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電子書) 和的 量子思維:認知和決策的量子模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面對悖論就是面對現實。也說明:這也是人大腦的缺陷,我們總會認為共同原因原理是正確的,一看到固定型態,就想找因果解釋。 喬登‧艾倫伯格《數學教你不犯錯》:. 我們交往過的人當中,有魅力的通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卞拓蒙所指導 林肯智的 建構經驗論與時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016),提出數學悖論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構經驗論、時間、可能性。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俄國語文學研究所 舒麗嘉所指導 任家俊的 在新聞政論體中對表達數量多與少評定方法之研究 (2000),提出因為有 新聞政論體、評定的重點而找出了 數學悖論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無窮的危機:讓數學家折磨數百年的「芝諾悖論」 - 關鍵評論網則補充:第二個悖論稱為「阿基里斯悖論」(Achilles):. 較慢者絕不會被較快者追趕過去。因為追趕者必須經過在前頭跑者經過的每一點。所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學悖論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可以,這很科學:墨子早就懂針孔成像?春秋時期擁有專業外科團隊?圓周率、開平方根、多項式通通難不倒古人! (電子書)

為了解決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讓我們沿著自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漫漫長路,探究這棵如今已經根深葉茂、庇護人類的科學之樹。▍古希臘——科學誕生的天選之地 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將科學發源於古希臘的原因大致歸納為如下3點: (1)古希臘愛奧尼亞島嶼上以及沿岸自治繁榮的小城邦,實行的是類似於共和制的政治。 (2)航海貿易刺激經濟,商業交換促進技術發展,由此而加速了思想交流,衝擊科學理論的形成。 (3)愛奧尼亞人大多不信教,沒有像巴比倫和埃及那樣的世襲特權的神職等級,有利於倡導獨立思想新時代的興起。 古希臘特定的歷史條件、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厚的文化背景,使其哲學思想獨具一格,他們的哲學家們

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規律,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正是科學的本質。▍你現在才學針孔成像?先秦第一科學家早就會了! 梁啟超在其著作《墨子校釋》的自序評價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 《墨經》言簡意賅,內容包括邏輯、幾何、力學、光學等方面,例如墨家以實驗事實證明了「光線直線傳播」這個物理規律: 〈經下〉:「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譯:影顛倒,光線相交,焦點與影子造成。) 我們小學學的針孔成像的實驗, 原來兩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懂了!▍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的英語,來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於14世紀中期,又演變為現在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

問」。中文的「科學」一詞,則是借鑑於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對英文science的翻譯。 在中文的語義中,科學一詞既可用作名詞,表示反映客觀世界規律的學說理論,又能作為形容詞,表示為探索客觀規律為目的的技術、方法。在科學的要素中,如果除去與其他知識體系的共同部分不談,唯「現代自然科學」所獨有的,有4個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 (1)可質疑(questionable) (2)量化(quantitative) (3)可被證偽性(falsifiable)及可證實性 (4)普適性(universal)。 可質疑、量化、可被證偽、普適性又是什麼呢? 就留給作者娓娓道來, 帶你深入探索科學的無限奧祕!|本

書特色| 本書以科學家的視角論科學,具體事例多於抽象的概念描述,並在追溯科學史的過程中,簡單探究科學沒有誕生、發展於東方的原因,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迎上世界科技的最先進水準。

