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ay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Contact Us | Accredo也說明:Call patient services · Oncology Copay Assistance · 7:30am-5pm CT, Monday - Friday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李玉春所指導 阮子凌的 以行為風險模式評估健保部分負擔政策對持續性氣喘病患使用有效醫療服務之影響 (2021),提出copay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為風險模式、部分負擔、有效醫療服務、氣喘、健保申報資料。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 許弘毅所指導 郭婉如的 肝癌術後五年不同術式之生活品質與成本效益分析: 前瞻性世代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肝癌、不同術式、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成本效益的重點而找出了 copay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Guide to Office Visit Copays | ETF則補充:Guide to Office Visit Copays · You are typically required to pay your copay to your doctor's office at the time of your visit · The office visit copay is a se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pay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行為風險模式評估健保部分負擔政策對持續性氣喘病患使用有效醫療服務之影響

為了解決copay中文的問題,作者阮子凌 這樣論述:

針對我國部分負擔政策之評估,過去的研究多著重於探討部分負擔對保險對象就醫利用與費用之影響,研究結果也與國外一致,都發現部分負擔可以降低醫療利用及費用,但不論國內外研究,多是在「道德風險模式」的理論基礎下進行,無法解釋民眾面對就醫實際價格的增加,可能選擇不利用或減少有效(高價值)的服務,而這些服務通常可以帶來較佳的健康結果,這議題也常是政府提出部分負擔調漲方案時,會被外界質疑將影響弱勢群體如慢性病人的就醫權益,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行為風險模式」來解釋此種行為,以及後續可能的健康風險,目前國內尚無研究運用此種模式探討我國部分負擔政策調整是否會影響病人使用高價值(有效)的服務,因此引起本研究的關注

。持續性氣喘病人必須定期就醫與服藥,才能緩解氣喘症狀,美國國家品質確保委員會發展一套有效醫療指標,作為監控管理或照護組織之依據,其中針對氣喘提出持續用藥服務(MMA )以及氣喘藥物比例(AMR)兩項指標,可以做為本研究有效醫療服務之測量,藉以探討部分負擔政策改革對於持續性氣喘病人使用有效醫療服務之影響。本研究以2005年的政策調整進行短中長期政策效應之探討,運用行為風險模式理論,以及Andersen之健康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為理論架構,藉類實驗設計的事前事後控制組比較研究設計,對照組選擇未受部分負擔影響的基層院所就醫之病患,進行DID分析,並藉傾向分數配對(PSM)控制選擇偏差,介入前之觀測時間採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介入後之短、中、長期觀察時間則為政策實施後一年、三年及五年,並以GEE分析差異中差異法的政策效應。本研究發現有以下兩點:一、增加門診部分負擔對於持續性氣喘病人有效醫療服務會有減少利用的短期、中期及長期影響。二、可印證Baicker行為風險模式,增加部分負擔對持續性氣喘病人可能造成行為風險,因而影響其健康。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一、對政策的建議1.部分負擔改革政策之設計應審慎,避免影響慢性病人有效醫療服務之使用,提升健康風險。2.政府應制定保護慢性病群體的策略,由於慢性病患多數需長期依賴藥物治療,老年患者多有一項以上之慢性疾病,除了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之免收藥

品部分負擔外,並無其他減免,可考量比照住院部分負擔年度上限採用門診部分負擔定率收取加上年度上限制或訂定所得相關的門診部分負擔上限。3.建議政府在調整部分負擔政策時,若對慢性病人有影響,應定期監測慢性病之醫療服務之下降服務情形,避免政策影響特定疾病患者有效醫療服務之利用。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選擇其他慢性病及其有效醫療服務,驗證行為風險模式是否可推論到所有慢性病。2.建議後續研究者針對2017年的政策調整對於有效醫療服務利用之影響情形。3.可進一步探討門診有效醫療服務利用的降低,是否影響健康,如是否導致後續急診或住院利用增加。

肝癌術後五年不同術式之生活品質與成本效益分析: 前瞻性世代研究

為了解決copay中文的問題,作者郭婉如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以下簡稱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目前全世界與癌症相關的死因第二名,在臺灣,肝癌亦是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近年來微創手術興起,手術切除是非肝硬化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不同術式(開腹、腹腔鏡、達文西)術後生活品質與其成本逐漸受到重視,在國內外肝癌的成本效用大多是針對肝癌術後一年內進行分析,稀少研究是針對中長時間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將探討肝癌病患術後五年生活品質之改變趨勢及影響因子,進而探討在不同手術方式之成本效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前瞻性世代分析,針對南部三家醫學中心於2010年11月至2015年1月期間

進行開腹式、腹腔鏡與達文西肝切除手術之病患,評估其術前、術後3個月、術後6個月、術後一年、術後兩年及術後五年針對生活品質進行電訪追蹤,生活品質評估問卷包含: FACT-Hep、癌症病患生活品質(EORTC QLQ-C30)、一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SF-36)、貝氏焦慮(BAI)及貝克憂鬱量表(BDI),醫療照護直接費用由醫院健保申報檔獲得,利用IPTW加權針對不同術式病患之人口學特性、臨床特性、醫療照護品質特性,以確認不同手術患者在所有變項之間皆無顯著差異。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探討病患術後五年內生活品質之改變趨勢及重要影響因子,並利用計算MCID來探討病患自覺生活品質改善程度及影響因子

,最後利用醫療相關成本及品質調整存活年(QALY),以馬可夫模型進行決策分析與成本效用分析。研究結果共有520位肝癌患者為研究樣本,平均年齡65.9歲,以男性及AJCC第一期居多;術後住院天數方面以開腹組病患最長,與腹腔鏡與達文西相比分別多出1.44天、2.98天(P=0.023)。肝癌病人術後五年的生活品質皆有顯著改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