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楚瑜方鵬程寫的 蔣經國祕書報告! 和陳智凱的 知識經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際橋牌社Island Nation - 章有成|吳定謙飾行政院長辦公室主任也說明:章有成|吳定謙飾行政院長辦公室主任,原為學成歸國的大學教授。因與楚思江交往,受其父楚長青的賞識,進入行政院擔任主任一職。 心思縝密、反應機敏,經常為楚長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夏鑄九所指導 吳漢中的 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研究 (2003),提出行政院院長辦公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文化、文化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經濟、國家競爭優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所 陳其南所指導 孫華翔的 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九十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 (2003),提出因為有 文化政策、產業政策、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經濟、文化產業、創意工業、行政文化化、區域優勢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解答。

最後網站蘇巧慧助理疑確診行政院:蘇貞昌近日未接觸無需隔離 - 菱傳媒則補充:外界關切行政院長蘇貞昌是否也可能要隔離?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在媒體群組回應,蘇巧慧及國會辦公室員工快篩都是陰性,正在進行居家隔離;因蘇巧慧與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政院院長辦公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蔣經國祕書報告!

為了解決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宋楚瑜方鵬程 這樣論述:

經國先生辭世30年 宋楚瑜曾擔任經國先生14年祕書 特以口述歷史,闡釋經國先生治國領導的理念、風格與做法   經國先生曾在手記上說:「大小諸事只要自己一不留心,就會出事。我心苦矣。」他再晚回家還是惦記國事,就如7-ELEVEN全年無休。 經國先生辭世已30年了,「經國學校」學生、擔任經國先生14年祕書的宋楚瑜特以口述歷史方式,闡釋經國先生治國領導的理念、風格與做法。 人民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政府不能不當一回事! 追隨經國先生是宋楚瑜早年人生規畫中的一個「意外」。這個「意外」持續14年,徹底改變了宋楚瑜的一生。 宋楚瑜一直在經國先生身邊受教,學習揣摩為政之道,直

到經國先生逝世為止。日後宋楚瑜擔任國民黨祕書長、台灣省政府主席和台灣省省長,他都沒有忘記經國先生的教誨與一言一行,且將經國先生為民服務、照顧基層的未竟之業一一加以實踐。 政治是藝術,也是科學,或許每時每地所遭遇的對象和情境不一,但總有一些可供「一再驗證」的法則超越時空而存在。經國先生的「心中時時有百姓」及其終生奉行的「民本、均富、廉能、公義」等核心價值,是可資取法的精神與典範。 本書憶述經國先生許多故事,並歸納整理他的治國領導十大特質,不僅能對讀者的做人處事多所啟迪,也可供諸多從政者汲取效法的養分,或是作為企業經營者的參考。 作者簡介 宋楚瑜 口述歷史 學歷及榮譽     國立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64年)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碩士(1967年) 美國天主教大學圖書館學碩士(1971年) 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博士(1974年) 美國艾森豪獎金得主(1982年) 美國天主教大學榮譽博士(1995年) 澳洲國立南澳大學榮譽博士(1995年)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國際獎章(1996年) 美國亞洲基金會龐克傑出訪問學者(1999年) 美國馬里蘭大學榮譽博士(2000年) 韓國漢城淑明女子大學榮譽博士(2003年) 經歷 行政院院長祕書(1974-1977年) 總統祕書(1978-1989年)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兼政府發言人(1979-1984年) 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1981-1999年)、中央常務委員(1988-199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長(1989-1993年) 台灣省省政府主席(1993年3月-1994年12月) 台灣省省長(1994年12月-1998年12月) 方鵬程 採訪整理 台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 曾任記者、採訪編輯、編審、台灣新生報副社長、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現專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 著有《寧為劉銘傳:宋楚瑜的僕人領導哲學》(2006年10月,商周,金石堂非文學類排行榜第一名)、《如瑜得水:影響宋楚瑜一生的人》(2013年7月,商周,誠品人文科學類排行榜第一名,博客來人文史地排