數學悖論例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時間 #黑洞 #平行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最近重看了一次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以前看的時候真的很不明白,但是這次再看回就比較明白一些,開始對於裡面的理論感到好奇,究竟他們是以什麼理論來拍攝這個電影呢?
這個電影裡面講到的有幾個我們都好奇的東西,時間,引力,平行世界還有黑洞,而這些理論很巧妙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我們今天就來說這幾個東西吧!
先說時間,我們好像明白時間但卻又好像從來沒有認識過什麼是時間,我們在有文明以前就以太陽出現的時間為一個標準,或是以星星月亮等等的運行為一個計算單位。其實時間最主要就是三個因素,過去,現在還有未來,而且從來沒有人可以證明時間是在‘流動’的,那在物理裡面,他們對於時間的觀點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就要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說起,狹義相對論裡面和牛頓力學不同,他加多一個維度,就是時間軸,裡面只有兩個基本的原理
光速是恆定的
大家知道光速是C=30 x 108 m/s,這個原理就是,無論是這樣的情況之下(除了引力之外,我們會在下個理論講到)真空或是經過空氣之中,光速都是恆定的,都是一秒30萬公里。
狹義相對論
這裡的另外一個原理就是移動的物體,和靜止的物體,它們相對的時間會不一樣,打個比方,如果以光速的來回為計算方式,那麼彈回來原點就是一個時間單位,但是移動的東西所彈回來的時間會稍微長了一點,所以這裡就是產生另一個情況,就是時間膨脹。
如果用一個靜態的人的時鐘去測量一個低於光速移動的人,如果這個移動的人也有帶著時鐘,那麼他的時鐘一定會比靜止的人慢,但是對於他來說,在他的移動空間裡面還是一樣的,物理上沒有任何改變。
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我在地球上拿着同一款非常精準的原子鐘,而我朋友則是搭上太空船遠離地球,他在太空船空間裡面的時間是兩年,裡面的食物還是兩年,人也只是老了兩歲。
但是在地球上的我,卻是過來四年,那麼當他回來後,是否是好像穿越了兩年後的未來呢?
那如果我也是像我朋友一樣,搭上太空船與他相反的方向離開地球,我們的時間過得會一樣快。
那麼有人就有提出一個叫雙胞胎悖論,如果一對雙胞胎,弟弟留在地上,哥哥做太空船低於光速離開地球後再回到地球上,那麼哥哥可能就是比弟弟年輕了,是這樣的嗎?
但是事實上狹義相對論只適合用於直線均衡速度的運動,因為哥哥的太空船中途加速,U-turn或減速然後回到地球上,所以並不是適合用這個理論來解釋,
所以就要和另外一個理論來解釋會比較完善,那就是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裡面講的也是兩個非常簡單的理論。
引力是和加速值是同等的。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坐進電梯裡面,如果電梯上靜止不動,地球的引力會落在我們身上,那麼我們會靜止不動,是因為在我們身上會有向上的支持力,所以我們才會在原地不動(牛頓引力)
當電梯上以N的速度往上升時,那麼加速上升會造成支持力變大,但是其實你是分不清究竟是引力變大還是因為加速上升造成支持力變大,愛因斯坦就把這兩者歸為等效。
這就是等效原理。
到這裡大家明白我講什麼嗎?
光線彎曲
就好像我們之前所講的狹義相對論裡面講的,如果是移動的太空船,對於靜止的人,他的光束落在的地方不同,這裡在廣義相對論裡面加進了引力,好像剛才的理論所說的,如果加速值和引力是等效的,那麼意思是如果在引力非常大的地方,它的時間會比普通引力的地方會過得非常的慢。
我們來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如何解釋引力導致時間變慢的理論,打個比方,M = 質量無限大的物體, 如果有兩顆不同的星球在離這個無限大質量的物體不同的距離,T1是遠一點的星球上的時間,而T2則是進一點的星球。
GM就是代表這個質量無限大物體的引力數值,而R就是離比較靠近星球的距離,C =光速。
它的方程式如下:

T2 = T1 √(1-2GM/c²r)
大家先不要覺得燒腦,你只需要以最簡單的數學來想這件事情就可以了。
2GM/C²r 必須大於一,如果√ 下面是負數,那麼是除不到的。
如果r需要大於1,那麼r就是距離必須要大過光速除於2GM(就是M的引力數值),那麼得出來的結果就是T2是小於T1,那麼意思是什麼呢?如果距離約靠近M,那麼它的時間就會相對的變慢。
如果剛好R = 2GM/C²r,那麼就是說結果會是√0,也就是T2 =0,那麼就是說在這個距離,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個星球上的人的時間是靜止的。
很神奇吧!

