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軼楠寫的 為何人情世故總讓你心累?勇敢表達情緒,好好做自己 和莫薇.安姆瑞的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3 機車駕照懶人包- Gogoro 考照神器也說明:會騎機車是大學生活必修學分,就算沒有自己的車,也能和同學互載出遊想考駕照不知道如何準備? ... ① 身高/ 體重② 視力/ 辨色能力③ 聽力④ 四肢活動能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行路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戎瑾如所指導 林家惠的 社區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建構研究- 以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2021),提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老年人、衰弱、多元衰弱評估工具-台灣版、中介作用、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生活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鍾玉珠所指導 張雪玲的 多媒體輔助性衛教對老年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後下肢肌力、膝關節功能及憂鬱之成效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居家復健運動、全膝關節置換術、多媒體輔助性衛教、下肢肌力、膝關節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梅斯医学則補充: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ADL)组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何人情世故總讓你心累?勇敢表達情緒,好好做自己

為了解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作者王軼楠 這樣論述:

對過去不用遺憾,對未來不必恐懼 每一次起心動念,就會有一個嶄新的你誕生 如果真實的自我有一千種面貌 那我們要學會的,就是接納這一千個自己 我們無法全知全能,但我們可以知己知彼,和諧共榮 願每個靈魂,都能完成一場自己的生命巡禮 在彼此了解的過程中,漸漸體會生命的盛大 本書獻給所有不了解自己、失去自信、深陷人際困擾的迷惘靈魂 ★★★★★英國QS世界大學心理學科前百大名校研究團隊★★★★★ ★第一本跳脫套路顛覆三觀的人性剖析權威著作★ ★東西方大師跨世紀心靈辯證重要觀點收錄★ ★人性明暗、善惡、神魔特質全盤解析★ 人人必讀的「自我內在強化」與「社會人際美學」雙修指南 教你學會「自我審視、

自我梳理、自我調控」三種重要的心靈技能 在不斷的自我變化中,獲得不斷進化的喜悅 在充滿「明明」與「為什麼」的困惑人生路上 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存姿勢。。。。   明明自己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對自己不滿意   終於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為什麼我還是感覺不快樂   明明不是自己的錯,為何我感到不安、自責、愧疚   為什麼聽別人的意見比較安心,無法信任自己的決定   你是否總是過度努力、情緒焦慮、社交恐懼?    你是否曾放下自尊殷勤奉獻,現在卻心冷的只想躲進盔殼裡?   你是否常自命剛正直撞南牆,卻總是換來全套的心碎和皮肉傷?   這個世界的確不盡如己意   ――如果,你用了錯誤的方式看待自

己與別人   心疼每一個努力到快要崩潰卻不敢抓狂、不敢休息,心累的你   一切的焦慮、疲憊、無力感,其實都是因為你沒搞懂人性   一天學一點人情世故,少一些磕碰、少走點彎路   讓本書帶你看透人性的全貌真相,理解各種情緒背後的真正原由   學會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   透過完整的自我認識,解開內心的糾結迷惘   透過完整的自我接納,停止莫名的焦慮內耗   克服各種心靈困擾,勇敢接納自我、連結他人、好好享受這個世界   ◆人生不好操控,但我們可以盡量不要失控   你變化著,每一人也都變化著,自我內心的碰撞、人際之間的差異與衝突,都是正常現象。   「調控」人性與情緒,達成讓自己與他人舒適

的和諧感,是自我心理學要帶你做的重要練習。在了解「變」與「調控」的關係後,願我們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理解、尊重、包容自己與他人,享受人生「隨隨變變」的自在!   …․․․聽見你的「小聲音」․․․…   「傾聽」自己的心聲、「傾訴」自己的情緒,是自我療癒最重要的第一步     ․力不從心、靈肉分離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現代人經常覺得煩躁、焦慮、麻木、對人對事有強烈的無力感,甚至感覺到自己的身、心、靈分離,無法認同自己,情感和認知混亂。對自己情緒勒索、與別人人際關係不好,或是身心已出現疾病症狀,這些都和情緒失調、不和諧有關係,背後最大的共同原因是:不了解如何駕馭自我內在的複雜人性。   你

是否常聽到自己心裡的小聲音,迷惘的與自己和這個世界對話著:   一整天職業笑臉都僵了,頻頻對別人點頭,其實白眼已經翻到後腦勺…   人前落淚被說脆弱,勇敢表達不滿又被指責脾氣暴躁、沒有包容心…   …․》我變得不滿意自己,也不喜歡別人   「這個討厭的社會」、「今天又要跟一群笨蛋開會」、「這個該死的工作…」   …․》我每天都很焦躁、怨天懟地   「你怎麼可以如此墮落?」「你不知道大家都很拼命嗎?」「你太小心眼了,怎麼這麼愛計 較」…怎麼做都有人嫌   …․》我變得易怒、暴躁、沮喪   我有時候很討厭自己,但有時又喜歡,特別是在別人稱讚我的時候…   …․》我的自我認同出了問題嗎  

 被別人說脾氣壞、怪咖、外星人、龜毛、神經質、玻璃心、雙面人、舔狗、工具人、疑心 病、邊緣人…   …․》我裝作不在意,但其實氣得發抖   這些複雜、充滿壓力的聲音,讓我們掩藏真實的情緒、費勁取悅他人、害怕與人起衝突、武裝起不堪一擊的迷之自信;追求所謂「完美人格」、「正能量」的迷思,讓我們更加敏感、神經緊繃、焦慮、疲憊。長期處於高度壓力下,失眠、憂鬱、慢性身心困擾以及嚴重的疾病都會逐漸出現。   其實,該難過的,不是別人不了解你,而是你相信了那些話,心裡受傷了。   別人的看法只是他的看法,你不用隨之起舞。專心做自己,聽從自己的內心,繼續勇敢表達與展現自我就可以了,只有你是人生唯一的主人

,沒有人能改變你的道路或為你打分數。   ◆「情緒不好時靜一靜就好,時間會沖淡一切」請勿相信這句╳話   有人總是對身邊的人說:「我沒事,我很好。」突然有一天就跳樓了。   也有不少案例是看來陽光開朗的人,在意外死亡後,大家才知道他長年飽受憂鬱症所苦。   過於激昂的情緒,即使是興奮歡樂,也都需要疏通、宣洩,才不會使身心受到傷害,更何況是劇烈的焦慮、恐懼、憤怒、悲傷。在氣頭上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正念,待激昂的情緒稍歇之後,仍要多與自己或他人傾訴、溝通,徹底消除內心的矛盾與歧見,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每個人都有感性的天賦和一顆玻璃心(只差在強度不同),所以,請多留意自己和他人身心求救的訊號,必要時

要尋求支持與幫助:   〔心靈情緒體檢單〕   檢查自己是否有以下「自我懷疑」或「情緒不舒服」的感覺:   □ 經常感到焦慮、不安   □ 脾氣差、暴躁、沒耐性   □ 疏離冷漠、不喜歡與人交流   □ 習慣看人臉色、害怕衝突   □ 情緒敏感、疑心病重   □ 輕視、懷疑、討厭自己   □ 容易仇視他人   □ 拼命努力,都是為了別人   □ 覺得自私、自戀都是不好的人格   □ 認為名利代表成功,幸福快樂是弱者的目標   □ 以為討好別人,就能得到別人喜愛   □ 沒自信,找不出自己的優點   □ 拍照後一定要修圖,修到媽媽都認不出來還不滿意   □ 常覺得自己被別人排擠   □ 害怕

輸的感覺,總想證明給別人看   □ 不認同的事情仍會去做,因為不想讓別人失望   □ 對他人的評價很在意,甚至會煩惱到睡不著   □ 一天中幾乎沒做過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若符合三項以上可能是心靈生病的警訊,請多加自我關懷。   ◆表裡不一、人前人後差很多,這是病態人格嗎?   看不順眼別人過得很爽,是愛嫉妒、小心眼?認為自己最重要、自我中心,很自私?當然不是。各種人格傾向都是正常反應,偶有負面思考不必過分譴責和否定自己,這並不代表你的全部人格。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德指出:人會根據情境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現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是自我社會化的展現。你所表現出來的每個你,其實都是真實的你的一

部分,當你察覺自己的「缺點」時,別只是討厭和懷疑,看似衝突、不相容的各種人性特質,其實讓你有更多能量角度來應對這個世界,能更周全的發揮自己與保護自己。   ◆心理問題,會全數轉為生理症狀,不要被別人「說」出病來   情緒病、精神疾病都始源於「自我認識」與「情緒調控」不當。感覺不幸、被他人傷害,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所允許的,因為自己對這件事的認知,才導致自己的情緒產生,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   ․情緒生病的判斷:自己開始感覺不舒服、不對勁   負面情緒、心理彆扭、人格變異,雖然在學理上還不算是疾病,但實際上已具有身心的摧毀力!「情緒困擾」或是更具問題感的人格變異如「精神變態型人格」,以及醫學上