行榜第一名)等書。 相關著作:《如瑜得水:影響宋楚瑜一生的人》 序╱宋楚瑜 第一章 經國先生治國方略的轉變 第二章 經國先生找到一位「很好的」英文祕書 第三章 美國和臺灣軍事聯盟脫鉤的兩部曲 第四章 緊急應對臺美斷交 第五章 《八一七公報》一段祕聞:經國總統接見「美國商人」舒茲 第六章 兩岸隔離三十七年後的第一次接觸 第七章 特重權責分明,決策管考有模式 第八章 力求穩中致勝,改革必須有藍圖有步驟有配套 第九章 堅持民生經濟理念,創造藏富於民 第十章 解嚴與開放大陸探親的政治溝通 第十一章 民進黨組黨與「黨外」溝通 第十二章 情治單位的溝通:江南案與李亞頻事件

第十三章 弱勢族群的溝通:老兵包圍行政院事件的處理 第十四章 經國先生逝世 第十五章 經國先生治國領導的十大特質 附錄     後記  方鵬程 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追隨經國先生是我早年人生規畫中的一個「意外」。以前從未想到這個「意外」竟然出現在我的人生中,且持續14年,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   如果沒有這個「意外」,我可能從事學術研究,或當校園裡的教授,或往圖書館界發展……。又若在這個「意外」過程中有點「凸槌」,我不致走向從政之路,不會有機會為臺灣民眾獻身服務,為兩岸和平發展盡棉薄之力。   自從政大外交系畢業,服完憲兵預備軍官役,到美國留學和打工7年的最後階段,我都

未曾想過有一天我會和經國先生一起近身工作,連做夢都未曾做過。後來接到父親來信告知、時任新聞局局長錢復先生來找我說:「經國先生想找一位英文祕書。」   1973年8月14日,我從美國回臺一趟,到行政院院長辦公室晉見經國先生,談了40分鐘,之前我沒有機會晉見過經國先生。1974年1月1日,我到行政院向經國先生報到,在行政院院長辦公室擔任12職等簡任祕書。從此開始直到1988年1月13日經國先生逝世為止,無論我的職務如何變動(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簡任祕書、新聞局副局長、新聞局局長,中央文工會主任、中央委員會副祕書長),都同時有一個「經國先生祕書」的職銜,亦即「行政院祕書」、「總統府祕書」,一直近身追隨

經國先生工作,也一直從經國先生身旁學習揣摩為政之道。   說來我這14年的歷程絕無僥倖或偶然,而是完全在經國先生親自嚴密的觀察與考核下,逐步賦予更重要的任務,是一步步累積起來的,不是一蹴可幾。《如瑜得水》(第11章)曾這樣形容:是「經國學校」的正期班、資優生,是在「少林寺」從蹲馬步基礎功練起,打過「十八銅人陣」才出師的,絕不是短期班,亦不是小學徒,更不是一招半式闖江湖。我更要說,尤其在經國院長辦公室前三、四年時間,是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階段,雖然工作繁重卻不辭勞苦,從經國先生身上及其公文批示,以及後來沈昌煥、周書楷、錢復、丁懋時、孫運璿及馬樹禮諸前輩指引下,體會學習到完整的入門功夫,何

其真實可貴!以後每一階段的每一個磨練,也都是在經國先生教導下,加上自己的心領神會,才得以逐一克服!   我必須說,能在經國先生身邊工作,我很珍惜這個難得的特殊際遇,但也得要求自己要跟上他的思維、腳程與衝勁。人人有上下班或加班時間之分,但經國先生為國家與人民卯足全力,幾乎沒有個人時間與私人生活,下班後再晚回家還是惦記國事,因而身為幕僚和部屬的我們豈能放鬆或安逸!依時下的例子來說,可以與之譬喻的,就是7-ELEVEN的全年無休;從清晨6:00到晚上12:00常是我們工作的時間,完全不符合現在《勞基法》的規定。我從各種中英文報刊曾讀到不少有關「血汗工廠」的資料,一方面為他們的遭遇感到不忍,但反觀經

