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符號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電路符號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秦進平(主編)寫的 數字電子與EDA技術 和楊欣的 實例解讀模擬電子技術完全學習與應用(配教學視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电路图符号、综合表大全(日常必备) - 电子发烧友也說明:电路图,是一种以物理电学标准符号来绘制各电子元器件组成和关系的电路原理布局图,它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工程规划和电路研究。通过分析电路图,可以得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電力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楊松霈、陳信助所指導 湯曜誠的 嶄新對稱型主動切換耦合電感式高升壓直流轉換器:分析與研製 (2021),提出電路符號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升壓、切換式耦合電感、交錯式。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碩士班 楊宗振所指導 林錡鴻的 適用於快速照度變化之抑制飄移最大功率追蹤技術 (2021),提出因為有 太陽能發電系統、抑制飄移控制、最大功率追蹤、錯誤追蹤分析、照度變化、變動步階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路符號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 - 全國法規資料庫則補充:表一七~九:高壓電纜安培容量修正係數.PDF · 表一九低壓電路之最低絕緣電阻.PDF · 表二五接地種類.PDF · 第26 條附表.PDF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路符號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字電子與EDA技術

為了解決電路符號表的問題,作者秦進平(主編) 這樣論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卓越工程師系列教材:數位電子與EDA技術》以數位電子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引導,以EDA平臺和硬體描述語言為主要設計手段,以培養工程能力為宗旨;邏輯電平由早已過時的5V改為3.3V描述,淡化電路的內部結構,強調電路的外部特性;淡化邏輯運算式的化簡,由數位電子基本知識快速過渡到以EDA技術為核心的數位系統設計方法上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卓越工程師系列教材:數位電子與EDA技術》將“數位電子技術課程”和“EDA技術”課程深度融合,建立傳統數位電子技術設計和現代設計方法設計相結合的新課程體系,而非簡單拼湊:在原理圖設計層面,通過EDA環境講述數位邏

輯基礎;在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層面,基於硬體描述語言講述數位系統設計。即在電子系統設計中,突出現代設計方法設計;在傳統設計中,有效的利用EDA工具加強教學。同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卓越工程師系列教材:數位電子與EDA技術》以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單元電路、基本方法和典型電路為出發點,促進學生基本應用能力的形成。 前言 第1章數位電子系統分析與設計基礎 1.1數位信號與數位電路 1.1.1類比信號與數位信號 1.1.2數位電路與類比電路的區別及聯繫 1.2數制及轉換 1.2.1十進位 1.2.2二進位 1.2.3十六進位 1.2.4不同進制之間的相互轉換 1.3邏輯

運算與邏輯代數 1.3.1邏輯運算及其表示方法 1.3.2邏輯代數的定理及定律 1.3.3邏輯函數式的代數法化簡 1.4邏輯函數的坎諾圖化簡 1.4.1邏輯函數的最小項運算式 1.4.2用坎諾圖化簡邏輯函數 1.5二進位數字的算數運算 1.5.1無符號二進位數字的算數運算 1.5.2有符號二進位數字的表示及加減法運算 1.6二進位編碼 1.6.1二一十進位碼 1.6.2格雷碼 1.6.3ASCII碼 1.7數位系統設計與EDA技術概述 1.7.1數位系統設計及設計方法的發展 1.7.2EDA技術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習題與思考題   第2章邏輯門電路 2.1基於二極體和三極管的簡單邏輯門電路 2.

1.1二極體及閘和二極體或門電路 2.1.2三極管非門電路 2.2TTL邏輯門電路 2.2.1基本TTL反及閘的工作原理 2.2.2TTL反及閘的技術參數 2.2.3標準TTL集成邏輯門的改進系列參數及對比 2.3MOS管邏輯門電路 2.3.1MOS管及其開關特性 2.3.2CMOS反相器 2.3.3MOS管反及閘電路和MOS管反或閘電路 2.3.4CMOS集成邏輯門的種類及參數 2.4三態門及應用 2.4.1三態門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2.4.2三態門的應用 2.5OC門、OD門及應用 2.5.10C門的電路結構 2.5.2OD門的電路結構 2.6邏輯電平介面轉換及抗干擾設計 2.6.1數位邏輯