認定屬疾病的「精神分裂、多重人格(解離型身分障礙)」,其實多少都存在每個人的心智中,隨著生活情境任何的刺激出現,相應變化。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某些人性特質會特別突出,某些則隱諱不明,如何讓自我感受維持在-舒服自在-的最佳狀態,是學習自我調控的重要目標!   〔情緒失調症:24種短暫出現易被忽略的癥兆〕   每個當下複雜的人性變化,會不斷產生情緒的波動,隨時需要做自我調控,如疏離感、孤獨、憂鬱、焦慮、暴躁、恐慌、脆弱感、自卑、自戀、自私、敏感、多疑、嫉妒、緊張、抱怨、羞恥、罪惡、憤怒、恐懼、悲哀、沮喪、內疚、自責、自貶、攻擊性等,若其中有過溢現象,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都是失調,對身心都具有危險性。

    〔精神變態人格:10大心靈受損線索〕   多留意以下十種精神變態型人格,你我或許也有可能沾上邊,自我調控得宜時相安無事,若某項特質有嚴重傾向,請多與信賴的人傾訴,或立即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   ․偏執型人格․分裂型/分裂樣人格․反社會型人格․邊緣型人格․表演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依賴型人格․強迫型人格․討好型人格   【本書精彩議題】   ◆人性無法切割,但情緒可以被調控   為自己著想就是自私?心不搭口就是虛偽?自尊感是遺傳而來的?真的有天生罪犯這樣的人格嗎?高敏感型、雙性人格為何天賦特別高?負面人性竟然有助果斷決策、成為領導人物?旁人眼中的老實人為何一夕間變成

冷血殺手…人性受到七情六慾與理性智識的複雜拉扯,情緒隨之波動,這雖是正常的現象,但失去平衡就會造成身心內耗、自我或他人損傷,不只影響健康、外貌甚至會奪走性命,不得不慎!自我審視、自我梳理、自我調控「向內管理」的智慧人人必學。   ◆顛覆三觀的人性閃光點   〔漲知識1〕․你我是巨魔,也是天使:善念與邪念並存是正常的   「我大部分時間都很善良,但有時卻也有邪惡的念頭」人類本質上是善良、理智、寬容的生物嗎?或者在內心深處,我們天生就是壞心、狹隘、懶惰、虛榮、報復心強和自私的?在你我心中一起長大、迴盪不去的自我懷疑,一直困擾著我們的腳步。   你是否為他人亂扔垃圾感到不齒,自己卻會在公共座椅留

下用過的紙團?你是否認為應該拾金不昧,但仍將撿來的錢放進自己口袋?四歲的孩子或許哭哭鬧鬧不講道理,但也極富同情心,會收養流浪的貓狗。有優點、有缺點,這才是完整的人性全貌,每個人天生就具有多樣化的人性成分。每一個生活情境下,都允許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分,做出行動,自我價值的認定,會啟動心靈內部的某些人性特質,引導你做出每一次的決定、行動甚至是事後的感受。   〔漲知識2〕․「雙生火焰」是大腦偷懶的傑作,別忽略「模糊地帶」   自尊、自卑、自大、自戀、自私、偽裝、怯懦、勇敢、敏感、猜忌、虛榮、防禦、攻擊性等複雜的人性,有些相生、有些則相對立,在不斷互相對抗與融合的過程中,成為了我們的所作所為,

也形成我們的自我認知與對外形象。為了生存效率,大腦會把這些複雜的人性簡化為兩相對應的概念,讓我們便於二選一,如冷漠或熱情、陰柔或陽剛、正向或負面、勇敢或逃避、溫柔或暴躁、驕傲或自卑、懦弱或堅強等。當我們俐落的選邊站、做出決策時,也不要忘記:人性特質之間具有模糊地帶,那是自我認知、人際互動很重要的彈性領域。   〔漲知識3〕․人性調控,成功關鍵在「社交智商SQ」   如何在每一種情境、人際關係、工作需求中能夠自我心態調控得宜,使各種人性的「綜合效果」達到你想要的結果,智商和情商的配合非常重要,而體現出來的則是社交智商SQ:   智商IQ > 選擇如何思考?   情商EQ > 選擇如何感受?

  社交智商SQ > 選擇如何行動?   ․自我調控七大原則   調控人性與情緒,我為的是:   1. 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   2. 要改變與進步的是自己的樣子,而不是別人的樣子   3. 改變能改變的,平靜接受不能改變的部分   4. 不再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是選擇自己想要的效果   5. 不評價他人的決策,也不介意他人的評價   6. 學會不與他人競爭,專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7. 經常用新角度思考,自我和生活就會有新的風貌   學會做好自我人性的管理,不只能做自己心情的主人,人生也將隨時為你翻轉,呈現新契機。你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情感與健康,也都會跟著變好!   〔漲知識4

〕․感覺孤獨、格格不入,很可能是因為你比其他人優秀!   如果你明明就很認真,別人卻冷眼旁觀、盡說風涼話;如果你感到孤單、理解你的人很少、時有人際衝突、不合時宜的感覺,先別急著否定自己,這也許正是你人格發展比他人完善的信號!根據研究,個性內向、敏感、專注於自身的人,許多都比一般人格水平者更具有細膩的觀察力、同理心、縝密的思維以及豐富的才華,甚至在成年後比同齡人有更高的社會成就。歷史上多數的天才,都是在眾人譏諷與不理解中前進的,那些做不到的人往往特別愛說反話,其實都是讚美,不要只是聽「表面話」!別忘了,人性中也有嫉妒。而你,太棒了!   〔漲知識5〕․負面人格也有正能量!還特別容易成為領導者!

?   自戀、自私、自傲都是正常人性,不必覺得太羞恥,或許有人會因此討厭你,但你可能特別容易成功、成為眾人的領袖!   善良、謙讓、助人、犧牲是眾人認同的美好人格特質,但冷漠、自我中心的人卻往往能使自己的地位突出於人群,看似負面人格也有積極的作用,這種人性會讓人更敢於漠視道德、人情,對傷害他人較無同情心,因此敢挺身推進艱難的決策,展現對事不對人的作事風格。根據研究,自戀型人格有助於讓人更專注自我、雄心勃勃,善於利用周圍人和環境來獲得最大收益!表演型人格則特別擅長吸引和控制他人,在建立與發展商業關係上特別得心應手。傲嬌自負是過度自信的個性,但往往能讓人更加勇敢的迎接挑戰,遭遇挫折時也更能堅持下去

!   〔漲知識6〕․「雌雄同體」的雙性人格,幸福感最高、最受人歡迎   請注意,這裡說的雌雄同體,不是生理現象的「不男不女」或「中性人」;而是指一個人在精神層面具有更完整的豐富性。   為什麼「雌雄同體」的雙性化人格是最理想的人性,幸福感最高又受人歡迎?維吉尼亞․吳 爾芙(Virginia Woolf)與研究尼采的學者周國平都有同樣的結論:「每一個偉大的靈魂、最優秀的男女,都具有雌雄同體的性格」。根據研究,這種同時具有男性與女性興趣、能力與愛好,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的人,身心健康水平最高、性格既堅定獨立又有足夠的親切感,抗壓性、可塑性、人際交往表現都極為出色,在工作上更有完善的運籌帷幄能力。

所以,你大可拋下以生理性別建構的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精神與心靈上若能兩者兼備,對你最有利!   〔漲知識7〕․你有「自來熟、社牛症」的潛力嗎:沒有天花板的超級自信心!   多數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懼感,比較嚴重的稱為「社交恐懼症」,就是連對認識的人有時也可能會害羞、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一聽到和陌生人也能開心大聲打招呼、自然聊天的人,大家鐵定認為這人臉皮超厚、沒羞恥心吧!其實,正面解讀應該說是:這種自來熟、社牛症的人,他們的自我感覺超級良好!或許,我們的自信心不必做到「社牛(社交牛逼症)」這麼狂,畢竟過度的話嘮或打擾他人並非人際禮儀,但是不妨參考一下這種樂觀自信的人格三大優點:

