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賈士毅寫的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1912-1926) 和徐立德的 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JSR - ゴムタイムス也說明:◇JSR 〈部長人事〉 (1月1日付) ▽鹿島工場次長=青木浩一 ... ◇JSR 〈役員人事〉 (11月1日付) ▽兼新事業創出支援部長、常務執行役員、経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張國保所指導 林怡伶的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之研究 (2019),提出財政部常務次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餐旅群、學習態度、生涯規劃。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鵬仁所指導 楊紫瑩的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2018),提出因為有 紀念郵票、歷史記憶、文化復興、國族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財政部常務次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吳釗燮款宴帛琉總統盼台帛持續互為最佳夥伴 - HiNet生活誌則補充:外交部發布新聞稿指出,吳釗燮宴請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 今天午宴出席者,包括法務部常務次長林錦村、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教發展及國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財政部常務次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1912-1926)

為了解決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作者賈士毅 這樣論述:

  熊希齡減少行政費、舉借內債;   梁士詒勵行節餉減政,增加新稅;   梁啟超以庚子賠款改革幣制;   顧維鈞提出關稅自主,裁廢釐金;   曹汝霖主張經售債票、撥還部欠、切銷京鈔。     看1912-1926年短短15年內,多達22位專家如何整頓中國金融!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之頻繁,可以知道當時政治是多麼不穩定。由於政治不上軌道,連年用兵,財政問題便益形困難。在這二十餘位總長中,論才識,論魄力,論操守,的確有些不錯的;……這種政治上的牽制,使得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賈士毅《民初財政總長》     賈士毅(1887―1965),字果伯,號

荊齋。江蘇宜興萬石小塘村人。民國時期的財政學家,青年時東渡日本明治大學求學,獲政治學士學位。求學期間,清朝政府授予其「法政科舉人」頭銜。歸國後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並熱衷於教育事業,擔任民國多所大學專任教授,促進民國財政學發展。曾著《民國財政史》、《民國續財政史》等書,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     他以獨到的觀察,詳實記錄了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上位的所有財政總長的生平事蹟與施政觀點,計有陳錦濤、熊希齡、周學熙、梁士詒(代理部務)、周自齊、梁啟超、李思浩、顧維鈞、羅文榦、王克敏、曹汝霖等多人,其中任滿一年以上的只有周學熙、周自齊和李思浩三人,而任期最短的是張勳復辟時候的張鎮

芳和黎元洪總統時候的羅文榦,僅僅十一、二天。     賈士毅不僅以財政之學聞名,詩詞的造詣也備受推崇,風格近似白居易、陸游,在公暇之餘,偶寄吟詠,留下相當多的篇什,成《荊齋詩鈔》一冊。由於屬於自印本之類,印量極少,坊間難以得見,實屬珍貴。本書將此篇復刻於後,希望藉由「因詩證史」的方式,還原一個時代的見證,呈現更多面相的學者面貌。   本書特色     ★詳實記錄了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上位的所有財政總長的生平事蹟與施政觀點!   ★另收錄賈士毅所著《荊齋詩鈔》復刻本於書後,藉由「因詩證史」的方式,還原大時代的見證。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完整剖析梁啟超、顧

維鈞、曹汝霖等歷史名人如何整頓中國金融! 作者簡介   賈士毅(1887-1965)     賈士毅,字果伯,號荊齋,江蘇宜興人。賈士毅早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民國成立後,入北洋政府財政部,曾任庫藏司司長、會計司司長等職。民國16年至21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賦稅司司長;21年時,任財政部常務次長,後任立法委員,並曾任交通銀行商股監察人。32年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政府遷臺之後,參與籌設逢甲學院(今逢甲大學前身),並任董事。後任台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交通銀行監察人。民國54年7月9日,賈士毅在台北市病逝。享年79歲。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

,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賈士毅眼中的《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蔡登山 【輯一】民國初年的幾任財政總長 引言 陳錦濤(一八七一—一九三九) 熊希齡(一八七○—一九三七) 周學熙(一八六六—一九四七) 梁士詒(一八六九—一九三三) 周自齊(一八六九—一九二三)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李思浩(一八八二—一九六八) 顧維鈞(一八七一—一九三九) 羅文榦(一八八八—一九四一) 王克敏(一八七九—一九四五) 曹汝霖(一八七七—一九六六) 張弧(一八七五—一九三七) 董康(一八六七—一九四七) 龔心湛(一八七一—一九四三) 潘復(一八八三—一九六一) 劉恩源(一八七三—?) 張鎮芳(一八六三—一九三三) 高凌霨(一八七○—一九四○) 汪大燮(一八六○—