這裡就可以解釋道在星際效應裡面,為什麼他們去到接近黑洞的星球,回到太空船上面已經過了35年,以這個理論來說,如果人類接近在黑洞的引力邊緣,也就是再前一些就會掉進黑洞裡面永遠出不來了,對於其他人來說,你的時間是靜止的。那麼是否你在那裡就不會衰老了嗎?
以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如果在超過了黑洞的引力邊緣,那麼時間就會變成虛數,如果時間是虛數的話,那麼究竟在裡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個在電影裡面有假設,他掉進一個好像平行世界的空間裡面,而這個平行空間可以穿越過去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回來我們說的時間,我們是以人類衰老的速度來衡量時間,還是我們的細胞對於引力的轉變變成停止衰老呢?還是引力加快了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而減慢了我們衰老的速度?
我在上兩個平行世界的影片也有講過,現在我把三個影片關聯在一起,平行世界裡面可能會有另外一個我,如果量子可以同時存在在不同的時空裡,那量子時空的就有可能把兩個世界暫時連接在一起。像我之前在平行世界的影片裡面有假設:如果兩個平行世界的時間是不存在的,並沒有以前或是現在,而是只有快和慢的假設呢?
那麼以今天的這個廣義相對論,就可以解釋會否有比較快或比較慢的平行世界了,只要那個平行世界是越靠近質量無限大的物體時,那麼它的時間可以變慢,甚至靜止了。那麼平行世界的記憶重疊也可以用這集更加的完整解釋了。
如果這個讓你可以去到這個時間靜止的空間裡面,當時間是無限時,你會做什麼呢?那是否你回到地球時,地球早已過了100年呢?時間是單向的,並不可以穿越過去,而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就已經過去了。
在星際效應裡面,他進入了黑洞裡面,傳送到一個時間為虛數的五維空間,可以看到他以前的還沒去外太空之前的情景,還用引力和摩斯密碼來傳送黑洞裡面的量子質料和,和引導過去的他去到太空研究站等等。
到現在我終於比較明白這個電影了。
就算時間可以靜止,對於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來說,還是一樣的。其實時間還是一樣在流動,只是兩個的物理上覺得不一樣而已。相同的,如果一個人很會利用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情,那麼它的時間才有價值。
時間可以忘記傷痛,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可以讓一個人成長,以前小的時候,就希望快快長大,當長大過後,就希望時間變慢一些,一年一年的過去,看到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開始老了,你多麼希望可以把它們送到黑洞的邊緣,那麼我們就可以和父母一同老去,但是卻可能30多年不能看到他們。
無論什麼物理方程式都好,沒有什麼是可以敵過時間的,還是那一句,學會珍惜時間,珍惜和家人的時間,還有屬於你的時間。
好啦!今天就是平行世界的完結篇,原本只是想寫黑洞的原理,竟然湊巧的讓平行世界的兩部影片完整了,人生就是這樣,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情,大家看完這平行世界的三部曲,有什麼希望我講的主題嗎?歡迎大家留言建議,我會試著做的。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建構經驗論與時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為了解決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作者林肯智 這樣論述:

此篇論文主要在強化建構經驗論並且探討時間在這一立場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具體而言,此文試著化解這一立場與幾項跟時間相關的議題所引發的衝突。 此論文試著達致兩項主要結論:第一,時間比可觀察的事物與不可觀察的事物這種區分來得更基本。第二,某種意義下的時間存在,並且我們勢必要相信某種意義下的時間是存在的。建構經驗論會給人這樣的強烈印象,即持此一立場者會將時間歸類為不可觀察的事物。那麼第一項結論就自然地會指出如此歸類是範疇錯誤。建構經驗論給人的另一強烈印像是此一立場會建議我們不要相信時間的存在。但是第二項結論則指出就連建構經驗論者都非相信時間存在不可。我在文中進一步論述這兩項結論其實並不會對建構經

驗論構成威脅。因為首先,只要建構經驗論者不將時間歸類為不可觀察的事物就可。再來,我會指出相信時間的存在並不會導致冗贅的形上學,避免後者是接受建構經驗論的主要動機。在某些議題上,我跟Bas van Fraassen的分歧會相當明顯。但是我也會指出,這都不會動搖和影響建構經驗論的基本想法。在這個強化建構經驗論的過程中,我也會探討時間如何影響我們對可能性的認知、試著提供一個還算新穎的接受建構經驗論的論點、提出建構經驗論的另一項威脅等等。此論文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是介紹此篇論文的研究動機與論文的主要架構。我的研究動機首先來自對於科學的成就的正視。科學研究的成就迫使我們試圖去理解這項複雜龐大的知性活

動的本質是什麼、此項活動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上、背後的理性是如何運作的等等問題。建構經驗論的提出就是為了探索和為這些問題提供解答,並且示範如何在釐清科學的本質的過程中盡可能避免訴諸冗贅的形上學。我將在後文指出,為什麼能夠避開冗贅的形上學是建構經驗論的優勢。但是建構經驗論卻有避免太多形上學的疑慮,因為建構經驗論者,以Bas van Fraassen為代表,似乎將時間歸類為不可觀察的事物,並且似乎連時間的存在都不抱持相信的態度。建構經驗論如何予人這樣的印象會在後文中詳細點出。但我也會在後文指出,時間其實無法被歸類為可觀察或不可觀察的事物。並且,抱持時間存在的信念是可以和建構經驗論的立場相容的。第二章