電平 2.6.2OC門和OD門的電平轉換應用 2.6.3TTL邏輯門與CMOS邏輯門介面 2.6.4邏輯門電路的抗干擾措施 習題與思考題   第3章組合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 3.1組合邏輯電路的分析 3.2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 3.2.1單輸出組合電路的設計 3.2.2多輸出組合電路的設計 3.3組合邏輯電路中的競爭冒險 3.3.1產生競爭冒險的原因及判斷 3.3.2消去競爭冒險的方法 3.3.3坎諾圖在組合邏輯電路競爭冒險中的應用 3.4QuartusⅡ的原理圖EDA設計環境 3.4.1QuartusⅡ簡介 3.4.2原理圖編輯輸入 3.4.3編譯 3.4.4時序功能模擬 3.4.5Quartu

sⅡ環境下的引腳配置及晶片燒寫 3.5編碼器與解碼器 3.5.1編碼器 3.5.2解碼器 3.6資料選擇器與資料分配器 3.6.1資料選擇器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3.6.2常用集成資料選擇器及應用 3.6.3資料分配器 3.7數值比較器 3.7.1數值比較器的工作原理 3.7.2集成數值比較器 3.8算數運算電路 3.8.1加法運算電路 3.8.2減法運算電路 習題與思考題   第4章時序邏輯電路基礎 4.1雙穩態記憶體 4.1.1雙穩態電路 4.1.2基本RS記憶體 4.2鎖存器 4.2.1RS鎖存器 4.2.2帶有非同步和使能控制的RS鎖存器 4.2.3D鎖存器及應用 4.3觸發器 4.3.1

D觸發器及應用 4.3.2JK觸發器 4.3.3觸發器的工作參數 4.3.4不同類型觸發器之間的轉換 4.4時序邏輯電路 4.4.1時序邏輯電路及分析 4.4.2時序邏輯電路的設計 4.5計數器 4.5.1計數器的一般設計方法 4.5.2集成計數器74HCl61及應用 4.6寄存器和移位暫存器 4.6.1寄存器 4.6.2移位暫存器 4.6.3移位型計數器 4.7半導體記憶體 4.7.1RAM及非易失性記憶體 4.7.2半導體記憶體的基本結構及訪問 4.7.3基於半導體記憶體的組合邏輯電路設計 習題與思考題   第5章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原理及典型產品 5.1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概述 5.1.1可

程式設計邏輯器件的特點及可程式設計的核心原理 5.1.2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的發展歷程及分類 5.1.3PLD的主要廠商 5.1.4PLD的電路符號表示 5.2PLD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5.2.1從PROM到PLA 5.2.2PAL經GAL到乘積項結構CPLD 5.2.3基於查閱資料表的PLD的工作原理簡介 5.3Altera公司的PLD產品及開發 5.3.1Altera公司PLD產品的程式設計與配置 5.3.2Altera公司的PLD器件及應用基礎 習題與思考題   第6章VerilogHDL數位系統設計基礎 6.1基於硬體描述語言進行數位系統設計概述 6.2VerilogHDL的模組結構 6.

3QuartusⅡ的VerilogHDL設計環境 6.4VerilogHDL的三種建模方式 6.4.1結構化描述方式 6.4.2資料流程描述方式 6.4.3行為描述方式 6.4.4過程設定陳述式 6.5典型組合邏輯電路的VerilogHDL描述舉例 6.5.1資料選擇器設計 6.5.274138解碼器設計 6.5.3數碼管顯示解碼器設計 6.5.4優先編碼器 6.5.5利用任務和函數語句對組合邏輯電路進行結構化描述 6.6時序邏輯電路的VerilogHDL描述與設計 6.6.1D觸發器的VerilogHDL描述 6.6.2D鎖存器的VerilogHDL描述 6.7基於VerikogHDL的計數

器設計 6.7.1基於Ver訂ogHDL進行通用計數器設計 6.7.2基於計數器的PWM波形發生器設計 6.8基於VerilogHDL的移位暫存器設計 6.8.18位雙向移位暫存器的VerilogHDL描述 6.8.2使用移位操作符設計移位暫存器 6.8.3帶兩級鎖存的串入並出移位暫存器74595的描述 6.8.4移位型計數器的設計 6.9VerilogHDL的迴圈語句及應用 6.9.1for語句用法 6.9.2repeat語句用法 6.9.3while語句用法 6.9.4VerilogHDL迴圈語句應用要點 6.10雙向埠與記憶體設計 6.10.18位元雙向匯流排驅動器設計 6.10.2記憶