  1. 個性外向大方:跟誰都能敞開心扉,聊天聊得盡興,心靈能遠離焦慮、恐懼的壓力。   2. 不在意他人眼光:沒有心理包袱,言語、動作都能自然表達,不必武裝、活得坦然。   3. 社會化良好:即使被白眼或嘲笑也不會心靈受傷,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的心態平衡。   這三項人格特質確實有益人際社交,同時也是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質,能發自內心散發自信與友善,對他人評價尊重而不過分重視,是每個人都可以自我鍛鍊的項目。   【本書適讀對象】   ✓ 缺乏自信、容易焦慮不安者   ✓ 深陷人際關係困擾,不知如何與人溝通相處者   ✓ 懷疑自我價值,對人生感到迷惘者   ✓ 皮笑肉不笑、想哭流不出眼淚

,自覺情緒混亂者   ✓ 有社交焦慮、社交恐懼者   歷史永不磨滅,而自我隨時可以重構。每個當下,經由你的同意,就會有一個全新的你誕生!   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但並不表示,被過去的負面環境和事件塑造而成的我們,就註定一輩子無法改變。   所謂的過去我,只是記憶和故事的一部分,現在我與未來我並不需要繼續被自己的記憶所綑綁。   要記得每個當下,每次的起心動念,就會誕生一個全新的你。把握本書所教導你的「自我審視、自我梳理、自我調控」,善加使用人生的主導權與變更權,進化成為更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我們。   【個人的強大修練】   可可愛愛,自由自在~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

去吧。   相信每一個我,都是優秀的我!   ○ 別人喜不喜歡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歡你自己   ○ 就算活得怪里怪氣,照樣能昂首闊步、理直氣壯的做自己   ○ 如果無法避開有刺的人,就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來相處   ○ 好壞成敗照單全收,不怪別人、不怨自己   ○ 完美不存在,不用苛求自己與他人,爭執後記得和好就好了   ○ 如果已經盡了全力,那這件事就算成功,慶祝吧   ○ 傷疤是會痊癒的。過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此刻想做什麼事、想成為什麼人   ○ 不同角色的你,都是真實的你,不用對於其中某些部分討厭或羞愧   ○ 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不同的性格樣態,是社會適應的正常表現,不是虛偽,更不是

病態   ○ 給自己自信,肯定自己,不要整天活在大神的陰影下,相信自己也有自己的亮點   ○ 人生是你的,不用別人批准,不用和別人比較,更不需要參考別人的標準   ○ 以自己的意志生活,每個當下、每一次光彩或掉漆的時刻,都是迷人的   ○ 生命對我們並不仁慈,但我們可以善待自己   ○ 當有人變心了,不必責怪,也不必受傷,別忘了你也擁有變更的權利   ○ 不來的人就別等了,要走的人就別留了,專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 永遠要記得:你天生就是無比優秀、色彩豐富、力量強大的人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翻山越嶺的自我探索過程中   遇見每一個獨特的自己,並和每一個狀態的自己相處愉快   【

人際的和諧修練】   12個醍醐灌頂的人際美學   溫暖、瀟灑是人際交流的黃金智慧   ◇ 理要直氣要和   每個人都有缺點,不要過分挑剔,理直氣和會比理直氣壯更有好人緣     ◇ 記得別人對你好     別人的善意要珍惜感恩,切忌過河拆橋、予取予求,實際的回饋很重要   ◇ 自發光但別遮光   自我的才能要勇敢嶄露,但注意不要遮住別人的光芒,也要避免樹大招風   ◇ 不要高估自己的分量   真心付出,回饋隨緣。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要對你好   ◇ 讓別人佔點便宜   把吃虧當成分享,對方心生善感,放下戒心,好處會比你付出的更多   ◇ 能做到再承諾   沒有把握的事不要輕易答應,答

應的事不要找理由推拖,信賴是人際基石   ◇ 發生事情先問自己   不要一味責怪別人,要了解自己的責任,積極去改善,讓自己更進步   ◇ 恭敬是高情商   帶著慕強之心,誠懇讚美、效法別人的強大,自我的進步會更加快速     ◇ 風雪多送炭   別人遇到困難時多幫一把,即使幫不上忙,也可以說些溫暖鼓勵對方的話   ◇ 打人不打臉   攻防較勁時贏不贏盡,記得給對方留分尊嚴、留個台階,厚道是美好的品格   ◇ 熱臉不貼冷屁股     可為拾穗彎腰,不向惡人低頭,有時不用太善良,因為有些人不值得   ◇ 平靜面對喧嚷   對於善意指點虛心受教;惡意的指指點點只是反映對方人品,不必在意   ▲ 強

大內在自我!必讀焦點   ★ 人性無法切割,但情緒可以自己調控!   ★ 每天來點負面能量,你會變得更棒!   ★ 勇敢站到中心點,世界就會圍著你轉!   ★ 邂逅每一個獨特的你,和每一個自己相處愉快! 本書特色   ★特色1   本書由心理學專家王軼楠博士率領「自我心理學」研究團隊,歷時三年精深鑽研,對人性心理的剖析提出多面視角,觀點套脫窠臼新穎獨特,引證題材豐富且生活化,寫作筆法頗有心靈手術刀與查兇辦案之獨特風格,深受年輕與熟齡讀者喜愛,閱讀起來有趣易懂,讓人耳目一新!   ★特色2   本書涵括百則生活實紀、社會事件、心理臨床案例,集結東西方心理治療專家、精神科醫學、文哲學者、商業

領袖等各領域巨擘之精彩辯證一次飽覽(阿德勒、榮格、佛洛伊德、馬斯洛、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托爾斯泰、梵谷、賈伯斯等思想巨人),論述深度與廣度皆強大完善!   ★特色3   本書對人性的探討還引介詩歌、小說、文學、音樂、藝術、電影視劇等大眾媒材,藉由角色與情境反映真實的人性與人生,讀者很容易同感共鳴,於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並獲得啟發,如《功夫熊貓》裡的熊貓阿波,曾滿心困惑難以接受自己爸爸竟然是隻鵝;《麻雀變公主》裡的高中生蜜亞,極度無法適應自己是個一國公主新的身分;《心靈捕手》裡從小被遺棄、虐待的威爾,用渾身是刺的態度隱藏滿是傷痕的心……,真實世界的你我也都可能遇到自我認同、身分轉換的困

擾、渴望被愛卻不知如何被愛的痛苦。反思日常我們可能一直表現出自卑、易怒、霸道等外在行為,卻不知這些負面表現從何而來、該如何改變。透過劇情文本的同理共情、換位思考,讀後必能幡然領悟,豁然開朗。   ★特色4   本書四十二個篇章附有多項專業心理測驗與人性實驗,都是啟動自我覺察的有效工具,如自尊評估量表、自戀程度檢測、自我監控圖像、內隱人格檢測、黑暗人格特徵判別、外貌魅力與大腦活動偵測、自我矮化的馬太效應等等,皆能幫助讀者更完整、更細緻的了解自己人格的多面性、情商、智商等特質,掌握自我弱點與優勢,做為自我療癒、自我調整與進步的具體方向。   【自我心理學的必讀之扉頁】   讓我們先「隨變」談談

關於人性與情緒的硬核   一個永不離心的中軸   ●「隨變」的學問,其實一點也不隨便   他 變心了。。。。   她 看起來和以前不不一樣了。。。。   這個世界 變了好多。。。。   你是否習慣用感嘆的心看待「變化」?   其實,你也和昨天不太一樣了,而未來,你還可以變得更不一樣。    ●「變」是常道,變心、變樣都是正常人性,並不是虛偽!   人性是一個綜合包,富含各式各樣的成分:   每一個時刻,動了心念就會發起與前一刻不同的變化。   每一次行動,都是由多樣人性組合出來的綜合效果。   每一種情緒,都是經過你允許與決定的。   你我都是可異形的多變體,同時,世界也會隨著你的改變而改

變。   所以,要記得:沒有人能真正限制你,除了你自己。   你不必成為某一種定型人格,可以決定不受他人傷害,或是被傷得一敗塗地。   同時,請用這種認知,同理、尊重與包容身旁每一個人。 專業推薦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臨床心理師.劉仲彬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暢銷書《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蘇予昕   (以下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當當網讀者五星推薦   ★ 貼近生活、心理學小測驗、插圖講解、有趣例子,很棒的一本心理學,極力推薦!   ★ 這不是一本勵志書,這是一本有趣又專業的心理學書籍,讀起來很有意思!   ★ 了解自我心理的入門

作品,講得透徹而有趣。   ★ 這本書裡提到的一些生活案例真是感同身受,走在小路上總覺得後面有人跟著自己,原來屬於自我監控呀,漲知識了。   ★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别人的社交生活更豐富」這就是我的心聲啊。原因是自己是和一種在心理上更易得的「社會標準」比較。解釋得很科學,很喜歡。   ★ 變好是一種期望,能變好是一種動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是目的。全體集合,一致朝目的努力,就是這本書要說的!   ※本書初版為《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  