開始正式介紹建構經驗論及其動機。建構經驗論的提倡者Bas van Fraassen明確表示,建構經驗論是一種科學反實在論。建構經驗論提出:科學的目標是要提供我們經驗上恰當的理論,並且,接受一項科學理論所涉及的信念僅僅是相信該理論在經驗上是恰當的。粗略地說,一項理論是經驗上恰當的表示該項理論準確地描述與預測可觀察的現象。這顯示出,什麼是可觀察的事物什麼是不可觀察的事物這項區分對建構經驗論而言是極為重要的。這項區分的重要性與提倡建構經驗論的主要動機密切相關,這項動機就是為了避開形上學或者冗贅的形上學。形上學是研究世界基本上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學問。這種學問究竟可不可能以及應該如何被研究一直是哲學家很

關心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的哲學家認為,科學是研究形上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立場就是科學實在論的立場,也就是與建構經驗論相對照的立場。Bas van Fraassen如此界定科學實在論:科學的目標提供我們能夠如其字面所描繪的關於世界的真實描述,並且,接受一項科學理論所涉及的信念是相信該理論為真。按照科學實在論如此理解科學,表示我們至少持有一套研究形上學的可行的方法。但是van Fraassen則對於科學理論是否真的可以如實的描述世界表示懷疑。科學理論所描述的世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可觀察的部分和不可觀察的部分。我們只能驗證科學理論是否如實的描述與預測不可觀察的事物,卻無法判斷科學理論是否如實的描述

不可觀察的事物。但是形上學通常具有研究觀察不到的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傾向,如可能性、因果律、共相等等事物。然而,我們似乎沒有什麼方式去檢驗形上學家所提供的關於這些事物的理論是否為真。這難免使得針對這些事物的討論變得空泛,建構經驗論的提出主要動機就是為了阻擋這些討論。因為當我們說科學的目標在於準確地描述與預測可觀察的事物時,我們同時也暗示了可觀察的事物才是科學家真正關心的對象,這樣形上學家就無法說科學家也跟她們一樣,關心不可觀察的事物。形上學的正當性也因此變得更加薄弱。建構經驗論強調了科學理論的實用層面。科學理論的建構不是單純停留在抽象的層次,而是與科學實驗設計密不可分。Van Fraass

en指出我們不是每一次都事先建構好了理論,再設計實驗去檢驗我們的理論是否恰當。很多時候我們也須要透過實驗去得出數據以填補科學理論在這之前明確表明的現象。所以科學實驗可以被理解成是科學理論建構的延續。我在第三章開始列舉出幾項建構經驗論的困難以及探討可以如何消解這些困難。最重要的是,我討論了建構經驗論是否真的可以徹底地擺脫形上學。首先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發現,建構經驗論無法完全擺脫形上學。就連van Fraassen自己也說她事實上抗拒的,是康德以前和康德以後的形上學。所以其實van Fraassen在並非全盤否定形上學,而是要給出一些限制的。但是,van Fraassen在她的書中(van Fraa

ssen 2015)提到她不相信時間的存在,並且對她來說時間可以由一些數學的結構來表示。由於數學的結構是抽象的事物,而Monton 和Mohler (Monton and Mohler 2014) 說我們可以合理地懷疑,對建構經驗論者而言,抽象的事物是不可觀察的事物。依據這樣的印象,那麼時間對建構經驗論者而言是不可觀察的事物。而且,再依據建構經驗論者對不可觀察的事物的一貫態度,即對它們的存在與否持懸置的態度,那麼對於時間的存在與否,接受建構經驗論則意味著我們非要持懸置的態度不可。我在接下來的文中致力於論述時間為什麼不應該被我們歸類為是不可觀察的。因此建構經驗論者將時間歸類為不可觀察這樣的印象就

須要被打發掉。我在更後文則會說明我們如何無可避免地要相信某種意義下的時間是存在的。因此即便是建構經驗論者也勢必要這麼相信。第四章開始我集中討論時間跟可觀察與否這項區分的關係。我先從James Ladyman針對建構經驗論的一項批評討論起。首先,她留意到van Fraassen並沒有提供任何判準讓我們區分什麼是可觀察的事物什麼是不可觀察的事物。但卻提供一項粗略的導覽:X是可觀察的事物:如果存在某些情況是這樣的,X在這些情況下呈現給我們的話,我們就會觀察到X。Ladyman指出如果我們承認哪些是可觀察的事物是獨立於我們所接受的理論的話,並且如果我們也同意這項導覽可以幫助我們區辯哪些是可觀察的事物的