國先生和自己,不也是如此這般走過來的。即使我在經國先生逝世後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祕書長、臺灣省政府主席和臺灣省省長等職務,亦是秉持著這股幹勁往前衝。所幸值得的,這些「血汗」是為臺灣這塊土地和人民流下的。   還可再一提的,追隨經國先生做事,不能說不是一種「造化」,套句俗話說,應該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我即是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與態度,多做一分努力,多盡一點責任,多為民眾解決問題。所以,我不以事多為苦,我不以事繁而躁,我亦不以遭謗而叫屈。我從經國先生身上看到「勞、怨、謗」必然無所不在,但「任勞、任怨、任謗」則是一門必修的從政功夫,如果擺脫不了這些紛雜與干擾,那勢必無法將「政治

」此一志業做好,反而妨礙到為民服務的視界與格局。最近有位尊長就以「有非常格局者必有非常之造化,有非常造化者必有非常之胸襟」提點我,這不亦是從經國先生身上可以體會到的。   無疑的,追隨經國先生14年,是我人生淬練最重要的一頁。經國先生辭世已30年了,但和他生前的每一個互動情景仍歷歷在目,留存在我心中,至今所經歷事情的人、事、時、地、物,還都依稀記得。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博士安排下,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的研究團隊由所長黃克武率領,曾於2015年4月24日(口頭深訪)、2017年8月16日(攝影訪問),就我追隨經國先生的回憶兩度訪問於我,我非常感謝有此一為歷史見證的機會。就在中研院

近史所訪問的奠基下,我又重新一一找出保存至今有關經國先生的文件,並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整理出有關經國先生的點點滴滴,寫成本書。   我在本書,憶述經國先生許多故事和歸納整理他的治國領導十大特質,這不僅能對讀者的做人處事多所啟迪,也可供諸多從政者汲取效法的養分,或是作為企業經營者強化執行力的參考。我也在本書,提出我從經國先生身上學習到而加以實踐的治理實績,這也是可供大家加以檢視的經驗。有人說,政治是藝術,我要說,政治同時也是科學,或許每時每地所遭遇的對象和情境不一,但總有一些可供「一再驗證」的法則超越時空而存在。若此,那經國先生的「心中時時有百姓」及其終生奉行的「民本、均富、廉能、公義」等核心價

值,則是一種可資取法的精神與典範。   《史記.儒林列傳》曾云:「為政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經國先生即是這類型的政治領導人物。他平時少言語,卻每每在重要的關鍵時刻,全民都很想聽他講話,他也總能發揮「一言興邦」的安定民心作用。他就是以前瞻的眼光,走在世界進步的前端,並以務實的精神規畫國家發展藍圖,在每一個日子裡帶領他的治國團隊,從民生的基礎建設做起,到十項建設,到高科技發展,大幅提高國民實質所得,漸次地改變人民的生活水準,以及臺灣的體質與面貌,晚年更從事政治改革,讓民生經濟和自由民主成為臺灣建設與經驗的雙翼,飛揚在世界發光發亮。   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和中產階級的興起可說是臺灣經驗的組

成要素,這也是全球經濟建設軌跡的重要實例。經國先生的企圖,不是照顧少數人或大財團,最在意的是「三中」的福祉,亦即做好對中小企業、中產階級、中低收入戶的照顧。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院長與總統16年期間,人民平均所得從482美元成長到5,829 美元,但同時間最高所得僅從4.49倍微升到4.85倍,這亦是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蹟之一。另以臺積電(TSMC)為例,現在它已是全球聞名的「大企業」,想當年卻是「中小企業」,是經國先生要李國鼎先生去找國民黨中央財委會,用黨的資金來投資臺灣下一代的策略性產業,這才有了現在的臺積電公司。臺積電走過30年,2016年營收約300億美元,成長1,000倍,市值成長50倍,

原始股東投資報酬率達200倍,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說到:「原始股東賺很大」,由此亦可見經國先生的遠見。   政治民主是演進而來的,在經國先生時代還未開啟總統民選,我們無法想像經國先生若參與總統民選、走上街頭拉票的樣子。但可見的事實是,他和他的治國團隊務實地、不間斷地走在群眾中間,他和每個階層的民眾都可接觸和閒話家常,他受到每個家庭和許多民眾的喜愛與敬愛,即使當時的異議份子也對他刮目相看,這在本書裡都有一些的細節描述。曾有《華爾街日報》記者訪問過經國先生,其中一段這樣形容:「他雖然不是民選總統,但他每一天都在競選!」意在言下,民心可聚可散,就看如何與民意相互動。我甚有幸,在經國先生上山下海和民眾互