社區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建構研究- 以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為了解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作者林家惠 這樣論述:

老化增加衰弱問題發生的機會,老年人的生活功能、健康自我管理對預防及延緩老年人衰弱問題,和 維持健康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性。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與健康生活自我效能對社區老年人衰弱與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並驗證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以協助社區老年人預防衰弱及提升生活品質。 本研究採橫斷面量性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研究目的以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 (TFI) 測試及建立多元衰弱評估之台灣版工具 (TFI-Taiwanese version; TFI-T),並確定台灣老年人的評斷衰弱的截斷點分數。第二階段研究目的分析衰弱

對生活品質之影響,及分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健康生活自我效能中介衰弱對生活品質之影響。第三階段研究目的為以健康促進與自我管理概念建立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並以結構方程式進行模式驗證。本研究共招募210位居住於台灣中部之社區老年人(M=74.45歲, SD=9.15),女性占75.5%,能執行每日之日常生活活動,並參加社區關懷據點的活動。參與的老年人進行個別訪填寫問卷:人口學變項、慢性疾病與健康問題量表、健康功能量表、健康自我管理量表、健康生活自我效能量表、衰弱檢測工具及生活品質量表。 第一階段研究結果顯示TFI-T與TFI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衰弱結構相同,具有良好的適配度,並具有良好的信

度與效度。ROC曲線分析表明TFI-T衰弱之截斷點大於5.5分可認定為衰弱,此截斷點具有敏感度與準確性。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建立之TFI-T為具信度與效度之多元衰弱評估工具。 第二階段以Hayes之Model 6進行序列中介效果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健康生活自我效能,具有二變項序列多重中介作用,可部分中介降低衰弱對生活品質之負面影響。 第三階段以Amos 24.0進行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再進行整體模式修正後,資料顯示「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之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指標良好,代表老年人資料與本研究建構之模型間具契合度。有關「預防衰弱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中各變項之路徑分析結果

顯示如下: 1.「健康生活自我效能」對「生活品質」具有顯著之直接預測力;2. 「健康生活自我效能」 可顯著部分中介「衰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生活品質」之解釋力。3.「衰弱健康自我管理」、「 運動自我管理行為」,可以顯著預測「健康生活自我效能」。4.「衰弱」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衰弱健康自我管理」、「健康生活自我效能」等變項之多重中介,顯著減弱對老年人「生活品質」之影響。在本模式中「衰弱健康自我管理」之認知態度與行為影響「健康生活自我效能」,同時,「健康生活自我效能」是影響衰弱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由本研究建構之模式可作為評估社區老年人衰弱狀況,發展預防衰弱之方案

;及提升老年人之健康自我管理以預防衰弱降低生活品質之參考,期望能提供預防衰弱照護之重要參考。

「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

為了解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作者莫薇.安姆瑞 這樣論述:

  你是哪型人?作家型?學者型?還是發明家?   受到榮格啟發而開展的MBTI測驗,   不只一般人常用來了解自己,   教育界、人力招聘與培訓等專業領域亦廣泛應用。   然而你可知道發明這項測驗的不是專業心理學家,   而是一對「素人」母女?   這個知名工具又有著哪些爭議?   什麼是MBTI?MBIT主要關注四個領域:   1.心理能力的走向:你是「外向」﹙Extrovert,E﹚還是「內向」﹙Introvert,I﹚?   2.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你是「實感」﹙Sensing,S)還是「直覺」﹙Intuition,N)?   3.倚賴什麼方式做決定:「思考」﹙Thinking,T﹚還

是「情感」﹙Feeling,F﹚?   4.生活方式與處世態度:你是「決斷」﹙Judging,J)還是「感知」﹙Perceiving,P)?   由這四大問題得出的配搭,可歸結為16種人格類型:   1﹚ESTJ 大男人型 2﹚ESTP 挑戰型  3﹚ESFJ 主人型  4﹚ESFP 表演型   5﹚ENTJ 將軍型  6﹚ENTP 發明家  7﹚ENFJ 教育家  8﹚ENFP 記者型   9﹚ISTJ 公務型  10﹚ISTP 冒險家 11﹚ISFJ 照顧型 12﹚ISFP 藝術家   13﹚INTJ 專家型 14﹚INTP 學者型 15﹚INFJ 作家型 16﹚INFP 哲學家。  

 * * * * *   一份選擇題組成的素人自製問卷,演變成全球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   本書將細剖MBTI的發明與影響,更將揭開發明的這兩位女性非凡的人生,   並探討她們又是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的。   一個世紀前,有對母女發明了一套前所未見的人格測驗。   如今,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指標(MBTI)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財星》五百大企業、大專院校、醫院、教會與軍方,都經常使用這項測驗。它把人格類型分為外向與內向、實感與直覺、思考與情感、決斷與感知,這套分類法不僅是這個領域的始祖,還啟發了許多後續的人格測驗,以及媒體、社群網站刊載出來的各種心理遊戲。MBTI

測驗廣為流傳,但是獲利高達二十億美元的測驗產業的專家們,至今仍無法證明測驗結果是否可靠;儘管如此,MBTI測驗依然大鳴大放。   凱薩琳.布里格斯與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都是認真的家庭主婦、小說作者兼業餘心理分析師。一九二○年代,她們設計這份測驗的目的,是為了把榮格的學說介紹給大眾。這份測驗後來快速發展,在二十世紀中葉風行全美,從煙霧瀰漫的紐約會議室到加州柏克萊都有它的蹤跡。二十世紀那些知名企業中創造力強大的腦袋都接受過MBTI測驗。MBTI測驗後來走出美國,擴散至倫敦、蘇黎世、開普敦、墨爾本、東京與台灣。最後,連小學、修道院、療養渡假村,以及黑暗的政治顧問公司與社交網絡上,都能輕鬆

找到MBTI測驗的影響。   作者安姆瑞以原創報導及從未公開過的文件為基礎,檢視這樣擁有文化代表性的人格類型。隨著故事開展,更將仔細省思自我的定義,也就是人們試圖理解、分類與量化人格的各種作法。   這本書不只是傳記,也不只是哲學上的調查,而是為了說明這兩位女性不為人知的非凡人生,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唯有把兩位發明者及「人格類型」的私人歷程與公開歷程放在一起檢視,才有機會了解人格評估為什麼(還有以怎樣的形式)風靡至今。   很多人堅信人格類型能夠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工作、為什麼愛我們所愛的人、為什麼會做出明顯矛盾的各種行為。本書也想找出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從何

而來。在這個謎團的核心,有幾個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什麼是人格?人格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對分類人格如此堅持?當然,那個最宏大的問題依仍是:我是誰? 本書特色   「人格類型」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遇見人格類型議題的人,不是全然懷疑,要不就是全然相信,而且兩者都不會改變。然而,人類比我們所想的更加多元,如此前提下,究竟人格類型又為何會形成風潮呢?這本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還有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無法也不該被歸類的每一個你。 名人推薦   人格特質分析專家   王凱琳   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   精神科醫師   吳佳璇 好評推薦   作者用偵探般的眼睛,詳細

挖掘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發生在這對母女身上的事蹟……作者問道:「為什麼MBTI具有這樣的魔力?」我想,是因為它把心靈的問題及個人救贖的追求,用有形世界所能理解的方法表述出來。藉由發現及培養真實的自我,進而推展出一個人與人之間能更容易互相了解並體諒的世界。——王凱琳,組織心理學博士,心理學人格特質分析專家,職涯發展諮商師,企業組織及領導力發展的顧問。MBTI®心理學人格類型分析及諮商師認證,以及其它眾多認證。國際心理學人格類型協會、美國心理學協會、美國全國職業發展協會等會員。著有《新版30分鐘破解性格密碼》等書。   一本優秀的傳記。主人翁不只是兩位非凡女性,也包括她們發明的人格評估工具。莫薇.安

姆瑞巧妙揭露MBTI測驗不為人知的起源、人格類型的魅力與致命缺陷。——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給予》(Give and Take)、《離經叛道》(Originals),並與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合著《擁抱B選項》(Option B)   歷史、研究與第一手觀察編寫流暢,無論讀者對MBTI是真心相信或懷疑,都會被這本書打動。安姆瑞以既生動又具說服力的敘事手法,說明人格測驗如何成為一股文化力量,影響力至今不滅。——娜塔莉亞.霍特(Nathalia Holt),《紐約時報》暢銷書《送火箭上太空的女孩》(Rise of the Rock

et Girls)、《戰勝愛滋》(Cured)作者   這是一個與天才、熱情、洞察、愛、心碎、戰爭、家庭、競爭、企業惡行有關的故事,介紹MBTI人格評估的發展始末以及發明這套系統的母女雙人組,像一本出色的小說……我非常喜歡。——麗莎.孟迪(Lisa Mundy),暢銷書《密碼女孩》(Code Girls)作者   本書以傳記的手法敘述歷史,但讀起來更像一本小說。文筆流暢,超乎預期,顛覆刻板印象。——《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引人入勝、影響深遠。安姆瑞發揮偵探、文化評論、歷史研究、科學與傳記作家的本領,調查發明與推廣MBTI的兩位女性……安姆瑞在前言中說這本