話,這會導致我們必須接受某些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我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之所以如此。假設某個我們尚未觀察的事物X是可觀察的。再假設我們承認X的可觀察與否與我們接受什麼樣的理論無關。並且我們也同意上述的導覽,則存在著某些情況是這樣的,X在這些情況下呈現給我們的話,我們就會觀察到X。可是由於我們還沒有觀察到X,所以那些情況的出現只是可能而已。但因為我們已經先承認X的可觀察與否跟我們所接受的理論無關,那我們也要一同承認那些會使我們觀察到X的可能情況的存在與否也跟我們接受什麼樣的理論無關,這表示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可能性的存在是客觀的。要承認某些可能性是客觀存在,這樣的立場被稱為模態實在論。這種立場相當

於將我們自己投入進冗贅的形上學。這等於失去了原本支持建構經驗論的動機,使得我們沒有接受建構經驗論的理由。因此如果堅持存在著可觀察的事物與不可觀察的事物這種區分是獨立於我們所接受的理論而且接受該項導覽的話,則我們反而會失去支持建構經驗論的動機。消解或弱化Ladyman的批評的其中一個方式是指出某些可能性是否是客觀存在並不是我們須要關心的事。我們事實上也不是基於客觀存在著使我們可以觀察得到某些事物的可能性而宣稱某些尚未被觀察的事物是可觀察的。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出於一個非常直接簡單的理由:因為我們進行想像。所以當我們在宣稱尚未被我們觀察到的事物是可觀察的,我們其實是在想像存在著使我們觀察到該事物的某

些可能情境。想像這些可能情境都有個特色,就是這些可能情境的想像是關於未來的想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堅持某個尚未被我們觀察到的事物是可觀察的,我們其實是在想像自己在某個未來的情境里我們觀察到該項事物。同樣重要的事情是,並非所有可能性都和未來有關。我們可以想像到愛因斯坦臨死前說自己發現了統一場論,這是關於過去的可能性。我們也可以想像赫曼赫賽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關於過去的可能性,而且還是違反事實的可能性。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些並沒有發生在特定時間的可能性。例如,我的某個親戚中了樂透的可能性、或者著名的電車難題,裡頭的可能情境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或未來。我甚至可以想像很難說是座落在時間裡面的可能性。

例如,這是一個決定論的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只有共相沒有殊相的世界的可能性等等。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有的可能性跟未來有關,有的不是。但是針對尚未被觀察卻被我們認定為可觀察的事物,我們所想像到的我們自己觀察到那些事物的可能性,都是關於未來的可能性。因為按照我們自己如此劃定這些事物的方式,這些事物如果要被我們觀察到,那麼它們就只能在未來被我們觀察到。所以我們觀察到這些事物的可能性是關於未來的。於是,未來這項元素在可觀察與否的這個區分裡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未來就是與時間關係密切的一個面向,所以,時間在可觀察與否的這個區分裡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考慮了這項關於未來與可觀察與否的區分的分析的一

項威脅。即關於恐龍的案例。一般來說,我們會將恐龍歸類為可觀察的事物。但是我們同時也接受,早在我們出現之前恐龍就已經絕種了。我們似乎不是依據想像在和未來有關的可能情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恐龍而因此說恐龍是可以觀察的。然而,我要指出所有我們對於我們自己在某些可能情境中觀察到恐龍的想像,都是跟未來有關的想像。首先,《Jurassic Park》這部電影提供我們想像觀察到恐龍最好最具說服力的可能情境。此部電影描繪了科學家發現被嵌入進琥珀中的古老蚊子中有恐龍的血液,因而可以複製出恐龍,我們也因此可以觀察到恐龍。這樣的情境相當可信。如果會發生的話,就只能發生在未來,而不能發生在過去。當然這還不夠。因為在這部電

影上映之前,我們就已經接受有恐龍的存在了。難道每個人的想像力都那麼豐富,能夠想像得到電影中所描繪的情境嗎?那這樣的話,這部電影還能夠那麼賣座嗎?但是我們也可以作別的未來的可能情境的想像。例如我們可以想像乘坐太空船去到別的與地球有類似演化史的星球上,然後那星球上也有恐龍,這樣我們就能在那星球上觀察到恐龍。這樣的乘坐太空船飛到別的星球上的情境也只能發生在未來裡。更極端的例子是,有的人可能會想像乘坐時光機回到恐龍的年代觀察恐龍,這個可能情境難道是關於未來的可能性嗎?我必須承認這很難說是。但是,要乘坐時光機就非得有時光機不可。而時光機的發明就只能發生在相對於我們的未來而非過去。所以,乘坐時光機去觀察恐

