因為自小在課業方面較為順遂的傲氣,一直告訴自己不可示弱。內外夾攻下

,導致自己在來雅加達的第二個月就十二指腸出血,折騰了好一陣子。   抱著當一年過客的想法,所以第一年的生活是這樣過的:工作生活與待人接物,我維持著一貫的禮貌。但事實上不曾真正想去了解印尼的風俗文化,也不願嘗試。我盡量維持慣有的一切食衣住行,避免自己被「降格同化」。當時由於工作需要,我幾乎每個月都要搭機到外地出差,每次的飛行都讓我像放出的籠中鳥:我享受著台灣熟悉的一切、新加坡的守序、日本的潔淨、韓國的趣味、中國的多元⋯⋯,但只要飛機一降落雅加達,又開始讓自己過著「束之高閣」的生活,繼續倒數著離開雅加達的日子。然而,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一年過後,由於一些因素讓我沒能離開雅加達。不得不留下時,我真

是亂了方寸。沒有期限可以倒數,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會過日子了。不管有多少公差或旅行的機會,世界上的各個地方漸漸都只成了驛站,每段旅程後,終究還是要回到我無法正視的印尼。直到自己花了幾年時間接受身在雅加達的事實,且盡份隨緣的開展在此的人際網絡,心中的孤獨與壓力才慢慢釋放。我告訴自己:「要睜開眼,好好看看這裡,努力在這兒生活著!」就這樣,至今已在雅加達生活了十五年。   寫這本書的的初心,是想將在印尼雅加達真切生活了十五年的觀察與經驗,與更多台灣或是華文世界的讀者分享。尤其台灣當前又再興起南向風潮,人口與土地為世界第四大國的印尼更是重點所在,非常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對未來可能更多的台印交流,貢獻棉薄之力

。   我想將此書獻給我的父親賴清祺先生與母親郭惠連女士。能當他們的女兒,是我這輩子最奢侈的福報。一路走來,他們總是相信我,給予我前行的勇氣,放手讓我飛,永遠為我祝福。與印尼的聯結,始於我的先生余蔚翰,謝謝他一路上的支持,讓我能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真誠做自己。謝謝公婆對於異文化「台灣媳婦」的理解與照顧。謝謝孩子念澄與孟學,在許多低落的時刻,是小小的他們給予我力量。謝謝總是無條件支持我任何決定的弟弟睿永。謝謝視我如己出的乾媽、舅舅、阿姨,總是讓我感受溫情滿懷。謝謝周遭的親朋好友,在人生路上何其有幸,可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同前行。   此書得以完成,要感謝城邦印書館主編佩宜與文編淑鈴,感覺一見如

故。還有內文編排美編麗雪,以及封面設計黃聖文先生。集結眾人之力才能與大家分享此書,我滿懷感謝。 前言   十五年前,我二十六歲,拎著兩個皮箱,背著一台手提電腦,來到印尼首都雅加達。當時對於印尼,我的認知僅止於中學地理課本教過的「印尼」一課── 由一萬多個島組成的島國,盛產香料⋯⋯就這樣。對於印尼的印象,就是看過的新聞畫面:排華暴動、火山爆發、落後髒亂。   從小到大,我的求學生活在大部分人眼中是一帆風順的:從北一女到臺大工商管理系畢業,之後到美國紐約雪城大學攻讀企管碩士(MBA)也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爾後順利的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

e, CBOE)找到工作,回台灣後進入投資銀行業,領著比同學多兩、三倍的薪水。一切似乎就這麼順遂。然而,因著在美國讀書認識、當時遠距交往的印尼華人男友(現在的先生)一句話:「我們要不要結婚?」經過十幾個輾轉難眠的夜晚後,不知哪兒來的勇氣,我毅然決定搬到印尼雅加達。   記得那時我不顧父親的憂慮、母親的淚水、親人的勸阻,也沒多想語言的不通、國情的不同、感情或許會產生的變動,向來多慮的我竟一瞬間成了單細胞生物,下定決心後竟只是一古腦兒地往前衝──以最快的速度遞辭呈、訂機票、打包行李,一個月後我就拎著兩箱行李飛抵印尼雅加達。行李除了必備的大同電鍋與衣物,還有一個鉛筆盒。鉛筆盒內裝了自動鉛筆、鋼珠筆

、各色原子筆芯與大小N次貼。在我的想像中,印尼該是個連這些精緻文具都很難找到的落後國度吧! 01 首波衝擊 十五年前的雅加達,對我真是好陌生的地方。剛下飛機放眼所及多是有著黝黑皮膚的人,我心想:「這地方怎麼印傭全都出門了?」 然後我才猛然想起,這是他們的國家啊! 當時還是男友的先生接我到他家後,家傭端出削好的水果對我說:「喜拉幹‧媽幹(印尼語:Silahkan Makan,請吃)。」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 她連對我說了兩次國罵耶!可是她的態度卻又溫和有禮……這一刻,我才突然驚覺,來到這裡,從小學習的中英台日等語言幾乎全無用武之地。印尼語,是我完全不了解的語言啊!要在此生存,語言似乎是