一九二九) 張英華(一八八六—?) 李士偉(一八八三—一九二七) 賀德霖(生卒不詳) 其他 尾語 附錄一:兼長交通財政兩部的回憶 附錄二:周學熙一生的業績 附錄三:李思浩與「金佛郎案」 【輯二】荊齋詩鈔 導讀   賈士毅眼中的《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蔡登山     賈士毅(一八八七—一九六五),字果伯,號荊齋。江蘇宜興萬石小塘村人。六歲在村上和橋、宜興等多個有名的私塾讀書。一八九四年,進入宜興周鐵竺西學堂讀書。課程除了國文、地理、歷史,還開設英文、算術、音樂和美術等。他在此接觸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論》及梁啟超的《新民說》等大

量書籍,知識面迅速擴大。一九○六年春,入無錫初級師範學校,翌年,入上海政法講習所學習。當時該講習所匯聚了張謇、雷繼奮、楊翼之等國內學術界名望很高的師資。賈士毅在此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得了同級第一名。當時學校規定,畢業考試前五名的學生可由原籍縣用公費送到日本留學。一九○八年春,他到日本東京,入神樂坂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學,一九一○年九月轉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本科,一九一一年夏畢業,獲政學學士學位。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各種旅日政治勢力的骨幹分子在日本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賈士毅初步接觸到以推翻清王朝為目的的民主主義思潮,同時也接觸到以康有為為主的改良主義思潮、無政府主義思潮等政治思潮,初步認識到中國政壇的複雜

性。一九一一年八月到回北京,應學部考試,名列前茅,被朝廷授為法科「舉人」。曾應蘇州法政專科學校之邀,兼任講師,主講財政經濟。     一九一二年初,兼任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民政司職員。由於他能力突出,受時任民國北京政府財政總長熊希齡的器重,被調充任財政討論會會員。民國初期,國家財政、稅收問題重重。賈士毅決心改革財政制度。一九一三年二月,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首創財政預算制度,編製民國預算案四十餘冊,受到各方面的讚譽。為推進財政稅制革新,他深入調查,不斷分析,撰寫調查報告。當年八月,又兼任庫藏司司長,身兼兩職,事務紛繁,任上,他創立預算法則,風紀為之一清。與此同時,他關心國家稅法、地方稅法的落

實情況,積極向上級建言,促使民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一九一四年,調任財政部任參事之職,但很快又兼賦稅司長職務。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政局動盪,但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歷任財政總長所倚重,並在當時中國財政經濟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協調解決突出的財政、稅務、金融等矛盾與問題。     賈士毅在北洋政府財政部任職至一九二○年,當年九月調任鎮江江海關的監督兼交涉員。一九二一年又作為專門委員會委員出席了華盛頓會議,在中國代表團擔任財政方面的談判工作,他擬定了「關稅自主,外僑納稅平等和庚子賠款退還」三案,但會上討論的只有關稅一案,但仍挽回一些中國財政在國際上失去的權益。一九二七年

,先任上海銀行公會書記長,後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同年,國府奠都南京,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賦稅司司長,兼代鹽務處長,又兼國定稅則委員會委員。他受命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創訂了一整套財政法規。當時中央和地方財力都十分緊張,而許多省分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就是不斷向老百姓徵收賦稅,或開徵新的稅種,或提前收取賦稅,亂象一片,百姓苦不堪言。為此,他主張裁撤厘金,改徵特種消費稅,裁厘加稅。與此同時,他主張開徵所得稅和遺產稅。     一九三二年任財政部常務次長(部長為黃漢樑)仍兼賦稅司司長,同年,改任第二屆立法委員,後獲連任。自國府建都南京後,曾兼任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一九三三年二月,任湖北省府委