龍的可能情境必須包含時光機被發明的情境,所以要先想像乘坐時光機觀察恐龍,就必須先想像我們在未來發明了時光機。所以要想像恐龍被我們觀察到,想像和未來有關的可能情境是無可避免的。有的人可能會指出一旦時光機被發明出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區分就會被消解。因為既然我們可以進行時光旅行,那麼客觀而言就沒有哪一個時間點一定要先於或後與另一個時間點上。哪一個時間點是未來哪一個時間點是過去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但是我要指出什麼是未來什麼是過去是由我們先經驗了哪些事後經驗了哪些事來決定的。已經經驗過的事對我們而言就是過去,尚未經驗過的事就是未來。而就算時光機被發明出來了,我們還是會有已經驗過和未經驗過的事。只要這種

情況出現,那麼未來和過去對我們而言仍然是會有意義的,現在的意義也會跟著被確立出來。就算退一步而言,一旦時光機被發明出來,過去、現在、未來都真的失去了任何意義,那麼可觀察的事物和不可觀察的事物這種區分也會跟著被消解。因為凡是可觀察的事物都會被觀察,反之亦然。所以,可觀察的事物和不可觀察的事物這種區分會基於時光機的發明被化約成被觀察和不可觀察的區分。未來的認知與可觀察的與否的認知會基於時光機的發明而一同被拋棄。這更顯示出這兩者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上述針對未來、進而針對時間和可觀察與否的區分之間的關係之分析是建立在van Fraassen提議的導覽上。但是對於恐龍可觀察與否的討論似乎會給我們一種感覺

,其實只要確定一個物體的大小就能確定一個物體是否可以被我們觀察得到,我們因此也不須要透過這項導覽才能確定一個物體是否是可觀察的。那麼關於未來的可能性與可觀察與否這項區分的關係也就不再重要了。即便如此,時間和這項區分的關係卻也從另外一方面顯示出來。不只物體的大小,一個物體持續存在的時間夠長與否也是決定我們是否觀察得到這項物體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即便某個物體的體積很大,但如果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時間太短的話,我們也無法觀察得到它。在這個意義下,時間的因素仍然決定了我們是否可以觀察到某個事物。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我們要不要採用van Fraassen所提供的導覽,時間都和可觀察與否的區分密不可分。時間

這項因素或決定或指引我們去確認某個事物是否是可觀察的。也就是說,時間在認知上必須優先於這項區分,並且比這項區分更為基本,因此無論是將時間歸類為可觀察的事物或是不可觀察的事物都構成了範疇錯誤,所以我們不應該將時間歸類為這兩者的任何一個。第四章也稍微探討了van Fraassen提供這個導引背後的考量是什麼,也探討了我們是否須要訴諸共相來談論可觀察的事物。這些大致就是第四章的內容。第五章則是論述為什麼在某種意義下我們非得相信時間是存在的。此項論述必須引用一個特殊的概念叫“直接的當下”(Specious Present)。我們都知道當下(present)是什麼,就是眼下這一刻。在數學上一刻總是用一個

沒有寬度的點來表示。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直接經驗的當下其實總是帶有一定的寬度。這種直接經驗的當下與使用數學的理想化的點來表示的當下顯然不是同一回事。為了跟後者互相對照和區別出來,哲學家William James用“直接的當下”來指稱這個佔據一定區間而非只是一個點的當下。直接的當下是不斷地伴隨著我們的經驗的。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像這個世界存在的歷史遠比我們被教導地還要來的短。我們排除這個想像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世界的可能性。但是無論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世界的歷史有多短,我們都無法想像這個世界是在一瞬間的時間裡迸現出來的。那是因為直接的當下迫使我們一定要至少想像這個世界的出現一定要帶

有某個特定的時間長度,再怎麼短都行,但卻不會是一瞬間。有的人會想要指出,我們可以想像有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一瞬間就出現了。當然可以。但這無奈論如何都不會是我們所存在的時間,因為在那個世界裡是沒有直接的當下的。即便是想像這樣一個瞬間出現的世界,這樣的想像的經驗依然是緊緊伴隨著直接的當下。換句話說,直接的當下是無法被否定的。這個否定的經驗本身由於會伴隨著直接的當下所有會構成矛盾。於是,我們無可避免地要相信這個直接的當下是存在的。直接的當下是時間的一個重要面向。某種意義下,是直接的當下致使我們認知到時間的其它面向。William James就如此表示過:直接的當下是任何其它我們關於時間的認識的雛