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和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此言不虛。——《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安姆瑞的風格精彩、活潑,時而展現直接了當的詼諧……捧讀時津津有味。——《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安姆瑞說起故事技巧高超、絲絲入扣……凱薩琳.布里格斯與伊莎貝爾.邁爾斯的一生,以及她們充滿爭議卻影響深遠的人格測驗,都是相當精彩的故事。——《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作者簡介 莫薇.安姆瑞│Merve Emre   牛津大學英語系的副教授,也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的研究員,著有《類文學:戰後美國低劣讀者群象》

(Paraliterary: The Making of Bad Readers in Postwar America)。文章散見於《紐約客》、《哈潑》、《書壇》、《國家》、《新共和》、《波士頓評論》、《異見者》及《洛杉磯書評》等雜誌。此外,她也身兼《洛杉磯書評》的資深人文編輯。   merveemre.com   Twitter:@mervatim 譯者簡介 駱香潔   清華大學外語系,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專事中英翻譯。譯作包括《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繪本、《路:行跡的探索》、《侍酒之人:那些葡萄酒宅神教我的事》、《技藝中的生活練習:一個木工學徒的修業之旅》(行路出版),《靈魂小語:給

失親者的話》(宇宙花園),《啤酒百科:英國啤酒專家改變你的啤酒觀,讓你學會選酒、搭配餐點》(一中心有限公司)。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詞」 在人格心理學的歷史上,凱薩琳與伊莎貝爾不是唯一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卻率先察覺大眾渴望以簡單的答案,來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她們從未受過正式的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訓練,但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身的業餘身分,創造一套關於自我的詞彙。她們的人生與自己的發明完全重合,以致於當「人格類型」廣為流傳後,身為發明人的她們反而黯然失色。本書的調查過程經歷了不少阻礙:檔案消失、錄音內容被刪、調閱資格申請被拒……,然而,依

仍試著以批評卻不失公平且不帶個人情感的方式,寫出一個融合各方意見的故事。 第一篇 第一章 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 一九○○年代,許多人格行為學理論是由生育年齡的女性所發展,而非男性科學家,早期的人格入門書都是母親寫給母親看的,那是「母親」這個概念的巨變年代。失去兩個孩子後的凱薩琳,決意要成為專職母親的領袖,於是把自家客廳隔成「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以女兒伊莎貝爾的人格作為自己的「教育實驗」,後續更將實驗對象擴展到鄰居或朋友的孩子。每個月她都會寄問卷給實驗對象的母親們,評估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人格,幾十年後的MBTI也是從這份問卷發展出來的。 第二章 女人的本分 新婚的伊莎貝爾住進了丈夫軍

旅訓練營附近的寄宿公寓。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MBTI測驗的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到一九一八年夏天在這間公寓發生的事。這段期間,伊莎貝爾不斷尋找符合自己需求及渴望的工作,並體悟出人們應該能找出聰明的分工方式,讓每個人覓得適合自己的工作;於是「找到適合的工作」也將成為MBTI測驗的宗旨。另一方面,凱薩琳讀到了關於榮格的文章,她認為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或許能使她原本慢慢死去的專業化與救贖計畫重獲新生…… 第三章 認識自己 整整五年,凱薩琳的時間幾乎都花在詳讀《榮格人格類型》,榮格彷彿成了她「個人的上帝」。她也承續榮格的理論,發展出了以二乘二表格呈現的「人格顏料盒」,這是世上第一個、也是最簡單的人格類型表

,後來MBTI著名的四乘四表格便是以之為基礎。凱薩琳把認識自己描述成一場可輕鬆完成、甚至是好玩的自我發現之旅;她撰文向大眾述說,發掘自己的人格不需要科學實驗,也不需要嚴肅的自我反省,而是一種最有趣的技能,並且幾乎人人學得會。 第四章 成功的姿態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大多嚴格區分「個性」與「人格」。個性意指穩定、統一的內在自我,人格則是內在自我隨著社會情境改變的表現方式。此時,伊莎貝爾以人格類型引導寫作方向,寫出了暢銷小說,後來她也鼓勵人們在發掘自己的MBTI時,做類似的角色創作練習。MBTI教導人們用一套新鮮、自由、真實的用語,描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後來,凱薩琳放棄了創作,重新投入最初選擇的專

業:好太太。她認為「家庭的類型學實驗室」角色互動的情況,比小說裡的更加生動、緊迫;最熟悉的家人私密的內在世界,是榮格理論最佳的試驗場。 第五章 業餘心理分析師 一九二○、三○年代,許多分析精神學家對分析夢境很有興趣,凱薩琳也不例外,她利用索引卡設計了一套科學分析方式。而她也想跟某些名人一樣,成為自封的榮格心理分析師。於是她把嬰幼兒培訓宇宙實驗室變成心理分析機構,並命名為「造物主宇宙實驗室」,這段期間的各項經驗累積,後續都在設計MBTI測驗時發揮了功用。然而為了防止違反道德,美國心理學會譴責了業餘心理學,而她對榮格的求教信,換來的只是榮格譴責她的干涉性作法。一九三五年,凱薩琳決定把兩間宇宙實驗

室都給結束掉…… 第二篇 第六章 人類的科學原理 《榮格人格類型》用簡易的詞彙,清楚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同,哈佛心理學診所主任莫雷也因這本書動搖了行醫的自信,改以心理分析為畢生職志;他學會細緻地描繪人類靈魂的樣貌,利用人格類型與類型的組合,創造出動人而複雜的角色。他與克莉絲汀娜攜手建立了新學科――人格學,定義就是「人類的科學原理」。而凱薩琳則終於在正在設計問卷的伊莎貝爾陪同下,見到了榮格。此前互無知聞的莫雷、凱薩琳、伊莎貝爾即將相遇,他們各自的任務也將產生交集,引領人格測驗走入現代。 第七章 人格類型與政治 莫雷與凱薩琳把人格類型推向政治領域的嘗試,都是由希特勒下手。凱薩琳在未發表的論文中

,以榮格心理學分析希特勒的人格類型。而一直希望對戰事幫上忙的莫雷,則在戰略情報局的請託下,整理了希特勒的人格類型報告。科學可以拆除任何戲劇化包裝,莫雷相信這是「人類的科學原理」能做到的,只是這份人格學的嘗試,猜錯了結局。另一方面,榮格的理論對伊莎貝爾來說是把實用的工具,她設計了一個人格測驗的原型――「表格A」,能把天資不同的人跟各種專業做出配對。 第八章 綿羊與山羊 美國東岸的人格測驗龍頭是合益顧問公司,他們認為聘用、解雇與晉升的決策存有明顯的隨機性,於是著手開發白領階級的職場性向測驗,以求量化員工的表現、智力與人格,為他們找到最適合自身綜合條件的工作。伊莎貝爾在自薦信中自敘對於「把人分門別

類的方法」感到興趣,此法能夠「把工作的人放在適當的職位」。於是伊莎貝爾與合益合作了正式出版的問卷「表格C」。而第一個購買的單位並非大型商業公司,而是戰情局,用以根據人格特質為特工與祕密任務配對。起始就懷抱著商業企圖心的凱薩琳,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第九章 完美間諜 費爾法克斯有座美麗莊園,外界總以為是官方精神療養院,然而實際上是美國第一個祕密特工的人格評估中心:S站的總部。S站要做的是確保任務不會被指派給不適任的人。在這裡,受測者能夠讓人辨識身分的每樣東西都會遭到抹消;而在這裡結合布里格斯-邁爾斯人格類型指標的即興「劇場」情境測試,比起米爾格拉姆透過師生角色扮演,關於「服從權威」與「個人良知」