員兼財政廳廳長,歷經夏斗寅、張群、楊永泰、黃紹竑、何成濬五任主席,仍任原職。一九三八年六月,陳誠繼任湖北省主席,乃呈請辭去財政廳廳長職務。一九四○年,任財政部專門委員,派至香港工作,並一度兼代《財政評論社》社長;翌年香港淪陷。一九四二年,母喪歸滬。一九四三年二月,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後任代理主席。一九四四年,出席全國行政會議,兼江蘇農民銀行董事長。翌年,專任江蘇農民銀行事;八月,日本投降,任鄂湘贛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負責接收三省日偽財經機構。一九五一年,在臺定居,先後任臺灣第一商業銀行董事、逢甲學院董事和交通銀行監察人。一九六五年七月九日,因腦溢血症,病逝臺北,享年七十九歲。     賈

士毅曾系統收集、研究晚清王朝到民國初期的各種財政方面的史料。他認為「為配合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必須「專就中國今昔的財政,用新思想和新體例來貫通它,品評得失編成有系統的著作」。於是他把在各高校講授的《民國財政史》的講稿作為藍本,作分類編纂。全書分為〈總論〉、〈歲入〉、〈歲出〉、〈會計〉、〈公債〉、〈泉幣〉六編,詳細地敘寫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六年間的財政史實。三易其稿,洋洋巨著,一千八百多頁。由梁啟超作序,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一七年出版,在當時的財政經融界引起轟動,各大學都以此書作課本或參考書,出版不久,書即告馨。後來日本同文社將此書譯成日文版,在日本廣為流傳,歐美圖書館也收藏這本書。一九三四年,商

務印書館陸續出版賈士毅的《民國續財政史》(共七冊)三千一百頁,內容更加豐富,全書共分為總論、歲 入、歲出、公債、會計、泉幣和地方財政,對晚清以來及民國時期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一年間,國家及地方財政之劃分、稅賦、財政費、實業公債、預算決算、銀行等具有現代財政與會計內容,以及國家財政的基礎概況,財政與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係,財政制度的利弊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詳細的闡述。《民國財政史》和《民國續財政史》兩書問世後,被學界奉為研究民國財政的開山之作。賈士毅為重要的民國財政史家,其他著作還有《民國財政經濟問題今昔觀》、《國稅與國權》、《債與銀行》等,保留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是民國財政經濟權威人士。

    《民初財政總長更迭錄(一九一二—一九二六)》是賈士毅於民國元年到十五年之間,在財政機關做事,所見到的財政首長不斷地走馬換將。十五年間,竟更動了三十三次,計有陳錦濤、熊希齡、周學熙、梁士詒(代理部務)、周自齊、梁啟超、李思浩、顧維鈞、羅文榦、王克敏、曹汝霖、張弧、董康、龔心湛、潘復、劉恩源、張鎮芳、高凌霨、汪大燮、張英華、李士偉(未到任潘復代理)、賀德霖等多人,其中任滿一年以上的只有周學熙、周自齊和李思浩三人,而任期最短的是張勳復辟時候的張鎮芳和黎元洪總統時候的羅文榦,僅僅十一、二天,黃郛攝政時的王正廷也僅二十三天。在這些財政首長三十三次的更換裡,有先後擔任了三次的,如陳錦濤、

王克敏;有先後擔任過兩次的,如熊希齡、周自齊、李思浩、高凌霨等,實際上僅有二十五位。賈士毅當年廁身財界,與諸公或有私交,或有公務上的往來,或眼見其上任下野,追憶此一幕一幕的往事,實不勝感慨系之!他認為「民初財政總長更迭之頻繁,可以知道當時政治是多麼不穩定。由於政治不上軌道,連年用兵,財政問題便益形困難。在這二十餘位總長中,論才識,論魄力,論操守,的確有些不錯的;他們也有些是有計劃、有政策、有抱負的。但我們知道,財政總長之更易,恒視派系之得勢為轉移,這種政治上的牽制,使得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確實指出了問題的核心所在。     賈士毅不僅以財政之學聞名,他詩詞的造詣極高,在

