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n stock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DVN - Devon Energy Corp Forecast - CNNMoney.com - CNN ...也說明:Stock Price Forecast ... The 31 analysts offering 12-month price forecasts for Devon Energy Corp have a median target of 51.00, with a high estimate of 65.00 and ...

國立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林靜儀所指導 鄧凱方的 國際經濟的三篇實證研究 (2019),提出Dvn stock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油價、預測、天然災害、出口、全球化、所得不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世民所指導 柯玉蓮的 從攻勢現實主義探討中國海權發展對東亞相對權力局勢的意涵(1985~2015 年) (2015),提出因為有 東亞、南海、東海、海權、相對實質權力、相對潛在權力、強制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Dvn stock的解答。

最後網站Devon Energy Corporation - TheStreet則補充:Find the latest Devon Energy Corporation, DVN stock market data. Get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how Devon Energy Corporation is performing with stock quote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vn stock,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際經濟的三篇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Dvn stock的問題,作者鄧凱方 這樣論述:

本論文包含三篇與國際經濟有關的實證研究。第一篇旨在利用198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資料探討不同預測技巧在油價驅動因素分析與預測效力方面的特性。第二篇重點在研究過去文獻中被指出對減緩自然災害對總體經濟衝擊的國家特性,是否同樣具有抵禦天然災害對出口衝擊之效力。第三篇則借助1981至2006年39個中所得國家樣本,實證分析經貿開放與個別國家內所得不均之間的關聯性。第一章的研究主軸在於探究利用因素模型(factor models)與收縮方法(shrinkage methods)應用在油價驅動因素分析以及油價預測表現上的特性。鑒於多數油價分析或預測的研究所使用的變數常遭遇資料更新修正所可能衍生

的問題,我們特別篩選無須更新修正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利用1985至2018年的月資料,並以均方預測誤差(mean squared forecasting error, MSFE)作為評判標準,我們的實證結果顯示,相對於短期預測,這兩類方法在長期預測的表現上較常優於隨機漫步與自我回歸等基準模型;且每種方式各自在不同外在環境變化動態下具有優勢。將這兩類方法應用在油價驅動因素分析時,借助因素模型所形成的因子以及收縮方法所篩選出的重要變數,實證結果顯示不確定性風險以及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和不同商品市場間的傳遞效果等是影響油價軌跡相當重要的驅動因素。第二章旨在利用1990至2010

年間87個國家依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1碼(SITC 1-digit)分類層級的出口資料,分析國家特性(如人力資本水準、制度品質、國家規模、國內資本水準、金融開放程度)對於一國應對天然災害對出口衝擊的緩衝能力的影響。以地震與洪災作為天然災害的代表,實證結果顯示具有較高所得水準、較佳制度品質或較高金融開放程度的國家,在遭遇天然災害對出口的衝擊時,具有較強的抵禦能力。此外,具有較豐厚人力資本或較高國內資金水準的國家,通常在遭遇洪災時,出口所受的負面衝擊較小;政府規模較大的國家,則在遭遇地震衝擊時表現較佳。實證結果另發現地震對出口造成的即時衝擊通常較洪災更為嚴重,但地震對出口的衝擊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遞減,

且無論在農業部門或製造業部門都可觀察到此一地震對出口衝擊逐步鈍化之現象。第三章主要借助1981至2006年間39個中所得國家的資料,探討全球化,尤其是開放外人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對於國家所得不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開放貿易與外人投資流動對於所得不均具有顯著影響,但其影響方向取決於國家的地理區位與經濟體系。開放外資流入(inward FDI)通常對轉型經濟體與拉丁美洲國家的所得分配帶來不利影響,但卻有助於改善其他中所得國家的所得不均情況。反之,開放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DI)與其他中所得國家的所得不均程度具正向關聯,而拉丁美洲國家與轉型經濟體的所得不均程度則與開放對外投資呈負向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實證結果均顯示人力資本的改善是實現社會平等最有效且可靠的途徑。

從攻勢現實主義探討中國海權發展對東亞相對權力局勢的意涵(1985~2015 年)

為了解決Dvn stock的問題,作者柯玉蓮 這樣論述:

近年來中國海權發展以及其對區域的影響引起學者的關注和辯論,引起筆者的研究動機。本文試圖運用以米爾斯海默攻勢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分析架構,研究中國東亞海權發展對區域相對潛在權力和相對實質權力局勢的意涵。即便美國作為東亞的最強國家,美國並非屬於區域內國家,因此本文不僅關注於中美相對權力差距的變遷,並且研究中國與區域內國家相對權力差距的更動。 首先,第一章作為本研究的緒論,解釋本文的動機和目的,並且探討本文的文件分析方法。第一章也解釋本文運用的攻勢現實主義理論的基本邏輯。接著第一章的基本解釋,第二章闡明,本文對米爾斯海默攻勢現實主義的延伸及運用。其次,本文第三章解釋主導中國海權運用的戰略如何發展

出來。第三章爬梳,中國海權戰略 1985 年至 2015 年底的變遷與發展,並分析主導海權戰略與戰役層次運用的關鍵概念。 第四章主要分析第三章所解釋的中國權戰略和戰役目標。第四章探討中國 1985 年以來的海權發展,並且特別關注中國海權反艦作戰能力。本章研究中國海權對美國區域前沿軍事存在的威脅,分析中國戰時拒止美國進入、阻止美國區域行動的能力,並且分析中國掌握控制權,實現東亞局部優勢的能力。 第五與第六章著重於中國平時如何對區域內國家運用海權,分析中國海權運用對東亞相對潛在權力局勢的意涵。不同於第四章的分析,由於第五和第六章關注中國海權運用對區域相對潛在權力的影響,這兩章多專注於中國「白殼

」艦隊的運用。第五與第六章研究中國如何運用海權阻止東亞國家資源開發,爭奪和支配東海與南海重要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本文第七章則作為總體評估,分析中國海權重要發展趨勢,以及其對東亞相對權力局勢的意涵。第七章從長期的視角,看中國如何運用海權削弱美國區域相對實質權力,根據已浮現的趨勢推論未來東亞相對實質權力局勢的變遷。第七章也探討中國在東亞的強制力增強趨勢,歸納中國海權運用對未來區域相對潛在權力局勢和相對實質權力局勢的意涵。最後則歸納,中國挑戰並削弱美國東亞前沿軍事存在的能力繼續上升,使得中國得以加強其平時嚇阻能力,和強化其對區域內國家─尤其是南海沿海國─的強制力。 第八章為結論。首先,第八章解釋

本文的主要論點,再提到本文可能的學術貢獻,以及探討未來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