的衝突實驗,又或是金巴多在史丹佛監獄的獄卒、囚犯角色扮演實驗,可都要早上許多。 第十章 人民的資本主義 證券經紀告訴客戶「艾森豪牛市」即將到來,親商的這位總統當選人曾說到「人民資本主義」的興起,並預告工業生產的獲利將分出部分給員工,人人都可以是資本家。人民的資本主義成為美國特色,人們想去哪裡工作、投資、創業都可以。一九五六年有多達六成的美國企業使用人格測驗,不只用來篩選潛在員工,也用來確定員工都心滿意足並相信工作本身的好處。人格測驗代表的是新興的白領工作文化。而伊莎貝爾的業務範圍從測驗轉變成諮商,似乎也是可以預見的。 第十一章 家庭派對測驗 曾在戰情局的S站為間諜任務服務的麥金儂,成了人格

評估與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有自信比過去更清楚地看見人格測驗的未來。有些人對現實擁有獨特想像,旁人無法模仿,他想探索這些人的內心深處,於是提出了「生活評估」的計畫。他邀請學者、作家、畫家、建築師與企業主管等,前往舊金山灣區合宿共度連假,在這段時間進行一連串的人格評估、治療課程與友誼賽,「試著」找出哪些人格特質才能成功並快樂地適應現代工業社會。他還為口中「週末派對」的這棟屋子取了個俏皮的綽號,「金魚缸」。 第十二章 那個討厭的女人 喬恩西是教育測驗服務社創辦人兼社長,他是開啟美國大規模認知測驗時代的重要人物。喬恩西有心把大規模人格測驗變成工具,用以補充認知測驗。同時,他卻擔心發展中的人格研究領域,

將分裂成眾多小圈圈「派系」;為了對抗智慧分散,他在社內建置了人格研究中心,也展開了與伊莎貝爾的合作。這段期間,MBTI不只更改了原先的名稱,還進行了一連串的檢驗與改善以符合科學效度。而伊莎貝爾這位被行家們蔑視的業餘者,帶著這套人格類型的半神話詞彙,也與專業人士在形式化詞彙與統計方法上產生了激烈碰撞。 第三篇 第十三章 生與死的共時性 「共時性」是榮格用以解釋「有意義的巧合」的詞語。在壽險公司人事部擔任分析師的瑪麗,因為工作對人格研究產生了興趣,並投身心理學領域,「共時性」讓她遇上了伊莎貝爾。她促成了MBTI測驗最終的成功出版,並將MBTI推波助瀾成一種全球現象。她們共同創立的「心理學人格類型

應用中心CAPT」,保存著MBTI一切重要的文獻。伊莎貝爾人生中最後一段發熱發光的歲月,都用於努力保存與母親的共同作品,而這位伊莎貝爾「親愛的冒險夥伴」,肯定是心理學人格類型應用的重要人物。 第十四章 百萬分之一 每年有超過兩百萬人做人格測驗,MBTI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然而,與MBTI邂逅的人,了解伊莎貝爾、凱薩琳或MBTI起源的極少。隨著自我管理與商業心理學的普及,令人眼花撩亂地擴散與變形,導致人格評估比過去更容易遭受批評。時代、環境的演進,使得人格類型成了一種最佳的行銷技巧,人們自身也成了商品。而MBTI在驚人成長之下,被草率利用的風險也愈來愈高;人格類型是否會淪為資本主義時代末期愚蠢、

膚淺的文化產物之一呢? 結語 真正的信徒 每隔一段時間人格類型指標就會受到質疑與批評,論者總說這種工具不可靠,或說內容籠統而讓人人都可以對號入等等,然而全然的懷疑使他們無法解釋,了解人格類型對受測者產生的驚人影響。雖然背景年代已大不相同,但是藉由人格類型的詞彙,在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間建立的連結仍未消失;無論目的是什麼,自我覺察仍舊是珍貴的心理學貢獻。儘管效度與信度受質疑,儘管起源與用途遭批評,現下MBTI仍以強大的自我技術之姿持續運作著。 致謝 關於資料來源 圖片資料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詞」   MBTI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是全球最流行的人格量表。調查MBTI測驗的歷史,可能會使你陷入輕度妄想症。檔案突然消失、錄音帶內容被刪除、有人開始監視你。   二○一五年秋天,我挺著七個月的孕肚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翻查檔案。大家都知道,ETS是學業性向測驗(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長期出版單位;不過,它也是第一家出版MBTI測驗的出版商,更在一九六○年代率先試著為MBTI測驗確立科學效度。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探究MBTI測驗的起源,引發不少爭議。看來我的名號比我本人早一步抵達ETS。他們的人早有準備,

事先抽走了某個特定的檔案夾,裡面存放了ETS寫給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的信件。邁爾斯是MBTI測驗的發明人。我請工作人員提供信件,在一陣交頭接耳加上短暫諮詢律師之後,檔案保管員告訴我,這些信件含有「敏感資訊」,無法提供。那天稍晚,一位在我拜訪ETS時(我後來才知道)負責監視我的年輕男員工發了一則推特:「上班中,任務是跟監一名孕婦。」我的監視者若非內心充滿掙扎,就是跟監能力不佳。他後來又發了一則推文,轉貼我那篇文章的連結,而且還標註了我;他在發文中寫道:「今天我監視的孕婦寫的文章,厲害。」   其實,在我探索人格測驗的過程中,這種情況可謂常態。寫這

本書的那幾年,祕密、謊言與各種官僚手段我都碰過,有些手段既明目張膽又令人作嘔。二○一三年初,我開始研究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的人生故事與事蹟。世人對她所知甚少,只知道她生於一八九七年,死於一九八○年,以及在母親凱薩琳.庫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的協助下,她在有生之年發明了人格類型指標。伊莎貝爾死後,她兒子把她的個人文件捐給佛羅里達大學,距離心理學人格類型應用中心(CAPT,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只有五分鐘車程。CAPT是伊莎貝爾過世前協助成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但現在專門保護MBTI測驗的

營業祕密與發明人的遺物。雖然她的文件照理說是佛大的財產(理應對大眾開放),卻需要獲得CAPT的許可才能借閱。我向CAPT申請過兩次許可,兩次都被大學圖書館員(一位親切的先生)語帶抱歉地提醒,一定不會獲得許可的,他說:「他們非常保護伊莎貝爾的形象」。為了不讓外人仔細檢視她的人生,他們不擇手段。至於為什麼她的形象需要保護,當時我並不明白。   提出申請九個月之後,CAPT要求我證明自己是認真想要了解MBTI測驗,所以必須參加一個「培訓課程」:學費將近兩千美元、為期四天的MBTI認證課程,上課地點是曼哈頓東五十九街的猶太聯合會(United Jewish Federation)大樓。老師叫派翠莎(

Patricia),一位五十來歲充滿自信又時髦的女士。她保證一定會讓我和另外二十五位學員「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這是派翠莎的原話,意思是我們很快就能把「使用人格類型詞彙」當成全世界最自然的一件事。「今天只是第一步!」我們魚貫進入教室時她說,「你們可以把這個課程當成沉浸式語言課程。」   我在培訓課程觀察到的講師與他們提供的各種指示中,最令我驚訝的是派翠莎堅持「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能力,取決於你為門外漢說明MBTI測驗時遣詞用字的功力。派翠莎說,想要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首先得背熟人格類型的歷史。一九四○年代、二次大戰邁入尾聲的那幾年,母女檔凱薩琳.庫克.布里格斯與伊莎貝爾.布里格

斯.邁爾斯設計了一份很長也很別出心裁的問卷,把人類的日常行為區分為四大類:「外向」(extraversion)與「內向」(introversion)、「實感」(sensing)與「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與「情感」(feeling),以及「決斷」(judging)與「感知」(perceiving)。派翠莎說,這些類別簡單易懂,也容易引起大眾共鳴。「你比較喜歡關注外在世界,還是自己的內在世界?這是外向(E)與內向(I)的區別,」她展示第一張投影片時說道。她點開第二張投影片。「你比較注重接收到的基本資訊,還是喜歡自己詮釋並賦予意義?這是實感(S)與直覺(N)的區別

。」第三張:「做決定時,你會先考慮邏輯與連貫性,還是先考慮人的差異跟特殊情況?這是思考(T)與情感(F)的區別。」最後一張:「與外在世界應對時,你喜歡做出明確決斷,還是對新資訊與各種選擇維持開放態度?這是決斷(J)與感知(P)的區別。」   這份問卷有九十三道題目,答題結果可判斷一個人的人格:四組字母十六種排列組合中的其中一種,就是你的真實自我。伊莎貝爾很喜歡說,這是你「脫了鞋的自我」。講師說,這份測驗與這套人格分類法(E/I、S/N、T/F、J/P)奠基於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作品。榮格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格心理學家之一,曾於一九二一年出版著作《榮格人格類型》(Ps

ychological Types)。我們只要知道「榮格」這個名字就夠了,無須深入探究。「榮格是一個備受尊崇的名字,超響亮,」派翠莎說。「你不知道榮格是誰也沒關係,只要記住這個名字就好。他的名字讓MBTI深具說服力。」   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第二個原則,是絕對、絕對不可以說人格類型指標是一種「測驗」。派翠莎說它是一種「自我評估工具」,也是一種「指標」。「大家很愛用『測驗』這個詞,但其實它是一種基於測驗結果分析出人格的指標。」雖然這解釋聽起來像一句廢話,但是派翠莎向我們保證絕非如此。MBTI測驗跟SAT之類的標準化測驗不一樣,標準化測驗要求應試者選出正確答案,但MBTI測驗的答案沒有對錯