公暇之餘,偶寄吟詠,留下相當多的篇什。後經他的哲嗣德懷加以編錄,成《荊齋詩鈔》一冊。按時間先後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自前清光緒三十三年迄民國十五年;第二部分,自民國十六年迄民國二十七年;第三部分,自民國二十八年迄民國三十三年;第四部分,自民國三十四年迄民國三十九年;第五部分,自民國四十年迄民國四十五年。總計二百七十二題,其中古詩八十九首,律詩二百零二首,絕句一百六十九首,總計四百六十首之多。他的詩風接近白居易、陸游,其好友單鎮評之曰:「比歲息影窮居,翛然物外,以吟詠自娛。余誦其詩,秉性恬然,自視欿然,其閒適及行役諸作,知足常樂,雅近香山;時代潮流,近益俶擾,民生凋敝,井邑為墟,其感懷及傷時諸

作,神似放翁。」《荊齋詩鈔》由於屬於自印本之類,印量極少,坊間難以得見,因之影印附在本書之後,或許還可以「因詩證史」,互相印證也。 〈周學熙(一八六六—一九四七) 〉 周總長學熙,字緝之,別號止菴,安徽至德縣人。周父馥是佐李鴻章的幕僚,官拜山東巡撫和兩江總督。周學熙在兄弟輩裡排行第四,人家都稱他做四先生。他幼年時候踉李蓴客學算學和地理,都很有心得。二十九歲參加順天鄉試,中了第十八名的舉人,恰又遇著科場裡發生了舞弊案,清朝皇帝下諭這次覆試不算數,派員查明之後另外定期覆試,於是禮部再定期傳周學熙等在保和殿覆試,規矩極嚴,主考官是大學士李鴻藻,周學熙在保和殿從容應付,仍舊名列一等第一,分發到山東去

充任大學堂總辦,為各省設立大學的開始。山東大學堂分正備兩齋,正齋四年畢業,備齋兩年畢業,就像後來大學的本科和預科一樣。周總辦親手編訂了《中學正宗》和《西學要領》兩書,闡明了中學體制和西學實用的真諦。不久赴調直隸,從永通道臺做起,一級一級晉升到臬司,後來因為母親病故辭職。他在任時,曾經創辦了銀元局、官銀號、工藝局、勸業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等,雖然時間短暫,沒有能夠發揚光大起來,但是打開了風氣,民營工業遂逐漸興起了,政府當時成立了農工商部就把周總長調充參議,籌辦發展農工商的業務。

財政部常務次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之研究

為了解決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作者林怡伶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所產生的差異,最後進一步探討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之相關與預測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之調查問卷」為施測工具。研究採取分隨機抽樣方式,以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共1,21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回收1,210份,有效問卷1,181份,有效率97.60%。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以「情感」層面較高,生涯進路以「就業」層面較高。二、學

習態度之差異情形在「性別」、「國中背景」、「家庭型態」具顯著差異。三、生涯進路之差異情形在「性別」、「工讀經驗」、「家庭型態」具顯著差異。四、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具顯著正相關。五、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餐旅群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進路具有正向預測力,其中以「整體生涯進路」預測力最佳。 綜合以上結論,分別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

為了解決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作者徐立德 這樣論述:

八十回顧.情義一生   將近八十年的歲月,正是中華民族巨變的年代。歷史就像巨大的洪流,驅使這一代的中國人向前奔波,有人站上浪頭,有人被浪淹沒。   在巨變的時代中,我的確是個幸運兒,有機會作了一些值得回顧的工作,也深深感受到,所謂「際遇」或者說「因緣」,除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成分其實是「人」。這些人,或者在感情上給你慰藉,在德性上給你提醒,在知識上給你糧食,在生涯上給你提攜。他們讓你有值得回憶的一生。   這本回憶記述我這一生所經歷過的「事」與「人」,其中當然有個人的風雨得失,對我來說,都是過眼雲煙;但人間的情義,在我心中並未隨時間而消逝。我要記錄的是這一生的情義,而不是功業。我要表達的

是心中的感恩,也希望讓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人,觸動一些感受。   我過去所作的工作,雖然努力,相對於許多人而言,論犧牲與貢獻,實在是微不足道,我必須要感恩,要謙卑。邁入老年之際,深深覺得自己對人生還是缺乏通達,有時也難免流於世俗;面對無常,也常有無措之感,這些都是有待參透的人生課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然道在何處?此書付梓之時,讓我以這一種心情,對自己的過去作一個總結,也讓我以這些體認,重新展開我的未來。 ──徐立德   八十回顧是一件難得的喜事,看盡人間的鉛華,體驗世間的悲喜,徐立德透過回憶錄的形式,為生命的菁華歲月,留下時代傳承的寶貴經歷。   徐立德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中國湖北漢