形。亦即,直接的當下是我們認知時間經驗時間的基礎。由於直接的當下無法被否定,也就是我們必須相信直接的當下的存在。而且直接的當下是認知時間很重要的起點,也可以說是時間的一個重要面向。所以某種意義下,我們勢必要相信時間的存在。所以,在某種意義下,就連建構經驗論者也非得相信時間的存在不可。這樣的信念是否和建構經驗論者的動機,即避開冗贅的形上學,不相容?我認為不會。直接的當下由於不斷伴隨著我們的經驗,是不容懷疑的。因此,相信這個意義下的時間的存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這樣的信念也因此並不相當於投入近冗贅的形上學。所以,其實相信這種意義下的時間的存在與接受建構經驗論是可以並行不悖的。第六章也就是最後一章,我

針對時間與可能性的討論再作進一步的整理。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可能性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例如,恐龍被我們觀察的可能性會從可能變成事實。或者,恐龍在2100年被我們觀察的可能性也會從可能變成事實,但也會從可能變成反事實的可能性,因為可能在2100年之前我們都無法觀察到恐龍。時間與可能性的關係還可以從下面的事情看出:我沒有思索和可能性有關的哲學,這是可能的。但是我如果進一步表明我現在沒有思索和可能性有關的哲學,這卻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分明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所以表不表明時間在某些情形下會進一步決定一個可能性是否真的有可能。第六章最後我也大略為建構經驗論作了一項整體的評估。以其動機來說,建構經驗

論是須要被重視的。這個立場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做到了在避免冗贅的形上學的情況下去描繪科學的本質。但是我也指出這個立場的提倡者其實可以不必避開冗贅形上學而懸置對於時間存在的信念,時間是一個遍布於科學活動尤其是我們的生活的一個現象,儘管它難以捉摸,但是避開談論它卻不是哲學家面對這個問題時最好的態度。首先承認它的存在,再進一步去探究它的本質我們才有可能獲得對時間以及我們自己更真確的認識。

量子思維:認知和決策的量子模型

為了解決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我們對人類思維的理解,大都基於各種概率模型。這部頗具創意的著作由傑爾姆·R.布斯邁耶和彼得·D.布魯紮撰寫,他們認為對於人類思維,以量子理論為基礎數學架構所能提供的解釋,實際上比傳統的數學架構好得多。   他們介紹了用概率-動力學系統建模的基礎,涉及量子理論的兩個方面:首先是“情境性”,情境性可用於理解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在推斷和決策時經常發現的干涉效應;第二是“量子糾纏”,運用這個概念,可以通過不可約的方式為認知現象建模。運用從量子理論中抽取的這些原則,我們能以全新的眼光來處理人類的認知和決策。   本書以簡單明瞭的方式介紹了基本原理,並假設讀者不需要具有物理學背景或量子大

腦,而且在認知和決策的重要領域為讀者提供了完整的輔導和解答。

在新聞政論體中對表達數量多與少評定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數學悖論例子的問題,作者任家俊 這樣論述:

摘要 科技的進步造就了知識及生活中訊息的傳遞快速,而「報章雜誌」這樣普及又迅速的傳播工具就在社群生活中被如此廣泛的運用了。它不僅只是單純地傳遞許許多多與我們有關的資訊而已,更表現出了每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上的獨特性。但報章雜誌畢竟是書寫在紙上的,許多作者意欲表達的「弦外之音」,是無法用語調或肢體語言來與讀者產生共鳴。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人與人之間對某些特定陳述方式的「共識」─或稱之為「默契」來達到傳遞這些暗示性訊息的目標。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我們閱讀國外的報章雜誌,由於國情的不同會導致我們不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抑或是對作者意欲表達的理解錯誤。

本論文所致力研究的是:在新聞政論體(報章雜誌)中對表達數量多與少的評定方法。數量可藉由不同的文法或是詞彙上的方式,將其特性在語言中表現出來。例如:名詞的單數型或複數形、數詞、形容詞及副詞的比較級(以上屬文法上的方式)、數名詞、數代詞、不同測量單位的名稱(詞彙上的方式),另一方面,數量特性也可用精準的數學及測量學方式或「評價」方式為中介表現出來。這種數量「評價」方式就是論文研究的主題。 在新聞政論體中,這樣的數量評定法大部分是使用暗示性的手法去完成的。因為隨著蘇聯的解體,政治生態的轉變,新聞政論體已不再是為了達到宣傳手段,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客觀的表現事實,也