體設計 習題與思考題   第7章VerilogHDL有限狀態機及應用 7.1有限狀態機及狀態編碼 7.1.1有限狀態機 7.1.2狀態編碼7.2狀態機安全設計 7.3基於VerilogHDL的FSM設計 7.3.1VerilogHDL有限狀態機常用語法元素 7.3.2有限狀態機的VeriIogHDL描述 7.4狀態機圖形化設計方法 習題與思考題   第8章D/A與A/D轉換器及其應用 8.1D/A與A/D轉換器概述 8.2D/A轉換器原理 8.2.1權電阻網路D/A變換器原理 8.2.2類比開關的原理及應用 8.2.3R一2RT型電阻網路D/A轉換器 8.2.4電流輸出型D/A轉換器 8.2.

5D/A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及選型依據 8.2.6基於TL431的基準電壓源設計 8.3DAC8032及其應用 8.3.1D/A轉換器晶片——DAC0832 8.3.2DAC0832的應用 8.4A/D轉換器原理 8.4.1並聯比較型A/D轉換器 8.4.2計數型A/D轉換器 8.4.3逐次比較型A/D轉換器 8.4.4雙積分型A/D轉換器 8.4.5A/D轉換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8.5逐次比較型A/D轉換器——ADC0809 8.5.1AD(;0809晶片簡介 8.5.2ADC0809的介面時序及狀態機讀寫 習題與思考題   第9章波形變換與產生電路 9.1脈衝發生器與555積體電路 9.1.

1脈衝發生器 9.1.2555積體電路的電路結構與功能 9.2單穩態觸發器 9.2.1用CMOS門電路組成的微分型單穩態觸發器 9.2.2用555積體電路組成的單穩態觸發器 9.2.3單穩態觸發器的定時應用 9.3斯密特觸發器 9.3.1用門電路組成的斯密特觸發器 9.3.2用555積體電路組成的斯密特觸發器 9.3.3斯密特觸發器的應用 9.4多諧振盪器 9.4.1用門電路組成的多諧振盪器 9.4.2用斯密特觸發器構成波形產生電路 9.4.3用555積體電路組成的多諧振盪器 9.4.4CMOS石英體振盪器 9.5DDS波形發生原理及正弦波信號發生器設計 9.5.1DDS工作原理 9.5.2定

制DDS所需的MegaFItaction模組 9.5.3頂層設計 9.5.4VerilogHDL信號發生器設計 習題與思考題   附錄ACMoS和TTL邏輯門電路的技術參數 附錄B74系列門電路速查表 附錄C可綜合VetilogHDL語法速查表 附錄D常用邏輯符號對照表 參考文獻  

嶄新對稱型主動切換耦合電感式高升壓直流轉換器:分析與研製

為了解決電路符號表的問題,作者湯曜誠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架構對稱、高電壓增益、與高轉換效率的「嶄新對稱型主動切換耦合電感式高升壓直流轉換器」,利用吾人提出的創新主動式切換耦合電感技術,利用耦合電感倍增模組並結合切換電感的升壓性能,達成高電壓增益性能。此外,本嶄新轉換器之電路對稱,可進一步降低功率元件的電壓應力及電流應力,故可使用 較小的低額定耐壓MOSFETs,降低導通損失,使本轉換器具有高轉換效率之特性。本論文詳細說明轉換器電路動作分析及設計元件參數,並實現一組輸入電壓為40 V,輸出電壓400 V,輸出功率200 W~1000 W,切換頻率50 kHz之嶄新高升壓轉換器,且對轉換器進行模擬與實作結果,驗證理論分析之正確性,同時量測實

作轉換器整體效率及進行元件之功率損失估測,由實作結果可知,輸出功率200 W時,有最高效率95.5 %。此外,本文以量測嶄新轉換器的頻率響應圖並以曲線適配獲得其小信號數學模式,然後設計穩壓控制器,完整實現閉迴路系統,由實作結果驗證受控的嶄新轉換器之輸出電壓穩壓,不受負載變動與輸入電壓變動的影響。