口市。動亂的年代,全家人隨著職業軍人的父親四處遷徒,一九四五年來到台灣,已是十八歲的少年。他在台灣完成了中學、大學及研究所的學業,之後考上高考後進入政府部門服務,開始他近四十年的公務員生涯。從人事行政到專業財經部會首長,徐立德在本書詳細記錄了他的從政、從公歷程;讀他的傳記,可以讀出台灣六十年公務體系的發展史,以及台灣重大財經建設的規劃進程。 選書緣起   這本《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新著,將是百年動盪的大時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灣經濟發展、民主轉型、與兩岸關係突破過程中的詳實紀錄。它來自作者第一手的分析與直接的參與;兼有現場感與歷史感。 作者簡介 徐立德   民國20年出生於湖北漢口

,祖籍河南羅山。曾任行政院第五組組長、財政部常務次長、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財政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資政。   畢業於台灣省立法商學院行政系,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美國美利堅大學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民國4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國防研究院第11期、革命實踐研究院國建班第1期結業。民國70年當選為中央委員,並曾任國民黨副祕書長、財委會主任委員暨政策會執行祕書、中央常務委員等職務。民國77年成立環宇投資公司,擔任董事長,另曾任私立聯合工專董事長、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航發基

金會董事長。   民國42年高等考試及格,進入公職,推動加值營業稅、修正銀行法、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成立境外金融中心、強化中國生產力中心、改革紡織品配額處理辦法、成立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催生公務人員財產信託法、消費者保護法、全民健保法等。民國83年行政院副院長任內,以中華民國亞運代表團代表身分,到日本廣島參觀第12屆亞運會,成為中日斷交以來,訪問日本層級最高的中華民國官員。連戰參選2000年總統時,為核心幕僚,積極促成連宋配、國親合。卸任公職後,穿梭兩岸,協助部署民國94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至大陸的和平之旅。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為了解決財政部常務次長的問題,作者楊紫瑩 這樣論述:

近代新式郵政制度的出現,免除古代郵驛制度的各種弊端。同時,應運而生的郵票,是經過政府單位選定主題印製而成,是一種公開發行的有價票券,透過郵政系統的傳遞,流通於世界各地。故郵票在圖像與數字或文字的結合之下,蘊含著象徵意義。郵票與發行國的國家形象、局勢環境、政治決策、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其中尤以「紀念郵票」具有特定的發行目的,是以紀念某一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目的在對內宣達政令,對外表明國家的立場與特色。因此,郵票成為另類的記錄國家歷程與軌跡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戰後兩蔣主政時期所發行之紀念郵票所乘載的時代意涵為探討對象,藉由歷年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設計風格的變化,觀察當代的社會文化變遷。在蔣中正時期以

建設臺灣、光復大陸、穩定發展,厚植國力為主。此時期各類型的紀念郵票主題,以反共復國為導向的國族教育為主。在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穩定發展,政府帶動國家的民主改革,奠定三民主義之民主憲政基礎。其次,在幾番嚴重的外交事件與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影響著國家的政經環境;而此時期國民體育的振興,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莊敬自強的凝聚意識,皆躍於當代郵票圖像上。透過郵票與其他媒介的宣傳,潛移默化中,建立了社會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當代國族教育成功,也為外交風暴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時期,帶來社會人心的安定力量。再者,在郵票票面上加蓋的改值痕跡,紀錄了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郵票票值的變化,反映當代的經濟現象。郵票紙質色澤的演進

,呈現製作技術的進步。由於票面圖像主題受到政治外交、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的背景特色,瀏覽其中,重現歷史記憶。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郵票的發行時機與其呈現的圖像,是深具意義的。中華民國從1912年成立至今,外在環境影響著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執政者在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下,做出因應決策與執行,在歷史的進程裡,有時順勢而為、盡如人意,有時大勢已去、難以挽回,無論順逆之境,皆在考驗、淬煉、造就這個國家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