,而是在兩種偏好中選擇一個,例如:「閒暇時閱讀,你喜歡(a)奇特或有創意的文字,還是(b)直白的作者?」、「如果你是老師,你喜歡教(a)實作課程,還是(b)理論課程?」。標準化測驗的分數愈高,意味著表現愈好。但MBTI不一樣,因為人格類型沒有好壞之分。美國的傳統心理學測驗又臭又長,而且通常是用來辨識正常人、精神官能症患者(neurotics)、精神病患者(psychotics)與社會病態者(sociopaths)。可是MBTI的十六種人格類型不分好壞,各有各的優缺點,也各自在世界上擁有一個特殊位置。   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的最後一個原則,我認為是最重要也最令人不安的:你必須把人格想像成一

種天生的特質,一輩子固定不變,就像眼睛是藍色或慣用手是左手一樣。「你必須相信人格類型絕對不會改變,」派翠莎如此要求我們,並且要我們跟著複述:「人格類型不會變!人格類型不會變!」「我們會把這句話烙印在你的大腦裡,」她語氣堅定地說。「人格類型的理論基礎,證明這四個字母代表你與生俱來的人格。如果有人說『我的人格類型變了』,他們肯定是錯的。」她堅稱人只有一個基本自我,而這四個英文字母能把基本自我的情緒與祕密具現化。當前的大眾文化充滿飲食、運動、旅行、心理治療與冥想都能改變自我的樂觀主義。因此在我聽來,派翠莎的說法與時代嚴重脫節。可是另一方面,這種虛構想像有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那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妙

,一種希望之光。只要能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就可以把混亂又複雜的人生壓縮成一個簡潔的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不但能夠了解現在和過去的自己,也能向別人清楚說明。人格類型用一種最超然、最透明的形式,提供個別身分認同的想像。人格類型問:「你是誰?」派翠莎說:「我是ENTJ。」坐在我旁邊的女學員輕聲說:「我是ISFP。」還有比這更清楚明瞭的用語嗎?誰會不願意相信這套指標?   以上就是第一天的課程。接下來的一星期很忙,充滿個別指導課與考試,還有團體練習跟遊戲。課程結束前的高潮,是兩位當天早上才由加州森尼維爾(Sunnyvale)飛抵紐約的高級主管,對著學員大力推銷。森尼維爾是諮詢心理學家出版社(C

PP,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的所在地,目前MBTI測驗就是由CPP出版的。兩位主管鼓勵我們利用認證資格多多購買MBTI產品,也要盡量找時間多多參加工作坊。最後有一個類似結業典禮的儀式,他們發給學員每人一張口袋大小的證書,還有一枚電鍍金屬別針,上面刻有「MBTI認證」字樣(MBTI Certified)。   課程結束後,CAPT的聯絡人通知我:基於我在認證課程的表現,他們的決定是不允許我進入伊莎貝爾的檔案庫。我要求他針對這項決定提供更多說明,他的回應是不再跟我聯絡。這種迴避的態度使我懷疑,CAPT最害怕回答的問題應該是:他們到底在隱瞞什麼?   **

*   沒想到,他們隱瞞的事情還挺多的。但是MBTI測驗最有趣的祕密,會讓對人格測驗存疑的人跌破眼鏡。眾所周知,MBTI測驗缺乏科學實證,它的理論基礎沒有臨床心理學證據,它是一家高獲利全球企業的旗艦商品,而且這家公司靠工業心理學與自我照顧之間的模糊地帶獲利。除此之外,批判類型學思維的人還嚴厲指控人格評估「消除了個體性」,這個說法引述自社會理論家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跟許多撰文提出質疑的評論家一樣,阿多諾認為人格類型是一種相當陰險的花招。它說服人類相信自己是完整而卓越的存在。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把人類行為簡化成一組靜態的、事先決定好的特質。這些特質大多符合大型機關團

體的利益,好讓他們利用人格評估來合理化自己的作業方式。到了二十世紀末,已有許多企業依據人格類型來招聘、解雇與晉升員工,例如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與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名校依據人格類型來招收學生,例如史華斯摩學院(Swarthmore College)與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教會依據人格類型任命牧師,政府單位依據人格類型任命公務員。在人格類型的原則底下,人類被貼上標籤,個體性遭到抹滅,因為人類被當成一個無情社會裡可取代或甚至可拋棄的零件。簡言之,人格類型是最粗暴卻也偽裝得最好的一把工具,就像披著羊皮的狼。   這些質疑都

不是第一次出現。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知道這些質疑的情況下,還前仆後繼地相信人格類型,甚至帶著宗教般的狂熱捍衛人格類型,視人格類型為神聖不可侵犯。幾乎每一家世界五百大企業與美國大專院校,還有社區活動中心、教會、伴侶渡假村、美國陸軍、海軍、中情局等單位都使用人格類型,每年測驗人數多達兩百萬人。「對我來說,MBTI測驗是一種信仰」這句話在認證課程中經常出現,就是我參加的那種培訓課程。「它幫助我找到自己。」「它改變我的人生。」「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自己。」我看過很多人堅信人格類型能夠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工作、為什麼愛我們所愛的人、為什麼會做出明顯矛盾的各種行為。儘管人格類型不以為

恥地將人分門別類,並且成為職場、學校、教會、政府單位,甚至家庭,合理化官僚階級的依據,這套系統依然屹立不搖。本書想找出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從何而來。在這個謎團的核心,有幾個關於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什麼是人格?人格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對分類人格如此堅持?當然,還有那個最宏大的問題:我是誰?   雖然在人格心理學的歷史上,凱薩琳與女兒伊莎貝爾不是唯一提出這些問題的人物,但是她們率先察覺到大眾極度渴望能用簡單、自我肯定的答案來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她們是自豪的妻子、母親兼家庭主婦,從未受過正式的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訓練,但她們相信自己能創造一套關於自我的詞彙。這套詞彙不帶批判與惡意,也不像(她們認為的)專

業醫生那樣冷漠無感。她們的第一批受試者是自己最愛的人:丈夫跟孩子,她們的第一間辦公室就是自己的家。她們確實借用了榮格的類型名稱,但是她們與榮格的關係存有爭議。有時候雙方互相景仰,有時候卻執迷到危險的地步,甚至帶有性的意味。無論碰到多少障礙或失望,她們都相信一定能克服自己的業餘身分,只要秉持著頑強的、甚至令人極度反感的奉獻精神,就算做這件事會眾叛親離、喪失理智,她們也要堅守信念。她們的人生與自己的發明完全重合,以致於當人格類型走出家庭、廣為流傳之後,身為發明人的她們反而黯然失色。就像大家都知道「科學怪人」,卻不記得創造這個怪物的人叫什麼名字。   我在拼湊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獨特而令人著迷的人生故

事時,發現她們的人生故事能夠間接回答我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要帶著強烈的使命感,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借用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話來說,人格類型是「一種展現自我的現代技術」,也就是一個致力於自我發現與自我照顧的個人詢問系統。了解人格類型,才能開始詳細討論與思考自己是誰。在這個自我理解的論述中,「外向」與「內向」、「思考」與「情感」等字眼建立起一套共同詞彙,幫助你反思並接受自己(真正的自己)和他人。陌生人跟朋友之間,家裡與職場,還有我在紐約參加的認證課程課堂上,這套詞彙都備受崇敬。大眾文化裡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勵志書籍、線上小測驗、小說、電視節目,連約會網站也會請使用者註

明自己想找的對象是「浪漫的ENFJ」還是「理性的INTP」。它在純粹的、富開創性的個人主義,與超越個人的特定社會階級提供的歸屬感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群人說著同一套描述自我的詞彙,只要聽到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大家立刻明白對方在說什麼。   做為一種展現自我的現代技術,人格類型的詞彙不只消除了個體,也解放了個體。帶著強大的自我意識新詞彙,擺脫傳統與慣性之後,個體開始以自我命運主宰者兼仲裁者的身分認識自己(的人格)。可以說,人格類型只是換個方式複誦那些古老箴言: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at Delphi)入口刻著:「認識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聖