實例解讀模擬電子技術完全學習與應用(配教學視頻)

為了解決電路符號表的問題,作者楊欣 這樣論述:

本書通過豐富多彩的應用實例,由淺入深地剖析模擬電子電路各方面的知識。例如,通過電子地動儀的介紹帶領讀者進入電子學的殿堂,通過USB充電器和電池保護器介紹有關直流電源的知識,通過電子聽診器介紹電容的基本功能,通過地下寶藏探測儀和手機來電閃光墜介紹電感器的知識,通過耳機放大器生動地介紹三極管的知識,通過溫度監測儀與昆蟲搜索器讓讀者理解三極管的偏置,通過吉他啞音器和手持式擴音器說明小信號放大與功率放大,通過倒車雷達引入場效應管的知識,通過CT診斷探索集成電路的使用,通過運放雙電源和光電話介紹運放的使用與設計,通過人體運動檢測儀、觸摸屏等實例展示了多種傳感器的功能和應用,通過電子冷酒器等展示豐富的電子

元器件。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枯燥的模擬電子技術知識,還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上篇基礎篇第1章打開電子學的大門——電路基礎知識1.1實例引入——電子地動儀1.1.1地震波如何被測量1.1.2從電路圖到電路板1.2元器件——外觀及電路符號1.2.1身邊的電子元器件1.2.2元器件電路符號1.3電路與應用——電壓與電流1.3.1 電壓(V)1.3.2電流(I)1.3.3功率(P)1.3.4歐姆定律1.3.5串聯與並聯1.4設計與仿真——電流的流入與流出1.4.1基爾霍夫電流定律1.4.2電動機與燈泡的電流1.5應用體驗——常用實驗工具1.5.1面包板1.5.2萬

用表1.5.3信號發生器和示波器1.5.4 PC信號發生器與PC示波器1.5.5制作PC信號發生器和PC示波器1.5.6學習使用PC信號發生器和PC示波器1.6實例解讀——完成地動儀的制作1.6.1霍爾傳感器如何獲得地震波1.6.2電路板的設計與制作1.6.3安裝與調試第2章電路工作的源動力——電源2.1 實例引入——太陽能飛機的14天2.1.1電源的種類2.1.2電源的電氣參數2.2 元器件A——電池2.2.1原電池2.2.2蓄電池2.2.3電池的容量2.2.4電池的選擇2.3 元器件B——電源適配器2.3.1電源適配器的功率2.3.2電源適配器的選擇2.4元器件C——綠色電池2.4.1太陽

能電池2.4.2燃料電池2.5元器件D——接插件和開關2.5.1接插件2.5.2開關2.6 電路與應用——USB口電池充電器2.6.1鎳鎘蓄電池的充電原理2.6.2 USB充電器2.7設計與仿真——雙極性電源2.7.1什麼是雙極性電源2.7.2放大器的雙極性電源2.8應用體驗——萬用表測量電源輸出功率2.8.1萬用表測量電壓和電流2.8.2振盪器工作電壓和電流2.9實例解讀——電池保護器2.9.1電路及制作2.9.2電路調試第3章電壓、電流的改變——電阻3.1 實例引入——電視機的音量調節一3.1.1電壓的改變3.1.2電壓改變帶來功率的變化3.2 元器件A——固定電阻器3.2.1發熱的電阻3

.2.2電阻的阻值3.23電阻的額定功率3.2.4電阻的種類3.3元器件B——電位器3.3.1電位器的結構3.3.2電位器的滑軌電阻3.3.3電位器的種類3.3.4電位器的額定功率3.4元器件C——敏感電阻3.4.1熱敏電阻3.4.2光敏電阻3.5 電路與應用——分壓和分流3.5.1電阻的串聯和並聯3.5.2電阻的分壓3.5.3電阻的分流3.6設計與仿真——光控報警器3.6.1光控報警器的工作原理3.6.2光控報警器的報警3.7應用體驗——反映光線的電壓3.7.1電位器的影響3.7.2光敏電阻分壓器的輸出電壓3.8實例解讀——傾斜度測量儀3.8.1傾斜度的測量原理3.8.2傾斜度測量電路第4章