動往來的每一個場合,我都亦步亦趨,在一旁學習與見證。西方的學術研究有所謂「克里斯馬(charisma)」的概念,意指「魅力型領袖」,經國先生應是屬於「少說話、多做實事、和百姓氣息相通、擁有民間強大氣場」的「魅力型領袖」,所以歷久不衰,至今他仍是高人氣政治人物排行榜的頂端人物。   值得警惕的,2017年10月及12月,中央研究院兩次發表建言,指出「臺灣將從中高所得國家變成中所得」,成為落入「中所得陷阱」的國家之一,政府若不快速解決,未來10年至少會被15至30個國家超越,包括大陸、印度及歐洲國家;臺灣從「奇蹟典範」,走到了「衰退典範」,甚至臺灣經濟是處於「葉克膜狀態」,臺灣勞工淪為全球化的輸

家。民眾對政府施政冷漠或對經濟成長無感,是「後經國總統時代」一一浮現的難題,政府如何振衰起敝、再造活力,重新取得人民的信賴與認同,有待注入新的動力。   這個時候特別令人想起經國先生,也特別懷念「經國之治」。經國先生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體察國際變遷大勢與民心望治之切,集結治國菁英和全民之力,在適當時機做了諸多於民有利的決策,誠所謂「做對事情」(do the right thing),當然還有他領導的治國團隊戮力「將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上下協力,共赴事功,始有成也。無論回顧或前瞻,史有明訓,機不可再,所以我特別要期許手握權柄的從政者見賢思齊,須知每一分權力(powe

r)都來自人民權利(right)的賦予,不僅要懂得珍惜與謹守分寸,更不容虛擲時光或止步不前,同時要發憤圖強,把握每一個為民服務的機會,為最大多數人民創造出最大的幸福與願景。 宋楚瑜 寫於2018年1月

行政院院長辦公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台北市說是首都,但是最近很多側翼仔簡直把這邊打成下賤的疫區,三天兩頭不排擠汙名化一下雙北好像屁股會癢,這是中了甚麼病毒嗎?台北市府的發言人會怎麼看這種白癡狀況呢?

我說最近不只側翼仔,連政府官員都閉著眼睛硬栽贓到萬華身上說他是破口,根據台灣好新聞引述關鍵時刻的報導:【名嘴吳子嘉15日在「關鍵時刻」政論節目痛批,這是「甩鍋論述」,他認為,綠媒跟網軍是民進黨捍衛政權的兩大法寶,更引用納粹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名言,「謊話講一萬遍就是真的了!」,預告「再過一個月就變真話,破口在萬華!是柯文哲害的!」;劉寶傑問,萬華又沒有機場,怎會像外星人空降到萬華?吳子嘉妙答,「萬華有南機場,你忘了嗎?」、「南機場來的,對不對?」。】這種甩鍋戰術難道不是跟地方政府作戰嗎?衛福部次長是看到有黑洞傳送們從倫敦直通萬華嗎?針對這種汙名化台北市的攻擊,台北市的發言人要如何回應呢?

另外,身為首都,竟然有個西園醫院說自己前一天深夜才知道自己沒疫苗,因此臨時取消疫苗施打,台北市政府說哪有,明明是西園醫院的問題,乾脆直接問當事人,為什麼會有醫院說自己臨時才知道沒有疫苗,是真的嗎?