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懺悔(「回到你自己;真實存於內在」〔Return to yourself; truth dwells in the inner man〕),莎士比亞的名句(「誠實待己」〔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還有黑格爾的哲學沉思(「自我意識是真理之源」〔Self-consciousness is the fount of truth〕)。但是,人格類型擄獲大眾想像力的規模前所未見、令人驚嘆。人格類型產業的利益高達二十億美元,遍及二十六個國家、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包括南非荷蘭語跟粵語。從墨爾本的牧師、東京的工人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心理分析

師,人格類型強調的重點都是同一個:唯有透過真正的自我認識,才能達到真正的自我控制。把人格類型說得琅琅上口,就是利用人格類型培養出一種自我省思的共同精神,一種過去只能尋求宗教組織與宗教權威才能得到的內在凝視。   從古希臘人到傅柯,以自我認識達成自我控制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這一點在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傳記裡可說是展露無遺。這對白手起家的母女在動盪的二十世紀努力過著有意義、有創意、自主的人生。她們都是妻子、母親兼不得志的創作人,這一點並非巧合。無獨有偶,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碰過不少自豪的「人格類型觀察家」(type watchers),也都和她們處境相似。男性在自我發現的道路上享有先天優勢,尤其

是凱薩琳與伊莎貝爾那個年代的男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求職一路順暢,無須承擔家務跟育兒的責任,在社會與政治事務的參與上都享有寬容對待。女性則是經常被要求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與自我及自我需求有關的想法通常得祕密進行或被迫妥協。凱薩琳工作的年代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人格類型的神祕力量深深吸引著她。人格類型給她探索心靈的機會,不只是自己的心靈,還有孩子的心靈。這使她們更加貼近上帝,以及她心目中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榮格。伊莎貝爾是一位小說作者,她在二戰結束後承接母親的使命,對人格類型的現代化應用充滿興趣:它似乎提供一個極度理性卻又啟發人心的系統,可用來管理社會上截然不同的各種領域,從她自己的四人小家

庭,到全美上下的勞動力。在人格類型的發展過程中,神祕與現代、心靈與世俗的融合,描繪出一種榮格稱之為「更完美的男性類型」假象:男性的自我認識直接滿足社會與社會制度的目的。   為了追求更完美的男性(或女性)類型,人格評估以驚人的、出乎意料的與令人不安的方式發展,大大超出凱薩琳和伊莎貝爾的意料。它跟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格學理論家與治療師擦出火花,包括哈佛心理學診所(Harvard Psychological Clinic)的主任亨利.莫雷(Henry Murray)、美國人格顧問先驅艾德華.諾索普.海伊(Edward Northup Hay)、美國軍方心理學家兼人格評估研究所創辦人唐諾.麥金儂(D

onald MacKinnon),以及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的創辦人兼首任社長亨利.喬恩西(Henry Chauncey)。它感動了長期被心理學遺忘的女性,她們把人格測驗視為個人獲得力量的機會。它鞏固了一種特定的資本主義文化,用(伊莎貝爾常掛在嘴邊的)「做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的話鼓勵大家賣力工作,蠶食鯨吞人類的心理健康。它提倡許多關於種族、性別、階級和社會完整性的虛假及危險觀念,這些觀念都曾經激發也持續激發可怕的偏見跟歧視。   人格類型在二戰期間漸漸擴散全美,從東岸的企業會議室到西岸的地方社區都受其影響。這本書將跟著人格類型的腳步,從凱薩琳跟伊莎貝爾的家出發,走進各大現代機構:軍方、企業、大學

、醫院。人格類型先在這些機構裡吸引一批忠誠聽眾,接著在一九八○及九○年代爆紅,「MBTI」這個縮寫詞已完全看不出是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發明物,並開始吸引邪教般的狂熱信徒。這本書不只是傳記,也不只是哲學上的調查,而是為了說明這兩位女性不為人知的非凡人生,如何為人格類型成為大眾文化現象鋪路。唯有把人格類型的私人歷程與公開歷程放在一起檢視,才有機會了解人格評估為什麼(還有以怎樣的形式)風靡至今。   ***   我承認,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多次想把它寫成一個女權主義獲得勝利的故事。我兒子剛出生時,我對人格類型和它的信眾所堅守的懷疑態度曾一度軟化。第一個原因是我對凱薩琳與伊莎貝爾這兩位歷史人物的

同理心升高了。畢竟,她們都是妻子與母親,也都渴望把日常家務勞動變成有創意的自我實現。她們想把自己的家變成一個努力能夠獲得肯定的地方,而不是精神科的診間或科學實驗室那樣冷冰冰的場所。我到那時候才理解她們的衝動,至今依然如此。可是我訪談的對象(多數是女性,但也有男性)告訴我,人格類型如何拯救了他們的人生。人格類型幫助他們逃離沒有未來的工作與不幸福的婚姻,跟父母、孩子和解,讓他們有勇氣接受自己與自己對未來的渴望,找到新的可能性。他們幾乎全數承認這是一種量產的解脫感,但是這種感受非常強烈,也很真實。儘管我在寫書的過程中發掘人格類型啟人疑竇的、甚至剝削的歷史,也發現我很難把這些人的故事跟這樣的歷史當成兩

回事,但我依然想公正處理這些個人感受到的精神超越。我想用批判卻不失公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不帶個人情感的方式,寫一個融合各方意見的故事。我不想被動搖。   但是,我想公正對待調查對象的想法漸漸轉變成一種更私密、更急切的心情。我看著兒子成長,我看著他發出各種笑聲,我看著他玩耍,我看著他開始表達自己對某些東西的渴望大於其他東西:一個玩具、一本書、一個房間。我親眼目睹他的渴望變成要求,他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最後固化成個人偏好。簡言之,我看見他的人格漸漸成形,也有可能是漸漸浮現,我無法分辨。在觀察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腦海中湧現的那些詞彙,正是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誓一定要保持距離的詞彙。這些詞彙

在將近一百年前俘虜了我的調查對象,而且從未釋放她們。「他是外向類型,」這是某天我的自言自語,我不想糾正自己,也不想收回這句話。儘管我不相信這句話,或至少不完全相信。   我把這件事告訴老公,他說我認為凱薩琳與伊莎貝爾的人格類型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但我自己投入調查時也犯了相同的毛病:我認為遇見人格類型的人要不就是全然懷疑,要不就是全然相信,而且兩者都絕對不會改變。但是,人類比我所想的更加多元。當我們感到困惑迷惘,人格類型能幫我們肯定自我理解、體諒我們所愛的人。但有時候我們會想要捍衛自己的個體性,對抗人格類型的侵犯,堅守獨一無二且無法壓抑的特質。也就是那些讓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的個人特質。這

本書的動筆與收尾,剛好都是我面臨人生重大轉變的時刻。我的第二個兒子也快出生了。有些時候,雖然有違我過去的判斷,我還是會帶著自己曾經以為絕無可能的信念感,用凱薩琳跟伊莎貝爾用過的詞彙去思考、去說話。因此,這本書是為人格類型的懷疑者、信徒,還有不疑也不信的人而寫。也就是說,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無法也不該被歸類的每一個你。  

多媒體輔助性衛教對老年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後下肢肌力、膝關節功能及憂鬱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分數的問題,作者張雪玲 這樣論述:

背景/目的:研究指出接受TKR手術患者中約10-15%病人在術後一年仍有肌力及身體活動功能不足問題,此問題會引起行走速度緩慢、上下樓梯能力下降及跌倒風險。截至目前極少研究針對術後居家復健之探討,本研究主旨在探討65歲以上老人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接受多媒體輔助性衛教於居家術後16週之疼痛、膝關節角度、下肢肌力、膝關節功能及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為縱貫性隨機控制組試驗,以立意取樣選取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骨科病房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採單盲隨機分配二組,實驗組接受常規護理及多媒體輔助衛教(居家復健衛教手冊及居家復健是衛教),控制組則接受常規護理。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學資料、視覺疼痛

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膝關節角度、下肢肌力、膝關節損傷及退化性關節炎量表(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KOOS)及簡明版老人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short form, GDS-SF)。資料收集時間為術前(T0)、術後第1週(T1)、術後第6週(T2)、術第12週(T3)及術後第16週(T4)。研究結果:完成研究受試者共48人,實驗組22人,控制組26人,流失率為7.7%。手術前二組人口學資料比較無統計顯著差異(p>.05),二組具同質性。術後第16

週之成效指標比較結果顯示,二組於現在的疼痛(p=.006)、過去1週最嚴重疼痛(p=.022)、過去1週平均疼痛(p=.025)、伸膝角度(p=.027)、股四頭肌肌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