直流的隔離與電能的儲備——電容實例引入——多媒體音箱的均衡調節4.1.1信號的頻率和幅度4.1.2信號的幅頻變化4.2元器件A——無極性電容器4.2.1收音機的選台旋鈕4.2.2隔直通交4.2.3電容的容量4.2.4電容的額定電壓和漏電流4.2.5無極性電容的種類4.3 元器件B——極性電容器4.3.1極性電容的特點4.3.2極性電容的種類4.4 電路與應用A——電容的應用基礎4.4.1電容的並聯與串聯4.4.2電荷與能量的存儲4.4.3容抗4.4.4相移4.5 電路與應用B—RC電路與時間常數4.5.1電容充電4.5.2電容放電4.5.3 RC電路的延時應用4.6設計與仿真——電阻耦合與電容

耦合4.6.1電阻耦合4.6.2電容耦合4.7應用體驗——無源濾波器4.7.1無源濾波器4.7.2濾波器實驗4.8實例解讀——電子聽診器4.8.1聽診器原理4.8.2電子聽診器電路第5章電與磁的轉換——電感5.1 實例引入——地下寶藏探測儀5.1.1電生磁5.1.2磁生電5.2元器件A——電感器5.2.1鐵氧體磁環……第6章難點突破系列1——RLC電路第7章單向流動的電流——二極管第8章放大的電流——三極管基礎第9章為放大做准備——三極管偏置電路第10章電壓的放大——三極管小信號放大器第11章電流的放大——三極管功率放大器第12章用電壓控制電流——場效應管第13章獲得高輸入阻抗——場效應管放大

器第14章難點突破系列2——放大器的頻率特性下篇深入篇第15章放大器的瘦身革命——運算放大器第16章電路功能的實現——基礎運放電路第17章難點突破系列3——負反饋與運放的頻率特性第18章選擇信號的頻率——有源濾波器第19章更多功能模塊——常用運放電路第20章難點突破系列4——阻抗匹配第21章感知世界——傳感器第22章利用正反饋——振盪器第23章豐富的電子世界——更多元器件第24章難點突破系列5——直流穩壓電源附錄A電路飛翔C1201面包板實驗套件快速啟動附錄BPC信號源和PC示波器的使用方法附錄C三極管2N3904器件手冊附錄D常用三極管參數表附錄EJFET2N5457器件手冊附錄FE—MOS

FET2N7008器件手冊附錄G戴維南定理附錄H主流電子元器件生產商網址附錄I運放LM741技術手冊附錄J濾波器設計參數附錄K標准EIA電阻阻值表附錄L濾波器設計小貼士附錄MProteus參數掃描操作指南附錄N壓力(強)單位換算表附錄O555集成電路實例附錄P蜂鳴器附錄Q常用元器件電路符號表

適用於快速照度變化之抑制飄移最大功率追蹤技術

為了解決電路符號表的問題,作者林錡鴻 這樣論述:

本文將探討太陽能發電系統所接收到之照度會根據雲層、太陽光之位置以及環境溫度等有所改變,因快速的照度變化使最大功率追蹤系統產生追蹤方向飄移(Drift)之現象,如發生錯誤追蹤將連帶影響功率上之損失,因此開發一適用在照度快速變化下之太陽能最大功率追蹤系統極為重要。本文最大功率追蹤之方法選用對於追蹤系統較穩定且最常被應用之擾動觀察法來實現,並針對各種照度變化之追蹤情況進行詳盡之追蹤過程分析。接續整理出會發生錯誤追蹤之情況,並針對錯誤追蹤情況,本文提出照度快速變動之抑制飄移控制演算法,改善其照度變化產生的錯誤追蹤,使系統能往正確之追蹤方向進行擾動。為證實本文所提改善技術是否可行,首先將改善技術藉由模

擬進行分析,並將擾動觀察法加入抑制飄移控制演算法做比較,藉由追蹤過程可證實改善技術可使追蹤系統得到正確之追蹤方向,減少功率損失,且本文同時針對階段式照度變化進行模擬與實驗分析,透過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改善技術也可改善階段式照度變化產生的錯誤追蹤,當追蹤方向皆正確後,再加入變動步階最大功率追蹤演算法來提升系統之暫態響應與縮短穩態震盪之擾動步階,最後實作1kW太陽能系統來進行驗證,且升壓式轉換器效率最高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