好啦,我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號稱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感覺沒有其他的IT人才關貿網路在背後做死做活也沒人會理它的天才IT大臣唐鳳,不是早就做好了疫苗施打預約系統吹得跟飛天一樣,結果為什麼到了真要打疫苗的時候全台灣沒有一個縣市可以用呢?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說,「疫苗接種預約平台」系統開發測試,請儘速完成。會後媒體關注平台建置進度。唐鳳表示,規劃中是以某一週有大規模疫苗可施打時,前一週就能預約;6月中會先在健保快易通APP中,先加上免疫接種相關功能,「其實今天已經加上」,就等App Store、Google Play平台上架,大概6月中。】難道蘇貞昌又騙了我們嗎?結果現在也六月中了,我點了又點疫苗預約系統發現還是不能用啊,現在老人施打疫苗,全台灣也沒有任何一個縣市用天才唐鳳開發的天才系統,十分親民一向親自回答的唐鳳大臣還派了一個叫做【唐鳳辦公室】的人來回應台北市說系統明明做好了!啊唐鳳咧?本人不能回答嗎?系統做好了為什麼全台灣都不能用,難道我們之前懷疑的唐鳳大內宣是真的嗎?我們除了請台北市發言人陳智菡面對這個問題以外,也賭五個雞排唐鳳不敢也不能在我們直播面對這個系統做好卻不能用的量子物理問題,薛丁格的唐鳳app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最後,我還是要問一個問題,既然台積電和郭台銘都已經被千方百計阻攔之後可以去買BNT疫苗了,我堂堂天龍國台北市可不可以擺脫甚麼都買不到的衛福布,好歹買國際認證的疫苗,讓台北市民可以活久一點,活得有尊嚴一點,阿北不是抓抓頭說厚!了嗎?台北市當然出得起錢,那麼有沒有試著買,有沒有進度呢?我是台北市民我想知道啊!我想看到血流成河之外還想打國際認證的疫苗,不想跟著台派和智障覺青在那邊聯署甚麼死也要打國產疫苗,他媽的他們最後一定會逃跑啊!連兵都不當了,還假裝想打國產疫苗,是當我白癡嗎?

這下子,台北市發言人怎麼回應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研究

為了解決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吳漢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源起、推動、執行成效與批判,藉由其與文化政策、產業政策理論的互通性,重新詮釋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理想與經濟弁遄A論述產業政策推動上「文化」與「經濟」並重,「左右並舉」的重要性與關連性。依此檢視文化創意產業做為台灣社會文化與經濟轉型的重要政策,並提出產業政策理念與社會目標,成為超越文化與經濟二元思考的第三條,並提出當前政治亂象,可能使第三條路充滿荊棘且走向滅亡的悲觀立場,最後則強調產業理想回歸日常生活中文化與創意的實踐。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初期,由於產業的「知識資本」與政策網絡間「社會資本」的不足,導致文建會在推動初期的政策粗糙與混亂,又強勢主導與逾越本

份,造成藝文獎助與社區營造等文化政策的危機,反觀經濟部則是修正產業政策,認可文化與創意在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重要性,調整過於製造業導向的政策工具,行政文化化的理想政策漸成型。 論述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做為文化政策的重要性,其「文化民主化」、提高「文化接近性」、文化政策去中心化與呼應行政文化化的政策理念,與台灣文化政策的理想及「社區營造」政策理念相呼應外,更把關照的層次擴大到日常生活的美學與文化議題。在產業政策的關連性方面,論述文化創意產業做為經濟政策與產業策略的特性。其認可了普遍「文化」與「創意」在產業的應用,並成為「新經濟」、「知識經濟」與「知識經濟服務業」的一環,有助於重新認識文化創意產業在

經濟層面的特性與政策定位。 運用「鑽石體系」初步分析國家政策與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連性,論述整體「文化經濟」背後,「經濟文化」與「廣義的文化政策」概念的重要性,投資「文化」(廣義的文化政策),即投資「經濟」(文化創意產業),並可形塑獨特的「經濟文化」,來支持「文化經濟」(文化創意產業),歸納出產業政策中「左(文化)」「右(經濟)」的關聯性,及整體政策「左右並舉」的重要性。並藉此批判台灣長期重硬體輕軟體的政策邏輯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矛盾性,依此重新定位文化創意產業與台灣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經濟面推動產業升級、文化創意的應用生成與附加價值提升,在文化面連結社區運動與日常生活的文化藝術關

照,全面鼓勵文化與創意價值。同時,文化經濟的發展是經濟與文化因素相互正面影響,強調日常生活中文化與創意實踐的重要性,來做為台灣社會轉型的力量。 最後肯定文化創意產業所啟示的新價值,「文化民主化」、「文化接近性」、「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永續性」 與「公民社會」的理念,讓文化創意產業超越「文化」與「經濟」的二元論,成為浮現中的第三條路。不過仍是要悲觀地提出警示,文化創意產業與台灣「文化」、「政治」與「認同」議題的複雜糾葛與操弄,有可能把台灣帶向災難的道路上,以警愓政客。理想的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文化與經濟間浮現中的第三條路,但這是一條有待我們披荊斬棘前進的路,而在文化創意產業拗口與龐雜理論的

