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總務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總務處也說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總務處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fice of General Affairs.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總務處 · 聯絡我們 · English.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黃蘭翔所指導 楊麗英的 中軸空間意象在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內的營造:戰後大學校園範型的形塑 (2014),提出輔大總務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軸線、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現代主義、美式布雜、維吉尼亞大學、空間範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劉人鵬所指導 呂明純的 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女性文學、臺灣新文學、滿洲國、東亞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大總務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校園互動地圖則補充:總務處 ; 總務長辦公室; 研究發展處; 人力資源處; 教學發展一中心; 入學服務一中心. Office of General Affairs; Office of the De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大總務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軸空間意象在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內的營造:戰後大學校園範型的形塑

為了解決輔大總務處的問題,作者楊麗英 這樣論述:

台大校園的「現代巴洛克」設計出自於日人對殖民地大學的想像,而東海大學的「現代中國」設計是現代主義設計者賦予在台大學的理想形象,兩座校園的原型皆涵納了多重的意義,但是它們於台灣深根時歷經整合,過程中卻逐漸顯現出「共相」,探索牽動這個共相的發展因素為何?即是本論文的意旨。何以戰後大學校園內軸線的發展會轉向中軸配置的空間模式,甚至還嫁接於隨黨國政權登台的「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這影響軸線配置規畫的意識是值得關注的,其中牽涉美式布雜、中國建築文藝復興等議題,它們在台灣發酵時皆與日人植入的現代教育空間產生交流,並進一步的轉化了五零年代現代主義機能型空間模式的思維。文中藉由戰後諸多大學校園成長的變動來觀

察,發現校園內軸線的轉化將建築文化的雜揉情形表彰無遺,其中維吉尼亞大學空間範型的詮釋扮演極有效的角色,也將潛藏於意識形態的漢文化中軸思想顯示出來,同時也開啟了台灣的大學校園空間範型生產的機會

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

為了解決輔大總務處的問題,作者呂明純 這樣論述:

本論文《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分六章,分章、順時地討論在日本帝國主導的東亞體制下,臺灣和滿洲國兩地女作家文學表現及其文化影響。第一章從滿洲國建立前的東北講起,探討在五四文化以及特殊地緣位置的交相影響下,東北文壇感時憂國精神的極致發揮。雖在國仇家恨的最前線,女作家卻表現出強烈的性別特色,這得回歸當時東北的社會環境討論。本章採用東北女性的口述歷史和回憶錄,並由彼時勢力龐大的民間教化團體「萬國道德會」切入,試圖從現身說法中了解當時的婦女家庭處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折射和因應。論文第二章討論大東亞體制前夕的殖民地臺灣。從1895年被日本殖民政權接管,臺灣

其實已經累積不少物質和非物質的近代文明發展。但其中許多今日看來順理成章的說法,回到當時脈絡爬梳卻仍有待商榷。本章仔細檢視1920年代以來被擴大解讀的「自由戀愛」論述,並透過新文學女性文本和庶民文化的相互對照,探討此時臺灣女性是否存在某些和檯面上「自由戀愛話語」相異的情感實際操作模式,以及小眾局部的女性公共領域是否已隱約成形。論文第三章從滿洲國文壇變化談起。在蕭紅白朗逃離滿洲國、左翼作家陸續流亡關內後,滿洲國文壇重心從北滿哈爾濱往南轉移到了國都新京。儘管此時文壇處於相對肅殺的文藝統制,第二代滿洲國女作家們的創作力卻非常蓬勃。就算分列不同的文學集團,但從女作家們對官方護持封建禮教的回應、對古老大家

庭內部鬥爭的批判、對不同家庭結構下女性角色的衝突、新興職場女性的困境……這些共同關懷,都可看出共同體的成形,「性別」的概念,已成為這些女人思考面對問題的主要認識論,是女作家觀看新體制造成的新秩序時的一個重要文化角度。論文第四章討論1937年廢馳漢文後臺灣少數漢文刊物上的女性文化,主要是透過《風月報》這個隱約成形的公共領域,來探討女性角色讀者的討論參與,對於1920年以降架空的自由戀愛論述產生何種變化。透過長達七個月「姚徐戀愛論爭」和由女性執筆的白話通俗小說,本章試圖討論臺灣女性在共同體變更時認同感的重新形塑,以及戰爭造成的疆界浮動所帶來的心靈轉變。論文第五章討論滿洲女性作家如何回應大東亞體制後

期的政策。隨著《藝文指導要綱》的出台,滿洲國文學環境進入高壓狀態,本章呈現大東亞體制後期女作家關懷的新發展:或者試圖透過剖析內心陰暗的病態書寫向內挖掘,在文本中發明承載負面能量的主體;或者透過超越疆域和種族的書寫將認同自土地解放,重新形塑和世界在互動中改變自我的溝通模式;或在高壓戰時體制下橫向串連起女性聯結,以共同體生活捱過艱難時刻;也有人擅於操作大都會新興娛樂事業和通俗媒體市場,在官方打造的賢妻良母論述外,以文本建構起自己的人生。在法西斯主義國家機器的高度控管下,不同個體都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回應新時代對她們的新要求,然而延續前期的一貫路線,「同為女人」的認同感仍是滿洲國女作家非常重要的特色。論

文第六章則延續第四章的討論,隨著南進政策的推進和太平洋戰爭後帝國疆界的擴充,臺灣有了重新向中心流動的可能性,於是女性的自我定位、對於自由戀愛的參照系也有了新風貌。在《南方》這個試圖和日本內地、滿洲國接軌並保持同一感的華文讀書平台上,一個大東亞的世界想像隱隱成形。而在近衛新體制和大政翼贊會影響下,1940年代初期台灣一度有過地方文化振興的生機。在政策轉換間隙,保留本土文化的《民俗台灣》得以創刊,這個場域的建立對於臺灣的女性書寫產生了正面影響。此外從新文學女性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臺灣女性以不同方式,對「新女性」形象和「母職」的把握賦予了新的時局性。有的是強調新女性的「職域奉公」,目的在延遲進入婚姻體

系的時間;而有的是以「良母」的身分,來作為台灣媳婦重新賦權的契機。透過殖民地臺灣和滿洲國的橫向並置,本論文試圖在上下直向的殖民/抵殖民關係外,開展出東亞圖景對於兩地女性產生的文化影響,並經由兩地的對應參照,探討女性如何在文本中建立自己能動性,如何以文學行動回應著體制的要求與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