就是訊息的傳遞。但若作者希望帶給讀者一些情緒上的影響,他們只能使用一些隱性的方法來暗示讀者(若非如此,就無法達成客觀地報導事實)。所以我們特別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暗示性數量評定法」。 我們首先蒐集了1997—1999年間的多種報紙及雜誌。例如「消息報」、「今日報」、「證據與事實」、「火花報」、「結論報」等。接下來找尋並研讀一些相關的學術研究,主要的內容是有關「語用學」、「實用修辭學」、「文本」的理論等。找尋在上述之報章雜誌中與暗示數量多寡評定法有關的例子並加以分類。最後論述這些數量評定法並表示出它們的意義及功用。 本論文分為前言、兩個主要的章節、結論及

參考書目五大部分。在前言中說明論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資料來源及論文架構,並包括了從實用修辭學的觀點討論新聞政論體的概念。在此一論述中亦指出新聞政論體在語言結構上最重要的特徵:具情緒性影響功能的語言方式與標準的語言方式彼此之間緊密地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在新聞政論體中,一方面可表現出作者意欲給予讀者的影響(具情緒性影響功能的語言方式),另一方面亦可表現出當時的社會狀態(標準的語言方式),使讀者更易於了解。 在第一個章節中,首先談到語用學的意義與研究範疇。其次是術語「文本」、「潛台詞」、「前後文」、「順帶一提」所代表的意義。最後說明在新聞政論體中擁有哪幾種所謂的「評價」,隨即特

別將數量多寡的評定方式專門提出來作討論。這裡談到的評定方式是伴隨著「數目字」而存在的詞彙。它們通常位在數詞之前,一方面表達數量,同時並表達這樣的數量具有「較多」或「較少」的意義。這些詞彙在字典中有的是具有表現數量意義的,有的是表現性質意義的,但在第一章節中我們把它們歸屬於同一種評定方式。 在第二個章節中,我們談到一些在語言結構中具有評定多寡功能的方法。分為以下五種:(一)運用其他的語言部分來替代數詞或數代詞。主要是用名詞、形容詞及副詞。(二)利用可表現出數的性質之名詞的複數形(三)計算或測量單位的代換(四)記載數目的方法:字母、阿拉伯數字或是混合。(五)悖離在句子中字的原始

位置,也就是被計算的名詞在數字之前,或是述題在主題之前。與第一個章節所提到的方法不同,這五種方法本身即具有「數」的性質,而非第一個章節所提到的必須與數詞連結使用。 結論部分是對後蘇聯時代的新聞政論體之功用提出論述。後蘇聯時代的新聞政論體主要功用是客觀地傳遞訊息,而作者的評價只能運用暗示性的、隱性的方式表現在文本中。但這樣的情形對學習俄文的外籍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他們可能因此而不了解在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或是對這些「言外之意」產生錯誤的理解。本論文中所提出的表達數量多與少評定之方法,對於外籍學生(特別是台灣學生)理解作者的「絃外之音」有一定的幫助。 尋

找例子的過程中,我必須從前後文,或是作者陳述的內容中去判斷這例子是表示「多」或是「少」的意義。但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是從語言本身去作分析,而是從訊息本身去揣摩作者的想法。如此,常使我在判斷何種評價上犯了錯誤。本論文對我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研究語文的方法及步驟。此外我也漸漸能將研究的心得運用在閱讀中文報紙上。當然,在俄文中,專門研究數量多與少的著述仍是少數,所以持續在此一主題上作研究,是未來自我期許的目標。 感謝指導老師舒麗嘉教授在我完成本論文上給予我的協助。從閱讀報章雜誌、蒐集實例一直到論文完成的漫長過程中,她耐心指導我的研究方向及步驟,並適時的提出建議,都使我獲益匪淺。特別如

上述所言,本論文的主題在俄國的專門研究著述相當不足,在這一方面指導教授更是給予莫大的協助。也要感謝所有指導過我的老師們:明驥老師、畢英賢老師、王愛末老師、陳兆麟老師、楊景珊老師、涂文慈老師等。此外也感謝二位外籍老師司妮可老師及謝麗薇老師在學頁上給予我的幫助。當然美君同學、美娟同學在課業及生活上的鼓勵扶持,亦是我能順利完成學業的動力。感謝妳們!最後更要謝謝父母的栽培及姊姊的幫助,使我能心無旁騖的完成碩士學位。希望將來能貢獻所學,有益於社會國家。 任家俊 謹誌於文化俄研所