第一要務,而這竟是我當時年輕的單細胞思考,就算輾轉了多個夜晚卻也沒想到的課題! 人生地不熟,事情並非想像中的順利。到雅加達後第一個星期的某個晚上,就發生車禍了。當時情況是,先生開車載著我,在交通號誌由紅燈轉綠燈時要往前行,沒想到該是紅燈禁行的另一向突然衝出一輛完全沒有減速的摩托車,它以很快的速度撞上我們的車,騎士當場跌落,難以起身,並痛苦的呻吟著。這時附近往來的路人全跑過來圍觀,合力幫忙把騎士抬上我們的車後座,讓我們把他送到附近的醫院。 前往醫院的那段路對我而言,真是奇長無比。在這陌生的城市,我根本不認得路,已習慣台北的夜色總有燦爛的燈光,這裡的馬路卻只有幾盞勉強撐著的昏黃路燈。車裡還躺著一個

痛苦呻吟的陌生人,完全不知他在說什麼。我渾身顫抖,望著身旁開車的先生冒著冷汗專注的駕駛,我也大氣都不敢喘一下。我知道,從小在新加坡與美國成長的他,對印尼這個環境的了解,其實沒有勝過我太多。 我們到了醫院處理完大致事項已是深夜十二點。當時騎士已在病床歇息,但他的周圍站了十幾個人,聲稱是他的親戚鄰居。一群人七嘴八舌氣憤填膺的與先生理論。最後結論是,我們不但要負擔騎士所有的醫藥費,還要給付在他無法工作這段日子的所有薪水。

翻轉生命的篇章~十位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的歷程

為了解決花旗銀行服務據點的問題,作者陳慧美 這樣論述:

翻轉生命的篇章~十位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的歷程研究生︰陳慧美 指導教授︰李明玉 博士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歷程,在什麼情境下醞釀創業念頭,微型創業所碰見的困境如資金的籌措,後經營自己的創業又遇見的困難且如何因應策略等,為了深度聽見她們的聲音,故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邀請十位來自新竹地區來自不同國籍的族群、從事不同微型創業的研究參與者為來參與本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田野蒐集資料於2020年6月到9月間進行,透過一對一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大綱來與她們對話,並將所錄得的資料化成逐字稿,之後再依不同主題、次主題分割

與歸類分析,透過歸納整理並詮釋文本,建構出本研究之主要論述與發現,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一、新住民女性開始微型創業的第一步:(一) 有難養家活口的台灣先生導致新住民太太落入貧窮;(二) 有工作養家的台灣先生,並支持新住民太太賺錢照顧娘家及夫家;(三) 家暴、離婚、努力過自主獨立生活的新住民女性;(四) 中斷就業回家做兒童及老人照顧,再因家庭需求走向創業;(五) 從做先生自營事業的「老闆娘」到自創事業的「老闆」﹔(六) 低薪資、工時長、不具彈性、推進新住民女性走入微型創業之境。二、新住民女性開啟微型創業之實況:(一) 新住民女性孕育於自營事業的娘家,練就創業之實力,開啟微型創業的自由夢﹔(二) 新

住民女性過去曾擁有創業的經驗,來台再受創業訓練,續展過去微型創業的美夢﹔(三) 新住民女性來台習得一技之長,完全創新微型事業的台灣夢。三、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的優勢:(一) 微型創業助新住民女性經濟獨立自主、收入穩定且增加﹔(二) 微型創業為新住民女性帶來工作彈性、時間自由、又可兼負無給薪的家庭照顧﹔(三) 微型創業讓新住民女性展現其帶有母國文化特色的自營事業﹔(四) 微型創業令新住民女性突破語言障礙、拓展人際、增加社會參與、建構成就感。四、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的困境︰(一)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初期資金的短缺﹔(二)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營運期面臨同業的競爭﹔(三)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遇新冠肺炎「C

OVID-19」疫情營運受到衝擊﹔(四) 新住民女性營運事業欠缺人力之協助﹔(五) 新住民女性創業地點太偏鄉導致客源不穩定﹔(六)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夫家不支持、開店受阻。五、新住民女性因應微型創業困境之策略︰(一) 新住民女性無息借款、拖欠貨款、使用二手設備慢慢擴充及參賽得資金﹔(二) 新住民女性以網路行銷、重視顧客、改善產品品質及強化合作關係應對同業競爭﹔(三) 新住民女性複合式經營、事業轉型或多樣性經營﹔(四) 新住民女性預約經營、緩解助手人力之短缺﹔(五) 新住民女性從事其他工作來補足創業客源及收入不足﹔(六) 新住民女性漠視夫家的霸權、勇往直前做創業夢。研究結論與建議一、新住民女性微

型創業起於錯綜複雜的夫家及有經濟需求的娘家。二、新住民女性從就業困境走到微型創業。三、公共政策建議:(一) 私部門(含夫家及娘家)都努力投入協助新住民女性的微型創業﹔(二)公部門應積極提供新住民女性創業初期所需資金之借貸﹔(三) 創業官網應建置多國語文、以利新住民女性創業貸款資源之運用﹔(四) 政府推行之創業貸款方案應放寬新住民女性申請條件﹔(五) 提供「培力創業」資訊以利新住民女性獲取更多微型創業資源﹔(六)提供媒體行銷訓練以助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產品之推廣﹔(七) 提供友善的職訓課程以增加新住民女性錄取訓練之機會。四、研究限制與展望。關鍵字: 新住民女性﹔微型創業﹔新住民女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