背後,其實是簡單的生活哲學-文化與創意在日常生活的發祥、實踐或者是消費。

知識經濟

為了解決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陳智凱 這樣論述:

  1 本書分析架構兼具縱深與廣度,以理論、模型、管理為經,佐以國家、產業、企業為緯,不僅宏觀知識經濟的典範發展,同時也微觀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2 內容跨涉多元領域,引用廣泛案例素材,為近來知識經濟及管理領域中,難得的理論實務兼具的好書。   3 文中收錄「創新角落」、「世界之窗」、「本土觀點」、「批判思考」等專欄,讓讀者充分地領略各章的全貌。   在這個「連續的不連續」與「確定的不確定」年代。本書首揭法國哲學家德希達(Derrida)的解構(Deconstruction)概念,強調新與舊、虛與實之間的表象對立,實則可能隱藏著一種和諧關係。 陳智凱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沒有魔鬼,就沒有上帝」。過去以來,人類始終在魔鬼與上帝之間徘徊,也總是習慣用創新與傳統、虛擬與實境、想像與真實,這樣的「非此∕即彼」的邏輯來定義世界。然而,直面這個連續的不連續和確定的不確定年代,我們不應偏執於任何一端,或許應該透過解構的觀點,重新賦予新舊經濟一個全新的面向。本書一共分為三篇,第一、二篇從國家和產業的角度出發,宏觀建構一個知識經濟的衡量指標與機制;第三篇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微觀分析知識經濟下企業的機會與挑戰,提出整合性的原則和成功典範,同時探討知識經濟與管理的未來發展。 作者簡介 陳智凱 現任: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

士 經歷:行政院院長辦公室諮議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系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知識經濟與管理、國際企業管理、消費者行為、策略行銷 相關著作:《消費者行為》等書籍、報章評論及院長重要文稿四百餘篇

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九十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

為了解決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孫華翔 這樣論述:

本研究始於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列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推動初期,時值全球化競爭與中國經濟崛起,同時又面臨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調整,政府提出運用文化與創意加值產業試圖提供台灣經濟發展一個新的方向。文建會為全國最高文化事務主管單位,負責文化政策的制定,對於文化創意產業計劃的推動勢必產生重大的衝擊與挑戰,甚至影響文建會本身的定位。本研究目的即在於提供文建會文化政策經濟轉向的一個思考,並釐清文化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差異,與文建會應有的定位思考。 民國九十年代初期,文化政策處於複雜中的轉型階段,文化政策朝向經濟移動已是世界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文化與產業間由最初容易對立立場,轉變為一種複合的

關係,市場經濟中的文化產品,在「文化接近性」、「文化民主化」與「去中心化」等重要文化政策的理念上,超越過往文化政策(未採納經濟做為重要的傾向之前)的影響性與重要性。 放在台灣文化政策的脈絡來看,在文化政策的論述上,社區總體營造雖然在政策理念上不以經濟目的為核心,但探究「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總體營造」在最深層的核心理念,幾乎是共通的,即「文化接近性」、「文化民主化」與「去中心化」,「社區總體營造」改變了過往菁英文化與藝術補助的文化政策主軸,以及中央集權式的文化政策核心思考與行政邏輯,而且理想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設計亦是企圖實踐社區營造的理念,並延續到日常生活的領域裡,企圖

更徹底「文化接近性」、「文化民主化」與「去中心化」。 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也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在創意城市的規劃與公共政策中,強調「文化」做為一種開放心胸的能力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同時藉由文化與創意在城市規劃與政策的施行,來達成城市「公民創造性」的目標,藉由創意城市公民創造性的概念,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目的非僅於經濟考量,而有要以更深層的建構台灣社會「公民創造性」做為政策目標,才有助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跨過文化政策止於藝術領域的藩籬,或避免誤入產業政策強調產值與競爭力等工具性目的,而使國民在日常生活中讓文化更具「接近性」、「民主化」與「去中心化」,更能夠讓台灣社會跨越政治與經濟迷

思朝向「公民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